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中试卷

阅读:1  2025-08-11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下 期中试卷
重磅: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
福建省厦门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福建省厦门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度 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年语文试卷
审核教师:陈凡
2025.4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贴好条形码。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班级座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照。如需改动, 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 无效。
一、课内基础知识(本题共6小题,12分)
1. 下列对加点字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以当南日(阻挡) 奚惆怅而独悲(什么) 庶刘侥幸(希望)
B. 不矜名节(怜惜) 日薄西山(迫近) 其致一也(招致)
C. 恨晨光之熹微(怨) 感慨系之矣(连接) 审容膝之易安(深知)
D. 渠会永无缘(水渠) 列坐其次(次序) 违己交病(都)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
A.当:对着。句意:用(北墙)对着南边射来的日光(使其反照室内)。
奚:为什么。句意:为什么如此失意而独自伤悲。
正确。句意:希望刘氏能幸运地(蒙您的恩典)。
B.矜:看重,推崇。句意:并不想顾惜名誉与节操。
正确。句意:(已如)迫近西山的落日。
致:情趣、意态。句意:他们的情致是一样的。
C.正确。句意:(不由得)怨晨光微弱依稀。
正确。句意:感慨随着这种变化而有所不同。
正确。句意:深知住在陋室中反而容易使人心安。
D.渠:代词,他。句意:与他(焦仲卿)相会永远没有机会了。
次:旁边。句意:排列坐在曲水旁。
正确。句意:违反自己的意志,身心都感到痛苦。
故选C。
2. 下列选项中,两组加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① 期:终期于尽 帝乡不可期 ②夺:舅夺母志 匹夫不可夺志也
B. ① 区区:感君区区怀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②始:庭中始为篱 室始洞然
C. ①见:慈父见背 遂见用于小邑 ②而:而母立于兹 临清流而赋诗
D. ① 化:况修短随化 聊乘化以归尽 ②寻:寻蒙国恩 寻程氏妹丧于武昌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的意义和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
A.①不同。期:至,及/期求;句意:最终归结于消灭;/仙境不可期望;
②相同。夺:都指强行改变。句意:舅父强行改变了母亲守节的志向;/普通人的志向不可强行改变。
B.①相同。区区:都指情谊深挚;句意:感激你诚挚的情意;/因此(我)拳拳孝心不敢废止奉养而远离(祖母);/
②不同。始:起初/才;庭院中起初用篱笆隔开;/屋子才变得明亮起来。
C.①不同。见:表示对我怎么样,可译为“我”/表被动;句意:慈爱的父亲背弃了我(指去世);/于是被任命为小县城的官吏;
②不同。而:你的/表修饰;句意:你的母亲曾站在这里;/面对清澈的流水而吟诵诗篇。
D.①相同。化:均指自然;句意:何况寿命长短听凭自然;/姑且顺随自然的变化走到生命的尽头;
②相同。寻:均为不久;句意:不久蒙受国家的恩典;/不久,嫁到程家的妹妹在武昌去世。
故选D。
3. 下列句子中 加点词语,不全都是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
A. 亦将有感于斯文 至于成立
B. 问征夫以前路 则告诉不许


浏览完整试题C. 悦亲戚之情话 九岁不行
D. 策扶老以流憩 实为狼狈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1)古义,这次集会的诗文;今义,文雅。句意:也将对这次集会的诗文产生感慨。
(2)古义,成人自立;今义,组织、机构等建立。句意:直到成人自立。
B.(1)古义,行人;今义,出征的士兵。句意:向行人询问前面的路。
