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4  2025-08-09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下 月考试卷
重磅: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4]
山东省重点高中2024-2025学年高二4月月考语文试题(无答案)
山东省重点高中4月大联考
高二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意境,是中国古代诗学的一个很重要、很有民族特色的概念,它的内涵涉及文艺作品所蕴涵的创作主体的思想、情感、意旨与所描绘的客观画面之间关系,涉及对于两者结合方式的要求。文学艺术如果只是反映对象的形貌,只是写境、写象,即使写得非常细数,写得十分逼真,那也是不够的。文学艺术里的“境”要表达出意旨,文本里的“象”要表达出情味,这是更加重要的。
在文学艺术中描绘境、象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表达意旨、意味,就是古人说的立象以尽意、造象以传意、观象以求意。境,作为汉语词汇,最初指空间的界域,是不带感情色彩的;后来转而兼指人的心理状况,涵义大大地丰富了。在六朝和唐宋,“境”的含义不再只是纯粹客观的展现,而带有主观感受性在内。唐人以“境”论诗的较多,并且逐步赋予其稳定的内涵。总之,在诗学中,境和境界的含义,既指外,又指内;既指客观的景象,又指渗在客观景象中的精神。“境”虽然已经包含了诗人心理的投射作用,而诗论家仍然觉得不够,于是又提出意境,以更进一步强调主体性。如《诗格》说:“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
意境的“意”,有两层意思,一是作者要表达的对于社会人生的思想,一是艺术形象的审美意味,两者有时候不容易截然分开,而后一方面又常被人们所忽略。对于诗学理论来说,后一方面更有研究的价值。客观对象的形象进入文学艺术,要在文艺家的心吴中经过陶冶、重铸,要诗化、审美化,才会有艺术形式的独特表现;正是在这个过程里,才显现出平庸的文艺家与优秀的文艺家的区别。
画花鸟、画花木、画人物,都要发生引人遐想、使人神超形越的效果。殷璠《河岳英灵集》评论王维的诗说:“维诗词秀调雅,意新理惬在泉为珠,着壁成绘。一句一字,皆出常境。至如‘落日山水好,漾舟信归风’‘涧芳袭人衣,山月映石壁’(《蓝田山石门精舍》),又‘天寒远山净,日暮长河急’(《齐州送祖三》)。”这些诗都是写山水的,殷璠赞美它们在描绘山水之外还表现了新颖的意味,能够使人获得快慰的理趣,具有优雅的风度和文笔之美。
另一点需要特别提到的是,在中国古代意境论中,比较注重的,是心与境的双向互动,而不是单一的线性关系。从创作主体方面说,画家、诗人创作意兴,是在境与心相互激发中迸出火花。
(摘编自王先霈《意境》)
材料二:
艺术,就是要去寻找、发现、体验生活中的意味。有意境的作品和一般的艺术作品的区别,就在于它不仅仅是揭示生活中某一个具体事物或具体事件的意味,更是要超越具体的事物和事件,从一个角度去揭示整个人生的意味。所以,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有意境,也不是任何好的艺术作品都有意境。一个作品,可能是很美的,也可能是很好的,但如果它没有揭示整个人生的某种意味,那么我们就不能说它是有意境的作品。王夫之比较过杜甫的诗和王维的诗。他认为杜甫诗的特点是“即物深致,无细不章”。别人写诗都怕写不逼真,杜甫则太逼真了。而王维诗则能取之象外,“广摄四旁,圆中自显”。所以他说杜甫是“工”,王维是“妙”。近代的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论齐白石,说他的词格调很高,但没有意境。