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中试卷

阅读:3  2025-08-11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下 期中试卷
重磅: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
河南省濮阳市南乐县豫北名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绝密★启用前
大联考
2024—2025学年(下)高二年级期中考试
语 文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阅读(70分)
(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传统农耕文明及其文化系统,是中国古典美学的基础。中国人对自然的亲和态度,对山水林木的深情凝望,对植物鸟虫细腻的审美,对四季规律的准确把握,对田园生活诗意的美化,对安土乐居落叶归根的期盼,无不体现出温带大陆性气候中农耕民族的自然审美偏向。
传统文化是传而统之的文化,流传长久说明其有着历史合理性和时代适应性;在精神领域占统治地位,说明其理论形式的完善与精致。植根传统文化的中华美学精神不仅与意识形态的显性结构相合,也渗透到民族心理的潜意识层面,是集体无意识的共同倾向,得民心者得天下,不了解中国人的性情和诉求,难以服众。
中国古典美学把中和之美、自然之美、素淡之美奉为至高标准,在世界美学之林独树一帜。大俗大雅、雅俗共赏、雅俗转化,使高雅艺术和民间艺术内在沟通,村夫石匠可能在造园立石中有天机野趣,世外高人担水砍柴间也解悟土风妙道。经验形态的古典美学在各类艺术品评中品味生活,艺术家则在曲水流觞、渔樵唱晚的生活嬉戏中感悟艺术真谛。
中国古典美学与日常生活审美密切联系,日用品直接成为艺术品系列,工艺美术中体现文人雅趣,虽然缺失话语权的实用艺术和生活审美观没能在文字系统获得传承优势,但却以器物形式实实在在支撑起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如石器、玉器、陶器、青铜器、铁器、漆器、木器、瓷器、丝绸、刺绣等等,民俗文化与器物制作水乳交融,处处体现出丰富的精神内涵和意义支撑,百姓日用中见文化之道,形成传统审美品位的沃土根基。
日常生活审美中百姓福乐人生观居主导地位,吉利祥和成为主要审美诉求,福禄寿喜成为民间艺术主题,各种谐音似形的世俗生活幸福的吉兆祝福,成为实用工艺品的象征意义源头和想象空间框架,与其他文化中的宗教神话主题形成鲜明对照。如果不在中国文化语境中浸染,则会发现很多怪诞审美意象,无法解释。如五福捧寿中蝙蝠形象,马上封侯的骑马猴,大吉大利的公鸡荔枝图等等,对于外国人恐怕都是无法以常识和形式规律来推断的审美怪癖。连我们早已习惯的龙的形象,西方语境中也会认为是恶龙和丑陋爬虫,可见审美情趣与文化系统密不可分,尤其在稳定传承的民间工艺中深藏着审美文化基因密码。
民间审美文化的理论研究还需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旅游文化资源开发、民间工艺市场、土风艺术风潮等也起到了弘扬中华美学精神的重要作用。
(摘编自杨岚《中国古典美学的文化基因》)
材料二:
中国人视“土”为社神,“土”为“社”之本字,《说文解字》解释,左“示”即神,右为土上生出草木万物。祭祀土地神的场所成为社庙。土中生长之五谷为“稷”,《说文解字》说,田中有禾,人躬种谷。社神为土地之神,稷神就是五谷之神,社稷二字连用,便是国家及百姓。


浏览完整试题土孕育了五谷,更孕育了生命,厚土而厚生,于是就有汉字“生”,甲骨文字形为幼苗正从土中冒出,吐露新芽。所以中国人的生命从土中而起,最终又会回归土地,形成了中国人的自然生命观及安土重迁的文化心理。
从汉字之“土”到“社”“稷”,又到“生”,土里生出了庄稼,更生出了中国人在内的万物生机。故而可以将农耕文明塑造的中华美学精神,总结为一种由天地孕育、土地生长的生命精神或生生精神。《周易,系辞传》讲“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谓易”。同时,土地上的庄稼作物春种秋收,周年往复,构成农耕文明的生生之美。中华美学精神同样如此,生生不息、生而又生,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也是中华民族文化连绵不绝、历久弥新的秘诀所在。
