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康德曾经说过,有一种美的东西,人们接触到它的时候,往往感到一种惆怅。意境就是如此。忽忽若有所失,就像长久居留在外的旅客思念自己的家乡那样一种心境。这种美感,也就是尼采说的那种“形而上的慰藉”。中国古代诗人喜欢登高远望,这样来引发自己对于人生的哲理性感悟,这种感悟,带给诗人的就是一种惆怅。我们读这些词,感到的也是一种惆怅,好像旅客思念家乡一样,茫然若失。这种惆怅也是一种诗意和美感,带给人一种精神的愉悦和满足。在这种美感中,包含了对于整个人生的某种体验和感受,所以我们可以说,这是一种最高的美感。 (摘编自叶朗《说意境》)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格》云:“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故得形似。”这一论述肯定“境”在追求形式上的相似。 B. 文艺家平庸与优秀的区别,主要在于描写客观对象时,是否经过打磨而使艺术作品中的形象具有审美意味。 C. 一般艺术作品揭示生活中某一个具体事物或具体事件的意味,好的艺术作品揭示整个人生的意味。 D. 王夫之评价王维的诗“广摄四旁,圆中自显”,他认为王维的诗虽不够逼真,但能取之象外,很有意境。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唐代司空图说:“思与境偕,乃诗家之所尚者。”诗歌里的“境”不只要求细致逼真,更追求表达意旨。 B. 唐皎然诗云:“诗情缘境发,法性寄筌空。”这里的“境”并非从创作主体方面讲的心与境的双向互动,而是自然景象。 C. 苏轼《前赤壁赋》中“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不仅描写洞箫的声音,更抒发对人生的感悟,写得很有意境。 D. 王昌龄《诗格》中“置意作诗,即须凝心,目击其物,便以心击之,深穿其境”表明,“境”是心物相击所得。 3. 下列对选项不符合材料二论述的“惆怅”的一项是( ) A.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B. 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李白《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 C.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蒋捷《一剪梅·舟过吴江》) D. 落日山水好,漾舟信归风。(王维《蓝田山石门精舍)) 4. 汉代刘安在《淮南子·说山训》说:“画西施之面,美而不可悦;规孟贲(战国时 武士)之目,大而不可畏,君形者亡焉。”请结合材料一中“意境的‘意’”,从诗学理论的角度对此句作简要分析。 5. 材料一中引用王维山水诗《齐州送祖三》中“天寒远山净,日暮长河急”两句,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中对古代诗学意境的论述,赏析这两句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草原日出 【英】多丽丝·莱辛① 那年冬天,每晚睡前,他都对着枕头里面大声喊:“四点半!四点半!”直到确信脑袋已抓牢这三个字,才安然入睡,仿佛一片安眠药突然降临。他脸朝着闹钟的方向,这样醒来后第一眼便能看到它。 早晨四点半,分秒不差,他得意地按下将要响起的闹铃。再躺这最后一秒吧!不,他弹跳而起,如鱼跃水面。冷啊!真冷啊! 出门,带上猎枪和狗。天亮前他得赶完四里路。他在疾行,狗在探路。它们没有经过训练,自由散漫,有时会玩失踪,但却是他最好的同伴。