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中试卷

阅读:5  2025-08-11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下 期中试卷
重磅: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5]
浙江省台金七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绝密★考试结束前
浙江省台金七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命题学校:台州中学东校区 李晨 黄自伟 审题学校:路桥中学 姜丽华
考生须知:
1.本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填涂相应数字。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想要透过表象把握住诗歌流动的意脉,意象是其重要抓手。单独孤立的意象不足以表现诗歌情感特征,散落的意象群落组合才可以探索诗歌的心理图式,将隐藏不易发掘的心象找出后发现意脉。意脉即诗人在诗词中情感变化的脉络。它是诗歌的血脉流动,使诗歌达到某种整体性;是现实主观情感内容的形式化、规范化和秩序化。它能够体现出诗歌的主旨、传达出诗歌的情思。有了统一的意脉,意象群落才能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一脉贯穿其中,意象与意象之间便具有了某种潜隐性的线性相关,不可句摘。
纵观古人之论点,常见的意脉一般分为两种形式:连贯式与扩散式。连贯式意脉,其特征为:诗句语义和语法皆运用得当,语词间的连贯性和相关性比较紧密,诗句上下联符合思维逻辑,跳跃性不突出。即像宋魏庆之引《室中语》曰:“凡作诗,使人读第一句知有第二句,读第二句知有第三句,次第终篇,方为至妙。”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便是如此。诗人充满诗意的离别情绪贯穿全诗,情绪决定感觉,意脉决定构思,意象群落的感性变化随诗人目送友人离别的镜头而动。“黄鹤楼”“扬州”“孤帆”“长江”镜头越来越远,诗人情绪越来越低落,目光景色也愈显空洞和孤寂,诗人寓离情于景色,一片孤帆与碧空极尽渲染之能事,情丝不绝。全诗既符合语言逻辑,又符合思维逻辑,顺畅而又严密。再如杜甫的《登高》,这是杜甫“不求工而自工”的无意之作,“愁”的意脉贯穿全诗,写他的登高所见与登高所感。象随心动,诗人眼里只有“猿啸哀”“江水”“飞鸟”“落木”等哀愁意味很浓的意象。这些意象是探索杜甫生命轨迹的线索,我们可以通过意象来洞察诗人的情感和际遇,把握其中情感意脉的流动,感受杜甫的忧国忧民、悲天悯人与老病孤愁。
扩散式意脉注重宏观上的一脉贯穿,微观上并不回避违背语言或思维规范。有些诗句中词义不连、语法不畅,随之而变化莫测、摇曳多姿。即像刘勰所言外在语言“异旨”连接,然全篇“通制”即可。“语不接而意接,血脉贯续,语词高简”,所以诗人个中意须得读者细细揣摩,诗歌也就自然具备滋味。如李贺的《雁门太守行》,诗篇奇诡而妥帖,描绘的是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却采用大量鲜艳明丽而又怪诞的色彩词,如“黑云”“金鳞”“凝夜紫”“黄金台”和“玉龙”,构思奇特、想象惊人,意象复合的“通感”别出心裁。全诗诡怪、不合逻辑之处甚多,但是中心意脉表现我军战士忠君报国、视死如归的精神,讴歌视死如归的英雄主义精神,诗人为国建功立业以及浓烈的爱国主义之情始终统领全诗,因此《雁门太守行》语断意连,怪而妥帖,意脉贯通。
——摘编自胡雅慧《意象·意脉·意味——古典诗歌阅读的三个视点》
材料二:
中国现代诗歌中意象组合既有对古代诗歌技巧的继承,也有对它的创新和发展,同时延续文化内涵。古代诗歌中意象组合讲究创造意境,往往采用并置和叠加的手法,使意象间互相呼应和衬托,从而取得和谐有韵的艺术效果。现代诗歌继承了这一传统,如戴望舒的《雨巷》,“像梦中飘过一枝丁香的,我身旁飘过这女郎;她静默地远了,远了,到了颓圮的篱墙,走尽这雨巷”。诗中“雨巷”“丁香”“女郎”形象的结合,吸取古代诗歌形象结合的技巧,创造了朦胧、深邃、忧郁的情调,似乎使人置身江南雨巷,感到那淡淡的悲哀和困惑,它符合古代诗歌以意象组合来创造意境之传统。


