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摘编自杜晓杰《从〈新神榜:杨戬〉看国产动画电影的“故事新编”》) 材料三 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延续前作口碑领跑春节档,进入中国电影史票房前十。目前,票房数据还在不断攀升。这部电影的成功之处不仅在于呈现了一场光影交织的视觉盛宴,更是让全球华人在电影构筑的中国神话世界里产生了一种久违的文化共鸣。 中国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以巨大的神话资源宝库影响着人类文明的进程。从屈原到李白,从唐传奇到元杂剧,文艺创作者们千百年来徜徉在这座宝库中,孜孜不倦地汲取着创作灵感和养分。现如今,在技术革新与经济转型所催生出的互联网时代,作为新技术和新媒体宠儿的电影和网络文学依然对中国神话青睐有加。古老的中国神话作为中华民族的“集体意识”在现代语境中获得了新生。 近些年来,《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等神话题材电影也取得了不错的口碑和票房成绩。到了《哪吒之魔童闹海》,哪吒不再是敦煌莫高窟第285窟壁画里与《罗摩衍那》中的战神如出一辙的八臂三眼形象,也不再是《封神演义》中“C位”出道的灵珠子转世。“烟熏妆少年”哪吒升级打怪、热血不羁,在2025年的春节成为“朋克顶流”。当代年轻人在古老的神话故事中找到了“拒绝内耗”“不服就干”的精神共鸣,哪吒彻底完成“进口神仙”从本土化到现代化的转变,成为“Z世代”的精神共享IP。观众不禁感叹,中国神话故事还可以这样“玩”。 电影和网络文学中对于神话题材的运用正在从曾经的扁平化、碎片化向传统文化的创新和改写迈进。故事背景不再是某一位神仙主角的个人英雄传奇,其他配角也不再是“工具人”,每个人物都是自己独立故事线的主角,鲜活且真实。在这个互联网时代,传统文化和神话故事不再是装点外在的元素和标签,更像是一股深植内心的精神力量,鼓舞着每一位普通人。 伴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和民族自信的增强,这份对于自身传统文化的热情在文艺工作者们心中重新被唤醒。创作者与观众共同创造一个个“神话乌托邦”,用诗意与浪漫演绎着亘古不变的光荣与梦想,收获了全球华人的身份归属与文化共鸣。 (摘编自王雨萌《从〈哪吒之魔童闹海〉看中国神话的文化复兴》)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国产动画电影借助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等素材进行故事新编,采用拼贴、戏仿方式整合资源,既能借原作名声进行宣传,又能降低市场风险 B. 那些具有广泛群众文化印象的经典神话传说人物,对其形象进行改编时,即便遵循大众固有文化印象,也可能因理解性偏差而不被认同。 C. 国产动画电影在改编中如果能提取古典文化与现代精神相呼应的部分,以“小”切入故事,摒弃以“大”为主题的叙事方式,往往会取得较好效果。 D. 近年来对传统神话传说改编的动画电影,虽在叙事逻辑上能够成立,但常因重构传统故事体系及其背后伦理体系而陷入价值虚无主义泥潭。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神话和传说体系庞杂,伦理体系完整而牢固,为当下的“故事新编”提供了空间,但也对改编形成了一定的制约,能防止过度重构导致价值偏离。 B. 《哪吒之魔童降世》《新神榜:杨戬》等动画电影,在对传统故事改编时都存在着削弱集体主义价值观和共同体意识、强化个人主义 倾向。 C. 因为古老的中国神话是中华民族的“集体意识”,所以文艺创作者们千百年来都从中汲取创作灵感和养分,使其在现代语境中获得了新生。 D.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提升和民族自信增强,文艺工作者对传统文化的热情被唤醒,这有利于更好地通过作品实现全球华人的文化共鸣。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 动画短片《中国奇谭•小妖怪的夏天》,讲述小猪妖在平凡生活中的成长与奋斗,以及与亲友的情感羁绊。 B. 在电视剧《宝莲灯》里,沉香刻苦修炼法术,借助朋友们的力量,不仅成功救出母亲,还帮助天庭解决了其他危机。 C. 电影《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丰富了妲己的背景故事,使其更具悲剧色彩,但影片仍遵循传统善恶有报、正义战胜邪恶的伦理体系。 D. 在动画电影《白蛇:缘起》中,失忆的小白与许宣相遇后寻找身世记忆,明知人妖殊途及自己的选择会给两界带来影响,仍坚持与许宣的感情。 4. 