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3  2025-08-09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下 月考试卷
重磅: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
江西省六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2024~2025学年度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
高二 语文
命题人: 2025年4月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人民网北京12月20日电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获悉,近期,我国首次基于航空冰雷达技术开展典型冰川储量调查,可以为河西走廊各流域水资源管理和决策、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等提供关键数据支撑。
据介绍,航空冰雷达是一种搭载在飞机上对冰川进行透视观测的雷达,通过向冰川发射低频段电磁波,例如P波段或VHF波段,接收冰川表面和冰底基岩的散射回波,经过处理和反演得到冰川厚度及储量信息。
此次调查是基于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航空遥感系统”建设的新舟60遥感飞机和奖状遥感飞机,搭载航空冰雷达与三维激光雷达,在甘肃省老虎沟12号冰川、七一冰川、宁缠河3号冰川开展了冰川透视探测。
本次调查自2024年9月至11月,共有效飞行13架次,采集原始数据5.6TB,取得了冰川表面数字高程模型(DEM)、冰川底部基岩数字高程模型(DEM)、冰川剖面图、冰川储量、冰川三维透视图及3个典型冰川储量等成果,并结合探地雷达(GPR)测量数据完成了冰川厚度准确度评价(1B)。验收专家组评价称,(1B)该项目首次实现了复杂地形条件下的复式山谷冰川冰厚测量,总体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摘自人民网赵竹青《我国首次采用航空冰雷达开展典型冰川储量调查》)
材料二:
日益加剧的全球气候变暖,让人们一次次地在新闻中听到“冰川”这个曾经陌生的名词。人们也愈来愈关心这些冰川的命运。有些小伙伴还会好奇,这些远在山巅之上的冰川变化是如何被观测的呢?
物质平衡是指单位时间内冰川上以固态降水形式为主的物质收入(积累)和以冰川消融为主的物质支出(消融)的代数和。这种方法是直接在冰川上布设测点,进行系统的定期观测,然后根据各测点的测量结果计算出整个冰川在全年或某一时段的物质平衡。物质平衡观测侧重的是冰川本身高程的变化,而不仅仅是面积的变化。由于冰川在不同位置的厚度差异较大,物质平衡观测在传统观测手段中是最为精确的一种方法。
由于冰川上遍布危险的裂隙和陡坡,冬季还有雪崩的危险,物质平衡观测方式对于野外观测人员来说较为辛苦和危险。研究人员每年夏天在观测的同时,需要使用专门的仪器如蒸汽钻对插在冰川上的花杆重新进行扦插。在消融特别强烈的冰川下部区域,年纯冰消融深度可达10米多,如果错过夏天对花杆的维护,花杆可能会因为冰川消融而倾倒,这意味着一整年的数据就此缺失。因此,冰川的物质平衡观测需要每年不止一次地观测和维护,野外工作量极为艰巨且危险。部分观测站还需要有人员整个夏季都驻守,他们不但要忍受恶劣的天气条件和强烈的高原反应,还经常要面对来自野生动物的威胁。是的,冰川上也有野生动物。我们在中国科学院唐古拉冰冻圈与环境观测研究站工作的同事比较烦恼的是,在夏季,一到晚上就有棕熊跑到站上,闯进室内四处翻找一番后扬长而去。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我们的环境保护卓有成效,棕熊的数量变多了。
遗憾的是,这种方法无法应用到冰川表碛较为发育的冰川,因为冰川表面都是大石头,花杆插不进去,如珠峰的绒布冰川。同时,由于冰川不同海拔和坡向的积累、消融差异很大,物质平衡观测需要在冰川上合理布设较多的测点,所以此方法只适合于中小型冰川。


