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但现代诗歌中的意象组合亦有所创新。现代诗人更加重视打破传统意象组合中的常规模式来表现现代社会中复杂多样的感受和独特思想体验。例如,艾青的《我爱这土地》,“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诗中意象的组合,不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和谐与美丽,而是将具有强烈对比性质的意象,如“暴风雨打击着的土地”“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和“温柔的黎明”,放在一起,透过这一强烈的反差和矛盾,深切地抒发了诗人对祖国的深厚感情和对民族苦难的愤懑之情,使得诗在意象组合方面既继承了古代传统,也表现出明显的现代特色。 现代社会虽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和文化转型,但是很多传统意象负载的文化内涵仍然在现代诗歌里得到继承和彰显。如牛汉的《根》中,“我被称为根,我在地下度过我的一生,静静地成长,不断地向下、向下……我坚信地心有一个太阳。听不到树枝上的鸟鸣,感受不到轻柔的微风,却泰然处之,没有委屈无聊之感。花开花落的时节,我和枝叶一样快乐,那沉甸甸的硕果,灌注着我所有的心血”。这里虽然没有直接提及“松”,但诗中所塑造的“根”的形象,那种默默奉献、坚韧不拔、坚守信念的特质,与“松”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均为一种高尚品质和精神境界的颂扬,反映出现代诗歌对于古代诗歌意象文化底蕴上的承续。 ——摘编自臧静《中国现代诗歌对中国古代诗歌意象艺术的传承研究》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意脉是诗歌情感变化的脉络,能体现诗歌主旨,传达诗歌情思,不过意脉的把握有赖于对意象群落的探索,单独孤立意象不足以把握。 B. 连贯式意脉的诗歌,诗句语义和语法皆运用得当,语词连贯紧密,诗句上下联符合思维逻辑,跳跃性不突出,顺畅严密,构思有序。 C. 现代诗人更加重视打破传统意象组合中的常规模式,表现出明显的现代特色,来表现现代社会中复杂多样的感受和独特思想体验。 D. 材料一围绕诗歌意脉展开,阐述意脉内涵、形式及与意象关系,强调意脉在诗歌理解中的关键作用;材料二聚焦现代诗歌技巧,从继承和创新角度,探讨其与古代诗歌技巧的关联。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杜甫《登高》以“愁”为意脉,选取“猿啸哀”“落木”等哀愁意象,让读者能洞察诗人的情感与际遇,体会其忧国忧民的情怀。 B. 戴望舒《雨巷》既继承了古代诗歌创造意境的传统,又融入现代孤独、迷茫的情感体验,体现了现代诗歌在意象运用上对传统的创新发展。 C. 李贺《雁门太守行》中,色彩词运用大胆奇特,看似不合常理,却凭借忠君报国、英勇无畏的中心意脉,使全诗语断意连,意境悲壮雄浑。 D. 牛汉《根》中“根”的形象,与古代诗歌中“松”蕴含的坚韧、坚守的文化内涵相通,表明现代诗歌在意象文化底蕴上与古代诗歌存在紧密联系。 3. 下列诗句中,最能体现扩散式意脉特点的一项是( ) A.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鲍照《拟行路难·其四》) B.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杜甫《登岳阳楼》) C.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李贺《李凭箜引》) D.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高适《燕歌行》) 4. 材料二在论述现代诗歌在意象组合方面的继承与创新时,论证过程体现了严密的逻辑性,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5. 依据材料,古代诗歌意脉有连贯式和扩散式两种。请判断《蜀相》的意脉形式,并分析其如何体现该意脉特点,从而抒发诗人情感。 【答案】1. D 2. B 3. C 4. ①论证结构清晰,有逻辑。开篇提出观点,接着从“继承-创新-文化延续”三个层次展开,层次清晰,富有逻辑。 ②论证方法多样,有说服力。如对比论证,对比现代诗歌与古代诗歌的意象组合方式;举例论证,多处列举典型诗例论证观点,强化论证说服力;引用论证,引用古代诗人关于诗歌技巧的言论,使论证严密,具权威性。 ③论证语言严密,避免绝对化。用“很多”“仍然”“既有……也有”“虽然……但”等限定词和关联词,强化逻辑关系,体现表述的严谨性。 ④论据充分且有效。材料二以三首诗为论据,紧扣各分论点,且论据典型,论证严密。 5. ①《蜀相》的意脉形式为连贯式。 ②诗歌以作者对诸葛亮的敬仰及其壮志未酬的惋惜之情为意脉,开篇设问,点出诗人寻访蜀相祠的急迫之情,再以“柏森森”营造肃穆氛围,奠定凭吊基调。接着写诗人无心欣赏“碧草”“好音”,急于去瞻仰诸葛亮,加深追思之情。“三顾”“两朝”一联,称赞诸葛亮的德行才干,表达对其敬仰之情,自然连贯。尾联“出师未捷”强调惋惜,“泪满襟”也暗含诗人感事忧国的情怀和以身许国的抱负。与前文呼应,情感深沉悲壮。 【解析】 【导语】这篇文章从古典诗歌的意象、意脉切入,深入探讨了诗歌情感表达的内在机制。材料一系统阐释意脉理论,通过李白、杜甫等经典案例,生动展现连贯式与扩散式意脉的艺术特征;材料二则立足现代诗歌发展,辩证分析其对古典意象艺术的传承与创新。两则材料互为补充,共同构建起中国诗歌美学的理论框架。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D.“材料二聚焦现代诗歌技巧”错误。原文是说“中国现代诗歌中意象组合既有对古代诗歌技巧的继承”,所以材料二是“聚焦现代诗歌意象组合,从继承和创新角度,探讨其与古代诗歌技巧的关联”。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B.“又融入现代孤独、迷茫的情感体验,体现了现代诗歌在意象运用上对传统的创新发展”错误。材料二明确指出“诗中‘雨巷’‘丁香’‘女郎’形象的结合,吸取古代诗歌形象结合的技巧,创造了朦胧、深邃、忧郁的情调……符合古代诗歌以意象组合来创造意境之传统”,并未体现出此处是对传统的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