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中试卷

阅读:4  2025-08-11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下 期中试卷
重磅: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4]
浙江省宁波市六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绝密★考试结束前
浙江省宁波市六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考生须知:
1.本卷共7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填涂相应数字。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士不遇”是中国古代士人群体面对的普遍精神困境,也是文学史的经典命题之一。先秦时期,有关这一主题的文学书写已徐徐展开,这一议题逐步沉淀和巩固下来。一般而言,“不遇”涵涉两重意思,一是时之不遇,即囿于时代与历史的客观原因,文人士子缺乏施展才华的政治文化环境;二是身之不遇,如个人命途多舛、才高运蹇,而因此未能实现理想和抱负。“文章憎命达”,面对仕途的失意,文人士子往往以诗歌排懑遣怀,在文字中寄托一己之人格精神与情操志趣及对理想世界和世俗价值的思考,而于这一题材的吟咏和书写,易代之际的遗民诗人尤为关切。
在消解“不遇”之问题时,古代文人受到了屈原和陶渊明的深远影响,出现了“屈陶”的并提称咏。文人并称是中国古代文学较为常见的品评方式。在文学史上,第一位明确将屈原与陶渊明并称的是苏轼:“渊明作《闲情赋》,正所谓‘《国风》好色而不淫’,正使不及《周南》,与屈、宋所陈何异,而统大讥之,此乃小儿强作解事者。”苏轼为陶渊明确立了“质而实绮,癯而实腴”的诗歌美学价值,认为其人格禀赋和艺术成就可与屈原比肩。他的这一主张不仅让陶渊明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取得了新的标高,同时也推动了“屈陶”并称走向文学熟套。宋元时期,屈陶并称浸染理学之气,一时振声。
在风雨板荡的易代之际,遗民诗人的“不遇”困境尤为深莽,故而往往托意于屈陶的批评和写作,以抒发胸中不平之气。由宋入元的吴澄以屈原、张良、诸葛亮、陶渊明为四君子,认为四者的忠君之心是如一的,其关注的重点在于屈陶忧国忠愤的精神;虞集承袭了此种思想。屈陶的忠君内核在南宋时期成为坚劲的夯筑。
屈原见逐而沉江明志,陶渊明挂冠而不仕新朝,无论是以死殉节,还是归隐南山,二者忠义守节的民族意气皆足盖千古。通过对于屈陶的追奉、反思和摹效,遗民诗人在“时之不遇”和“身之不遇”之外,最终探索出了一条“不遇之遇”的诗性理路,将政治仕途“不遇”的落寞最终消解为泉林诗居的隐逸志趣以及达于后世的身名观念,成为中国文学诗性叙事的一种重要范式。
(选自邹佳茹《“不遇”之遇:屈陶并称与遗民诗人的立命之道》,有删改)
材料二:
魏晋时期本就是一个个性觉醒、思想争鸣的时代,这个时代倒是与屈原所生活的百家争鸣、个性张扬的战国时代有很多相似之处。也因此,屈原浪漫飞扬的文采和清高孤傲的个性,成了魏晋名士普遍倾慕的理想,他们甚至如此宣称:“想要做一个名士吗?那你只需痛快地饮酒,熟读《离骚》,便可称为名士了。”