中华美学精神又集中体现于中国艺术,故而可从中国艺术中寻觅中华美学精神的农耕之美及生生之美。汉字“艺”的甲骨文字后简化为“執”及“爇”,古字形解释颇多,一个人跪着拔草,关联农事生产;一个人执火,关联农事生产或原始农耕社会的祭祀仪式。“執”字形又发展成繁体字“兿”,上面“艸”部,即草木生长;下面“云”部,表示读音。后来“藝”字简化为“艺”,上面“艸”部是形旁表义,下面“乙”部是声旁表音。这些字形演变都保留了“艺”字的起源与本义。总之,汉字“艺”最初指种植技术或用火技术,二者都同农业活动相关,种植或用火的农业技术又演变成仪式的技术,然后扩散到社会活动的方方面面。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六艺”等贵族子弟技能教育,分别是礼仪、音乐、射箭、驾车、识字、算数。《周礼·地官司徒·保氏》有记:“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书,六曰九数。”随着社会文明理性化程度提高,文字及典籍的掌握成为文化话语权的象征,所以张法认为“中国古代艺术,形成了以文为核心、以文为最高的有雅俗之分和等级之分的艺术体系。”直到近代,中国古代以文为核心的艺术体系在同西方以美为核心的艺术体系的互动过程中,形成了中国现代艺术体系中“文艺”和“艺术”并存的独特景观,当下“文艺”一词既指文学是一种艺术,又暗指文学为艺术之首。
(摘编自袁俊伟《“土”字里生出的中华美学精神》)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 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华美学精神完全依附于意识形态显性结构,在高雅艺术和民间艺术中都有体现。
B. 五福捧寿图案以蝙蝠象征福气,印证了中华审美意象需结合文化语境理解的观点。
C. “艺”与农业活动、技术等相关,对“六艺”等平民教育重技能的做法产生了一定影响。
D. 近代之前,中国以文为核心的艺术体系要比西方以美为核心的艺术体系略胜一筹。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陶器、青铜器等日用器物承载了审美情趣,证明实用艺术对中华美学有重要支撑作用。
B. 民间工艺品中出现了公鸡荔枝图,主要因其符合形式美学规律而非象征意义表达。
C. “社稷”二字象征国家和百姓,体现了土地与农耕文明对中国人的政治观念有着重要影响。
D. “生”字的甲骨文字形及内涵印证了《周易》“生生之谓易”的生命哲学,二者存在文化关联。
3. 下列选项不能体现“审美情趣与文化系统密不可分”关系的一项是( )
A. 中国儒家文化倡导“温柔敦厚” 诗教,要求诗词在表达情感时要含蓄、委婉,避免过于直白和激烈。
B. 西方宗教音乐,采用宏大的合唱形式,并用庄严的管风琴等乐器,营造出肃穆氛围,使听众感受到宗教的神圣和庄严。
C. 非洲部落面具的色彩有特定意义,如白色在一些部落中象征着灵魂或祖先,黑色可能代表大地或神秘的力量。
D. 南方气候湿润,适合水稻生长,米饭是南方人餐桌上的常客,如在湖南、广东等地,人们每餐基本要吃米饭。
4. 材料一与材料二在论述中华美学精神时的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5. 某乡村民宿以“农耕记忆”为主题,加入土墙、竹编灯具、陶罐插花等元素,并在庭院中种植五谷。请结合材料中的理论,分析这一设计体现了怎样的中华美学精神。
【答案】1. B 2. B
3. D 4. ①材料一侧重于中国古典美学的审美特征,从美学标准、日常生活审美、审美与文化系统密不可分等维度展开,强调其文化基因和生活化特征。
②材料二则从汉字“土”“社稷”“生”“艺”等的构形,揭示农耕文明及中华美学精神的生命哲学(生生不息),并延伸到中国艺术体系的演变。
