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中试卷

阅读:7  2025-08-11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下 期中试卷
重磅: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7]
浙江省台州市山海协作体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无答案)
绝密★考试结束前
2024学年第二学期台州市山海协作体期中联考
高二年级语文学科试题
考生须知:
1. 本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 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填涂相应数字。
3. 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 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笔者:去年您荣获了“传播中华文化年度人物奖”。您觉得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什么?
叶嘉莹: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对人的心灵、品格、修养的提升的一种教化,不管是那些古圣先贤的《论语》《孟子》,或者是其他经、史、诗词,都是对人的心灵、修养、品格的提升和锻炼。
笔者:古典诗词对现代的生活有什么帮助呢?
叶嘉莹:只要你像我一样,体会诗词、体会那些古代的诗人词人在作品中所表达出来的理想和心性,你会发现,不管是相隔多少年,它们都仍然是有生命力的,我们是可以被感动的。所以杜甫曾经说:“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宋玉是战国时代的人,杜甫是唐代的人,但是杜甫读宋玉的作品,他感动了。辛弃疾也说:① “老来曾识渊明,梦中一见参差是。”一个是晋朝的人,一个是南宋的人。南宋的辛弃疾梦见陶渊明,想他所梦见的陶渊明,就是陶渊明当年的样子。因为诗词不是空洞的文字。我常常说,真正的诗词,是用生命来写作诗篇,用生活来实践诗篇的。生活里面,我们所读诵的,不只是一些简单的文字,而是那些古人的思想、生活经历,它给你很大的力量。
笔者:在外行人眼中,西方文艺理论看起来非常枯燥,您当时用西方的理论来阐释中国的古典诗词,这种方法有效吗?
叶嘉莹:当然有效。我是站在中国的传统来讲的。儒家的《论语》《孟子》,道家的《老子》 《庄子》,都是非常形象化的一个一个的故事、一个一个的寓言。而西方的语言是逻辑的、理论的。中国人讲批评,王国维说是“境界”,严沧浪说“兴趣”,王渔洋说“神韵”。什么是“境界”?什么是“兴趣”?什么是“神韵”?你如果是传统很深的人,灵犀一点,就领悟了。可是外 国就不是这样。比如说,我们讲一首温庭筠的词。“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这时候我就用了 西方的文学理论。“蛾眉”两个字,出处非常古老。《诗经》描写卫庄公的夫人,说她:“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熵蛴,齿如瓠犀。蝽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诗经》的时代,他们用最原始的语言来形容美女,“蛾眉”是说女子的眉毛像飞蛾的触须。总而言之,这就是“蛾眉” 的出处,“蛾眉”就是美女的象征。如果“蛾眉”是美女的象征,而画眉毛,就是一种对美的追求。于是这个词语就有了一种象喻的传统,到了屈原就说“众女嫉余之蛾眉”。西方说,当一个词语在一个国家的传统文化之中被使用很久的时候,这个语言就变成了一个文化的语码。“蛾眉”本来是客观形容一个美女,到了后来,它就不是仅仅指美女了,对于读书人来说,美女之“美”代表着他的才能和品行。
笔者:柳亚子说过不到五十年,中华诗词的平仄格律就会消失,现在写诗词的人还很多。对这种现象您如何看待?
叶嘉莹:当年有记者访问过我,问我是否为诗词的命运担忧。我说,诗词本身有它自己的生命,不在读者喜欢不喜欢,好的诗人是用生命来写作诗篇,用自己的生活来实践自己的诗篇的。


浏览完整试题笔者:您能谈谈中华诗词的当代价值是什么吗?