陶渊明虽然不是门第高贵的“名士”,但他那种不与流俗为伍、不屑为名利权贵点头哈腰的个性,却无疑是发扬了屈原清高正直的人格特点——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甚至在陶渊明的笔下,也像屈原那样,出现了许多美好的意象,如秋菊、青松、孤云、飞鸟等等,来象征他特立独行又坚贞不屈的个性。陶渊明酷爱菊花,每当读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句子时,我总是忍不住想起屈原的《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当秋天寒风来袭,唯有菊花迎霜傲放,于是菊花便成了秋天的象征。“菊”,甚至被称为花中之隐士,体现出一个隐者不与流俗为伍的清高与风度。可见,屈原和陶渊明都是借自然界中品性高洁的植物,来象征自己坚贞的信仰。


浏览完整试题不过,陶渊明的隐,其实也并非不问世事的隐。恰恰相反,陶渊明选择隐逸,屈原选择自沉,表面上的形式不一样,本质却都是源于内心深处的清高傲气,更是源于他们内心层层累积的忧生忧世情怀。陶渊明不是屈原,但无疑,陶渊明是屈原的知己。
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就曾经在一首咏菊的词中,将陶渊明和屈原并提:“细看取,屈平陶令,风韵正相宜。”菊的孤寒高洁,与陶渊明、屈原的清高孤傲如此契合,屈原和陶渊明也由此成为中国传统文人心目中正直君子的典范。
(选自杨雨《光齐日月——屈原情怀,隔世之音》,有删改)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士不遇”是文学史的经典命题,其涵涉时之不遇和身之不遇,文人士子常以诗歌抒发“不遇”之情,易代的遗民诗人对此题材尤为关注。
B. 文人并称是中国古代文学常见的品评方式,苏轼第一个将屈原与陶渊明并称,确立了陶诗的美学价值,使“屈陶”并称走向文学熟套。
C. 魏晋时期与屈原所生活的百家争鸣、个性张扬的战国时代有很多相似之处。因此,屈原成了魏晋名士普遍倾慕的对象。
D. 屈原选择自沉,陶渊明选择隐逸,虽然本质都是源于内心的清高傲气,但毕竟在忧生忧世情怀上屈原明显胜过陶渊明。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先秦时期“士不遇”主题的文学书写已展开,这一议题逐步沉淀巩固,宋元时期“屈陶”并称受推崇,易代之际遗民诗人常借屈陶抒怀。
B. 屈原拒绝“渔父”归隐建议,选择以死明志;陶渊明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归隐田园。他们的行为都与“不遇”之困境有关。
C. 材料一的最后,作者在“时之不遇”和“身之不遇”以外,又另外提到了“不遇之遇”,这就更加重了“不遇”之士人的困境。
D. 木兰、秋菊是屈原诗歌中的意象,青松、飞鸟是陶渊明笔下的意象,他们都是借自然界中品性高洁之物,象征自己坚贞的信仰。
3. 下列咏菊诗中,与屈陶“风韵”最不“相宜”的一项是( )
A. 一夜新霜著瓦轻,芭蕉新折败荷倾。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唐·白居易《咏菊》)
B.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唐·黄巢《题菊花》)
C.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宋·郑思肖《寒菊》)
D. 浅白轻黄秋露团,落英犹共楚臣餐。莫疑三径开偏晚,为与群芳殿岁寒。(明·李孙宸《菊花》)
4. “文章憎命达”,请结合材料分析屈陶“文章”和“命”的关系。
5. 中国古代文人在面对“不遇”困境时,从屈陶身上汲取了哪些精神力量?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1. A 2. C
