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中试卷

阅读:4  2025-08-11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下 期中试卷
重磅: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4]
浙江省衢州市五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2024学年第二学期衢州五校联盟期中联考
高二年级语文学科试题
考生须知:
1.本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填涂相应数字。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24年12月4日,“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以下简称“代表作名录”)。我们在庆祝的同时,也可能会产生些许不解之惑:为何节日传统需要寻求国际认可?为何依旧活跃的节日实践,需要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保护名录?
谈及“遗产”,人们惯用“向后看”的思维方式,从历史的视角认知遗产的价值和意义,将其视为过去时代的遗留物。然而,著名文化遗产研究者大卫·罗文塞尔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截然不同的视角,即“遗产根本不是历史:它虽然借鉴了历史研究,并使其活跃起来,但遗产是对过去的颂扬,而非探究,它不是为了揭示实际发生了什么,而是为了适应今天的目的而对过去的一种信仰”。基于这一视角,我们可以理解,遗产并非历史的简单复刻,而是人们基于当下的需求和目的,重释历史并赋予其新意义的产物。
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框架下,非遗作为用来指涉活态遗产的概念,“不仅代表着从过去继承下来的传统,也代表着不同文化群体参与的当代乡村实践和城市实践”(《何谓非物质文化遗产?》巴莫曲布嫫译)。这意味着,每个时代的文化主体都在与既往传统互动的过程中,以具有时代特征的创造性实践丰富着非遗的内涵与表现形式,使其始终处于一种活跃且持续生产的状态。春节在中国民众日常生活中的活态存续,是其列入代表作名录的基本标准。
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不再只是中华民族内部的文化认知、观念表述和情感表达,而是通过涉及遗产的识别、选择、制度确认以及最终纳入公共认知的遗产化过程,转化为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与全球共享的文化资源。在这一转化过程中,春节所蕴含的文化意义、历史价值和社会功能将超越既往所属社区、群体的边界,得到更广泛的认知与理解。作为非遗项目,春节不仅是中华民族根和魂的代表,还可以成为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相互欣赏和尊重的重要平台。这种文化间的交流与融合,在为春节的保护、传承和传播提供新契机的同时,也用欢庆的方式为增强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可持续性和包容性提供了新契机,让非遗保护在繁荣人类文化的过程中,达成世界和平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警惕“泛非遗化陷阱”,确保传承的存续力与再生产的适度性。“泛非遗化”是在非遗保护热潮中逐渐显现的一种倾向,是指在文化生产过程中过度宽泛地诠释和应用非遗概念。“泛非遗化”则可能忽略上述界定对主体赋权、活态实践、社区为重等核心特质的强调,泛化地将非遗等同于具有历史积淀的文化实践或文化产品。随着非遗在传承、传播和再生产的过程中与经济、文化资本的纠葛日渐加深,这种“泛非遗化”的趋势愈发明显。它倾向于搁置非遗作为鲜活文化实践的主体性与语境边界,将非遗抽象为带有浓烈文化等级意味的标签,使资本价值凌驾于文化意义与社会功能之上,从而陷入“泛非遗化陷阱”。


浏览完整试题这种陷阱的形成,是放弃文化自觉、背离过程性保护理念的结果。陷入此类陷阱,会使众多非遗项目面临去语境化、过度商业化和静态化的风险。比如,为追求社会认可与经济效益而使不同群体的春节实践陷入名义被泛用、误用、滥用的困境,那么负载了非遗标签的春节产品,可能会因其所暗喻的等级固化使春节的传承呈现出认知浅薄化的倾向,不仅会削弱春节的地域或民族特色与相关实践的多样性,令春节的实践方式呈现出物化的倾向,也会使春节面临被简化和同质化的危机,导致其文化意义的消解和传承活力的削弱。一定意义上,所谓“年味渐淡”的忧虑,即是这种陷阱风险的外化展现。
