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笔者:您能谈谈中华诗词的当代价值是什么吗? 叶嘉莹:中华诗词的价值在创作者本身。你是用生命写的,不是应付,不是点缀,不是口号, 有你自己的生命,你的诗就是好的。教诗是把诗歌里面真正的生命美感告诉年轻人。 (摘编自张芬、刘香兰《繁花又向天涯发,明月还从海上来——叶嘉莹先生访谈录》) 材料二: 我对诗词的爱好与体悟,可以说全是出于自己生命中的一种本能。因此无论是写作也好,讲授也好,我所要传达的,可以说都是我所体悟到的诗歌中的一种生命, 一种生生不已的感发的力量。 中国传统一直有“诗教”之说,认为诗可以“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当然在传达的过程中, 我也需要凭借一些知识与学问作为一种说明的手段和工具。真正伟大的诗人是用自己的生命来写作自己的诗篇的,是用自己的生活来实践自己的诗篇的。他们的诗篇,蓄积了古代伟大诗人的所有的心灵、智慧、品格、襟抱和修养。而我们讲诗的人所要做的,就正是要透过诗人的作品,使这些诗人的生命心魂,得到又一次再生的机会。而且在这个再生的活动中,将会带着一种强大的感发作用,使我们这些讲者与听者或作者与读者,都得到一种生生不已的力量。在这种以生命相融汇、相感发的活动中,自有一种极大的乐趣。而这种乐趣与是否成为一个学者,是否获得什么学术成就, 可以说没有任何关系。这其实就是孔子说的,②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我曾经假托我的老师顾随先生说过:“一个人要以无生之觉悟为有生之事业,以悲观之体验过乐观之生活。”它使我真的超越了小我,不再只想自己的得失、祸福这些事情,使自己的目光投向更广大、更恒久的向往和追求。 回想我平生走过的道路,是中国的古典诗词伴随了我的一生。我从一个童稚天真的诗词爱好者,首先步入了古典诗词创作的道路;后来为了谋生,又步入了古典诗词教学的道路;而为了教学,我又步入了古典诗词理论研究的道路。我现在每天做的事情都是与诗词有关系的,不管是讲课、看书还是写稿子,都是与诗词有关的。诗词真的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了。 我在《诗馨篇》 一书的序言里说过:“在中国的诗词中,确实存在一条绵延不已的感发之生命的长流。”我们一定要有青少年的不断加入,“来一同沐泳和享受这条活泼的生命之流”,“才能使这条生命之流永不枯竭”。 一个人的生命总有走完的一天,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命脉,要依靠年轻一代继续传承。 (摘编自叶嘉莹《红菜留梦 叶嘉莹谈诗忆往》) 1. 根据材料一的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于提升心灵、品格和修养的教化作用,有且只有古圣先贤的著作,才有这样的功用。 B. 叶嘉莹认为西方文艺理论虽然枯燥,但可以阐释中国的古典诗词,“蛾眉”一词按西方文论的观点,变成了一个文化语码。 C. 古典诗词不是空洞的文字,它们蕴含诗人词人的理想和心性,有跨越时空的生命力,可以感动不同时代的人,正如杜甫会被宋玉的作品打动。 D. 好的诗人用自己的生命写作诗篇,用自己的生活实践诗篇;在历史的发展中,读者的喜好也会影响诗词自身的命运。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中国人讲批评,有自己的术语,比如“境界”“兴趣”“神韵”等,如果你是传统很深的中国人,就会容易领悟它们的含义,而外国人就不是这样。 B. 中国的语言是形象的,如儒、道典籍常用形象化的故事、寓言表达观点,相较于逻辑的、理论的西方语言,中国语言更易理解。 C. 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命脉,要依靠一代代人竭力传承,要有青少年不断加入中国诗词“绵延不已的、感发之生命的长流”中。 D. 诗词是叶嘉莹生命的一部分,她从童稚天真的诗词爱好者到古典诗词的理论研究者,后为了教学和谋生,又走上古典诗词教学和古典诗词理论研究的创作之路。 3.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中叶嘉莹认为古典诗词能给现代人以很大的力量;材料二中她个人的诗词研究之路生动印证了这个观点。 B. 材料二中叶嘉莹认为教诗是一种以生命相融汇、相感发的活动,能让教诗和学诗的人都得到一种生生不已的力量和极大的乐趣。 C. 材料一引用《诗经》的句子阐释了“蛾眉”的含义,屈原诗句“众女嫉余之蛾眉”拓展了这一内涵,显示了词语内涵的相承性。 D. 材料一举出柳亚子的观点意在引出叶嘉莹的反驳,前者认为中华诗词的平仄格律不到五十年就会消失,后者认为并非如此。 4. 文中画横线的两处引用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5. 叶嘉莹曾说:“我一生只有两个嗜好,一是好诗,二是好为人师。”她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古典诗词,请结合材料谈谈,她的经历为我们学习中国古典诗词带来了哪些启示。 【答案】1. C 2. B 3. D 4. 第①处引用了辛弃疾的词,印证了前文观点,即不管相隔多少年,诗词仍然有生命力,可以感动不同时代的读者,同时引出后文关于“真正的诗词”的看法。 第②处引用是作者用孔子的话论证自己的观点,表明了自己对诗词的态度,即喜爱和以之为乐,这种乐趣与现实功利无关,呼应了前文作者“对诗词的爱好与体悟是出于本能”的观点,让观点更有说服力,增强了文章的文学性。 5. ①知人论世,深度解读诗词。古典诗词是古人思想、生活经历的折射,读诗词不能局限于文字,要理解文字背后古人的思想、生活经历,体会诗人在作品中所表达出来的理想和心性。 ②拓展视野,多元解读诗词。叶嘉莹不拘泥于中国文学批评的角度,而是引入西方文艺理论来阐释中国古典诗词,让千年前的文字焕发新意。这启示我们,学习诗词不可只拘泥于一种视角。 ③全心投入,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叶嘉莹一生致力于古典诗词的学习、教授、研究,她对古典诗词的热爱超越了功利和小我。我们也需要加入学习、研究中国诗词的行列,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解析】 【导语】访谈与自述相映,叶嘉莹论析中华诗词精髓在心灵教化,以“生命写作”破时空阻隔,借西方“文化语码”解“蛾眉”象喻,证诗词感发力量。她毕生以诗为命,倡“乐之”境界,勉青年传承文脉,字里行间见学者对古典诗词的赤诚与担当,于当下文化传承颇具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