叶嘉莹:中华诗词的价值在创作者本身。你是用生命写的,不是应付,不是点缀,不是口号, 有你自己的生命,你的诗就是好的。教诗是把诗歌里面真正的生命美感告诉年轻人。
(摘编自张芬、刘香兰《繁花又向天涯发,明月还从海上来——叶嘉莹先生访谈录》)
材料二:
我对诗词的爱好与体悟,可以说全是出于自己生命中的一种本能。因此无论是写作也好,讲授也好,我所要传达的,可以说都是我所体悟到的诗歌中的一种生命, 一种生生不已的感发的力量。 中国传统一直有“诗教”之说,认为诗可以“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当然在传达的过程中, 我也需要凭借一些知识与学问作为一种说明的手段和工具。真正伟大的诗人是用自己的生命来写作自己的诗篇的,是用自己的生活来实践自己的诗篇的。他们的诗篇,蓄积了古代伟大诗人的所有的心灵、智慧、品格、襟抱和修养。而我们讲诗的人所要做的,就正是要透过诗人的作品,使这些诗人的生命心魂,得到又一次再生的机会。而且在这个再生的活动中,将会带着一种强大的感发作用,使我们这些讲者与听者或作者与读者,都得到一种生生不已的力量。在这种以生命相融汇、相感发的活动中,自有一种极大的乐趣。而这种乐趣与是否成为一个学者,是否获得什么学术成就, 可以说没有任何关系。这其实就是孔子说的,②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我曾经假托我的老师顾随先生说过:“一个人要以无生之觉悟为有生之事业,以悲观之体验过乐观之生活。”它使我真的超越了小我,不再只想自己的得失、祸福这些事情,使自己的目光投向更广大、更恒久的向往和追求。
回想我平生走过的道路,是中国的古典诗词伴随了我的一生。我从一个童稚天真的诗词爱好者,首先步入了古典诗词创作的道路;后来为了谋生,又步入了古典诗词教学的道路;而为了教学,我又步入了古典诗词理论研究的道路。我现在每天做的事情都是与诗词有关系的,不管是讲课、看书还是写稿子,都是与诗词有关的。诗词真的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了。
我在《诗馨篇》 一书的序言里说过:“在中国的诗词中,确实存在一条绵延不已的感发之生命的长流。”我们一定要有青少年的不断加入,“来一同沐泳和享受这条活泼的生命之流”,“才能使这条生命之流永不枯竭”。 一个人的生命总有走完的一天,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命脉,要依靠年轻一代继续传承。
(摘编自叶嘉莹《红菜留梦 叶嘉莹谈诗忆往》)
1. 根据材料一的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于提升心灵、品格和修养的教化作用,有且只有古圣先贤的著作,才有这样的功用。
B. 叶嘉莹认为西方文艺理论虽然枯燥,但可以阐释中国的古典诗词,“蛾眉”一词按西方文论的观点,变成了一个文化语码。
C. 古典诗词不是空洞的文字,它们蕴含诗人词人的理想和心性,有跨越时空的生命力,可以感动不同时代的人,正如杜甫会被宋玉的作品打动。
D. 好的诗人用自己的生命写作诗篇,用自己的生活实践诗篇;在历史的发展中,读者的喜好也会影响诗词自身的命运。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中国人讲批评,有自己 术语,比如“境界”“兴趣”“神韵”等,如果你是传统很深的中国人,就会容易领悟它们的含义,而外国人就不是这样。
B. 中国的语言是形象的,如儒、道典籍常用形象化的故事、寓言表达观点,相较于逻辑的、理论的西方语言,中国语言更易理解。
C. 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命脉,要依靠一代代人竭力传承,要有青少年不断加入中国诗词“绵延不已的、感发之生命的长流”中。
D. 诗词是叶嘉莹生命的一部分,她从童稚天真的诗词爱好者到古典诗词的理论研究者,后为了教学和谋生,又走上古典诗词教学和古典诗词理论研究的创作之路。
