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这种陷阱的形成,是放弃文化自觉、背离过程性保护理念的结果。陷入此类陷阱,会使众多非遗项目面临去语境化、过度商业化和静态化的风险。比如,为追求社会认可与经济效益而使不同群体的春节实践陷入名义被泛用、误用、滥用的困境,那么负载了非遗标签的春节产品,可能会因其所暗喻的等级固化使春节的传承呈现出认知浅薄化的倾向,不仅会削弱春节的地域或民族特色与相关实践的多样性,令春节的实践方式呈现出物化的倾向,也会使春节面临被简化和同质化的危机,导致其文化意义的消解和传承活力的削弱。一定意义上,所谓“年味渐淡”的忧虑,即是这种陷阱风险的外化展现。 (摘编自康丽《我们为何要过“非遗”春节》) 材料二: 文化群体记忆在传承过程中遵循着特定形式,有属于自己的符号系统和演述方式,通常有三个要素,即外部性、延续性和认同性。非遗春节的文化群体记忆特性如下: 非遗春节的外部性是指文化内容的具体表现形式,能够通过节庆活动、习俗等方式将隐形文化进行显性表达。非遗春节不仅是一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更可以通过贴对联、逛庙会、吃年夜饭、拜年、地方民俗活动等多种方式表现出来,并形成了持续近一个月的活动历程,具备典型的外部性特征。 非遗春节的延续性是指文化内容可以被延续传承,并且不断地更新迭代。中国春节起源于上古时期的丰收祭祀活动,经历了几千年发展,历史的更迭赋予了春节多种多样的内容符号。伴随着国家科技的进步和发展,5G、物联网、云视频等创新了春节的表达方式,衍生出了云拜年、电子红包等新的记忆内容。 非遗春节的认同性是指人们对文化的地方认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要被所在区域的地方人民认同,更应该具备国际性,被全人类所认同。据统计,全球约五分之一人口都在以不同形式庆祝春节,与春节相关的民俗活动已走进全球大约200个国家和地区,约20个国家将春节列入该国整体或部分城市的法定节假日。 (摘编自贾云峰《文化群体记忆理论视角下的非遗春节保护传承策略研究》)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谈及“遗产”,人们习惯“向后看”,从历史的视角认知遗产的价值和意义,将其视为过去时代的遗留物。 B. 非遗作为用来指涉活态遗产的概念,不仅代表着从过去继承下来的传统,还代表着不同文化群体参与的当代乡村实践和城市实践。 C. “泛非遗化”就是指在文化生产过程中忽略过度宽泛地诠释和应用非遗概念,强调主体赋权、活态实践、社区为重等核心特质。 D. 一定意义上,所谓“年味渐淡”的忧虑,即是非遗项目面临去语境化、过度商业化和静态化这种陷阱风险的外化展现。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遗产根本不是历史,因为它虽然虽然借鉴了历史研究,并使其活跃起来,但遗产不是探究过去,而是对过去的颂扬。 B. 作为非遗项目,春节不仅是中华民族根和魂的代表,也已成为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相互欣赏和尊重的重要平台。 C. 为追求社会认可与经济效益而使不同群体的春节实践陷入名义被泛用、误用、滥用的困境,那么负载了非遗标签的春节产品,就会使春节的传承呈现出认知浅薄化的倾向。 D.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要被所在区域的地方人民认同,更应该具备国际性,被全人类所认同,由此可见非遗春节应该被全人类认同,成为世界最重要的节日。 3. 下列选项符合材料一中陷入“泛非遗化陷阱”的一项活动是( ) A. 逛庙会成为我国各地人们在新春佳节期间放松心情、享受快乐的一种方式。 B. 中国剪纸教学进入学校的通识课程,学生们沉浸式体验中国剪纸过程。 C. 各地争相开发古镇,现代式的仿古建筑,人潮涌动,弥漫着浓郁的商业味道。 D. 起源于广东潮汕地区传统民俗表演活动——英歌舞风靡全国。 4. 请根据材料一说明“泛非遗化陷阱”产生 原因。 5. 春晚小品《借伞》取材自神话故事《白蛇传》。小品由多对许仙白娘子组合用京剧、粤剧、川剧、越剧巧妙串联献唱,电视剧《新白娘子传奇》赵雅芝、叶童惊喜献唱等环节构成,让海内外观众感受经典作品的恒久魅力。小品《借伞》的文化群体记忆特性分别表现在什么地方?请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关口村三年 南帆 灼亮的午后阳光穿过龙眼树枝杈,斑斑驳驳地落在山坡上,空气中弥漫着热烘烘的泥土和树叶气息。