(摘编自康丽《我们为何要过“非遗”春节》)
材料二:
文化群体记忆在传承过程中遵循着特定形式,有属于自己的符号系统和演述方式,通常有三个要素,即外部性、延续性和认同性。非遗春节的文化群体记忆特性如下:
非遗春节的外部性是指文化内容的具体表现形式,能够通过节庆活动、习俗等方式将隐形文化进行显性表达。非遗春节不仅是一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更可以通过贴对联、逛庙会、吃年夜饭、拜年、地方民俗活动等多种方式表现出来,并形成了持续近一个月的活动历程,具备典型的外部性特征。
非遗春节的延续性是指文化内容可以被延续传承,并且不断地更新迭代。中国春节起源于上古时期的丰收祭祀活动,经历了几千年发展,历史的更迭赋予了春节多种多样的内容符号。伴随着国家科技的进步和发展,5G、物联网、云视频等创新了春节的表达方式,衍生出了云拜年、电子红包等新的记忆内容。
非遗春节的认同性是指人们对文化的地方认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要被所在区域的地方人民认同,更应该具备国际性,被全人类所认同。据统计,全球约五分之一人口都在以不同形式庆祝春节,与春节相关的民俗活动已走进全球大约200个国家和地区,约20个国家将春节列入该国整体或部分城市的法定节假日。
(摘编自贾云峰《文化群体记忆理论视角下的非遗春节保护传承策略研究》)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谈及“遗产”,人们习惯“向后看”,从历史的视角认知遗产的价值和意义,将其视为过去时代的遗留物。
B. 非遗作为用来指涉活态遗产的概念,不仅代表着从过去继承下来的传统,还代表着不同文化群体参与的当代乡村实践和城市实践。
C. “泛非遗化”就是指在文化生产过程中忽略过度宽泛地诠释和应用非遗概念,强调主体赋权、活态实践、社区为重等核心特质。
D. 一定意义上,所谓“年味渐淡”的忧虑,即是非遗项目面临去语境化、过度商业化和静态化这种陷阱风险的外化展现。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遗产根本不是历史,因为它虽然虽然借鉴了历史研究,并使其活跃起来,但遗产不是探究过去,而是对过去的颂扬。
B. 作为非遗项目,春节不仅是中华民族根和魂的代表,也已成为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相互欣赏和尊重的重要平台。
C. 为追求社会认可与经济效益而使不同群体的春节实践陷入名义被泛用、误用、滥用的困境,那么负载了非遗标签的春节产品,就会使春节的传承呈现出认知浅薄化的倾向。
D.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要被所在区域的地方人民认同,更应该具备国际性,被全人类所认同,由此可见非遗春节应该被全人类认同,成为世界最重要的节日。
3. 下列选项符合材料一中陷入“泛非遗化陷阱”的一项活动是( )
A. 逛庙会成为我国各地人们在新春佳节期间放松心情、享受快乐的一种方式。
B. 中国剪纸教学进入学校的通识课程,学生们沉浸式体验中国剪纸过程。
C. 各地争相开发古镇,现代式的仿古建筑,人潮涌动,弥漫着浓郁的商业味道。
D. 起源于广东潮汕地区传统民俗表演活动——英歌舞风靡全国。
4. 请根据材料一说明“泛非遗化陷阱”产生的原因。
5. 春晚小品《借伞》取材自神话故事《白蛇传》。小品由多对许仙白娘子组合用京剧、粤剧、川剧、越剧巧妙串联献唱,电视剧《新白娘子传奇》赵雅芝、叶童惊喜献唱等环节构成,让海内外观众感受经典作品的恒久魅力。小品《借伞》的文化群体记忆特性分别表现在什么地方?请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
【答案】1. C 2. A
3. C 4. ①泛化地将非遗等同于具有历史积淀的文化实践或文化产品,可能忽略对主体赋权、活态实践、社区为重等核心特质的强调。
②资本价值凌驾于文化意义与社会功能之上,将非遗抽象为带有浓烈文化等级意味的标签,搁置非遗作为鲜活文化实践的主体性与语境边界。
③削弱地域或民族特色与相关实践,把实践方式物化、简化、同质化。(任意答对两点即可)
5. ①《借伞》通过春晚这一节庆活动将经典故事《白蛇传》进行显性表达。
②《借伞》通过故事新编的形式赋予《白蛇传》新的内容,从神话故事、各种戏剧到电视剧、春晚等衍生出更多的传播形式。
③《借伞》这个节目让中国传统文化获得世界的认可,成为中国文化符号。
【解析】