3.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中叶嘉莹认为古典诗词能给现代人以很大的力量;材料二中她个人的诗词研究之路生动印证了这个观点。
B. 材料二中叶嘉莹认为教诗是一种以生命相融汇、相感发的活动,能让教诗和学诗的人都得到一种生生不已的力量和极大的乐趣。
C. 材料一引用《诗经》的句子阐释了“蛾眉”的含义,屈原诗句“众女嫉余之蛾眉”拓展了这一内涵,显示了词语内涵的相承性。
D. 材料一举出柳亚子的观点意在引出叶嘉莹的反驳,前者认为中华诗词的平仄格律不到五十年就会消失,后者认为并非如此。
4. 文中画横线 两处引用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5. 叶嘉莹曾说:“我一生只有两个嗜好,一是好诗,二是好为人师。”她把自己 一生都奉献给了古典诗词,请结合材料谈谈,她的经历为我们学习中国古典诗词带来了哪些启示。
(二)现代文阅读II (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的自然生活
北村
①我对自然的记忆基本固定在童年,似乎以后就不再生长了。在我们那个年代,自然意味着农村,它的基本含义是贫穷,而贫穷是需要逃离的。在仓廪未实之前,成年世界的自然是邪恶的,因为人要残酷地以体力和心力与其搏食。自然与城市相对立,城市高踞在它上面,不受风吹雨打和四时轮换的不测的威胁,旱涝保收地过着稳定的生活。
②我为什么会对自然有这样的印象?原因是我从满月就被我当乡村医生的母亲抱到一个自然村,一直长到十岁,我与农村孩子无异。我的玩具只有水和泥巴。当然欲望未被释放前,我是很满足的,年幼的我无须像大人一样担心柴米油盐,所以我是能体会到自然的原始之美的。我喜欢紧贴大地,或者流水。我常常百无聊赖地躺在汀江边的沙滩上,我能闻到沙子散发的隐隐约约的腥味,你说它是香味也行,一个热爱自然的人首先不是用视觉描述与记忆自然,而是用嗅觉。
③我最喜欢的就是选一块浅至脚踝的溪水,在黄昏时躺下来,身体呈“大”字排开,这时你的周身都是溪水在哗哗哗流淌,天空在你上方极遥远处,像哲学一样移动……直到太阳西斜,我从溪水中起身,浑身冷得颤抖。我回到了现实,想着怎么对付即将责问的父母。自然和父母,就在我的两端,我一端连通着自然,一端连通着父母,前者是我的脐带,后者是我的义务。成长是与自然的远离相对应的,直到我成长为一个作家,入驻城市,自然就基本只留在笔端了。我不说城市看不到星星月亮等套话,真相是就算能看到,你也不会去看了,你心里的尺度变了,你经常出差,即使又到了乡村,再见草木,你也并未看见自然,这些草木在风景名胜中强烈地呈现美貌,但与我小时候感受的自然相去甚远,完全不是同一个东西了。


展开余下试题④城市是一个欲望容器。所以,在城市不要说自然的事,城市人眼中看不到自然,只有标的、人群和速率。我的身体慢慢地从清凉的溪水中置换到单元房的套内面积之后,“体”在渐渐隐退,“魂”在隆隆升起,就是我的心思、情感和意志显形了,成为我的显在人格。
⑤我觉得到了改变生活方式的时候了,不是让自然生活成为我的观念或缅怀的内容,而是直接进入它,活成一个“自然的人”。我决定放下在北京的编剧工作,回到“贫穷”的自然生活中去。我一头扎入我的故乡长汀,开始了我的“自然生活田野实践活动”,我称之为“翻山越岭,追鸡赶猪”。我几乎隔几天就下乡,不到两年就跑遍了故乡每一个乡镇的田野和山峦。我那昔日只与知识分子辩论的口舌,现在能自然对接到任何地方不同文化层次的农民,多数是山民。他们无法识别我那个作家“北村”的城市标记,只知道我姓“康”,是一个老乡,我与他们的无缝转换,让我从逼仄的文化困境中解脱出来。
⑥我在田野实践中发现,在南方的多山地区,最好的耕作方式就是“自然农法”。在我的一个小黄姜试验区内,整个山坳形成了一个“自然生态环”:山上放养的家禽,啄食自然植被中退耕还林后果树掉落的自然野果,它们释放的粪便,经过自然发酵,形成多酶的堆沤自然肥料,以此施放给姜田和生态稻田,避免了使用化肥,产生的虫子又被除草鸭啄食,这种稻米我们叫它“稻鸭米”。我在田间使用光媒除虫,使这块地区实现了有毒灭虫剂和除草剂的零释放,不使用化肥又让土地净化率增高,自然农法让真正的自然得到扩张。这个自循环的生态圈,从土地到空气到水,都得到了自然净化。这是我在自然生活实践中最震撼的看见!
