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土孕育了五谷,更孕育了生命,厚土而厚生,于是就有汉字“生”,甲骨文字形为幼苗正从土中冒出,吐露新芽。所以中国人的生命从土中而起,最终又会回归土地,形成了中国人的自然生命观及安土重迁的文化心理。 从汉字之“土”到“社”“稷”,又到“生”,土里生出了庄稼,更生出了中国人在内的万物生机。故而可以将农耕文明塑造的中华美学精神,总结为一种由天地孕育、土地生长的生命精神或生生精神。《周易,系辞传》讲“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谓易”。同时,土地上的庄稼作物春种秋收,周年往复,构成农耕文明的生生之美。中华美学精神同样如此,生生不息、生而又生,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也是中华民族文化连绵不绝、历久弥新的秘诀所在。 中华美学精神又集中体现于中国艺术,故而可从中国艺术中寻觅中华美学精神的农耕之美及生生之美。汉字“艺”的甲骨文字后简化为“執”及“爇”,古字形解释颇多,一个人跪着拔草,关联农事生产;一个人执火,关联农事生产或原始农耕社会的祭祀仪式。“執”字形又发展成繁体字“兿”,上面“艸”部,即草木生长;下面“云”部,表示读音。后来“藝”字简化为“艺”,上面“艸”部是形旁表义,下面“乙”部是声旁表音。这些字形演变都保留了“艺”字的起源与本义。总之,汉字“艺”最初指种植技术或用火技术,二者都同农业活动相关,种植或用火的农业技术又演变成仪式的技术,然后扩散到社会活动的方方面面。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六艺”等贵族子弟技能教育,分别是礼仪、音乐、射箭、驾车、识字、算数。《周礼·地官司徒·保氏》有记:“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书,六曰九数。”随着社会文明理性化程度提高,文字及典籍的掌握成为文化话语权的象征,所以张法认为“中国古代艺术,形成了以文为核心、以文为最高的有雅俗之分和等级之分的艺术体系。”直到近代,中国古代以文为核心的艺术体系在同西方以美为核心的艺术体系的互动过程中,形成了中国现代艺术体系中“文艺”和“艺术”并存的独特景观,当下“文艺”一词既指文学是一种艺术,又暗指文学为艺术之首。 (摘编自袁俊伟《“土”字里生出的中华美学精神》)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华美学精神完全依附于意识形态显性结构,在高雅艺术和民间艺术中都有体现。 B. 五福捧寿图案以蝙蝠象征福气,印证了中华审美意象需结合文化语境理解的观点。 C. “艺”与农业活动、技术等相关,对“六艺”等平民教育重技能的做法产生了一定影响。 D. 近代之前,中国以文为核心 艺术体系要比西方以美为核心的艺术体系略胜一筹。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陶器、青铜器等日用器物承载了审美情趣,证明实用艺术对中华美学有重要支撑作用。 B. 民间工艺品中出现了公鸡荔枝图,主要因其符合形式美学规律而非象征意义表达。 C. “社稷”二字象征国家和百姓,体现了土地与农耕文明对中国人的政治观念有着重要影响。 D. “生”字的甲骨文字形及内涵印证了《周易》“生生之谓易”的生命哲学,二者存在文化关联。 3. 下列选项不能体现“审美情趣与文化系统密不可分”关系的一项是( ) A. 中国儒家文化倡导“温柔敦厚”的诗教,要求诗词在表达情感时要含蓄、委婉,避免过于直白和激烈。 B. 西方宗教音乐,采用宏大的合唱形式,并用庄严的管风琴等乐器,营造出肃穆氛围,使听众感受到宗教的神圣和庄严。 C. 非洲部落面具的色彩有特定意义,如白色在一些部落中象征着灵魂或祖先,黑色可能代表大地或神秘的力量。 D. 南方气候湿润,适合水稻生长,米饭是南方人餐桌上的常客,如在湖南、广东等地,人们每餐基本要吃米饭。 4. 材料一与材料二在论述中华美学精神时的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5. 某乡村民宿以“农耕记忆”为主题,加入土墙、竹编灯具、陶罐插花等元素,并在庭院中种植五谷。请结合材料中的理论,分析这一设计体现了怎样的中华美学精神。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聊赠一枝冬 耿仁宏 来旅顺已有一段时间了,在这座临山靠海的小城里,人口不众多,物产倒丰富。可是小城里的人南来北往,操着南腔北调,过着大异其趣的生活。走在风不刺骨、没有积雪的大街上,似乎身处异域。