浏览完整试题由于上述原因,全球能够坚持长时间且持续开展物质平衡观测的冰川少之又少,在中国,有连续10年以上持续观测记录的冰川不超过10条。不少冰川物质平衡观测项目在持续几年后,往往因为后续资助中断等原因而被废弃。现今,在中国西部,仅有数个野外观测站的科研坚守者持续记录着冰川的变化,如天山的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祁连山的老虎沟12号冰川和唐古拉山的冬克玛底冰川等。这里让我们向他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冰川作为全球气候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其对温度的敏感性可以最直观地反映出气候变化,故对于冰川的诊断需要持续且更加精确的观测。另一方面,现有的冰川观测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残酷的结果,即随着气候变暖的加剧,冰川正在逐渐消亡。这对于每一位目睹该过程的冰川观测者而言都是一种痛苦的煎熬。
2019年,地处北欧的冰岛为一条冰川举行了一场独特的葬礼,以纪念该国一条叫作“0k”的冰川的消亡。本文谨将“0k”冰川的墓志铭作为结尾:“在接下来的200年里,我们所有的冰川都将遵循同样的灭亡之路,这座纪念碑是为了承认我们知道正在发生的事情和需要做的事情。只有你知道我们做了什么。”
(摘编自高坛光《“问诊”冰川一一浅谈冰川的观测》)
材料三:
中国的植物多样性可以跻身世界前三,植物家底的调查和保护历来是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在植物资源中有一颗被忽视的明珠——高山植物。我国的高山植物多样性及资源异常丰富,主要集中在西南部的青藏高原、横断山和喜马拉雅地区。高山环境十分恶劣,土地贫瘠,植物生长周期非常漫长,种群规模非常小,分布范围狭窄,种群十分脆弱,对高山生态环境的破坏带来的影响大多是不可逆的,往往会导致物种灭绝。
高山植物保护的分水岭在2021年,新出台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纳入了大量高山植物。还有一点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冰川融化,低海拔植物分布区逐渐上移,这使得许多高山植物的生存空间被挤压。高山植物由于自身的特异性可适应极端环境,是许多高山贫瘠土地的“拓荒者”,而“攀爬”上来的植物直接“鸠占鹊巢”,因此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高山植物首当其冲面临着生境被破坏的威胁。依靠监管和宣传的被动保护都不足以有效应对气候变暖的影响,迁地保护、种质资源保存和室内繁育等保护工作亟须积极推进。
(摘编自张亚洲《高山植物的保护之路在何方?》)
1. 下列关于冰川“问诊”方式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利用航空冰雷达技术观测冰川,只要向冰川发射低频段电磁波,并接收散射回波,就能得到相关信息。
B. 航空冰雷达技术,填补了复杂山地冰川储量精确测量的技术空白,标志着国际冰川学研究进入新阶段。
C. 物质平衡观测法,采用花杆测量,即在冰川表面安插花杆进行检测,这种方法在冰川研究中适用广泛。
D. 不论是采用物质平衡观测,还是运用航空冰雷达技术探测,这些实践都体现了科研工作者的科学精神。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只有多措并举,多管齐下,才能有效保护受到冰川消融影响的高山植物,为植物多样性保护做出贡献。
B. 采用航空冰雷达开展典型冰川储量调查在我国首次实现,因而此项技术称得上是我国的新兴技术。
C. 如果没有恶劣的天气条件和强烈的高原反应带来的危险,物质平衡观测法不失为一种精确的测量方法。
D. 冰川在不同海拔的积累和消融以及在不同位置的厚度差异较大,使得全球开展物质平衡观测的冰川很少。
3.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第四段与《别了,“不列颠尼亚”》一样,多次运用表达精确 数字,体现了新闻真实准确的特点。
B. 材料二在介绍物质平衡观测法的相关内容时,综合使用下定义、列数字、举例子、分类别等说明方法。
C. 材料二以冰川墓志铭结尾,发出保护冰川未来的呼吁,渗透着浓郁的人文关怀,直击人心,引发共鸣。
D. 种质资源保存是高山植物保护的有效措施,跨界者钟扬在西藏挑战极限,用行动做出了最好的注解。
4. 材料三最后一段使用“拓荒者”“攀爬”“鸠占鹊巢”等词语,请简析其表达效果。
