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中试卷

阅读:6  2025-08-11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下 期中试卷
重磅: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6]
浙江省温州市环大罗山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2024学年第二学期温州环大罗山联盟期中联考
高二年级语文学科试题
考生须知:
1.本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填涂相应数字。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一般意义上,诗首先是个人的,是个人情感经验的集中升华,情感丰厚与否、经验深厚与否,直接决定了一首诗的品质的高低。与之相应,言与意的矛盾在诗的创作中会更为突出。因此,一首好诗,总需要诗人努力去调和言意之间的矛盾,实现两者的统一。从这个角度来讲,诗的历史几乎就是不断同语言搏斗的历史。
优秀的诗总是以言意的高度统一为前提,那么如何实现言与意的高度统一呢?诗歌中言与意的统一需要以语言的精致和陌生化为前提,一是因“意”的丰富常常难以找到对应的语言,“意”总是无限的,而“言”又总是有限的:二是因“意”的主观性、朦胧性,常常与“言”的明确性和逻辑性形成冲突,优秀的诗在语言选择、组织结构与思维上,都存在鲜明的打破常规的特点,与日常语言拉开了很大的距离,同其他文体的语言的特征拉开了很大的距离。正是这种对既定规则的破坏,语言的重新组合,带来了诗在结构上的跳跃性和感觉上的陌生化,带来诗以有限空间容纳无限情义的可能。今天,应当强调这样一个被人们所熟知,但又总被忽视的事实,那就是诗的语言应当是陌生化的,它要同日常语言保持相应距离,乃至对日常语言进行有意的“破坏”和重新组合。日常生活中,语言主要是工具,重在追求表达的准确完整,即便是出于特殊情况,故意把话说得不清楚,也会被人们贬斥为拐弯抹角,模棱两可。而诗恰恰相反,如果诗仅仅只是日常语言毫不加以修饰提炼、变形重组的分行排列,那么诗也就不复存在。
回顾中国二十世纪诗歌历史,大凡杰出的诗人,都是杰出的语言艺术家,都会形成独特的语言风格,而绝不是日常语言的重复。即便是那些看起来不那么复杂的“小诗”,其语言同样是精致的,具有陌生化的特征。徐志摩《沙扬娜拉》:“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沙扬娜拉!”用“水莲花”来形容少女的娇羞,这个意象是具有创新性的。“温柔”“娇羞”“忧愁”,自然回旋,韵味无穷,一反常态的三个“珍重”连用与“沙扬娜拉”收尾,意义重复,音响却绵延不绝,回旋不断。
再来看艾青的诗。“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在你搭好了灶火之后,/在你拍去了围裙上的炭灰之后,/在你尝到饭已煮熟了之后,/在你把乌黑的酱碗放到乌黑的桌子上之后,/在你补好了儿子们的为山腰的荆棘扯破/的衣服之后,/在你把小儿被柴刀砍伤了的手包好之后,/在你把夫儿们的衬衣上的虱子一颗颗的/掐死之后,/在你拿起了今天的第一颗鸡蛋之后,/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中间是八个“在你”起头的句式,首尾是重复相同的句子,在这样一个独立的结构中,容纳着一个由八组画面构成的完整的生活场景,情感在这样的手法和结构中得以回旋上升又得以有效节制。
当新诗语言拥有了打破常规、重新捏合的可能,内外世界的共振,瞬息情感的跳跃,微妙感觉的贯通,山海空间的腾挪,万古时间的跨越等,让新诗显得鲜活而陌生,具有了很强的表现力。


浏览完整试题(摘编自袁循《陌生化——论新诗语言的一个基本特质》)
材料二:
陌生化作为一个美学、文艺学术语,是俄国文学评论家什克洛夫斯基在研究诗歌语言结构基础上提出的。他认为艺术的程序就是使对象变得陌生,使形式变得复杂,从而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的长度。中国古代诗论也提倡陌生化,提倡“意新语工,得前人所未道者”。杰出的诗人总要颠倒习惯化的过程,使普通语言向文学语言、诗化语言、艺术语言转化。打破常规是获得陌生化的常用手段,即打破词语、语法、语体的常规。