(2)古义,申诉;今义,说给人听。句意:然而申诉不被允许。
C.(1)古义,内外亲属;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成员。句意:以亲人的知心话为喜悦。
(2)古义,不能行走;今义,不可以。句意:九岁时还不能行走。
D.(1)古义,拐杖;今义,搀扶老人。句意:拄着拐杖走走歇歇。
(2)古今同义,处境艰难窘迫。句意:实在是处境艰难。
故选D。
4. 下列有关加点字词活用现象的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垣墙周庭 ②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 ③当敛裳宵逝
④一觞一咏 ⑤齐彭殇为妄作 ⑥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⑦足以荣汝身 ⑧乐琴书以消忧 ⑨猥以微贱
A. ①④⑥②③/⑤⑧⑦/⑨ B. ①④/②③⑥⑤⑧⑦/⑨
C. ①④/②③⑥/⑤⑦/⑧/⑨ D. ①⑥②③/⑤⑦/⑧④⑨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之词类活用现象的能力。
①垣墙:名词作动词,砌上垣墙。句意:用围墙围住庭院。
②犬马:名词作状语,像犬马一样。句意:我承受不住像犬马一样惶恐畏惧的心情。
③宵:名词作状语,在夜里。句意:应当收拾行装在夜里离开。
④觞:名词作动词,饮酒。句意:一边饮酒一边赋诗。
⑤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把……看作相等。句意: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虚妄的。
⑥手:名词作状语,亲手。句意:这是我妻子去世那年亲手栽种的。
⑦荣: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荣耀。句意:足够用来使你自身荣耀。
⑧乐:形容词 意动用法,以……为乐。句意:以弹琴读书为乐来消除忧愁。
⑨微贱:形容词作名词,卑微低贱的身份。句意:我凭借卑微低贱的身份。
①④为名词作动词;②③⑥名词作状语;⑤⑧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⑦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⑨为形容词做名词。
故选B。
5. 下列句子中有关文言句式的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农人告余以春及 ②死生亦大矣 ③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④而刘夙婴疾病 ⑤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⑥既自以心为形役
⑦乐夫天命复奚疑 ⑧复驾言兮焉求 ⑨将有事于西畴
A. ①③⑨/②/④⑥/⑤/⑦⑧ B. ①③⑨/②⑧/④⑥/⑤/⑦
C. ①②③⑧⑨/④⑥/⑤/⑦ D. ①②③④⑥⑧/⑤⑦⑨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的能力。
①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农人以春及告余”。句意:农夫把春天到来的消息告诉我。
②判断句,“亦……矣”表判断。句意:死生也是一件大事啊。
③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又于庭杂植兰桂竹木”。句意:又在庭院里错杂地种植兰花、桂树、竹子等树木。
④被动句,“婴”,语意被动。句意:但祖母刘氏早被疾病缠绕。
⑤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虽无盛之丝竹管弦”。句意:虽然没有盛大的音乐演奏。
⑥被动句,“为……役”表被动。句意:既然自己的内心被形体奴役。
⑦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乐夫天命复疑奚”。句意:以天命为乐,还疑惑什么呢?
⑧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复驾言兮求焉”。句意:还要驾车出去追求什么呢?
⑨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将于西畴有事”。句意:将要到西边的田地里去春耕。
①③⑨状语后置句/②为判断句/④⑥被动句/⑤定语后置句/⑦⑧宾语前置句。
故选A。
6. 下列对课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阿Q正传》用近乎漫画的夸张手法,塑造了阿Q这一典型人物形象。他的“精神胜利法”,暴露了旧中国国民的“劣根性”,体现了鲁迅的启蒙思想。