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国产动画电影“故事新编”的优势与潜在问题。 5. 材料三认为中国神话改编的电影“收获了全球华人的身份归属与文化共鸣”,请综合三则材料,分析产生这一效果的原因。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戴车匠 汪曾祺 戴车匠是东街一景。 车匠是一种很古老的行业了。中国什么时候开始有车匠,无可考。想来这是很久远的事了。所谓车匠,就是在木制的车床上用旋刀车旋小件圆形木器的那种人。车匠店离草巷口不远,坐南朝北。左邻是侯家银匠店,右邻是杨家香店。戴家车匠店夹在两家之间。门面很小,只有一间,地势却颇高。跨进门坎,得上五层台阶。因此,车匠店有点像个小戏台(戴车匠就好像在台上演戏)。店里正面是一堵板壁。板壁上有一副一尺多长、四寸来宽的小小的朱红对子,写的是: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 不知这是哪位读书人的手笔。但是看来戴车匠很喜欢这副对子。板壁后面,是住家。前面,是作坊。作坊靠西墙,放着两张车床。这所谓的车床和现代的铁制车床是完全不同的。就像一张狭长的小床,木制的,有一个四框,当中有一个车轴,轴上安小块木料,轴下有皮条,皮条钉在踏板上。双脚上下踏动踏板,皮条牵动车轴,木料来回转动,车匠坐在坐板上,两手执定旋刀,车旋成器,这就是中国的古式的车床,其原理倒是和铁制车床是一样的。 靠里的车床是一张大的,那还是戴车匠的父亲留下的。老一辈人打东西不怕费料,总是超过需要的粗壮。这张老车床用了两代人,坐板已经磨得很光润,所有的榫头都还是牢牢实实的,没有一点活动。戴车匠嫌它过于笨重,就自己另打了一张新的。除了做特别沉重的东西,一般都使用外边较小的这一张。戴车匠起得很早,在别家店铺才卸下铺板的时候,戴车匠已经吃了早饭,选好了材料,看看图样,坐到车床的坐板上了。一个人走近他的工作,是叫人感动的。他这就和这张床子成了一体,一刻不停地做起活来了。看到戴车匠坐在床子上,让人想起古人说的:“百工居于肆,以成其器。”中国的工匠,都是很勤快的。好吃懒做的工匠,大概没有,——很少。
展开余下试题车匠的木料都是坚实细致的,檀木——白檀、紫檀、红木、黄杨、枣木、梨木,最次的也是榆木的。戴车匠踩动踏板,执刀就料,旋刀轻轻地吟叫着,吐出细细的木花。木花如书带草,如韭菜叶,如番瓜瓤,有白的、浅黄的、粉红的、淡紫的,落在地面上,落在戴车匠的脚上,很好看。住在这条街上的孩子多爱上戴车匠家看戴车匠做活,一个一个,小傻子似的,聚精会神,一看看半天。 孩子们愿意上戴车匠家来,还因为他养着一窝洋老鼠——白耗子,装在一个一面有玻璃的长方木箱里,挂在东面的墙上。洋老鼠在里面踩车、推磨、上楼、下楼,整天不闲着,无事忙。戴车匠这么大的人了,对洋老鼠并无多大兴趣,养来是给他的独儿子玩的。 一到快过清明节,大街小巷的孩子就都惦记起戴车匠来。 这里的风俗,清明那天吃螺蛳,家家如此。孩子们除了吃,还可以玩,用螺蛳做弓把,戴车匠每年照例要给他的儿子做一张特号的大弓,所有的孩子看了都羡慕。 戴车匠眯缝着眼睛看着他的儿子坐在门坎上吃螺蛳,把螺蛳壳用力地射到对面一家倒闭了的钱庄的屋顶上,若有所思。 他在想什么呢? 他的儿子已经八岁了。他该不会是想:这孩子将来干什么?是让他也学车匠,还是另学一门手艺?世事变化很快,他隐隐约约觉得,车匠这一行恐怕不能永远延续下去。 一九八一年,我回乡了一次(我去乡已四十余年)。东街已经完全变样,戴家车匠店已经没有痕迹了。——侯家银匠店,杨家香店,也都没有了。 也许这是最后一个车匠了。 一九八五年七月 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篇第一句,作者就交代“戴车匠是东街一景”,用“景”来形容一个车匠的店铺,表达出作者对戴车匠高超技艺的赞美之情。 B. 这篇小说哀而不伤,仔细读来有一抹落寞的味道。戴车匠的儿子喜欢“洋老鼠”,对父亲的技艺并没多大兴趣,“螺蛳弓”最终被“洋老鼠”打败。 C. 连戴车匠自己都隐约觉得“车匠这一行恐怕不能永远延续下去”,当一个人对自己所传承的经典技艺失去信心时,那这门技艺的没落趋势也就难以挽回。 D. 戴车匠店里的板壁上有副对子:“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表明戴车匠酷爱文学。 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采用第三人称的文本叙事,相较于第一人称,其充分调动了叙事语气的功能,采用有限叙述视角,能够更加客观地展现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B. 叙述者的写作线索是童年的回忆。文本的叙述时间十分模糊,主要描写的只是戴车匠的生活,一种原始自然的生活方式。 C. 开篇提到了侯家银匠店和杨家香店,与结尾形成了呼应,点明了传统手工艺之没落,不只是戴家车店,因为“侯家银匠店,杨家香店,也都没有了”。 