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但现代诗歌中的意象组合亦有所创新。现代诗人更加重视打破传统意象组合中的常规模式来表现现代社会中复杂多样的感受和独特思想体验。例如,艾青的《我爱这土地》,“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诗中意象的组合,不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和谐与美丽,而是将具有强烈对比性质的意象,如“暴风雨打击着的土地”“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和“温柔的黎明”,放在一起,透过这一强烈的反差和矛盾,深切地抒发了诗人对祖国的深厚感情和对民族苦难的愤懑之情,使得诗在意象组合方面既继承了古代传统,也表现出明显的现代特色。 现代社会虽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和文化转型,但是很多传统意象负载的文化内涵仍然在现代诗歌里得到继承和彰显。如牛汉的《根》中,“我被称为根,我在地下度过我的一生,静静地成长,不断地向下、向下……我坚信地心有一个太阳。听不到树枝上的鸟鸣,感受不到轻柔的微风,却泰然处之,没有委屈无聊之感。花开花落的时节,我和枝叶一样快乐,那沉甸甸的硕果,灌注着我所有的心血”。这里虽然没有直接提及“松”,但诗中所塑造的“根”的形象,那种默默奉献、坚韧不拔、坚守信念的特质,与“松”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均为一种高尚品质和精神境界的颂扬,反映出现代诗歌对于古代诗歌意象文化底蕴上的承续。 ——摘编自臧静《中国现代诗歌对中国古代诗歌意象艺术的传承研究》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意脉是诗歌情感变化的脉络,能体现诗歌主旨,传达诗歌情思,不过意脉的把握有赖于对意象群落的探索,单独孤立意象不足以把握。 B. 连贯式意脉的诗歌,诗句语义和语法皆运用得当,语词连贯紧密,诗句上下联符合思维逻辑,跳跃性不突出,顺畅严密,构思有序。 C. 现代诗人更加重视打破传统意象组合中的常规模式,表现出明显的现代特色,来表现现代社会中复杂多样的感受和独特思想体验。 D. 材料一围绕诗歌意脉展开,阐述意脉内涵、形式及与意象关系,强调意脉在诗歌理解中的关键作用;材料二聚焦现代诗歌技巧,从继承和创新角度,探讨其与古代诗歌技巧的关联。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杜甫《登高》以“愁”为意脉,选取“猿啸哀”“落木”等哀愁意象,让读者能洞察诗人的情感与际遇,体会其忧国忧民的情怀。 B. 戴望舒《雨巷》既继承了古代诗歌创造意境的传统,又融入现代孤独、迷茫的情感体验,体现了现代诗歌在意象运用上对传统的创新发展。 C. 李贺《雁门太守行》中,色彩词运用大胆奇特,看似不合常理,却凭借忠君报国、英勇无畏的中心意脉,使全诗语断意连,意境悲壮雄浑。 D. 牛汉《根》中“根”的形象,与古代诗歌中“松”蕴含的坚韧、坚守的文化内涵相通,表明现代诗歌在意象文化底蕴上与古代诗歌存在紧密联系。 3. 下列诗句中,最能体现扩散式意脉特点的一项是( ) A.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鲍照《拟行路难·其四》) B.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杜甫《登岳阳楼》) C.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李贺《李凭箜引》) D.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高适《燕歌行》) 4. 材料二在论述现代诗歌在意象组合方面的继承与创新时,论证过程体现了严密的逻辑性,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5. 