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中试卷

阅读:4  2025-08-11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下 期中试卷
重磅: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4]
浙江省温州市十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绝密、★考试结束前
2024学年第二学期温州十校联合体期中联考
高二年级语文学科试题
命题学校:鳌江中学 袁思成 审题学校:乐清二中 方立丹
考生须知:
1.本卷共6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填涂相应数字。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数字时代,信息通信技术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互联的方式,智能手机和无线互联网成为人们彼此相连的端口,传统上面对面的交往模式开始被虚拟化的数字连接取代。在社交平台中,每个人似乎都可以与他人便捷相连,摆脱现实空间中传统社会关系的束缚,在流动的数字空间中构建自己的社交边界,获得控制社交距离的自主权。一种连接在场、自由联合、精准陪伴的“浅度交往”逐渐成为青年群体的新型社交方式,“寻找搭子”“云端爱情”“止于点赞”正是这种新型社交方式的鲜活写照,越来越多的人通过社交平台寻找陪伴与情感支持。但在轻便快捷的交往方式背后,高质量的人际关系却日渐稀缺。渴望亲密与社交倦怠的矛盾心理让不少青年人对深度的亲密需求失去信心,逃避人际交往中的时间成本与情感付出,陷入原子般的“数字化孤独”之中。
“数字化孤独”本质上是网络社交在人们情感结构上的投射。这种由图文符号与信息交互构造的网络社交只是产生一种碎片化的浅度连接,与生活世界中由在地关系、群体协作、社会活动交织出的人际网络彼此疏离,从而促生了一种孤独的心理状态。它的形成指向当代青年群体社交形态的三个特点。
首先,当代青年群体沉迷于线上交往的狂欢,但缺乏线下的聚合与沟通。互联网创造了高度自由且个性的参与机会,反而让现实场景中的交往显得吃力且束缚重重,越来越多的青年人以“社恐”来形容这种丧失自由感与自主权的情绪感受,试图以逃离的方式重回由数字技术构造的想象空间,理解他人与调整自我的意愿显著退化。
其次,青年群体透过数字化形象与他人进行交往,却也因此陷入对数字他人的信任危机。一方面,数字化的媒介身份并不完全可信。当自我对他人的理解完全建立在对方的个人叙述与符号展演上,就相当于进入了一个由对方打造的“拟态环境”之中,文字和图像很可能是精心构建的技术遮蔽,数字技术与数码物的传递无法取代面对面互动带来的信息流露与经验感知。另一方面,数字化的媒介身份并不完整真切。在“带着面具起舞”的社交平台中,精心展现的网络形象只能反映个体的一部分特征,这种完美的幻象虽然能带给人理想自我的瞬时满足,却也造成了一部分信任感的缺失,导致美化自我与怀疑他人同步而行。
再者,青年群体对大规模的浅层交往抱有期待,却在寻找“亲密陌生人”的过程中屡屡失望。亲密认同的形成有赖于人际过程中“自我袒露与他人回应”的循环。数字技术与社交平台扩大了人的沟通范围,亲密认同的对象似乎可以跳脱出熟人关系,拓展为网络中的陌生人,但这种亲密且陌生的交往状态却容易断裂。由于社交过载,人们缩减了给予社交好友情感支持的平均深度,自我袒露难以获得足够的情感支持,也难以在诉说者与倾听者之间建立彼此认同,反而出现了双方对情绪价值的争夺与计算。


浏览完整试题“数字化孤独”映射出当代青年的社交困境,背后涉及到的是技术发展、群体心态和社会变迁的共同作用。
一方面,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和移动设备的便携性使得青年群体可以便捷地接入各类社交媒体,社交媒体平台将大量、远处、互不相识的陌生人汇聚在一起,使得遥远的联系得以建立,为青年群体提供了低成本交友的机会。但相较于面对面交往,互联网上建立的联系更多是一种均等的“点赞之交”,大量无差别的数字关联替代了具有情感意义的人际关系。
