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中试卷

阅读:7  2025-08-11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下 期中试卷
重磅: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7]
浙江省台州市山海协作体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绝密★考试结束前
2024学年第二学期台州市山海协作体期中联考
高二年级语文学科试题
考生须知:
1. 本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 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填涂相应数字。
3. 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 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笔者:去年您荣获了“传播中华文化年度人物奖”。您觉得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什么?
叶嘉莹: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对人的心灵、品格、修养的提升的一种教化,不管是那些古圣先贤的《论语》《孟子》,或者是其他经、史、诗词,都是对人的心灵、修养、品格的提升和锻炼。
笔者:古典诗词对现代的生活有什么帮助呢?
叶嘉莹:只要你像我一样,体会诗词、体会那些古代的诗人词人在作品中所表达出来的理想和心性,你会发现,不管是相隔多少年,它们都仍然是有生命力的,我们是可以被感动的。所以杜甫曾经说:“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宋玉是战国时代的人,杜甫是唐代的人,但是杜甫读宋玉的作品,他感动了。辛弃疾也说:① “老来曾识渊明,梦中一见参差是。”一个是晋朝的人,一个是南宋的人。南宋的辛弃疾梦见陶渊明,想他所梦见的陶渊明,就是陶渊明当年的样子。因为诗词不是空洞的文字。我常常说,真正的诗词,是用生命来写作诗篇,用生活来实践诗篇的。生活里面,我们所读诵的,不只是一些简单的文字,而是那些古人的思想、生活经历,它给你很大的力量。
笔者:在外行人眼中,西方文艺理论看起来非常枯燥,您当时用西方的理论来阐释中国的古典诗词,这种方法有效吗?
叶嘉莹:当然有效。我是站在中国的传统来讲的。儒家的《论语》《孟子》,道家的《老子》 《庄子》,都是非常形象化的一个一个的故事、一个一个的寓言。而西方的语言是逻辑的、理论的。中国人讲批评,王国维说是“境界”,严沧浪说“兴趣”,王渔洋说“神韵”。什么是“境界”?什么是“兴趣”?什么是“神韵”?你如果是传统很深的人,灵犀一点,就领悟了。可是外 国就不是这样。比如说,我们讲一首温庭筠的词。“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这时候我就用了 西方的文学理论。“蛾眉”两个字,出处非常古老。《诗经》描写卫庄公的夫人,说她:“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熵蛴,齿如瓠犀。蝽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诗经》的时代,他们用最原始的语言来形容美女,“蛾眉”是说女子的眉毛像飞蛾的触须。总而言之,这就是“蛾眉” 的出处,“蛾眉”就是美女的象征。如果“蛾眉”是美女的象征,而画眉毛,就是一种对美的追求。于是这个词语就有了一种象喻的传统,到了屈原就说“众女嫉余之蛾眉”。西方说,当一个词语在一个国家的传统文化之中被使用很久的时候,这个语言就变成了一个文化的语码。“蛾眉”本来是客观形容一个美女,到了后来,它就不是仅仅指美女了,对于读书人来说,美女之“美”代表着他的才能和品行。
笔者:柳亚子说过不到五十年,中华诗词的平仄格律就会消失,现在写诗词的人还很多。对这种现象您如何看待?
叶嘉莹:当年有记者访问过我,问我是否为诗词的命运担忧。我说,诗词本身有它自己的生命,不在读者喜欢不喜欢,好的诗人是用生命来写作诗篇,用自己的生活来实践自己的诗篇的。


浏览完整试题笔者:您能谈谈中华诗词的当代价值是什么吗?
