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月考试卷
阅读:5 2025-08-09
标签:
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下
月考试卷
重磅:
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5]
辽宁省葫芦岛市、县协作校2024-2025高二下学期第一次考试语文试题(无答案)
2024—2025下学期协作校高二第一次考试
语 文 试 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四单元,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单元。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基层理论宣讲是连接党的创新理论与群众的桥梁,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关键路径。让党的创新理论在基层落地生根、深入人心,切实打通理论宣讲“最后一公里[注]”这一工作至关重要。
理论宣讲是一门讲道理的艺术,要让宣讲的内容被群众接受,就必须把理论讲准确、讲透彻。因此,宣讲者只有自己先学懂、悟透理论,把握其精髓和本质,才能把党的创新理论“讲透”,让群众“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知其所以必然”,从而提升理论宣讲的说服力。宣讲者既要准确把握理论宣讲的政治方向和重点内容,也要深入基层一线进行实地调研,了解群众的生产生活实际和所需所盼,做到群众需要和关心什么就讲什么。同时,宣讲者要充分考虑群众的接受水平,注重以“小视角”讲透“大主题”,把群众身边的感人事迹、先进模范作为宣传阐释党的创新理论的生动素材,让抽象的理论变得生动形象、鲜活直观,做到讲道理与摆事实相统一。
面向基层的理论宣讲,我们既要把理论讲准讲透,也要通过群众身边的故事,把理论讲活讲实,使党的创新理论变得通俗易懂。这就要求我们把“政治话语”“学术话语”用通俗易懂的“大众话语”“生活话语”表达出来,把抽象的理论、高深的话语转化为平实质朴的语言和浅显的道理,从而拉近理论与群众的“距离”。只有坚持用“百姓话”说“百姓事”,才能使理论宣讲“接地气”,使党的创新理论成为人们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因此,宣讲者要创新话语体系,锤炼语言风格,提升将“宏大叙事”与“生活叙事”相互转化的本领;要深入了解本土文化,在思想上和情感上同当地群众打成一片;要深入挖掘先进典型案例,把最经典、最精彩的内容提炼出来,用鲜活的“本土话语”讲好“身边人”和“身边事”,使宣讲内容“实”起来,宣讲方式“活”起来,宣讲语言“鲜”起来,从而真正将党的创新理论“宣”出特色,“讲”到深处,让群众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受到教育。
要使基层理论宣讲常态化、长效化,关键是要创新理论宣讲的方式方法。一是要注重了解群众的需求。要把“我说你听”的单向“灌输式”宣讲与“你问我答”的双向“互动式”交流结合起来,通过谈心、交流等形式,面对面地把党的创新理论讲透、把政策说清。同时,要运用“宣讲+文艺展演”“宣讲+体育比赛”“宣讲+科学普及”“宣讲+技能传授”等形式,引导群众积极参与宣讲活动,激发理论宣讲的创新活力。二是要拓展新阵地。要充分依托文化馆(站)、文化广场、农家书屋、议事厅等宣讲阵地,使党的创新理论走进田间地头、大街小巷。三是要打造宣讲品牌。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宣讲品牌是基层理论宣讲工作的标杆,有着显著的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要联系基层实际建品牌,立足特色优势强品牌。要从阵地建设、人才培育、活动牵引等方面下功夫,用心用情用力打造有高度、有深度、有温度、“接地气”的理论宣讲精品。要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为依托,组织开展特色鲜明的理论宣讲志愿服务活动,构建具有地方辨识度的基层理论宣讲品牌矩阵。
