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中试卷

阅读:3  2025-08-11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下 期中试卷
重磅: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
河南省濮阳市南乐县豫北名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无答案)
绝密★启用前
大联考
2024—2025学年(下)高二年级期中考试
语 文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阅读(70分)
(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传统农耕文明及其文化系统,是中国古典美学的基础。中国人对自然的亲和态度,对山水林木的深情凝望,对植物鸟虫细腻的审美,对四季规律的准确把握,对田园生活诗意的美化,对安土乐居落叶归根的期盼,无不体现出温带大陆性气候中农耕民族的自然审美偏向。
传统文化是传而统之的文化,流传长久说明其有着历史合理性和时代适应性;在精神领域占统治地位,说明其理论形式的完善与精致。植根传统文化的中华美学精神不仅与意识形态的显性结构相合,也渗透到民族心理的潜意识层面,是集体无意识的共同倾向,得民心者得天下,不了解中国人的性情和诉求,难以服众。
中国古典美学把中和之美、自然之美、素淡之美奉为至高标准,在世界美学之林独树一帜。大俗大雅、雅俗共赏、雅俗转化,使高雅艺术和民间艺术内在沟通,村夫石匠可能在造园立石中有天机野趣,世外高人担水砍柴间也解悟土风妙道。经验形态的古典美学在各类艺术品评中品味生活,艺术家则在曲水流觞、渔樵唱晚的生活嬉戏中感悟艺术真谛。
中国古典美学与日常生活审美密切联系,日用品直接成为艺术品系列,工艺美术中体现文人雅趣,虽然缺失话语权的实用艺术和生活审美观没能在文字系统获得传承优势,但却以器物形式实实在在支撑起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如石器、玉器、陶器、青铜器、铁器、漆器、木器、瓷器、丝绸、刺绣等等,民俗文化与器物制作水乳交融,处处体现出丰富的精神内涵和意义支撑,百姓日用中见文化之道,形成传统审美品位的沃土根基。
日常生活审美中百姓福乐人生观居主导地位,吉利祥和成为主要审美诉求,福禄寿喜成为民间艺术主题,各种谐音似形的世俗生活幸福的吉兆祝福,成为实用工艺品的象征意义源头和想象空间框架,与其他文化中的宗教神话主题形成鲜明对照。如果不在中国文化语境中浸染,则会发现很多怪诞审美意象,无法解释。如五福捧寿中蝙蝠形象,马上封侯的骑马猴,大吉大利的公鸡荔枝图等等,对于外国人恐怕都是无法以常识和形式规律来推断的审美怪癖。连我们早已习惯的龙的形象,西方语境中也会认为是恶龙和丑陋爬虫,可见审美情趣与文化系统密不可分,尤其在稳定传承的民间工艺中深藏着审美文化基因密码。
民间审美文化的理论研究还需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旅游文化资源开发、民间工艺市场、土风艺术风潮等也起到了弘扬中华美学精神的重要作用。
(摘编自杨岚《中国古典美学的文化基因》)
材料二:
中国人视“土”为社神,“土”为“社”之本字,《说文解字》解释,左“示”即神,右为土上生出草木万物。祭祀土地神的场所成为社庙。土中生长之五谷为“稷”,《说文解字》说,田中有禾,人躬种谷。社神为土地之神,稷神就是五谷之神,社稷二字连用,便是国家及百姓。


浏览完整试题土孕育了五谷,更孕育了生命,厚土而厚生,于是就有汉字“生”,甲骨文字形为幼苗正从土中冒出,吐露新芽。所以中国人的生命从土中而起,最终又会回归土地,形成了中国人的自然生命观及安土重迁的文化心理。
从汉字之“土”到“社”“稷”,又到“生”,土里生出了庄稼,更生出了中国人在内的万物生机。故而可以将农耕文明塑造的中华美学精神,总结为一种由天地孕育、土地生长的生命精神或生生精神。《周易,系辞传》讲“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谓易”。同时,土地上的庄稼作物春种秋收,周年往复,构成农耕文明的生生之美。中华美学精神同样如此,生生不息、生而又生,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也是中华民族文化连绵不绝、历久弥新的秘诀所在。