3. B 4.
①屈原、陶渊明才高运蹇,在政治上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以诗文排懑遣怀,在文字中寄托一己之人格精神与情操志趣。命途多舛成就了他们的诗文之工。
②诗文创作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他们仕途“不遇”的落寞,并使他们身名得以“达于后世”,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
①忠君爱国:屈原沉江明志,陶渊明不仕新朝,他们的忠义精神为文人所敬仰。
②高洁品性:屈陶清高孤绝、正道直行,借自然意象象征坚贞信仰,其君子品性为文人所追求。
③忧世情怀:虽形式不同,但他们都有清高傲气和忧世情怀,文人从中汲取力量。
④理想追求:面对“不遇”,文人士子借诗歌寄托思考,屈陶为他们做了榜样。
【解析】
【导语】本文探讨了中国古代文人的“士不遇”困境及其精神寄托。材料一聚焦于“不遇”主题的历史演变,强调屈原和陶渊明在消解这一困境中的深远影响,尤其是遗民诗人通过“不遇之遇”寻求精神解脱。材料二则从个性觉醒的角度,分析屈原与陶渊明在魏晋时期的共鸣,强调他们通过高洁的意象表达清高孤傲的人格。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苏轼第一个将屈原与陶渊明并称……使‘屈陶’并称走向文学熟套”错误。材料一“在文学史上,第一位明确将屈原与陶渊明并称的是苏轼”,可见选项缺少“明确”二字;且“使'屈陶’并称走向文学熟套’与原文“推动”,意思不同。
C.“因此,屈原成了魏晋名士普遍倾慕的对象”错误。原文是“魏晋时期本就是一个个性觉醒、思想争鸣的时代,这个时代倒是与屈原所生活的百家争鸣、个性张扬的战国时代有很多相似之处。也因此,屈原浪漫飞扬的文采和清高孤傲的个性,成了魏晋名士普遍倾慕的理想”,可知屈原被倾慕的直接原因是其文采与个性,而非时代相似性。
D.“但毕竟在忧生忧世情怀上屈原明显胜过陶渊明”错误。材料二只是说“陶渊明选择隐逸,屈原选择自沉,表面上的形式不一样,本质却都是源于内心深处的清高傲气,更是源于他们内心层层累积的忧生忧世情怀”,并没有比较二人忧生忧世情怀谁更胜一筹,选项无中生有。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这就更加重了‘不遇’之士人的困境”错误。材料一提到“通过对于屈陶的追奉、反思和摹效,遗民诗人在‘时之不遇’和‘身之不遇’之外,最终探索出了一条‘不遇之遇’的诗性理路,将政治仕途‘不遇’的落寞最终消解为泉林诗居的隐逸志趣以及达于后世的身名观念”,可知“不遇之遇”是对“不遇”困境的消解,而非加重困境。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辨析、推断的能力。
屈陶的“风韵”体现为清高孤傲、不与流俗为伍、坚贞不屈等。
A.意思是一夜过后,初降的寒霜轻轻地附在瓦上,使得芭蕉折断,荷叶倾倒。耐寒的只有东边篱笆旁的菊花,它花蕊初开,在清晨的阳光下显得更加清秀。突出了菊花的耐寒、清秀、高洁的品性,与屈陶的“风韵”相符。
B.意为在飒飒秋风中,满院都栽种着菊花,花蕊寒冷,花香清冷,连蝴蝶都难以飞来。要是有一天我能成为司春之神,一定要让菊花和桃花同时开放。表达的是作者希望改变菊花生长环境的想法,体现的是一种改变现实的抱负,与屈陶的隐逸孤傲“风韵”不相符。


展开余下试题C.意思是菊花开放的时候不与百花在一起,独自在稀疏的篱笆旁,意趣无穷。它宁愿在枝头枯萎死去,也不曾被北风吹落。着重表现了菊花不与百花同开,独自坚守,宁可抱香而死也不向北风屈服的坚贞,与屈陶的“风韵”相符。