浏览完整试题但现代诗歌中的意象组合亦有所创新。现代诗人更加重视打破传统意象组合中的常规模式来表现现代社会中复杂多样的感受和独特思想体验。例如,艾青的《我爱这土地》,“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诗中意象的组合,不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和谐与美丽,而是将具有强烈对比性质的意象,如“暴风雨打击着的土地”“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和“温柔的黎明”,放在一起,透过这一强烈的反差和矛盾,深切地抒发了诗人对祖国的深厚感情和对民族苦难的愤懑之情,使得诗在意象组合方面既继承了古代传统,也表现出明显的现代特色。
现代社会虽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和文化转型,但是很多传统意象负载的文化内涵仍然在现代诗歌里得到继承和彰显。如牛汉的《根》中,“我被称为根,我在地下度过我的一生,静静地成长,不断地向下、向下……我坚信地心有一个太阳。听不到树枝上的鸟鸣,感受不到轻柔的微风,却泰然处之,没有委屈无聊之感。花开花落的时节,我和枝叶一样快乐,那沉甸甸的硕果,灌注着我所有的心血”。这里虽然没有直接提及“松”,但诗中所塑造的“根”的形象,那种默默奉献、坚韧不拔、坚守信念的特质,与“松”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均为一种高尚品质和精神境界的颂扬,反映出现代诗歌对于古代诗歌意象文化底蕴上的承续。
——摘编自臧静《中国现代诗歌对中国古代诗歌意象艺术的传承研究》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意脉是诗歌情感变化的脉络,能体现诗歌主旨,传达诗歌情思,不过意脉的把握有赖于对意象群落的探索,单独孤立意象不足以把握。
B. 连贯式意脉的诗歌,诗句语义和语法皆运用得当,语词连贯紧密,诗句上下联符合思维逻辑,跳跃性不突出,顺畅严密,构思有序。
C. 现代诗人更加重视打破传统意象组合中的常规模式,表现出明显的现代特色,来表现现代社会中复杂多样的感受和独特思想体验。
D. 材料一围绕诗歌意脉展开,阐述意脉内涵、形式及与意象关系,强调意脉在诗歌理解中的关键作用;材料二聚焦现代诗歌技巧,从继承和创新角度,探讨其与古代诗歌技巧的关联。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杜甫《登高》以“愁”为意脉,选取“猿啸哀”“落木”等哀愁意象,让读者能洞察诗人的情感与际遇,体会其忧国忧民的情怀。
B. 戴望舒《雨巷》既继承了古代诗歌创造意境的传统,又融入现代孤独、迷茫的情感体验,体现了现代诗歌在意象运用上对传统的创新发展。
C. 李贺《雁门太守行》中,色彩词运用大胆奇特,看似不合常理,却凭借忠君报国、英勇无畏的中心意脉,使全诗语断意连,意境悲壮雄浑。
D. 牛汉《根》中“根”的形象,与古代诗歌中“松”蕴含的坚韧、坚守的文化内涵相通,表明现代诗歌在意象文化底蕴上与古代诗歌存在紧密联系。
3. 下列诗句中,最能体现扩散式意脉特点的一项是( )
A.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鲍照《拟行路难·其四》)
B.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杜甫《登岳阳楼》)
C.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李贺《李凭箜引》)
D.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高适《燕歌行》)
4. 材料二在论述现代诗歌在意象组合方面的继承与创新时,论证过程体现了严密的逻辑性,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5. 依据材料,古代诗歌意脉有连贯式和扩散式两种。请判断《蜀相》的意脉形式,并分析其如何体现该意脉特点,从而抒发诗人情感。