【导语】这篇阅读材料围绕“非遗春节”展开深度探讨,从理论阐释到实践分析层层递进。材料一以大卫·罗文塞尔的遗产理论为切入点,辩证分析了非遗活态传承的本质与“泛非遗化”风险,具有鲜明的批判性思维;材料二则运用文化群体记忆理论,系统梳理春节非遗的三大特性,呈现严谨的学术框架。两则材料形成互补,既阐释了春节申遗的文化意义,又警示商业化陷阱,体现了保护与发展的辩证思考,对传统文化现代传承具有重要启示价值。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 能力。
C.“就是指……忽略……强调主体赋权、活态实践、社区为重等核心特质”错误。材料一第五段明确提到“‘泛非遗化’则可能忽略上述界定对主体赋权、活态实践、社区为重等核心特质的强调”,文中是“可能”,选项却说“就是”,过于绝对。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断的能力。
B.“已成为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相互欣赏和尊重的重要平台”错误,材料一第四段说的是“还可以成为”,选项变为已然。
C.“就会使春节的传承呈现出认知浅薄化的倾向”错误。材料一最后一段说的是“可能会因其所暗喻的等级固化使春节的传承呈现出认知浅薄化的倾向”,文中是“可能”,选项变成“就会”,绝对化。


展开余下试题D.“成为世界最重要的节日”错误,材料二提到非遗春节的认同性时指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要被所在区域的地方人民认同,更应该具备国际性,被全人类所认同” ,但材料仅强调春节已被全球约五分之一人口庆祝,且部分国家将其列为法定节假日,并未提及“成为世界最重要的节日”。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C.现代式的仿古建筑,各地古城弥漫着浓郁的商业味道,存在着同质化的现象,是“泛非遗化陷阱”的表现。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①根据材料一“忽略上述界定对主体赋权、活态实践、社区为重等核心特质的强调,泛化地将非遗等同于具有历史积淀的文化实践或文化产品”和“可能忽略上述界定对主体赋权、活态实践、社区为重等核心特质的强调,泛化地将非遗等同于具有历史积淀的文化实践或文化产品”,可知是因为把非遗简单等同于具有历史积淀的文化实践或文化产品。
②根据材料一“非遗在传承、传播和再生产的过程中与经济、文化资本的纠葛日渐加深”和“资本价值凌驾于文化意义与社会功能之上,从而陷入‘泛非遗化陷阱’”可知,非遗传播和再生产被资本控制。
③根据材料一第六段“比如,为追求社会认可与经济效益而使不同群体的春节实践陷入名义被泛用、误用、滥用的困境,那么负载了非遗标签的春节产品,可能会因其所暗喻的等级固化使春节的传承呈现出认知浅薄化的倾向,不仅会削弱春节的地域或民族特色与相关实践的多样性,令春节的实践方式呈现出物化的倾向,也会使春节面临被简化和同质化的危机,导致其文化意义的消解和传承活力的削弱”,春晚因追求经济利益而削弱地域或民族特色与相关实践,同样把非遗传承的实践方式物化、简化、同质化。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①根据文本二第二段“非遗春节的外部性是指文化内容的具体表现形式,能够通过节庆活动、习俗等方式将隐形文化进行显性表达”可知,《借伞》通过春节联欢晚会将经典故事《白蛇传》以各种剧种的形式进行显性表达。
②根据文本二第三段“非遗春节的延续性是指文化内容可以被延续传承,并且不断地更新迭代”可知,《借伞》通过故事新编的形式赋予《白蛇传》新的内容,之前有神话故事、各种戏剧、电视剧等,现在用春晚衍生出更多的传播形式。
③根据文本二第四段“非遗春节的认同性是指人们对文化的地方认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要被所在区域的地方人民认同,更应该具备国际性,被全人类所认同”可知,《白蛇传》通过各种媒介向全世界传播,获得世界的认可,成为中国文化符号。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关口村三年
南帆
灼亮的午后阳光穿过龙眼树枝杈,斑斑驳驳地落在山坡上,空气中弥漫着热烘烘的泥土和树叶气息。我突然觉得困倦,躺在地上枕了块砖头睡着了。过了一阵子悠然醒来,睁开眼睛见到几只蚂蚁正在我耳边的田埂上急促地爬行,领衔的那两只大约如同小拇指指甲大小。头顶上的树枝间蝉鸣猛烈,山坡下方正飘来几声稀稀落落的吆喝。
这是在哪儿?怔忡之间我迟迟回不过神来。
我曾经反复考虑如何叙述关口村,而一想到这个离福州城十来公里的村子,这个情景总是不由自主地跳出来。好吧,那就从这儿开始。我在关口村插队三年左右的时间,然后一别四十年。许多事情已经逐渐淡忘了,这个村庄正从我记忆中一小块一小块地剥落。叙述又能挽留多少?