D.意思是菊花颜色浅白轻黄,秋露在花瓣上凝聚成团,飘落的菊花还可以与楚臣(屈原)一起食用。不要怀疑它在庭院中开放得偏晚,它是为了和其他花卉一起抵御岁末的严寒。体现了菊花的高洁以及与屈陶一样的坚贞,与屈陶的“风韵”相符。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①屈陶才高运蹇,在政治上不能实现自己 理想抱负,促使他们以文章排懑遣怀。如屈原在遭遇流放后创作了许多表达忧愤、坚守理想的作品,陶渊明在辞官归隐后写下了众多体现其隐逸志趣和对世俗思考的诗歌,他们在文字中寄托一己之人格精神与情操志趣。命途多舛成就了他们的诗文之工。
②他们的文章中寄托了自己的人格精神、情操志趣以及对理想世界和世俗价值的思考,是其“不遇”命运的反映,这些诗文创作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他们仕途“不遇”的落寞,逐渐发展成为泉林诗居的隐逸志趣以及达于后世的身名观念,成为中国文学诗性叙事的重要范式,并使他们身名得以“达于后世”,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超越了个人一时的命运困境。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的能力。
①忠君爱国:屈原见逐后沉江明志,以死来坚守自己的理想信念和对国家的忠诚;陶渊明则在朝代更迭之际挂冠不仕新朝,宁愿归隐田园也不愿丧失气节,他们忠义守节的民族意气为古代文人树立了榜样,在面对困境时,激励文人坚守自己的原则和信仰,不随波逐流。
②高洁品性:屈陶不与流俗为伍,不屑为名利权贵低头,他们信仰坚贞、品性清高、人格正直,让古代文人在遭遇“不遇”时,从屈陶的身上汲取这种清高孤傲的精神力量,在困境中能够保持自尊和独立,不被世俗的观念和压力所左右。
③忧世情怀:屈原和陶渊明虽然选择了不同的方式来面对人生的困境,但他们都有清高傲气,内心层层累积忧生忧世情怀。这种情怀促使文人在困境中不局限于个人的得失和痛苦,而是关注社会现实,以积极的态度对待生活和社会,即使仕途不顺也不忘对国家和人民的责任。
④理想追求:面对“不遇”,文人士子往往通过诗歌等文学形式来排遣内心的郁闷,屈陶的文学创作成为了他们的榜样。屈原的作品充满了对美好理想的追求和对现实黑暗的批判,展现了他对理想的执着;陶渊明则在诗歌中描绘了田园生活的美好和宁静,表达了他对自由、平和生活的向往。古代文人从屈陶的作品中汲取灵感,也通过文学创作表达自己的理想追求,在“不遇”的困境中找到精神的寄托和慰藉。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家(节选)
巴金
鸣凤的事公馆里知道的人并不太多,觉慧一点也不知道,因为:一则,在外面他们的周报社里发生了变故,他用了全副精神去应付这件事,就没有心肠管家里的事情;二则,他在家里时也忙着写文章或者读书,没有机会听见别人谈鸣凤的事。
三十日在觉慧看来不过是这个月的最后一日,然而在鸣凤却是她一生的最后一天了,她的命运就要在这一天决定了:或者永远跟他分离,或者永远和他厮守在一起,然而事实上后一个希望却是非常渺茫。她自己也知道。自然她满心希望他来拯救她,让她永远和他厮守在一起;但是在他们两个人的中间横着那一堵不能推倒的墙,使他们不能够接近。这就是身份的不同。她是知道的。然而她还不能放弃最后的希望,她不能甘心情愿地走到毁灭的路上去,而没有一点留恋。她还想活下去,还想好好地活下去。她要抓住任何的希望。
这一天她怀着颤抖的心等着跟觉慧见面。然而觉慧回来的时候已经是晚上九点钟了。她走进房里去,觉慧正埋着头在电灯光下面写文章,他听见她的脚步声并不抬起头,也不分辨这是谁在走路。他只顾专心写文章。
①鸣凤看见他不抬头,便走到桌子旁边胆怯地但也温柔地叫了一声:“三少爷。”
“鸣凤,是你?”他抬起头惊讶地说,对她笑了笑。“什么事?”
