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厦门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度 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年语文试卷 审核教师:陈凡 2025.4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贴好条形码。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班级座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照。如需改动, 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 无效。 一、课内基础知识(本题共6小题,12分) 1. 下列对加点字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以当南日(阻挡) 奚惆怅而独悲(什么) 庶刘侥幸(希望) B. 不矜名节(怜惜) 日薄西山(迫近) 其致一也(招致) C. 恨晨光之熹微(怨) 感慨系之矣(连接) 审容膝之易安(深知) D. 渠会永无缘(水渠) 列坐其次(次序) 违己交病(都)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 A.当:对着。句意:用(北墙)对着南边射来的日光(使其反照室内)。 奚:为什么。句意:为什么如此失意而独自伤悲。 正确。句意:希望刘氏能幸运地(蒙您的恩典)。 B.矜:看重,推崇。句意:并不想顾惜名誉与节操。 正确。句意:(已如)迫近西山的落日。 致:情趣、意态。句意:他们的情致是一样的。 C.正确。句意:(不由得)怨晨光微弱依稀。 正确。句意:感慨随着这种变化而有所不同。 正确。句意:深知住在陋室中反而容易使人心安。 D.渠:代词,他。句意:与他(焦仲卿)相会永远没有机会了。 次:旁边。句意:排列坐在曲水旁。 正确。句意:违反自己的意志,身心都感到痛苦。 故选C。 2. 下列选项中,两组加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① 期:终期于尽 帝乡不可期 ②夺:舅夺母志 匹夫不可夺志也 B. ① 区区:感君区区怀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②始:庭中始为篱 室始洞然 C. ①见:慈父见背 遂见用于小邑 ②而:而母立于兹 临清流而赋诗 D. ① 化:况修短随化 聊乘化以归尽 ②寻:寻蒙国恩 寻程氏妹丧于武昌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的意义和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 A.①不同。期:至,及/期求;句意:最终归结于消灭;/仙境不可期望; ②相同。夺:都指强行改变。句意:舅父强行改变了母亲守节的志向;/普通人的志向不可强行改变。 B.①相同。区区:都指情谊深挚;句意:感激你诚挚的情意;/因此(我)拳拳孝心不敢废止奉养而远离(祖母);/ ②不同。始:起初/才;庭院中起初用篱笆隔开;/屋子才变得明亮起来。 C.①不同。见:表示对我怎么样,可译为“我”/表被动;句意:慈爱的父亲背弃了我(指去世);/于是被任命为小县城的官吏; ②不同。而:你的/表修饰;句意:你的母亲曾站在这里;/面对清澈的流水而吟诵诗篇。 D.①相同。化:均指自然;句意:何况寿命长短听凭自然;/姑且顺随自然的变化走到生命的尽头; ②相同。寻:均为不久;句意:不久蒙受国家的恩典;/不久,嫁到程家的妹妹在武昌去世。 故选D。 3. 下列句子中 加点词语,不全都是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 A. 亦将有感于斯文 至于成立 B. 问征夫以前路 则告诉不许
浏览完整试题C. 悦亲戚之情话 九岁不行 D. 策扶老以流憩 实为狼狈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1)古义,这次集会的诗文;今义,文雅。句意:也将对这次集会的诗文产生感慨。 (2)古义,成人自立;今义,组织、机构等建立。句意:直到成人自立。 B.(1)古义,行人;今义,出征的士兵。句意:向行人询问前面的路。 (2)古义,申诉;今义,说给人听。句意:然而申诉不被允许。 C.(1)古义,内外亲属;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成员。句意:以亲人的知心话为喜悦。 (2)古义,不能行走;今义,不可以。句意:九岁时还不能行走。 D.(1)古义,拐杖;今义,搀扶老人。句意:拄着拐杖走走歇歇。 (2)古今同义,处境艰难窘迫。句意:实在是处境艰难。 故选D。 4. 