中华美学精神又集中体现于中国艺术,故而可从中国艺术中寻觅中华美学精神的农耕之美及生生之美。汉字“艺”的甲骨文字后简化为“執”及“爇”,古字形解释颇多,一个人跪着拔草,关联农事生产;一个人执火,关联农事生产或原始农耕社会的祭祀仪式。“執”字形又发展成繁体字“兿”,上面“艸”部,即草木生长;下面“云”部,表示读音。后来“藝”字简化为“艺”,上面“艸”部是形旁表义,下面“乙”部是声旁表音。这些字形演变都保留了“艺”字的起源与本义。总之,汉字“艺”最初指种植技术或用火技术,二者都同农业活动相关,种植或用火的农业技术又演变成仪式的技术,然后扩散到社会活动的方方面面。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六艺”等贵族子弟技能教育,分别是礼仪、音乐、射箭、驾车、识字、算数。《周礼·地官司徒·保氏》有记:“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书,六曰九数。”随着社会文明理性化程度提高,文字及典籍的掌握成为文化话语权的象征,所以张法认为“中国古代艺术,形成了以文为核心、以文为最高的有雅俗之分和等级之分的艺术体系。”直到近代,中国古代以文为核心的艺术体系在同西方以美为核心的艺术体系的互动过程中,形成了中国现代艺术体系中“文艺”和“艺术”并存的独特景观,当下“文艺”一词既指文学是一种艺术,又暗指文学为艺术之首。
(摘编自袁俊伟《“土”字里生出的中华美学精神》)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华美学精神完全依附于意识形态显性结构,在高雅艺术和民间艺术中都有体现。
B. 五福捧寿图案以蝙蝠象征福气,印证了中华审美意象需结合文化语境理解的观点。
C. “艺”与农业活动、技术等相关,对“六艺”等平民教育重技能的做法产生了一定影响。
D. 近代之前,中国以文为核心 艺术体系要比西方以美为核心的艺术体系略胜一筹。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陶器、青铜器等日用器物承载了审美情趣,证明实用艺术对中华美学有重要支撑作用。
B. 民间工艺品中出现了公鸡荔枝图,主要因其符合形式美学规律而非象征意义表达。
C. “社稷”二字象征国家和百姓,体现了土地与农耕文明对中国人的政治观念有着重要影响。
D. “生”字的甲骨文字形及内涵印证了《周易》“生生之谓易”的生命哲学,二者存在文化关联。
3. 下列选项不能体现“审美情趣与文化系统密不可分”关系的一项是( )
A. 中国儒家文化倡导“温柔敦厚”的诗教,要求诗词在表达情感时要含蓄、委婉,避免过于直白和激烈。
B. 西方宗教音乐,采用宏大的合唱形式,并用庄严的管风琴等乐器,营造出肃穆氛围,使听众感受到宗教的神圣和庄严。
C. 非洲部落面具的色彩有特定意义,如白色在一些部落中象征着灵魂或祖先,黑色可能代表大地或神秘的力量。
D. 南方气候湿润,适合水稻生长,米饭是南方人餐桌上的常客,如在湖南、广东等地,人们每餐基本要吃米饭。
4. 材料一与材料二在论述中华美学精神时的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5. 某乡村民宿以“农耕记忆”为主题,加入土墙、竹编灯具、陶罐插花等元素,并在庭院中种植五谷。请结合材料中的理论,分析这一设计体现了怎样的中华美学精神。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聊赠一枝冬
耿仁宏
来旅顺已有一段时间了,在这座临山靠海的小城里,人口不众多,物产倒丰富。可是小城里的人南来北往,操着南腔北调,过着大异其趣的生活。走在风不刺骨、没有积雪的大街上,似乎身处异域。梦里梦外,浑然不知身是客,一时恍惚。