我突然觉得困倦,躺在地上枕了块砖头睡着了。过了一阵子悠然醒来,睁开眼睛见到几只蚂蚁正在我耳边的田埂上急促地爬行,领衔的那两只大约如同小拇指指甲大小。头顶上的树枝间蝉鸣猛烈,山坡下方正飘来几声稀稀落落的吆喝。 这是在哪儿?怔忡之间我迟迟回不过神来。 我曾经反复考虑如何叙述关口村,而一想到这个离福州城十来公里的村子,这个情景总是不由自主地跳出来。好吧,那就从这儿开始。我在关口村插队三年左右的时间,然后一别四十年。许多事情已经逐渐淡忘了,这个村庄正从我记忆中一小块一小块地剥落。叙述又能挽留多少? 我记起了插队时使用的那个简陋的木箱。几块厚木板钉起来,一个搭扣上挂着一把锁,蓝色的油漆已经褪得差不多了。长途公共汽车嗤地停在沙土垒出的公路旁,我端起木箱从车上跳下来。路边一架大板车等在那儿,接我的是另一个先到几天的赵姓知青。我把木箱和若干日常用品往板车上一搁,他笑了笑就拉起板车进村。沿途的土路坑坑洼洼,木箱不时被震得跳了起来,我急忙上前伸手按住。多年以后,我从一本油印的刊物上读到食指的诗句——知青离开北京的盛大告别场面:“一片手的海洋翻动,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一声雄伟的汽笛长鸣,北京车站高大的建筑,突然一阵剧烈的抖动……一阵阵告别的声浪,就要卷走车站;北京在我脚下,已经缓缓地移动”。他描绘的大约是下乡潮初起时的盛况,轮到我背起行李离开城市时,各种告别仪式已经销声匿迹,若是重新上演,就不免有些矫揉造作了。我想不起来家里是否有人陪同我去长途汽车站。未来的日子令人茫然,眼前的感伤反而显出一些多余。 大约一年之后,关口村在村庄外围的铁路旁边拨了一小块地皮建造知青点。我们用板车拉来石块垒起地基,盖了一幢两层楼的小房子。房子盖到二楼的时候,砖头并不是挑上去的。几个帮工的农民来到楼下的空场上,猫着腰将一块块砖头抛到二楼,墙头的泥水工伸手捞住堆放在身边。农民可以一口气抛一两百块砖头,然后笑着让我们试一试。这个活儿看起来简单,没想到抛了二三十块就喘不过气来。不服气继续来,到天黑收工之前,我已经可以连续抛六七十块砖,可是,右手大拇指上蹭掉了一层皮,拇指上的螺纹不见了。
展开余下试题我得承认,关口村让我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饥饿。天黑之后跌跌撞撞地从水田返回,最大的事情就是冲到厨房取出晚餐。我可以一口气吞下两大饭盒的蒸饭,大约蒸了一斤的米。眨了眨眼两盒蒸饭就消失了,而洗涮饭盒的时候竟仍然觉得意犹未尽。饥饿制造的惊慌淹没了一切形而上的思想,腹腔里那个过分活跃的消化器官占据了思想的焦点。知青的日子始终弥漫一种得过且过的气氛,多数人总是很快把城里带来的菜肴吃光。饭桌上很长时间没有荤腥之物,然后我们就开始互相打听:这一段村子里有没有人办筵席啊? 我在一次乡村的筵席中无意发现自己原来还有些许酒量。那一天下午我到一个农民的院子里寻访一个熟人,无意撞上了正在进行中的婚宴。乡村的院落光线不足,昏暗的厅堂里摆了几张八仙桌,桌上几盆冒着热气的白菜、笋和肥肉。估计酒席开张了一会儿,几个面色酡红的农民坐在吱呀作响的竹凳上,每桌一壶自酿的米酒。一个熟悉的农民非要和我对饮三盏,拗不过只能照办。不料这是一个圈套:同桌的每一个农民都提出对饮三盏,否则就是瞧不起他们。片刻之间,三十盏米酒进了肚子。跨出了院落的门坎之后,我在青石板路上东摇西晃了几分钟,然后很快就恢复了正常。 喝得下几口米酒就不再惧怕乡村的筵席,偶尔会与几位知青结伴到相识的农民家里打牙祭。乡村的筵席没有多少菜肴,三盘两碗之后就开始猜拳斗酒。屋子外面寒风凛冽,屋子里的桌子上杯盘狼藉,桌子底下两三条狗在腿边挤来挤去抢夺骨头,几个划拳的农民换了个人似的直起喉咙吼叫。微醺之中,想家的心思只剩下了一抹浅浅的影子。一个农民告诉我,喝多了就把鞋子脱掉,酒气会顺着光脚板遁入冰凉的泥土,这样又可以多喝几盏。是否有科学依据?似乎并没有得到过印证。知青中一个哥们有酒必饮,每饮辄醉。那天我在农民家喝了几盏踉踉跄跄地出来,看见他正在围着路边的一根水泥电线杆打转。正待上前询问,同行的另一个知青把我拉走了:别理他,每次喝醉了他都想和这根电线杆握手,团团打转是因为他一直找不到电线杆的胳膊。 我已经记不起有多少关口村民的面孔,除了生产队长。这是一个瘦巴巴的家伙,面孔黝黑,小眼睛,鹰钩鼻,尖尖的下巴。很难相信,这个干瘦的家伙声音却非常嘹亮。每天清晨他会披上一件蓝褂子站在村口的一棵龙眼树下,操一口方言抑扬顿挫地骂人。许多农民就是在他连绵不绝的骂声之中挑着畚箕、扛着锄头聚焦到村口,出工下田。队长另一个反差极大的特点是,明明胳膊上没有多少肌肉,仿佛仅是一层皮裹住一根老骨头,力气却大得让人啧啧称奇。