另一方面,青年群体对于人际关系边界的强调一定程度上阻止了数字关联进一步转化为深度联系。现代社会中,青年群体的隐私意识和边界意识日益增强,青年群体对于人际交往的诉求是保持自己边界的同时不侵犯他人边界,这种边界不仅是物理距离上的,更是心理距离上的。边界感虽然维持了社交的尺度,但也使得人与人之间的深度联系更难建立。互联网则进一步加剧了社交边界的打造。不同于面对面的全方位交往,人们可以在互联网上设置各种数字边界,比如“朋友圈仅三天可见”“不能通过群聊添加好友”。一旦感觉边界被触犯,便迅速发起单边行动,拉开社交距离。
同时,社会的快速变迁制约了深层社交关系的建立。如德国社会学家齐关尔所言,现代社会充满变化和刺激,人们在反复经历刺激的同时变得麻木,丧失与他人建立深度联系的意愿。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将人们的时间切割为碎片化的时间,人们将碎片化的时间用于与他人的交往,在零碎的时间里随手与他人闲谈交流,一旦人们回归工作或休闲的大段时间,碎片化的交往就会断裂并再难重新拾起,使得情感更加难以深入。
青年群体的“数字化孤独”是数字技术全面入侵社交生活的产物,因此破解“数字化孤独”本质上就是探讨如何让数字技术更好地服务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在数字时代整体戒断社交媒体并不现实也无必要。青年群体需要提高数字素养,将社交媒体发展为健康生活方式的有力支点,而非屏蔽真实生活的数字屏障。数字技术不是需要对抗的敌人,是与使用者共存与共变的对手。社交媒体并不必然意味着原子化生存,也可以成为塑造社会性自我的途径,这需要使用者发挥能动性来界定社交媒体与自身的交互方式,制订符合自身特点的使用方案,在抵达虚拟世界中的“远方”后,仍对日常生活中鲜活生动的“附近”保持兴趣,在拥有了即时通信技术之后,仍然记得如何去思念一个远方的人,触碰一个近处的人。
(节选自刘子曦《社交媒体时代,我们如何走出“数字化孤独”》)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浅度交往”指通过社交平台建立的短暂、低情感投入的联系,如“寻找搭子”“止于点赞”。
B. “数字化孤独”的形成主要与技术发展有关,是数字媒介对人际关系的单向侵蚀结果。
C. 青年群体强调社交边界(如“朋友圈仅三天可见”),虽保护隐私,却阻碍深度联系建立。
D. 快节奏生活将时间碎片化,导致社交断裂,加剧情感难以深入,印证齐关尔的社会学观点。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线上社交的“自由感”使越来越多的青年逃避现实交往,导致理解他人与调整自我的能力退化。
B. 数字身份的可信度危机源于平台强制用户“戴面具”,使真实自我无法完整呈现。
C. 社交媒体虽拓展交友范围,但“点赞之交”无法替代具有情感意义的人际关系。
D. 彻底戒断社交媒体是解决“数字化孤独”的唯一途径,需回归面对面交往模式。
3.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
A. 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将人际交往切割为碎片化互动,人们在零散时间中仅能进行浅层交流,而回归完整时间后,这种断裂的社交难以持续深化,导致情感联结始终停留在表层。
B. 青年群体的数字化孤独源于其过度沉溺虚拟社交,因此减少线上互动频率,即可自然恢复现实中的深度人际关系。
C. 社交媒体平台应全面取消“朋友圈三天可见”“限制陌生人添加”等数字边界功能,用户开放全部社交信息,以此促进人与人之间的深度信任与联系。
D. 青年群体在社交中强调“边界感”,本质上是为了逃避现实交往中需要付出的时间与情感成本,属于自私的表现。
4. 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青年群体“数字化孤独”形成的特点。
5. 综合材料,结合“数字化孤独”形成的原因,谈谈如何破解“数字化孤独”。