汉字的象形性、词义的不确定性和多义性,致使诗人可以在某一特定意境中创造性地衍生出词的新鲜用法。王维《过香积寺》:“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咽”是拟人,状石间泉声低沉,“冷”是通感,绘夕阳余晖微弱,或谓之使动用法亦可。日色之凄冷与泉声的幽咽相互衬托,渲染出山寺远离人间烟火之环境氛围。
语法是创作者和读者彼此默契遵守的语言规则,通过倒装、省略、反常搭配等方式打破语法规则,是造就诗歌语言新鲜明朗的重要手段。傅隶朴《修辞学》论曰:倒装是言语伦次上下颠倒的安置法。善为文者,往往在关要处,故乱其序,一方面梗涩读者的眼口,唤起其注意,一方面增加文章的波澜。名词并置也是语法陌生化手法之一。最典型的即为《天净沙·秋思》,首三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九个名词并置,以白描手法勾勒出一幅凄凉的羁旅图,简洁之至,景象却历历在目。
语体是指适应特定的语言环境而形成的不同语言体式,它分为口头语体和书面语体。诗是一种高雅的文学样式,诗人的语言一般说来都比较文雅精致,但若以口语入诗,以俗为诗,或是“以文入诗”,在诗歌中使用虚词和散文化的句式,也能造成一种陌生化效果。
(摘编自赵洪琴《诗歌语言的陌生化》)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通常来说,诗歌创作者的情感丰厚与否、经验深厚与否,可以直接决定一首诗品质的高低。
B. 言和意的矛盾体现为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矛盾以及“意”明确富有逻辑性而“言”主观朦胧的矛盾。
C. 诗的语言应当对日常语言加以修饰提炼、变形重组,同日常语言拉开距离。
D. 语法倒装能够以其陌生的顺序引起读者的关注,同时还使文章一波三折。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徐志摩的《沙扬娜拉》以“水莲花”喻“少女的娇羞”,对日常语言进行有意的“破坏”和重新组合,又连用三个“珍重”,带来结构上的跳跃性和感觉上的陌生化,诗歌语言日常而精致。
B. 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以首尾重复的形式容纳八组生活化画面,突破了常规语言的表意局限,拓展了诗歌的表意空间,使得情感在独立的结构中酝酿喷薄。
C. 材料二引用什克洛夫斯基的观点,直接点明了陌生化这一美学、文艺学术语的出处,旨在从理论根源上阐释陌生化概念。基于此,文章进一步探讨打破常规实现陌生化的手段。
D. 王维《过香积寺》“咽”和“冷”属于对词语的创造性衍生用法,以拟人、通感、白描突破了常规的表意,引发读者对诗句所营造的意境和情感的深入思考,使诗歌具有更丰富的内涵和更强的表现力。
3. 下列选项不能佐证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 呈给你黄土下紫色的灵魂。(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
B.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
C.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D. 新妇初来时,小姑始扶床。(《孔雀东南飞》)
4. 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 运用材料二 理论,分析顾城《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语言陌生化的特点。
我希望/能在心爱的白纸上画画/画出笨拙的自由/画下一只永远不会/流泪的眼睛/一片天空/一片属于天空的羽毛和树叶/一个淡绿的夜晚和苹果/每一阵静静的春天的激动/都成为一朵小花的生日(顾城《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
