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其次,服饰具有道德规范作用。深衣的这一特色最为显著。它不仅设计典雅美观,而且具有深厚的儒家文化内涵和道德教化意蕴。据《礼记·深衣》记载,深衣的裁制方式蕴含多种意义:“袂圜以应规。”圆形的袖口象征圆规,提醒人们要守规矩;方形的交领如矩,用以象征品行方正。深衣“规、矩、绳、权、衡”的设计形制,每一个细节无不是道德的告诫。 再次,服饰体现道德修养。孔子说:“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君子既要重视内在品德的修养提升,也要注意外在服饰的庄重得体,内外兼修,才是道德水平与素质品位的良好展现。《礼记·曲礼上》写道:“冠毋免,劳毋袒,暑毋褰裳。”要求君子无故不要脱帽,劳作时不要敞衣露体,热天也不要敞开裙子。此外,佩饰是服饰的一部分,佩饰也内含道德意蕴。古人配饰对“玉”情有独钟,冕服冠冕的挂玉更是精美绝伦。不是因为玉的贵重,而是源于玉的品格。孔子曾说“玉之美,有如君子之德。”他认为玉具有仁、智、义、礼、德、道等君子的品节。 祭天礼是吉礼的重要部分。祭服遂被视为“顺天道”之术,尤能反映“唯天为大”的天人合一思想。尊贵隆重的皇帝冤服最能体现这一点。《礼记·郊特牲》记载:“祭之日,王被衮以象天。戴冕,璪十有二旒,则天数也。”祭祀时,天子披绣有日月星辰的龙袍,以对应天地乾坤;所戴冠冕挂玉璪十二旒,与一年十二个月呼应;璪和玉为五色,以应五方。由此可见,天子的服饰应灭地之气、合四季之时,充分展现了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 通过服饰与天地相和合,从而带来福瑞和平安,是古人美好的愿望,也是古人的一种习俗、文化和信仰。不仅天子服饰如此,寻常服饰也具有这一特色。比如,深衣既展示了恢宏大度、公平正直、包容万物的东方美德,也充分表达了天人合一的理念。深衣袖根笕大,袖口收祛,象征天道圆融;领口直角相交,象征地道方正……身穿深衣,能使人体悟天道之圆融,感受地道之方正,身合人间之正道,行动进退合权衡规矩,生活起居顺应四时之序,从而实现人生的顺遂圆满、怡然自得。 综上所述,华夏大地蔚为壮观的服饰具有丰富的审美价值和特殊的文化意蕴。它作为礼的一种外在呈现形式,可以用来分尊卑、治天下,体现了礼制的特色;它内蕴浓厚的道德内涵,具有劝诫警醒的作用;它含有天人合一等哲学理念,表达人与天地相合的期望。可以说,华夏服饰不仅集历代完备的服饰制度、多样的服饰品类、独特的着装艺术、精湛的制作工艺于一体,展现了服章之美,而且与中国传统的礼仪制度、道德规范、思想观念等紧密相连,具有深邃的儒家文化内涵,彰显出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 (摘编自孔丽《服章之美与礼仪之大》) 材料二: 中国服饰美学的发展与中国文化和艺术的成长土壤是一致的,都是在儒道文化的交互影响下不断成长与发展起来的。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开始对自然美作出真正的欣赏,刘勰将自己的美学思想的观点以“自然”为基础敞开,这种以自然为基础的思想深深植根于中国美学乃至服饰美学的土壤之中。受其影响最深的尤其是中国古代传统女性的着装造型,呈其宽衣型。这不仅表明了中国古代女性固有的传统美和民族气质,也体现了女性的自然质朴、宁静致远的风韵和个性————这就是中国服饰美学特有的儒道精神。 而之所以产生这种独特的服饰民族个性,是有其特定的文化渊源的。因为道家美学思想强调道法自然。追求虚静,自然而然,这在中国传统服饰之中依然有着明显的体现。即服饰也应如人一般,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与自然、服饰与自然和谐相长。因此中国传统的女性服饰才呈以宽衣型,能给人以一种轻松、愉悦、自由的感觉,同时体现融已于自然的脱俗境界。而这种人与自然 和谐统一的服饰特征,也确证了儒家美学的“天人合一”理念。中国古代服饰美学思想自然化的特征,正是“天人合一”思想观念在服饰方面的丰富化体现。这个特征的具体表现是注意服饰的纹样、色彩、款式等形式因素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体现中国人追求服饰本身所具有的自然美因素,也可激发人们的爱美之心,更是对中国传统服饰美学思想此前一直以等级和伦理道德为衡量标准的过于单一化的补充。 另外,儒家重礼和秩序,以仁、义为道德典范,强调美和善相互统一的美学原则。