【答案】1. B 2. C
3. A 4. ①线上狂欢与线下疏离:沉迷线上社交,现实交往能力退化(如“社恐”情绪);②数字身份信任危机:媒介身份不真实(如“拟态环境”“面具起舞”),导致美化自我与怀疑他人;③浅层交往期待与亲密认同断裂:追求“亲密陌生人”却因社交过载难以建立深度认同(如“情绪价值争夺”)。
5. ①技术层面原因:社交媒体构造碎片化浅层连接替代深度关系(如“点赞之交”),数字身份不真实(如“拟态环境”)。
措施:提升数字素养,理性识别网络形象(如警惕“技术遮蔽”),主动筛选深度关系;利用技术优势拓展联系,强化线下互动(如视频通话辅助面对面交流)。
②群体心态层面原因:过度强调边界,追求虚拟自由而逃避现实
措施:适度开放心理边界(如调整隐私设置),在信任与隐私间寻求平衡;参与线下社群活动(如兴趣小组),重建“附近”的真实社交网络。
③社会层面原因:社会快节奏切割时间(如齐关尔所言“刺激麻木化”),导致社交断裂。
措施:规划连贯社交时间(如固定每周深度交流),避免浅层交往中断;主动减少碎片化社交(如限制刷屏时间),专注高质量互动。
【解析】
【导语】这篇文本深刻剖析了数字时代青年群体的社交困境。作者以“数字化孤独”为核心概念,揭示了技术便利与情感疏离的悖论:一方面社交媒体带来“浅度交往”的自由,另一方面却导致深度关系的缺失。文章从技术、心理、社会三个维度展开分析,既批判了数字社交的碎片化特质,又辩证指出技术并非原罪。最后提出建设性方案——通过提升数字素养实现虚实平衡,体现了对当代青年生存状态的深切人文关怀。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是数字媒介对人际关系的单向侵蚀结果”错误。材料明确指出“数字化孤独”是技术发展、群体心态和社会变迁的共同作用,而非“主要与技术发展有关”。选项将原因单一化为“数字媒介的单向侵蚀”,忽略了群体心态(如边界意识)和社会变迁(如快节奏生活)的作用。


展开余下试题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导致能力退化”表述绝对化,材料第 3 段仅说“意愿显著退化”;
B.“平台强制戴面具”错误,材料强调用户主动“美化自我”;
D.“彻底戒断”错误,与材料最后一段“戒断社交媒体并不现实也无必要”矛盾。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的能力。
B.“减少线上互动频率,即可自然恢复现实中的深度人际关系”错误,将复杂问题简单归因于“线上互动频率”,忽略了其他关键因素,属于片面推断。
C.“全面取消”错误,材料承认数字边界(如“朋友圈限权”)是保护隐私的合理手段,主张使用者主动界定交互方式而非一刀切取消,选项的观点与材料矛盾;
D.“本质上是为了逃避现实交往中需要付出的时间与情感成本,属于自私的表现”错误,选项以道德批判替代客观分析,曲解材料对“边界感”的中性描述,属于主观臆断。
故选A。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①线上狂欢与线下疏离:原文提到青年群体“沉迷于线上交往的狂欢,但缺乏线下的聚合与沟通”,互联网让现实交往显得“吃力且束缚重重”,导致青年人以“社恐”形容这种情绪,甚至“逃离”现实,退回数字空间,最终“理解他人与调整自我的意愿显著退化”。
②数字身份信任危机:一方面,数字化交往中,他人的“个人叙述与符号展演”构成“拟态环境”,文字和图像可能是“精心构建的技术遮蔽”,如“带着面具起舞”的社交平台形象,导致身份真实性存疑;另一方面,人们在网络中“精心展现完美幻象”,既满足理想自我的投射,又引发“美化自我与怀疑他人”的双重心理。这种对数字身份的不信任,使得深层情感连接难以建立。
③浅层交往期待与亲密认同断裂:青年群体试图通过数字技术寻找“亲密陌生人”,但“社交过载”导致“自我袒露难以获得足够情感支持”。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①技术层面原因:社交媒体以碎片化浅连接替代深度关系,如“大量无差别的数字关联替代了具有情感意义的人际关系”,数字身份存在“拟态环境”与“技术遮蔽”,如“文字和图像很可能是精心构建的技术遮蔽”。