【答案】1. B 2. C
3. D 4. ①首先,提出观点,好诗需要实现言意之间的统一。
②接着展开分析,实现言与意的高度统一需要做到语言的精致和陌生化。
③然后回顾中国二十世纪诗歌历史,以徐志摩的《沙扬娜拉》和艾青的诗为例,举例论证杰出的诗人有独特的语言风格。
④总结观点,打破常规的语言让新诗富有表现力。
5. ①词语运用的陌生化。如“每一阵静静的春天的激动”,以“激动”将春天拟人化,创造性地写出春天萌发的动态与生机。
②反差搭配。如“笨拙的自由”,打破了常规的搭配逻辑。
③省略和名词并置。如“一片天空/一片属于天空的羽毛和树叶/一个淡绿的夜晚和苹果”,省略了一些连接词和说明性语句,以简洁的意象并置呈现,留下想象空间。
④语体风格的陌生化。诗歌以孩子的视角和口吻来进行创作,与一般诗歌追求的高雅、深沉等风格有所不同。如“在心爱的白纸上画画”“春天的激动成为小花的生日”
【解析】
【导语】两文围绕诗歌语言的“陌生化”展开深度探讨。材料一侧重创作实践,从创作论角度切入,强调诗歌需通过语言重构实现“言意统一”,以徐志摩、艾青的诗作为例,剖析陌生化语言对情感表达的扩容作用。材料二偏重理论建构,立足理论源流,系统阐释陌生化手法(词语创新、语法倒装、语体混用等),结合古典诗词论证其审美价值。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B.“‘意’明确富有逻辑性而‘言’主观朦胧”表述错误,张冠李戴。材料一是说“‘意’的主观性、朦胧性,常常与‘言’的明确性和逻辑性形成冲突”。可见,原文说“意”是主观性、朦胧性,“言”是明确性和逻辑性,选项说成“意”明确富有逻辑性而“言”主观朦胧。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诗歌语言日常而精致”错,以偏概全。材料一是说“即便是那些看起来不那么复杂的‘小诗’,其语言同样是精致的,具有陌生化的特征。”可见,原文是说那些看起来不那么复杂的“小诗”的语言是日常而精致,并不是只有徐志摩《沙扬娜拉》的语言是日常而精致。
B.“情感在独立的结构中酝酿喷薄”错,曲解文意。材料一是说“情感在这样的手法和结构中得以回旋上升又得以有效节制。”可见,原文是说在这样的手法和结构中得以回旋上升又得以有效节制,选项说成情感在独立的结构中酝酿喷薄。


展开余下试题D.“白描”错,根据材料二说的“王维《过香积寺》……‘咽’是拟人,状石间泉声低沉,‘冷’是通感,绘夕阳余晖微弱,或谓之使动用法亦可。日色之凄冷与泉声的幽咽相互衬托”。可见,《过香积寺》没有运用白描手法。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二的观点是诗歌语言通过打破词语、语法、语体的常规来实现陌生化。
A.“紫色的灵魂”是词语的创造性用法。
B.多个名词并置,是语法陌生化。
C.“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是语序倒装,属于语法陌生化。
D.“新妇初来时,小姑始扶床”是正常的叙述语言,没有体现陌生化,不能佐证材料二观点。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①根据第一段中“因此,一首好诗,总需要诗人努力去调和言意之间的矛盾,实现两者的统一”可知,文章开篇明确提出核心观点:好诗需要实现言意之间的统一。
②第二段中,文章分析了实现言与意高度统一的关键要素是语言的精致和陌生化。具体分析了两个原因:一是“意”的丰富性和无限性与“言”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导致“意”难以用常规语言完整表达;二是“意”的主观性、朦胧性与“言”的明确性和逻辑性之间的冲突,使得诗歌语言需要打破常规。文章进一步指出,优秀的诗在语言选择、组织结构与思维上打破常规,这样能带来诗歌结构上的跳跃性和感觉上的陌生化,从而实现“以有限空间容纳无限情义”的效果。这一部分通过分析原因和阐述机制,深入论证了实现言与意的高度统一需要做到语言的精致和陌生化。