为了几枪射击,他要赶很长的路,有了它们路上就不枯燥了。 他在田埂上跑起来,大步慢跑,扎实前进。这方法是他观察土著人学会的:上身的重量交替落在两脚上,保持慢速、平衡运动,这样不会疲乏气短。当血液从腿部冲上胳膊,他对身体的得意和骄傲油然而生,直到他不得不咬紧牙关,关住那股想大声歌唱的强烈欲望。 草原。第一只鸟在他脚边醒来,接着一群鸟冲向天空,鸣叫着宣布新一天的开始。他终于抑制不住,发出狂野的喊叫,然后野兽似的狂奔,他在疯狂中忘我地歌唱生命的愉悦和青春的奢华。 突然,他想起了什么:我15岁啦!15岁啦!这话对他来说很新鲜,他满怀兴奋又若有所思,开始用手指感受走过的岁月,像数着鹅卵石,每一块既独立又离不开彼此,每一块都闪烁着奇异的光芒。这就是他:在这片土地上生长了十五年的男孩。陪伴他的有这缓缓的河水,还有这充满挑战的空气;夏日正午,它闷热难耐;冬天早晨,它凛冽刺骨。 没有什么他不能做到!他觉得自己将来的生命是伟大而神奇的,完全是他自己的:“世上所有大人物都曾像我现在这样小,所以我也能成为大人物。只要我愿意,我能把世界变成我想要的样子;只要我愿意,我能改变世界上在发生的一切。这一切都取决于我,取决于我现在的决定。” 他的嗓音充满了紧迫性、真理性和非凡的勇气。他又大声唱起来,歌声沿着河水旁的峡谷回荡,他停下来等待回声,然后又唱:“歌唱吧!这就是他——只要愿意,他就歌唱,这个世界必须响应他!” 他等待回声。那些新鲜的想法又回来了,如同有人在回应他、鼓励他,峡谷充满了细软的回声,在小河旁的岩石间来回撞击。突然,传来一种陌生的回声!那声音不是他的,也不是鸟儿的欢唱,也不是流水的叮咚…… 他从疯狂中清醒了。他呼唤猎狗,狗没有出现。他孤身无援了,不久前他在这里看见一头豹。他不由得握紧了枪,四处张望。灌木丛的尽头,那块憔悴的岩石旁,一只受伤的怪兽,遍身黑毛,黑毛下是片片粗肉……在一团流动的黑压压的东西的围攻下,这些肉正渐渐消失!一头公鹿,喘着气低声尖叫。 他朝它跑去。地上全是蚂蚁!又大又壮,对他视而不见,急匆匆地向那公鹿奔去。他屏住呼吸,怜悯和恐惧攫住了他:那公鹿倒下了,抽搐着…… 他忽然想到可以朝它射击,早点结束它的痛苦。他端起枪,又放下。使他放下枪的是渐渐膨胀的愤怒、痛苦和抗议:如果我没来,它就会这样死去,我干吗要干涉?这样的事情在灌木丛中随时都在发生。活着的东西在痛苦中死去,这是生命的演变规律。他把枪夹在膝间,四肢里痛苦翻涌,他喃喃自语:我阻止不了,我无法阻止,我无能为力。 事情就这样,无法改变。 关于命运和未来的认识就这样首次闯进他的生活,“是啊,这就是生命!”生命消逝的那刻,他无法采取任何仁慈的行动!他明白了:这片他生活了十五年的草地是辽阔无垠、无法变更、残酷无情的,人们随时都可能给动物的头颅绊倒,或者踩碎小生灵的骨架。他感到痛苦、恶心和愤怒,又为坚忍克己的新认识感到几丝满足。他提醒自己:蚂蚁也要吃东西啊!他泪流满面。
展开余下试题公鹿越来越小,最后只剩下一堆白骨,在阳光下泛着白光。哦,是的,太阳刚刚升起。为什么!这短短的几分钟,事情就发生了巨变?他站到骨架前:它趴在矮树丛下。要不是还残留着几小块粉红的软骨碎片,人们会觉得它已在这里躺了多年。骨架四周,蚂蚁衔着肉,渐渐撤退。有几只蚂蚁竟直起身子盯着他,眼里泛着贪婪的光。 “滚开!我可不是你们的早餐,无论如何都不是!” 他弯下腰,触摸着头颅上的孔穴:那原本是鹿的眼睛!他想起活鹿那水汪汪的眼睛,觉得难以置信。早晨,也许就一小时前,这小生灵还骄傲地踏着大地,抖着犄角,甩着尾巴,嗅着清晨的空气,像国王那样漫步在充满自由的灌木丛中;每片草叶为它生长,纯净的河水供它饮用。 但是,谁能意料一头健步如飞的公鹿会被一群蚂蚁困住呢? 他好奇地蹲下去,发现它的后肢关节处断了,断裂的骨头相互徒劳地抵触。可能死前它的后肢就受伤了,然后一跛一跛地误入了蚂蚁巢。应该是这样!那么是谁伤了它呢?是它摔了一跤?是它与同类争斗中受了伤?是土著人扔石头伤了它? 