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摘编自袁循《陌生化——论新诗语言的一个基本特质》) 材料二: 陌生化作为一个美学、文艺学术语,是俄国文学评论家什克洛夫斯基在研究诗歌语言结构基础上提出的。他认为艺术的程序就是使对象变得陌生,使形式变得复杂,从而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的长度。中国古代诗论也提倡陌生化,提倡“意新语工,得前人所未道者”。杰出的诗人总要颠倒习惯化的过程,使普通语言向文学语言、诗化语言、艺术语言转化。打破常规是获得陌生化的常用手段,即打破词语、语法、语体的常规。 汉字的象形性、词义的不确定性和多义性,致使诗人可以在某一特定意境中创造性地衍生出词的新鲜用法。王维《过香积寺》:“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咽”是拟人,状石间泉声低沉,“冷”是通感,绘夕阳余晖微弱,或谓之使动用法亦可。日色之凄冷与泉声的幽咽相互衬托,渲染出山寺远离人间烟火之环境氛围。 语法是创作者和读者彼此默契遵守的语言规则,通过倒装、省略、反常搭配等方式打破语法规则,是造就诗歌语言新鲜明朗的重要手段。傅隶朴《修辞学》论曰:倒装是言语伦次上下颠倒的安置法。善为文者,往往在关要处,故乱其序,一方面梗涩读者的眼口,唤起其注意,一方面增加文章的波澜。名词并置也是语法陌生化手法之一。最典型的即为《天净沙·秋思》,首三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九个名词并置,以白描手法勾勒出一幅凄凉的羁旅图,简洁之至,景象却历历在目。 语体是指适应特定的语言环境而形成的不同语言体式,它分为口头语体和书面语体。诗是一种高雅的文学样式,诗人的语言一般说来都比较文雅精致,但若以口语入诗,以俗为诗,或是“以文入诗”,在诗歌中使用虚词和散文化的句式,也能造成一种陌生化效果。 (摘编自赵洪琴《诗歌语言的陌生化》)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通常来说,诗歌创作者的情感丰厚与否、经验深厚与否,可以直接决定一首诗品质的高低。 B. 言和意的矛盾体现为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矛盾以及“意”明确富有逻辑性而“言”主观朦胧的矛盾。 C. 诗的语言应当对日常语言加以修饰提炼、变形重组,同日常语言拉开距离。 D. 语法倒装能够以其陌生的顺序引起读者的关注,同时还使文章一波三折。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徐志摩的《沙扬娜拉》以“水莲花”喻“少女的娇羞”,对日常语言进行有意的“破坏”和重新组合,又连用三个“珍重”,带来结构上的跳跃性和感觉上的陌生化,诗歌语言日常而精致。 B. 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以首尾重复的形式容纳八组生活化画面,突破了常规语言的表意局限,拓展了诗歌的表意空间,使得情感在独立的结构中酝酿喷薄。 C. 材料二引用什克洛夫斯基的观点,直接点明了陌生化这一美学、文艺学术语的出处,旨在从理论根源上阐释陌生化概念。基于此,文章进一步探讨打破常规实现陌生化的手段。 D. 王维《过香积寺》“咽”和“冷”属于对词语的创造性衍生用法,以拟人、通感、白描突破了常规的表意,引发读者对诗句所营造的意境和情感的深入思考,使诗歌具有更丰富的内涵和更强的表现力。 3. 下列选项不能佐证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 呈给你黄土下紫色的灵魂。(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 B.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 C.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D. 新妇初来时,小姑始扶床。