【答案】1. D 2. B
3. C 4. ①论证结构清晰,有逻辑。开篇提出观点,接着从“继承-创新-文化延续”三个层次展开,层次清晰,富有逻辑。
②论证方法多样,有说服力。如对比论证,对比现代诗歌与古代诗歌的意象组合方式;举例论证,多处列举典型诗例论证观点,强化论证说服力;引用论证,引用古代诗人关于诗歌技巧的言论,使论证严密,具权威性。
③论证语言严密,避免绝对化。用“很多”“仍然”“既有……也有”“虽然……但”等限定词和关联词,强化逻辑关系,体现表述的严谨性。
④论据充分且有效。材料二以三首诗为论据,紧扣各分论点,且论据典型,论证严密。
5. ①《蜀相》的意脉形式为连贯式。
②诗歌以作者对诸葛亮的敬仰及其壮志未酬的惋惜之情为意脉,开篇设问,点出诗人寻访蜀相祠的急迫之情,再以“柏森森”营造肃穆氛围,奠定凭吊基调。接着写诗人无心欣赏“碧草”“好音”,急于去瞻仰诸葛亮,加深追思之情。“三顾”“两朝”一联,称赞诸葛亮的德行才干,表达对其敬仰之情,自然连贯。尾联“出师未捷”强调惋惜,“泪满襟”也暗含诗人感事忧国的情怀和以身许国的抱负。与前文呼应,情感深沉悲壮。
【解析】
【导语】这篇文章从古典诗歌的意象、意脉切入,深入探讨了诗歌情感表达的内在机制。材料一系统阐释意脉理论,通过李白、杜甫等经典案例,生动展现连贯式与扩散式意脉的艺术特征;材料二则立足现代诗歌发展,辩证分析其对古典意象艺术的传承与创新。两则材料互为补充,共同构建起中国诗歌美学的理论框架。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D.“材料二聚焦现代诗歌技巧”错误。原文是说“中国现代诗歌中意象组合既有对古代诗歌技巧的继承”,所以材料二是“聚焦现代诗歌意象组合,从继承和创新角度,探讨其与古代诗歌技巧的关联”。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B.“又融入现代孤独、迷茫的情感体验,体现了现代诗歌在意象运用上对传统的创新发展”错误。材料二明确指出“诗中‘雨巷’‘丁香’‘女郎’形象的结合,吸取古代诗歌形象结合的技巧,创造了朦胧、深邃、忧郁的情调……符合古代诗歌以意象组合来创造意境之传统”,并未体现出此处是对传统的创新发展。


展开余下试题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能力。
C.诗句中意象跳跃,“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等,语言逻辑断裂,情感隐于意象组合中,符合扩散式意脉的特点。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能力。
①开篇提出中国现代诗歌意象组合在继承古代技巧基础上有创新与发展,并延续文化内涵的观点;接着以《雨巷》为例,分析“雨巷”“丁香”等意象组合对古代意境创造传统的继承 ;以《我爱这土地》为例,阐述对比意象对传统模式的突破,体现创新;以《根》为例,论述 “文化延续”。结构层次清晰,富有逻辑。
②论证方法多样。如运用对比论证,将艾青诗中冲突意象与传统和谐意象对比,凸显创新;举例论证,以三首经典诗作具体阐释意象组合的继承、创新与文化延续;还引用古代诗歌技巧理论增强权威性。
③论证语言严密。如“很多传统意象负载的文化内涵仍然……”“既有对古代诗歌技巧的继承,也有对它的创新和发展”等词句避免绝对化,表述严谨,逻辑关系明确。
④论据充分且有效。所选的《雨巷》《我爱这土地》《根》都是现代诗歌的经典作品,典型且分析深入,与论点紧密结合,说服力强。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①材料一说连贯式意脉的特征是“诗句语义和语法皆运用得当,语词间的连贯性和相关性比较紧密,诗句上下联符合思维逻辑,跳跃性不突出”。《蜀相》围绕“寻访蜀相祠堂-描绘祠中景象-追述丞相功业-抒发深沉感慨”这一清晰的时间与逻辑顺序展开,语义连贯,没有突兀的跳跃或断裂,符合连贯式意脉的定义。
②首联“何处寻”透露出诗人专程寻访的急迫与敬仰,“柏森森”这一意象不仅点明地点,更营造出庄严肃穆、历史沧桑的氛围,为全诗定下凭吊、追思的基调。