叶嘉莹:中华诗词的价值在创作者本身。你是用生命写的,不是应付,不是点缀,不是口号, 有你自己的生命,你的诗就是好的。教诗是把诗歌里面真正的生命美感告诉年轻人。
(摘编自张芬、刘香兰《繁花又向天涯发,明月还从海上来——叶嘉莹先生访谈录》)
材料二:
我对诗词的爱好与体悟,可以说全是出于自己生命中的一种本能。因此无论是写作也好,讲授也好,我所要传达的,可以说都是我所体悟到的诗歌中的一种生命, 一种生生不已的感发的力量。 中国传统一直有“诗教”之说,认为诗可以“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当然在传达的过程中, 我也需要凭借一些知识与学问作为一种说明的手段和工具。真正伟大的诗人是用自己的生命来写作自己的诗篇的,是用自己的生活来实践自己的诗篇的。他们的诗篇,蓄积了古代伟大诗人的所有的心灵、智慧、品格、襟抱和修养。而我们讲诗的人所要做的,就正是要透过诗人的作品,使这些诗人的生命心魂,得到又一次再生的机会。而且在这个再生的活动中,将会带着一种强大的感发作用,使我们这些讲者与听者或作者与读者,都得到一种生生不已的力量。在这种以生命相融汇、相感发的活动中,自有一种极大的乐趣。而这种乐趣与是否成为一个学者,是否获得什么学术成就, 可以说没有任何关系。这其实就是孔子说的,②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我曾经假托我的老师顾随先生说过:“一个人要以无生之觉悟为有生之事业,以悲观之体验过乐观之生活。”它使我真的超越了小我,不再只想自己的得失、祸福这些事情,使自己的目光投向更广大、更恒久的向往和追求。
回想我平生走过的道路,是中国的古典诗词伴随了我的一生。我从一个童稚天真的诗词爱好者,首先步入了古典诗词创作的道路;后来为了谋生,又步入了古典诗词教学的道路;而为了教学,我又步入了古典诗词理论研究的道路。我现在每天做的事情都是与诗词有关系的,不管是讲课、看书还是写稿子,都是与诗词有关的。诗词真的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了。
我在《诗馨篇》 一书的序言里说过:“在中国的诗词中,确实存在一条绵延不已的感发之生命的长流。”我们一定要有青少年的不断加入,“来一同沐泳和享受这条活泼的生命之流”,“才能使这条生命之流永不枯竭”。 一个人的生命总有走完的一天,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命脉,要依靠年轻一代继续传承。
(摘编自叶嘉莹《红菜留梦 叶嘉莹谈诗忆往》)
1. 根据材料一的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于提升心灵、品格和修养的教化作用,有且只有古圣先贤的著作,才有这样的功用。
B. 叶嘉莹认为西方文艺理论虽然枯燥,但可以阐释中国的古典诗词,“蛾眉”一词按西方文论的观点,变成了一个文化语码。
C. 古典诗词不是空洞的文字,它们蕴含诗人词人的理想和心性,有跨越时空的生命力,可以感动不同时代的人,正如杜甫会被宋玉的作品打动。
D. 好的诗人用自己的生命写作诗篇,用自己的生活实践诗篇;在历史的发展中,读者的喜好也会影响诗词自身的命运。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中国人讲批评,有自己的术语,比如“境界”“兴趣”“神韵”等,如果你是传统很深的中国人,就会容易领悟它们的含义,而外国人就不是这样。
B. 中国的语言是形象的,如儒、道典籍常用形象化的故事、寓言表达观点,相较于逻辑的、理论的西方语言,中国语言更易理解。
C. 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命脉,要依靠一代代人竭力传承,要有青少年不断加入中国诗词“绵延不已的、感发之生命的长流”中。
D. 诗词是叶嘉莹生命的一部分,她从童稚天真的诗词爱好者到古典诗词的理论研究者,后为了教学和谋生,又走上古典诗词教学和古典诗词理论研究的创作之路。
3.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中叶嘉莹认为古典诗词能给现代人以很大的力量;材料二中她个人的诗词研究之路生动印证了这个观点。
B. 材料二中叶嘉莹认为教诗是一种以生命相融汇、相感发的活动,能让教诗和学诗的人都得到一种生生不已的力量和极大的乐趣。
C. 材料一引用《诗经》的句子阐释了“蛾眉”的含义,屈原诗句“众女嫉余之蛾眉”拓展了这一内涵,显示了词语内涵的相承性。