在服饰上就体现为宽衣的形式,与道家相比,以等级、秩序、“礼”来规范和约束服饰的特点更加显著,作为统治者束缚人们的正统思想,儒家的理想是将一切社会现实都与其所主张的社会正统伦理道德相统一,因此中国传统服饰形式乃至服饰美学观念也不例外,都必须显示出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政治功能。这是因为儒家思想长期在中国历史中处正统地位,其对中国古代服饰观念的深刻浸润不言而喻,所以儒学观念对中国的服装基本造型定型有着深远的影响。 因此,中国传统服饰渗透着儒道两大思想内核。中国传统服饰以社会伦理为标准、掺入自然美的因素,这就是典型的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体现。这种思想表明了中国古代人民对大自然的深刻认识,勾画了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图景。 (摘编自刘莹《浅析中国传统服饰美学思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悠远多姿的华夏服饰具有丰厚的文化蕴含,华夏之称的由来也与之密切相关,且在儒家文化中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B. 华夏服饰的设计充满着尊天、隆祖、明礼、尚义等深厚意蕴。因此,作为礼服的代表吉礼时所穿的冕服,精美端庄。 C. 中国古代传统女性的着装造型,呈其宽衣型,深受以自然为基础的中国美学乃至服饰美学的影响。 D. 从某种意义上说,道家的道法自然的美学思想,与儒家的“天人合一”观念不谋而合。 2. 下列对材料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整体采用总分总论述结构,从礼仪、道德、天人合一三个方面对华夏服饰的丰富内涵进行了深入的阐释。 B. 材料一,在论述华夏服饰与礼仪的融合时,说明通过服饰可区分尊卑,划分等级,且运用举例论证加以强化,如一般贵族、平民百姓,只能穿布衣、裹黑巾,故被称为“布衣”“黔首”。 C. 材料二论述了中国服饰美学特有的儒道精神,亦即中国传统服饰所渗透的儒道两大思想内核。
展开余下试题D.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充分论述了中国服饰文化的丰富蕴含,突出其重要的价值与意义,观点鲜明,论证严谨有致。 3. 下列选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一中观点的一项是( ) A. “规者,行举手以为容。”(《礼记·深衣》)用袖口象征圆规,是因为人们的行为举止都是通过举手来表示,提醒人们要守规矩,依礼而行。 B. 玄端为先秦时通用的朝服及士礼服,每幅布都是正方形,无章彩纹饰,用玄色,暗合正直端方的道德规范。 C. 宋代男子常以服饰佩玉表达自己 高尚情操和美好品行,女子佩玉是为了时刻提醒自己要温和高雅,做到大方得体,端庄淑惠。 D. 我国传统服饰的行为主体方式是前开型的大襟或对襟款式,前开衣最早源于我国,产生于轩辕黄帝时期。 4. 华夏文化强调“唯德是命”,材料一从多个角度论证了华夏服饰如何体现“德”的内涵。请结合文本,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特色。 5.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服饰与“天人合一”,两者论述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谈谈你的认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蜀道难 叶 梅 ①春季里,每当润物细无声的毛毛细雨悄然降落之后,重峦叠嶂的巫山与武陵山脉,绵延数百里一派翠绿。本来即使在冬天,这边的山岭也是青翠的。但每当夏季来临,雨水的降临会变得频繁而又猛烈,山洪从山顶挟带而下的不光是泥土、树木和杂草,还有山体松垮的巨石,会毫不留情地摧毁人们修筑的房屋、堤岸,还有行走的道路。 这是鄂西山区常见的情形,也是雄奇的巫山山脉和变化无穷的武陵山脉之间的渝东、湘鄂西、黔东南一带,每到强暴雨降临之时不得不防的情形。至今仍然如此。有一则央视新闻消息:②受连日降雨天气影响,七月十二日中午,319国道重庆武隆白马镇万卷书隧道附近发生山体滑坡,垮塌下来的数千方土石将道路覆盖,导致交通中断。 319国道经过重庆秀山。 秀山的成芳从微信里提醒我:“这段时间不是高温抗旱就是大雨防洪,您及家人注意安全,保重哦!”