“我想看看你……”她说话时两只忧郁的眼睛呆呆地望着他的带笑的脸。她的话没有说完,就被他接下去说:“你是不是怪我这几天不跟你说话?你以为我不理你吗?”他温和地笑道,“不是,你不要起疑心。你看我这几天真忙,又要读书,又要写文章,还有别的事情。”他指着面前一大堆稿件、几份杂志和一叠原稿纸对她说:“你看我忙得跟蚂蚁一样……再过两天就好了,我就把这些事情都做完了,再过两天……答应你,再过两天。”
“再过两天……”②她绝望地悲声念着这四个字,好像不懂它们的意义,过后又茫然地问道:“再过两天?……”
“对,”他笑着说,“再过两天,我的事情就做完了。只消等两天。再过两天,我要跟你谈许许多多的事情。”他又埋下头去写字。
“三少爷,我想跟你说两句话……”她极力忍住眼泪,不要哭出声来。
“鸣凤,你不看见我这样忙?”他短短地说,便抬起头来。看见她的眼里闪着泪光,他马上心软了。他伸手去捏了捏她的手,又站起来,关心地问道:“你受了什么委屈吗?不要难过。”他真想丢开面前的原稿纸,带着她到花园里好好地安慰她。可是他马上又想起明天早晨就要交出去的文章,想起周报社的斗争,便改变了主意说:“你忍耐一下,过两天我们好好地商量,我一定给你帮忙。我明天会找你,现在你让我安安静静地做事情。”
这时外面起了吹哨声,觉慧催促鸣凤:“快去吧,二少爷要来了。”
鸣凤从觉慧的房里出来,她知道这一次真正是一点希望也没有了。她不回自己的房间,却一直往花园里走去。她一路上摸索着,费了很大的力,才走到她的目的地——湖畔。
(有删改)
文本二:
家(节选)
曹禺
鸣凤茫然若失,踱到觉慧窗前。
鸣凤 (敲着窗棂)三少爷!
觉慧 鸣凤?
鸣凤 我。
觉慧 你怎么还没有睡?
鸣凤 (安静地)我睡不着,您出来吧?
觉慧 (推开窗户门笑着)不,现在不成了,我要赶着写东西了。
鸣凤 (望着窗里,期盼地)您不能出来一会儿?
觉慧 (坚决)不,不!
鸣凤 (哀恳)就一会儿!
觉慧 (温和地)不,实在不成了。
鸣凤 (苦求)听我说一两句话吧,(挣扎着)让我再——
觉慧 (急促地)明天吧,都留着明天吧。
鸣凤 明天?
觉慧 (安定)你看打更的都来了,走吧,明天,我的鸣凤。(慢慢关上窗户)
老更夫敲着更锣由小月门上。鸣凤昏惑地走到院中。
老更夫 谁?
鸣凤 (硬而颤抖的声音)我。
老更夫 (老苍苍地)你怎么还不睡呀?
鸣凤 (冷冷地)我要去跳湖。
老更夫 (疯疯癫癫地)好,好,湖里有莲花,湖里的水凉快,去吧,去吧,没有人拦着你的。
鸣凤 ③(哀伤地)您不拉我一把?
老更夫 (硬生生地)不拉,不拉,死了好,死了好,活着没意思。
鸣凤 (哀哀地)我去了。
老更夫 去吧,湖里面有人等着你。
鸣凤缓缓由甬道走出。天空打着闪,远远隐约有轻微的雷,风声飒飒。
老更夫 (自言自语)小娼妇!公馆的丫头没有好的。打扮得像妖精!(雷声隐约)还要跳湖,跳神,跳鬼!(忽然)各位老爷太太,少爷小姐们,睡吧,不早了,把窗户关紧啦,要下雨啦!下雨啦!


展开余下试题大雨点开始落下来。风声逐渐峭厉。
黑暗中大雨声,风声,树叶声。
舞台渐明,雨渐缓,满院是淅沥的雨声,从屋檐滴到石阶上。④黑暗的甬道中慢慢走出鸣凤,周身湿淋淋的,头发散开披在后面,昏昏的红檐灯照着她一副失神凹陷的眼。她路过甬道,推了推觉慧锁上的门。
鸣凤 (走到觉慧窗前,低低地)三少爷!
觉慧 (以后一直在窗内答应,诧异地)鸣凤,你怎么还没有走?