浏览完整试题
(摘编自黄汀《打通基层理论宣讲“最后一公里”》)
[注]一公里等于一千米,后同。
材料二:
近日,吴起县委理论讲师团“理论宣讲村村行”活动走进该县铁边城镇铁边城村,根据群众的需求,把党的理论政策、法律援助、农技服务等内容面对面地传达给群众,受到当地群众的一致好评。
延安作为革命圣地,群众对党的理论有着深厚情感与热切期待。但以往“大水漫灌”式的宣讲,往往是以讲师为主导,缺乏与群众的互动和反馈,未考虑群众个体差异与实际需求,导致宣讲效果不尽如人意。为此,吴起县委理论讲师团积极探索创新宣讲模式,为基层宣讲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也为“四下基层”提供了生动范例。
吴起县委理论讲师团通过增设“理论宣讲+你说我听”环节,找准群众需求,针对需求展开宣讲,并形成了“理论宣讲+人人互动”的宣讲模式,让党的创新理论在欢声笑语中滋润着群众的心田。这种方式的改变,无疑增强了宣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真正做到了解群众之所忧、解群众之所需。这也正是“四下基层”中“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下基层”的生动实践。
除了理论宣讲,吴起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还联合多部门及爱心团体,积极争取资源,为大家提供各种暖心服务。这种“送技术”“送物资”的形式,既帮大家答疑解惑又解决急难愁盼,把理论宣讲和文明实践活动相互贯通,让接地气、有温度、冒热气的宣讲以春风化雨般的方式走到群众中间,既拉近了干部与群众的距离,也使党的创新理论得到了更好地传播和普及。这不仅是服务群众的暖心之举,更是“为群众办实事下基层”的有力彰显。
当然,创新宣讲也面临引导群众参与、整合资源、贯通理论与实践等挑战。未来须不断探索完善,让其更契合时代需求。期待更多基层组织借鉴经验,以“四下基层”为指引,创新形式,丰富内容,用接地气、有温度的宣讲,让党的理论更快、更准地“飞入寻常百姓家”。
(摘编自程浩楠《让基层宣讲走“心”又走“新”》)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要打通理论宣讲“最后一公里”,发挥其桥梁作用,让党的创新理论在基层落地。
B. 宣讲者学懂、悟透理论,即可把理论讲准确、讲透彻,也就能让宣讲的内容被群众接受。
C. 为把理论讲活讲实,宣讲者要创新话语体系,把学术话语转化为平实质朴的大众话语。
D. “大水漫灌”式的宣讲效果不佳,吴起县创新宣讲模式,为“四下基层”提供了范例。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 一项是( )
A. 材料一采用了总—分—总式的论证结构,论述了打通理论宣讲“最后一公里”这一问题。
B. 材料二先用导语综述,接着说明原因,然后列述做法,最后说明挑战,发起号召。
C. 材料一多处使用引号,增强了语言表达的丰富性和灵活性,也增强了文本感染力。
D. 材料二论证语言平实,时效性强,同时“除了”“当然”等的使用增强了文本严谨性。
3. 下列选项中与材料所述“使基层理论宣讲常态化、长效化”的做法不相符的一项是( )
A. 济南市安城镇将红色故事与党的创新理论相融合,利用安城红色文化广场定期开展主题宣讲。
B. 威海市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基层百姓最为关心的民生问题作为主要宣讲主题,让内容“接地气”“贴民心”。
C. 张家口市崇礼区为优化宣讲队伍结构,广泛选拔优秀宣讲员,构建市县乡村4级理论宣讲队伍。
D. 潍坊市昌邑市卜庄镇创新聚力打造“妙卜可言”等宣讲品牌,推动理论宣讲走深走实、浸润民心。