措施:原文“提高数字素养,将社交媒体发展为健康生活方式的有力支点”,警惕“符号展演”与“完美幻象”。原文提到“在抵达虚拟世界中的‘远方’后,仍对日常生活中鲜活生动的‘附近’保持兴趣”,利用技术辅助(如视频通话)补足线下交流。
②群体心态层面原因:过度强调心理边界,如“设置‘朋友圈仅三天可见’”,沉迷虚拟自由而逃避现实交往,如“以‘社恐’形容丧失自由感的情绪,逃离现实场景”。
措施:原文指出“在信任与隐私间寻求平衡”,避免“单边行动拉开社交距离”,适度开放边界(如调整隐私设置)。通过“参与线下社群活动”“触碰近处的人”,原文“对‘附近’保持兴趣”,打破“原子化生存”。
③社会层面原因:快节奏生活切割时间,导致社交断裂,如“碎片化时间交往易断裂,情感难以深入”。
措施:原文提及“制订符合自身特点的使用方案”,如“固定每周深度交流”,避免交往碎片化。减少无效刷屏,如“限制刷屏时间”,原文说“不被社交媒体屏蔽真实生活”,聚焦深度情感连接。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风中的母亲
邵丽
怎么说我们那个村子呢,我要说她是一个美丽的村庄,显然有些夸大事实。但若是我告诉你村子里的那些事物,空气香甜澄明,亮晃晃金灿灿的阳光,新盖起的房屋红瓦白墙,蹲在墙根晒暖阳儿的老人和狗,奔跑着的男孩女孩,道边栽种不久的果树,树木开着各色的花或者沉甸甸地挂满果子,雨后的叶子碧绿鲜亮……你是不是觉得很向往呢?真实的情况是,一整个村庄都找不见一棵大树。一个没有大树的村庄,总是有那么一点虚张声势、底气不足。许多新盖起的房屋都空着,院子里荒草丛生,院门也被荒草所包围。偶尔遇见一只狗,也是怯生生地夹着尾巴,好像随时准备着挨打的样子。
爱惜土地的老人都逐渐死去,他们埋在地下,成为最后一批土地守护者。剩下的这些男人和女人,怎么说呢,他们都生在新时代,都随时代改变了心性。男人不再热衷于种地,也不再热爱土地,他们宁可到城里做一些又脏又累的活儿。虽然出了苦力,但来钱快,麻烦事也少。女人也不再做针线,她们到集市上购买衣服和鞋袜,又省力又好看,比自己做的还划算。
我奶奶见我妈第一面,还没说上三句话,就知道是个中看不中用的。我奶奶觉得娶个这样的媳妇,太不值,吃了大亏。因为我妈在十里八乡长得出了名的好看,娶我妈花了比别人家多一倍的钱。但奶奶没办法,我爸死活愿意娶她。我爸从小到大都听我奶奶的,但在娶不娶我妈的问题上,他说了过天话。
我爸说,他找了我妈,几处省心。我妈省心,我奶奶省心,我爸也省心。我爸说,你呢?你不省心吗?从小到大你妈没动过你一指头,没骂过你一句。
我爸说这话倒是真的。我妈从来不和我爸生气,更不跟我奶奶生气。我奶奶说往东,我妈绝对不往西;我奶奶说赶猪,我妈绝不撵鸡。我妈不爱操闲杂心,话都不多说。我奶奶觉得娶来个媳妇,就像在院子里栽棵树一样,让开花就开花,让结果就结果。不赶刮风下雨,连个动静都没有。
我妈一辈子连一顿像样的饭都没给我做过,更不要说教我做饭了。她老是买一筐馒头,放那儿干着,每天咸菜就干馒头,哪天高兴了还会烧点开水,放点盐,滴几滴香油,算是有点汤水了。有时候我爸从工地上回来,想吃家里煮的面条。我觉得那是我爸对老家唯一的念想了。那时候虽然我爸老是跟我讲奶奶做饭的故事,但我还不会做。我妈也不会,她就到面条铺里换二斤面。水烧开,就把面条和一捆洗好的菜叶一起放进去煮。我爸要是说咸了或者淡了,她就把我爸的碗接过来倒进锅里,淡了撒一把盐,咸了添一瓢水。有了我弟弟后,我爸越来越不愿意回家了,在城里挣一点吃一点,睡涵洞都不回来。
要是手上有了点钱,我妈会一个人去逛市场,买好看的衣服。她很会给自己挑选衣服。村里女人都笑话她,说她买得又贵又不实用。但我觉得好看,我妈是我们村子里最好看的女人。有时候,我妈也会给我买条花裙子。我上了村里的小学,我很瘦,瘦白瘦白的,穿上城里孩子才穿的花裙子和皮凉鞋,老师和同学都很羡慕。但我总是饿着,连嘴唇都发白。
我妈就只会给我弟弟喂奶,其他什么都不干了。我爸于是决定不让我上学了,他说,你闺女家,反正长大也是在村里寻个人嫁了,念书也没啥用处。于是,我爸的决定就这样落实了。其实我爸早就看透了。只是没说而已。
