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摘编自袁循《陌生化——论新诗语言的一个基本特质》) 材料二: 陌生化作为一个美学、文艺学术语,是俄国文学评论家什克洛夫斯基在研究诗歌语言结构基础上提出的。他认为艺术的程序就是使对象变得陌生,使形式变得复杂,从而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的长度。中国古代诗论也提倡陌生化,提倡“意新语工,得前人所未道者”。杰出的诗人总要颠倒习惯化的过程,使普通语言向文学语言、诗化语言、艺术语言转化。打破常规是获得陌生化的常用手段,即打破词语、语法、语体的常规。 汉字的象形性、词义的不确定性和多义性,致使诗人可以在某一特定意境中创造性地衍生出词的新鲜用法。王维《过香积寺》:“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咽”是拟人,状石间泉声低沉,“冷”是通感,绘夕阳余晖微弱,或谓之使动用法亦可。日色之凄冷与泉声的幽咽相互衬托,渲染出山寺远离人间烟火之环境氛围。 语法是创作者和读者彼此默契遵守的语言规则,通过倒装、省略、反常搭配等方式打破语法规则,是造就诗歌语言新鲜明朗的重要手段。傅隶朴《修辞学》论曰:倒装是言语伦次上下颠倒的安置法。善为文者,往往在关要处,故乱其序,一方面梗涩读者的眼口,唤起其注意,一方面增加文章的波澜。名词并置也是语法陌生化手法之一。最典型的即为《天净沙·秋思》,首三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九个名词并置,以白描手法勾勒出一幅凄凉的羁旅图,简洁之至,景象却历历在目。 语体是指适应特定的语言环境而形成的不同语言体式,它分为口头语体和书面语体。诗是一种高雅的文学样式,诗人的语言一般说来都比较文雅精致,但若以口语入诗,以俗为诗,或是“以文入诗”,在诗歌中使用虚词和散文化的句式,也能造成一种陌生化效果。 (摘编自赵洪琴《诗歌语言的陌生化》)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通常来说,诗歌创作者的情感丰厚与否、经验深厚与否,可以直接决定一首诗品质的高低。 B. 言和意的矛盾体现为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矛盾以及“意”明确富有逻辑性而“言”主观朦胧的矛盾。 C. 诗的语言应当对日常语言加以修饰提炼、变形重组,同日常语言拉开距离。 D. 语法倒装能够以其陌生的顺序引起读者的关注,同时还使文章一波三折。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徐志摩的《沙扬娜拉》以“水莲花”喻“少女的娇羞”,对日常语言进行有意的“破坏”和重新组合,又连用三个“珍重”,带来结构上的跳跃性和感觉上的陌生化,诗歌语言日常而精致。 B. 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以首尾重复的形式容纳八组生活化画面,突破了常规语言的表意局限,拓展了诗歌的表意空间,使得情感在独立的结构中酝酿喷薄。 C. 材料二引用什克洛夫斯基的观点,直接点明了陌生化这一美学、文艺学术语的出处,旨在从理论根源上阐释陌生化概念。基于此,文章进一步探讨打破常规实现陌生化的手段。 D. 王维《过香积寺》“咽”和“冷”属于对词语的创造性衍生用法,以拟人、通感、白描突破了常规的表意,引发读者对诗句所营造的意境和情感的深入思考,使诗歌具有更丰富的内涵和更强的表现力。 3. 下列选项不能佐证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 呈给你黄土下紫色的灵魂。(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 B.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 C.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D. 新妇初来时,小姑始扶床。(《孔雀东南飞》) 4. 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 运用材料二 理论,分析顾城《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语言陌生化的特点。 我希望/能在心爱的白纸上画画/画出笨拙的自由/画下一只永远不会/流泪的眼睛/一片天空/一片属于天空的羽毛和树叶/一个淡绿的夜晚和苹果/每一阵静静的春天的激动/都成为一朵小花的生日(顾城《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 【答案】1. B 2. C 3. D 4. ①首先,提出观点,好诗需要实现言意之间的统一。 ②接着展开分析,实现言与意的高度统一需要做到语言的精致和陌生化。 ③然后回顾中国二十世纪诗歌历史,以徐志摩的《沙扬娜拉》和艾青的诗为例,举例论证杰出的诗人有独特的语言风格。 ④总结观点,打破常规的语言让新诗富有表现力。 5. ①词语运用的陌生化。如“每一阵静静的春天的激动”,以“激动”将春天拟人化,创造性地写出春天萌发的动态与生机。 ②反差搭配。如“笨拙的自由”,打破了常规的搭配逻辑。 ③省略和名词并置。如“一片天空/一片属于天空的羽毛和树叶/一个淡绿的夜晚和苹果”,省略了一些连接词和说明性语句,以简洁的意象并置呈现,留下想象空间。 ④语体风格的陌生化。诗歌以孩子的视角和口吻来进行创作,与一般诗歌追求的高雅、深沉等风格有所不同。如“在心爱的白纸上画画”“春天的激动成为小花的生日” 【解析】 【导语】两文围绕诗歌语言的“陌生化”展开深度探讨。材料一侧重创作实践,从创作论角度切入,强调诗歌需通过语言重构实现“言意统一”,以徐志摩、艾青的诗作为例,剖析陌生化语言对情感表达的扩容作用。材料二偏重理论建构,立足理论源流,系统阐释陌生化手法(词语创新、语法倒装、语体混用等),结合古典诗词论证其审美价值。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B.“‘意’明确富有逻辑性而‘言’主观朦胧”表述错误,张冠李戴。材料一是说“‘意’的主观性、朦胧性,常常与‘言’的明确性和逻辑性形成冲突”。可见,原文说“意”是主观性、朦胧性,“言”是明确性和逻辑性,选项说成“意”明确富有逻辑性而“言”主观朦胧。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诗歌语言日常而精致”错,以偏概全。材料一是说“即便是那些看起来不那么复杂的‘小诗’,其语言同样是精致的,具有陌生化的特征。”可见,原文是说那些看起来不那么复杂的“小诗”的语言是日常而精致,并不是只有徐志摩《沙扬娜拉》的语言是日常而精致。 B.“情感在独立的结构中酝酿喷薄”错,曲解文意。材料一是说“情感在这样的手法和结构中得以回旋上升又得以有效节制。”可见,原文是说在这样的手法和结构中得以回旋上升又得以有效节制,选项说成情感在独立的结构中酝酿喷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