鸣凤 (平淡里埋着失望的声音)我又来啦。
觉慧 (烦闷地)怎么又来,你?
鸣凤 (沉痛)我舍不得你。
觉慧 (委婉地)鸣凤,你不要再搅我吧!我有事!
鸣凤 (轻声,哀哀地)我不是来搅你,我就想再看你一眼!
觉慧 (温和而肯定)不!
鸣凤 (凄恻地)就一眼。
觉慧 (恳求地)不,我真是有事啊!鸣凤,你好好地回去吧,走吧!
鸣凤 (含泪)那么我走了。
觉慧 (安慰地)睡吧,不要再来了。
鸣凤 (冤痛)不来了,这次走了,真走了。
鸣凤绝望地向甬道走下。
(有删改)
[注]曹禺的剧本改编自巴金的同名小说。鸣凤年方十七,是高老太爷长子的侍女,与三少爷觉慧相爱,但即将被高老太爷送给六十岁的冯乐山做姨太太。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本一中,觉慧因忙于周报社的工作而忽略鸣凤,这象征了当时知识分子在个人情感与社会责任间的普遍矛盾,具有批判意义。
B. 文本二的舞台说明中有不少文本一中所没有的环境描写,这表明小说相比戏剧更加关注情节的完整性,环境描写并不重要。
C. 文本二中,鸣凤多次请求觉慧见面未果,作者通过语言描写体现了鸣凤希望和觉慧谈谈她的境况,却被无视的痛苦心情。
D. 相较于文本一中的觉慧,文本二中的觉慧更加有耐心,他更关注鸣凤的内心世界,因此鸣凤才敢于多次请求与他见面。
7. 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句子①通过“胆怯地但也温柔地”这一细节表现出鸣凤面对觉慧时的复杂心理,既有对他的依恋,又有因身份差异而生的自卑。
B. 句子②中“不懂它们的意义”“茫然”表明鸣凤无法理解觉慧目前在忙的这些事情的价值,二人无法共情,最终导致隔阂的产生。
C. 句子③是鸣凤在绝望时刻向陌生人寻求的帮助,“哀伤”表明她以卑微的哀求展现自己对生的渴望,强化了人物的孤立无援。
D. 句子④通过“周身湿淋淋的”“头发散开披在后面”“失神凹陷的眼”等外貌描写,烘托出鸣凤濒临崩溃的心理,暗示悲剧即将发生。
8. “老更夫”是剧本中新增的人物,请简要说明其作用。
9. 曹禺的改编体现了戏剧不同于小说的基本特点:必须通过人物自己的语言来展开情节、表现心理。请据此并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这两种文体的差异。
【答案】6. C 7. B
8. ①加剧悲剧氛围:通过冷漠、嘲讽的态度,直接加深鸣凤的绝望,推动其走向死亡,强化悲剧性。
②揭示人性异化:同为仆人却对鸣凤缺乏同情,暗示封建制度扭曲人性,导致底层群体间的对立与冷漠。
③增强戏剧冲突:其尖锐的台词与鸣凤的哀恸形成强烈对比,凸显个体与环境的矛盾,深化主题表达。
9. ①展开情节的方式:小说通过叙述来交代鸣凤和觉慧见面的过程,如“鸣凤看见他不抬头,便走到桌子旁边胆怯地但也温柔地叫了一声:‘三少爷。’”;剧本直接用人物对话推动情节,如“您不能出来一会儿?”“不,现在不成了,我要赶着写东西了”“明天吧,都留着明天吧”。
②表现心理 方法:小说可以用叙述性语句直接呈现人物心理,如“她不能甘心情愿地走到毁灭的路上去”;剧本通过人物台词和语气表现人物心理,如“(苦求)听我说一两句话吧”“(轻声,哀哀地)我不是来搅你,我就想再看你一眼!”“(冤痛)不来了,这次走了,真走了”突出鸣凤的求援与抗争失败后的绝望。
【解析】