当然,中国古代音乐作品中有很多是有意境的。苏东坡有一篇《前赤壁赋》,大家都读过。这篇文章描写他和朋友在明月之夜泛舟于赤壁之下。朋友之中有人吹起了洞箫。苏东坡形容洞箫的乐声,用了八个字:“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浏览完整试题康德曾经说过,有一种美的东西,人们接触到它的时候,往往感到一种惆怅。意境就是如此。忽忽若有所失,就像长久居留在外的旅客思念自己的家乡那样一种心境。这种美感,也就是尼采说的那种“形而上的慰藉”。中国古代诗人喜欢登高远望,这样来引发自己对于人生的哲理性感悟,这种感悟,带给诗人的就是一种惆怅。我们读这些词,感到的也是一种惆怅,好像旅客思念家乡一样,茫然若失。这种惆怅也是一种诗意和美感,带给人一种精神的愉悦和满足。在这种美感中,包含了对于整个人生的某种体验和感受,所以我们可以说,这是一种最高的美感。
(摘编自叶朗《说意境》)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格》云:“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故得形似。”这一论述肯定“境”在追求形式上的相似。
B. 文艺家平庸与优秀的区别,主要在于描写客观对象时,是否经过打磨而使艺术作品中的形象具有审美意味。
C. 一般艺术作品揭示生活中某一个具体事物或具体事件的意味,好的艺术作品揭示整个人生的意味。
D. 王夫之评价王维的诗“广摄四旁,圆中自显”,他认为王维的诗虽不够逼真,但能取之象外,很有意境。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唐代司空图说:“思与境偕,乃诗家之所尚者。”诗歌里的“境”不只要求细致逼真,更追求表达意旨。
B. 唐皎然诗云:“诗情缘境发,法性寄筌空。”这里的“境”并非从创作主体方面讲的心与境的双向互动,而是自然景象。
C. 苏轼《前赤壁赋》中“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不仅描写洞箫的声音,更抒发对人生的感悟,写得很有意境。
D. 王昌龄《诗格》中“置意作诗,即须凝心,目击其物,便以心击之,深穿其境”表明,“境”是心物相击所得。
3. 下列对选项不符合材料二论述的“惆怅”的一项是( )
A.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B. 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李白《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
C.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蒋捷《一剪梅·舟过吴江》)
D. 落日山水好,漾舟信归风。(王维《蓝田山石门精舍))
4. 汉代刘安在《淮南子·说山训》说:“画西施之面,美而不可悦;规孟贲(战国时 武士)之目,大而不可畏,君形者亡焉。”请结合材料一中“意境的‘意’”,从诗学理论的角度对此句作简要分析。
5. 材料一中引用王维山水诗《齐州送祖三》中“天寒远山净,日暮长河急”两句,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中对古代诗学意境的论述,赏析这两句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草原日出
【英】多丽丝·莱辛①
那年冬天,每晚睡前,他都对着枕头里面大声喊:“四点半!四点半!”直到确信脑袋已抓牢这三个字,才安然入睡,仿佛一片安眠药突然降临。他脸朝着闹钟的方向,这样醒来后第一眼便能看到它。
早晨四点半,分秒不差,他得意地按下将要响起的闹铃。再躺这最后一秒吧!不,他弹跳而起,如鱼跃水面。冷啊!真冷啊!