⑦很自然地,我们的实践成果显赫,连一片小小的果干,都要实现一个目的:还原到其本味。何谓“本味”,就是大自然本身的味道,它是缓慢生长后才能蓄积和释放的。所以,食物的本味是最丰富的。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食用自然食材的原因,不光是为着身体,更是为着真理。我对那些孩子说:当你画一棵树上的一万片树叶时,重复率绝对大于自然生长的一万片树叶,因为真正的树由一个神秘的生命导出的多样性,是最丰富广阔和延展的,这就是自然生命中最奥秘的基因密码,是创造之秘中最令人感动的部分!正如一个大字不识的孕妇,照样能孕育出最精密复杂和充满感情及智慧的生命体。
⑧我流连于自然之中,并非是流于表面的浅尝辄止的情感体验,我是深入到它的生命内部,窥见自然的至深奥秘。在自然生活的第一年,我会为我的河田鸡们,每天日暮都振翅飞到树上栖息而兴奋不已!河田鸡是一种保有较多野性的自然鸡种,无论公鸡母鸡,一律上树睡觉,我戏称之为“满树开满了河田鸡”。随着逐年深入,我发现这个“自循环生态圈”才是最宝贵的真相!在这里,天、地、人,以及一切活物,按照命定的法则在生活着,循环着,延续着。天是为着地,地是为着人,人反过来要遵循天地,而且终归于天地。
⑨我在世间行走诸年,得到一个启示,就是我们一切的生活以及生活方式,都是天造地设的结果。天为着人,以地上一切的果蔬来养活人,按着正确的命定。对于自然,人类拿捏的度在于:认识上天的创造并合理运用,不混乱它的法则。人类得到授权的同时,也被赋予了责任,而这个责任的力量,来源于对生命认识的深度。这也许就是敬畏的方向和意义。
(选自《草原》,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 “满树开满了河田鸡”,用比拟手法描写河田鸡在树上睡觉的状态,突出河田鸡的野性,展现以儿童视角观照自然的新奇发现。
B. “我”以作家的身份入驻城市后,由于自己内心的某些变化,即使再次来到乡村,也已经找不到小时候接触自然的那种感觉。
C. 文中通过“我”躺在溪水中自在地感知溪水、遥望天空和“我”起身后想着怎么应对父母责问的前后对比,写出父母对孩子天性的压抑。
D. 在“我们”那个年代,自然意味着农村,它的基本含义是贫穷,所以童年的“我”渴望逃离自然,向往城市的稳定生活。
7. 下列对第⑦段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段文字蕴含着关于生命的哲思,是“我”自然生活的实践成果在精神层面的独特感受。
B. 一个文化不高的孕妇,也能孕育出让人惊叹的生命,表达了“我”对自然创造力的赞叹。
C. 还原一片小小果干的本味,是“我们”在追求还原大自然本身的味道,需要耐心地等待。
D. 通过人描摹树叶与自然生长树叶的对比,突出如今孩子与自然的隔阂,呼唤回归大自然。
8. “自然和父母,就在我的两端,我一端连通着自然,一端连通着父母,前者是我的脐带,后者是我的义务。”这句话意味深长,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9. 本文的标题为“我的自然生活”,但作者却花了不少笔墨写自己曾经在城市的生活,这样处理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叔伯,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而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节选自《陈情表》)
材料二:
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司空张华问之曰:“安乐公何如?”(李)密曰:“可次齐桓。”华问其故,对曰:“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次问:“孔明言教何碎?”密曰:“昔舜、禹、皋陶相与语,故得简雅;《大诰》与凡人言,宜碎。孔明与言者无已敌,言教是以碎耳。”华善之。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及赐饯东堂,诏密令赋诗,末章曰:“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官无中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武帝忿之,于是都官从事奏免密官。后卒于家。
(节选自《晋书·孝友传》)
10. 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展开余下试题帝览之A曰B士之有C名D不虚E然F哉G乃停H召。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夙遭闵凶”的“夙”与“夙兴夜寐”的“夙”含义不同。
B.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与“弗之劾”的“之”用法不同。
C. 区区,指自己的私情,与《孔雀东南飞》“何乃太区区”中的“区区”词义不同。
D. 服阕,指守丧期满除服。古代以亲属关系远近确定丧服和服丧的时间,如“期”指穿九个月丧服。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李密在《陈情表》中以“祖母病危”为由婉拒出仕,晋武帝最终被其孝心感动,暂停征召。