5. ①土墙、五谷种植呼应“土孕育生命”的生生哲学,体现农耕文明对土地的敬畏。
②竹编、陶罐等天然材质的选择符合“自然之美”“素淡之美”的古典美学标准。
③竹编灯具、陶罐插花等民间工艺与文人雅趣结合,设计兼具实用与审美,体现“日用中见文化之道”的生活美学。
④五谷象征“社稷”精神,暗含对丰收、安宁的祈福,体现了审美情趣与文化系统的密不可分。
【解析】
【导语】这两则材料从不同维度阐释了中华美学精神的农耕文化基因。材料一聚焦日常生活审美,通过器物、民俗等载体,展现中国人“中和自然”的审美趣味;材料二通过汉字溯源,剖析“土——社稷——生”等语义链,凸显农耕文明“生生不息”的生命美学。两则材料构建起中华美学的物象体系与哲学内核,共同诠释了乡土中国独特的审美范式与文化密码。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完全依附于意识形态显性结构”错误,根据材料一第2段“中华美学精神不仅与意识形态的显性结构相合,也渗透到民族心理的潜意识层面”,可知指出“中华美学精神”是与“意识形态的显性结构相合”,而不是“完全依附于意识形态显性结构”。
C.“对‘六艺’等平民教育重技能的做法产生了一定影响”错误,根据材料二最后一段“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六艺’等贵族子弟技能教育”,可知是“贵族子弟技能教育”,而不是“平民教育重技能”。
D.“中国以文为核心的艺术体系要比西方以美为核心的艺术体系略胜一筹”错误,根据材料二最后一段“中国古代以文为核心的艺术体系在同西方以美为核心的艺术体系的互动过程中,形成了中国现代艺术体系中‘文艺’和‘艺术’并存的独特景观”,可知材料只是提到中西方艺术体系互动,形成“独特景观”,但是没有比较中西方艺术体系孰优孰劣。


展开余下试题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主要因其符合形式美学规律而非象征意义表达”错误,根据材料一第5段“福禄寿喜成为民间艺术主题,各种谐音似形的世俗生活幸福的吉兆祝福,成为实用工艺品的象征意义源头和想象空间框架”“如五福捧寿中蝙蝠形象……”,可知主要是“象征意义表达而非符合形式美学规律”。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强调中国诗词的情感表达受到了中国儒家文化的影响,能体现“审美情趣与文化系统密不可分”这一观点。
B.宗教音乐给人带来神圣和肃穆感,源自宗教文化的影响,能体现“审美情趣与文化系统密不可分”这一观点。
C.非洲部落面具色彩的意义,受到了当地部落审美文化情趣的影响,能体现“审美情趣与文化系统密不可分”这一观点。
D.只介绍了中国南方的饮食习惯,并没有突出审美情趣与文化系统间的关系,不能体现“审美情趣与文化系统密不可分”这一观点。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比较材料的能力。
①材料一开篇提出“传统农耕文明及其文化系统,是中国古典美学的基础”;第三段“中国古典美学把中和之美、自然之美、素淡之美奉为至高标准,在世界美学之林独树一帜”,第4段“中国古典美学与日常生活审美密切联系”“百姓日用中见文化之道,形成传统审美品位的沃土根基”,第5段“如果不在中国文化语境中浸染,则会发现很多怪诞审美意象,无法解释”“可见审美情趣与文化系统密不可分,尤其在稳定传承的民间工艺中深藏着审美文化基因密码”等内容,从从美学标准、日常生活审美、审美与文化系统密不可分等维度展开论述。据此可概括:材料一侧重于中国古典美学的审美特征,从美学标准、日常生活审美、审美与文化系统密不可分等维度展开,强调其文化基因和生活化特征。