③第三段,先回顾了中国二十世纪诗歌历史,后以徐志摩的《沙扬娜拉》为例,说明通过“水莲花”这一创新性意象,将“温柔”“娇羞”“忧愁”等情感自然融合,三个“珍重”连用与“沙扬娜拉”收尾,形成回旋往复的韵味,体现了语言的精致和陌生化。第四段,以艾青的诗为例,指出该诗采用“在你……”的句式结构,重复相同的首尾句子,构建完整的生活场景,情感既回旋上升又得以节制,展现了独特的语言风格和表现力。这两个例子论证了杰出的诗人有独特的语言风格,从而实现了言与意的高度统一,有力地支撑了前文的观点和分析。
④第五段说“当新诗语言拥有了打破常规、重新捏合的可能,内外世界的共振,瞬息情感的跳跃,微妙感觉的贯通,山海空间的腾挪,万古时间的跨越等,让新诗显得鲜活而陌生,具有了很强的表现力。”最后总结观点,指出打破常规的语言让新诗富有表现力。
最后,考生采用“首先,……;接着,……;然后,……;最后,……”的模式回答即可。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运用材料相关信息的能力。
①材料二提到“汉字的象形性、词义的不确定性和多义性,致使诗人可以在某一特定意境中创造性地衍生出词的新鲜用法”。顾城诗句“每一阵静静的春天的激动”中,“激动”一词通常用于描述人的情绪,诗人却将其用于形容“春天”,将春天拟人化。这种词语的词语运用的陌生化,打破了常规的词义搭配,创造性地写出春天萌发的动态与生机。
②材料二提到“打破常规是获得陌生化的常用手段,即打破词语、语法、语体的常规”。顾城诗句“画出笨拙的自由”中,“笨拙”与“自由”是一组反差极大的词语。“笨拙”通常带有负面的、不灵活的意味,“自由”则是轻松、无拘无束的象征。这种打破了常规的搭配逻辑让读者感受到诗人独特的思维和对自由的深刻理解。
③材料二提到“通过倒装、省略、反常搭配等方式打破语法规则,是造就诗歌语言新鲜明朗的重要手段”“名词并置也是语法陌生化手法之一”。顾城诗句“一片天空/一片属于天空的羽毛和树叶/一个淡绿的夜晚和苹果”中,省略了连接词和说明性语句,直接将名词“天空”“羽毛”“树叶”“夜晚”“苹果”等意象并置。这种以简洁的意象并置呈现,留下想象空间。
④材料二提到“诗是一种高雅的文学样式,诗人的语言一般说来都比较文雅精致,但若以口语入诗,以俗为诗,或是‘以文入诗’,在诗歌中使用虚词和散文化的句式,也能造成一种陌生化效果”。顾城“在心爱的白纸上画画”“春天的激动成为小花的生日”等诗句,以孩子的视角和口吻创作,语言简单、直白,充满童真和童趣,与一般诗歌追求的高雅、深沉有所不同。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新湘行记——张八寨二十分钟
沈从文
汽车停到张八寨,约有二十分钟耽搁,来去车辆才渡河完毕。溪水流到这里后,被四围群山约束成个小潭,一眼估去大小直径约半里样子。正当深冬水落时,边沿许多部分都露出一堆堆石头,被阳光雨露漂得白白的,中心满潭绿水,清莹澄澈,反映着一碧群峰倒影,还是异常美丽。特别是山上的松杉竹木,挺秀争绿,在冬日淡淡阳光下,更加形成一种不易形容的清寂。汽车得从一个青石砌成的新渡口用一只方舟渡过,码头如一个畚箕形,显然是后来人设计,因此和自然环境不十分谐和。潭上游一点,还有个老渡口,有只老式小渡船,由一个掌渡船的拉动横贯潭中的水面竹缆索,从容来回渡人。这种摆渡画面,保留在我记忆中不下百十种。如照风景画习惯,必然作成“野渡无人舟自横”的姿势,搁在靠西一边白石滩头,才像符合自然本色。因为不知多少年来,经常都是那么搁下,无事可为,镇日长闲,和万重群山一道在冬日阳光下沉睡!
但是这个沉睡时代已经过去了。大渡口终日不断有满载各种物资吼着叫着的各式货车,开上方舟过渡。此外还有载客的班车,车上坐着新闻记者,电影摄影师,音乐、歌舞、文物调查工作者,画师,医生……以及近乎挑牙虫卖膏药飘乡赶场的人物,陆续来去。近来因开放农村副业物资交流,附近二十里乡村赴乡场和到州上做小买卖的人,也日益增多。这个觉醒是全面的。
初来到这个溪边的我,环境给我的印象和引起的联想,不免感到十分惊奇!一切陌生一切又那么熟悉。这实在和许多年前笔下涉及的一个地方太相象了,可能对它仿佛相熟的不只我一个人。至于我呢,手中的笔业已荒疏了多年,忽然又来到这么一个地方,记忆习惯中的文字不免过于陈旧,触目景物人事却十分新鲜。在这种情形下,只有承认手中这支拙劣笔,实在无可为力。
我随同那十几个乡下人一道上了小渡船。上船以后,不免有些慌张,心和渡船一样只是晃。
“慢慢的,慢慢的,站稳当点。你慌哪样!”