D. 材料一举出柳亚子的观点意在引出叶嘉莹的反驳,前者认为中华诗词的平仄格律不到五十年就会消失,后者认为并非如此。
4. 文中画横线的两处引用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5. 叶嘉莹曾说:“我一生只有两个嗜好,一是好诗,二是好为人师。”她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古典诗词,请结合材料谈谈,她的经历为我们学习中国古典诗词带来了哪些启示。
【答案】1. C 2. B
3. D 4. 第①处引用了辛弃疾的词,印证了前文观点,即不管相隔多少年,诗词仍然有生命力,可以感动不同时代的读者,同时引出后文关于“真正的诗词”的看法。
第②处引用是作者用孔子的话论证自己的观点,表明了自己对诗词的态度,即喜爱和以之为乐,这种乐趣与现实功利无关,呼应了前文作者“对诗词的爱好与体悟是出于本能”的观点,让观点更有说服力,增强了文章的文学性。
5. ①知人论世,深度解读诗词。古典诗词是古人思想、生活经历的折射,读诗词不能局限于文字,要理解文字背后古人的思想、生活经历,体会诗人在作品中所表达出来的理想和心性。
②拓展视野,多元解读诗词。叶嘉莹不拘泥于中国文学批评的角度,而是引入西方文艺理论来阐释中国古典诗词,让千年前的文字焕发新意。这启示我们,学习诗词不可只拘泥于一种视角。
③全心投入,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叶嘉莹一生致力于古典诗词的学习、教授、研究,她对古典诗词的热爱超越了功利和小我。我们也需要加入学习、研究中国诗词的行列,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解析】
【导语】访谈与自述相映,叶嘉莹论析中华诗词精髓在心灵教化,以“生命写作”破时空阻隔,借西方“文化语码”解“蛾眉”象喻,证诗词感发力量。她毕生以诗为命,倡“乐之”境界,勉青年传承文脉,字里行间见学者对古典诗词的赤诚与担当,于当下文化传承颇具启示。


展开余下试题【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信息进行推断的能力。
A.“有且只有古圣先贤的著作,才有这样的功用”错误。根据材料一的第二段“不管是那些古圣先贤的《论语》《孟子》,或者是其他经、史、诗词,都是对人的心灵、修养、品格的提升和锻炼”可知,并非只有古圣先贤的著作,才有这样的功用。
B.“叶嘉莹认为西方文艺理论虽然枯燥”错误。材料一第五段为“笔者:在外行人眼中,西方文艺理论看起来非常枯燥”,是说“看起来”,且这句话是笔者说的,叶嘉莹并未表达“西方文艺理论枯燥”这一观点。
D.“读者的喜好也会影响诗词自身的命运”错误。材料一倒数第三段末尾处“诗词本身有它自己的生命,不在读者喜欢不喜欢”,所以读者的喜好不会影响诗词自身的命运。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B.“中国语言更易理解”错误。材料一提到“儒家的《论语》《孟子》,道家的《老子》《庄子》,都是非常形象化的一个一个的故事、一个一个的寓言。而西方的语言是逻辑的、理论的”,只说明了中国语言和西方语言各自的特点,并未表达中国语言比西方语言“更容易理解”这一观点。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比较材料和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手法的能力。
D.“意在引出叶嘉莹的反驳”和“后者认为并非如此”错误。访谈者举出柳亚子的观点,意在询问叶嘉莹的看法,并没有预设她会反驳。根据材料一可知,叶嘉莹认为诗词有自己的命运,但没有明确对“中华诗词的平仄格律是否会在五十年内消失”这一观点表态。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引用论证的作用的能力。
第①处辛弃疾作为南宋词人,与晋代陶渊明相隔数百年,却能在梦中“识渊明”,直观印证了叶嘉莹“不管是相隔多少年,它们都仍然是有生命力的,我们是可以被感动的”的观点。同时以辛弃疾对陶渊明的神交为例,自然过渡到“真正的诗词,是用生命来写作诗篇,用生活来实践诗篇的”的论述,为后文强调诗词中“古人的思想、生活经历”提供例证。
第②处孔子强调“乐之”为学习的最高境界,叶嘉莹借此表明自己对诗词的热爱源于本能的“乐趣”,而非功利性追求,呼应材料二“我对诗词的爱好与体悟,可以说全是出于自己生命中的一种本能”的观点。同时引用与前文“以生命相融汇、相感发”的教诗理念形成呼应,突出诗词学习的核心在于获得“生生不已的感发的力量”,而非知识堆砌,增强论述的权威性与文学性。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问题,提出见解 能力。
