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数字化孤独”映射出当代青年的社交困境,背后涉及到的是技术发展、群体心态和社会变迁的共同作用。 一方面,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和移动设备的便携性使得青年群体可以便捷地接入各类社交媒体,社交媒体平台将大量、远处、互不相识的陌生人汇聚在一起,使得遥远的联系得以建立,为青年群体提供了低成本交友的机会。但相较于面对面交往,互联网上建立的联系更多是一种均等的“点赞之交”,大量无差别的数字关联替代了具有情感意义的人际关系。 另一方面,青年群体对于人际关系边界的强调一定程度上阻止了数字关联进一步转化为深度联系。现代社会中,青年群体的隐私意识和边界意识日益增强,青年群体对于人际交往的诉求是保持自己边界的同时不侵犯他人边界,这种边界不仅是物理距离上的,更是心理距离上的。边界感虽然维持了社交的尺度,但也使得人与人之间的深度联系更难建立。互联网则进一步加剧了社交边界的打造。不同于面对面的全方位交往,人们可以在互联网上设置各种数字边界,比如“朋友圈仅三天可见”“不能通过群聊添加好友”。一旦感觉边界被触犯,便迅速发起单边行动,拉开社交距离。 同时,社会的快速变迁制约了深层社交关系的建立。如德国社会学家齐关尔所言,现代社会充满变化和刺激,人们在反复经历刺激的同时变得麻木,丧失与他人建立深度联系的意愿。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将人们的时间切割为碎片化的时间,人们将碎片化的时间用于与他人的交往,在零碎的时间里随手与他人闲谈交流,一旦人们回归工作或休闲的大段时间,碎片化的交往就会断裂并再难重新拾起,使得情感更加难以深入。 青年群体的“数字化孤独”是数字技术全面入侵社交生活的产物,因此破解“数字化孤独”本质上就是探讨如何让数字技术更好地服务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在数字时代整体戒断社交媒体并不现实也无必要。青年群体需要提高数字素养,将社交媒体发展为健康生活方式的有力支点,而非屏蔽真实生活的数字屏障。数字技术不是需要对抗的敌人,是与使用者共存与共变的对手。社交媒体并不必然意味着原子化生存,也可以成为塑造社会性自我的途径,这需要使用者发挥能动性来界定社交媒体与自身的交互方式,制订符合自身特点的使用方案,在抵达虚拟世界中的“远方”后,仍对日常生活中鲜活生动的“附近”保持兴趣,在拥有了即时通信技术之后,仍然记得如何去思念一个远方的人,触碰一个近处的人。 (节选自刘子曦《社交媒体时代,我们如何走出“数字化孤独”》)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浅度交往”指通过社交平台建立的短暂、低情感投入的联系,如“寻找搭子”“止于点赞”。 B. “数字化孤独”的形成主要与技术发展有关,是数字媒介对人际关系的单向侵蚀结果。 C. 青年群体强调社交边界(如“朋友圈仅三天可见”),虽保护隐私,却阻碍深度联系建立。 D. 快节奏生活将时间碎片化,导致社交断裂,加剧情感难以深入,印证齐关尔的社会学观点。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线上社交的“自由感”使越来越多的青年逃避现实交往,导致理解他人与调整自我的能力退化。 B. 数字身份的可信度危机源于平台强制用户“戴面具”,使真实自我无法完整呈现。 C. 社交媒体虽拓展交友范围,但“点赞之交”无法替代具有情感意义的人际关系。 D. 彻底戒断社交媒体是解决“数字化孤独”的唯一途径,需回归面对面交往模式。 3.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 A. 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将人际交往切割为碎片化互动,人们在零散时间中仅能进行浅层交流,而回归完整时间后,这种断裂的社交难以持续深化,导致情感联结始终停留在表层。 B. 青年群体的数字化孤独源于其过度沉溺虚拟社交,因此减少线上互动频率,即可自然恢复现实中的深度人际关系。 C. 社交媒体平台应全面取消“朋友圈三天可见”“限制陌生人添加”等数字边界功能,用户开放全部社交信息,以此促进人与人之间的深度信任与联系。 D. 青年群体在社交中强调“边界感”,本质上是为了逃避现实交往中需要付出的时间与情感成本,属于自私的表现。 4. 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青年群体“数字化孤独”形成的特点。 5. 综合材料,结合“数字化孤独”形成的原因,谈谈如何破解“数字化孤独”。 【答案】1. B 2. C 3. A 4. ①线上狂欢与线下疏离:沉迷线上社交,现实交往能力退化(如“社恐”情绪);②数字身份信任危机:媒介身份不真实(如“拟态环境”“面具起舞”),导致美化自我与怀疑他人;③浅层交往期待与亲密认同断裂:追求“亲密陌生人”却因社交过载难以建立深度认同(如“情绪价值争夺”)。 5. ①技术层面原因:社交媒体构造碎片化浅层连接替代深度关系(如“点赞之交”),数字身份不真实(如“拟态环境”)。 措施:提升数字素养,理性识别网络形象(如警惕“技术遮蔽”),主动筛选深度关系;利用技术优势拓展联系,强化线下互动(如视频通话辅助面对面交流)。 ②群体心态层面原因:过度强调边界,追求虚拟自由而逃避现实 措施:适度开放心理边界(如调整隐私设置),在信任与隐私间寻求平衡;参与线下社群活动(如兴趣小组),重建“附近”的真实社交网络。 ③社会层面原因:社会快节奏切割时间(如齐关尔所言“刺激麻木化”),导致社交断裂。 措施:规划连贯社交时间(如固定每周深度交流),避免浅层交往中断;主动减少碎片化社交(如限制刷屏时间),专注高质量互动。 【解析】 【导语】这篇文本深刻剖析了数字时代青年群体的社交困境。作者以“数字化孤独”为核心概念,揭示了技术便利与情感疏离的悖论:一方面社交媒体带来“浅度交往”的自由,另一方面却导致深度关系的缺失。文章从技术、心理、社会三个维度展开分析,既批判了数字社交的碎片化特质,又辩证指出技术并非原罪。最后提出建设性方案——通过提升数字素养实现虚实平衡,体现了对当代青年生存状态的深切人文关怀。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是数字媒介对人际关系的单向侵蚀结果”错误。材料明确指出“数字化孤独”是技术发展、群体心态和社会变迁的共同作用,而非“主要与技术发展有关”。选项将原因单一化为“数字媒介的单向侵蚀”,忽略了群体心态(如边界意识)和社会变迁(如快节奏生活)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