D. 作者将回忆中的人事、回忆中的生活作为小说结构的一极,将现实生活浓缩成一两句的感慨作为结构的另一极,一显一隐,在两极共构中抒发一种淡淡的忧思。 8. 请简要概括戴车匠的人物形象。 9. 汪曾祺曾经说:“小说是谈生活,不是编故事;小说要真诚,不能耍花招……这样的小说打破了小说和散文的界限。”小说《戴车匠》是怎样体现汪曾祺的创作观的?请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贞观元年,闰三月,上谓太子少师萧瑀曰:“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近以示弓工,乃曰‘皆非良材’。朕问其故。工曰:‘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弓虽劲而发矢不直。’朕始寤向者辨之未精也。朕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其能遍知乎?”乃令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数延见,问以民间疾苦及政事得失。 贞观四年,七月,上问房玄龄、萧瑀曰:“隋文帝何如主也?”对曰:“文帝勤于为治,每临朝,或至日昃,五品已上,引坐论事,卫士传飧而食;虽性非仁厚,亦励精之主也。”上曰:“公得其一,未知其二。文帝不明而喜察;不明则照有不通,喜察则多疑于物,事皆自决,不任群臣。天下至广,一日万机,虽复劳神苦形,岂能一一中理!群臣既知主意,唯取决受成,虽有愆违,莫敢谏争,此所以二世而亡也。朕则不然。择天下贤才,置之百官,使思天下之事,关由宰相,审熟便安,然后奏闻。有功则赏,有罪则刑,谁敢不竭心力以修职业,何忧天下之不治乎!”因敕百司:“自今诏敕行下有未便者皆应执奏毋得阿从不尽己意。” 贞观二十二年,正月,上作《帝范》十二篇以赐太子,曰《君体》《建亲》《求贤》《审官》《纳谏》《去谗》《戒盈》《崇俭》《赏罚》《务农》《阅武》《崇文》;且曰:“修身治国,备在其中。一旦不讳,更无所言矣。”又曰:“汝当更求古之哲王以为师,如吾,不足法也。夫取法于上,仅得其中,取法于中,不免为下。吾居位已来,不善多矣,锦绣珠玉不绝于前,宫室台榭屡有兴作,犬马鹰隼无远不致,行游四方,供顿烦劳。此皆吾之深过,勿以为是而法之。顾我弘济苍生,其益多;肇造区夏,其功大。益多损少,故人不怨;功大过微,故业不堕。然比之尽美尽善,固多愧矣。汝无我之功勤,而承我之富贵,竭力为善,则国家仅安;骄惰奢纵,则一身不保。且成迟败速者,国也;失易得难者,位也。可不惜哉!可不慎哉!” (选自《通鉴纪事本末》,有改动) 1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自今诏敕A行B下有未便者C皆应D执奏E毋得阿F从G不H尽己意。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 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数,屡次、多次,与《苏武传》中“数通使相窥观”的“数”字意思相同。 B. 治,治理,与《屈原列传》中“明于治乱”的“治”字意思不同。 C. 中,合乎、符合,与《促织》中“劣弱不中于款”的“中”字意思相同。 D. 致,罗致、招致,与《过秦论》中“以致天下之士”的“致”字意思不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唐太宗从工匠的解释中领悟到自己对最熟悉的弓矢认识尚且不精,进而推想到对国家事务认识的不足,因此加大了向大臣问政的力度。 B. 房玄龄等认为隋文帝堪称“励精之主”,太宗却认为他苛察多疑,凡事都自行决断,不信任群臣,自己则能做到择贤而任,赏罚分明。 C. 唐太宗将自己统治国家的切身体会总结为十二篇文章,赐予太子,并称修身治国之道已尽在其中,一旦去世,也没有更多要交代他的。 D. 唐太宗批评太子诸多奢靡享乐的做法,并设身处地分析了太子和自己的不同境遇,告诫太子要力行善政、戒骄戒奢,才能够保身安国。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有愆违,莫敢谏争,此所以二世而亡也。 (2)汝当更求古之哲王以为师,如吾,不足法也。 14. 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说:“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请结合材料,具体说说唐太宗是如何厚德治国的?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临江仙·夜登小楼记洛中旧游