①叶嘉莹强调“真正的诗词是用生命来写作诗篇,用生活来实践诗篇”,认为读诗需体会“古人的思想、生活经历”,如杜甫读宋玉、辛弃疾梦陶渊明,皆因感知到诗词中“理想和心性”的生命力。所以学习诗词不能停留在文字表面,需结合诗人的时代背景与人生经历,从而把握诗词的深层内涵。
②叶嘉莹突破中国传统批评术语(如“境界”“兴趣”)的模糊性,引入西方“文化语码”理论分析“蛾眉”,将其从客观物象提升为具有象征传统的文化符号。这启示我们学习诗词应兼具传统积淀与现代视野,既深耕《论语》《孟子》等经典的哲学根基,也借助西方理论的逻辑框架解构诗词的象征体系,让古典文本在跨文化阐释中焕发新活力。
③叶嘉莹将诗词视为“生命的一部分”,从创作到教学、研究,始终“以无生之觉悟为有生之事业”,超越个人得失,投身“感发之生命长流”的传承。启示我们学习诗词需摆脱“应付、点缀、口号”式的功利心态,像叶嘉莹一样以“好之”“乐之”的本能热爱,主动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者,让诗词中“生生不已的力量”在当代延续。
(二)现代文阅读II (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的自然生活
北村
①我对自然的记忆基本固定在童年,似乎以后就不再生长了。在我们那个年代,自然意味着农村,它的基本含义是贫穷,而贫穷是需要逃离的。在仓廪未实之前,成年世界的自然是邪恶的,因为人要残酷地以体力和心力与其搏食。自然与城市相对立,城市高踞在它上面,不受风吹雨打和四时轮换的不测的威胁,旱涝保收地过着稳定的生活。
②我为什么会对自然有这样的印象?原因是我从满月就被我当乡村医生的母亲抱到一个自然村,一直长到十岁,我与农村孩子无异。我的玩具只有水和泥巴。当然欲望未被释放前,我是很满足的,年幼的我无须像大人一样担心柴米油盐,所以我是能体会到自然的原始之美的。我喜欢紧贴大地,或者流水。我常常百无聊赖地躺在汀江边的沙滩上,我能闻到沙子散发的隐隐约约的腥味,你说它是香味也行,一个热爱自然的人首先不是用视觉描述与记忆自然,而是用嗅觉。
③我最喜欢的就是选一块浅至脚踝的溪水,在黄昏时躺下来,身体呈“大”字排开,这时你的周身都是溪水在哗哗哗流淌,天空在你上方极遥远处,像哲学一样移动……直到太阳西斜,我从溪水中起身,浑身冷得颤抖。我回到了现实,想着怎么对付即将责问的父母。自然和父母,就在我的两端,我一端连通着自然,一端连通着父母,前者是我的脐带,后者是我的义务。成长是与自然的远离相对应的,直到我成长为一个作家,入驻城市,自然就基本只留在笔端了。我不说城市看不到星星月亮等套话,真相是就算能看到,你也不会去看了,你心里的尺度变了,你经常出差,即使又到了乡村,再见草木,你也并未看见自然,这些草木在风景名胜中强烈地呈现美貌,但与我小时候感受的自然相去甚远,完全不是同一个东西了。
④城市是一个欲望容器。所以,在城市不要说自然的事,城市人眼中看不到自然,只有标的、人群和速率。我的身体慢慢地从清凉的溪水中置换到单元房的套内面积之后,“体”在渐渐隐退,“魂”在隆隆升起,就是我的心思、情感和意志显形了,成为我的显在人格。
⑤我觉得到了改变生活方式的时候了,不是让自然生活成为我的观念或缅怀的内容,而是直接进入它,活成一个“自然的人”。我决定放下在北京的编剧工作,回到“贫穷”的自然生活中去。我一头扎入我的故乡长汀,开始了我的“自然生活田野实践活动”,我称之为“翻山越岭,追鸡赶猪”。我几乎隔几天就下乡,不到两年就跑遍了故乡每一个乡镇的田野和山峦。我那昔日只与知识分子辩论的口舌,现在能自然对接到任何地方不同文化层次的农民,多数是山民。他们无法识别我那个作家“北村”的城市标记,只知道我姓“康”,是一个老乡,我与他们的无缝转换,让我从逼仄的文化困境中解脱出来。
⑥我在田野实践中发现,在南方的多山地区,最好的耕作方式就是“自然农法”。在我的一个小黄姜试验区内,整个山坳形成了一个“自然生态环”:山上放养的家禽,啄食自然植被中退耕还林后果树掉落的自然野果,它们释放的粪便,经过自然发酵,形成多酶的堆沤自然肥料,以此施放给姜田和生态稻田,避免了使用化肥,产生的虫子又被除草鸭啄食,这种稻米我们叫它“稻鸭米”。我在田间使用光媒除虫,使这块地区实现了有毒灭虫剂和除草剂的零释放,不使用化肥又让土地净化率增高,自然农法让真正的自然得到扩张。这个自循环的生态圈,从土地到空气到水,都得到了自然净化。这是我在自然生活实践中最震撼的看见!