颔联承接首联“寻”到祠堂后所见所闻。碧草本美,黄鹂音本悦耳,但“自”“空”表明这些春景春音是徒然存在,自己无心欣赏,急于去瞻仰诸葛亮,加深追思之情。
颈联从“三顾”出山到辅佐“两朝”,时间脉络清晰,高度概括诸葛亮一生最重要的贡献与精神,抒发诗人敬仰之情,自然连贯。
尾联“出师未捷”点明最深切的痛惜;“长使英雄泪满襟”里的“泪”不仅为诸葛亮而流,也暗含诗人感时忧国、自伤抱负难酬的深沉悲慨。意脉在此处完美收束,将凭吊之情、敬仰之意、惋惜之痛、家国之忧融为一体,深沉悲壮。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麻果记
铁凝
大人在孩子面前一遍遍重复着自己的故事,他们每次都能觉出这故事的新鲜,却不顾记忆最好的还是眼前的孩子。由于那些故事被过多地重复,在孩子耳朵里,它们早已变成“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一样的索然无味了。
我想象里的奶奶,总是一位少言寡语、站在灶前做着麻果月饼的农村妇女。因为我小时,一个奶奶和麻果月饼的故事,父亲在我们耳边重复过无数遍,我竟然没有觉出它的乏味,每次听来还能以它展开些新的联想。
父亲讲这故事,总是先从麻说起:这麻,是一种草本阔叶植物,分为朽麻和线麻,朽麻打绳,线麻捻线。麻是麻秸的皮,劈时要到河里去沤,沤时很臭,朽麻最臭。或许是他从小生在农村的缘故,讲起麻来才能使你身临其境。故事的开篇没什么听头,父亲讲麻主要是引出麻的果实——麻果,那是朽麻上的果实。朽麻长得齐房高,叶呈桃圆形,碗样大。当一阵火星般的黄色小花撒向天地之后,便是这麻果的出现。麻果像一簇朝天的小酒杯,制服扣子般大小,“杯”口如一朵平面多瓣的花。瓣中嵌着乳白色的麻籽,剥开嚼嚼,有淡苦味儿,但清香。麻籽成熟后,由白变黑,“酒杯”炸开,它们被弹入大地,来年一齐破土而出。
于是中秋时,乡间女人总是采下一朵麻果,用它来点缀这天烤烙的月饼。这月饼的外形虽同于真正的月饼,但远不具月饼的价值,它只是那些购不起月饼的人家一种节日的替代,实则发面火烧矣!如果多一点豆馅或枣泥,再以麻果做印,便是更好的替代了。那时的我家,中秋时真正的月饼也有,但总是不能满足家人的需求,这种供与求失调的解决办法,便是这填入枣泥、豆馅,钤有麻果印记的火烧的补充,这火烧的制作者即是奶奶。
父亲从来没有讲过他对这天月亮的记忆,在他的印象中这天最美的是下午那明丽的天空,和乡村大道上那盛开的“老鸹喝喜酒”——一种藕荷色的小喇叭花。大概那是因为这时奶奶正在灶前劳作吧,又是因了这天下午那明丽的天空,和那路边“老鸹喝喜酒”的盛开,使他执拗地认为,最好吃的不是细馅果子月饼,而是这钤有麻果印记的火烧。我常看到一个神气的男孩,一手举着这火烧,跳过一棵棵“老鸹喝喜酒”在明丽的天空下畅快地奔跑,然后钻进一片朽麻地里找他的伙伴去海阔天空。
我插队时,也注意过这天下午的天空,感觉它明丽得就要溢出颜色,就要染蓝天边的大地,才意识到原来我和我们的冀中平原就是被这么好的天空所笼罩,也才忘掉手上因努力开掘这土地刚打下的血泡。
可历史前进得毕竟太快了,转眼间我们的周围变成了另一个天地。当年我回家时进出市里的那条荒凉的城郊大道,现在已是商店林立。至于说到中秋时那月饼盛况,你会觉得那简直成了生产厂家和顾客的共同奢侈了。每年我都要在这些月饼的风景里奔跑一阵,为月饼而奢侈也像是一种传染吧。回到家来带着节前的风尘,一包包打开,先为自己的选择沾沾自喜一阵,窃喜我购得了最新鲜的“酥皮”和“豆蓉”,窃喜今年的“火腿”真是广州运来的……但这一年一度的月饼节,由于一年比一年豪华,过节的时间延续也越来越长了。先是兴高采烈地吃,继而是无所谓地吃,然后是无可奈何地吃,直到最后该分配“消灭”了。然而总有一批不可消灭者要被扔掉的,扔时还要看准时机,轻步掩面,避免落个浪费的罪名。
我家的月饼导致被扔,除了它的过剩之外,另一个原因大约是父亲对它们过分冷淡。他由于厌甜的胃口,对月饼这东西总是给以贬义。在他看来,世上的月饼名称任你千变万化地出新,也不过是糖加面,纵有几丝火腿、几粒果仁也早已埋没在糖面之中。父亲的理论不无道理,然而我却觉得父亲对各路月饼的淡漠,还是基于他的麻果火烧。那麻果总是随着这天下午的天空在他脑海中出现吧,虽然我也感受过这日下午天空的明丽,但我毕竟没有亲自尝过麻果火烧,甚至连朽麻都没有觅见。