依据材料,古代诗歌意脉有连贯式和扩散式两种。请判断《蜀相》的意脉形式,并分析其如何体现该意脉特点,从而抒发诗人情感。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麻果记 铁凝 大人在孩子面前一遍遍重复着自己的故事,他们每次都能觉出这故事的新鲜,却不顾记忆最好的还是眼前的孩子。由于那些故事被过多地重复,在孩子耳朵里,它们早已变成“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一样的索然无味了。 我想象里的奶奶,总是一位少言寡语、站在灶前做着麻果月饼的农村妇女。因为我小时,一个奶奶和麻果月饼的故事,父亲在我们耳边重复过无数遍,我竟然没有觉出它的乏味,每次听来还能以它展开些新的联想。 父亲讲这故事,总是先从麻说起:这麻,是一种草本阔叶植物,分为朽麻和线麻,朽麻打绳,线麻捻线。麻是麻秸的皮,劈时要到河里去沤,沤时很臭,朽麻最臭。或许是他从小生在农村的缘故,讲起麻来才能使你身临其境。故事的开篇没什么听头,父亲讲麻主要是引出麻的果实——麻果,那是朽麻上的果实。朽麻长得齐房高,叶呈桃圆形,碗样大。当一阵火星般的黄色小花撒向天地之后,便是这麻果的出现。麻果像一簇朝天的小酒杯,制服扣子般大小,“杯”口如一朵平面多瓣的花。瓣中嵌着乳白色的麻籽,剥开嚼嚼,有淡苦味儿,但清香。麻籽成熟后,由白变黑,“酒杯”炸开,它们被弹入大地,来年一齐破土而出。 于是中秋时,乡间女人总是采下一朵麻果,用它来点缀这天烤烙的月饼。这月饼的外形虽同于真正的月饼,但远不具月饼的价值,它只是那些购不起月饼的人家一种节日的替代,实则发面火烧矣!如果多一点豆馅或枣泥,再以麻果做印,便是更好的替代了。那时的我家,中秋时真正的月饼也有,但总是不能满足家人的需求,这种供与求失调的解决办法,便是这填入枣泥、豆馅,钤有麻果印记的火烧的补充,这火烧的制作者即是奶奶。 父亲从来没有讲过他对这天月亮的记忆,在他的印象中这天最美的是下午那明丽的天空,和乡村大道上那盛开的“老鸹喝喜酒”——一种藕荷色的小喇叭花。大概那是因为这时奶奶正在灶前劳作吧,又是因了这天下午那明丽的天空,和那路边“老鸹喝喜酒”的盛开,使他执拗地认为,最好吃的不是细馅果子月饼,而是这钤有麻果印记的火烧。我常看到一个神气的男孩,一手举着这火烧,跳过一棵棵“老鸹喝喜酒”在明丽的天空下畅快地奔跑,然后钻进一片朽麻地里找他的伙伴去海阔天空。
展开余下试题我插队时,也注意过这天下午的天空,感觉它明丽得就要溢出颜色,就要染蓝天边的大地,才意识到原来我和我们的冀中平原就是被这么好的天空所笼罩,也才忘掉手上因努力开掘这土地刚打下的血泡。 可历史前进得毕竟太快了,转眼间我们的周围变成了另一个天地。当年我回家时进出市里的那条荒凉的城郊大道,现在已是商店林立。至于说到中秋时那月饼盛况,你会觉得那简直成了生产厂家和顾客的共同奢侈了。每年我都要在这些月饼的风景里奔跑一阵,为月饼而奢侈也像是一种传染吧。回到家来带着节前的风尘,一包包打开,先为自己的选择沾沾自喜一阵,窃喜我购得了最新鲜的“酥皮”和“豆蓉”,窃喜今年的“火腿”真是广州运来的……但这一年一度的月饼节,由于一年比一年豪华,过节的时间延续也越来越长了。先是兴高采烈地吃,继而是无所谓地吃,然后是无可奈何地吃,直到最后该分配“消灭”了。然而总有一批不可消灭者要被扔掉的,扔时还要看准时机,轻步掩面,避免落个浪费的罪名。 我家的月饼导致被扔,除了它的过剩之外,另一个原因大约是父亲对它们过分冷淡。他由于厌甜的胃口,对月饼这东西总是给以贬义。在他看来,世上的月饼名称任你千变万化地出新,也不过是糖加面,纵有几丝火腿、几粒果仁也早已埋没在糖面之中。父亲的理论不无道理,然而我却觉得父亲对各路月饼的淡漠,还是基于他的麻果火烧。那麻果总是随着这天下午的天空在他脑海中出现吧,虽然我也感受过这日下午天空的明丽,但我毕竟没有亲自尝过麻果火烧,甚至连朽麻都没有觅见。 后来我无数次地进山,无数次地出省,总不忘记去询问那朽麻,却总未得见。 一次我凭窗而立时,却发现了意外:一簇阔叶植物正从院子里堆着的煤山的边缘蹿出来,几片碗大的桃形圆叶在逆光下显出格外的活泼,几朵火星般的小花就在黑颜色里闪烁。我凭着过人的视力还发现,它的枝干上分明有几个朝天的“酒杯”——呀,朽麻!我迅速跑下楼去,跑进这三角形院子,来到这麻的跟前。