②材料二第1段“中国人视‘土’为社神”“社神为土地之神,稷神就是五谷之神,社稷二字连用,便是国家及百姓”,第2段“土孕育了五谷,更孕育了生命,厚土而厚生,于是就有汉字‘生’”,第4段“汉字‘艺’最初指种植技术或用火技术,二者都同农业活动相关”等内容,分析了汉字“土”“社稷”“生”“艺”等的构形,第3段“中华美学精神同样如此,生生不息、生而又生,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也是中华民族文化连绵不绝、历久弥新的秘诀所在”,揭示农耕文明及中华美学精神的生命哲学(生生不息),第4段“中华美学精神又集中体现于中国艺术,故而可从中国艺术中寻觅中华美学精神的农耕之美及生生之美”,延伸到中国艺术体系的演变。据此可概括:材料二侧重从汉字“土”“社稷”“生”“艺”等的构形,揭示农耕文明及中华美学精神的生命哲学(生生不息),并延伸到中国艺术体系的演变。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①“土墙”“种植五谷”,体现了材料二第2段“土孕育了五谷,更孕育了生命,厚土而厚生”,第3段“土里生出了庄稼,更生出了中国人在内的万物生机”。据此可概括:土墙、五谷种植呼应“土孕育生命”的生生哲学,体现农耕文明对土地的敬畏。
②“竹编灯具、陶罐插花”,体现了材料一第3段“中国古典美学把中和之美、自然之美、素淡之美奉为至高标准”“大俗大雅、雅俗共赏、雅俗转化,使高雅艺术和民间艺术内在沟通”。据此可概括:竹编、陶罐等天然材质的选择符合“自然之美”“素淡之美”的古典美学标准。
③“竹编灯具、陶罐插花”将实用器物艺术化,印证材料一第4段“中国古典美学与日常生活审美密切联系,日用品直接成为艺术品系列”“处处体现出丰富的精神内涵和意义支撑,百姓日用中见文化之道”。据此可概括:竹编灯具、陶罐插花等民间工艺与文人雅趣结合,设计兼具实用与审美,体现“日用中见文化之道”的生活美学。
④五谷象征“社稷”精神,暗含国家百姓之意,印证材料二第1段“社神为土地之神,稷神就是五谷之神,社稷二字连用,便是国家及百姓”;同时暗含对丰收、安宁的祈福,印证材料一第5段“福禄寿喜成为民间艺术主题,各种谐音似形的世俗生活幸福的吉兆祝福”,体现了农耕文明“福禄寿喜”的吉祥诉求。据此可概括:五谷象征“社稷”精神,暗含对丰收、安宁的祈福,体现了审美情趣与文化系统的密不可分。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聊赠一枝冬
耿仁宏
来旅顺已有一段时间了,在这座临山靠海的小城里,人口不众多,物产倒丰富。可是小城里的人南来北往,操着南腔北调,过着大异其趣的生活。走在风不刺骨、没有积雪的大街上,似乎身处异域。梦里梦外,浑然不知身是客,一时恍惚。
小城不是我的故乡。我生长在长白山余脉的一个小山村,人们都亲切地将它称为“楼村”,虽名为楼,但却没有楼的影踪,那是群山包围中的唯一谷地,谷地中散落着星星点点的房屋。每到这时,西北风早已光顾多日,村子已被白雪覆盖,日出得很晚,月升得很快,安静得像是一幅水墨画,升起的袅袅炊烟才让这幅画有了灵动之姿。在这里,我度过了我的少年时光。这里的每一座山、每一条河流都重叠着我的脚印,每一处草木都潜藏着我的秘密,每一寸泥土都浸润着祖辈的血泪和汗水。关于家乡的民俗,我没有过多的印象,疲于求学奔波,只记得每到重要节日来临前或出门远行之际,不管天气是否寒冷、炎热,家人都会早起和面、包饺子。等我起床,饺子已经冒着热气被端上了餐桌。
当我来到这座小城,发现它没有大城市的繁华喧嚣,节奏很慢,仿佛散发着一种与生俱来的“孤独感”。道路虽宽阔,可受地形影响,也总是起起伏伏;晚上8点钟过后,小城就渐渐熄灭了灯火,夜静的时候甚至可以听到浪潮涌动的声音。在这“慢生活”里,我似乎感受到了些许熟悉的感觉。
每一座海边的城市都离不开大海的滋养,旅顺自然也不例外,很多事情都是取之于海,用之于海的。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照射进这座小城,也是出海打鱼的人们收网上岸之时。一次,我漫步在这条热闹的滨海路上,由于起得较晚,早市已接近尾声,摊位上散落着些许品相不是很好的鱼虾,耳边时不时传来“贱卖了啊……就这些了啊,贱卖了啊……”的吆喝声。旁边小渔船上的夫妻俩正配合有序地整理着渔网,男人在船头向后用力地拉扯,女人则在其身后,有条不紊地收纳着。那粉红色的头巾和褐色的麻袄在阳光的映衬下使我印象深刻。我驻足片刻,拿起手机定格了这份无言的幸福,心想是勤劳让这片海域闪闪发光。
可是,当短暂的好奇与憧憬消散殆尽,我便又开始怀念我的故乡小村。我常常回想在故乡的点滴,也愈发能够体味作家萧红的那句“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以前住着我的祖父”,以及宗白华先生在《美学散步》中抒发的故乡情结——怀念故人、思念家乡往往是在深夜进行的,夜是颇不宁静的。似乎儿时的贪玩,少时的求学让我忽略掉了很多东西。