我妈二十岁生了我,我二十岁生了我儿子。我婆婆生意上的事顾不过来,非让我把我妈接过来。我妈来了,还带着我弟弟。可是我妈过来能干什么呢?我羞愧难当,无法为我妈辩解。我妈倒没觉得有什么,理直气壮地辩解说,如今乡下的女人都不怎么会做饭,村里有小饭馆,男人在外头打工,女人就在家打牌,输了回家啃干馒头,赢了就下馆子吃饺子。
现在,我妈独自一人住在村子里,她和村里的妇女在一起,明显比在城里舒坦。我妈在城里见了世面,又学会了跳广场舞,她就教村里的妇女们跳广场舞。村里的干部表扬她,说她丰富了乡村文化,还作为成绩上报到乡里。乡里书记乡长带着人来观摩了,表扬了村里,奖励了一套音响,号召外村的人也来学习。


展开余下试题后来县里要在我们村开现场会,说是乡村文化建设搞得扎实有效,值得在全县推广。乡里领导决定让我妈参加会议,代表村里发言。还专门安排一个人写好稿子,让我妈背下来。我妈高兴得不得了,她一辈子都没有这么兴奋过,天天拿着稿子,吃完饭就站在屋子后面的空地上,好像面对着无数听众。甚至有时候还学着电视上的女人把一只手拤在腰上,另一只手挥舞着,蛮像一个真正的女演员。
终于到了会议召开的时刻,我妈抹了粉底子和口红,换上了她最喜欢的衣服盛装出席。一进会场,看着西装革履的那么多人,都坐在下面,大眼瞪小眼地看着台上的人,心里就发了怵。当大会主持人宣布她发言时,她突然感觉胃疼,疼得浑身打哆嗦,然后扩展到全身疼,胳膊腿都动弹不得,嘴也好像打了胶似的。她眼睛一闭就倒在地上,任谁也喊不应她。到底也没发成言,闹了个大笑话。
从此之后,我妈的广场舞再也不跳了。她越来越懒得动,竟然一天天胖起来,像一个羊脂球。
有一次,她在那里整整坐了一个下午。人家跳完走了,她还在那里看着空空荡荡的广场。起风了,开始风很小,她没怎么在意。可是后来越来越大,刮得垃圾尘土遮天蔽日。她害怕了,赶紧给我打电话,说:刮大风了……我说,你赶紧回家啊!她忽然抽泣起来:刮好大的风……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奶奶对妈妈的第一感觉是“中看不中用”,但很快发现并没有“吃了大亏”,而是非常“省心”。
B. 母亲“买好看的衣服”“跳广场舞”等行为,既体现她对美的追求,也隐含对传统农村妇女角色的逃离。
C. 父亲“睡涵洞都不回来”,既家庭生活缺乏温情,也折射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的生存困境与情感疏离。
D. 妈妈一辈子连个像样的饭都没有给家人做过,所以这个妈妈并没有家庭主妇的压力,“为母则刚”在这里并不成立。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中“狗夹着尾巴”“荒草丛生”等细节,以环境隐喻乡村的凋敝,与“红瓦白墙”形成反讽。
B. 作者善用白描,如“水烧开,就把面条和一捆洗好的菜叶一起放进去煮”,客观呈现母亲做饭的潦草,与传统农村妇女“贤惠持家”的形象形成反差。
C. 母亲在县里发言时的晕倒,作者“以轻写重”,象征农村文化在现代化冲击下的无力感。
D. 小说以“我”的视角叙述母亲一生,既增强真实感,又通过代际差异凸显城乡价值观的冲突。
8. 结合全文,分析文末划线处“大风”的象征意义,并分析母亲面对大风抽泣这一细节的描写对塑造母亲形象的作用。
9. 有评论认为邵丽的小说“在琐碎中见时代”,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6. D 7. C
8. ①象征现代文明对乡土传统的冲击。呼啸的大风隐喻快速城市化进程中乡村文化根基的动摇,母亲面对风暴时的恐惧与无助,暗示传统生活方式在现代化浪潮中的脆弱性。如文中母亲虽学会广场舞却最终在都市文化规训中迷失,恰如大风席卷后徒留荒芜的村庄。
②强化母亲矛盾挣扎的形象特质。这一细节与母亲此前积极教舞、盛装发言的张扬形成反差,揭示其内心对新时代既渴望融入又无力适应的撕裂感。抽泣时的情绪反应,凸显被时代洪流裹挟的被动性。
9. 邵丽以琐碎日常折射中国乡土社会的现代化转型(以小见大):①琐事显经济转型:村庄新屋空置、果树新栽等琐碎景象,反映农村发展中的问题;男人进城务工、女人购买衣物等生活细节,展现时代变迁下农村人生活方式与观念的改变。(商品经济瓦解农耕传统,消费主义冲击乡土生存逻辑。)②琐事映家庭裂变:母亲省心、不会做饭等家庭表现,体现时代对家庭结构与关系的影响;父亲不愿回家、不让“我”上学等家庭矛盾,背后是时代发展带来的经济压力与观念冲突(揭示传统伦理崩塌与代际代价)。③琐事烙文化冲突:广场舞从自娱到政绩表演、母亲发言溃败等,体现时代大风下乡村的生存困境与文化阵痛(隐喻乡土文明失语与个体精神困境。)