B. 《边城》是一篇带有田园牧歌情调的散文化小说,小说围绕撑渡船的老人和他的孙女翠翠,描写了湘西淳朴的风土人情,展现出人性的善良和美好。
C. 《茶馆》以老北京裕泰茶馆为舞台,描写了各色人物。如刘麻子和唐铁嘴,前者算命骗人,后者说媒拉纤。这一类形象,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畸形和病态。
D. 《风景谈》以风景为“形”,以政治为“神”,“把政治寓于风景之中”,借谈“风景”讴歌延安居民身上体现出的伟大的民族精神和崇高的革命情怀。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C.“前者算命骗人,后者说媒拉纤”错误。刘麻子以“说媒拉纤、拐卖人口”谋生,唐铁嘴以“算命骗人”为业,两者的身份说反了。
故选C。
二、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4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阿波罗登月行动是一场惊天的骗局?转基因农作物是一个巨大阴谋?冠状病毒是生物武器?古希腊的历史是伪造的?虽然许多专业人士对类似的质疑嗤之以鼻,认为这只是外行人不值一驳的臆想。但一个不可否认的现实是,有这些想法的人并不在少数,类似的质疑在社会中广为流传,甚至形成了巨大的舆情。移动互联网兴盛以来,中国社会舆论的分裂与极化已是普遍现象。
当前比较主流的一种观点认为,这体现了全民上网时代的信息茧房困境。截至2023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10.92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7.5%。数字媒体的便利和发达,为每个人都提供了更多元的信息渠道和更丰富的信息内容;但由于算法推送,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只接受自己偏好的信息,屏蔽自己厌恶的信息,并且不再接触陌生和新鲜的信息。如此循环反复,最终形成了个人信息茧房。由于信息茧房的存在,个人的偏见和价值观被不断强化,对其他意见的宽容度也不断降低,最终导致互联网舆论的极化。
信息茧房的说法对于互联网上的舆论对立具有一定的解释力,但移动互联网时代舆论极化的深层原因并非信息茧房,而是中国社会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已经变得抽象化和复杂化了,由此导致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也导致了知识生产机制和知识形态的变化。
我们不妨考察一下传统中国乡土社会的情况。乡土社会的重要特点就是世代定居,流动性差,彼此孤立 与隔膜。生活在乡土社会的人往往对世世代代居住的这一小片地方的山山水水、风土人情,具有非常准确的 知识。这些知识是祖祖辈辈反复试验和确认过的,因此流传至今,同时还不断地被当下的生活所验证。乡土社会知识的一个特点就是建立在熟悉的基础之上,“从熟悉里得来的知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在电视普及之前,一个生活在偏远地区的农民,没有电视,不看报纸,信息来源单一,信息内容简单具体,用信息茧房来形容中国传统乡土社会,最合适不过了。但我们很难在中国传统乡土社会中看到当前互联网上如此这般的舆情分裂与对立。


展开余下试题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随着中国社会变迁和经济发展,大量的中国人都离开了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来到了陌生的城市生活。在这些陌生的新环境中,原来的地方性知识已经远远不够用了。应付现代生活,往往正规学校教育所提供的一整套知识,要比父母言传身教的许多知识更有用。因为现代社会,每个人的生活都越来越依赖于整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教育、法律等系统的抽象运作,而他的生活也越来越多地被这些抽象和复杂的事物所影响和牵制。哪怕生活在偏远县城中的普通小市民,他的营生也可能与远在千里之外的某些人的决策关联在一起。
现代知识的特点是“智性化”“抽象化”和“间接化”。这些以二手经验形式表现出来的抽象知识,需要专门的训练才可以习得。除此之外,个体在现代社会中生活,还需要一种更加抽象的知识。阿波罗登月、转基因农作物、冠状病毒、古希腊历史四个例子中的知识,都涉及对整个世界的认识与理解的问题,几乎所有的普通人都不能凭借自己的日常生活经验,形成对这些知识的认识与理解。只有那些经过专门和长期科学训练的人,才清楚这些事例背后隐含的那些专殊和抽象的知识及其原理。德国人类学家盖伦早在二十世纪初就指出,“抽象概念化的趋势和对数学的偏爱”,是现代科学发展的一种特别顽固的习性,而这在科学知识和普通人的常识之间,划出了一道深深的鸿沟。