(《孔雀东南飞》) 4. 分析材料一 论证思路。 5. 运用材料二的理论,分析顾城《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语言陌生化的特点。 我希望/能在心爱的白纸上画画/画出笨拙的自由/画下一只永远不会/流泪的眼睛/一片天空/一片属于天空的羽毛和树叶/一个淡绿的夜晚和苹果/每一阵静静的春天的激动/都成为一朵小花的生日(顾城《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新湘行记——张八寨二十分钟 沈从文 汽车停到张八寨,约有二十分钟耽搁,来去车辆才渡河完毕。溪水流到这里后,被四围群山约束成个小潭,一眼估去大小直径约半里样子。正当深冬水落时,边沿许多部分都露出一堆堆石头,被阳光雨露漂得白白的,中心满潭绿水,清莹澄澈,反映着一碧群峰倒影,还是异常美丽。特别是山上的松杉竹木,挺秀争绿,在冬日淡淡阳光下,更加形成一种不易形容的清寂。汽车得从一个青石砌成的新渡口用一只方舟渡过,码头如一个畚箕形,显然是后来人设计,因此和自然环境不十分谐和。潭上游一点,还有个老渡口,有只老式小渡船,由一个掌渡船的拉动横贯潭中的水面竹缆索,从容来回渡人。这种摆渡画面,保留在我记忆中不下百十种。如照风景画习惯,必然作成“野渡无人舟自横”的姿势,搁在靠西一边白石滩头,才像符合自然本色。因为不知多少年来,经常都是那么搁下,无事可为,镇日长闲,和万重群山一道在冬日阳光下沉睡! 但是这个沉睡时代已经过去了。大渡口终日不断有满载各种物资吼着叫着的各式货车,开上方舟过渡。此外还有载客的班车,车上坐着新闻记者,电影摄影师,音乐、歌舞、文物调查工作者,画师,医生……以及近乎挑牙虫卖膏药飘乡赶场的人物,陆续来去。近来因开放农村副业物资交流,附近二十里乡村赴乡场和到州上做小买卖的人,也日益增多。这个觉醒是全面的。 初来到这个溪边的我,环境给我的印象和引起的联想,不免感到十分惊奇!一切陌生一切又那么熟悉。这实在和许多年前笔下涉及的一个地方太相象了,可能对它仿佛相熟的不只我一个人。至于我呢,手中的笔业已荒疏了多年,忽然又来到这么一个地方,记忆习惯中的文字不免过于陈旧,触目景物人事却十分新鲜。在这种情形下,只有承认手中这支拙劣笔,实在无可为力。 我随同那十几个乡下人一道上了小渡船。上船以后,不免有些慌张,心和渡船一样只是晃。 “慢慢的,慢慢的,站稳当点。你慌哪样!” 几个乡下人同声笑着说,“不要忙,不要忙,稳到点!”显然的事,我在船中未免有点狼狈可笑,①已经不像个“家边人”样子。
展开余下试题令我显得慌张的,并不尽是渡船的摇动,却是那个站在船头,从从容容在那里当家作事的弄船女孩子。 她大约有十四五岁的样子,除了胸前那个绣有“丹凤朝阳”的挑花围裙,其余装束神气都和一般青年作家笔下描写到的相差不多。有张长年在阳光下曝晒、在寒风中冻得黑中泛红的健康圆脸。一双辫子大而短,还有双真诚无邪神光清莹的眼睛。两只手大大的,粗粗的,在寒风中也冻得通红。身上穿一件花布棉袄子,稍微大了一点。这正是中国许多地方一种常见的新农民形象,真诚、单纯、素朴,对本人明天和社会未来都充满了快乐的期待及成功信心。新的社会正在起着深刻变化,她也就在新的生活教育中逐渐发育成长。我想起合作化,问她一月收入时,她却笑了笑,告给我:“这是我伯伯的船,不是我的。伯伯上州里去开会。我今天放假,赶场来往人多,帮他忙替半天工。” “一天可拿多少工资分?” “嗨,这也算钱吗?你这个人——”她于是抿嘴笑笑,扭过了头,面对汤汤流水和水中白鸭,不再答理我。像是还有话待我自己去体会,意思是:“你们城里人会做生意,一开口就是钱。什么都卖钱。一心只想赚钱,别的可通通不知道!”②我不免有一点儿惭愧起自心中深处。到乡下来,才明白还有许多事事物物,人和人相互帮助关系,既无从用工资分计算,也不必如此计算。 一位向我提出了个问题,“同志,你是从省里来的,可见过武汉长江大铁桥?” “看见过!那里有万千人笼夜赶工,电灯亮堂堂的,老远只听到机器哗喇哗喇的响,忙得真热闹!” ……说下去,我才知道电影队来放映电影时,大家都从电影上看过大桥赶工情形。我想起自治州百七十万人,共有三百四十万只勤快的手,为一个共同目的而进行生产劳动,长年手足贴近土地,再累些也不以为意。 在一般城里知识分子面前,我常常自以为是个“乡下人”,习惯性情都属于内地乡村型,不易改变。