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这种陷阱的形成,是放弃文化自觉、背离过程性保护理念的结果。陷入此类陷阱,会使众多非遗项目面临去语境化、过度商业化和静态化的风险。比如,为追求社会认可与经济效益而使不同群体的春节实践陷入名义被泛用、误用、滥用的困境,那么负载了非遗标签的春节产品,可能会因其所暗喻的等级固化使春节的传承呈现出认知浅薄化的倾向,不仅会削弱春节的地域或民族特色与相关实践的多样性,令春节的实践方式呈现出物化的倾向,也会使春节面临被简化和同质化的危机,导致其文化意义的消解和传承活力的削弱。一定意义上,所谓“年味渐淡”的忧虑,即是这种陷阱风险的外化展现。 (摘编自康丽《我们为何要过“非遗”春节》) 材料二: 文化群体记忆在传承过程中遵循着特定形式,有属于自己的符号系统和演述方式,通常有三个要素,即外部性、延续性和认同性。非遗春节的文化群体记忆特性如下: 非遗春节的外部性是指文化内容的具体表现形式,能够通过节庆活动、习俗等方式将隐形文化进行显性表达。非遗春节不仅是一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更可以通过贴对联、逛庙会、吃年夜饭、拜年、地方民俗活动等多种方式表现出来,并形成了持续近一个月的活动历程,具备典型的外部性特征。 非遗春节的延续性是指文化内容可以被延续传承,并且不断地更新迭代。中国春节起源于上古时期的丰收祭祀活动,经历了几千年发展,历史的更迭赋予了春节多种多样的内容符号。伴随着国家科技的进步和发展,5G、物联网、云视频等创新了春节的表达方式,衍生出了云拜年、电子红包等新的记忆内容。 非遗春节的认同性是指人们对文化的地方认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要被所在区域的地方人民认同,更应该具备国际性,被全人类所认同。据统计,全球约五分之一人口都在以不同形式庆祝春节,与春节相关的民俗活动已走进全球大约200个国家和地区,约20个国家将春节列入该国整体或部分城市的法定节假日。 (摘编自贾云峰《文化群体记忆理论视角下的非遗春节保护传承策略研究》)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谈及“遗产”,人们习惯“向后看”,从历史的视角认知遗产的价值和意义,将其视为过去时代的遗留物。 B. 非遗作为用来指涉活态遗产的概念,不仅代表着从过去继承下来的传统,还代表着不同文化群体参与的当代乡村实践和城市实践。 C. “泛非遗化”就是指在文化生产过程中忽略过度宽泛地诠释和应用非遗概念,强调主体赋权、活态实践、社区为重等核心特质。 D. 一定意义上,所谓“年味渐淡”的忧虑,即是非遗项目面临去语境化、过度商业化和静态化这种陷阱风险的外化展现。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遗产根本不是历史,因为它虽然虽然借鉴了历史研究,并使其活跃起来,但遗产不是探究过去,而是对过去的颂扬。 B. 作为非遗项目,春节不仅是中华民族根和魂的代表,也已成为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相互欣赏和尊重的重要平台。 C. 为追求社会认可与经济效益而使不同群体的春节实践陷入名义被泛用、误用、滥用的困境,那么负载了非遗标签的春节产品,就会使春节的传承呈现出认知浅薄化的倾向。 D.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要被所在区域的地方人民认同,更应该具备国际性,被全人类所认同,由此可见非遗春节应该被全人类认同,成为世界最重要的节日。 3. 下列选项符合材料一中陷入“泛非遗化陷阱”的一项活动是( ) A. 逛庙会成为我国各地人们在新春佳节期间放松心情、享受快乐的一种方式。 B. 中国剪纸教学进入学校的通识课程,学生们沉浸式体验中国剪纸过程。 C. 各地争相开发古镇,现代式的仿古建筑,人潮涌动,弥漫着浓郁的商业味道。 D. 起源于广东潮汕地区传统民俗表演活动——英歌舞风靡全国。 4. 请根据材料一说明“泛非遗化陷阱”产生的原因。 5. 春晚小品《借伞》取材自神话故事《白蛇传》。小品由多对许仙白娘子组合用京剧、粤剧、川剧、越剧巧妙串联献唱,电视剧《新白娘子传奇》赵雅芝、叶童惊喜献唱等环节构成,让海内外观众感受经典作品的恒久魅力。小品《借伞》的文化群体记忆特性分别表现在什么地方?请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 【答案】1. C 2. A 3. C 4. ①泛化地将非遗等同于具有历史积淀的文化实践或文化产品,可能忽略对主体赋权、活态实践、社区为重等核心特质的强调。 ②资本价值凌驾于文化意义与社会功能之上,将非遗抽象为带有浓烈文化等级意味的标签,搁置非遗作为鲜活文化实践的主体性与语境边界。 ③削弱地域或民族特色与相关实践,把实践方式物化、简化、同质化。(任意答对两点即可) 5. ①《借伞》通过春晚这一节庆活动将经典故事《白蛇传》进行显性表达。 ②《借伞》通过故事新编的形式赋予《白蛇传》新的内容,从神话故事、各种戏剧到电视剧、春晚等衍生出更多的传播形式。 ③《借伞》这个节目让中国传统文化获得世界的认可,成为中国文化符号。 【解析】 【导语】这篇阅读材料围绕“非遗春节”展开深度探讨,从理论阐释到实践分析层层递进。材料一以大卫·罗文塞尔的遗产理论为切入点,辩证分析了非遗活态传承的本质与“泛非遗化”风险,具有鲜明的批判性思维;材料二则运用文化群体记忆理论,系统梳理春节非遗的三大特性,呈现严谨的学术框架。两则材料形成互补,既阐释了春节申遗的文化意义,又警示商业化陷阱,体现了保护与发展的辩证思考,对传统文化现代传承具有重要启示价值。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 能力。 C.“就是指……忽略……强调主体赋权、活态实践、社区为重等核心特质”错误。材料一第五段明确提到“‘泛非遗化’则可能忽略上述界定对主体赋权、活态实践、社区为重等核心特质的强调”,文中是“可能”,选项却说“就是”,过于绝对。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断的能力。 B.“已成为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相互欣赏和尊重的重要平台”错误,材料一第四段说的是“还可以成为”,选项变为已然。 C.“就会使春节的传承呈现出认知浅薄化的倾向”错误。材料一最后一段说的是“可能会因其所暗喻的等级固化使春节的传承呈现出认知浅薄化的倾向”,文中是“可能”,选项变成“就会”,绝对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