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中试卷

阅读:4  2025-08-11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下 期中试卷
重磅: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4]
河南省郑州市十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郑州十校2024-2025学年下期高二年级期中联考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选材从来不是国产动画电影的掣肘之处,庞大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宝库。神话传说所具有的模糊性与不确定性,为故事新编提供了可塑性,成为再创作的契机。国产动画电影采用拼贴、戏仿的方式整合故事资源,而非全然原创,这有利于用原作名声达到电影宣传的目的,具有降低市场风险的意义。故事新编的重点不在于选材,而在于用材。国产动画电影利用以旧带新、避重就轻的叙事模式,以旧故事的外壳讲述新的精神内核,避开旧故事的叙事重心,扩充民间故事留白、打捞神话传说遗珠,悄然挪动叙事主线、大胆启用边缘线索,在旧故事的基础上进行加工、重塑与反转。
改编经典人物的形象是故事新编的难点之一,神话传说人物有其相对固定的大众文化印象,特别是哪吒、杨戬、白娘子、姜子牙这类形象,口耳相传、深入人心,有着极为广泛的群众文化印象。一方面,启用大众熟知的文化形象降低了观影门槛,有助于影片的生产与宣传;另一方面,对这类形象进行改编无异于挑战固有文化印象,一旦与大众印象出现理解性的偏差,就容易产生不被认同的窘境。
从《魔童降世》到《杨戬》,国产动画电影在文学改编中避不开对一个问题的探讨,即“大家”“大爱”“大我”和“小家”“小爱”“小我”孰轻孰重的问题。国产动画电影大多取材于神话传说,而这类文本本身蕴含着“大家”“大爱”的价值观。在改编中,电影却对以往故事中相对次要的内容重新赋予价值,提取古典文化与现代精神相呼应的部分,如尊重个体命运、强调个人主义、重视个性价值等,在颇具人文关怀色彩的同时,又呼应了现代性“人的发现”这一价值观念。简言之,以“小”切入故事的动画电影取得了较大的成功,而以“大”为主题的电影则多数陷入“讲不好故事”的争议中。
(摘编自王天然《故事如何新编?——近十年国产动画电影文学改编考论》)
材料二 “新编”之后的故事,具有了宫廷权谋、血亲争斗、忠良蒙冤等多重爆点,这无疑提升了影片的可读性和商业性。其实,近年来的多部以传统神话传说改编创作的动画电影,都有这样的倾向。《哪吒之魔童降世》强化了哪吒“忤逆不孝”的“反传统”色彩,《姜子牙》强化了主人公为个人价值反抗集体意志的孤胆英雄色彩。这样的改编,顺应了当下青年亚文化追求个性的潮流,收获了不少粉丝。然而,对于传统故事体系及其背后伦理体系的颠覆性重构,却隐含着从“神话虚无主义”陷入“价值虚无主义”泥潭的危险。
这些“故事新编”之所以在叙事逻辑上能够成立,是因为中国神话和传说体系庞杂,为当下的重构留下了足够的空间,但其背后的伦理体系却是完整而牢固的。无论是歌颂爱情、高扬亲情的个人叙事,还是自我牺牲、反抗强权的集体叙事,都包含着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农业文明演进过程中凝结而成的民族精神。这种民族精神中既有对个人价值的珍视,更有对以家庭、家族为中心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和共同体意识的大力弘扬。
然而,从《大鱼海棠》《姜子牙》到《山海经之再见怪兽》《新神榜:杨戬》,这种集体主义价值观和共同体意识在“故事新编”的艺术世界中逐渐受到解构。比如,《大鱼海棠》“爱情高过一切”和《姜子牙》“个人凌驾于集体”的观念都清楚地宣示了这一倾向,《新神榜:杨戬》则通过玉鼎真人群体的“黑化”悄然掏空了师徒、朋友等社会伦理关系的内核,只保留了个体和血亲关系的可信任性,这无疑是落入了个人主义的窠臼。


浏览完整试题(摘编自杜晓杰《从〈新神榜:杨戬〉看国产动画电影的“故事新编”》)