这个时节,才明白意识到,对于乡下的人事,我知道的多是百八十年前的老式样。至于正在风晴雨雪里成长,起始当家作主的新人,如何当家作主,我知道的实在太少了。 一九五七年五月作(有删改) 文本二: 给一个读者(节选) 沈从文 你说你也看了不少书。照我的推测,你看书的方法或值得讨论。从作品上了解那作品的价值与兴味,这是平常读书人的事。一个作者读书呢,却应从别人作品上了解那作品整个的分配方法,注意它如何处置文字如何处理故事,也可以说看得应深一层。 ③文字是作家的武器,一个人理会文字的用处比旁人渊博,善于运用文字,正是他成为作家条件之一。写小说应看一大堆好作品,而且还应当知道如何去看,方能明白,方能写。他应当在书本上学懂如何安排故事使用文字,却另外在人事上学明白人事。 每人因环境不同,欢喜与憎恶多不相同。同一环境中人,又会因体质不一,爱憎也不一样。有张值洋一千元的钞票,掉在地下,我见了也许拾起来交给警察,你拾起来也许会捐给慈善机关,④但被一个商人拾去呢?被一个划船水手拾去呢?你知道,用处不会相同的。作战也如此,每个军人上战场时感情各不相同。 作家从这方面应学的,是每一件事各以身份性别而产生的差别。简单说来就是“求差”。应明白各种人为义利所激发的情感如何各不相同。又譬如胖一点的人脾气常常很好,超过限度且易中风,瘦人能够跑路,神经敏锐。广东人爱吃蛇肉,四川人爱吃辣椒,北方人赶骆驼的也穿皮衣,四月间房子里还生火,河南、河北乡村妇女如今还有缠足的,这又是某一地方多数人相同的,这是“求同”。求同知道人的类型,求差知道人的特性。我们能了解什么事有他的“类型”,凡属这事通相去不远。又知道什么事有他的“特性”,凡属个人皆无法强同。这些琐细知识越丰富,写文章也就容易下笔了。知道的太少,那写出来的就常不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新湘行记》开篇描写了独具特色的湘西渡口美景,新渡口的设计与自然环境不谐和,而老渡口则充满自然本色,对比中体现作者对过去宁静生活的怀念。 B. “我”登上小渡船后被同船的乡下人笑,这笑是对在船中的我略显狼狈的真实反映,也饱含着他们对陌生人的善意,“我”“同船乡下人”等人物上船时的不同反应印证了文本二“每一件事各以身份性别而产生的差别”理论。 C. 沈从文先生认为写小说要从人事上学明白人事,还要了解每件事因身份性别而产生的差异。但“求同”“求差”的说法并非是指在创作中对人物描写要不分主次地同等对待。 D. 沈从文常运用生活化的具体事例,以近乎口语化的语言讲述创作心得,其中可见沈从文对“读者”指导的热心和诚恳。 7. 对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句子①“家边人”指对当地非常熟悉的本地人,“我”自嘲不像“家边人”,鲜明地展现出“我”因环境、心境变化而与当地生活产生的疏离感。 B. 句子②“惭愧”是因为“我”作为城里人,开口就问工资分,体现出“我”习惯用金钱来衡量一切 思维方式。而乡下姑娘的反应让“我”意识到这种思维的狭隘和功利,因此产生惭愧之情。 C. 句子③使用暗喻手法,形象地凸显文字是作家表达思想、塑造形象、构建故事的工具,作家的文字应具有批判性、富有战斗力。 D. 句子④运用设问手法,自问自答,强调不同身份的人拾到钞票后用处不同,同一环境中人,会因自身体质不一而爱憎不一。 8. 第二单元研习任务提到“语言表达不仅要规范、准确,很多时候还要讲求新颖、独特,富于艺术性,这就要注意语言的锤炼”。赏析画波浪线的句子如何锤炼语言。 9. 《新湘行记》中的弄船女孩和《边城》中的翠翠是沈从文笔下不同时期的湘西女孩代表,试分析其形象及创作意图的异同。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其始不立,其卒不成,惟其不成,是以厌之而愈不立也。凡人之情,一举而无功则疑,再则倦,三则去之矣。今世之士,所以相顾而莫肯为者,非其无有忠义慷慨之志也,又非其才术谋虑不若人也,患在苦其难成而不复立。不知其所以不成者,罪在于不立也。苟立而成矣。 昔者子太叔问政于子产。子产曰:“政如农功。日夜以思之,思其始而图其终,行无越思,如农之有畔。”子产以为不思而行,与凡行而出于思之外者,如农之无畔也,其始虽勤,而终必弃之。