一架满载石头的板车陷入水渠,钢钎卡在岩缝里,一棵倾倒的大树无法移走……类似的难题摆在那里,一大堆人正呲牙咧嘴地围在一起使劲。这时他板着脸走过来,伸出手,总是嘿地一声往上一提一拉,所有的问题就都不是问题了。他的饭量也是一个谜。午餐通常是半海碗的干饭,碗里几片菜叶,偶尔会有一小块咸带鱼。有一回生产队聚餐,一大木桶的干饭搁在那儿任人食用。他对于桌上的菜肴没有多少兴趣,而是一次又一次地起身装盛米饭,足足吃下了八九个海碗。那天我盯住他干瘪的肚皮大惑不解地看了很久——那么多的米饭到底装哪去了? 知青下乡插队是一个颁布多时的社会规划。还在中学读书的时候,就已经知道日后必将遇到一个村庄,我将在那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真实的关口村与我预想的那个村差异很大,但究竟差在哪里,当时我并没深想。多年过后,我一直觉得可以说出关口村的许多故事,可是,写下来的仅仅是这些。早一些动笔是不是可以记得住更多的情节和细节?不得而知。总之,现在已经无可弥补了。 两年前的某一天心血来潮,我驾车去了一趟关口村。出乎意料的是,那儿正在变成一片新兴工业园区。我曾经居住的那个小山头刚刚被夷平,两层楼高的知青点早就消失了,远处曾经浓密的村民房子也不见踪影。几辆铲车还在那儿忙碌,不知为什么平整出来的土地面积似乎比我记忆中的村子小很多。我突然记起了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的结尾:“一阵突如其来的飓风把那个称为马孔多的小镇从地球上刮走,从此无影无踪。”随着城市一圈圈扩大,关口村很快会荡然无存,连同竹林茂密的那一座小山头和游荡的鬼魂。今后世界的主角将是那些铲车,它们正轰鸣着伸出无坚不摧的铁臂。 (有删改) 【注】南帆,著名的学者、散文家,纪实性散文集《村庄笔记》获第六届朱自清散文奖杰出作家奖。《关口村三年》是《村庄笔记》收入的作品之一,创作于特定的历史时期,当时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初期,乡村社会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品通过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真实再现了作者在关口村插队的三年生活经历,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乡村生活的艰辛与质朴。 B. 文章开头通过描写灼亮的阳光、斑驳的树影、热烘烘的泥土和树叶气息等,营造了一个真实而富有乡土气息的场景,同时也引出了作者对那段时光的回忆。 C. 文章结尾提到作者驾车重返关口村时,发现村庄已经变成了新兴工业园区,曾经的知青点和村民房子都不见了踪影,这种物是人非的感慨与开头对村庄景象的描写形成了鲜明对比,突出了乡村社会的巨大变化和时代的变迁。 D. 文中多次使用夸张与象征的手法,以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和吸引力,使读者对乡村生活和农民形象有更深刻的了解。 7. 关于文中乡村筵席的描述,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乡村筵席是乡村生活中重要的社交活动,真实地展现了关口村村民鲜活的形象特点。 B. 文中对乡村筵席的描述充满讽刺意味,作者借此批判乡村社会的奢侈浪费和虚荣心理。 C. 乡村筵席上的食物虽然简单,但却充满了农家特色,体现了乡村生活的质朴与纯真。 D. 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乡村筵席的热闹场景,让读者能够感受到浓厚的乡村氛围。 8. 概括作者笔下关口村生活的特点。 9. 在文章最后一段,作者为什么要引用《百年孤独》的结尾“一阵突如其来的飓风把那个称为马孔多的小镇从地球上刮走,从此无影无踪”?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1分) 阅读文言文,完成各题。 材料一: 晋平公出言而不当,师旷举琴而撞之,跌衽宫壁。左右欲涂之,平公曰:“舍之!以此为寡人失。”孔子闻之曰:“平公非不痛其体也,欲来谏者也。”韩子闻之曰:“群臣失礼而弗诛是纵过也有以也夫平公之不霸也。” 故宾有见人于宓子者,宾出,宓子曰:“子之宾独有三过:望我而笑,是亵也;谈语而不称师,是反也;交浅而言深,是乱也。”宾曰:“望君而笑,是公也;谈语而不称师,是通也;交浅而言深,是忠也。”故宾之容一体也,或以为君子,或以为小人,所自视之异也。故趣舍合,即言忠而益亲;身疏,即谋当而见疑。亲母为其子治扢秃,而血流至耳,见者以为其爱之至也;使在于继母,则过者以为戾也。事之情一也,所从观者异也。 今吾虽欲正身而待物,庸遽知世之所自窥我者乎?若转化而与世竞走,譬犹逃雨也,无之而不濡。故终身隶于人,辟若伣之见风也,无须臾之间定矣。故圣人体道反性,不化以待化,则几于免矣。