5. 2025年为国际冰川保护年,“中国冰川之父”施雅风常说:“冰川事业是一项豪迈的事业,是勇敢者的事业!”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1. D 2. A
3. B 4. ①将高山植物比作“拓荒者”,形象地说明了高山植物对极端环境的适应性很强(或者肯定了其对高山贫瘠土地的改造作用);“攀爬”“鸠占鹊巢”运用比拟、比喻手法,表达了对低海拔植物上移破坏高山植物的隐忧。
②语言生动形象、平易通俗。以轻松诙谐的方式,对科学知识进行通俗解释,增强趣味性和普及性。
5. ①冰川工作与科学技术密切相关,需要科研工作者勠力攻坚,创新争先。
②冰川工作受制于恶劣的自然环境,需要科研工作者不畏艰难,勇攀高峰。
③冰川工作关乎人类生存发展,需要科研工作者胸怀人类,主动担当。
【解析】
【导语】这三篇材料构成一个有机整体,从科技突破(航空冰雷达)、传统观测(物质平衡法)到生态保护(高山植物),层层递进展现冰川研究的全貌。材料一以硬核科技彰显中国创新,材料二用科研坚守与冰川葬礼形成悲壮交响,材料三则转向生态链危机。三文共同指向气候变暖的严峻现实,科技监测的精确数据与科研人的赤诚守护形成张力,既呈现理性光芒,又饱含人文温度,最终在生态保护议题上形成合力。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材料相关内容的能力。
A.“只要…… 就……”过于绝对。由“航空冰雷达是一种搭载在飞机上对冰川进行透视观测的雷达,通过向冰川发射低频段电磁波,例如P波段或VHF波段,接收冰川表面和冰底基岩的散射回波,经过处理和反演得到冰川厚度及储量信息”可知,利用航空冰雷达技术观测冰川,不仅仅是向冰川发射低频段电磁波并接收散射回波这么简单,还需要经过“处理和反演”等步骤才能得到相关信息。
B.“填补了复杂山地冰川储量精确测量的技术空白,标志着国际冰川学研究进入新阶段”错。结合材料一原文“该项目首次实现了复杂地形条件下的复式山谷冰川冰厚测量,总体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可知,“复杂山地冰川储量”表述与原文不符,填补技术空白并不能成为“国际冰川学研究进入新阶段”的标志。


展开余下试题C.“这种方法在冰川研究中适用广泛”错误。根据“所以此方法只适合于中小型冰川”可知,物质平衡观测法存在诸多限制,并不适用于冰川表碛较为发育的冰川,且只适合中小型冰川,并非适用广泛。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内容进行推理和判断的能力。
B.“因而此项技术称得上是我国的新兴技术”错。材料一原文仅指出“我国首次基于航空冰雷达技术开展典型冰川储量调查”,并未说明航空冰雷达技术是我国的新兴技术,选项强加因果。
C.“如果没有恶劣的天气条件……物质平衡观测法不失为一种精确的测量方法”错。结合材料二原文“由于冰川在不同位置的厚度差异较大,物质平衡观测在传统观测手段中是最为精确的一种方法”可知,物质平衡观测法是不是一种精确的测量方法与监测困难没有关联,选项强加关系。
D.“冰川在……不同位置的厚度差异较大,使得全球开展物质平衡观测的冰川很少”错。结合“由于冰川在不同位置的厚度差异较大,物质平衡观测在传统观测手段中是最为精确的一种方法”和“由于冰川上遍布危险的裂隙和陡坡,冬季还有雪崩的危险,物质平衡观测方式对于野外观测人员来说较为辛苦和危险……这种方法无法应用到冰川表碛较为发育的冰川……物质平衡观测需要在冰川上合理布设较多的测点”可知,不同位置的厚度差异较大并不是运用物质平衡观测法观测冰川少的原因,原因应是观测的艰巨性和危险性、部分冰川表面条件不适合布设测点、需要合理布设较多测点等,选项归因不当。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评价材料相关内容的能力。
B.“使用……分类别等说明方法”错。材料二并没有运用分类别的说明方法。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词语表达效果的能力。
①“拓荒者”通常指的是在荒芜之地开垦、耕耘,使土地变得适宜居住或耕种的人,材料将高山植物比作“拓荒者”,形象地说明了高山植物对极端环境的强大适应性;“攀爬”通常指的是人或动物通过抓住或攀附某物而向上移动,此处使用比拟,用“攀爬”来形容低海拔植物随着气候变暖而逐渐上移的现象,使得这个自然现象变得生动而具体,仿佛低海拔植物也有了生命和动力,正在向高山进发;用“鸠占鹊巢”来比喻低海拔植物上移后占据高山植物的生存空间,就像鸠占了鹊的巢一样,可能会威胁到高山植物的生存和繁衍,表达了作者对低海拔植物上移破坏高山植物生境的隐忧。