今夫富人之营宫室也,必先料其赀财之丰约,以制宫室之大小。既内决于心,然后择工之良者而用一人焉,必告之曰:“吾将为屋若干,度用材几何?役夫几人?几日而成?土石材苇,吾于何取之?”其工之良者必告之曰:“某所有木,某所有石,用材役夫若干,某日而成。”主人率以听焉。及期而成,既成而不失当,则规摹之先定也。 古之人,有犯其至难而图其至远者,彼独何术也?且非特圣人而已。商君之变秦法也,撄万人之怒,排举国之说,势如此其逆也。苏秦之为从也合天下之异以为同联六姓之疏以为亲计如此其迂也。出于其口,成于其手,以为既已许吾君,则亲挈而还之。今吾以自有之天下,而行吾所得为之事,其事又非有所拂逆于天下之意也,非有所待于人而后具也。然而政出于天下,有出而无成者,五六十年于此矣。是何也?意者知出而不知收欤?非不知收,意者汗漫而无所收欤?故为之说曰:先定其规摹而后从事。先定者,可以谋人。不先定者,自谋常不给,而况于谋人乎! (节选自苏轼《思治论》)
展开余下试题材料二: 郭橐驼,不知始何名。病偻,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驼闻之曰:“甚善,名我固当。”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 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官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问者曰:“嘻,不亦善夫!吾问养树,得养人术。”传其事以为官戒也。 (节选自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 10. 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纸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苏秦之为A从也B合C天下之异D以为同E联六姓之疏F以为亲G计如此H其迂也。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厌”同“餍”,满足,与《扬州慢》“废池乔木,犹厌言兵”的“厌”意思不相同。 B. “苟”表假设,如果,与《种树郭橐驼传》中“苟有能反是者”的“苟”意思相同。 C. “某所”表示某个地方,与《项脊轩志》“某所,而母立于兹”中的“某所”意思相同。 D. “期”名词,意为“约定的日期”,与《归去来兮辞》“帝乡不可期”的“期”用法不相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苏轼以富人营建宫室为例,说明做事要先确定规划,然后选择良工,明确告知其任务,这样才能按时完成,且符合要求。 B. 商鞅力排众议实施变法,苏秦联合六国合纵结盟,都具有“犯其至难而图其至远”的精神,苏轼以此劝诫朝廷举贤任能。 C. 郭橐驼身带残疾而拥有绝技,形貌虽异而见识过人,看似漫不经意写起,实则体现了一种“顺应自然”的哲理和人生智慧。 D. 两篇文章都采用了对比说理和类比说理,使文章的说理更加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在说理手法上有相通之处。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政如农功,日夜以思之,思其始而图其终,行无越思,如农之有畔。 (2)吾小人辍飧饔要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 14. 两则材料所述理念既有相通之处又各有侧重,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后观潮行(节选) 黄景仁① 海风卷尽江头叶,沙岸千人万人立。 怪底山川忽变容,又报天边海潮②入。 鸥飞艇乱行云停,江亦作势如相迎。 鹅毛一白尚天际,倾耳已是风霆声。 江流不合几回折,欲折涛头如折铁。 一折平添百丈飞,浩浩长空舞晴雪。 星驰电激望已遥,江塘十里随低高。 独客吊影行自愁,大地与身同一浮。 赋罢观潮长太息,我尚输潮归即得。 