一个人来到一座城,想要打破先天的“异质性”并不容易。蒙田的那句“既然不能驾驭外界,我就驾驭自己;如果外界不适应我,那么我就去适应他们”始终激励着我,我也逐渐学着适应小城生活,开始和这里的风景人物、民风民俗熟稔起来。
水饺是勾连我和家乡的纽带。从品水饺开始到学着包水饺,不管在哪,水饺依然是家家户户时常端上餐桌的大菜。说它大是因为人们对它格外重视,黄花鱼水饺、海肠水饺、鲅鱼水饺、墨鱼水饺皆取自天然食材,这些海鲜馅儿的水饺与身处山区的故乡形成了差异,但本质还是象征着团圆和平安。除了水饺,小城的很多菜里都会加入海鲜,比如酸菜炖粉条,故乡的做法可能是加入片片五花肉增香调味,而小城的做法则是在此基础上再加入几粒牡蛎,说不上不好吃,但的确尝不出有何特别与美味。


展开余下试题记忆的断裂和重连使得每一个离开故乡的人都患上乡愁。人的生存性迁移和社会的城市化发展成了现代文明语境中解不开乡愁的重要维度。以前总听老人家说起,“农村有啥好啊!”“将来啊,你们一定要‘逃离农村’,可别在农村待着了!”那时候,我不知城市有多么好,单纯地憧憬并期待着城市生活。但,不走出村庄似乎也没办法。随着时代的奔跑向前,村里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农村景象也和记忆中的大为不同——河流改了道,土路铺上了沥青,生火取暖的木柴换成了煤炭,矮矮的黄泥屋摇身一变成了大瓦房,有的人家还盖起了二层小楼。屋前屋后聚集的人越来越少,宅在家里刷短视频成了新的“潮流风尚”。每回一次故乡,就多一分陌生,在感慨新时代带来的美好生活的同时,记忆中它的轮廓也正在一点点模糊、消失。
鼓起勇气,几经辗转,回到故乡小村看看。“过故乡,则必徘徊焉,鸣号焉,踯躅焉,踟蹰焉,然后能去之也。”不知道故乡草木还记不记得我的秘密,山川河流还是否埋藏着我的脚印,但我知道祖辈们的血泪汗水还在,他们有的已在生于斯长于斯的这片土地,永久地沉睡了。
前段时间,家里又下起了鹅毛大雪,雨雪的神奇之处在于,它们常与“牵挂”挂钩。父母问我旅顺此刻是否也在下雪,我便将手机摄像头翻转了过来,对准窗外——冬天虽已过半,却没有丝毫雪的痕迹,没有雪的冬天也让父母感到陌生。母亲说,给我从老家寄了一点吃的,有我爱吃的玉米茬条、速冻的粘苞米和一些晒干的山野菜,并嘱咐我道,家里的味道或许可以化解思乡的苦闷。可是,我又能给予他们什么呢?
思来想去,我在一个忽然下起雪的傍晚,拍下一张雪打松枝的照片,在家人群内共享,并写下:小城无所有,聊赠一枝冬。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篇以“异域”形容旅顺,结尾将雪松照片与家人分享,说明“我”对旅顺从陌生到逐渐适应。
B. 旅顺没有大城市的喧嚣,那种“孤独感”与其临山靠海的地理环境、夜晚的寂静有关。
C. 文中黄泥屋变成大瓦房等描写,暗含着对农村现代化进程中熟悉事物消逝的遗憾。
D. 母亲寄送家乡食物是为化解“我”的乡愁,但“我”认为这些食物无法缓解故乡之思。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用“水墨画”比拟故乡冬景,炊烟为静谧注入了一丝灵动,展现了乡村生活的烟火气息。
B. 渔民的“粉红色头巾”与“褐色的麻袄”使“我”印象深刻,色彩词的运用,意在凸显生活的诗意。
C. 引用蒙田的话,点明了适应新生活的智慧,也为后文写“我”融入小城生活提供支撑。
D. 文中使用的“土路铺沥青”“宅家刷短视频”等生活细节都批判了现代文明对乡村的侵蚀。
8. 文中反复写到“水饺”,这一意象有何意蕴?请结合文本分析。
9. 标题“聊赠一枝冬”化用了诗句“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请分析这样的化用有怎样的作用。
【答案】6. D 7. C
8. ①水饺象征团圆平安,故乡和旅顺的水饺都承载着人们对家庭团圆和美好生活的渴望。
②代表着文化差异。海滨水饺馅与家乡的不同,展现了“我”在异乡对差异的感知和接受。
③表达乡愁和思乡之情。饺子作为一种独特的家乡饮食文化记忆,传达出浓郁的乡愁和思念。