小城不是我的故乡。我生长在长白山余脉的一个小山村,人们都亲切地将它称为“楼村”,虽名为楼,但却没有楼的影踪,那是群山包围中的唯一谷地,谷地中散落着星星点点的房屋。每到这时,西北风早已光顾多日,村子已被白雪覆盖,日出得很晚,月升得很快,安静得像是一幅水墨画,升起的袅袅炊烟才让这幅画有了灵动之姿。在这里,我度过了我的少年时光。这里的每一座山、每一条河流都重叠着我的脚印,每一处草木都潜藏着我的秘密,每一寸泥土都浸润着祖辈的血泪和汗水。关于家乡的民俗,我没有过多的印象,疲于求学奔波,只记得每到重要节日来临前或出门远行之际,不管天气是否寒冷、炎热,家人都会早起和面、包饺子。等我起床,饺子已经冒着热气被端上了餐桌。
当我来到这座小城,发现它没有大城市的繁华喧嚣,节奏很慢,仿佛散发着一种与生俱来的“孤独感”。道路虽宽阔,可受地形影响,也总是起起伏伏;晚上8点钟过后,小城就渐渐熄灭了灯火,夜静的时候甚至可以听到浪潮涌动的声音。在这“慢生活”里,我似乎感受到了些许熟悉的感觉。
每一座海边的城市都离不开大海的滋养,旅顺自然也不例外,很多事情都是取之于海,用之于海的。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照射进这座小城,也是出海打鱼的人们收网上岸之时。一次,我漫步在这条热闹的滨海路上,由于起得较晚,早市已接近尾声,摊位上散落着些许品相不是很好的鱼虾,耳边时不时传来“贱卖了啊……就这些了啊,贱卖了啊……”的吆喝声。旁边小渔船上的夫妻俩正配合有序地整理着渔网,男人在船头向后用力地拉扯,女人则在其身后,有条不紊地收纳着。那粉红色的头巾和褐色的麻袄在阳光的映衬下使我印象深刻。我驻足片刻,拿起手机定格了这份无言的幸福,心想是勤劳让这片海域闪闪发光。


展开余下试题可是,当短暂的好奇与憧憬消散殆尽,我便又开始怀念我的故乡小村。我常常回想在故乡的点滴,也愈发能够体味作家萧红的那句“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以前住着我的祖父”,以及宗白华先生在《美学散步》中抒发的故乡情结——怀念故人、思念家乡往往是在深夜进行的,夜是颇不宁静的。似乎儿时的贪玩,少时的求学让我忽略掉了很多东西。
一个人来到一座城,想要打破先天的“异质性”并不容易。蒙田的那句“既然不能驾驭外界,我就驾驭自己;如果外界不适应我,那么我就去适应他们”始终激励着我,我也逐渐学着适应小城生活,开始和这里的风景人物、民风民俗熟稔起来。
水饺是勾连我和家乡的纽带。从品水饺开始到学着包水饺,不管在哪,水饺依然是家家户户时常端上餐桌的大菜。说它大是因为人们对它格外重视,黄花鱼水饺、海肠水饺、鲅鱼水饺、墨鱼水饺皆取自天然食材,这些海鲜馅儿的水饺与身处山区的故乡形成了差异,但本质还是象征着团圆和平安。除了水饺,小城的很多菜里都会加入海鲜,比如酸菜炖粉条,故乡的做法可能是加入片片五花肉增香调味,而小城的做法则是在此基础上再加入几粒牡蛎,说不上不好吃,但的确尝不出有何特别与美味。
记忆的断裂和重连使得每一个离开故乡的人都患上乡愁。人的生存性迁移和社会的城市化发展成了现代文明语境中解不开乡愁的重要维度。以前总听老人家说起,“农村有啥好啊!”“将来啊,你们一定要‘逃离农村’,可别在农村待着了!”那时候,我不知城市有多么好,单纯地憧憬并期待着城市生活。但,不走出村庄似乎也没办法。随着时代的奔跑向前,村里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农村景象也和记忆中的大为不同——河流改了道,土路铺上了沥青,生火取暖的木柴换成了煤炭,矮矮的黄泥屋摇身一变成了大瓦房,有的人家还盖起了二层小楼。屋前屋后聚集的人越来越少,宅在家里刷短视频成了新的“潮流风尚”。每回一次故乡,就多一分陌生,在感慨新时代带来的美好生活的同时,记忆中它的轮廓也正在一点点模糊、消失。
鼓起勇气,几经辗转,回到故乡小村看看。“过故乡,则必徘徊焉,鸣号焉,踯躅焉,踟蹰焉,然后能去之也。”不知道故乡草木还记不记得我的秘密,山川河流还是否埋藏着我的脚印,但我知道祖辈们的血泪汗水还在,他们有的已在生于斯长于斯的这片土地,永久地沉睡了。
前段时间,家里又下起了鹅毛大雪,雨雪的神奇之处在于,它们常与“牵挂”挂钩。父母问我旅顺此刻是否也在下雪,我便将手机摄像头翻转了过来,对准窗外——冬天虽已过半,却没有丝毫雪的痕迹,没有雪的冬天也让父母感到陌生。母亲说,给我从老家寄了一点吃的,有我爱吃的玉米茬条、速冻的粘苞米和一些晒干的山野菜,并嘱咐我道,家里的味道或许可以化解思乡的苦闷。可是,我又能给予他们什么呢?