材料三 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延续前作口碑领跑春节档,进入中国电影史票房前十。目前,票房数据还在不断攀升。这部电影的成功之处不仅在于呈现了一场光影交织的视觉盛宴,更是让全球华人在电影构筑的中国神话世界里产生了一种久违的文化共鸣。
中国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以巨大的神话资源宝库影响着人类文明的进程。从屈原到李白,从唐传奇到元杂剧,文艺创作者们千百年来徜徉在这座宝库中,孜孜不倦地汲取着创作灵感和养分。现如今,在技术革新与经济转型所催生出的互联网时代,作为新技术和新媒体宠儿的电影和网络文学依然对中国神话青睐有加。古老的中国神话作为中华民族的“集体意识”在现代语境中获得了新生。
近些年来,《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等神话题材电影也取得了不错的口碑和票房成绩。到了《哪吒之魔童闹海》,哪吒不再是敦煌莫高窟第285窟壁画里与《罗摩衍那》中的战神如出一辙的八臂三眼形象,也不再是《封神演义》中“C位”出道的灵珠子转世。“烟熏妆少年”哪吒升级打怪、热血不羁,在2025年的春节成为“朋克顶流”。当代年轻人在古老的神话故事中找到了“拒绝内耗”“不服就干”的精神共鸣,哪吒彻底完成“进口神仙”从本土化到现代化的转变,成为“Z世代”的精神共享IP。观众不禁感叹,中国神话故事还可以这样“玩”。
电影和网络文学中对于神话题材的运用正在从曾经的扁平化、碎片化向传统文化的创新和改写迈进。故事背景不再是某一位神仙主角的个人英雄传奇,其他配角也不再是“工具人”,每个人物都是自己独立故事线的主角,鲜活且真实。在这个互联网时代,传统文化和神话故事不再是装点外在的元素和标签,更像是一股深植内心的精神力量,鼓舞着每一位普通人。
伴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和民族自信的增强,这份对于自身传统文化的热情在文艺工作者们心中重新被唤醒。创作者与观众共同创造一个个“神话乌托邦”,用诗意与浪漫演绎着亘古不变的光荣与梦想,收获了全球华人的身份归属与文化共鸣。
(摘编自王雨萌《从〈哪吒之魔童闹海〉看中国神话的文化复兴》)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国产动画电影借助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等素材进行故事新编,采用拼贴、戏仿方式整合资源,既能借原作名声进行宣传,又能降低市场风险。
B. 那些具有广泛群众文化印象的经典神话传说人物,对其形象进行改编时,即便遵循大众固有文化印象,也可能因理解性偏差而不被认同。
C. 国产动画电影在改编中如果能提取古典文化与现代精神相呼应的部分,以“小”切入故事,摒弃以“大”为主题的叙事方式,往往会取得较好效果。
D. 近年来对传统神话传说改编的动画电影,虽在叙事逻辑上能够成立,但常因重构传统故事体系及其背后伦理体系而陷入价值虚无主义泥潭。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神话和传说体系庞杂,伦理体系完整而牢固,为当下的“故事新编”提供了空间,但也对改编形成了一定的制约,能防止过度重构导致价值偏离。
B. 《哪吒之魔童降世》《新神榜:杨戬》等动画电影,在对传统故事改编时都存在着削弱集体主义价值观和共同体意识、强化个人主义的倾向。
C. 因为古老的中国神话是中华民族的“集体意识”,所以文艺创作者们千百年来都从中汲取创作灵感和养分,使其在现代语境中获得了新生。
D.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提升和民族自信增强,文艺工作者对传统文化的热情被唤醒,这有利于更好地通过作品实现全球华人的文化共鸣。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 动画短片《中国奇谭•小妖怪的夏天》,讲述小猪妖在平凡生活中的成长与奋斗,以及与亲友的情感羁绊。
B. 在电视剧《宝莲灯》里,沉香刻苦修炼法术,借助朋友们的力量,不仅成功救出母亲,还帮助天庭解决了其他危机。
C. 电影《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丰富了妲己的背景故事,使其更具悲剧色彩,但影片仍遵循传统善恶有报、正义战胜邪恶的伦理体系。