注:①黄景仁,清代诗人。作此诗时,客游杭州。②海潮从杭州湾进入钱塘江,潮波受浅狭的河口约束而形成涌潮。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歌以行云凝滞侧面烘托海潮声威。此一写法与李贺诗句“空山凝云颓不流”不同。 B. 诗中多用比喻描摹海潮,以鹅毛喻形,以雷霆绘声,以星电状速,描写生动而又传神。 C. “晴雪”一句意境开阔,景象壮观,营造的氛围特点与苏轼词“卷起千堆雪”相似。 D. 本诗不用华丽辞藻,语言平易晓畅,笔力豪迈,生动描绘出钱塘潮撼山动地的声势。 16. 本诗与柳永词作《望海潮》中均提及钱塘潮,其对表达情意的作用有所不同,请结合两首诗词的内容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杜甫的《蜀相》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将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和叹惋之情与自身壮志难酬的苦痛熔铸在一起。 (2)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考察时谈到要“大兴务实之风,抓好调查研究”,为此我们应避免《石钟山记》中提到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做法。 (3)意象“鸥”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为诗人引用,表达丰富的意蕴,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今天,老舍这个名字早已和北京话以及读者耳熟能祥的《骆驼祥子》《月牙儿》《四世同堂》《茶馆》等作品联接在一起了。这些作品为北京话建造了文学的城堡,这里的北京话宏亮、清脆、好听,有迷人的节奏感,同时也有强烈的平民特征和民间气息。某种意义上,①新文学史上的老舍和他所使用的语言达成了水乳交融,②他建立起了自己独特的语言地标。③尤其在创作话剧的时候,他慢慢体会到语言选择与人物形象塑造之间的关系。④在老舍认取他的北平话时,强调北平话不是官话,⑤他看重的是这一语言的地方性色彩和非主流地位。⑥而这种认知表明,他所使用的语言和所表现的生活并非位居中心、高高在上的,他更愿意站在民间视角,写出贩夫走卒的声音、引车卖浆者的喜怒哀乐。 18. 画波浪线句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指出并修改。 19. 文中画横线 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20. 指出下列句子中的“好”各有何含义。 ①这些作品为北京话建造了文学 城堡,这里的北京话洪亮、清脆、好听,有迷人的节奏感。 ②“打虫豸,好不好?我是虫豸——还不放么?”(《阿Q正传》) ③祖父想起什么似的,又问翠翠,“翠翠,翠翠,人那么多,好热闹,你一个人敢到河边看龙船吗?”(《边城》) ④松二爷和常四爷都提着鸟笼进来,王利发向他们打招呼 他们先把鸟笼子挂好,找地方坐下。(《茶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闽南保留了河洛古音,方言是声腔之本。黄宗彝《聚红榭雅集词》序说:“天下方音,五音咸备,独阙纯鼻之音。惟吾闽尚存,乃千古一线元音之仅存于偏隅者。” ________①________?西晋末年“衣冠南渡”,开启了中原文化泄入南方山川水泽的序幕。魏晋士民,在战争的漫天血光中夺路而逃,往南,再往南,一些翻过武夷山,进入闽地,一些继而跨过闽江,或是沿海乘舟而下,辗转到了泉州。从“西晋南渡”到“唐末南渡”,再到“建炎南渡”,三次大规模的北方移民在泉州形成了中原移民聚居地。历史的洪流从北方泄入南方,一路冲荡,澎湃,在东海一隅的泉州湾,冲积成一片河洛语的芳洲,任海潮冲刷,千年不散。 闽南语保留了河洛古音,大多数人认为是因泉州偏居海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