②这些词语的使用使得材料三的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同时,这些词语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词汇,易于理解和接受,使得科学知识得以以轻松诙谐的方式呈现,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和普及性。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问题并提出见解的能力。
①结合材料一“我国首次基于航空冰雷达技术开展典型冰川储量调查……该项目首次实现了复杂地形条件下的复式山谷冰川冰厚测量,总体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可知,我国首次基于航空冰雷达技术开展典型冰川储量调查,是科学技术在冰川研究中的应用。由此可见,冰川工作与科学技术密切相关,需要科研工作者勠力攻坚,创新争先。
②结合材料二“由于冰川上遍布危险的裂隙和陡坡,冬季还有雪崩的危险,物质平衡观测方式对于野外观测人员来说较为辛苦和危险”可知,材料二中详细描述了冰川物质平衡观测的艰难和危险,如冰川上遍布危险的裂隙和陡坡,冬季还有雪崩的危险。由此可见,冰川工作受制于恶劣的自然环境,需要科研工作者不畏艰难,勇攀高峰。
③结合材料二“冰川作为全球气候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其对温度的敏感性可以最直观地反映出气候变化……现有的冰川观测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残酷的结果,即随着气候变暖的加剧,冰川正在逐渐消亡”可知,冰川作为全球气候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温度的敏感性可以最直观地反映出气候变化。随着气候变暖的加剧,冰川正在逐渐消亡,对人类生存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由此可见,冰川工作关乎人类生存发展,需要科研工作者胸怀人类,主动担当。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怀旧的成本
韩少功
①房子已建好了,有两层楼,七八间房,一个大凉台,地处一个三面环水的半岛上。由于我鞭长莫及无法经常到场监工,停停打打的施工便耗了一年多时间。房子盖成了一个红砖房,也成了我莫大的遗憾。
②在我的记忆中,以前这里的民宅大都是吊脚楼,依山势半坐半悬,有节地、省工、避潮等诸多好处。墙体多是石块或青砖组成,十分清润和幽凉。青砖在这里又名“烟砖”,是在柴窑里用烟“呛”出来的,永远保留青烟的颜色。可以推想,中国古代以木柴为烧砖的主要燃料,青砖便成了秦代的颜色,汉代的颜色,唐宋的颜色,明清的颜色。这种颜色甚至锁定了后人的意趣,预制了我们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似乎只有青砖的背景之下,竹桌竹椅才是协调的,瓷壶瓷盅才是合适的,一册诗词或一部经传才有着有落,有根有底,与墙体得以神投气合。
③青砖是一种建筑象形文字,是一张张古代的水墨邮票,能把七零八落的记忆不断送达今天。
④大概两年多以前,老李在长途电话里告知:青砖已经烧好了,买来了,你要不要来看看?这位老李是我插队时的一个农友,受托操办我的建房事宜。我接到电话以后抓住一个春节假,兴冲冲飞驰湖南,前往工地看货,一看竟大失所望。他说的青砖倒是青的砖,但没有几块算得上方正,一经运输途中的碰撞,不是缺边,就是损角,成了圆乎乎的渣团。看来窑温也不到位,很多砖一捏就出粉,就算是拿来盖猪圈恐怕也不牢靠。而且砖色深浅驳杂,是杂交母猪生出了一窝五花仔。
⑤老李看出了我的失望,惭愧自己的大意,很不好意思地说,烧制青砖的老窑都废了,熟悉老一套的窑匠死的死了,老的老了,工艺已经失传。他买的这窝五花仔,还是在邻县费尽了口舌才请窑匠特地烧出来的。
⑥老工艺就无人传承么?
⑦他说,现在盖房子都用机制红砖,图的是价格便宜,质量稳定,生产速度快。红砖已经占据了全部市场,凭老工艺自然赚不到饭钱。
⑧我说,那就退货吧。
⑨他更急了,说退货肯定不行,因为发货时已经交了钱,人家吃到肚里的钱还肯吐出来?