后来我无数次地进山,无数次地出省,总不忘记去询问那朽麻,却总未得见。
一次我凭窗而立时,却发现了意外:一簇阔叶植物正从院子里堆着的煤山的边缘蹿出来,几片碗大的桃形圆叶在逆光下显出格外的活泼,几朵火星般的小花就在黑颜色里闪烁。我凭着过人的视力还发现,它的枝干上分明有几个朝天的“酒杯”——呀,朽麻!我迅速跑下楼去,跑进这三角形院子,来到这麻的跟前。一点儿不错,房样高的枝干,桃样的阔叶,火星般的花序,酒杯样的麻果。
我采下一个麻果,回家请父亲验证。父亲惊异地问我是哪儿来的,我指给他说就在窗外,就在眼前。他说,这麻果刚长出,还柔软,里面连籽都不曾有。成熟变硬要到中秋节,现在还不到阴历七月。我说,今年中秋节咱们也烙麻果月饼吧,哪知父亲却显得冷漠了。他说,想想罢了,真做出来你们倒不一定吃了,那不就是火烧嘛。


展开余下试题我不知父亲为什么一下子对麻果失去了兴致,他指的“你们”又是谁。也许是专指我,也许是对一代人的泛指。他一定在想,为什么要拿这久远的想象来冲击眼前呢?难道父亲真的捋胳膊挽袖子为我们做下这火烧后,我担保就不去月饼风景里奔波了吗?到头来被冷落的或许还是这填了些豆和枣的面饼子,虽然它有我久觅不到的麻果作钤记,当今我们也不再需要这东西来作补充。这时父亲的淡漠,也许是对他从前那热烈想象的冷落吧。
然而,世间哪有不被冷落的热烈呢,热烈应该和想象同步才是。
让麻果永远是麻果吧!还有我未曾见面的“老鸹喝喜酒”。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第一段不仅揭示了代际之间对记忆和故事感受的差异,也为后文“我”对父亲故事的独特情感做了铺垫,暗示了记忆与时间、情感之间的关系。
B. “老鸹喝喜酒”这种花在文中多次出现,既是父亲童年形象的缩影,也象征着那段未曾亲历却被无数次讲述过的美好时光。
C. 文章运用对比手法,将当年乡村中秋食物的匮乏与如今城市月饼的种类繁多对比,表达了作者对现代人饮食多样性的欣慰和满足。
D. 全文借助孩童的视角,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展开对“麻果火烧”故事的回忆,表达了对传统生活方式消逝的感慨。
7.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无数次地进山,无数次地出省,总不忘记去询问那朽麻”,表现出“我”对父亲童年回忆的认同与好奇。
B. “几朵火星般的小花就在黑颜色里闪烁”写出了朽麻花再次出现在我眼前时,虽小但却醒目的姿态,表达了我无意中发现朽麻的喜出望外的心情。
C. “历史前进得毕竟太快了,转眼间我们的周围变成了另一个天地”一句,暗示社会的变迁使我们终于摆脱了曾经的贫困生活,欣然迎接新生活的到来。
D. 文章结尾写“让麻果永远是麻果吧”,是因为“我”最终意识到即便能找到真正的麻果,但随着时代的变迁,麻果已经不再具有最初的意义。
8. 文章中多次写到“奔跑”,请分析“在明丽的天空下奔跑”与“在这些月饼风景里奔跑”这两个场景中“奔跑”各自蕴含的意思。
9. 文章在结尾写道“然而,世间哪有不被冷落的热烈呢,热烈应该和想象同步才是。”你认为本文是否真正做到了不去打破父亲对麻果的想象?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答案】6. A 7. C
8. ①第一个“奔跑”表现了父亲儿时在物质匮乏年代里能吃上自己母亲亲手制作的火烧而感到骄傲、富足和幸福。塑造了一个充满活力与快乐的男孩形象。
②第二个“奔跑”写出了我在物质充裕 年代里为挑选更好的月饼而奔波劳碌,写出当代人在物质充裕的时代为追求奢侈而盲目消费的心态。
9. 持“做到了”的观点:
①文章并未让父亲真正去复刻麻果火烧,而以“想想罢了”回应,展现了对过去美好记忆的敬意。
②文章虽充满怀旧之情,但并未试图改变父亲对麻果火烧的情感变化,表现出对父亲情感世界的理解与尊重。
持“未完全做到”的观点:
①作者在现实中发现了真正的朽麻,并采摘麻果给父亲验证,这一行为本身已经打破了单纯的想象,使回忆具象化。
②文章不仅回忆了麻果火烧的过去,也通过与现代月饼消费现象的对比,赋予其更广泛的文化象征意义。其实已经渗入当下的经验和实际的感受。
【解析】