下列有关加点字词活用现象的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垣墙周庭 ②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 ③当敛裳宵逝 ④一觞一咏 ⑤齐彭殇为妄作 ⑥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⑦足以荣汝身 ⑧乐琴书以消忧 ⑨猥以微贱 A. ①④⑥②③/⑤⑧⑦/⑨ B. ①④/②③⑥⑤⑧⑦/⑨ C. ①④/②③⑥/⑤⑦/⑧/⑨ D. ①⑥②③/⑤⑦/⑧④⑨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之词类活用现象的能力。 ①垣墙:名词作动词,砌上垣墙。句意:用围墙围住庭院。 ②犬马:名词作状语,像犬马一样。句意:我承受不住像犬马一样惶恐畏惧的心情。 ③宵:名词作状语,在夜里。句意:应当收拾行装在夜里离开。 ④觞:名词作动词,饮酒。句意:一边饮酒一边赋诗。 ⑤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把……看作相等。句意: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虚妄的。 ⑥手:名词作状语,亲手。句意:这是我妻子去世那年亲手栽种的。 ⑦荣: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荣耀。句意:足够用来使你自身荣耀。 ⑧乐:形容词 意动用法,以……为乐。句意:以弹琴读书为乐来消除忧愁。 ⑨微贱:形容词作名词,卑微低贱的身份。句意:我凭借卑微低贱的身份。 ①④为名词作动词;②③⑥名词作状语;⑤⑧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⑦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⑨为形容词做名词。 故选B。 5. 下列句子中有关文言句式的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农人告余以春及 ②死生亦大矣 ③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④而刘夙婴疾病 ⑤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⑥既自以心为形役 ⑦乐夫天命复奚疑 ⑧复驾言兮焉求 ⑨将有事于西畴 A. ①③⑨/②/④⑥/⑤/⑦⑧ B. ①③⑨/②⑧/④⑥/⑤/⑦ C. ①②③⑧⑨/④⑥/⑤/⑦ D. ①②③④⑥⑧/⑤⑦⑨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的能力。 ①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农人以春及告余”。句意:农夫把春天到来的消息告诉我。 ②判断句,“亦……矣”表判断。句意:死生也是一件大事啊。 ③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又于庭杂植兰桂竹木”。句意:又在庭院里错杂地种植兰花、桂树、竹子等树木。 ④被动句,“婴”,语意被动。句意:但祖母刘氏早被疾病缠绕。 ⑤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虽无盛之丝竹管弦”。句意:虽然没有盛大的音乐演奏。 ⑥被动句,“为……役”表被动。句意:既然自己的内心被形体奴役。 ⑦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乐夫天命复疑奚”。句意:以天命为乐,还疑惑什么呢? ⑧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复驾言兮求焉”。句意:还要驾车出去追求什么呢? ⑨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将于西畴有事”。句意:将要到西边的田地里去春耕。 ①③⑨状语后置句/②为判断句/④⑥被动句/⑤定语后置句/⑦⑧宾语前置句。 故选A。 6. 下列对课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阿Q正传》用近乎漫画的夸张手法,塑造了阿Q这一典型人物形象。他的“精神胜利法”,暴露了旧中国国民的“劣根性”,体现了鲁迅的启蒙思想。 B. 《边城》是一篇带有田园牧歌情调的散文化小说,小说围绕撑渡船的老人和他的孙女翠翠,描写了湘西淳朴的风土人情,展现出人性的善良和美好。 C. 《茶馆》以老北京裕泰茶馆为舞台,描写了各色人物。如刘麻子和唐铁嘴,前者算命骗人,后者说媒拉纤。这一类形象,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畸形和病态。 D. 《风景谈》以风景为“形”,以政治为“神”,“把政治寓于风景之中”,借谈“风景”讴歌延安居民身上体现出的伟大的民族精神和崇高的革命情怀。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C.