9. ①化古为新,改“春”为“冬”,呼应文中没有下雪的旅顺与故乡大雪的时空错位,突出地域差异。
②能够寄托情感,以“一枝冬”替代“一枝春”,将无法具象化的乡愁物化为雪景,表达以微物慰亲情的含蓄深沉。
③巧妙化用,增添了文章的诗意,用作文章结尾,韵味无穷。
【解析】
【导语】本文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都市异乡人的双重乡愁。作者通过旅顺与故乡的对照,在“水墨画”般的山村记忆与“孤独感”的海滨现实中,构建起时空交错的抒情空间。“水饺”作为核心意象,既是味觉乡愁的载体,更成为文化认同的隐喻。以“雪打松枝”的意象完成从地理疏离到精神回归的升华,体现现代人寻找心灵原乡的永恒命题。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D.“‘我’认为这些食物无法缓解故乡之思”错误。根据原文倒数第二段“并嘱咐我道,家里的味道或许可以化解思乡的苦闷。可是,我又能给予他们什么呢?”可知,“我”只是感慨自己无法回报父母的牵挂,并非觉得食物无法缓解故乡之思。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艺术特色的能力。
A.“比拟故乡冬景”错误,应为“比喻”,“安静得像是一幅水墨画”把故乡冬景比作“水墨画”,有比喻词“像”。
B.“意在凸显生活的诗意”错误,描绘渔民服饰的色彩更侧重表现其质朴的形象或现实生活。
D.“都批判了现代文明对乡村的侵蚀”错误,“土路铺沥青”是展现出家乡的变化,并不是“批判”现代文明的侵蚀。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中的意象的能力。
①水饺作为传统节庆食品,“本质还是象征着团圆和平安”,水饺常与春节、冬至等团圆时刻紧密关联。文中故乡与旅顺的水饺,均以食材的聚合(面皮包裹馅料)暗喻家庭成员的相聚,体现了人们对“圆满”状态的向往,故乡和旅顺的水饺都承载着人们对家庭团圆和美好生活的渴望。
②代表着文化差异。文中强调“这些海鲜馅儿的水饺与身处山区的故乡形成了差异”,如旅顺可能用海鲜(虾、贝等),而家乡可能用猪肉、蔬菜等传统馅料。这种差异本质是地域文化(内陆农耕文化与海滨渔猎文化)在饮食上的投射。“我”对差异的感知,既体现初到异乡时的文化陌生感,也暗示通过饮食逐渐理解、接受新环境的过程,水饺成为观察文化多样性的窗口,展现了“我”在异乡对差异的感知和接受。
③表达乡愁和思乡之情,“水饺是勾连我和家乡的纽带”。文中饺子作为家乡饮食文化记忆,触发了人物对故乡人事的怀念。异乡水饺的口感与记忆中不符,强化了“客居他乡”的孤独感,容易让人勾起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使水饺成为跨越空间的情感纽带。饺子作为一种独特的家乡饮食文化记忆,传达出浓郁的乡愁和思念。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
①化古为新。原句“一枝春”以春日梅花象征江南的生机与温情,化用后“一枝冬”则聚焦北方冬季的萧索与冷峻。文中提及“没有下雪的旅顺”与“故乡大雪”的对比,标题通过季节符号的对立,突出地域差异。
②能够寄托情感。原诗“一枝春”以梅花为情感载体,化用后“一枝冬”则将乡愁锚定于“雪”这一具体意象。文中故乡的大雪是记忆中挥之不去的画面,而旅顺的“无雪”成为情感缺失的隐喻。以“一枝冬”替代“一枝春”,表达以微物慰亲情的含蓄深沉。
③ 以“一枝冬”替代“一枝春”,巧妙化用经典诗句能引发读者的联想。原诗通过“赠梅”表达友人之间的情谊,化用后将对象转为“亲情”,增添了文章的诗意;同时,由“春”到“冬”的季节转换,暗示时间的流逝,使标题兼具历史纵深感与现实情感张力;用作文章结尾,“聊赠一枝冬”以诗意语言收束全文,留下想象空间,让乡愁的表达更具韵味,让人回味无穷。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下 期中试卷
相关:关于“河南省濮阳”的其他试题
重磅: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