一点儿不错,房样高的枝干,桃样的阔叶,火星般的花序,酒杯样的麻果。 我采下一个麻果,回家请父亲验证。父亲惊异地问我是哪儿来的,我指给他说就在窗外,就在眼前。他说,这麻果刚长出,还柔软,里面连籽都不曾有。成熟变硬要到中秋节,现在还不到阴历七月。我说,今年中秋节咱们也烙麻果月饼吧,哪知父亲却显得冷漠了。他说,想想罢了,真做出来你们倒不一定吃了,那不就是火烧嘛。 我不知父亲为什么一下子对麻果失去了兴致,他指的“你们”又是谁。也许是专指我,也许是对一代人的泛指。他一定在想,为什么要拿这久远的想象来冲击眼前呢?难道父亲真的捋胳膊挽袖子为我们做下这火烧后,我担保就不去月饼风景里奔波了吗?到头来被冷落的或许还是这填了些豆和枣的面饼子,虽然它有我久觅不到的麻果作钤记,当今我们也不再需要这东西来作补充。这时父亲的淡漠,也许是对他从前那热烈想象的冷落吧。 然而,世间哪有不被冷落的热烈呢,热烈应该和想象同步才是。 让麻果永远是麻果吧!还有我未曾见面的“老鸹喝喜酒”。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第一段不仅揭示了代际之间对记忆和故事感受的差异,也为后文“我”对父亲故事的独特情感做了铺垫,暗示了记忆与时间、情感之间的关系。 B. “老鸹喝喜酒”这种花在文中多次出现,既是父亲童年形象的缩影,也象征着那段未曾亲历却被无数次讲述过的美好时光。 C. 文章运用对比手法,将当年乡村中秋食物 匮乏与如今城市月饼的种类繁多对比,表达了作者对现代人饮食多样性的欣慰和满足。 D. 全文借助孩童的视角,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展开对“麻果火烧”故事的回忆,表达了对传统生活方式消逝的感慨。 7.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 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无数次地进山,无数次地出省,总不忘记去询问那朽麻”,表现出“我”对父亲童年回忆的认同与好奇。 B. “几朵火星般的小花就在黑颜色里闪烁”写出了朽麻花再次出现在我眼前时,虽小但却醒目的姿态,表达了我无意中发现朽麻的喜出望外的心情。 C. “历史前进得毕竟太快了,转眼间我们的周围变成了另一个天地”一句,暗示社会的变迁使我们终于摆脱了曾经的贫困生活,欣然迎接新生活的到来。 D. 文章结尾写“让麻果永远是麻果吧”,是因为“我”最终意识到即便能找到真正的麻果,但随着时代的变迁,麻果已经不再具有最初的意义。 8. 文章中多次写到“奔跑”,请分析“在明丽 天空下奔跑”与“在这些月饼风景里奔跑”这两个场景中“奔跑”各自蕴含的意思。 9. 文章在结尾写道“然而,世间哪有不被冷落的热烈呢,热烈应该和想象同步才是。”你认为本文是否真正做到了不去打破父亲对麻果的想象?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陈轸者,游说之士。与张仪俱事秦惠王,皆贵重,争宠。张仪恶陈轸于秦王曰:“轸重币轻使秦楚之间,将为国交也。今楚不加善于秦而善轸者,轸自为厚而为王薄也。且轸欲去秦而之楚,王胡不听乎?”王谓陈轸曰:“吾闻子欲去秦之楚,有之乎?”轸曰:“然。”王曰:“仪之言果信矣。”轸曰:“非独仪知之也,行道之士尽知之矣。昔伍子胥忠于其君而天下争以为臣,曾参孝于其亲而天下愿以为子。故卖仆妾不出闾巷而售者,良仆妾也;出妇嫁于乡曲者,良妇也。今轸不忠其君,楚亦何以轸为忠乎?忠且见弃,轸不之楚何归乎?”王以其言为然,遂善待之。 居秦期年,秦惠王终相张仪,而陈轸奔楚。楚未之重也,而使陈轸使于秦。……韩魏相攻,期年不解。秦惠王欲救之,问于左右。左右或曰救之便,或曰勿救便,惠王未能为之决。陈轸适至秦,惠王曰:“子去寡人之楚,亦思寡人不?”陈轸对曰:“王闻夫越人庄舄乎?”王曰:“不闻。”曰:“越人庄舄仕楚执珪,有顷而病。楚王曰:‘舄故越之鄙细人也,今仕楚执珪,贵富矣,亦思越不?’中谢对曰:‘凡人之思故在其病也彼思越则越声不思越则楚声。’使人往听之,犹尚越声也。今臣虽弃逐之楚,岂能无秦声哉!”惠王曰:“善。今韩魏相攻,期年不解,或谓寡人救之便,或曰勿救便,寡人不能决,愿子为子主计之馀,为寡人计之。”陈轸对曰:“亦尝有以夫卞庄子刺虎闻于王者乎?