思来想去,我在一个忽然下起雪的傍晚,拍下一张雪打松枝的照片,在家人群内共享,并写下:小城无所有,聊赠一枝冬。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篇以“异域”形容旅顺,结尾将雪松照片与家人分享,说明“我”对旅顺从陌生到逐渐适应
B. 旅顺没有大城市的喧嚣,那种“孤独感”与其临山靠海的地理环境、夜晚的寂静有关。
C. 文中黄泥屋变成大瓦房等描写,暗含着对农村现代化进程中熟悉事物消逝的遗憾。
D. 母亲寄送家乡食物是为化解“我”的乡愁,但“我”认为这些食物无法缓解故乡之思。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用“水墨画”比拟故乡冬景,炊烟为静谧注入了一丝灵动,展现了乡村生活的烟火气息。
B. 渔民的“粉红色头巾”与“褐色的麻袄”使“我”印象深刻,色彩词的运用,意在凸显生活的诗意。
C. 引用蒙田的话,点明了适应新生活的智慧,也为后文写“我”融入小城生活提供支撑。
D. 文中使用的“土路铺沥青”“宅家刷短视频”等生活细节都批判了现代文明对乡村的侵蚀。
8. 文中反复写到“水饺”,这一意象有何意蕴?请结合文本分析。
9. 标题“聊赠一枝冬”化用了诗句“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请分析这样的化用有怎样的作用。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后陵复至北海上,语武以武帝崩。武南乡号哭呕血,旦夕临,数月。及壶衍提单于立,母阏氏不正,国内乖离,常恐汉兵袭之,于是卫律为单于谋,与汉和亲。汉使至,求苏武等,匈奴诡言武死。后汉使复至匈奴,常惠私见汉使,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单于视左右而惊,谢汉使曰:“武等实在。”乃归武及马宏等。马宏者,前副光禄大夫王忠使西国,为匈奴所遮,忠战死,马宏生得,亦不肯降。故匈奴归此二人,欲以通善意。于是李陵置酒贺武曰:“今足下还归,扬名于匈奴,功显于汉室,虽古竹帛所载,丹青所画,何以过子卿!陵虽驽怯,令汉贳陵罪,全其老母,使得奋大辱之积志,庶几乎曹柯之盟,此陵宿昔之所不忘也。收族陵家,为世大戮,陵尚复何顾乎!已矣,令子卿知吾心耳!”陵泣下数行,因与武决。
霍光、上官桀与李陵素善,遣陵故人任立政等三人俱至匈奴招之。陵曰:“归易耳,丈夫不能再辱!”遂死于匈奴。
(节选自《资治通鉴·卷二十三》)
材料二:
昔高皇帝以三十万众,困于平城。当此之时,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然犹七日不食,仅乃得免。况当陵者,岂易为力哉?而执事者云云,苟怨陵以不死。然陵不死,罪也;子卿视陵,岂偷生之士而惜死之人哉?宁有背君亲,捐妻子而反为利者乎?然陵不死,有所为也。故欲如前书之言,报恩于国主耳,诚以虚死不如立节,灭名不如报德也。昔范蠡不殉会稽之耻,曹沫不死三败之辱,卒复勾践之仇,报鲁国之羞。区区之心,窃慕此耳。何图志未立而怨已成,计未从而骨肉受刑,此陵所以仰天椎心而泣血也。
足下又云:“汉与功臣不薄。”子为汉臣,安得不云尔乎?昔萧、樊①囚絷,韩、彭菹醯②,晁错受戮,周、魏见辜。其余佐命立功之士,贾谊、亚夫之徒,皆信命世之才,抱将相之具,而受小人之谗,并受祸败之辱,卒使怀才受谤,能不得展。彼二子之遐举③,谁不为之痛心哉?陵先将军,功略盖天地,义勇冠三军,徒失贵臣之意,刭身绝域之表。此功臣义士所以负戟而长叹者也。何谓“不薄”哉?