梦里梦外,浑然不知身是客,一时恍惚。 小城不是我的故乡。我生长在长白山余脉的一个小山村,人们都亲切地将它称为“楼村”,虽名为楼,但却没有楼的影踪,那是群山包围中的唯一谷地,谷地中散落着星星点点的房屋。每到这时,西北风早已光顾多日,村子已被白雪覆盖,日出得很晚,月升得很快,安静得像是一幅水墨画,升起的袅袅炊烟才让这幅画有了灵动之姿。在这里,我度过了我的少年时光。这里的每一座山、每一条河流都重叠着我的脚印,每一处草木都潜藏着我的秘密,每一寸泥土都浸润着祖辈的血泪和汗水。关于家乡的民俗,我没有过多的印象,疲于求学奔波,只记得每到重要节日来临前或出门远行之际,不管天气是否寒冷、炎热,家人都会早起和面、包饺子。等我起床,饺子已经冒着热气被端上了餐桌。 当我来到这座小城,发现它没有大城市的繁华喧嚣,节奏很慢,仿佛散发着一种与生俱来的“孤独感”。道路虽宽阔,可受地形影响,也总是起起伏伏;晚上8点钟过后,小城就渐渐熄灭了灯火,夜静的时候甚至可以听到浪潮涌动的声音。在这“慢生活”里,我似乎感受到了些许熟悉的感觉。 每一座海边的城市都离不开大海的滋养,旅顺自然也不例外,很多事情都是取之于海,用之于海的。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照射进这座小城,也是出海打鱼的人们收网上岸之时。一次,我漫步在这条热闹的滨海路上,由于起得较晚,早市已接近尾声,摊位上散落着些许品相不是很好的鱼虾,耳边时不时传来“贱卖了啊……就这些了啊,贱卖了啊……”的吆喝声。旁边小渔船上的夫妻俩正配合有序地整理着渔网,男人在船头向后用力地拉扯,女人则在其身后,有条不紊地收纳着。那粉红色的头巾和褐色的麻袄在阳光的映衬下使我印象深刻。我驻足片刻,拿起手机定格了这份无言的幸福,心想是勤劳让这片海域闪闪发光。
展开余下试题可是,当短暂的好奇与憧憬消散殆尽,我便又开始怀念我的故乡小村。我常常回想在故乡的点滴,也愈发能够体味作家萧红的那句“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以前住着我的祖父”,以及宗白华先生在《美学散步》中抒发的故乡情结——怀念故人、思念家乡往往是在深夜进行的,夜是颇不宁静的。似乎儿时的贪玩,少时的求学让我忽略掉了很多东西。 一个人来到一座城,想要打破先天的“异质性”并不容易。蒙田的那句“既然不能驾驭外界,我就驾驭自己;如果外界不适应我,那么我就去适应他们”始终激励着我,我也逐渐学着适应小城生活,开始和这里的风景人物、民风民俗熟稔起来。 水饺是勾连我和家乡的纽带。从品水饺开始到学着包水饺,不管在哪,水饺依然是家家户户时常端上餐桌的大菜。说它大是因为人们对它格外重视,黄花鱼水饺、海肠水饺、鲅鱼水饺、墨鱼水饺皆取自天然食材,这些海鲜馅儿的水饺与身处山区的故乡形成了差异,但本质还是象征着团圆和平安。除了水饺,小城的很多菜里都会加入海鲜,比如酸菜炖粉条,故乡的做法可能是加入片片五花肉增香调味,而小城的做法则是在此基础上再加入几粒牡蛎,说不上不好吃,但的确尝不出有何特别与美味。 记忆的断裂和重连使得每一个离开故乡的人都患上乡愁。人的生存性迁移和社会的城市化发展成了现代文明语境中解不开乡愁的重要维度。以前总听老人家说起,“农村有啥好啊!”“将来啊,你们一定要‘逃离农村’,可别在农村待着了!”那时候,我不知城市有多么好,单纯地憧憬并期待着城市生活。但,不走出村庄似乎也没办法。随着时代的奔跑向前,村里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农村景象也和记忆中的大为不同——河流改了道,土路铺上了沥青,生火取暖的木柴换成了煤炭,矮矮的黄泥屋摇身一变成了大瓦房,有的人家还盖起了二层小楼。屋前屋后聚集的人越来越少,宅在家里刷短视频成了新的“潮流风尚”。每回一次故乡,就多一分陌生,在感慨新时代带来的美好生活的同时,记忆中它的轮廓也正在一点点模糊、消失。 鼓起勇气,几经辗转,回到故乡小村看看。“过故乡,则必徘徊焉,鸣号焉,踯躅焉,踟蹰焉,然后能去之也。”不知道故乡草木还记不记得我的秘密,山川河流还是否埋藏着我的脚印,但我知道祖辈们的血泪汗水还在,他们有的已在生于斯长于斯的这片土地,永久地沉睡了。 前段时间,家里又下起了鹅毛大雪,雨雪的神奇之处在于,它们常与“牵挂”挂钩。父母问我旅顺此刻是否也在下雪,我便将手机摄像头翻转了过来,对准窗外——冬天虽已过半,却没有丝毫雪的痕迹,没有雪的冬天也让父母感到陌生。母亲说,给我从老家寄了一点吃的,有我爱吃的玉米茬条、速冻的粘苞米和一些晒干的山野菜,并嘱咐我道,家里的味道或许可以化解思乡的苦闷。可是,我又能给予他们什么呢? 思来想去,我在一个忽然下起雪的傍晚,拍下一张雪打松枝的照片,在家人群内共享,并写下:小城无所有,聊赠一枝冬。