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张金尧《当前中国网络文艺的三维探析》,有删节) 材料二: 古风文化具有极强的民族性,很多文化产品都有意识地体现出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经典印记的特点。古风文化中试图表达的意境也带有中国画风,比如古风歌词中化用了不少古典诗词,细细品来,其中传递的正是歌词创作者与古代诗人的共同情绪和相似意涵,而这些内涵恰恰是中华文化长期熏陶且民众高度认同的,这也是古风文化能够引发人们共情的关键。 尽管汲取了很多中华传统文化要素,但古风的表达形式往往是通俗的,没有食古不化的僵硬痕迹,也没有脱离现实生活,比如古风音乐的歌词往往采用文白结合的语言形式,让人们能够明白意思,使用的乐器和音乐的旋律也是为人们所熟悉和易于接受的。需要注意的是,古风文化的通俗性并不是低俗,其背后的情感意蕴包含着当代中国人和古人对国家命运、人生价值的共性思考,在满足感官需求的同时,还能够使人们感受到历史的厚重。 从草根性来看,古风文化的流行是一个自下而上,自年轻人圈层到成年人社会,从亚文化到主流文化的传播过程。古风文化所表达的内容、形式、思想和情感也是人们日常生活能够接触和习得的,如华服就完全可以作为日常生活的服饰所使用。最重要的是,古风文化的流行多是青年人自发行为,而不是服从于官方组织或者主流社会的要求,这种自发行为和自组织模式更能够增强参与者对古风文化的认同。古风文化的这些特征决定了其尽管发迹于小众文化,以最初的音乐、漫画、仙侠小说为起端,但巧妙地沿袭了中华文化基因,挖掘社会共同记忆,逐渐在商业化运作过程中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力。 (王丰《古风文化的特征及其未来发展》,有删节) 1. 下列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一些网络剧通过怪诞的剧情设置、杜撰的历史人物和对皇权制度的“乌托邦”幻想来博得眼球,实际上弱化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B. 一些影视作品从中华传统文化中选材,并堆砌中国元素来讲述好莱坞式的故事,以“中国风”之名兴“欧美风”之实,造成了文化自信的缺失。 C. 哲学家张世英先生认为应以中华哲学为本,合理吸收西方哲学思想,并将艺术思维与科学思维结合,费孝通先生也认同他的观点。 D. 古风文化能从亚文化向主流文化传播,主要得益于其沿袭中华传统文化基因、挖掘社会共同记忆的做法,同时商业运作也在其中发挥了作用。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根据仲呈祥先生的论述,网络文艺工作者应着重于展现中国画与中国戏曲的意境,追求诗性品格和超越精神。 B. 《上新了,故宫》采用电视台与网络平台联动的播出方式,以及其打造文化创意衍生品的节目内容,都符合“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的指导意见。 C. 我们在评价古风歌词时,不只要品读其语言的运用,更应关注其是否传达从古至今的共同情绪和共性思考。 D. 古风文化的草根性特点,启发我们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应思考如何唤起年轻人的自发性和自主性。 3. 结合材料二的内容,下列各项不属于古风文化的一项是( ) A. 周庄、西塘等特色古镇推出汉服主题活动 B. 以明朝江南地区为蓝本设计 手游《江南百景图》 C. 上海博物馆举行中国古代青铜文化学术研讨会 D. 创作者拍摄短视频还原各朝代女子妆容与发饰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结构特点和行文脉络。 5. 近日,某平台发起一个名为“寻找古籍守护人”的互联网公益活动,鼓励创作者通过说书、绘画、复原古代美食等不同形式,在抖音等平台发布短视频,普及古籍知识,演绎古籍内容,引来广大网友积极参与和互动。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此项活动具有哪些优点。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的母亲 老舍 母亲的娘家是北平德胜门外,土城儿外边,通大钟寺的大路上的一个小村里。母亲生在农家,所以勤俭诚实,身体也好。我有三个哥哥,四个姐姐,但能长大成人的,只有大姐,二姐,三姐,三哥与我。我是“老”儿子。生我的时候,母亲已有四十一岁,大姐二姐已都出了阁。 由大姐与二姐所嫁入的家庭来推断,在我生下之前,我的家里,大概还马马虎虎过得去。那时候订婚讲究门当户对,而大姐丈是做小官的,二姐丈也开过一间酒馆,他们都是相当体面的人。