出门,带上猎枪和狗。天亮前他得赶完四里路。他在疾行,狗在探路。它们没有经过训练,自由散漫,有时会玩失踪,但却是他最好的同伴。为了几枪射击,他要赶很长的路,有了它们路上就不枯燥了。
他在田埂上跑起来,大步慢跑,扎实前进。这方法是他观察土著人学会的:上身的重量交替落在两脚上,保持慢速、平衡运动,这样不会疲乏气短。当血液从腿部冲上胳膊,他对身体的得意和骄傲油然而生,直到他不得不咬紧牙关,关住那股想大声歌唱的强烈欲望。
草原。第一只鸟在他脚边醒来,接着一群鸟冲向天空,鸣叫着宣布新一天的开始。他终于抑制不住,发出狂野的喊叫,然后野兽似的狂奔,他在疯狂中忘我地歌唱生命的愉悦和青春的奢华。
突然,他想起了什么:我15岁啦!15岁啦!这话对他来说很新鲜,他满怀兴奋又若有所思,开始用手指感受走过的岁月,像数着鹅卵石,每一块既独立又离不开彼此,每一块都闪烁着奇异的光芒。这就是他:在这片土地上生长了十五年的男孩。陪伴他的有这缓缓的河水,还有这充满挑战的空气;夏日正午,它闷热难耐;冬天早晨,它凛冽刺骨。
没有什么他不能做到!他觉得自己将来的生命是伟大而神奇的,完全是他自己的:“世上所有大人物都曾像我现在这样小,所以我也能成为大人物。只要我愿意,我能把世界变成我想要的样子;只要我愿意,我能改变世界上在发生的一切。这一切都取决于我,取决于我现在的决定。”
他的嗓音充满了紧迫性、真理性和非凡的勇气。他又大声唱起来,歌声沿着河水旁的峡谷回荡,他停下来等待回声,然后又唱:“歌唱吧!这就是他——只要愿意,他就歌唱,这个世界必须响应他!”
他等待回声。那些新鲜的想法又回来了,如同有人在回应他、鼓励他,峡谷充满了细软的回声,在小河旁的岩石间来回撞击。突然,传来一种陌生的回声!那声音不是他的,也不是鸟儿的欢唱,也不是流水的叮咚……
他从疯狂中清醒了。他呼唤猎狗,狗没有出现。他孤身无援了,不久前他在这里看见一头豹。他不由得握紧了枪,四处张望。灌木丛的尽头,那块憔悴的岩石旁,一只受伤的怪兽,遍身黑毛,黑毛下是片片粗肉……在一团流动的黑压压的东西的围攻下,这些肉正渐渐消失!一头公鹿,喘着气低声尖叫。
他朝它跑去。地上全是蚂蚁!又大又壮,对他视而不见,急匆匆地向那公鹿奔去。他屏住呼吸,怜悯和恐惧攫住了他:那公鹿倒下了,抽搐着……
他忽然想到可以朝它射击,早点结束它的痛苦。他端起枪,又放下。使他放下枪的是渐渐膨胀的愤怒、痛苦和抗议:如果我没来,它就会这样死去,我干吗要干涉?这样的事情在灌木丛中随时都在发生。活着的东西在痛苦中死去,这是生命的演变规律。他把枪夹在膝间,四肢里痛苦翻涌,他喃喃自语:我阻止不了,我无法阻止,我无能为力。
事情就这样,无法改变。
关于命运和未来的认识就这样首次闯进他的生活,“是啊,这就是生命!”生命消逝的那刻,他无法采取任何仁慈的行动!他明白了:这片他生活了十五年的草地是辽阔无垠、无法变更、残酷无情的,人们随时都可能给动物的头颅绊倒,或者踩碎小生灵的骨架。他感到痛苦、恶心和愤怒,又为坚忍克己的新认识感到几丝满足。他提醒自己:蚂蚁也要吃东西啊!他泪流满面。


展开余下试题公鹿越来越小,最后只剩下一堆白骨,在阳光下泛着白光。哦,是的,太阳刚刚升起。为什么!这短短的几分钟,事情就发生了巨变?他站到骨架前:它趴在矮树丛下。要不是还残留着几小块粉红的软骨碎片,人们会觉得它已在这里躺了多年。骨架四周,蚂蚁衔着肉,渐渐撤退。有几只蚂蚁竟直起身子盯着他,眼里泛着贪婪的光。
“滚开!我可不是你们的早餐,无论如何都不是!”
他弯下腰,触摸着头颅上的孔穴:那原本是鹿的眼睛!他想起活鹿那水汪汪的眼睛,觉得难以置信。早晨,也许就一小时前,这小生灵还骄傲地踏着大地,抖着犄角,甩着尾巴,嗅着清晨的空气,像国王那样漫步在充满自由的灌木丛中;每片草叶为它生长,纯净的河水供它饮用。
但是,谁能意料一头健步如飞的公鹿会被一群蚂蚁困住呢?