几个乡下人同声笑着说,“不要忙,不要忙,稳到点!”显然的事,我在船中未免有点狼狈可笑,①已经不像个“家边人”样子。
令我显得慌张的,并不尽是渡船的摇动,却是那个站在船头,从从容容在那里当家作事的弄船女孩子。
她大约有十四五岁的样子,除了胸前那个绣有“丹凤朝阳”的挑花围裙,其余装束神气都和一般青年作家笔下描写到的相差不多。有张长年在阳光下曝晒、在寒风中冻得黑中泛红的健康圆脸。一双辫子大而短,还有双真诚无邪神光清莹的眼睛。两只手大大的,粗粗的,在寒风中也冻得通红。身上穿一件花布棉袄子,稍微大了一点。这正是中国许多地方一种常见的新农民形象,真诚、单纯、素朴,对本人明天和社会未来都充满了快乐的期待及成功信心。新的社会正在起着深刻变化,她也就在新的生活教育中逐渐发育成长。我想起合作化,问她一月收入时,她却笑了笑,告给我:“这是我伯伯的船,不是我的。伯伯上州里去开会。我今天放假,赶场来往人多,帮他忙替半天工。”


展开余下试题“一天可拿多少工资分?”
“嗨,这也算钱吗?你这个人——”她于是抿嘴笑笑,扭过了头,面对汤汤流水和水中白鸭,不再答理我。像是还有话待我自己去体会,意思是:“你们城里人会做生意,一开口就是钱。什么都卖钱。一心只想赚钱,别的可通通不知道!”②我不免有一点儿惭愧起自心中深处。到乡下来,才明白还有许多事事物物,人和人相互帮助关系,既无从用工资分计算,也不必如此计算。
一位向我提出了个问题,“同志,你是从省里来的,可见过武汉长江大铁桥?”
“看见过!那里有万千人笼夜赶工,电灯亮堂堂的,老远只听到机器哗喇哗喇的响,忙得真热闹!”
……说下去,我才知道电影队来放映电影时,大家都从电影上看过大桥赶工情形。我想起自治州百七十万人,共有三百四十万只勤快的手,为一个共同目的而进行生产劳动,长年手足贴近土地,再累些也不以为意。
在一般城里知识分子面前,我常常自以为是个“乡下人”,习惯性情都属于内地乡村型,不易改变。这个时节,才明白意识到,对于乡下的人事,我知道的多是百八十年前的老式样。至于正在风晴雨雪里成长,起始当家作主的新人,如何当家作主,我知道的实在太少了。
一九五七年五月作(有删改)
文本二:
给一个读者(节选)
沈从文
你说你也看了不少书。照我的推测,你看书的方法或值得讨论。从作品上了解那作品的价值与兴味,这是平常读书人的事。一个作者读书呢,却应从别人作品上了解那作品整个的分配方法,注意它如何处置文字如何处理故事,也可以说看得应深一层。
③文字是作家的武器,一个人理会文字的用处比旁人渊博,善于运用文字,正是他成为作家条件之一。写小说应看一大堆好作品,而且还应当知道如何去看,方能明白,方能写。他应当在书本上学懂如何安排故事使用文字,却另外在人事上学明白人事。
每人因环境不同,欢喜与憎恶多不相同。同一环境中人,又会因体质不一,爱憎也不一样。有张值洋一千元的钞票,掉在地下,我见了也许拾起来交给警察,你拾起来也许会捐给慈善机关,④但被一个商人拾去呢?被一个划船水手拾去呢?你知道,用处不会相同的。作战也如此,每个军人上战场时感情各不相同。
作家从这方面应学的,是每一件事各以身份性别而产生的差别。简单说来就是“求差”。应明白各种人为义利所激发的情感如何各不相同。又譬如胖一点的人脾气常常很好,超过限度且易中风,瘦人能够跑路,神经敏锐。广东人爱吃蛇肉,四川人爱吃辣椒,北方人赶骆驼的也穿皮衣,四月间房子里还生火,河南、河北乡村妇女如今还有缠足的,这又是某一地方多数人相同的,这是“求同”。求同知道人的类型,求差知道人的特性。我们能了解什么事有他的“类型”,凡属这事通相去不远。又知道什么事有他的“特性”,凡属个人皆无法强同。这些琐细知识越丰富,写文章也就容易下笔了。知道的太少,那写出来的就常不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新湘行记》开篇描写了独具特色的湘西渡口美景,新渡口的设计与自然环境不谐和,而老渡口则充满自然本色,对比中体现作者对过去宁静生活的怀念。
B. “我”登上小渡船后被同船的乡下人笑,这笑是对在船中的我略显狼狈的真实反映,也饱含着他们对陌生人的善意,“我”“同船乡下人”等人物上船时的不同反应印证了文本二“每一件事各以身份性别而产生的差别”理论。
C. 沈从文先生认为写小说要从人事上学明白人事,还要了解每件事因身份性别而产生的差异。但“求同”“求差”的说法并非是指在创作中对人物描写要不分主次地同等对待。