可是,我,我给家庭带来了不幸:我生下来,母亲晕过去半夜,才睁眼看见她的老儿子——感谢大姐,把我揣在怀中,致未冻死。 一岁半,我把父亲“克”死了。 兄不到十岁,三姐十二三岁,我才一岁半,全仗母亲独力抚养了。为我们的衣食,母亲要给人家洗衣服,缝补或裁缝衣裳。在我的记忆中,她的手终年是鲜红微肿的。白天,她洗衣服,洗一两大绿瓦盆。她做事永远丝毫也不敷衍,就是屠户们送来的黑如铁的布袜,她也给洗得雪白。晚间,她与三姐抱着一盏油灯,还要缝补衣服,一直到半夜。她终年没有休息,可是在忙碌中她还把院子屋中收拾得清清爽爽。桌椅都是旧的,柜门的铜活久已残缺不全,可是她的手老使破桌面上没有尘土,残破的铜活发着光。院中,父亲遗留下的几盆石榴与夹竹桃,永远会得到应有的浇灌与爱护,年年夏天开许多花。 父亲死在庚子闹“拳”的那一年。联军入城,挨家搜索财物鸡鸭,我们被搜两次。母亲拉着哥哥与三姐坐在墙根,等着“鬼子”进门,街门是开着的。“鬼子”进门,一刺刀先把老黄狗刺死,而后入室搜索。他们走后,母亲把破衣箱搬起,才发现了我。假若箱子不空,我早就被压死了。皇上跑了,丈夫死了,鬼子来了,满城是血光火焰,可是母亲不怕,她要在刺刀下,饥荒中,保护着儿女。北平有多少变乱啊,有时候兵变了,街市整条地烧起,火团落在我们院中。有时候内战了,城门紧闭,铺店关门,昼夜响着枪炮。这惊恐,这紧张,再加上一家饮食的筹划,儿女安全的顾虑,岂是一个软弱的老寡妇所能受得起的?可是,在这种时候,母亲的心横起来,她不慌不哭,要从无办法中想出办法来。她的泪会往心中落!这点软而硬的个性,也传给了我。我对一切人与事,都取和平的态度,把吃亏看作当然的。但是,在做人上,我有一定的宗旨与基本的法则,什么事都可将就,而不能超过自己划好的界限。我怕见生人,怕办杂事,怕出头露面;但是到了非我去不可的时候,我便不得不去,正像我的母亲。从私塾到小学,到中学,我经历过起码有二十位教师吧,其中有给我很大影响的,也有毫无影响的,但是我真正的教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
展开余下试题我入学之后,三姐结了婚。母亲对儿女是都一样疼爱的,但是假若她也有点偏爱的话,她应当偏爱三姐,因为自父亲死后,家中一切的事情都是母亲和三姐共同撑持的。三姐是母亲的右手。但是母亲知道这右手必须割去,她不能为自己的便利而耽误了女儿的青春。当花轿来到我们的破门外的时候,母亲的手就和冰一样的凉,脸上没有血色——那是阴历四月,天气很暖。大家都怕她晕过去。可是,她挣扎着,咬着嘴唇,手扶着门框,看花轿徐徐地走去。新年到了,我请了两小时的假。由拥挤不堪的街市回到清炉冷灶的家中。母亲笑了。及至听说我还须回校,她愣住了。半天,她才叹出一口气来。到我该走的时候,她递给我一些花生,“去吧,小子!”街上是那么热闹,我却什么也没看见,泪遮迷了我的眼。今天,泪又遮住了我的眼,又想起当日孤独地过那凄惨的除夕的慈母。可是慈母不会再候盼着我了,她已入了土! 儿女的生命是不依顺着父母所设下的轨道一直前进的,所以老人总免不了伤心。我廿三岁,母亲要我结了婚,我不要。我请来三姐给我说情,老母含泪点了头。我爱母亲,但是我给了她最大的打击。时代使我成为逆子。廿七岁,我上了英国。为了自己,我给六十多岁的老母以第二次打击。在她七十大寿的那一天,我还远在异域。那天,据姐姐们后来告诉我,老太太只喝了两口酒,很早的便睡下。她想念她的幼子,而不便说出来。 七七抗战后,我由济南逃出来。北平又像庚子那年似的被鬼子占据了,可是母亲日夜惦念的幼子却跑到西南来。母亲怎样想念我,我可以想象得到,可是我不能回去。每逢接到家信,我总不敢马上拆看,我怕,怕,怕,怕有那不祥的消息。人,即使活到八九十岁,有母亲便可以多少还有点孩子气。失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有母亲的人,心里是安定的。我怕,怕,怕家信中带来不好的消息,告诉我已是失了根的花草。 去年一年,我在家信中找不到关于老母的起居情况。我疑虑,害怕。我想象得到,如有不幸,家中念我流亡孤苦,或不忍相告。母亲的生日是在九月,我在八月半写去祝寿的信,算计着会在寿日之前到达。信中嘱咐千万把寿日的详情写来,使我不再疑虑。十二月二十六日,由文化劳军的大会上回来,我接到家信。我不敢拆读。就寝前,我拆开信,母亲已去世一年了! 生命是母亲给我的。我之能长大成人,是母亲的血汗灌养的。我之能成为一个不十分坏的人,是母亲感化的。我的性格,习惯,是母亲传给的。她一世不曾享过一天福,临死还吃的是粗粮。唉!还说什么呢?心痛!心痛! (选自《老舍全集》,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中通过描绘母亲的手,述说母亲只身支撑整个家庭的艰辛经历,纵使生活万般磨难,母亲却从未被生活磨平棱角。 B. 母亲永远心怀信念,以弱小的身躯庇护着儿女成长,贫寒的家庭在母亲的经营下散发着希望的光亮。 