对于多数普通人来说,令人不安之处在于,现代生活的整个制度,都以这些抽象的知识为基础建构起来,它们也不断地以技术的方式,渗透到现代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个体的生活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甚至支配作用。人们日常生活中吃穿住行,无不渗透着现代科技的因素,无形之中也受到了银行利率、法律程序、权威、阶层、指标考核等各种社会科学技术的引导和规制,但许多人对这些技术背后的那些抽象知识和原理,往往茫然无知。而且,现代知识不但是抽象的,同时也是专殊的。
在这种情况下,现代人只能依靠现代社会的大众媒介来获取和学习这些知识,但普通人通常不可能像专 家一样,运用专业的技能对这些知识进行严格的界定和分析,只能借助各种新闻与深度报道、科普文章甚至是各种广告和游戏等,来吸收和消化各种各样的抽象和复杂的现代知识。现代大众媒介的一个突出特征,就是深度报道、广告和娱乐之间的相互借用与混杂。例如,深度报道往往以娱乐的笔法呈现出来,以增强报道的故事性和吸引力,从而避免被冷落的命运;而广告则往往披上新闻和科普的外衣,借此推销自己。各种各样的娱乐形式,例如电影、电子游戏等,往往聘请大量的科学家、历史学家等,从而给游戏的场景增添现实感。
围绕阿波罗登月、转基因农作物、冠状病毒与古希腊历史所形成的舆情事件,与其说是数字媒介时代的 信息茧房效应,不如说是现代抽象复杂社会中系统信任的坍塌。这是一件比信息茧房要严重得多的事件。也许针对阿波罗登月行动的质疑永远不会消失,但如果一个社会的科学系统是被广泛信任的,这些质疑就只能在一些小众的言论市场中流转。只有大量的现代人失去了对科学系统的信任时,科学常识才会变成各种各样的阴谋诡计。
当人们对现代功能子系统的诸专殊知识的信任消失,他们就会退回到自己仅有的零散经验和常识的庇护之中。就此而言,在这个短视频泛滥成灾同时又无比抽象的现代社会中,如何直面普通个体对政治、经济、法律、科学等各种社会功能系统的信任危机,才是任何有识之士都必须面对和思考的大问题。
(摘编自泮伟江《社会舆论的极化:挑战与回应》,有删改)
7.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乡土社会人们的知识都来自父母的言传身教,并由祖祖辈辈反复试验和确认过。
B. 往往正规学校教育才能提供应付现代社会的一整套知识,这些知识是间接经验。
C. 抽象知识构成整个现代生活制度的基础,并以技术的方式渗进现代生活各方面。
D. 大众媒介运用深度报道和广告娱乐的形式,帮助现代人客观地消化吸收复杂知识。
8.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相较于乡土社会,全民上网的现代社会信息渠道更多元,信息内容更丰富,却也更容易形成舆情分裂与极化现象。
B. 现代社会的系统运作如此抽象而复杂,以致于偏远地区小市民的生活也被千里之外某些人的决策所影响和牵制。
C. 上世纪盖伦曾指出“对数学的偏爱”是现代科学发展的显著特点,这导致普通人的常识和现代科学知识有很大差距。
D. 只有一个社会的科学系统被广泛信任的时候,科学常识才不会被小众的质疑所颠覆,不会被普遍误解为阴谋诡计。
9. 下列选项,不能体现“现代知识不但是抽象的,同时也是专殊的”的一项是( )
A. 人类早已实现漫步太空的愿望,但即便是航天宇航专业的毕业生,也很少有人能够有机会跑到太空去眼见为实。
B. 你随手点开一则手机短视频,也许恰巧看到美国总统竞选的辩论,但你对美国宪法体制运作的知识很可能一无所知。
C. 且不谈人文学科学者看不懂自然科学的论文,刑法学者看不懂一篇民法教义学的论文,也不会被人看作一件丢脸的事情。
D. 哲学教授打趣地告诉同座的乘客他从事核物理研究,车厢内出现了有趣的沉默。大家虽然对该领域充满了好奇,却又无从谈起。
10. 摘要能让读者迅速了解文章的主要观点,请为本文写一段摘要,不超过100字。
【答案】7. C 8. B
9. A 10.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兴盛,中国社会舆论的分裂与极化日渐凸显。(现象)其主要原因是现代社会的复杂化,现代知识的抽象性、专殊性,现代大众媒介的娱乐化。(归因)由此产生了个人对社会功能系统的信任危机。(后果)
【解析】