他想象土著人朝一头公鹿扔石头时,另一幅画面出现了:他看见自己,某个早晨,兴奋地向一头若隐若现的公鹿射击……他无法面对这画面,他只是个小男孩。他低着头,面带愠色,拒绝承认是自己射伤了它。 他确实累了,脚步沉重,懒得注意脚下的方向。当他看见自己的家时,不禁皱了皱眉,有些事情他必须彻底弄明白。那只小生灵的惨死让他耿耿于怀,他没有完全放开。这件事伏在他的心底,让他不得安宁。 他想:明天早晨,我要避开所有人,再去那片灌木丛,好好地想一想。 (有删改) 【注】①多丽丝·莱辛:英国女作家,2007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被誉为继伍尔夫之后最伟大的女性作家。代表作《金色笔记》等。 6. 下列关于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头写男孩被四点半的闹钟叫醒后,连一秒钟都没有多睡弹跳而起,这表现了男孩具有坚毅执着的性格。 B. 第三段写狗“没有经过训练”,是男孩最好的同伴,可以打发路途中的无聊,这暗示了男孩还是个狩猎的新手。 C. 男孩“提醒自己:蚂蚁也要吃东西啊”然后泪流满面,他体会到了自然生命的演变规律十分残酷,心中充满敬畏。 D. 男孩最后离开时脚步沉重,除了因为对公鹿的惨死充满同情,还因为他意识到人类也是制造这起惨剧的重要一环。 7. 下列关于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男孩在奔跑时“关住”唱歌的欲望,然后被小鸟的叫声激发出喊叫,这一处的细小起伏,给平淡的情节增添了张力。 B. “峡谷充满了细软的回声,在小河旁的岩石间来回撞击”,作者用自然景象的描写来烘托男孩愉悦、激情的状态。 C. “有几只蚂蚁竟直起身子盯着他,眼里泛着贪婪 光”,这一真实的细节显示了作家对大自然非凡的观察力。 D. 小说整体使用第三人称叙述,男孩的语言和心理活动则使用第一人称。人称灵活转换,使内容既显客观又显真实。 8. 《草原日出》是多丽丝·莱辛“成长小说”系列中的一篇。文中男孩的成长轨迹通过他的一系列心理变化得以呈现。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9. 请分析文章以“草原日出”为标题有哪些深意。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 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闻陵降,上怒甚。群臣皆罪陵,上以问太史令司马迁,迁盛言:“陵事亲孝,与士信,常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其素所畜积也,有国士之风。今举事一不幸,全躯保妻子之臣随而媒糵其短,诚可痛也!且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入戎马之地,抑数万之师,虏救死扶伤不暇,悉举引弓之民共攻围之。转斗千里,矢尽道穷,士张空拳,冒白刃,北首争死敌,得人之死力,虽古名将不过也。身虽陷败,然其所摧败亦足暴于天下。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 初,上遣贰师①大军出,令陵为助兵,及陵与单于相值,而贰师功少。上以迁诬罔,欲沮贰师,为陵游说,下迁腐刑。久之,上悔,乃遣使劳赐陵余军得脱者。 陵在匈奴岁余,上遣因杅将军公孙敖将兵深入匈奴迎陵。敖军无功还,曰:“捕得生口,言李陵教单于为兵以备汉军,故臣无所得。”上闻,于是族陵家,母弟妻子皆伏诛。陇西士大夫以李氏为愧。其后,汉遣使使匈奴,陵谓使者曰:“吾为汉将步卒五千人横行匈奴,以亡救而败,何负于汉,而诛吾家!”使者曰:“汉闻李少卿教匈奴为兵。”陵曰:“乃李绪,非我也。”李绪本汉塞外都尉,居奚侯城,匈奴攻之,绪降,而单于客遇绪,常坐陵上。