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课文同步练习

阅读:1  2025-09-08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课文同步练习
重磅: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
《乡土中国》第一章《乡土本色》习题梳理
《乡土中国·乡土本色》习题梳理
刘洋
一、填空题
1、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_____的。
乡土性
2、“土”字最基本的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________是最普通的谋生方式。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珍贵。土地是他们的命根,是最重要的生产资源。
种地
3、直接靠农业来谋生的人是黏着在土地上的,以农为生的人,________是常态,____是变态。大旱大水、连年兵乱,可以使一部分农民抛井离乡。即使像抗战这样的大事件所引起基层人口的流动,很可能是微乎其微的。
世代定居、迁移
4、农业和游牧或工业不同,它是________________的。游牧的人可以逐水草而居,飘忽无定;做工业的人可以择地而居,迁移无碍。
直接取资于土地
5、种地的人却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侍候庄稼的老农也因之像是半身插入了土里,土气是因为______而发生的。
不流动
6、并不是说中国乡村人口是固定的。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口在增加,一块地上只要几代的繁殖,人口就到了______;过剩的人口自得宣泄出外,负起锄头去_________。
饱和点、另辟新地
7、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_________。孤立与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所以说孤立与隔膜是以______________而说的,并且孤立与隔膜并不是绝对的。
孤立与隔膜、村和村之间的关系
8、______是乡土社会最基本的社群;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______,中国大多数的农民是____________。
家庭、村落、聚村而居
9、从农业本身来说,许多人群居在一处是无须的,耕种活动里分工的程度______,至多在男女之间有一些分工,就像女的插秧、男的锄地。
很浅
10、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______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的范围有地域上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地方性
11、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__________________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那么在人和人的关系上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乡土社会是一个“________”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生于斯、死于斯;熟悉
12、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用Tonnies的话说:前者是Gemeinschaft,后者是Gesellschaft,用Durkheim的话说:前者是“___________”,后者是“___________”。
有机的团结、机械的团结
13、生活上被土地所囿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_______________生而与俱的人物,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
生而与俱的人物
14、乡土社会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而现代社会是一个由_______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于是就发生了______。
陌生人、法律
二、判断题
1、直接靠农业来谋生的人是黏着在土地上的,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大旱大水、连年兵乱,可以使一部分农民抛井离乡。即使像抗战这样的大事件所引起基层人口的流动,很可能是微乎其微的。( )
正确。
2、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与隔膜。孤立与隔膜是以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并且孤立与隔膜并不是绝对的。( )