【导语】这篇阅读文章深入探讨了现代社会中舆论极化的现象及其背后的深层原因。文章首先指出信息茧房的存在加剧了舆论对立,但随后强调,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中国社会的抽象化和复杂化。通过对比传统乡土社会和现代社会的知识获取方式,文章揭示了现代知识的抽象性和专殊性,以及普通人对这些知识的依赖和信任危机。最终,文章提出,解决舆论极化的关键在于重建对科学系统和社会功能子系统的信任,这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乡土社会人们的知识都来自父母的言传身教”错误,文中说“这些知识是祖祖辈辈反复试验和确认过的,因此流传至今,同时还不断地被当下的生活所验证”,乡土社会知识“从熟悉里得来”,包含祖辈经验与当下生活验证,并非“都 来自父母言传身教”。
B.“往往正规学校教育才能提供应付现代社会的一整套知识”错误,原文是“应付现代生活,往往正规学校教育所提供的一整套知识,要比父母言传身教的许多知识更有用”,并不是只有正规学校教育才能提供,该项说法过于绝对。
D.大众媒介“帮助吸收消化复杂知识 ”不准确。原文指出媒介内容混杂(如娱乐化报道、广告伪装科普),实际加剧知识理解障碍。原文的主语是普通人如何吸收和消化各种各样的抽象和复杂的现代知识,不是大众媒介。


展开余下试题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以致于偏远地区小市民的生活也被千里之外某些人的决策所影响和牵制”错,原文提到“哪怕生活在偏远县城中的普通小市民,他的营生也可能与远在千里之外的某些人的决策关联在一起 ”,选项表述过于绝对化,原文用的是“可能”,而选项用的是“被……所影响和牵制 ”,语气更强,“ 以致 ”这一词语也更倾向于不好的结果,与原文感情色彩不符。另一种解读,两个分句是强加因果,原文语段强调的是现代人对国家政治等抽象系统的依赖,所以会受到这个系统的影响,而不是系统本身的特性。
故选B。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现代知识不但是抽象的,同时也是专殊的”意味着现代知识具有抽象性,且需要专门的训练才能习得,不同领域的知识具有专业性和独特性。
A.航天宇航专业毕业生虽具备相关专业知识,但很少有机会到太空眼见为实,这主要体现的是实践机会的限制,而不是知识的抽象性和专殊性;
B.人们通过短视频看到美国总统竞选辩论,却对美国宪法体制运作知识一无所知,体现了现代政治知识的抽象性以及普通人对专业政治知识的缺乏,符合 “现代知识是抽象的、专殊的”;
C.不同学科领域的学者相互看不懂对方的论文,体现了不同学科知识的专殊性,即专业性强,需要专门研究才能理解;
D.哲学教授冒充核物理研究者,乘客对核物理领域充满好奇却无从谈起,说明核物理知识具有抽象性和专殊性,普通人缺乏相关专业知识。
BCD都是抽象、专殊皆具。
故选A。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梳理文章要点、写摘要的能力。
把握核心现象:梳理文章开头,明确文章聚焦于移动互联网兴盛背景下中国社会舆论分裂与极化这一现象。如“移动互联网兴盛以来,中国社会舆论的分裂与极化已是普遍现象”,此句直接点明核心现象,摘要需首要体现,为后续原因分析奠定基础。
梳理深层原因:首先文中指出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社会的巨大变化,包括大量人口流动、社会系统抽象复杂运作等。像“随着中国社会变迁和经济发展,大量的中国人都离开了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 现代社会,每个人的生活都越来越依赖于整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教育、法律等系统的抽象运作”,这些内容表明社会的复杂化对舆论极化产生影响。然后着重分析现代知识“智性化”“抽象化”“间接化”以及专殊性特点。如“现代知识的特点是‘智性化’、‘抽象化’和‘间接化’……现代知识不但是抽象的,同时也是专殊的”,普通人难以理解这些知识,导致在相关议题上易引发舆论分歧,这是关键原因之一。然后关注现代大众媒介深度报道、广告和娱乐相互借用混杂的特征。例如“现代大众媒介的一个突出特征,就是深度报道、广告和娱乐之间的相互借用与混杂”,这种特性干扰了人们对知识的正确吸收,进而影响舆论形成。
明确最终影响:关注文章结尾部分对结果的阐述,如“围绕阿波罗登月、转基因农作物、冠状病毒与古希腊历史所形成的舆情事件…… 是现代抽象复杂社会中系统信任的坍塌”,点明舆论极化背后深层次的社会信任危机。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革命者
朱山坡
黄昏,家门外突然传来马的嘶鸣。我打开门,看见一匹枣红色的高头大马。我兴奋地往屋子里喊:“祖父回来了。”
祖母几乎是小跑着从屋子里走出来。马背上驮着两袋子沉重的物品,袋子上用炭黑墨水写着一个人的名字:银兴邦。尽管字迹模糊,但也足以让我们知道是大伯回来了,而非祖父。
大伯在井那边给马打水,向我们招手。
马一口气把一桶水吸干,大伯要把马背上的物件卸下来。
祖母警惕地问:“这是什么?”