我记起了插队时使用的那个简陋的木箱。几块厚木板钉起来,一个搭扣上挂着一把锁,蓝色的油漆已经褪得差不多了。长途公共汽车嗤地停在沙土垒出的公路旁,我端起木箱从车上跳下来。路边一架大板车等在那儿,接我的是另一个先到几天的赵姓知青。我把木箱和若干日常用品往板车上一搁,他笑了笑就拉起板车进村。沿途的土路坑坑洼洼,木箱不时被震得跳了起来,我急忙上前伸手按住。多年以后,我从一本油印的刊物上读到食指的诗句——知青离开北京的盛大告别场面:“一片手的海洋翻动,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一声雄伟的汽笛长鸣,北京车站高大的建筑,突然一阵剧烈的抖动……一阵阵告别的声浪,就要卷走车站;北京在我脚下,已经缓缓地移动”。他描绘的大约是下乡潮初起时的盛况,轮到我背起行李离开城市时,各种告别仪式已经销声匿迹,若是重新上演,就不免有些矫揉造作了。我想不起来家里是否有人陪同我去长途汽车站。未来的日子令人茫然,眼前的感伤反而显出一些多余。
大约一年之后,关口村在村庄外围的铁路旁边拨了一小块地皮建造知青点。我们用板车拉来石块垒起地基,盖了一幢两层楼的小房子。房子盖到二楼的时候,砖头并不是挑上去的。几个帮工的农民来到楼下的空场上,猫着腰将一块块砖头抛到二楼,墙头的泥水工伸手捞住堆放在身边。农民可以一口气抛一两百块砖头,然后笑着让我们试一试。这个活儿看起来简单,没想到抛了二三十块就喘不过气来。不服气继续来,到天黑收工之前,我已经可以连续抛六七十块砖,可是,右手大拇指上蹭掉了一层皮,拇指上的螺纹不见了。
我得承认,关口村让我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饥饿。天黑之后跌跌撞撞地从水田返回,最大的事情就是冲到厨房取出晚餐。我可以一口气吞下两大饭盒的蒸饭,大约蒸了一斤的米。眨了眨眼两盒蒸饭就消失了,而洗涮饭盒的时候竟仍然觉得意犹未尽。饥饿制造的惊慌淹没了一切形而上的思想,腹腔里那个过分活跃的消化器官占据了思想的焦点。知青的日子始终弥漫一种得过且过的气氛,多数人总是很快把城里带来的菜肴吃光。饭桌上很长时间没有荤腥之物,然后我们就开始互相打听:这一段村子里有没有人办筵席啊?
我在一次乡村的筵席中无意发现自己原来还有些许酒量。那一天下午我到一个农民的院子里寻访一个熟人,无意撞上了正在进行中的婚宴。乡村的院落光线不足,昏暗的厅堂里摆了几张八仙桌,桌上几盆冒着热气的白菜、笋和肥肉。估计酒席开张了一会儿,几个面色酡红的农民坐在吱呀作响的竹凳上,每桌一壶自酿的米酒。一个熟悉的农民非要和我对饮三盏,拗不过只能照办。不料这是一个圈套:同桌的每一个农民都提出对饮三盏,否则就是瞧不起他们。片刻之间,三十盏米酒进了肚子。跨出了院落的门坎之后,我在青石板路上东摇西晃了几分钟,然后很快就恢复了正常。
喝得下几口米酒就不再惧怕乡村的筵席,偶尔会与几位知青结伴到相识的农民家里打牙祭。乡村的筵席没有多少菜肴,三盘两碗之后就开始猜拳斗酒。屋子外面寒风凛冽,屋子里的桌子上杯盘狼藉,桌子底下两三条狗在腿边挤来挤去抢夺骨头,几个划拳的农民换了个人似的直起喉咙吼叫。微醺之中,想家的心思只剩下了一抹浅浅的影子。一个农民告诉我,喝多了就把鞋子脱掉,酒气会顺着光脚板遁入冰凉的泥土,这样又可以多喝几盏。是否有科学依据?似乎并没有得到过印证。知青中一个哥们有酒必饮,每饮辄醉。那天我在农民家喝了几盏踉踉跄跄地出来,看见他正在围着路边的一根水泥电线杆打转。正待上前询问,同行的另一个知青把我拉走了:别理他,每次喝醉了他都想和这根电线杆握手,团团打转是因为他一直找不到电线杆的胳膊。
我已经记不起有多少关口村民的面孔,除了生产队长。这是一个瘦巴巴的家伙,面孔黝黑,小眼睛,鹰钩鼻,尖尖的下巴。很难相信,这个干瘦的家伙声音却非常嘹亮。每天清晨他会披上一件蓝褂子站在村口的一棵龙眼树下,操一口方言抑扬顿挫地骂人。许多农民就是在他连绵不绝的骂声之中挑着畚箕、扛着锄头聚焦到村口,出工下田。队长另一个反差极大的特点是,明明胳膊上没有多少肌肉,仿佛仅是一层皮裹住一根老骨头,力气却大得让人啧啧称奇。一架满载石头的板车陷入水渠,钢钎卡在岩缝里,一棵倾倒的大树无法移走……类似的难题摆在那里,一大堆人正呲牙咧嘴地围在一起使劲。这时他板着脸走过来,伸出手,总是嘿地一声往上一提一拉,所有的问题就都不是问题了。他的饭量也是一个谜。午餐通常是半海碗的干饭,碗里几片菜叶,偶尔会有一小块咸带鱼。有一回生产队聚餐,一大木桶的干饭搁在那儿任人食用。他对于桌上的菜肴没有多少兴趣,而是一次又一次地起身装盛米饭,足足吃下了八九个海碗。那天我盯住他干瘪的肚皮大惑不解地看了很久——那么多的米饭到底装哪去了?