⑦很自然地,我们的实践成果显赫,连一片小小的果干,都要实现一个目的:还原到其本味。何谓“本味”,就是大自然本身的味道,它是缓慢生长后才能蓄积和释放的。所以,食物的本味是最丰富的。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食用自然食材的原因,不光是为着身体,更是为着真理。我对那些孩子说:当你画一棵树上的一万片树叶时,重复率绝对大于自然生长的一万片树叶,因为真正的树由一个神秘的生命导出的多样性,是最丰富广阔和延展的,这就是自然生命中最奥秘的基因密码,是创造之秘中最令人感动的部分!正如一个大字不识的孕妇,照样能孕育出最精密复杂和充满感情及智慧的生命体。


展开余下试题⑧我流连于自然之中,并非是流于表面的浅尝辄止的情感体验,我是深入到它的生命内部,窥见自然的至深奥秘。在自然生活的第一年,我会为我的河田鸡们,每天日暮都振翅飞到树上栖息而兴奋不已!河田鸡是一种保有较多野性的自然鸡种,无论公鸡母鸡,一律上树睡觉,我戏称之为“满树开满了河田鸡”。随着逐年深入,我发现这个“自循环生态圈”才是最宝贵的真相!在这里,天、地、人,以及一切活物,按照命定的法则在生活着,循环着,延续着。天是为着地,地是为着人,人反过来要遵循天地,而且终归于天地。
⑨我在世间行走诸年,得到一个启示,就是我们一切的生活以及生活方式,都是天造地设的结果。天为着人,以地上一切的果蔬来养活人,按着正确的命定。对于自然,人类拿捏的度在于:认识上天的创造并合理运用,不混乱它的法则。人类得到授权的同时,也被赋予了责任,而这个责任的力量,来源于对生命认识的深度。这也许就是敬畏的方向和意义。
(选自《草原》,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 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 “满树开满了河田鸡”,用比拟手法描写河田鸡在树上睡觉的状态,突出河田鸡的野性,展现以儿童视角观照自然的新奇发现。
B. “我”以作家的身份入驻城市后,由于自己内心的某些变化,即使再次来到乡村,也已经找不到小时候接触自然的那种感觉。
C. 文中通过“我”躺在溪水中自在地感知溪水、遥望天空和“我”起身后想着怎么应对父母责问的前后对比,写出父母对孩子天性的压抑。
D. 在“我们”那个年代,自然意味着农村,它的基本含义是贫穷,所以童年的“我”渴望逃离自然,向往城市的稳定生活。
7. 下列对第⑦段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段文字蕴含着关于生命的哲思,是“我”自然生活的实践成果在精神层面的独特感受。
B. 一个文化不高的孕妇,也能孕育出让人惊叹的生命,表达了“我”对自然创造力的赞叹。
C. 还原一片小小果干的本味,是“我们”在追求还原大自然本身的味道,需要耐心地等待。
D. 通过人描摹树叶与自然生长树叶的对比,突出如今孩子与自然的隔阂,呼唤回归大自然。
8. “自然和父母,就在我的两端,我一端连通着自然,一端连通着父母,前者是我的脐带,后者是我的义务。”这句话意味深长,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9. 本文的标题为“我的自然生活”,但作者却花了不少笔墨写自己曾经在城市的生活,这样处理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
【答案】6. B 7. D
8. ①自然是“我”童年的“脐带”,象征着“我”与自然的原始连接和情感依赖;而父母则是“我”的“义务”,代表了“我”对家庭的责任与现实的牵绊。
②随着成长,“我”逐渐远离自然,进入城市生活。这种两端的关系,既展现了“我”对自然的深厚情感,也反映了“我”对现实生活的无奈与妥协。
9. ①内容上:逼仄的城市生活促使“我”产生回归自然生活的想法。
②结构上:“我”的城市生活呼应前文“我”对城市的印象,增加文章的整体感。
③主题上:城市生活与自然生活形成对比,突出回归自然的意义,强化文章敬畏自然的主旨。
【解析】