她的提醒来自她当下的切身感受,此时的重庆一带也都在这样的防范中。 但四季轮换,山高路险,在当地人看来已是常态。西南一带自从有人迹出没,就有了对雄关漫道的敬畏。公元前314年,秦将张仪灭了巴国以后,为修筑巴郡城池,在今天的重庆嘉陵江与长江交汇之处建起了一座城门,此后历代蜀地的官员均在此处承接皇帝圣旨,因那时从长安或其他都城来至渝州,也就是重庆,若走陆路则为万分艰险的“鸟道”,于是使臣们大都选择水路,登渝州码头传天子之命,这座临江的城门也因此叫作朝天门。蜀道之难从这座城门的由来便可略知一二。 从秀山到朝天门,过去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诗人李白《蜀道难》的嗟叹延续千年,我不光在读到“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诗文中强烈感受到蜀地山川的不可凌越,在生活中也曾有过体验。多年前,我在恩施县文工团拉大提琴,时常随团里的小分队上山下乡演出,从一个乡到另一个乡,翻山越岭,每日最多行走十几里,常是累得手脚发软。后来还仿照当地民歌写过一首男女声对唱的歌,供小分队在山寨里演唱:“高山白云朵连朵,白云连着妹和哥。对面山头能搭话,相见要走一天多。” 我与秀山的相见隔了很多年。 从前听人说到这个地名,以为它遥不可及,但事实上它距离我所在的鄂西近在咫尺,山水相连,都处于武陵山脉的中段。清代诗人章恺在《至秀山》一诗中曾写“蜀道有时尽,春风几处分。吹来黔地雨,卷入楚天云”,恰如其分地道出秀山“一脚踏三省、三省共一城”的奇妙位置。秀山成为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与鄂西建立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同在一九八三年,秀山的东北角离湖北恩施州来凤县仅二十公里,但却是山重水复,无大路可行,令人望而却步。 南宋孝宗乾道五年(1169年),诗人陆游由山阴(浙江绍兴)赴任夔州(重庆奉节)为通判,一个替知州打理文书杂务的佐理官。他携家眷自五月十八日晚乘船启程,先走运河,后入长江;潮江而上历时一百六十天,经历了春夏两季五个多月,经今浙、苏、皖、赣、鄂、渝等地,于三峡红叶遍山野之时的十月二十七日清晨抵达夔州。这位才华绝伦的诗人将一路见闻写成了著名的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长篇游记《入蜀记》。 他一路行来对景慨叹,忧国忧民之情总在字里行间,却又兴致盎然,将所经之地所见所闻。景物人物、古闻旧事、世情风俗、沿革兴废错综成篇。进入长江三峡之后,跨进了神奇瑰丽的蜀地门槛,文字更为详尽有趣,在我读来,有一段关于巴东的记载尤为亲切: “泊巴东县,江山雄丽。但井邑极于萧条,邑中才百余户,自令廨而下皆茅茨,了无片瓦。已东了无一事,为令者可以寝饭于亭中,其乐无涯,而阙令动辄二三年,无肯补者,何哉?” 陆游那时不解,巴东风光如此秀丽,是他行走五千多里,经过了许多地方,也没见到过的胜景,但县衙里的官职却时常空缺,两三年都无人前来替补。其实想来不为别的,只为这穷乡僻壤之地虽山水奇绝,却少了市井繁华,大道通天。 好在巴东与夔州都在长江三峡岸边,是京城官员来巴蜀传递圣旨或赴任的必经之地,李白、杜甫、刘禹锡等无数文人墨客都为三峡蜀道写下过不朽诗篇。陆游与家人乘舟逆水远行五千里,到了三峡一带,遇到激流险滩,有时只能日行十五六里,但见峰峦上入霄汉,山脚直插江中,神女峰纤丽奇峭,夔门雄奇无比,蜀地的秀丽风光洗却了他途中的疲累,心情渐生云淡风轻的开阔。但陆游在夔州任上没有去过秀山,在夔州为官的杜甫、刘禹锡等人也都未曾去过,相比水路的漫长,那鸟儿都难飞过的峻岭只在诗人的想象之中。 我们要比诗仙幸运得多,如今从北京到秀山有多种选择,最快是从北京首都机场飞到湘西的花垣机场或重庆黔江机场或邻近的铜仁凤凰机场,然后一小时左右车程便可到秀山。 这是二○二四年的春天。 那天晚上,我们到秀山已是暮色沉沉,天空下着小雨,当地一位朋友陪同进餐,然后提前告退,说今晚还要赶到铜仁机场乘飞机去北京。我们都不免有些惊诧,这么晚了……他说是的,晚上十点多的航班,此刻从秀山赶到铜仁机场正好,凌晨时分便到了首都。 若是在几十年前,会以为这是天方夜谭。 (节选自《人民文学》2024年11期《秀山新通道》,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篇以细腻的笔触描绘鄂西山区四季景色,通过雨季山洪的破坏性描写,为后文古今交通对比奠定基础。 B. 作者引用李白《蜀道难》的诗句和自己创作的民歌,意在说明蜀道艰险自古至今未曾改变,表达对山区发展的悲观态度。 