4. 随着社会的发展,基层理论宣讲工作变得愈发重要。当下,如何打通基层理论宣讲“最后一公里”,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材料一给了我们不少启示,请结合材料一加以概括。
5. 点面结合,是个别和一般的辩证统一,属于写作手法中的一种。两则材料都关涉基层理论宣讲,但一个从面上阐说,一个从点上叙写,可谓相得益彰。请对此加以分析,并探究这样处理的好处。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秋天·秋天
张晓风
满山的牵牛藤起伏,紫色的小浪花一直冲击到我的窗前才猛然收势。
阳光是耀眼的白,像锡,像许多发光的金属。是哪个聪明的古人想起来以木象春而以金象秋的?我们喜欢木的青绿,但我们怎能不钦仰金属的灿白。
对了,就是这灿白,闭着眼睛也能感受到的。在云里,在芦苇上,在满山的翠竹上,在满谷的长风里,这样乱扑扑地压了下来。
在我们的城市里,夏季上演得太长,秋色就不免出场得晚些。但秋是永远不会被混淆的——这坚硬明朗的金属季。让我们从微凉的松风中去认取,让我们从新刈的草香中去认取。
已经是生命中第二十五个秋天了,却依然这样容易激动。正如一个诗人说的:
“依然迷信着美。”
是的,到第五十个秋天来的时候,对于美,我怕是还要这样执迷的。
那时候,在南京,刚刚开始记得一些零碎的事,画面里常常出现一片美丽的郊野,我悄悄地从大人身边走开,独自坐在草地上。梧桐叶子开始簌簌地落着,簌簌地落着,把许多神秘的美感一起落进我的心里来了。我忽然迷乱起来,小小的心灵简直不能承受这种兴奋。我就那样迷乱地捡起一片落叶。叶子是黄褐色的,弯曲的,像一只载着梦的小船,而且在船舷上又长着两粒美丽的梧桐子。每起一阵风我就在落叶的雨中穿梭,拾起一地的梧桐子。必有一两棵我所未拾起的梧桐子在那草地上发了芽吧?二十年了,我似乎又能听到遥远的西风以及风里簌簌的落叶。我仍然能看见那载着梦的船,航行在草原里,航行在一粒种子的希望里。
又记得小阳台上的黄昏,视线的尽处是一列古老的城墙。在暮色和秋色的双重苍凉里,往往不知什么人又加上一阵笛音的苍凉。我喜欢这种凄清的美,莫名所以地喜欢。小舅舅曾经带我一直走到城墙的旁边,那些斑驳的石头,蔓生的乱草,使我有一种说不出的感动。长大了读辛稼轩的词,对于那种沉郁悲凉的意境总觉得那样熟悉,其实我何尝熟悉什么词呢?我所熟悉的只是古老南京城的秋色罢了。
后来,到了柳州,一城都是山,都是树。走在街上,两旁总夹着橘柚的芬芳,学校前面就是一座山,我总觉得那就是地理课本上的十万大山。秋天的时候,山容澄清而微黄,蓝天显得更高了。
展开余下试题
“媛媛,”我怀着十分的敬畏问我的同伴,“你说,教我们美术的龚老师能不能画下这个山?”
“能,他能。”
“能吗?我是说这座山全部。”
“当然能,当然,”她热切地喊着,“可惜他最近打篮球把手摔坏了,要不然,全柳州、全世界他都能画呢!”
沉默了好一会儿。
“是真的吗?”
“真的,当然真的。”
我望着她,然后又望着那座山,那神圣的、美丽的、深沉的秋山。
“不,不可能。”我忽然肯定地说,“他不会画,一定不会。”那天的辩论后来怎样结束,我已不记得了,而那个叫媛媛的女孩子和我已经阔别了十几年。如果我能重见她,我仍会那样!坚持地。
没有人会画那样的山,没有人能。
媛媛,你呢?你现在承认了吗?前年我碰到一个叫媛媛的女孩子,就急急地问她,她却笑着说已经记不得住过柳州没有了。那么,她不会是你了。没有人能忘记柳州的,没有人能忘记那苍郁的、沉雄的、微带金色的、不可描摹的山。
而日子被西风刮尽了,那一串金属性的、有着欢乐叮当声的日子。终于,人长大了,会念秋声赋了,也会骑在自行车上,想象着陆放翁“饱将两耳听秋风”的情怀了。
秋季旅行,相片册里照例有发光的记忆,还记得那次倦游回来,坐在游览车上。
“你最喜欢哪一季呢?”我问芷。
“秋天。”她简单地回答,眼睛里凝聚了所有美丽的秋光。我忽然欢欣起来。
“我也是,啊,我们都是。”
她说了许多秋天的故事给我听,那些山野和乡村里的故事。她又向我形容那个她常在它旁边睡觉的小池塘,以及林间说不完的果实。
车子一路走着,同学沿站下车,车厢里越来越空虚了。“芷,”我忽然垂下头来,“当我们年老的时候,我们生命的同伴一个个下车了,座位慢慢地稀松了,你会怎样呢?”