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篇以“异域”形容旅顺,结尾将雪松照片与家人分享,说明“我”对旅顺从陌生到逐渐适应 B. 旅顺没有大城市的喧嚣,那种“孤独感”与其临山靠海的地理环境、夜晚的寂静有关。 C. 文中黄泥屋变成大瓦房等描写,暗含着对农村现代化进程中熟悉事物消逝的遗憾。 D. 母亲寄送家乡食物是为化解“我”的乡愁,但“我”认为这些食物无法缓解故乡之思。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用“水墨画”比拟故乡冬景,炊烟为静谧注入了一丝灵动,展现了乡村生活的烟火气息。 B. 渔民的“粉红色头巾”与“褐色的麻袄”使“我”印象深刻,色彩词的运用,意在凸显生活的诗意。 C. 引用蒙田的话,点明了适应新生活的智慧,也为后文写“我”融入小城生活提供支撑。 D. 文中使用的“土路铺沥青”“宅家刷短视频”等生活细节都批判了现代文明对乡村的侵蚀。 8. 文中反复写到“水饺”,这一意象有何意蕴?请结合文本分析。 9. 标题“聊赠一枝冬”化用了诗句“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请分析这样的化用有怎样的作用。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后陵复至北海上,语武以武帝崩。武南乡号哭呕血,旦夕临,数月。及壶衍提单于立,母阏氏不正,国内乖离,常恐汉兵袭之,于是卫律为单于谋,与汉和亲。汉使至,求苏武等,匈奴诡言武死。后汉使复至匈奴,常惠私见汉使,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单于视左右而惊,谢汉使曰:“武等实在。”乃归武及马宏等。马宏者,前副光禄大夫王忠使西国,为匈奴所遮,忠战死,马宏生得,亦不肯降。故匈奴归此二人,欲以通善意。于是李陵置酒贺武曰:“今足下还归,扬名于匈奴,功显于汉室,虽古竹帛所载,丹青所画,何以过子卿!陵虽驽怯,令汉贳陵罪,全其老母,使得奋大辱之积志,庶几乎曹柯之盟,此陵宿昔之所不忘也。收族陵家,为世大戮,陵尚复何顾乎!已矣,令子卿知吾心耳!”陵泣下数行,因与武决。 霍光、上官桀与李陵素善,遣陵故人任立政等三人俱至匈奴招之。陵曰:“归易耳,丈夫不能再辱!”遂死于匈奴。 (节选自《资治通鉴·卷二十三》) 材料二: 昔高皇帝以三十万众,困于平城。当此之时,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然犹七日不食,仅乃得免。况当陵者,岂易为力哉?而执事者云云,苟怨陵以不死。然陵不死,罪也;子卿视陵,岂偷生之士而惜死之人哉?宁有背君亲,捐妻子而反为利者乎?然陵不死,有所为也。故欲如前书之言,报恩于国主耳,诚以虚死不如立节,灭名不如报德也。昔范蠡不殉会稽之耻,曹沫不死三败之辱,卒复勾践之仇,报鲁国之羞。区区之心,窃慕此耳。何图志未立而怨已成,计未从而骨肉受刑,此陵所以仰天椎心而泣血也。 足下又云:“汉与功臣不薄。”子为汉臣,安得不云尔乎?昔萧、樊①囚絷,韩、彭菹醯②,晁错受戮,周、魏见辜。其余佐命立功之士,贾谊、亚夫之徒,皆信命世之才,抱将相之具,而受小人之谗,并受祸败之辱,卒使怀才受谤,能不得展。彼二子之遐举③,谁不为之痛心哉?陵先将军,功略盖天地,义勇冠三军,徒失贵臣之意,刭身绝域之表。此功臣义士所以负戟而长叹者也。何谓“不薄”哉? (节选自李陵《答苏武书》) 【注】①萧、樊:指萧何和樊哙。后文的“韩、彭”指韩信、彭越,“周、魏”指周勃、魏其侯。②菹醯:古代的一种酷刑,把人剁成肉酱。③遐举:远行。这里指死亡。 10. 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天子射A上林B中C得雁D足有系E帛书F言武等在G某泽中。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谢,道歉,与《孔雀东南飞》“谢家来贵门”的“谢”意思相同。 B. 丹青,常被用来指绘画,此处指的是绘画用的矿石颜料,不易褪色。 C. 区区,诚挚 ,与《过秦论》“然秦以区区之地”的“区区”意思不同。 D. 而,表转折关系,与《离骚》“夫孰异道而相安”的“而”用法相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匈奴谎称苏武已死,后因汉使以“雁足帛书”之计追问,才被迫承认实情。 B. 马宏是光禄大夫王忠的副使,王忠战死,马宏誓要为他复仇,因此被俘也坚决不降。 C. 李陵置酒祝贺苏武归汉,盛赞其功绩超越古人,流露出对自身命运的悲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