⑩建房一开局就这样砸了锅,几万块砖钱在冒牌窑匠那里打了水漂。
⑪我记得城里有些人盖房倒是在采用青砖,打电话去问,才知道那已经不是什么建筑用料,而是装饰用料,撇下运输费用不说,光是砖价本身已经让人倒抽一口冷气。我这才知道,怀旧是需要成本的,一旦成本高涨,传统就成了富人的专利。
⑫我曾经在一个座谈会上说过:所谓人性,既包含情感也包含欲望。情感多与过去的事物相联,欲望多与未来的事物相联,因此情感大多是守旧,欲望大多是求新。比如一个人好色贪欢,很可能在无限春色里见异思迁——这就是欲望。但一个人思念母亲,决不会希望母亲频繁整容千变万化。即使母亲到手术台上变成个大美人,也纯属不可思议,因为那还是母亲吗?还能引起我们心中的记忆和心疼吗?——这就是情感,或者说,是人们对情感符号的恒定要求。
⑬这个时代变化太快,无法减速和刹车的经济狂潮正铲除一切旧物,包括旧的礼仪,旧的风气,旧的衣着,旧的饮食以及旧的表情。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使我们欲望太多而情感太少,向往太多而记忆太少,一个个都成了失去母亲的文化孤儿。


展开余下试题⑭然而,人终究是人。人的情感总是要顽强复活,不知什么时候就会有冬眠的情感种子破土生长。也许,眼下都市人的某种文化怀旧之风,不过是商家敏感到了情感的商业价值,迅速接管了情感,迅速开发着情感,推动了情感的欲望化、商品化、消费化。他们不光是制造出了昂贵的青砖,而且正在推销昂贵的字画、牌匾、古玩、茶楼、四合院、明式家具等等,把文化母亲变成高价码下的古装贵妇或古装皇后,逼迫有心归家的浪子们——买单。
⑮对于市场中的失败者来说,这当然是双重打击:
⑯他们不但没有实现欲望的权利,而且失去了情感记忆的权利,只能站在价格隔离线之外,无法靠近昂贵的母亲。
(选自作家出版社《山南水北——八溪峒笔记》,有删节)
6. 下列关于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①段就写到“房子盖成了红砖房,也成了我莫大的遗憾”,作者运用倒叙的手法,接下来写明这个遗憾的原因,以及由此而引发自己对于“怀旧成本”的思考。
B. 第③段写到“青砖是一种建筑象形文字,是一张张古代的水墨邮票”用了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出青砖传达出特定的历史文化性和艺术性。
C. 第⑪段插叙城里有人用高昂价格的青砖盖房的故事,目的是为了表明城里人因为有钱,所以他们有资格怀旧,而穷人没钱就没有资格怀旧这个观点。
D. 本文作者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了在现代社会中追求传统怀旧情感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7. 作者用了11个自然段叙写自己希望用青砖建房而最终“打了水漂”的经历,这样写用意是什么?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将青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情感记忆的符号,使所怀之“旧”具象化并具有感染力,让怀旧的高成本表现得具体、真实可感。
B. 为后文有关人性中欲望膨胀而情感缺失的议论以及无奈心情的表达张本。
C. 更加真切地表达了“浪子”有心归家而无钱买单,从而只能失去某种情感记忆权利的遗憾与愤懑。
D. 写出了作者对传统老工艺无人继承的担忧与遗憾,同时也表明自己对新生事物的不适与排斥,暗示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边缘化和被忽视。
8. 结合文本,理解概括“怀旧”的含义。
9. 在作者看来,怀旧是需要成本的,请结合文本概述原因并谈谈其对乡村振兴中“传统保护与创新发展”有何启示。
【答案】6. C 7. D
8. ①“怀旧”的本义是指对过去事情的回忆与怀想。在文中,可以理解为作者对“青砖房”的怀想,对记忆中民宅的怀念。
②深层含义:“怀旧”是人们对情感符号的恒定要求,是指人们对旧的生活方式及其蕴含的历史记忆的怀念。
9. 原因:现代社会中经济发展对传统文化的冲击,文中“这个时代变化太快,无法减速和刹车的经济狂潮正铲除一切旧物”,揭示了在经济浪潮下传统工艺失传、人们情感缺失等社会问题。
启示:①降低怀旧成本,保护、传承传统工艺。过度商业包装,一味追求商品化,消费化、贵族化反而会抽空文化灵魂,减少对传统文化的过度包装;
②创新发展不是机械复制,要培育具有独特风格的地域文化。忽略人们对情感符号的恒定要求,割裂文化基因与当下生活的联系,乡村难以得到长足发展。