陵痛其家以李绪而诛,使人刺杀绪。大阏氏欲杀陵,单于匿之北方,大阏氏死乃还。 单于壮陵,以女妻之,立为右校王,卫律为丁灵王,皆贵用事。 (选自《汉书·李陵传》,有删节) 材料二: 然陵不死,有所为也,故欲如前书之言,报恩于国主耳,诚以虚死不如立节,灭名不如报德也。昔范蠡不殉会稽之耻,曹沫不死三败之辱,卒复勾践之仇,报鲁国之羞。区区之心,窃慕此耳。何图志未立而怨已成,计未从而骨肉受刑,此陵所以仰天椎心而泣血也。 足下又云:“汉与功臣不薄。”陵先将军②,功略盖天地,义勇冠三军,徒失贵臣之意,刭身绝域之表。此功臣义士所以负戟而长叹者也!何谓“不薄”哉?陵谓足下当享茅土之荐,受千乘之赏。闻子之归,赐不过二百万,位不过典属国,无尺土之封,加子之勤。而妨功害能之臣尽为万户侯,亲戚贪佞之类悉为廊庙宰。子尚如此,陵复何望哉?且汉厚诛陵以不死薄赏子以守节欲使远听之臣望风驰命此实难矣,所以每顾而不悔者也。陵虽辜恩,汉亦负德。愿足下勿复望陵。 (选自李陵《答苏武书》,有删节) 【注】①贰师,贰师将军李广利,汉武帝宠妃李夫人之兄。②先将军,李陵祖父“飞将军”李广。 1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2B铅笔在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上填涂。 且汉厚诛陵A以不死B薄赏子C以守D节E欲使远听之F臣望风驰命G此H实难矣。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以,介词,拿,用,与《五石之瓠》中“以盛水浆 ”的“以”用法和含义不相同。 B. 虽,虽然,与《五代史伶官传序》中“虽曰天命”的“虽”字用法和含义相同。 C. 用事,掌权,与《屈原列传》中“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的“用事”意义相同 。 D. 足下,敬辞,下称上或同辈相称,与《老子》“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中“足下”意义不相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皇帝就李陵投降一事征询司马迁的看法,司马迁称赞了李陵的人品和战绩,并推测李陵之所以没为国捐躯,应该是等待时机报效汉朝。 B. 皇帝认为司马迁诋毁贰师将军,替李陵游说,于是就下令对司马迁实行腐刑,并因此诛杀了李陵的母弟妻子,族灭了李陵全家。 C. 李陵在给苏武的回信中,列举范蠡和曹沫的事例,意在表明表明自己开始也想学习他们忍辱一时,最终要有所作为,报效君主。 D. 李陵在回信时,对于自己留在匈奴的选择,已经不后悔了,虽然自己辜负了汉朝,但汉朝也对不起自己,并拒绝苏武的劝说。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为汉将步卒五千人横行匈奴,以亡救而败,何负于汉,而诛吾家! (2)何图志未立而怨已成,计未从而骨肉受刑,此陵所以仰天椎心而泣血也。
展开余下试题14. 苏武说“汉与功臣不薄”,李陵从哪几方面进行反驳 ?请根据材料二相关内容加以概括。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西江上送渔父① 温庭筠 却逐严光②向若耶③,钓轮菱棹寄年华。 三秋梅雨愁枫叶,一夜篷舟宿苇花。 不见水云应有梦,偶随鸥鹭便成家。 白苹风起楼船暮,江燕双双正雨斜。 【注】①渔父:隐居江湖之士。此处指诗人的朋友。②严光:字子陵,东汉隐士,曾与汉光武帝刘秀同窗。刘秀即位后,他改名隐居,后隐于富春山中,他不慕荣利的品格,受到后世称誉。③若耶:即若耶溪,在今浙江绍兴。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首诗是诗人赠予一位归隐的友人的作品,友人在若耶溪上过隐居生活。 