【导语】本文以“自然生活”为线索,展现了作者从童年到成年的心路历程。文章通过对比城乡生活的差异,深刻揭示了现代人精神困境的根源。作者描绘童年与自然的亲密接触,又用理性思辨剖析城市生活的异化。最终通过回归自然的实践,实现了从逃离到回归的精神蜕变,体现了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认知。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A.“展现以儿童视角观照自然的新奇发现”错误。此处是作者回到故乡长汀后,在开展田野实践活动中对河田鸡的观察和描绘,发生于作者成年之后,故“儿童视角”不恰当。
C.“写出父母对孩子天性的压抑”错误。父母责问“我”黄昏晚归,并非是对“我”天性的压抑,而是一般的管教。
D.“所以童年的‘我’渴望逃离自然,向往城市的稳定生活”错误。根据原文“我是很满足的,年幼的我无须像大人一样担心柴米油盐,所以我是能体会到自然的原始之美的。我喜欢紧贴大地……”“一个热爱自然的人……”等语句,可看出童年的“我”是很喜欢自然的,并没有想逃离自然。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D.“突出如今孩子与自然的隔阂,呼唤回归大自然”错误。通过人描摹树叶与自然生长树叶的对比,突出了大自然神秘、丰富、多样的创造性。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重要语句含义的能力。
①对重要句子的理解,首先要理解关键词。“脐带”的象征:自然如同生命的源头(脐带),是作者童年与万物联结的根基,赋予他原始的生命体验(如第②段贴地闻沙、溪中躺卧)。“义务”的指向:父母代表社会规则与责任,要求他脱离自然状态回归现实生活(如第③段“浑身冷得颤抖”后需应对父母责问)。
②揭示句子的情感指向和结构作用:此句揭示成长中“自然天性”与“社会规训”的撕裂。作者远离自然(脐带)进入城市,实则是履行社会义务的代价,呼应后文“成长是与自然的远离相对应”。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情节、语段作用的能力。
①内容上,从“在城市不要说自然的事,城市人眼中看不到自然,只有标的、人群和速率……”“我觉得到了改变生活方式的时候了,不是让自然生活成为我的观念或缅怀的内容,而是直接进入它……”可知,逼仄的城市生活促使“我”产生回归自然生活的想法,作者通过城市生活的“负体验”,使“自然生活”成为“我”对城市困境的必然回应。
②结构上,“我”的城市生活“我不说城市看不到星星月亮等套话,真相是:就算能看到,你也不会去看了,你心里的尺度变了”“我的身体慢慢地从清凉的溪水中置换到单元房的套内面积之后,‘体’在渐渐隐退,‘魂’在隆隆升起……”,呼应了前文“我”对城市的印象“城市高踞在它上面,不受风吹雨打和四时轮换的不测的威胁,旱涝保收地过着稳定的生活”,增加文章的整体感。城市并非纯粹的对立面,而是连接过去自然体验的中介。
③主题上,城市代表工业文明的“人为秩序”,自然代表农耕文明的“有机生长”,这种对比不仅是生活环境的差异,更指向城市成为现代性压迫的象征,城市生活与自然生活形成对比,突出回归自然的意义,强化文章敬畏自然的主旨“对于自然,人类拿捏的度在于:认识上天的创造并合理运用,不混乱它的法则。人类得到授权的同时,也被赋予了责任,而这个责任的力量,来源于对生命认识的深度。这也许就是敬畏的方向和意义”。可见,回归自然不是逃避,而是在现代性夹缝中寻找生存的诗意可能。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叔伯,终鲜兄弟,门衰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下 期中试卷
相关:关于“浙江省台州”的其他试题
重磅: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7]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