【导语】这两则文本均以鸣凤的悲剧命运为核心,展现了封建社会中女性的无助与绝望。巴金的文本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揭示鸣凤在身份差异下的挣扎与希冀;曹禺的剧本则通过对话与舞台说明,强化了戏剧冲突与视觉冲击。两者虽文体不同,但都深刻批判了封建礼教对个体的压迫,鸣凤的悲剧成为时代缩影,令人唏嘘。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A.“普遍矛盾”“具有批判意义”错误。觉慧的忙碌更多是个人行为和情节发展的需要,选项将觉慧的行为过度解读为具有普遍性的象征意义,文本中并未明确表现出这种象征性和批判性。
B.“小说相比戏剧更加关注情节的完整性”“环境描写并不重要”错误。文本二中环境描写是为了营造氛围、推动情节发展和强化主题等,并不能表明小说更关注情节的完整性,也不能表明小说中环境描写不重要。
D.“文本二中的觉慧更加有耐心,他更关注鸣凤的内心世界”错误。两则文本中,觉慧的态度并没有显著的差异,他都是忙碌的,对鸣凤的请求都表现出了某种程度的无奈和拒绝。文本二中鸣凤敢于多次请求见面更多是因为她无法放弃对觉慧的希望和留恋,而非因为觉慧变得更加有耐心和更关注她的内心世界。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重要语句的分析与鉴赏能力。
B.“鸣凤无法理解觉慧目前在忙的这些事情的价值,二人无法共情”错误。文本一原文“绝望地悲声念着”“不懂它们的意义”表明鸣凤确定“再过两天”之后就来不及了,但又有些不甘心;“茫然”源于她对自己命运的绝望,而非对觉慧工作内容的不理解。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人物形象作用分析的能力。
①加剧悲剧氛围:“老更夫”对鸣凤的态度冷漠嘲讽,当鸣凤说“我要去跳湖”时,他“疯疯癫癫地”回应“好,好,湖里有莲花,湖里的水凉快,去吧,去吧,没有人拦着你的”,这种回应直接加深了鸣凤的绝望情绪;还自言自语地骂她“小娼妇!公馆的丫头没有好的”,鸣凤本就处于即将被送给冯乐山做姨太太的悲惨境地,内心痛苦绝望,“老更夫”的这些话无疑是在她伤口上撒盐,推动她更快地走向死亡,从而强化了整个故事的悲剧性。
②揭示人性异化:“老更夫”和鸣凤同为仆人,本应是同病相怜的关系,但他却对鸣凤的遭遇毫无同情之心。他的“硬生生地”拒绝拉鸣凤一把,还说出“死了好,死了好,活着没意思”这样的话,骂她是“小娼妇!”这暗示了封建制度对人性的扭曲。在封建制度的压迫下,底层群体之间也出现了对立和冷漠,人们为了生存或者受到封建思想的毒害,变得麻木不仁,失去了基本的同情心和善良。
③增强戏剧冲突:“老更夫”的台词尖锐、冷漠,如“小娼妇!公馆的丫头没有好的。打扮得像妖精!(雷声隐约)还要跳湖,跳神,跳鬼!”与鸣凤的哀恸形成强烈对比。鸣凤苦苦哀求,表达着自己的痛苦和不舍,而“老更夫”却恶语相向,这种对比凸显了个体(鸣凤)与恶劣环境(包括“老更夫”所代表的社会环境)之间的矛盾,深化了封建制度对人性压迫的主题表达。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文体特征和艺术特色鉴赏能力。
(1)展开情节的方式:
①小说:在文本一中,作者通过叙述来交代鸣凤和觉慧见面的过程。例如“鸣凤看见他不抬头,便走到桌子旁边胆怯地但也温柔地叫了一声:‘三少爷。’”,这里作者以旁观者的身份,用叙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下 期中试卷
相关:关于“浙江省宁波”的其他试题
重磅: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4]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