他好奇地蹲下去,发现它的后肢关节处断了,断裂的骨头相互徒劳地抵触。可能死前它的后肢就受伤了,然后一跛一跛地误入了蚂蚁巢。应该是这样!那么是谁伤了它呢?是它摔了一跤?是它与同类争斗中受了伤?是土著人扔石头伤了它?
他想象土著人朝一头公鹿扔石头时,另一幅画面出现了:他看见自己,某个早晨,兴奋地向一头若隐若现的公鹿射击……他无法面对这画面,他只是个小男孩。他低着头,面带愠色,拒绝承认是自己射伤了它。
他确实累了,脚步沉重,懒得注意脚下的方向。当他看见自己的家时,不禁皱了皱眉,有些事情他必须彻底弄明白。那只小生灵的惨死让他耿耿于怀,他没有完全放开。这件事伏在他的心底,让他不得安宁。
他想:明天早晨,我要避开所有人,再去那片灌木丛,好好地想一想。
(有删改)
【注】①多丽丝·莱辛:英国女作家,2007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被誉为继伍尔夫之后最伟大的女性作家。代表作《金色笔记》等。
6. 下列关于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头写男孩被四点半的闹钟叫醒后,连一秒钟都没有多睡弹跳而起,这表现了男孩具有坚毅执着的性格。
B. 第三段写狗“没有经过训练”,是男孩最好的同伴,可以打发路途中的无聊,这暗示了男孩还是个狩猎的新手。
C. 男孩“提醒自己:蚂蚁也要吃东西啊”然后泪流满面,他体会到了自然生命的演变规律十分残酷,心中充满敬畏。
D. 男孩最后离开时脚步沉重,除了因为对公鹿的惨死充满同情,还因为他意识到人类也是制造这起惨剧的重要一环。
7. 下列关于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男孩在奔跑时“关住”唱歌的欲望,然后被小鸟的叫声激发出喊叫,这一处的细小起伏,给平淡的情节增添了张力。
B. “峡谷充满了细软的回声,在小河旁的岩石间来回撞击”,作者用自然景象的描写来烘托男孩愉悦、激情的状态。
C. “有几只蚂蚁竟直起身子盯着他,眼里泛着贪婪 光”,这一真实的细节显示了作家对大自然非凡的观察力。
D. 小说整体使用第三人称叙述,男孩的语言和心理活动则使用第一人称。人称灵活转换,使内容既显客观又显真实。
8. 《草原日出》是多丽丝·莱辛“成长小说”系列中的一篇。文中男孩的成长轨迹通过他的一系列心理变化得以呈现。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9. 请分析文章以“草原日出”为标题有哪些深意。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 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闻陵降,上怒甚。群臣皆罪陵,上以问太史令司马迁,迁盛言:“陵事亲孝,与士信,常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其素所畜积也,有国士之风。今举事一不幸,全躯保妻子之臣随而媒糵其短,诚可痛也!且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入戎马之地,抑数万之师,虏救死扶伤不暇,悉举引弓之民共攻围之。转斗千里,矢尽道穷,士张空拳,冒白刃,北首争死敌,得人之死力,虽古名将不过也。身虽陷败,然其所摧败亦足暴于天下。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