展开余下试题陈与义① 忆昔午桥②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注]①陈与义:河南洛阳人,北宋末、南宋初年的词人。②午桥:在洛阳城南。 15.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上片紧扣词题,着重忆旧。先写群友共饮,再写吹笛天明,可见词人当年意气风发、豪情万丈。 B. “杏花”两句,尽显当年的良辰美景赏心乐事,顺承上文追忆,引出下片感慨,令人击节赞赏。 C. “闲登”句中的“闲”字,宕开一笔,转写欣赏初晴美景之雅事,写出词人悠闲的生活,表现其闲适的心境。 D. 结尾两句,把古往今来的人间万事融入午夜的渔歌声中,意境苍凉,以旷达语出之,寄慨无穷。 16. 《扬州慢》“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与此词“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都将声音与背景融合,而意境有别,情感各异,请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在《离骚》中通过“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自己具有美好的品质和容态,体现了他对自身价值的发现和肯定。 (2)李白在《蜀道难》中极写山势高危,以“________,________”的描写,将攀援者的惊惶情态刻画得入木三分。 (3)某国际经贸论坛以“古代商业文明” 主题,主持人引用《望海潮》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形容宋代杭州商业繁盛、百姓富庶。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传统建筑是我国古人劳动和创造的结晶,是可以感知、触摸、观瞻的物质文明的重要形式,又是积淀、传承、具化精神文明的重要成果。在中国建筑史研究中,不但要研究中国传统建筑高超的营造技艺、独特的空间形态、恢宏的气度气象,更要积极发掘蕴含其中的精神追求。 中国传统建筑非常强调与自然环境相融合,既讲究 A 、充分考虑地形因素,也讲究因材施用、充分利用材料特性,有时也会根据天地万物的形象来创造建筑,以此追求与自然和谐共生。选址上,重视山形水势的生态布局。在营造前,会综合考虑地形、地势、水系等生态因素,确保建筑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相协调,以利于生产、生活、交通与造景。选材上,讲究就地取材的生态智慧。在营造过程中善于利用本土材料和技术,以最小的干预达到设计与环境的和谐。 优秀的建筑不只实用,而且具有美感,(甲),也有艺术的呈现。中国传统建筑追求美观大方的艺术形象、匀秤规整的空间秩序、气韵生动的实体形态。在空间布局上注重院落组合、中轴对称。在结构造型上讲究飞檐翘角、斗拱交错。在装饰艺术上推崇精雕细錾、雕粱画栋。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中国传统建筑的巧夺天工是艺技融合的结果。打造传统建筑的既有士人,也有工匠,士人在营造中掌思路、格局、风格,工匠从事施工实践,士匠合作、艺技融合,让中国传统建筑有了别样风彩。 中国传统建筑既有统一性,又有多样性,呈现出和而不同、多元交融的样态。比如在地区特色上,有婉约含蓄的江南水乡、气势恢宏的徽州民居、乡风敦厚的山西大院、形制独特的福建土楼;(乙),有大理白族的四合五天井、广西壮族的干栏式民居等。在这些 B 的建筑风格中,也体现出互融互鉴而趋于一体的趋势。 18.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 成语。 19. 文中第三段有多处错别字,请找出两处并加以改正。 20. 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1. 下列句子中的“让”,与文中加点的“让”,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B. 这是来犯的鲨鱼群中的最后一条。已经没有什么可让它们吃的了。 C. 我问他学写作的最初动机是什么。他想了一会说:“为我母亲。为了让她骄傲。” D. 毛泽东的《七绝·为女民兵题照》一诗,赞美了中华女子巾帼不让须眉的英雄气概。 22. 在中外两校文化交流会上,你作为中国学生代表,需要向对方说明中国传统建筑蕴含的精神追求。请根据材料列出发言要点。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可看作对饥饿感的一种描述。在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日益丰富的今天,饥饿感的缺乏是一件好事吗?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