D. 在动画电影《白蛇:缘起》中,失忆的小白与许宣相遇后寻找身世记忆,明知人妖殊途及自己的选择会给两界带来影响,仍坚持与许宣的感情。
4. 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国产动画电影“故事新编”的优势与潜在问题。
5. 材料三认为中国神话改编的电影“收获了全球华人的身份归属与文化共鸣”,请综合三则材料,分析产生这一效果的原因。
【答案】1. C 2. C
3. D 4. 优势:①文化资源丰富:神话传说的模糊性提供再创作空间,降低市场风险;
②价值观创新:通过“小叙事”呼应现代个人主义,增强人文关怀;
③商业吸引力:权谋、反叛等元素提升可读性,顺应青年亚文化潮流。
潜在问题:价值解构风险,颠覆传统伦理体系可能导致“价值虚无主义”。
5. ①取材与文化传承:中国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是巨大的文化宝库,作为中华民族“集体意识”,承载深厚底蕴,电影取材于此,能唤醒华人的文化记忆,引发身份认同。
②价值观与时代融合:改编后的电影呼应现代精神,尊重个体、重视个性,以“小”切入顺应追求个性的潮流,让华人在现代语境下找到与传统文化的契合点。
③叙事与形象创新:叙事上采用以旧带新等模式,对旧故事重塑反转;形象上大胆改编经典人物,使其完成现代化转变,符合当代年轻人需求,展现传统文化新活力。
④科技赋能:互联网时代技术的革新、加持,增强观赏性,让人直观领略神话魅力。
【解析】
【导语】这篇阅读文章通过三则材料,探讨了国产动画电影在“故事新编”中的优势与挑战。材料一强调神话传说的文化宝库与叙事创新,材料二指出改编中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冲突,材料三则展现了中国神话在现代语境中的文化共鸣。整体上,文章揭示了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以及民族自信与全球华人文化认同的增强。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 理解和分析能力。


展开余下试题A.“既能借原作名声进行宣传,又能降低市场风险”曲解文意。原文“有利于借用原作名声达到电影宣传的目的,具有降低市场风险的意义”不存在选项所强调的并列关系。
B.“因理解性偏差而不被认同”错误。材料一提到“对这类形象进行改编无异于挑战固有文化印象,一旦与大众印象出现理解性的偏差,就容易产生不被认同的窘境”。原文强调的是改编本身易引发与大众印象的理解偏差,而非在遵循固有印象的前提下仍大概率因理解偏差不被认同。
D.“陷入价值虚无主义泥潭”混淆时态,材料二指出“对于传统故事体系及其背后伦理体系的颠覆性重构,却隐含着从‘神话虚无主义’陷入‘价值虚无主义’泥潭的危险”,“隐含危险”并不等同于已“陷入价值虚无主义”,选项把或然当成必然。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C.强加因果,二者之间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文艺创作者们从中国神话中汲取灵感养分有多种原因,并非仅仅因为它是“集体意识”。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二的观点是:“故事新编”对传统故事体系及其背后伦理体系的颠覆性重构,隐含着从“神话虚无主义”陷入“价值虚无主义”泥潭的危险。
A.强调个体成长奋斗,只是讲述小猪妖的平凡生活和情感羁绊,没有体现对传统故事体系和伦理体系的颠覆性重构,不适合作为论据。
B.沉香心怀天下,体现 是沉香借助朋友力量实现目标,弘扬了集体主义价值观,与材料二观点相悖。
C.明确指出电影对妲己 改编以及整体故事架构和价值观的呈现都遵循传统伦理体系,没有颠覆性改编,不符合材料二所讨论的对传统故事体系及其背后伦理体系颠覆性重构的内容,不能支撑观点。
D.小白不顾集体观念和潜在麻烦,表现出个人情感和意愿凌驾于集体利益之上,典型体现了材料二所批判的在故事新编中,个人主义对传统故事体系及其背后集体主义价值观和共同体意识的解构,有力支撑了材料二观点。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优势:①依据原文“选材从来不是国产动画电影的掣肘之处,庞大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宝库。……这有利于用原作名声达到电影宣传的目的,具有降低市场风险的意义”可知国产动画电影“故事新编”的优势之一是文化资源丰富,神话传说的模糊性为再创作提供了空间,采用拼贴、戏仿方式整合资源能利用原作名声宣传并降低市场风险。