浏览完整试题正确。
3、从农业本身来说,许多人群居在一处是无须的,耕种活动里分工的程度很浅,至多在男女之间有一些分工,就像女的插秧、男的锄地。( )
正确。
4、乡下最小的社区可以只有一户人家。夫妇和孩子聚居于一处有着两性和抚育上的需要。但在中国乡下这种只有一户人家的小社区是不常见的,大多的农民是聚村而居。( )
正确。
5、无论在什么性质的社会里,除了军队、学校这些特殊的团体外,家庭总是最基本的抚育社群。( )
正确。
6、孤立、隔膜是以村与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 )
正确。
7、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那么在人和人的关系上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乡土社会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
正确。
8、生活上被土地所囿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 )
正确。
9、不但对人,他们对物也是“熟悉”的。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不需要这种原则,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内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在乡土社会中生长的人似乎不太追求这笼罩万有的真理。( )
正确。
10、在我们社会的激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于是,土气成了骂人的词汇,“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 )
正确。
三、简答题
1、既然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那么农业社会(乡土社会)的人口与是不是不流动?
 直接靠农业来谋生的人是黏着在土地上的,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只有像大旱大水、连年兵乱,才可以使一部分农民抛井离乡。
 当然,并不是说中国乡村人口是固定的。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口在增加,一块地上只要几代的繁殖,人口就到了饱和点;过剩的人口自得宣泄出外,负起锄头去另辟新地。可是老根是不常动的。这些宣泄出外的人,像是从老树上被风吹出去的种子,找到土地的生存了,又形成一个小小的家族殖民地;找不到土地的也就在各式各样的运命下被淘汰了,或是“发迹”了。我在广西靠近瑶山的区域里还看见过这类从老树上吹出来的种子,拼命在垦地。在云南,我看见过这类种子所长成的小村落,还不过是两三代的事;我在那里也看见过找不着地的那些“孤魂”,以及死了给狗吃的路毙尸体。
2、原文“农业和游牧或工业不同,它是直接取资于土地的。游牧的人可以逐水草而居,飘忽无定;做工业的人可以择地而居,迁移无碍;而种地的人却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侍候庄稼的老农也因之像是半身插入了土里,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作者是为了论证什么观点?
对比论证。
为了论证“直接靠农业来谋生的人是黏着在土地上的”的这一观点,也说明了农业和游牧、工业在生产方式上的不同。
3、农业和游牧、工业在生产方式上有什么不同?
农业和游牧或工业不同,它是直接取资于土地的。游牧的人可以逐水草而居,飘忽无定;做工业的人可以择地而居,迁移无碍;而种地的人却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侍候庄稼的老农也因之像是半身插入了土里,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4、从农业本身来说,以为分工的程度很浅,许多人群居在一处是无须的,为什么大多数的农民要聚村而居?
 从农业本身来说,许多人群居在一处是无须的,耕种活动里分工的程度很浅,至多在男女之间有一些分工,就像女的插秧、男的锄地。乡下最小的社区可以只有一户人家。夫妇和孩子聚居于一处有着两性和抚育上的需要。但在中国乡下这种只有一户人家的小社区是不常见的,大多的农民是聚村而居。
 中国农民聚村而居的原因大致说来有下列几点:一、每家所耕的面积小,所谓小农经营,所以聚在一起住,住宅和农场不会距离得过分远。二、需要水利的地方,他们有合作的需要,在一起住,合作起来比较方便。三、为了安全,人多了容易保卫。四、土地平等继承的原则下,兄弟分别继承祖上的遗业,使人口在一地方一代一代的积起来,成为相当大的村落。
5、你如何理解“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
 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所说的孤立、隔膜是以村与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
 所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6、为什么说乡土社会是一个“熟悉”的社会?这个“熟悉”是指哪些方面?
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
(1)对人的熟悉。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在这里我想说明的是生活上被土地所囿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象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因为只有直接有赖于泥土的生活才会像植物一般的在一个地方生下根,从容地去摸熟每个人的生活,这说明了乡土社会中人和人相处的基本办法。
(2)不但对人,他们对物也是“熟悉”的。一个老农看见蚂蚁在搬家了,会忙着去田里开沟,他熟悉蚂蚁搬家的意义。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不需要这种原则,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内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在乡土社会中生长的人似乎不太追求这笼罩万有的真理。


展开余下试题7、用表格说明乡土社会和现代社会的不同。
目录 乡土社会 现代社会
生产活动 农业 工业
流动性 流动性不强 流动性强
变化速率 变化速率低、较为稳定 变化速率相对较快
人员构成 熟人社会、没有陌生人 陌生人
治理结构 规矩、传统、道德、“礼俗” 法律
制约方式 信用 契约
规则 个别联系、具体行为 抽象而普遍的原则
8、为什么说“在乡土社会中生长的人似乎不太追求这笼罩万有的真理”?
不但对人,他们对物也是“熟悉”的。一个老农看见蚂蚁在搬家了,会忙着去田里开沟,他熟悉蚂蚁搬家的意义。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不需要这种原则,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内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在乡土社会中生长的人似乎不太追求这笼罩万有的真理。
9、为什么在现代社会,土气成了骂人的词汇?
 随着生产力的进步,现代社会以机器化大生产为主要生产方式,经济基础的变化带来了诸多上层建筑的变化。农村农业逐渐变成了相对落后的代名词。
 在我们社会的激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于是,土气成了骂人的词汇,“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课文同步练习
相关:关于“乡土中国》”的其他试题
重磅: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