B. 李密认为诸葛亮的言辞琐碎是因对话者多为普通人,需详尽教导,与舜、禹的简雅对话形成对比。
C. 李密因不满官职作诗抱怨“官无中人,不如归田”,司隶因他清廉未弹劾,但武帝直接免其职。
D. 李密以齐桓公类比刘禅,说明君主用贤则兴、用佞则亡的道理,体现其历史洞察力。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2)华善之。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
14. 结合两则材料,分析李密在《陈情表》与《晋书》中人物形象的异同。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感旧(其五)①
陆游
凛凛隆中相,临戎遂不还。
尘埃出师表,草棘定军山②。
壮气河潼③外,雄名管乐④间。
登堂拜遗像,千载愧吾颜。
【注】①庆元四年(1198)夏,作于故乡越州山阴。②定军山:在今陕西省沔县西南。山下有诸葛亮陵墓及庙宇。③河潼:黄河与潼关。④管乐:春秋时名相管仲和战国时名将乐毅的合称。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凛凛”一词生动刻画出诸葛亮威严庄重的形象,暗含诗人的敬仰之情。
B. “临戎遂不还”中“遂”意为“最终”,点明诸葛亮为国尽忠、至死不渝 结局。
C. 颔联描写诗人当下所见景象,《出师表》上布满尘埃,定军山中草木丛生
D. 颈联时空对举,下句将诸葛亮与“管乐”并列,对他做出了极高的评价。
16. 尾联“登堂拜遗像,千载愧吾颜”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有许多为了国家大义而奋不顾身的人,如高适《燕歌行》中 “ 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的一群浴血奋战、舍生取义而不计功名的战士。
(2)《蜀道难》中运用夸张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惊险的气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3)我们在感叹时光流逝时,往往会说“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兰亭集序》中有两句相似的感叹:“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来到中国,看见中国,感受中国,讲述中国。从红墙黄瓦的北京故宫,到霓虹闪烁的上海外滩……一段时间以来,入境游热度不断提升,国际游客 A ,中国游在海外社交媒体走红。( 甲 )? 这背后,首先是超乎预期的政策利好和旅行体验。一系列务实措施,从硬件、软件等全方位全流程提升便利度,拉近了外国游客与中国的距离。
②越贴近,越真实。正因置身其中,许多初次来华的外国人见到了“不一样的中国”,改变了刻板印象。“不知道世界上还有多少地方,能在临晨(chén)这样安全。”在中国街头闲逛的英国哈钦森一家如是说。“在中国,有一部手机就够了。”享受免签政策的马来西亚藉游客陈玉珍,体验“一机在手”畅游畅买。因为真实,所以可爱。
③越沉浸(jìng),越着迷。随着旅游便利化程度 B ,( 乙 )。纵情于山水之间,欣赏京剧、体验非遗、参观博物馆,在街头巷尾感受“烟火气”,尝试无人驾驶网约车……从湖光山色到文化艺术,从特色美食到高新科技,丰富的内容让外国游客赞叹不已。安全感满满,体验感十足,热情度满分。中国的自然之美、人文之美、文明之美, C ,令人着迷。“国之交在于民相亲(qīn)”,作为文化交流的桥梁,使中国游有了更多“打开方式”,外国游客深入了解中国,增进人民之间的友好情谊。
18. 文中有一处注音和两处别字错误,请找出并加以改正。注音:_______ 别字:_______
19. 请在文中ABC处填入恰当的成语。A_______ B_______ C_______
20. 文中第三自然段画横线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1. 请在文中甲乙处的括号里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8字。
甲:_______ 乙:_______
22.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如果改写成“外国游客对湖光山色、文化艺术、特色美食、高新科技这些丰富的内容赞叹不已”,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人们常说没有路的时候会迷路;然而,路多了的时候,我们也会迷路。
这句话对你有何启示?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下 期中试卷
相关:关于“浙江省台州”的其他试题
重磅: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7]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