初,上遣贰师①大军出,令陵为助兵,及陵与单于相值,而贰师功少。上以迁诬罔,欲沮贰师,为陵游说,下迁腐刑。久之,上悔,乃遣使劳赐陵余军得脱者。
陵在匈奴岁余,上遣因杅将军公孙敖将兵深入匈奴迎陵。敖军无功还,曰:“捕得生口,言李陵教单于为兵以备汉军,故臣无所得。”上闻,于是族陵家,母弟妻子皆伏诛。陇西士大夫以李氏为愧。其后,汉遣使使匈奴,陵谓使者曰:“吾为汉将步卒五千人横行匈奴,以亡救而败,何负于汉,而诛吾家!”使者曰:“汉闻李少卿教匈奴为兵。”陵曰:“乃李绪,非我也。”李绪本汉塞外都尉,居奚侯城,匈奴攻之,绪降,而单于客遇绪,常坐陵上。陵痛其家以李绪而诛,使人刺杀绪。大阏氏欲杀陵,单于匿之北方,大阏氏死乃还。
单于壮陵,以女妻之,立为右校王,卫律为丁灵王,皆贵用事。
(选自《汉书·李陵传》,有删节)
材料二:
然陵不死,有所为也,故欲如前书之言,报恩于国主耳,诚以虚死不如立节,灭名不如报德也。昔范蠡不殉会稽之耻,曹沫不死三败之辱,卒复勾践之仇,报鲁国之羞。区区之心,窃慕此耳。何图志未立而怨已成,计未从而骨肉受刑,此陵所以仰天椎心而泣血也。
足下又云:“汉与功臣不薄。”陵先将军②,功略盖天地,义勇冠三军,徒失贵臣之意,刭身绝域之表。此功臣义士所以负戟而长叹者也!何谓“不薄”哉?陵谓足下当享茅土之荐,受千乘之赏。闻子之归,赐不过二百万,位不过典属国,无尺土之封,加子之勤。而妨功害能之臣尽为万户侯,亲戚贪佞之类悉为廊庙宰。子尚如此,陵复何望哉?且汉厚诛陵以不死薄赏子以守节欲使远听之臣望风驰命此实难矣,所以每顾而不悔者也。陵虽辜恩,汉亦负德。愿足下勿复望陵。
(选自李陵《答苏武书》,有删节)
【注】①贰师,贰师将军李广利,汉武帝宠妃李夫人之兄。②先将军,李陵祖父“飞将军”李广。
1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2B铅笔在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上填涂。
且汉厚诛陵A以不死B薄赏子C以守D节E欲使远听之F臣望风驰命G此H实难矣。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以,介词,拿,用,与《五石之瓠》中“以盛水浆 ”的“以”用法和含义不相同。
B. 虽,虽然,与《五代史伶官传序》中“虽曰天命”的“虽”字用法和含义相同。
C. 用事,掌权,与《屈原列传》中“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的“用事”意义相同 。
D. 足下,敬辞,下称上或同辈相称,与《老子》“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中“足下”意义不相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皇帝就李陵投降一事征询司马迁的看法,司马迁称赞了李陵的人品和战绩,并推测李陵之所以没为国捐躯,应该是等待时机报效汉朝。
B. 皇帝认为司马迁诋毁贰师将军,替李陵游说,于是就下令对司马迁实行腐刑,并因此诛杀了李陵的母弟妻子,族灭了李陵全家。
C. 李陵在给苏武的回信中,列举范蠡和曹沫的事例,意在表明表明自己开始也想学习他们忍辱一时,最终要有所作为,报效君主。
D. 李陵在回信时,对于自己留在匈奴的选择,已经不后悔了,虽然自己辜负了汉朝,但汉朝也对不起自己,并拒绝苏武的劝说。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为汉将步卒五千人横行匈奴,以亡救而败,何负于汉,而诛吾家!