C. 母亲是带领孩子认识世界的第一人,她的言行对孩子的人格形成有深刻的影响。母亲软中带硬的个性在老舍身上打下深深的烙印。 D. 母亲在无形中教会老舍人生的道理和为人处世的态度,如文中“她给我生命的教育”,是指母亲教会老舍远离危险,珍惜生命。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运用第一人称视角,叙述了母亲历经艰难的一生,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和读者的代入感,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 B. 儿女离巢,母亲万般不舍。当作者回去又离开时,母亲 欣喜与不舍被描绘得细腻真实。 C. “失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运用比喻,写出作者失去母亲犹如瓶中的花失去生命本源。 D. 《我的母亲》笔调深沉,所述人物历经坎坷,营造了悲苦辛酸的氛围,旨在表达作者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 8. 文章是怎样刻画母亲形象 ?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9. 沈德潜认为“情真,语不雕琢而自工”,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赵文、赵造、周诏、赵俊皆谏止王毋胡服,如故法便。王曰:“先王不同俗,何古之法?帝王不相袭,何礼之循?伏羲、神农教而不诛,黄帝、尧、舜诛而不怒。及至三王,随时制法,因事制礼。法度制令各顺其宜,衣服器械各便其用。故礼也不必一道,而便国不必古。圣人之兴也不相袭而王,夏、殷之衰也不易礼而灭。然则反古未可非,而循礼未足多也。且服奇者志淫,则是邹、鲁无奇行也;俗辟者民易,则是吴、越无秀士也。且圣人利身谓之服,便事谓之礼。夫进退之节衣服之制者所以齐常民也非所以论贤者也。故齐民与俗流,贤者与变俱。故谚曰‘以书御者不尽马之情,以古制今者不达事之变’。循法之功,不足以高世;法古之学,不足以制今。子不及也。”遂胡服招骑射。 (节选自《史记·赵世家》) 材料二: 赵武灵王北略中山之地,至房子,遂之代,北至无穷,西至河,登黄华之上。与肥义谋胡服骑射以教百姓,曰:“愚者所笑,贤者察焉。虽驱世以笑我,胡地、中山,吾必有之!”遂胡服。国人皆不欲,公子成称疾不朝。王使人请之曰:“家听于亲,国听于君。今寡人作教易服而公叔不服,吾恐天下议之也。制国有常,利民为本;从政有经,令行为上。明德先论于贱,而从政先信于贵,故愿慕公叔之义以成胡服之功也。”公子成再拜稽首曰:“臣闻中国者,圣贤之所教也,礼乐之所用也,远方之所观赴也,蛮夷之所则效也。今王舍此而袭远方之服,变古之道,逆人之心,臣愿王熟图之也!”使者以报。王自往请之,曰:“吾国东有齐、中山,北有燕、东胡,西有楼烦、秦、韩之边。今无骑射之备,则何以守之哉?先时中山负齐之强兵,侵暴吾地,系累吾民,引水围鄗;微社稷之神灵,则鄗几于不守也,先君丑之。故寡人变服骑射,欲以备四境之难,报中山之怨。而叔顺中国之俗,恶变服之名,以忘鄗事之丑,非寡人之所望也。”公子成听命,乃赐胡服,明日服而朝。于是始出胡服令,而招骑射焉。 (节选自《资治通鉴》) 10. 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夫进A退之B节C衣服D之制者E所以齐常民F也G非H所以论贤者也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故,原来的,与《孔雀东南飞》中“大人故嫌迟”的“故”意思相同。 B. 及,等到,与《氓》中“及尔偕老”的“及”意思不同。 C. 稽首,古代跪拜礼,常为臣子拜见君主时所用,跪下须拱手至地,头部也至地。 D. 之,结构助词“的”,与《离骚》中“夕揽洲之宿莽”的“之”用法相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展开余下试题A. 赵武灵王认为法制、诏令要顺应时代需要,衣服、器械要便于使用,国家礼制并非一成不变,要使国家获得便利,不一定要仿效古法。 B. 赵武灵王准备推行胡服骑射的想法受到公子成的反对,他认为应该顺应中原地区的习俗。 C. 赵武灵王担心公子成不穿胡服会引起国人议论,亲自前往劝说,告诉公子成推行法令必须从赵国的贵族做起,希望公子成能够做出榜样。 D. 赵国三面都有强敌,推行胡服骑射既有利于加强国境四周的守备,也有机会报中山国入侵之仇,这是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的重要原因。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则反古未可非,而循礼未足多也。 (2)微社稷之神灵,则鄗几于不守也,先君丑之 14. 赵武灵王说服赵文等人和公子成同意胡服骑射的侧重点分别是什么?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晨出郡舍林下① 张九龄 晨兴步北林,萧散一开襟。 复见林上月,娟娟犹未沉。 片云自孤远,丛筱②亦清深。 无事由来贵,方知物外心。 【注】①唐代名相张九龄于开元二十四年被罢相,贬为荆州大都督府长史;崔颂时任荆州郡司马。②筱:小竹,细竹。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漫步于北林,眼前一片萧瑟之景,诗人敞开衣襟,只为排遣苦闷心情。 B. 诗人放眼望去,只见弯弯的月亮悬于树林上方,在清晨之时仍未隐去。 C. 第五句中的“片云”既指遥远的孤云,又是诗人自我心迹的含蓄表达。 D. 此诗体现了张九龄诗歌的风格:清淡自然,寄慨遥深,语言素练质朴。 16. 崔颂曾作《和张荆州九龄晨出郡舍林下》与张九龄唱和,其中“坐啸应无欲,宁辜济物情”一联,后人认为有劝勉之意,对此应怎样理解?请结合张九龄的诗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成语有词“方枘圆凿”,《论语》有言“道不同,不相为谋”。《离骚》(节选)中表达同样意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蜀相》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人运用带有咏叹情调的自问自答句式,追思缅怀,奠定了全诗悲凉的感情基调。 (3)陆游《书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借用檀道济的典故,强烈抒发了岁月蹉跎、壮志难酬的愤懑。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不仅可以丰富我们的日常体验,更在 A 中影响着我们的心理健康。①无论是参加音乐会、欣赏艺术展,还是文化活动,②这些经历都有助于构建一个支持性的社交网络,③缓解压力,提升幸福感。④参与文化活动能够引发一系列积极的情绪反应,增加心理健康。⑤在这里,我们不禁要问:文化生活对我们的心理健康究竟有多大的作用呢? 研究表明,参与文化活动的人通常比那些不参与者拥有更高的生活满意度和更低的抑郁症状。以音乐为例,研究发现,( 甲 ),还能激活大脑的多个区域,增强免疫系统,使人们能够更健康地生活;再如参与乡村文化活动,类似传统民间手工艺品展示,售卖和民俗表演等活动,在获得收益的同时也是一种有效地获得情感认同方式。 社交与文化活动 B 。人们在文化活动中相遇、交流、分享,从而( 乙 )。这种联系对心理健康至关重要。在孤独感日益加重的现代社会中,文化生活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社交平台,也促进了文化的流行。比如,某些流行的舞蹈动作会成为“病毒式”的传播,大家争相模仿,形成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而这种传播也增强了人际交往。 总之,丰富多采的文化生活不仅是生活的一部分,更是维护和促进心理健康的有效涂径。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别忘了给自己留出时间去享受这些文化体验,使自己的内心世界更加丰富充实。积极参与文化活动,即是对自我心理状态的呵护,也是对生活质量的提升。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 文中第一段标序号的句子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进行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20. 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1. 文中画波浪线处的引号有什么作用?请简要说明。 22. 文中最后一段有多处错别字,请找出两处并加以改正。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捷克著名作家米兰·昆德拉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相反,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个半真的存在,其运动也会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