D. 沈从文常运用生活化的具体事例,以近乎口语化的语言讲述创作心得,其中可见沈从文对“读者”指导的热心和诚恳。
7. 对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句子①“家边人”指对当地非常熟悉的本地人,“我”自嘲不像“家边人”,鲜明地展现出“我”因环境、心境变化而与当地生活产生的疏离感。
B. 句子②“惭愧”是因为“我”作为城里人,开口就问工资分,体现出“我”习惯用金钱来衡量一切的思维方式。而乡下姑娘的反应让“我”意识到这种思维的狭隘和功利,因此产生惭愧之情。
C. 句子③使用暗喻手法,形象地凸显文字是作家表达思想、塑造形象、构建故事 工具,作家的文字应具有批判性、富有战斗力。
D. 句子④运用设问手法,自问自答,强调不同身份的人拾到钞票后用处不同,同一环境中人,会因自身体质不一而爱憎不一。
8. 第二单元研习任务提到“语言表达不仅要规范、准确,很多时候还要讲求新颖、独特,富于艺术性,这就要注意语言的锤炼”。赏析画波浪线的句子如何锤炼语言。
9. 《新湘行记》中的弄船女孩和《边城》中的翠翠是沈从文笔下不同时期的湘西女孩代表,试分析其形象及创作意图的异同。
【答案】6. A 7. C
8. ①用词精准,如“露”“漂”,准确描绘出深冬水落石出,石头发白的形态;善用色彩词,白色石堆和绿水碧峰,形成色彩上的碰撞,共同营造清幽、清幽的意境。
②句式上,长短交错,灵活多变,如“正当深冬水落时”“无事可为,镇日长闲”等为短句,其余多为长句。
③从修辞看,运用拟人、比喻、引用等修辞,增加文章感染力。
9. 形象相同点:两者都生活在湘西的自然环境中,纯真自然,勤劳善良。
形象不同点:
①翠翠生活在相对封闭、传统的湘西世界,性格内敛、羞涩,带有一种未经世事的懵懂。
②弄船女孩生活在新时代,性格更加开朗大方,积极主动地与人交流,对生活有着更积极的态度和追求。
意图相同点:沈从文意在通过两位女性展现湘西的自然美和人性美。
意图不同点:
①沈从文塑造翠翠,主要是为了构建一个理想化的湘西世界,表达对传统乡村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眷恋与怀念,翠翠的命运也象征着湘西在现代文明冲击下的无奈与坚守。
②沈从文借助弄船女形象彰显了社会主义时期湘西人民质朴而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展现了社会主义的蓬勃生机与活力。
【解析】
【导语】本文通过渡口见闻展现了新旧时代交替下的湘西变迁。文本一以细腻笔触描绘自然风光与人文图景,通过弄船女孩形象折射新时代农民精神面貌;文本二则阐述创作理念,强调“求同存异”的观察方法。两文本互为映照,既延续了沈从文对湘西的深厚情感,又体现了其创作思想的深化,在质朴语言中蕴含对时代变革的深刻思考。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A.“体现作者对过去宁静生活的怀念”错误。结合“不免感到十分惊奇”“一切陌生一切又那么熟悉”可知,作者虽提到老渡口的自然本色,但主要是为了展现时代的变化,并非表达对过去宁静生活的怀念。
故选A。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鉴赏文中重要句子的能力。
C.“作家的文字应具有批判性、富有战斗力”错误。结合后文“善于运用文字”“学懂如何安排故事使用文字”可知,句子③使用暗喻手法,将文字比作作家的武器,形象地凸显文字是作家表达思想、塑造形象、构建故事的工具,但“作家的文字应具有批判性、富有战斗力”在句中并无体现。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①“边沿许多部分都露出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下 期中试卷
相关:关于“浙江省温州”的其他试题
重磅: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6]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