“前者算命骗人,后者说媒拉纤”错误。刘麻子以“说媒拉纤、拐卖人口”谋生,唐铁嘴以“算命骗人”为业,两者的身份说反了。 故选C。 二、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4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阿波罗登月行动是一场惊天的骗局?转基因农作物是一个巨大阴谋?冠状病毒是生物武器?古希腊的历史是伪造的?虽然许多专业人士对类似的质疑嗤之以鼻,认为这只是外行人不值一驳的臆想。但一个不可否认的现实是,有这些想法的人并不在少数,类似的质疑在社会中广为流传,甚至形成了巨大的舆情。移动互联网兴盛以来,中国社会舆论的分裂与极化已是普遍现象。 当前比较主流的一种观点认为,这体现了全民上网时代的信息茧房困境。截至2023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10.92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7.5%。数字媒体的便利和发达,为每个人都提供了更多元的信息渠道和更丰富的信息内容;但由于算法推送,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只接受自己偏好的信息,屏蔽自己厌恶的信息,并且不再接触陌生和新鲜的信息。如此循环反复,最终形成了个人信息茧房。由于信息茧房的存在,个人的偏见和价值观被不断强化,对其他意见的宽容度也不断降低,最终导致互联网舆论的极化。 信息茧房的说法对于互联网上的舆论对立具有一定的解释力,但移动互联网时代舆论极化的深层原因并非信息茧房,而是中国社会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已经变得抽象化和复杂化了,由此导致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也导致了知识生产机制和知识形态的变化。 我们不妨考察一下传统中国乡土社会的情况。乡土社会的重要特点就是世代定居,流动性差,彼此孤立 与隔膜。生活在乡土社会的人往往对世世代代居住的这一小片地方的山山水水、风土人情,具有非常准确的 知识。这些知识是祖祖辈辈反复试验和确认过的,因此流传至今,同时还不断地被当下的生活所验证。乡土社会知识的一个特点就是建立在熟悉的基础之上,“从熟悉里得来的知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在电视普及之前,一个生活在偏远地区的农民,没有电视,不看报纸,信息来源单一,信息内容简单具体,用信息茧房来形容中国传统乡土社会,最合适不过了。但我们很难在中国传统乡土社会中看到当前互联网上如此这般的舆情分裂与对立。
展开余下试题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随着中国社会变迁和经济发展,大量的中国人都离开了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来到了陌生的城市生活。在这些陌生的新环境中,原来的地方性知识已经远远不够用了。应付现代生活,往往正规学校教育所提供的一整套知识,要比父母言传身教的许多知识更有用。因为现代社会,每个人的生活都越来越依赖于整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教育、法律等系统的抽象运作,而他的生活也越来越多地被这些抽象和复杂的事物所影响和牵制。哪怕生活在偏远县城中的普通小市民,他的营生也可能与远在千里之外的某些人的决策关联在一起。 现代知识的特点是“智性化”“抽象化”和“间接化”。这些以二手经验形式表现出来的抽象知识,需要专门的训练才可以习得。除此之外,个体在现代社会中生活,还需要一种更加抽象的知识。阿波罗登月、转基因农作物、冠状病毒、古希腊历史四个例子中的知识,都涉及对整个世界的认识与理解的问题,几乎所有的普通人都不能凭借自己的日常生活经验,形成对这些知识的认识与理解。只有那些经过专门和长期科学训练的人,才清楚这些事例背后隐含的那些专殊和抽象的知识及其原理。德国人类学家盖伦早在二十世纪初就指出,“抽象概念化的趋势和对数学的偏爱”,是现代科学发展的一种特别顽固的习性,而这在科学知识和普通人的常识之间,划出了一道深深的鸿沟。 对于多数普通人来说,令人不安之处在于,现代生活的整个制度,都以这些抽象的知识为基础建构起来,它们也不断地以技术的方式,渗透到现代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个体的生活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甚至支配作用。人们日常生活中吃穿住行,无不渗透着现代科技的因素,无形之中也受到了银行利率、法律程序、权威、阶层、指标考核等各种社会科学技术的引导和规制,但许多人对这些技术背后的那些抽象知识和原理,往往茫然无知。而且,现代知识不但是抽象的,同时也是专殊的。 