【解析】
【导语】文章通过作者建房经历展开对传统文化消逝的思考。采用“叙事+议论”的双线结构,巧妙运用“青砖”这一意象,既承载着历史记忆的厚重感,又成为传统与现代冲突的具象符号。文中对“情感与欲望”的哲学辨析尤为深刻,揭示了商品经济下文化记忆被资本裹挟的困境,最终指向对人文精神失落的忧思。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 “为了表明城里人因为有钱,所以他们有资格怀旧,而穷人没钱就没有资格怀旧这个观点”错误。插叙故事目的是为了表明“怀旧是有成本的”。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重要情节、语段作用的把握能力。
D.“表明自己对新生事物的不适与排斥,暗示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边缘化和被忽视”错误。作者确实写出了对传统老工艺无人继承的担忧与遗憾,但并没有表明对新生事物的不适与排斥,文中更多的是对在经济狂潮下传统文化被忽视、情感记忆被商品化等现象的思考和批判,而不是对新生事物本身的态度问题。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重要词语含义的理解能力。
①首先要指出“怀旧”的本义,“怀旧”的本义是指对过去事情的回忆和怀想。而本文中写到自己在建房的时候,本来想要建成青砖房,因为在自己的记忆中,民宅大都用的是青砖,但是最后却建成了红砖房,这成了“我”莫大的遗憾,所以,文中可以将“怀旧”理解为作者对“青砖房”的怀想,对记忆中民宅的怀念。
②理解“怀旧”的深层含义。文中说到,“我”认为情感多与过去的事物相联,因此情感大多是守旧,而“怀旧”是人们对情感符号的恒定要求。文中以思念母亲为例,说明人们对旧的生活方式及其蕴含的历史记忆的怀念,不希望其随意改变。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内容、归纳要点及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原因:原文“烧制青砖的老窑都废了,熟悉老一套的窑匠死的死了,老的老了,工艺已经失传。……还是在邻县费尽了口舌才请窑匠特地烧出来的”“现在盖房子都用机制红砖,图的是价格便宜,质量稳定,生产速度快。……凭老工艺自然赚不到饭钱”,可见传统青砖烧制工艺因老窑匠离世、生产效率低而逐渐失传。
原文“这个时代变化太快,无法减速和刹车的经济狂潮正铲除一切旧物,包括旧的礼仪,旧的风气,旧的衣着,旧的饮食以及旧的表情”,可见现代社会的经济发展以 “铲除旧物” 为代价,传统礼仪、习俗、器物被快速淘汰。情感记忆的载体因稀缺性被资本定价,普通人既无法负担高价,又失去了与文化母体的情感联结。
启示:①根据“熟悉老一套的窑匠死的死了,老的老了,工艺已经失传”“怀旧是需要成本的,一旦成本高涨,传统就成了富人的专利”可知,对老工艺加以保护,运用多种机制去传承传统工艺,降低怀旧的成本。根据“商家敏感到了情感的商业价值……他们不光是制造出了昂贵的青砖,而且正在推销昂贵的字画、牌匾、古玩、茶楼、四合院、明式家具等等,把文化母亲变成高价码下的古装贵妇或古装皇后,逼迫有心归家的浪子们——买单”可知,商家对传统工艺进行过度包装,使得成本增加,造成了消费化、贵族化,传统的内容没有了文化的灵魂。应减少对传统文化的过度包装;
②根据“所谓人性,既包含情感也包含欲望。情感多与过去的事物相联,欲望多与未来的事物相联,因此情感大多是守旧,欲望大多是求新……这就是情感,或者说,是人们对情感符号的恒定要求”可知,人们对情感符号有恒定的要求,因此,在乡村振兴中,创新发展不是机械复制,不能割裂文化和生活的练习,要培育独有的地域文化。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成王少,周初定天下,周公恐诸侯畔周、公乃摄行政当国。管叔、蔡叔群弟疑周公,与武庚作乱,畔周。周公奉成王命,伐诛武庚、管叔,放蔡叔。晋唐叔得嘉谷,献之成王,成王以归周公于兵所。周公受禾东土,鲁天子之命。周公行政七年,成王长,周公反政成王,北面就群臣之位。
成王在丰,使召公复营洛邑,如武王之意。周公复卜申视,卒营筑,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下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江西省六校”的其他试题
重磅: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