②依据原文“在改编中,电影却对以往故事中相对次要的内容重新赋予价值,……又呼应了现代性‘人的发现’这一价值观念。简言之,以‘小’切入故事的动画电影取得了较大的成功”可知通过“小叙事”提取古典文化与现代精神相呼应的部分,呼应现代个人主义,增强了人文关怀。
③依据原文“‘新编’之后的故事,……顺应了当下青年亚文化追求个性的潮流,收获了不少粉丝”可知“新编”后的故事具有权谋、反叛等元素,提升了可读性,顺应青年亚文化潮流,具有商业吸引力。
潜在问题:依据原文“然而,对于传统故事体系及其背后伦理体系的颠覆性重构,却隐含着从‘神话虚无主义’陷入‘价值虚无主义’泥潭的危险”可知国产动画电影“故事新编”的潜在问题是对传统故事体系及其背后伦理体系进行颠覆性重构,可能会导致“价值虚无主义”,存在价值解构风险。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依据原文“选材从来不是国产动画电影的掣肘之处,庞大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宝库”“中国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以巨大的神话资源宝库影响着人类文明的进程。古老的中国神话作为中华民族的‘集体意识’在现代语境中获得了新生”可知中国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是巨大的文化宝库,作为中华民族的“集体意识”,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电影取材于此,能够唤醒华人的文化记忆,引发他们的身份认同,所以能收获全球华人的身份归属与文化共鸣。
②依据原文“在改编中,电影却对以往故事中相对次要的内容重新赋予价值,……又呼应了现代性‘人的发现’这一价值观念”“这样的改编,顺应了当下青年亚文化追求个性的潮流,收获了不少粉丝”可知改编后的电影呼应现代精神,尊重个体、重视个性,以“小”切入故事顺应了追求个性的潮流,让华人在现代语境下能够找到与传统文化的契合点,从而产生文化共鸣,收获身份归属。
③依据原文“国产动画电影利用以旧带新、避重就轻的叙事模式,……在旧故事的基础上进行加工、重塑与反转”“到了《哪吒之魔童闹海》,……哪吒彻底完成‘进口神仙’从本土化到现代化的转变”可知在叙事上采用以旧带新等模式对旧故事进行重塑反转,在形象上大胆改编经典人物使其完成现代化转变,符合当代年轻人的需求,展现了传统文化的新活力,所以能收获全球华人的身份归属与文化共鸣。
④依据原文“现如今,在技术革新与经济转型所催生出的互联网时代,作为新技术和新媒体宠儿的电影和网络文学依然对中国神话青睐有加”“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延续前作口碑领跑春节档,进入中国电影史票房前十。这部电影的成功之处不仅在于呈现了一场光影交织的视觉盛宴”可知互联网时代技术的革新为电影创作提供了支持,增强了电影的观赏性,让观众能够更直观地领略中国神话的魅力。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戴车匠
汪曾祺
戴车匠是东街一景。
车匠是一种很古老的行业了。中国什么时候开始有车匠,无可考。想来这是很久远的事了。所谓车匠,就是在木制的车床上用旋刀车旋小件圆形木器的那种人。车匠店离草巷口不远,坐南朝北。左邻是侯家银匠店,右邻是杨家香店。戴家车匠店夹在两家之间。门面很小,只有一间,地势却颇高。跨进门坎,得上五层台阶。因此,车匠店有点像个小戏台(戴车匠就好像在台上演戏)。店里正面是一堵板壁。板壁上有一副一尺多长、四寸来宽的小小的朱红对子,写的是: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