“你放心,不是军火,是书。”大伯说。
祖母说:“书比军火更危险,让它离家远一点。”祖母从没出过远门,但她似乎知道世界上所有的事情。比如,每隔一段时间,省城里总要在一堵著名的“南墙”前,枪杀一些不听话的读书人……
大伯在省立大学里教政治学,三年前竟开始迷上画油画,后来干脆辞了职,改行画油画。有人从他的画里看到了反意,告他的密。警察一次又一次上门,将他的画当场付之一炬,并将他驱逐。大伯露面次数便越来越少,行踪越来越隐蔽。他不断地换地方,最后连祖母也搞不清楚他到底在干什么。在给远在广州做生意的祖父的去信中,她甚至激愤地写道:“兴邦或许已经死了吧,我们就认命吧。”
然而,四个月后,大伯回来了,身上散发着油画颜料的气味。
大伯搬不动书,央求我帮忙。我和他合力把两袋子书从马背上卸下来。祖母坚决不让这些书进家门,我们只好把书抬进小粉河畔一间废弃的猪舍。猪舍是草房子,长满了荒草,落在山坡上,对着弯曲的河流。时值汛期,河面开阔,停靠的唯一的一条船好久没有离开过码头了,它肯定已经长出了根,稳稳地扎在河里。
大伯没有为自己的行为给出一个合适理由,祖母好像受到了天大冒犯,院子里弥漫一股剑拔弩张之气。我父亲脸有惊慌之色,赶紧调和一触即发的战争,一面让我把饭和被铺送到猪舍去,一面悄声告诉祖母一个惊天秘密:“省城里的刽子手已经磨好刀等着他。”
在我父亲的帮忙下,大伯很快将猪舍修葺得焕然一新。他把那些书摆到用木板临时搭起来的书架上,还有一些未完成的画作。每隔一段时间,大伯便把寄往省城的信件交到我的手上,我踏着泥泞的道路跑到镇邮政局。尽管我知道,信封里装的并不是什么信函,而是他刚好完成的油画。
在这期间,我父亲去见大伯的次数越来越多。每次从猪舍走出来,父亲的脸色都很凝重。有时候,我能听到他们激烈的争吵。我总以为他们从此会分道扬镳,但他们并没有因此翻脸,第二天又在一起聊天了,好像争吵从未发生过。后来,我看见父亲带着不同的人穿过夜色来见大伯。我看不清楚他们的面容,有胖的,有瘦的,有高的,有矮的,戴着大草帽,来去匆匆,神神秘秘的。有时候大伯对他们的大声呵斥引发一阵阵犬吠。
有一天,一个陌生男人急匆匆闪进我家,从广州带回来一条消息:祖父被杀头了!
那人说,祖父是共产党,而且是年纪最大、官阶最高的一个。
祖母惊愕地张开嘴巴,怀疑来人是哄人的,但那人从怀里掏出一封祖父留下的亲笔信,祖母看后才慢慢安静下来。
“一个老傻瓜!”祖母将信揉成一团塞进口袋里,朝着父亲和大伯说,“你们告诉我,天底下究竟有多少我不知道的秘密!”
当天夜里下了一场大暴雨,我能感觉得到屋顶上水流成河。有雷鸣声滚过天际,彻夜不绝。祖母房间灯火通明,人来人往。祖母的苍老的怒骂声和悲叹声穿透窗户和雨幕震动着我的耳膜,让人心有余悸,仿佛祖父的头颅就挂在大门外。
外面雨停了,一切都安静下来。小粉河涨水。那条船高出了河面,颠簸着。迅猛而慌乱的河水冲击河床发出“轰轰”的声响。
大伯在猪舍里淡定地收拾东西,烧毁书籍和信笺,还有未完成的画,屋子里弥漫着呛人的气味。我去寻找父亲,发现父亲不知所踪。多年以后有人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下 期中试卷
相关:关于“福建省厦门”的其他试题
重磅: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