【导语】《麻果记》以细腻笔触勾连两代人的记忆,通过麻果月饼的意象展开时空对话。铁凝巧妙运用植物意象(朽麻/老鸹喝喜酒)构建记忆坐标,在物质匮乏与过剩的对比中,揭示记忆的滤镜功能与现实的疏离感。结尾的哲学思考点明:热烈想象的价值恰在于其不可复现性,保留想象比实现想象更具诗意。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B.“父亲童年形象的缩影”错误。“老鸹喝喜酒”并非是父亲童年形象的缩影,而是扩展了童年回忆中的美好事物,丰富了乡村忆旧的内容。
C.“表达了作者对现代人饮食多样性的欣慰和满足”错误。对比手法确实突出了乡村与城市的变化,但作者并未表达对现代人饮食多样性的欣慰和满足,反而隐含了一种对传统饮食文化渐渐被遗忘的感慨。因此, 该选项曲解了文章的情感基调。
D.“全文借助孩童的视角,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错误。全文不仅有孩童的视角,也有成人的视角。
故选A。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C.“欣然迎接新生活的到来”错误。原文展现的是社会发展带来的变迁,并未刻意强调对新生活向往,而是更侧重人们对传统事物的淡漠和对现实妥协的无奈。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
①第一个“奔跑”是在“明丽的天空下”,背景是盛开的老鸹喝喜酒野花和乡村大道。“神气的男孩”,“一手举着这火烧”,“跳过一棵棵‘老鸹喝喜酒’”,“畅快地奔跑”。这些极具画面感的描写,显示了父亲在物质匮乏年代里能吃上自己母亲亲手制作的火烧而感到骄傲、富足和幸福。塑造了一个充满活力与快乐的男孩形象。
②第二个“奔跑”是我现在的奔跑。“我”在物质充裕的年代里,为了挑选所谓更好、“更新鲜”、更奢侈的月饼而奔波劳碌,揭示了当代人在物质极大丰富的时代,被消费主义裹挟,为了追求“奢侈”而盲目消费的心态。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持“做到了”的观点:
①当“我”兴奋地提议“今年中秋节咱们也烙麻果月饼吧”,父亲的回应是冷淡的,父亲清醒地认识到,时过境迁,那个承载着特殊情感和时代背景的“麻果火烧”,其本质在当下不过是最普通的“火烧”。文章让这个想法停留在“想想罢了”的层面,展现了对过去美好记忆的敬意。
②作者观察到父亲的“冷漠”和“淡漠”,并试图理解其背后的原因“他一定在想……”“这时父亲的淡漠,也许是对他从前那热烈想象的冷落吧”,文章没有强迫父亲必须保持对麻果的热烈情感,接纳了父亲对麻果想象降温的现实,表现出对父亲情感世界的理解与尊重。
持“未完全做到”的观点:
①“一次我凭窗而立时,却发现了意外:……呀,朽麻!我迅速跑下楼去……”“……回家请父亲验证”,作者在现实中发现了真正的朽麻,并采摘麻果给父亲验证,这个主动寻找、确认并将实物呈现给父亲的行为本身,已经打破了单纯的想象,使回忆具象化。
②文章花费大量篇幅描写现代月饼的奢侈、过剩与浪费“兴高采烈地吃,继而是无所谓地吃……总有一批不可消灭者要被扔掉的”,与父亲记忆中简单却珍贵的麻果火烧形成强烈对比。通过对比,作者赋予“麻果火烧”更广泛的文化象征意义,它代表着物质匮乏年代里简单、真挚、充满母爱和自然气息的生活价值与幸福感;而现代月饼则象征着物质充裕时代的过度消费、盲目跟风和精神上的某种空虚。这种鲜明的对比,其实已经渗入当下的经验和实际的感受。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陈轸者,游说之士。与张仪俱事秦惠王,皆贵重,争宠。张仪恶陈轸于秦王曰:“轸重币轻使秦楚之间,将为国交也。今楚不加善于秦而善轸者,轸自为厚而为王薄也。且轸欲去秦而之楚,王胡不听乎?”王谓陈轸曰:“吾闻子欲去秦之楚,有之乎?”轸曰:“然。”王曰:“仪之言果信矣。”轸曰:“非独仪知之也,行道之士尽知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下 期中试卷
相关:关于“浙江省台金”的其他试题
重磅: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5]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