展开余下试题(节选自《淮南子·第十一卷·齐俗训》) 材料二: 江宁之龙蟠,苏州之邓尉,杭州之西溪,皆产梅。或曰:“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固也。此文人画士,心知其意,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直,删密,锄正,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梅之欹之疏之曲,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隐明告鬻梅者,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 予购三百盆,皆病者,无一完者。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纵之顺之,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缚;以五年为期,必复之全之。予本非文人画士,甘受诟厉,辟病梅之馆以贮之。 呜呼!安得使予多暇日,又多闲田,以广贮江宁、杭州、苏州之病梅,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 (选自龚自珍《病梅馆记》) 10. 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群臣失A礼而弗诛B是纵C过也D有E以F也夫G平公之不H霸也。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中“欲来谏者也”与“悟已往之不谏”《归去来兮辞》中的“谏”含义不同。 B. 材料一中“若转化而与世竞走”与“若甚怜焉”《种树郭橐驼传》中的“若”含义不同。 C. 材料二中 “无一完者”与“固知一死生为虚诞”(《兰亭集序》)中的“一”词性相同。 D. 材料二中“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与“而刘夙婴疾病”(《陈情表》)中的“病”含义不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宓子的门客引见了另一位宾客见宓子,对这个宾客同样的言行,宓子和门客的看法完全不同,说明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B. 卖梅的人砍掉梅端正的枝干,培养倾斜的侧枝,除去它繁密的枝干,摧折它的嫩枝,阻碍它的生机,以此谋求大价钱。 C. 材料一认为圣人能体会道的本质,返归本性,以不变之“道体”应付万变之世界,这样也就差不多达到免受世俗之难了。 D. 材料二以梅议政,透过植梅、养梅、品梅、疗梅的生活琐事,由小见大,表现了破除封建束缚,追求个性解放的鲜明政治观点和主张。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趣舍合,即言忠而益亲;身疏,即谋当而见疑。 (2)此文人画士,心知其意,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 14. 这两则材料都具有寓言性,但说理方式却各有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忆昔① 韦庄 昔年曾向五陵游,子夜歌清月满楼。 银烛树前长似昼,露桃花里不知秋。 西园公子名无忌,南国佳人号莫愁②。 今日乱离俱是梦,夕阳唯见水东流! 【注】①黄巢起义军攻破长安时,正在长安应试的韦庄目击这座古都的衰颓,抚今伤昔,写下这首七律。②无忌,战国时代魏国公子信陵君;莫愁,战国末期楚国歌女。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五陵”,是长安城外唐代贵族聚居之地,诗中“五陵”不单指代都城长安,也泛指当时的贵族社会。 B. 颔联描写这些豪门贵族昼夜不分,春秋不辨地酒食征逐,沉溺声色,直接表达了诗人的嘲讽之意。 C. “无忌”“莫愁”借用历史人物与人名,取其字面意思,借此讽刺公子王孙肆无忌惮、放荡不羁的行径。 