C. 文中插入陆游《入蜀记》的记载,通过巴东县衙官职长期空缺的细节,侧面反映古代蜀地偏远贫瘠、官员不愿赴任的现实。 D. 结尾以现代交通的便捷与古人“鸟道难行”形成鲜明对比,突出时代进步对空间距离的消弭,体现散文的时代性主题。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中多处使用具体数据,如“一百六十天”“五千多里”等,主要目的是增强叙述的科学性和客观性。 B. 对陆游《入蜀记》的大段引用,造成叙述节奏的中断,是本文结构上的明显缺陷。 C. 作者将央视新闻、微信对话等现代元素融入散文,打破时空限制,形成古今对话的特殊效果。 D. 全文以“我”的视角展开,但缺乏个人情感投入,使文章偏向新闻报道而失去散文韵味。 8. 本文如何通过“蜀道”这一意象组织全篇?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展开余下试题9. 本文语言兼具文学性与纪实性,请以文中两个画横线句子为例,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①春季里,每当润物细无声的毛毛细雨悄然降落之后,重峦叠嶂的巫山与武陵山脉,绵延数百里一派翠绿。 ②受连日降雨天气影响,七月十二日中午,319国道重庆武隆白马镇万卷书隧道附近发生山体滑坡,垮塌下来的数千方土石将道路覆盖,导致交通中断。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归有光,字熙甫,昆山人。九岁能属文,弱冠尽通《五经》《三史》诸书。嘉靖十九年举乡试,八上春官①不第。徙居嘉定安亭江上,读书谈道。四十四年,始成进士,授长兴知县。用古教化为治。大吏令不便,辄寝阁不行。有所击断,直行己意。大吏多恶之,调顺德通判,专辖马政。名为迁,实重抑之也。有光为古文,原本经术,好《太史公书》,得其神理。时王世贞主盟文坛,有光力相触排,目为妄庸巨子。世贞大憾,其后亦心折有光。 (选自《明史·归有光传》,有删改) 材料二: 吾家自先太仆②卖文,先处士卖书画,以笔耕自给者累世矣。遭乱家破,先处士见背,余饥窘困踣③,濒死者数矣。比年来,余文章书画之名稍著,颇有来求者,赖以给馆④粥。客或病其滥,余曰:“诚然!顾不能无藉于此,欲不滥当若何?”客曰:“大人先生、学士大夫来求者应之,即屠沽儿有求,拒弗与。庶免于滥矣!” 余笑曰:“客过矣!天下有道,贤人在位,愚者在下;无道反是。故战国之贤豪,多隐于卖浆、屠狗;东汉之高士,或托于侩牛、赁舂。今之所谓大人先生、学士大夫,子以为贤乎,愚乎?果贤者也,知必不立于今日之朝,食今日之禄矣;今之屠沽儿,吾岂谓必有如古之贤豪高士出其中乎?顾不立今日之朝,不食今日之禄,以为犹此善于彼。既卖文,卖书画,凡服食器用一切所需无不取办于此是余亦为沽者之事。吕望鼓刀为师尚父,百里奚、宁戚饭牛为齐秦相,余平生自待如此,又安敢概视今之屠沽儿,谓必无古之卖浆、屠狗、侩牛、赁舂之贤者出其中乎?唯今世之所谓大人先生、学士大夫之中,则断断乎必无人也。子若以余之卖文,卖书画不拒大人先生、学士大夫之请为滥,则诚然矣。顾以应屠沽儿之求为滥,不已傎⑤乎!” 客愕然久之,曰:“子之论诚高矣!虽然,世目子为狂生,乃今尤信。” (选自归庄⑥《笔耕说》,有删改) 【注】①春官:礼部。②太仆:曾祖父。下文“处士”指作者父亲。③困踣(bó):踣,仆倒。困苦潦倒。④馆(zhān):稠粥。⑤傎(diān):颠倒错乱。⑥归庄:归有光之曾孙。明亡后参加抗清斗争,后以教书为业,终身不仕。 10. 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分。 凡服食器 用 一切 所需 无不取办 于此 是余 亦为 沽者之事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但体还未壮,所以称作“弱冠” B. “余文章书画之名稍著”与“其制稍异于前”(《项脊轩志》)两句中的“稍”意思相同。 C. 病,文中指批评,与“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陈情表》)中的“病”意思不同。 D. “多隐于卖浆、屠狗”与“亦将有感于斯文”(《兰亭集序》)两句中的“于”意思不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归有光小时候就显露出文才,却久不中进士,他通晓《五经》《三史》等书,领悟前人 精神意旨,其文才得到王世贞的肯定。 B. 材料二从作者的曾祖父开始卖文章,到作者的父亲卖书画,作者也卖文章、书画,客人劝作者多卖文章、书画给地位低的人。 