在这种情况下,现代人只能依靠现代社会的大众媒介来获取和学习这些知识,但普通人通常不可能像专 家一样,运用专业的技能对这些知识进行严格的界定和分析,只能借助各种新闻与深度报道、科普文章甚至是各种广告和游戏等,来吸收和消化各种各样的抽象和复杂的现代知识。现代大众媒介的一个突出特征,就是深度报道、广告和娱乐之间的相互借用与混杂。例如,深度报道往往以娱乐的笔法呈现出来,以增强报道的故事性和吸引力,从而避免被冷落的命运;而广告则往往披上新闻和科普的外衣,借此推销自己。各种各样的娱乐形式,例如电影、电子游戏等,往往聘请大量的科学家、历史学家等,从而给游戏的场景增添现实感。 围绕阿波罗登月、转基因农作物、冠状病毒与古希腊历史所形成的舆情事件,与其说是数字媒介时代的 信息茧房效应,不如说是现代抽象复杂社会中系统信任的坍塌。这是一件比信息茧房要严重得多的事件。也许针对阿波罗登月行动的质疑永远不会消失,但如果一个社会的科学系统是被广泛信任的,这些质疑就只能在一些小众的言论市场中流转。只有大量的现代人失去了对科学系统的信任时,科学常识才会变成各种各样的阴谋诡计。 当人们对现代功能子系统的诸专殊知识的信任消失,他们就会退回到自己仅有的零散经验和常识的庇护之中。就此而言,在这个短视频泛滥成灾同时又无比抽象的现代社会中,如何直面普通个体对政治、经济、法律、科学等各种社会功能系统的信任危机,才是任何有识之士都必须面对和思考的大问题。 (摘编自泮伟江《社会舆论的极化:挑战与回应》,有删改) 7.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乡土社会人们的知识都来自父母的言传身教,并由祖祖辈辈反复试验和确认过。 B. 往往正规学校教育才能提供应付现代社会的一整套知识,这些知识是间接经验。 C. 抽象知识构成整个现代生活制度的基础,并以技术的方式渗进现代生活各方面。 D. 大众媒介运用深度报道和广告娱乐的形式,帮助现代人客观地消化吸收复杂知识。 8.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相较于乡土社会,全民上网的现代社会信息渠道更多元,信息内容更丰富,却也更容易形成舆情分裂与极化现象。 B. 现代社会的系统运作如此抽象而复杂,以致于偏远地区小市民的生活也被千里之外某些人的决策所影响和牵制。 C. 上世纪盖伦曾指出“对数学的偏爱”是现代科学发展的显著特点,这导致普通人的常识和现代科学知识有很大差距。 D. 只有一个社会的科学系统被广泛信任的时候,科学常识才不会被小众的质疑所颠覆,不会被普遍误解为阴谋诡计。 9. 下列选项,不能体现“现代知识不但是抽象的,同时也是专殊的”的一项是( ) A. 人类早已实现漫步太空的愿望,但即便是航天宇航专业的毕业生,也很少有人能够有机会跑到太空去眼见为实。 B. 你随手点开一则手机短视频,也许恰巧看到美国总统竞选的辩论,但你对美国宪法体制运作的知识很可能一无所知。 C. 且不谈人文学科学者看不懂自然科学的论文,刑法学者看不懂一篇民法教义学的论文,也不会被人看作一件丢脸的事情。 D. 哲学教授打趣地告诉同座的乘客他从事核物理研究,车厢内出现了有趣的沉默。大家虽然对该领域充满了好奇,却又无从谈起。 10. 摘要能让读者迅速了解文章的主要观点,请为本文写一段摘要,不超过100字。 【答案】7. C 8. B 9. A 10.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兴盛,中国社会舆论的分裂与极化日渐凸显。(现象)其主要原因是现代社会的复杂化,现代知识的抽象性、专殊性,现代大众媒介的娱乐化。(归因)由此产生了个人对社会功能系统的信任危机。(后果) 【解析】 【导语】这篇阅读文章深入探讨了现代社会中舆论极化的现象及其背后的深层原因。文章首先指出信息茧房的存在加剧了舆论对立,但随后强调,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中国社会的抽象化和复杂化。通过对比传统乡土社会和现代社会的知识获取方式,文章揭示了现代知识的抽象性和专殊性,以及普通人对这些知识的依赖和信任危机。最终,文章提出,解决舆论极化的关键在于重建对科学系统和社会功能子系统的信任,这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乡土社会人们的知识都来自父母的言传身教”错误,文中说“这些知识是祖祖辈辈反复试验和确认过的,因此流传至今,同时还不断地被当下的生活所验证”,乡土社会知识“从熟悉里得来”,包含祖辈经验与当下生活验证,并非“都 来自父母言传身教”。 B.“往往正规学校教育才能提供应付现代社会的一整套知识”错误,原文是“应付现代生活,往往正规学校教育所提供的一整套知识,要比父母言传身教的许多知识更有用”,并不是只有正规学校教育才能提供,该项说法过于绝对。 D.大众媒介“帮助吸收消化复杂知识 ”不准确。原文指出媒介内容混杂(如娱乐化报道、广告伪装科普),实际加剧知识理解障碍。原文的主语是普通人如何吸收和消化各种各样的抽象和复杂的现代知识,不是大众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