(2)何图志未立而怨已成,计未从而骨肉受刑,此陵所以仰天椎心而泣血也。


展开余下试题14. 苏武说“汉与功臣不薄”,李陵从哪几方面进行反驳 ?请根据材料二相关内容加以概括。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西江上送渔父①
温庭筠
却逐严光②向若耶③,钓轮菱棹寄年华。
三秋梅雨愁枫叶,一夜篷舟宿苇花。
不见水云应有梦,偶随鸥鹭便成家。
白苹风起楼船暮,江燕双双正雨斜。
【注】①渔父:隐居江湖之士。此处指诗人的朋友。②严光:字子陵,东汉隐士,曾与汉光武帝刘秀同窗。刘秀即位后,他改名隐居,后隐于富春山中,他不慕荣利的品格,受到后世称誉。③若耶:即若耶溪,在今浙江绍兴。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首诗是诗人赠予一位归隐的友人的作品,友人在若耶溪上过隐居生活。
B. 第三句描绘了离别时的凄苦之景,“愁”字表达了诗人与友人依依惜别之情。
C. 第四句写友人驾船离去,夜宿荒野,用路途的艰难表现他隐居意志的坚定。
D. 尾联描绘傍晚时分风起白苹、楼船徐航、雨斜燕飞的江面景色,极有韵味。
16. 本诗是如何表达对归隐生活的羡慕之情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在《离骚》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直接表明自己宁可突然死去随流水消逝,也不肯做出讨好别人的丑态。
(2)古诗词中很多以“自”“空”营造意境氛围的,如姜夔《扬州慢》的词序中“寒水自碧”一句与杜甫《蜀相》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诗人将自己的主观情意渗进了客观景物之中,使景中生意。
(3)运用典故可以使文章达到辞近旨远的效果,《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引用了“五丁开山”的神话传说,为蜀道的由来增添了神秘色彩,引人入胜。
五、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们普通人看待雨林,其实与不做生意的人看待商业街的眼光是差不多的。 ① 就是一个词:繁华。但是,透过雨林繁华的表象深入进去,我们却能看到另外一番景象。我们总以为雨林厚厚的落叶下面,必然是营养丰富、疏松肥沃的土壤。但事实上,雨林下的土壤,不仅不够肥沃,甚至是异常贫脊的。这是因为雨林中的降雨特别充足,过多的水份流过土壤后,就会产生淋溶现象。土壤中的磷、钾、钙、镁等植物所需的元素会溶解到水中,并随着土壤中水的下渗流失到地下水和河流中。土壤里剩下的物质,都是溶解度更低的铝和铁的氧化物。
正是因为这些氧化物的存在,让热带很多地区的土壤呈现红色或者浅黄色。这些物质不仅不能满足植物生长的需要,如果它们的含量超过一定的限度,还会对雨林的植物产生毒害作用。
好在雨林里的微小生物群落,对有机物质的分解效率特别高。当一个生命死去之后,无数的白蚁、真菌和细菌就会立即赶来。它们就像是 ② 的城市拆迁队,在很短的时间里,就能把死亡生物的残骸彻底分解掉。大量的营养物质,根本等不到进入土壤,就已经被各种各样的生物瓜分吸收了。
在热带雨林中,氮、磷、钾这类植物大量需要的元素,基本上只存在于活着的植物、枯木和腐烂的叶子当中,土壤总是不够肥沃。我们还拿商业街的环境来做例子,如果在商业街上,进入店铺的客流不足,商家们就会支起遮阳伞,架起花车,摆上促销台,去围追堵截那些行走在路上的顾客。因此,雨林里的植物如果想要生存得更好,就不能指望脚底下的土壤,它们必须打起精神,参与到更加残酷的地面营养竞争中去。
18.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中有两处错别字,请找出并加以改正。
20. 下列词语与文中加点的“遮阳伞”得名方式最接近的一项是( )
A. 落花生 B. 折叠伞 C. 保暖裤 D. 内燃机
21. 在文中关于“商业街”这一比喻的语境中,商业街、店铺、商家们和顾客分别比喻什么?
22. 校刊科普栏目向学生征集关于动植物生存的知识卡片。请根据以上材料,写一则关于热带雨林植物在竞争中生存的文字,作为知识卡片投给校刊科普栏目。要求信息准确,语言流畅,不超过60个字。
六、作文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人与生俱来的局限,是能力与愿望之间的永恒距离,生命的目的就是不断跨越困境的过程。(史铁生)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下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山东省重点”的其他试题
重磅: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4]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