D. 此诗前六句描绘昔日长安的繁华景象,结尾突然一跌,转写此时的沧桑离乱,往事如梦,大唐王朝已夕阳日暮。 16. 前人评价此诗“婉而多讽”,请结合全诗,谈谈这一观点在本诗中是如何体现 。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在《离骚》“_______,_______”两句中认为自己所处的社会现状是世俗之人善于取巧,做事违背规矩。 (2)针对魏晋名士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用“_______,_______”两句话来进行批评。 (3)马可·波罗曾赞叹临安(今杭州)为“世界上最华贵的天城”。柳永《望海潮》中“_______”写出了街巷河桥的美丽,“_______”写出了临安楼阁的雅致。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语段,完成各题。 睡眠过度在现代社会恐怕是“甜蜜的烦恼”,更多的人则是长期与失眠作战。祖先们生活的世界没有电灯,黑夜降临即早早上床睡觉。睡不香甜、彻夜难眠的情况只是偶然。相比之下,现代人的彻夜不眠已 A 。白天精力不济只是睡眠不足带来的问题之一,长期的睡眠不足给身体带来的损害还远不止于此。假如长期彻夜不休,( 甲 )。如果在夜间接受光照,体内褪黑素含量便会降低;这种激素对肿瘤发生和生长有抑制功能,缺了这种激素,就更容易被肿瘤钻空子。 虽然对缺觉给身体带来的损害已经有了深入的认识,然而“夜猫子们”也不用马上急着去找床——研究显示,个体的睡眠模式和遗传差异息息相关。2014年,英国萨里大学的医生们发现,PER3基因和人类入睡时间有关。该基因不同基因型之间的平均入睡时间可以相差一小时之多。如若你是天生“夜猫子”基因型,则对睡眠缺乏有一定的抗性,即使在熬夜后,认知能力仍然如常。 不同个体的入睡时间有早有晚,( 乙 )。经常听说某人晚上只睡4个小时却精力充沛,有可能是DEC2基因发生了变异。这一变异会影响人的生物钟,不但使睡眠时间减少,而且对缺觉造成的影响能产生更强的抵抗能力。反之,携带另一些基因变异的人则可能需要更久的睡眠时间。 怎么才能睡得好呢?①根据科学研究显示,②睡眠质量好坏的关键在于有深度睡眠。③深度睡眠好,④整体睡眠效果就好。⑤而要提高深度睡眠,⑥一个重要秘诀是调节体温规律。体温能够影响到脑电波。体温升高,脑电波频率也会增高,人就会处于清醒状态;反之,则会昏昏欲睡。可见,白天和夜里的体温差越大,深度睡眠效果就越好,人就越能睡时沉沉,醒来生猛。该怎样调节体温呢?最简单的方法是多晒太阳。阳光下体温升高,这有利于我们在白天保持清醒。而到了夜里则要避免光照,让身体更好地融入黑暗,方能分泌充足的褪黑素来缩短入睡时间,使深度睡眠的时间变长。 说到底,实现良好的睡眠似乎也不是太复杂的事情。规律作息、合理膳食、适当锻炼、借助一些科技手段,实现东坡居士“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那样的高质量睡眠,躺着就赢过他人的梦想并非 B 。 18.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 成语。 19. 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6个字。 20. 文中第四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21. 下列各句的引号,和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作为世界公认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客观地分析了现阶段培育的杂交水稻的缺点。 B.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是杜甫《登高》诗中的名句。 C. 云是天上的“招牌”,人们通过云的形状和变化可以判断天气的阴晴变化。 D. 午夜时刻,天地一片死寂,他点上一支烟,继续写那些为“正人君子”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2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既形象又新颖,这样的表达效果是如何达到的? 四、写作(6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