展开余下试题知青下乡插队是一个颁布多时的社会规划。还在中学读书的时候,就已经知道日后必将遇到一个村庄,我将在那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真实的关口村与我预想的那个村差异很大,但究竟差在哪里,当时我并没深想。多年过后,我一直觉得可以说出关口村的许多故事,可是,写下来的仅仅是这些。早一些动笔是不是可以记得住更多的情节和细节?不得而知。总之,现在已经无可弥补了。
两年前的某一天心血来潮,我驾车去了一趟关口村。出乎意料的是,那儿正在变成一片新兴工业园区。我曾经居住的那个小山头刚刚被夷平,两层楼高的知青点早就消失了,远处曾经浓密的村民房子也不见踪影。几辆铲车还在那儿忙碌,不知为什么平整出来的土地面积似乎比我记忆中的村子小很多。我突然记起了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的结尾:“一阵突如其来的飓风把那个称为马孔多的小镇从地球上刮走,从此无影无踪。”随着城市一圈圈扩大,关口村很快会荡然无存,连同竹林茂密的那一座小山头和游荡的鬼魂。今后世界的主角将是那些铲车,它们正轰鸣着伸出无坚不摧的铁臂。
(有删改)
【注】南帆,著名的学者、散文家,纪实性散文集《村庄笔记》获第六届朱自清散文奖杰出作家奖。《关口村三年》是《村庄笔记》收入的作品之一,创作于特定的历史时期,当时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初期,乡村社会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品通过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真实再现了作者在关口村插队的三年生活经历,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乡村生活的艰辛与质朴。
B. 文章开头通过描写灼亮的阳光、斑驳的树影、热烘烘的泥土和树叶气息等,营造了一个真实而富有乡土气息的场景,同时也引出了作者对那段时光的回忆。
C. 文章结尾提到作者驾车重返关口村时,发现村庄已经变成了新兴工业园区,曾经的知青点和村民房子都不见了踪影,这种物是人非的感慨与开头对村庄景象的描写形成了鲜明对比,突出了乡村社会的巨大变化和时代的变迁。
D. 文中多次使用夸张与象征的手法,以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和吸引力,使读者对乡村生活和农民形象有更深刻的了解。
7. 关于文中乡村筵席的描述,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乡村筵席是乡村生活中重要的社交活动,真实地展现了关口村村民鲜活的形象特点。
B. 文中对乡村筵席的描述充满讽刺意味,作者借此批判乡村社会的奢侈浪费和虚荣心理。
C. 乡村筵席上 食物虽然简单,但却充满了农家特色,体现了乡村生活的质朴与纯真。
D. 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乡村筵席的热闹场景,让读者能够感受到浓厚的乡村氛围。
8. 概括作者笔下关口村生活的特点。
9. 在文章最后一段,作者为什么要引用《百年孤独》的结尾“一阵突如其来的飓风把那个称为马孔多的小镇从地球上刮走,从此无影无踪”?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答案】6. D 7. B
8. ①条件艰苦。②劳动繁重。③人情淳朴。④变革迅速。
9. ①增强文章的文学性和艺术感染力。《百年孤独》作为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代表作,其结尾以富有象征意义和哲理深度的语言,增强了文学表现力,使作品更加引人入胜。