B. 第三句描绘了离别时的凄苦之景,“愁”字表达了诗人与友人依依惜别之情。 C. 第四句写友人驾船离去,夜宿荒野,用路途的艰难表现他隐居意志的坚定。 D. 尾联描绘傍晚时分风起白苹、楼船徐航、雨斜燕飞的江面景色,极有韵味。 16. 本诗是如何表达对归隐生活的羡慕之情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在《离骚》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直接表明自己宁可突然死去随流水消逝,也不肯做出讨好别人的丑态。 (2)古诗词中很多以“自”“空”营造意境氛围的,如姜夔《扬州慢》的词序中“寒水自碧”一句与杜甫《蜀相》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诗人将自己的主观情意渗进了客观景物之中,使景中生意。 (3)运用典故可以使文章达到辞近旨远的效果,《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引用了“五丁开山”的神话传说,为蜀道的由来增添了神秘色彩,引人入胜。 五、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们普通人看待雨林,其实与不做生意的人看待商业街的眼光是差不多的。 ① 就是一个词:繁华。但是,透过雨林繁华的表象深入进去,我们却能看到另外一番景象。我们总以为雨林厚厚的落叶下面,必然是营养丰富、疏松肥沃的土壤。但事实上,雨林下的土壤,不仅不够肥沃,甚至是异常贫脊的。这是因为雨林中的降雨特别充足,过多的水份流过土壤后,就会产生淋溶现象。土壤中的磷、钾、钙、镁等植物所需的元素会溶解到水中,并随着土壤中水的下渗流失到地下水和河流中。土壤里剩下的物质,都是溶解度更低的铝和铁的氧化物。 正是因为这些氧化物的存在,让热带很多地区的土壤呈现红色或者浅黄色。这些物质不仅不能满足植物生长的需要,如果它们的含量超过一定的限度,还会对雨林的植物产生毒害作用。 好在雨林里的微小生物群落,对有机物质的分解效率特别高。当一个生命死去之后,无数的白蚁、真菌和细菌就会立即赶来。它们就像是 ② 的城市拆迁队,在很短的时间里,就能把死亡生物的残骸彻底分解掉。大量的营养物质,根本等不到进入土壤,就已经被各种各样的生物瓜分吸收了。 在热带雨林中,氮、磷、钾这类植物大量需要的元素,基本上只存在于活着的植物、枯木和腐烂的叶子当中,土壤总是不够肥沃。我们还拿商业街的环境来做例子,如果在商业街上,进入店铺的客流不足,商家们就会支起遮阳伞,架起花车,摆上促销台,去围追堵截那些行走在路上的顾客。因此,雨林里的植物如果想要生存得更好,就不能指望脚底下的土壤,它们必须打起精神,参与到更加残酷的地面营养竞争中去。 18.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中有两处错别字,请找出并加以改正。 20. 下列词语与文中加点的“遮阳伞”得名方式最接近的一项是( ) A. 落花生 B. 折叠伞 C. 保暖裤 D. 内燃机 21. 在文中关于“商业街”这一比喻的语境中,商业街、店铺、商家们和顾客分别比喻什么? 22. 校刊科普栏目向学生征集关于动植物生存的知识卡片。请根据以上材料,写一则关于热带雨林植物在竞争中生存的文字,作为知识卡片投给校刊科普栏目。要求信息准确,语言流畅,不超过60个字。 六、作文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人与生俱来的局限,是能力与愿望之间的永恒距离,生命的目的就是不断跨越困境的过程。(史铁生)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