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土孕育了五谷,更孕育了生命,厚土而厚生,于是就有汉字“生”,甲骨文字形为幼苗正从土中冒出,吐露新芽。所以中国人的生命从土中而起,最终又会回归土地,形成了中国人的自然生命观及安土重迁的文化心理。 从汉字之“土”到“社”“稷”,又到“生”,土里生出了庄稼,更生出了中国人在内的万物生机。故而可以将农耕文明塑造的中华美学精神,总结为一种由天地孕育、土地生长的生命精神或生生精神。《周易,系辞传》讲“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谓易”。同时,土地上的庄稼作物春种秋收,周年往复,构成农耕文明的生生之美。中华美学精神同样如此,生生不息、生而又生,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也是中华民族文化连绵不绝、历久弥新的秘诀所在。 中华美学精神又集中体现于中国艺术,故而可从中国艺术中寻觅中华美学精神的农耕之美及生生之美。汉字“艺”的甲骨文字后简化为“執”及“爇”,古字形解释颇多,一个人跪着拔草,关联农事生产;一个人执火,关联农事生产或原始农耕社会的祭祀仪式。“執”字形又发展成繁体字“兿”,上面“艸”部,即草木生长;下面“云”部,表示读音。后来“藝”字简化为“艺”,上面“艸”部是形旁表义,下面“乙”部是声旁表音。这些字形演变都保留了“艺”字的起源与本义。总之,汉字“艺”最初指种植技术或用火技术,二者都同农业活动相关,种植或用火的农业技术又演变成仪式的技术,然后扩散到社会活动的方方面面。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六艺”等贵族子弟技能教育,分别是礼仪、音乐、射箭、驾车、识字、算数。《周礼·地官司徒·保氏》有记:“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书,六曰九数。”随着社会文明理性化程度提高,文字及典籍的掌握成为文化话语权的象征,所以张法认为“中国古代艺术,形成了以文为核心、以文为最高的有雅俗之分和等级之分的艺术体系。”直到近代,中国古代以文为核心的艺术体系在同西方以美为核心的艺术体系的互动过程中,形成了中国现代艺术体系中“文艺”和“艺术”并存的独特景观,当下“文艺”一词既指文学是一种艺术,又暗指文学为艺术之首。 (摘编自袁俊伟《“土”字里生出的中华美学精神》)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 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华美学精神完全依附于意识形态显性结构,在高雅艺术和民间艺术中都有体现。 B. 五福捧寿图案以蝙蝠象征福气,印证了中华审美意象需结合文化语境理解的观点。 C. “艺”与农业活动、技术等相关,对“六艺”等平民教育重技能的做法产生了一定影响。 D. 近代之前,中国以文为核心的艺术体系要比西方以美为核心的艺术体系略胜一筹。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陶器、青铜器等日用器物承载了审美情趣,证明实用艺术对中华美学有重要支撑作用。 B. 民间工艺品中出现了公鸡荔枝图,主要因其符合形式美学规律而非象征意义表达。 C. “社稷”二字象征国家和百姓,体现了土地与农耕文明对中国人的政治观念有着重要影响。 D. “生”字的甲骨文字形及内涵印证了《周易》“生生之谓易”的生命哲学,二者存在文化关联。 3. 下列选项不能体现“审美情趣与文化系统密不可分”关系的一项是( ) A. 中国儒家文化倡导“温柔敦厚” 诗教,要求诗词在表达情感时要含蓄、委婉,避免过于直白和激烈。 B. 西方宗教音乐,采用宏大的合唱形式,并用庄严的管风琴等乐器,营造出肃穆氛围,使听众感受到宗教的神圣和庄严。 C. 非洲部落面具的色彩有特定意义,如白色在一些部落中象征着灵魂或祖先,黑色可能代表大地或神秘的力量。 D. 南方气候湿润,适合水稻生长,米饭是南方人餐桌上的常客,如在湖南、广东等地,人们每餐基本要吃米饭。 4. 材料一与材料二在论述中华美学精神时的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5. 某乡村民宿以“农耕记忆”为主题,加入土墙、竹编灯具、陶罐插花等元素,并在庭院中种植五谷。请结合材料中的理论,分析这一设计体现了怎样的中华美学精神。 【答案】1. B 2. B 3. D 4. ①材料一侧重于中国古典美学的审美特征,从美学标准、日常生活审美、审美与文化系统密不可分等维度展开,强调其文化基因和生活化特征。 ②材料二则从汉字“土”“社稷”“生”“艺”等的构形,揭示农耕文明及中华美学精神的生命哲学(生生不息),并延伸到中国艺术体系的演变。 5. ①土墙、五谷种植呼应“土孕育生命”的生生哲学,体现农耕文明对土地的敬畏。 ②竹编、陶罐等天然材质的选择符合“自然之美”“素淡之美”的古典美学标准。 ③竹编灯具、陶罐插花等民间工艺与文人雅趣结合,设计兼具实用与审美,体现“日用中见文化之道”的生活美学。 ④五谷象征“社稷”精神,暗含对丰收、安宁的祈福,体现了审美情趣与文化系统的密不可分。 【解析】 【导语】这两则材料从不同维度阐释了中华美学精神的农耕文化基因。材料一聚焦日常生活审美,通过器物、民俗等载体,展现中国人“中和自然”的审美趣味;材料二通过汉字溯源,剖析“土——社稷——生”等语义链,凸显农耕文明“生生不息”的生命美学。两则材料构建起中华美学的物象体系与哲学内核,共同诠释了乡土中国独特的审美范式与文化密码。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完全依附于意识形态显性结构”错误,根据材料一第2段“中华美学精神不仅与意识形态的显性结构相合,也渗透到民族心理的潜意识层面”,可知指出“中华美学精神”是与“意识形态的显性结构相合”,而不是“完全依附于意识形态显性结构”。 C.“对‘六艺’等平民教育重技能的做法产生了一定影响”错误,根据材料二最后一段“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六艺’等贵族子弟技能教育”,可知是“贵族子弟技能教育”,而不是“平民教育重技能”。 D.“中国以文为核心的艺术体系要比西方以美为核心的艺术体系略胜一筹”错误,根据材料二最后一段“中国古代以文为核心的艺术体系在同西方以美为核心的艺术体系的互动过程中,形成了中国现代艺术体系中‘文艺’和‘艺术’并存的独特景观”,可知材料只是提到中西方艺术体系互动,形成“独特景观”,但是没有比较中西方艺术体系孰优孰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