②对比鲜明,突出主题。《百年孤独》的结尾描述了一个小镇被飓风卷走,从此无影无踪的情景,这象征着一种历史的终结和文明的消逝。而关口村虽然经历了时代的变迁和知青们的离去,但它依然顽强地存在着,承载着乡村的记忆和文化。这种对比不仅突出了关口村在历史长河中的独特地位,也表达了作者对乡村生活的深厚情感和对其未来的深切关注。
③立意深远,引人深思。正如《百年孤独》中的小镇一样,许多乡村也在经历着被边缘化、被遗忘的命运。作者通过这一引用,暗示了乡村社会在现代化和城市化的浪潮中所面临的挑战和困境,并以此唤起人们对乡村命运的关注和思考,从而推动乡村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解析】
【导语】这篇散文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知青生活的真实图景。作者通过龙眼树下的午睡、饥饿记忆、乡村筵席等碎片化场景,展现了特殊年代里城乡碰撞的生存体验。将个人记忆升华为时代寓言——工业化浪潮正以铲车的铁臂抹去传统乡村的痕迹,形成对消逝农耕文明的深沉挽歌。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D.“文中多次使用夸张与象征的手法”错误。根据原文“明明胳膊上没有多少肌肉,仿佛仅是一层皮裹住一根老骨头,力气却大得让人啧啧称奇”,这是一种对比的写法,突出队长力气大的特点,并非夸张;根据原文“我得承认,关口村让我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饥饿。天黑之后跌跌撞撞地从水田返回,最大的事情就是冲到厨房取出晚餐。我可以一口气吞下两大饭盒的蒸饭,大约蒸了一斤的米”可知,这里是如实描述饥饿时的状态,并非夸张。所以文中并未多次使用夸张与虚构的手法。南帆的《关口村三年》是一部基于真实经历的纪实性作品,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真实的情感表达,展现了乡村生活的点点滴滴和农 民们的内心世界。因此,夸张与虚构并非该作品的艺术特色。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情节、语段作用的能力。
B.“充满讽刺意味,作者借此批判乡村社会的奢侈浪费和虚荣心理”错误。原文“正在进行中的婚宴。乡村的院落光线不足,昏暗的厅堂里摆了几张八仙桌,桌上几盆冒着热气的白菜、笋和肥肉”“猜拳斗酒”等,描绘了乡村筵席食物简单、具有农家特色的场景,流露出对乡村文化的深厚情感;原文“几个划拳的农民换了个人似的直起喉咙吼叫”展现出乡村筵席的热闹氛围,体现了乡村生活的热情与淳朴。因此文中对乡村筵席的描述并没有充满讽刺意味,也没有批判乡村社会的奢侈浪费和虚荣心理。相反,作者以幽默笔调写饮酒趣事,如对饮“三十盏”、跟“电线杆握手”,体现对乡村生活的接纳与怀念。
故选 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①原文“我记起了插队时使用的那个简陋的木箱。几块厚木板钉起来,一个搭扣上挂着一把锁,蓝色的油漆已经褪得差不多了”“知青的日子始终弥漫一种得过且过的气氛,多数人总是很快把城里带来的菜肴吃光。饭桌上很长时间没有荤腥之物”等内容,表现了作者在关口村的生活用具简陋,饮食条件差,反映出生活条件的艰苦。
②原文“我们用板车拉来石块垒起地基,盖了一幢两层楼的小房子。房子盖到二楼的时候,砖头并不是挑上去的。几个帮工的农民来到楼下的空场上,猫着腰将一块块砖头抛到二楼,墙头的泥水工伸手捞住堆放在身边”“我在水田劳作天黑后才返回”等描述,表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下 期中试卷
相关:关于“浙江省衢州”的其他试题
重磅: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4]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