(节选自李陵《答苏武书》)
【注】①萧、樊:指萧何和樊哙。后文的“韩、彭”指韩信、彭越,“周、魏”指周勃、魏其侯。②菹醯:古代的一种酷刑,把人剁成肉酱。③遐举:远行。这里指死亡。
10. 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天子射A上林B中C得雁D足有系E帛书F言武等在G某泽中。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谢,道歉,与《孔雀东南飞》“谢家来贵门”的“谢”意思相同。
B. 丹青,常被用来指绘画,此处指的是绘画用的矿石颜料,不易褪色。
C. 区区,诚挚 ,与《过秦论》“然秦以区区之地”的“区区”意思不同。
D. 而,表转折关系,与《离骚》“夫孰异道而相安”的“而”用法相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匈奴谎称苏武已死,后因汉使以“雁足帛书”之计追问,才被迫承认实情。
B. 马宏是光禄大夫王忠的副使,王忠战死,马宏誓要为他复仇,因此被俘也坚决不降。
C. 李陵置酒祝贺苏武归汉,盛赞其功绩超越古人,流露出对自身命运的悲慨。


展开余下试题D. 材料二是李陵写给苏武的回信,表达了自己投降匈奴的无奈与悲愤,情感激烈。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霍光、上官桀与李陵素善,遣陵故人任立政等三人俱至匈奴招之。
(2)昔范蠡不殉会稽之耻,曹沫不死三败之辱,卒复勾践之仇,报鲁国之羞。
14. 李陵在《答苏武书》中是如何为自己的选择辩护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陶缜《菜》示德逢①
王安石
江南种菜漫阡陌,紫芥绿菘何所直。
陶生画此共言好,一幅往往黄金百。
北山老圃不外慕,但守荒畦斸②荆棘。
陶生养目渠养腹,各以所能为物役。
【注】①陶缜:人名,善画花果,尤工蔬菜,有诸色菜二十种图册。德逢:杨骥,字德逢,号湖阴先生,是王安石退居金陵时期的邻居。②斸:本意为锄头之类的农具。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写江南菜畦广阔、菜蔬繁茂,并以“何所直”暗示其实际的价值低廉。
B. 陶缜画的蔬菜价值“黄金百”,诗人以此讽刺了世人盲目追捧的虚浮风气。
C. “守荒畦”“斸荆棘”两处运用动作描写展现了德逢能够坚守淡泊的形象。
D. 全诗语言简洁质朴,以老圃和陶生对照引发了读者对人生价值的深入思考。
16. 王安石对陶缜和德逢有怎样 评价?传达出什么思想?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 空缺部分。
(1)陆游《临安春雨初霁》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闲适的笔调写出春雨初晴后的书斋生活,暗含诗人难以言说的落寞之情。
(2)李白《将进酒》中的“________,________”两句,借曹植的典故,抒发了尽情饮酒的豪放情怀。
(3)“笛”作为古典诗词的典型意象,常被用来传递不同的情感。请写出包含“笛”字的古诗文名句“________,________”。
二、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 甲 )?这背后藏着不少科技奥秘。
就动车组而言,既要采用大功率牵引动力,提供足够的牵引力,达到列车最高速度、加速度性能和爬坡能力等动力性指标,又要有可以满足列车安全、可靠、平稳运行要求的车体、转向架、制动系统等。
“快”的秘密,还藏在流线型的车头中。速度越快,空气阻力越大,采用流线型车头,加大长细比,能减少阻力系数,提高运行速度。比如,复兴号CR400BF的“头型”比和谐号长2米左右,整体形态更具流线型,使其运行阻力降低了12%,因此( 乙 )。
车头两侧的导流槽,则是动车组“稳”的原因之一。当列车高速运行时,气流会带来向上的抬升力,让车头“发飘”。应用导流槽,有利于引导空气从鼻锥流到导流槽产生向下的压力,如同附加了一双强有力的“手”,助力列车平稳疾行。
动车组跑得又快又稳,( 丙 )。转向架,被称为高速动车组的“飞毛腿”,是在构架上装有两个轮对组成的“小车”。它可用于铁路车辆转向,配合道岔完成拐弯。
①转向架如何适应高速运行?②随着速度的提高,③可能出现失稳现象,④一旦失稳,⑤车轮将冲击钢轨,⑥甚至造成脱轨事故。⑦高速转向架采用轴箱弹性定位、空气弹簧、轴箱弹簧、各类减振器等,⑧避免在车辆运行速度范围内运动不失稳。高速动车组转向架的失稳临界速度可达到500千米每小时,这让我国高速铁路运行具有较高的安全冗余。
安全平稳运行,轨道也功不可殁。高铁的轨道,由500米长的钢轨无缝链接组成。其中,焊接接头轨顶行车面导向面的平直度要控制在0.2毫米。同时,焊接接头要能够承受1吨重的铁锤从5.2米高度落下的冲击,做到不裂不断。平时,还要用钢轨打磨车进行养护打磨,确保高铁轨道始终处于最嘉状态。
18. 文中最后一段有多处错别字,请找出两处并加以改正。
19. 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0. 文中第六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21. 文中最后一段使用了“500米”“0.2毫米”“1吨”“5.2米”等具体的数据,有何表达效果?请从说明方法的角度分析。
22. 文中“应用导流槽,有利于引导空气从鼻锥流到导流槽产生向下的压力,如同附加了一双强有力的‘手’”使用比喻手法,请结合文本说明其构成及作用。
三、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社交平台(如微信)“三天可见”的功能引发热议:有人认为这是对私人领域的保护,有人认为这是对真诚交流的阻隔。生活中,我们总要在“敞开”与“封闭”之间寻找平衡点。
请结合现实生活或个人经历等,写一篇关于人际边界与情感联结的议论文。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下 期中试卷
相关:关于“河南省濮阳”的其他试题
重磅: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