C. 材料二是一篇内容独特、形式新颖的言志之作。文章采用主客对话的方式,与苏轼《赤壁赋》的构思相似。 D. 材料二以“笔耕”为话题,畅谈作者的思想志趣,字里行间渗透着一种愤世嫉俗之感和抑郁不平之气,也可见其气节。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顾不能无藉于此,欲不滥当若何? (2)子之论诚高矣!虽然,世目子为狂生,乃今尤信。 14. 材料一中的归有光与材料二的归庄(归有光曾孙)皆以“笔耕”为生,但两人对“笔耕”的态度有所不同。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其差异。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扬州禅智寺① 杜 牧 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 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注】①写这首诗时,作者的弟弟患眼病寄居扬州禅智寺,杜牧携眼医前往扬州。按唐制,作者因假逾百日而离职。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以蝉鸣、松桂飘萧之声渲染秋意,衬托禅智寺的幽静,同时暗含诗人孤寂的心境。 B. “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通过“青苔”“白鸟”的意象,表现寺院的荒凉冷落,而“故迟留”则暗示诗人对尘世的留恋。 C.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以暮霭弥漫、斜阳西沉之景,进一步烘托寺院幽僻的氛围,隐含时光流逝、人生迟暮之感。 D. 尾联“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运用对比,以远处扬州 繁华反衬禅智寺的寂静,表达诗人对仕途失意的无奈与怅惘。 16. 杜牧的《题扬州禅智寺》与姜夔的《扬州慢》均描写扬州,但各具风格。请结合两首诗,分析二者在意象选择和情感表达上的不同。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密《陈情表》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直陈其事,用白描手法把自己的形单影只、孤独无助极其形象地表现出来。 (2)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中,运用比喻的修辞和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杭州美景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空”字在唐宋诗词中常有“空自、徒然、白白地”的意思,例如高中语文统编教材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探讨AI技术发展在戏剧领域产生的影响时,我愈发觉得,AI带给戏剧的是新的创意,但AI无法取代戏剧演员,舞台剧的独特魅力与生命力是永恒的。 首先,戏剧作为流动变化的艺术形式,其核心在于情感的即时交流与互动。戏剧具有现场性、即兴性和现实感,这些都是AI技术难以模拟的。如果现在去看我出演的第一部电影,哪怕看一百遍,我的表演都是一样的。…… 在戏剧中,演员与观众共享剧场这个空间,通过眼神、肢体语言乃至每一次呼吸,传递着细腻的情感波动,构建起一种“同呼吸共命运”的深刻联系。当我演到有意思的情节,观众会开怀大笑;当我演到悲情处,观众则会哭。这种情感的即时反馈与碰撞,是人类所具有的独特优势,也是舞台剧所独有的,AI与任何艺术形式都代替不了。 其次,戏剧是演员个性与创造性的展现舞台。每位演员都有自己 A 的表演风格,他们通过声音、形体的精准塑造,使角色鲜活生动。从我自己演过的角色来看,虽然司马迁、杜甫、张居正都是文人的形象,但不能对他们做出同样的处理,必须演出他们各自的性格特征。可以说,演员个性化的演绎与对剧中人物全方位的还原,是AI算法 B 的。 此外,优秀戏剧还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社会价值。虽然不好的剧目如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