不知这是哪位读书人的手笔。但是看来戴车匠很喜欢这副对子。板壁后面,是住家。前面,是作坊。作坊靠西墙,放着两张车床。这所谓的车床和现代的铁制车床是完全不同的。就像一张狭长的小床,木制的,有一个四框,当中有一个车轴,轴上安小块木料,轴下有皮条,皮条钉在踏板上。双脚上下踏动踏板,皮条牵动车轴,木料来回转动,车匠坐在坐板上,两手执定旋刀,车旋成器,这就是中国的古式的车床,其原理倒是和铁制车床是一样的。
靠里的车床是一张大的,那还是戴车匠的父亲留下的。老一辈人打东西不怕费料,总是超过需要的粗壮。这张老车床用了两代人,坐板已经磨得很光润,所有的榫头都还是牢牢实实的,没有一点活动。戴车匠嫌它过于笨重,就自己另打了一张新的。除了做特别沉重的东西,一般都使用外边较小的这一张。戴车匠起得很早,在别家店铺才卸下铺板的时候,戴车匠已经吃了早饭,选好了材料,看看图样,坐到车床的坐板上了。一个人走近他的工作,是叫人感动的。他这就和这张床子成了一体,一刻不停地做起活来了。看到戴车匠坐在床子上,让人想起古人说的:“百工居于肆,以成其器。”中国的工匠,都是很勤快的。好吃懒做的工匠,大概没有,——很少。
车匠的木料都是坚实细致的,檀木——白檀、紫檀、红木、黄杨、枣木、梨木,最次的也是榆木的。戴车匠踩动踏板,执刀就料,旋刀轻轻地吟叫着,吐出细细的木花。木花如书带草,如韭菜叶,如番瓜瓤,有白的、浅黄的、粉红的、淡紫的,落在地面上,落在戴车匠的脚上,很好看。住在这条街上的孩子多爱上戴车匠家看戴车匠做活,一个一个,小傻子似的,聚精会神,一看看半天。


展开余下试题孩子们愿意上戴车匠家来,还因为他养着一窝洋老鼠——白耗子,装在一个一面有玻璃的长方木箱里,挂在东面的墙上。洋老鼠在里面踩车、推磨、上楼、下楼,整天不闲着,无事忙。戴车匠这么大的人了,对洋老鼠并无多大兴趣,养来是给他的独儿子玩的。
一到快过清明节,大街小巷的孩子就都惦记起戴车匠来。
这里的风俗,清明那天吃螺蛳,家家如此。孩子们除了吃,还可以玩,用螺蛳做弓把,戴车匠每年照例要给他的儿子做一张特号的大弓,所有的孩子看了都羡慕。
戴车匠眯缝着眼睛看着他的儿子坐在门坎上吃螺蛳,把螺蛳壳用力地射到对面一家倒闭了的钱庄的屋顶上,若有所思。
他在想什么呢?
他的儿子已经八岁了。他该不会是想:这孩子将来干什么?是让他也学车匠,还是另学一门手艺?世事变化很快,他隐隐约约觉得,车匠这一行恐怕不能永远延续下去。
一九八一年,我回乡了一次(我去乡已四十余年)。东街已经完全变样,戴家车匠店已经没有痕迹了。——侯家银匠店,杨家香店,也都没有了。
也许这是最后一个车匠了。
一九八五年七月
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篇第一句,作者就交代“戴车匠是东街一景”,用“景”来形容一个车匠的店铺,表达出作者对戴车匠高超技艺的赞美之情。
B. 这篇小说哀而不伤,仔细读来有一抹落寞的味道。戴车匠的儿子喜欢“洋老鼠”,对父亲的技艺并没多大兴趣,“螺蛳弓”最终被“洋老鼠”打败。
C. 连戴车匠自己都隐约觉得“车匠这一行恐怕不能永远延续下去”,当一个人对自己所传承的经典技艺失去信心时,那这门技艺的没落趋势也就难以挽回。
D. 戴车匠店里的板壁上有副对子:“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表明戴车匠酷爱文学。
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采用第三人称的文本叙事,相较于第一人称,其充分调动了叙事语气的功能,采用有限叙述视角,能够更加客观地展现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B. 叙述者的写作线索是童年的回忆。文本的叙述时间十分模糊,主要描写的只是戴车匠的生活,一种原始自然的生活方式。
C. 开篇提到了侯家银匠店和杨家香店,与结尾形成了呼应,点明了传统手工艺之没落,不只是戴家车店,因为“侯家银匠店,杨家香店,也都没有了”。
D. 作者将回忆中的人事、回忆中的生活作为小说结构的一极,将现实生活浓缩成一两句的感慨作为结构的另一极,一显一隐,在两极共构中抒发一种淡淡的忧思。
8. 请简要概括戴车匠的人物形象。
9. 汪曾祺曾经说:“小说是谈生活,不是编故事;小说要真诚,不能耍花招……这样的小说打破了小说和散文的界限。”小说《戴车匠》是怎样体现汪曾祺的创作观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6. D 7. A
8.
①温厚慈爱,关心孩子。
②生活简朴,志趣清雅。
③专注勤奋,技艺精湛。
④有创新精神和忧患意识。
9.