“我会很难过。”她黯然地说。
我们在做什么呢?芷,我们只不过说了些小女孩的傻话罢了,那种深沉的、无可如何的摇落之悲,又岂是我们所能了解的。
但,不管怎样,我们一起躲在小树丛中念书,一起说梦话的那段日子是美的。
而现在,你在中部的深山里工作,像传教士一样地工作着,从心里爱那些朴实的山地灵魂。今年初秋我们又见了一次面,兴致仍然那样好,坐在小渡船里,早晨的淡水河还没有揭开薄薄的蓝雾,橹声琅然,你又继续你的山林故事了。
“有时候,我向高山上走去,一个人,慢慢地翻越过许多山岭。”你说,“忽然,我停住了,发现四壁都是山!都是雄伟的、插天的青色!我吃惊地站着,啊,怎么会那样美!”
我望着你,芷,我的心里充满了幸福。分别这样多年了,我们都无恙,我们的梦也都无恙——那些高高的、不属于地平线上的梦。
而现在,秋在我们这里的山中已经很浓很白了。偶然落一阵秋雨,薄寒袭人,雨后常常又现出冷冷的月光,不由人不生出一种悲秋的情怀。你那儿呢?窗外也该换上淡淡的秋景了吧?秋天是怎样地适合故人之情,又怎样地适合银银亮亮的梦啊!
随着风,紫色的浪花翻腾,把一山的秋凉都翻到我的心上来了。我爱这样的季候,只是我感到我爱得这样孤独。
我并非不醉心春天的温柔,我并非不向往夏天的炽热,只是生命应该严肃,应该成熟,应该神圣,就像秋天所给我们的一样——然而,谁懂呢?谁知道呢?谁去欣赏深度呢?
远山在退,遥遥地盘结着平静的黛蓝。而近处的木本珠兰仍香着(香气真是一种权力,可以统辖很大片的土地),溪水从小小夹缝里奔窜出来,在原野里写着没有人了解的行书,它是一首小令,曲折而明快,用以描绘纯净的秋光。
而我的扉页空着,我没有小令,只是我爱秋天,以我全部的虔诚与敬畏。
愿我的生命也是这样的,没有太多绚丽的春花,没有太多飘浮的夏云,没有喧哗,没有旋转着的五彩,只有一片安静纯朴的白色,只有成熟生命的深沉与严肃,只有梦,像一树红枫那热切殷实的梦。
秋天,这坚硬而明亮的金属季,是我深深爱着的。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篇以满山的牵牛藤和耀眼的阳光等景象,突出了秋天坚硬明朗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秋天的感受。
B. “我”推测自己在第五十个秋天来 时候“依然迷信着美”,是因为“我”对“美”有着深刻的追求和执念。
C. 正因为芷和“我”都同样喜欢秋天,所以才会建立十分深厚的情谊,并且生发出彼此终将挥别离开的伤感。
D. “我”在秋天感到寂寞和悲凉,却也诚心喜欢秋天,愿为这样坚硬而明亮的季节献出全部的虔诚和敬畏。
7. 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中的词汇选择充满主观情感,如“钦仰”“激动”“迷乱”等,生动地传达了作者对秋天的独特情感。
B. 作者把当下的秋景和记忆中的秋景进行对比,用大量的细节描绘出秋天的独特魅力,使读者仿佛置身其中。
C. 文章从南京到柳州,最后再回到作者所处的当下环境,用地理空间的转换构建了一个跨越时空的情感世界。
D. 在描绘自然美景的同时,作者不断穿插对生命、时间、美与孤独的深刻思考,使文章具有深厚的思想内涵。
8. 结合上下文,简要赏析文中画横线的语句。
9. 文章中有一段“我”与同伴媛媛的对话,请结合文章分析对话双方的心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赫连铎、李匡威请讨李克用。朱全忠亦上言:“克用终为国患,臣请与河北三镇共除之,乞命大臣为帅。”
上命三省、御史台四品以上议之,以为不可者十六七。张浚曰:“先帝再幸山南,沙陀所为也。臣常虑其与河朔相表里,致朝廷不能制。今两河藩镇共请讨之,此千载一时也。但乞陛下付臣兵柄,旬月可平。”孔纬曰:“浚言是也。”上曰:“克用有兴复大功,今乘其危而攻之,天下其谓我何?”纬曰:“陛下所言,一时之体也;张浚所言,万世之利也。”上以二相言协,从之,曰:“兹事付卿二人,无贻朕羞!”乃以浚为河东行营都招讨、制置使,孙揆副之。
(选自《纲鉴易知录卷五九·唐纪·昭宗皇帝》,有删改)
材料二:
大顺初,克用自攻赫连铎于云州,拔东郛。幽州李匡威以兵三万救之,杀其将安金俊,克用走。铎与匡威共建言:“山南乱,克用实首之。今乘其败,可伐而取也。”全忠亦请与河北三镇共讨之。宰相张浚是其计,乃下制削克用官爵、属籍,以浚为兵马招讨、制置、宣慰使,京兆尹孙揆副之,枢密使骆全諲为行营都监,华州节度使韩建为行营马步都虞候兼供军粮料使,王镕领河东东面,全忠南面,李匡威北面,并为行营招讨使。铎副匡威,先薄战。更诏揆为昭义节度使,克用将李存孝邀揆长子[注]杀之。存孝次赵城,韩建夜出壮士三百乘其营,存孝伏以待,建兵大奔。存孝攻绛州,未下,晋州刺史张行恭弃城走,建与浚遁还。明年,克用奉表自陈,乃复拜检校太师、守中书令、陇西郡王。
赞曰:沙陀始归命天子仰哺于边世喋血助征讨常为边兵雄。至克用逢王室乱,遂有太原。虏性惇固,少它肠,自负材果,欲经营天下而不克也。兵虽胜,然数败;地虽得,辄复失,故熟视帝劫迁,缩颈羞汗,偷景待僵,不亦鄙乎!使克用稍知古今,能如齐桓、晋文,唐遽亡乎哉?
(选自《新唐书·沙陀列传》,有删改)
[注]长子:长子县。
10. 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沙陀始归命A天子B仰哺C于边D世喋血E助F征讨G常H为边兵雄。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展开余下试题
A. 贻,遗留,留下,与现代汉语成语“贻害无穷”中的“贻”意思相同。
B. 于,介词,在,与《屈原列传》“故内惑于郑袖”中的“于”意思不同。
C. 北,方位词,北边,与《过秦论》“追亡逐北”中的“北”意思不同。
D. 稍,略微,与《苏武传》“稍迁至栘中厩监”中的“稍”意思相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赫连铎、李匡威认为李克用作乱、罪过深重,应趁其战败讨伐他,朱全忠也认为应联合河北三镇一起除掉李克用,宰相张浚附议。
B. 皇帝下令群臣讨论讨伐李克用之事,参与讨论的大部分大臣不同意朝廷讨伐李克用,就连皇帝也对讨伐李克用颇有顾虑。
C. 因张浚和孔纬一唱一和,皇帝同意征讨李克用一事,下令免去李克用的官爵等,并任命了相关人员,组建讨伐李克用的队伍。
D. 《五代史伶官传序》中,作者批评李存勖享乐导致国灭;材料二的评论则批评李克用没有齐桓公等人的才能,错失取代唐而建国的机会。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先帝再幸山南,沙陀所为也。臣常虑其与河朔相表里,致朝廷不能制。
(2)虏性惇固,少它肠,自负材果,欲经营天下而不克也。
14. 材料一和材料二第一段都关涉讨伐李克用一事,但叙述 重点有所不同,请简要概括。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尽感兴
杨万里
春事匆匆掠眼过,落花寂寂奈愁何。
故人南北音书少,野渡东西芳草多。
笋借一风争作竹,燕分数子别成窠。
青灯白酒长亭夜,不胜孤舟兀绿波。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写春天的景象,满地落花静静飘落,诗人心中涌起感慨,奠定了全诗感伤的情感基调。
B. 颔联写诗人来到渡口,看到芳草繁茂,暗示行人稀少,而大自然的美景仿佛给诗人以希望。
C. 颈联用白描手法写春笋借助春风的力量竞相生长成为竹子,燕子带着几只雏燕另筑新巢。
D. 诗人巧妙地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对春天景物的描写中,语言清新自然,情感真挚深沉。
16. 诗歌表达了诗人哪些愁绪?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语文课堂上,徐老师引用了司马迁《屈原列传》中“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屈原 《离骚》兼具《诗经》的两个优点。
(2)王星游览西岳华山,华山山峰巍然雄峙,山高入天,他敛气屏息,这情境使他想到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两句。
(3)每年夏季,荷花竞相开放,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观赏,而秋季的桂花更是香气扑鼻,让人陶醉。柳永《望海潮》中“_______,_______”两句描绘了这两种花所展现的美好景象。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根据以色列研究人员开展的一项研究表明,②大脑无法通过同时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进行学习,③大脑会主动抑制这两种记忆同时形成,④从而解决行为选择的冲突。