庄子欲刺虎,馆竖子止之,曰:‘两虎方且食牛,食甘必争,争则必斗,斗则大者伤,小者死,从伤而刺之,一举必有双虎之名。’卞庄子以为然,立须之。有顷,两虎果斗,大者伤,小者死。庄子从伤者而刺之,一举果有双虎之功。今韩魏相攻,期年不解,是必大国伤,小国亡,从伤而伐之,一举必有两实。此犹庄子刺虎之类也。臣主与王何异也。”惠王曰:“善。”卒弗救。大国果伤,小国亡,秦兴兵而伐,大剋之。此陈轸之计也。 ——节选自《史记·张仪列传》 材料二: 战国权谋之士,游说从横,皆趋一时之利,殊不顾义理曲直所在。张仪欺楚怀王,使之绝齐而献商於之地。陈轸谏曰:“张仪必负王,商於不可得而齐、秦合,是北绝齐交,西生秦患。”其言可谓善矣。然至云:“不若阴合而阳绝于齐,使人随张仪,苟与吾地,绝齐未晚。”是轸不深计齐之可绝与否,但以得地为意耳。及秦负约,楚王欲攻之,轸又劝曰:“不如因赂之以一名都,与之并兵而攻齐,是我亡地于秦,取偿于齐也。”此策尤乖谬不义。且秦加亡道于我,乃欲赂以地;齐本与国,楚无故而绝之!宜割地致币,卑词谢罪,复求其援。而反欲攻之,轸之说于是疏矣。乃知鲁仲连、虞卿为豪杰之士,非轸辈所能企及也。
展开余下试题——洪迈《容斋随笔·卷九·陈轸之说疏》 10. 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凡人A之思B故C 其病也D彼思越E则越声F不思越G则楚声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适,刚好,与《孔雀东南飞》中“始适还家门”的“适”意思不相同。 B. 须,等待,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中“须行即骑访名山”的“须”意思相同。 C. 因,趁机,与《鸿门宴》中“因击沛公于坐”的“因”意思相同。 D. 与,结交,与《兰亭集序》中“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的“与”意思不相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张仪为了争宠而在秦惠王面前中伤陈轸,说他想离开秦国投奔楚国,秦惠王将信将疑,就去质问陈轸,经陈轸一番解释后,发现他其实很忠诚。 B. 陈轸游说很有特点,他极少铺张扬厉,辞采华美,而是善于以诚动人、以喻释理来达到谏言君王的目的,常常取得不错的效果。 C. 陈轸声称是遭排挤、抛弃而离开秦国,自己内心其实是眷恋秦国的。但实际上陈轸朝秦暮楚,反复横跳以取利,非有死国死君之行。 D. 陈轸起初对楚怀王的劝谏是好的,但之后的谏言却一个比一个荒谬,可见其游说能力不如鲁仲连、虞卿等豪杰之士。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楚不加善于秦而善轸者,轸自为厚而为王薄也。 (2)忠且见弃,轸不之楚何归乎?王以其言为然,遂善待之。 14. 洪迈认为陈轸这种权谋之士,“游说从横,皆趋一时之利,殊不顾义理曲直所在”。结合材料一、二,请简要概括有哪些事实可以支持这个观点。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小题。 岳王墓① 明·高启 大树无枝向北风,千年遗恨泣英雄。 班师诏已来三殿②,射虏书犹说两宫③。 每忆上方谁请剑,空嗟高庙自藏弓。 栖霞岭上今回首,不见诸陵白露中。 [注]①岳王墓,在杭州栖霞岭下,俗称岳坟、鄂王坟。②三殿:唐朝麟德殿有三面,故称“三殿”,此处借指南宋朝廷。③指岳飞上奏朝廷请求继续抗金杀敌想要迎回徽宗、钦宗事。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全诗通过凭吊岳飞墓,表达了对岳飞被害而未完成统一大业的无限惋惜,展现了对历史的深刻反思和对英雄的无限敬仰。 B. 颔联,诗人由写眼前景转而抒写历史往事,上句虚写朝廷勒令岳飞退兵,下句实写岳飞迎回被金人俘虏 徽、钦二帝,虚实结合。 C. 颈联运用了典故,表达了对岳飞的怀念和对南宋朝廷的愤慨。诗人以“每忆”和“空嗟”表达了对忠臣被杀的无限遗恨和对朝廷软弱无能的鞭挞之情。 D. 尾联又回到眼前空间的景色,而于描写中复凝聚着深沉的历史内容。