①情节生活化、真实化。小说叙事归结为“回忆”,不以虚构的扣人心弦的情节取胜,正文没有明显的矛盾冲突。
②人物性格质朴自然。小说写戴车匠,是片段式生活的叙写,呈现人物本真的性格特点。
③语言抒情化。使用散文化的笔调描写了戴车匠的工作状态,爱孩子的品性和童心。
④叙事风格舒缓。营造了一种因传统技艺流逝而淡淡忧伤的氛围。
【解析】
【导语】本文以白描手法勾勒传统手工艺人的生存图景。汪曾祺通过“车床”“木花”“螺蛳弓”等细节,构建起充满生活质感的匠人世界。文本在“一景”与“消失”的对照中,暗含对传统技艺式微的隐忧。第三人称叙述保持审美距离,而“洋老鼠”的意象则暗示现代文明对传统的冲击。结尾“一九八一年”的时间标记,将个人记忆升华为时代变迁的见证。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D.“表明戴车匠酷爱文学”错。戴车匠店里 板壁上有副对子“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表现了戴车匠的“审美追求”,并不能说他“酷爱文学”。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A.“采用有限叙述视角”错。小说采用第三人称的文本叙事,是全知视角。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①由“戴车匠这么大的人了,对洋老鼠并无多大兴趣,养来是给他的独儿子玩的”“戴车匠每年照例要给他的儿子做一张特号的大弓,所有的孩子看了都羡慕”可知,作为父亲,戴车匠尽管“对洋老鼠并无多大兴趣”,却为了儿子专门饲养,还会特意为儿子做一张“所有的孩子看了都羡慕”特号的大弓,足见其对孩子的疼爱,以及性格的慈爱温和。
②戴车匠有作坊“门面很小”,里面“板壁后面,是住家。前面,是作坊”,足见其日常生活的简单质朴。但是板壁上却有一副“小小的朱红对子”“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不知这是哪位读书人的手笔。但是看来戴车匠很喜欢这副对子”,可见其有自己的审美追求,有清雅的生活志趣。
③由“戴车匠起得很早。在别家店铺才卸下铺板的时候,戴车匠已经吃了早饭,选好了材料,看看图样,坐到车床的坐板上了”可知他每天辛苦早起,专注工作。在其工作过程中,一系列动词“踩”“执刀”“就料”“吐出”等,形象地写出了戴车匠在车床上刨木时娴熟的动作,说明他车床技艺精湛娴熟。
④由“世事变化很快,他隐隐约约觉得,车匠这一行恐怕不能永远延续下去”可知,他能够敏锐地察觉出世事的变化,行业的兴替,具有比较强的生存忧患意识。由“戴车匠嫌它过于笨重,就自己另打了一张新的”可知,他并未满足于对父辈传承的继承,能够有自己的想法,“另打了一张新的”,对不同的情况选用不同的车床,富有创新精神。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艺术特色的能力。
①“小说是谈生活,不是编故事”,小说不以虚构的扣人心弦的情节取胜,正文没有明显的矛盾冲突,只是淡淡地叙述了车匠行业,戴车匠做活,戴车匠养洋老鼠等琐碎小事。小说叙事归结为“回忆”,“侯家银匠店,杨家香店,也都没有了。也许这是最后一个车匠了”,作者对戴车匠的回忆表现了对传统手工艺逐渐消失的惋惜,对故乡淳朴和谐的生活的怀念,体现了情节生活化、真实化。
②“小说要真诚”,戴车匠身上具有中国工匠的优良“真诚”品质:勤劳、吃苦耐劳。他“起得很早”“一刻不停地做起活来”。小说写戴车匠,是片段式生活的叙写,闲暇之余的琐碎小事,为孩子们做螺蛳弓等,无不体现出他的善良、热心、慈爱,呈现人物本真的性格特点,说明人物性格质朴自然。
③“打破了小说和散文的界限”,语言极具抒情性,文中写“戴车匠踩动踏板,执刀就料,旋刀轻轻地吟叫着,吐出细细的木花。木花如书带草,如韭菜叶,如番瓜瓤,有白的、浅黄的、粉红的、淡紫的,落在地面上,落在戴车匠的脚上,很好看”“戴车匠这么大的人了,对洋老鼠并无多大兴趣,养来是给他的独儿子玩的”,使用散文化抒情性的笔调描写了戴车匠的工作状态、戴车匠爱孩子的品性和童心。作者字里行间无不表达了对以戴车匠为代表的传统手工艺者的技艺和品德的赞美钦佩之情,体现了语言抒情化。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下 期中试卷
相关:关于“河南省郑州”的其他试题
重磅: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4]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