据特拉维夫大学发布的新闻公报,人类的学习方式多种多样, A ,经典条件反射是其中的一种,其典型例子是巴甫洛夫实验,即狗通过铃声与食物的联系形成被动记忆,这种学习涉及刺激之间的被动关联。 甲 ,它通过行为与结果的联系进行主动学习。例如当特定行为带来积极结果时,人们会重复这一行为;若带来负面结果,则会避免。
长期以来,科学界普遍认为这两种记忆在大脑中可以协同工作。然而,当两种记忆产生冲突时会发生什么?例如,老鼠可以分别通过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会害怕某种气味,但反应方式不同:前者会因害怕而僵住不动,后者则会逃离气味源。如果两种记忆同时存在,老鼠会逃跑,还是 B ?
在这一研究中,研究人员训练果蝇将一种气味与电击联系起来。通过经典条件反射,果蝇学会在闻到气味时僵住不动;通过操作性条件反射,果蝇学会逃离气味以避免电击。研究人员尝试同时 乙 ,结果果蝇根本无法完成有效的学习。
这一结果表明,大脑的“导航中心”会进行干预,确保在任何时刻只有一种记忆类型占主导地位, 丙 。果蝇的大脑虽然结构简单,但与哺乳动物乃至人类的大脑有很多相似之处。通过强大的基因工具,研究人员深入解析了大脑中不同学习系统的竞争机制。这一发现还帮助解释了为什么注意力不集中、 C 会导致遗忘关键细节。
研究认为,这一突破性发现有助于重新理解人类学习和记忆形成的机制,不仅重塑了对人类学习的认知,还有助于开发治疗学习障碍的新策略。比如,通过更好地理解多动症或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记忆形成过程,可能有助于开创新的治疗方法。
18. 文中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语病,请指出序号并提出修改意见,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19. 请在文中A、B、C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0. 请在文中甲、乙、丙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1. 请简要分析文中“导航中心”的表达效果。
22. 请根据材料内容,给“大脑 学习机制”下一个定义,不超过60个字。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挪威人喜欢吃沙丁鱼,尤其是鲜活的沙丁鱼。所以渔民总是想方设法地让沙丁鱼活着回到渔港。为了延长沙丁鱼的存活期,渔民们想了许多方法,都失败了。
后来渔民想出了一个法子,将几条沙丁鱼的天敌鲇鱼放在运输容器里。因为鲇鱼是食肉鱼,放进鱼槽后,鲇鱼便会四处游动寻找小鱼吃。为了躲避天敌的吞食,沙丁鱼自然加速游动,从而保证了旺盛的生命力,沙丁鱼缺氧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如此一来,沙丁鱼就活蹦乱跳地回到渔港。这就是著名的“鲇鱼效应”。
很多人喜欢安逸,但安逸的环境造就庸人。“鲇鱼效应”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上一篇:
辽宁省葫芦岛市、县协作校2024-2025高二下学期第一次考试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下一篇:
山东省济南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标签:
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下
月考试卷
相关:
关于“辽宁省葫芦”的其他试题
重磅: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5]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