既抒发了诗人对南宋王朝自取灭亡的慨叹,也表达了对岳飞屈死的悲愤。 16. 明代顾起纶评论高启诗“发端沉郁”,请根据此评价,简要分析诗歌的首联是如何体现这一特点的。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书愤》中表现诗人早年亲临前线,目睹楼船战舰飞奔、战马纵横驰骋景象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 (2)《扬州慢》中化用杜牧诗句,描写扬州城昔日繁华,来反衬如今荒芜衰败的景象,从而抒发黍离之悲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 (3)《陈情表》中,李密因门庭衰落,既没有什么近亲,也没有什么僮仆,零丁孤苦,因此平日里只能“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曾经只存在于科幻电影中的人形机器人似乎已 。例如,美国波士顿动力公司的人形机器人“阿特拉斯”已经可以跳舞和跑酷。现在,该公司正促使这款机器人进入工业领域。该公司的四足机器人已被用于工业探查、建筑工地监测和安全监察等方面。 ①美国阿尔贡机电公司推出了人形机器人“阿尔贡1号”,②这款机器人在AI系统指挥下,③能胜任药品、电子产品和消费品的生产制造等精细工作。④它还拥有其他人形机器人不具备的激光雕刻、轧制和3D打印。⑤该公司希望,他们的机器人能与其他人形机器人协同工作,⑥为各类工厂提供灵活高效的自动化解决问题的方案。 作为人形机器人领域的“网红”,特斯拉公司开发的“擎天柱”从“跳舞机器人”变身为“工作狂”,从基本劳动到从事工厂和仓库里更复杂的操作,它都 ,能轻松应对。今年5月,特斯拉公布了擎天柱在自家工厂“打工”的视频,引发广泛关注。 《福布斯》双周刊的报道强调,人形机器人将为它们涉足的所有领域注入智慧、力量和敏捷性。但这些机器人将以何种方式融入劳动力大军,需要政府深思熟虑,精心设计。 (节选自《科学大观园》2025年1月有删减)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中有两处语病,请找出并修改,可增删少量词语。 20. 将文中加点的两个词语“网红”和“打工”分别替换成“明星”和“工作”,从语意上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每年春节期间,是返乡年轻人说方言最密集的时候。 但是,现在很多年轻人自觉患上了“普通话羞耻症”,最期待拥有的技能是在普通话和方言之间丝滑切换。以新媒体账号进行类比——说普通话的你像“大号”,展示的是你的社会属性、你希望向外界呈现的整体个人形象; ① ,展示的是你的文化属性、情感属性,标记着你的来处、你的偏好、你最真实的情绪变化。 方言,或曰母语,对应的是地方、乡愁。作家金宇澄说“这是一种存在于血液里的、最基本的认同。”然而,当下方言的消亡已是世界性的危机。“方言的存在前提,是你一直生活在这个小共同体里。但现在你孤身远行,你不能带着你的小共同体,你是这条河里的一滴水,进入了大海。这个进程随着近40多年的改革开放,在亿万人口的流动之下获得了空前的加速度。”作家李敬泽在一次受访中这样表示。方言的弱化,甚至有朝一日在日常生活场景中的消亡,在李敬泽看来, ② 。 (选自谭山山《新周刊·我的乡愁,都在方言里》2025年2月,有删减) 2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2. 文中画波浪线处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简要分析其构成及表达效果。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尽人事而听天命。”——清·李汝珍《镜花缘》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宋·欧阳修《伶官传序》 上面两则材料蕴含着人生经验与智慧,“人事”与“天命”之间仿佛有矛盾,却又和谐统一,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