【解析】
【导语】这篇小说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个农村女性在时代变迁中的生存图景。母亲的形象既传统又现代,她美丽却“无用”,顺从却渴望自我,最终在城乡文化的夹缝中迷失。作者通过母亲的人生轨迹,折射出农村空心化、传统价值观瓦解等社会问题。文中“大树”“风”等意象富有象征意味,白描手法与反讽语调形成独特张力,在个体命运中映照出整个时代的阵痛与迷茫。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D.“‘为母则刚’在这里并不成立”错误。母亲虽不擅长传统家务,但“为母则刚”并非仅体现在操持家务层面。文中母亲在物质匮乏时仍为女儿购置花裙子(“给我买条花裙子”“老师和同学都很羡慕”),在乡村文化贫瘠时主动推广广场舞(“教村里的妇女们跳广场舞”),这些行为都体现出她以独特方式守护子女尊严、寻求自我价值的坚韧。“没有家庭主妇的压力”与文本矛盾。文中母亲面对丈夫疏离(“睡涵洞都不回来”)、女儿失学(“决定不让我上学了”)等困境,始终以沉默承受生活重压,这种隐忍恰恰是另一种形式的“刚强”。选项将“为母则刚”狭隘理解为家务能力,忽略了人物在时代裂变中的复杂生存状态。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的能力。
C.“作者‘以轻写重’,象征农村文化在现代化冲击下的无力感”错误,母亲在县里发言时的晕倒,并非作者“以轻写重”来象征农村文化在现代化冲击下的无力感。实际上,这一情节更多地展现了母亲在面对正式场合和公众演讲时的紧张与不安,以及她对于这种新角色的不适应,而非直接象征农村文化的无力。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艺术形象和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大风”的象征意义:象征现代文明对乡土传统的冲击。文中“大风”呼啸、尘土遮天蔽日的场景,隐喻城市化进程中乡村文化根基的动摇。母亲面对风暴的恐惧,恰如传统生活方式在现代化浪潮中的脆弱——她试图通过广场舞融入新时代,却在都市文化规训(如会议发言)中迷失,最终被时代洪流裹挟,凸显乡土社会在转型中的茫然与无助。
②母亲抽泣细节对塑造形象的作用:强化人物矛盾性与被动性。这一细节与母亲此前教广场舞、盛装准备发言的“主动融入”形成鲜明反差:她曾渴望通过新事物证明自身价值,却在真实的现代社交场景(会议)中因不适而崩溃,最终回归被动。抽泣时的恐惧与依赖,如打电话向“我”求助,揭示其内心对传统的眷恋与对现代文明的无力适应,刻画了一个被时代推着走、却始终无法真正扎根的乡村女性形象。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
①琐事显经济转型:文中“新盖起的房屋红瓦白墙”与“院子里荒草丛生”“找不见一棵大树”的细节,形成物质建设与精神荒芜的反差。新屋空置、果树新栽,暗示农村劳动力外流后土地的闲置,折射城镇化进程中“空心村”的普遍困境。男人“宁可到城里做又脏又累的活儿”、女人“到集市购买衣服鞋袜”,这些日常选择打破了“男耕女织”的传统模式。金钱至上的观念取代了对土地的依恋(,体现商品经济对农耕文明的冲击。
②琐事映家庭裂变:母亲“一辈子没做过像样的饭”“买一筐馒头就咸菜”,甚至在父亲想吃面条时“倒盐加水调整咸淡”,这种“省心”的生存状态,实则是传统家庭主妇角色的消解。她与奶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下 期中试卷
相关:关于“浙江省温州”的其他试题
重磅: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4]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