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课文同步练习

阅读:1  2025-09-08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课文同步练习
重磅: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
《乡土中国》同步练习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练习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那一地麦子
野水
那一地的麦子,静静地躺在麦场里。这些麦子,是我和父亲从山梁上的坡地里,一捆一捆背回来的。我的肩膀上,还留着麻绳勒下的深深的印痕。
那天,父亲早早地就去赴山外镇子上的四月八农忙会,买了两条新麻绳和一片荷叶包裹的甑糕。麻绳是背麦子的工具。山里的路,都是羊肠小道,只能人背。
傍晚,一家人一边喝着大颗的玉米糁子熬的稀汤,一边听父亲安排收麦的事情。每年的这个时节,他都要不厌其烦地说。神情庄严肃穆,话也比平时稠了许多。因为兴奋,他的额头,在屋檐下昏黄的亮光处,显得更加黑红。他说,下午去杏树沟看了,那片阳坡的麦子,麦子已经能割了,看样子,比往年能多背两三捆哩。
父亲喝完汤,起身点亮马灯,坐在院里,开始细致地磨镰刀的刃子。马灯昏黄的光,映在他头顶的柿子树叶上,又折射到越来越亮的镰刃上。那些镰刃,也是使用了多年的,有几个的中心部分,已经凹进去一条月牙形的弧线,但却没有一个生锈,它们都被父亲用一张牛皮纸紧紧地裹着,放在土窑上空的窑窝里。这些镰刃如勇士,个个摩拳擦掌,即将驰骋麦田。
柿子树的叶子,在微凉的风中簌簌地响动,镰刃也在磨石上发出有节奏的沙沙声。磨石上面的水,渐渐由清变黑。一把水浇上去,镰刃露出更加铮亮的刀锋。父亲用他的大拇指在镰刃上试了试,锐利得很。
那些镰刀的把儿,放在屋檐下的木棚里,有六七把之多。父亲一把一把地检查。他挑出有一点点松动的把儿,拔出中间的细杆,把那片荷叶包裹的案板打开,用楔子一块一块挑出,嵌进手把的洞里,又将细长的杆儿插进去,夯实、嵌紧,在捶布石上蹾了又蹾,确认结实了,然后整齐有序地摆放在捶布石上,等待阴干。那片荷叶裹着的甑糕,全部被嵌进了镰刀把里。
两条新的麻绳,已经在水中泡过,柔韧、结实,挂在屋檐的钉子上,它们默默地等待着明天的“伟大使命”。那些散落在草房沟畔的一片片麦子,是他的另外的儿子,我的兄弟。明天一早,他们将回归家园,与我团聚。
我尽量地伸长舌头,在荷叶表面细致地抹擦,仔细地舔干净了荷叶,又用舌头把嘴角的几个米粒卷进嘴里,回味着淡淡的清香,带着些许的遗憾和不足,回屋睡觉了。
约莫用了一个钟头的功夫,我和父亲,才到了杏树沟的那片麦地。天已经大亮,只是阳光还没有照到这一片坡地。
父亲一边割,一边叹息因为路远,来的少,荒芜了这片麦田,让村人耻笑。他的一声长叹,如见到因为分别太久,没有给予更多疼爱的孩子,既痛惜又怜悯,说明年要拨几担粪水沤在地头,好好上些肥料。说实话,这片种着石底子的土地,是长不上来好麦子的,连畔的其他的地,还不如我家的麦子长势好。我说,这么远的地,又很薄,不值得种。在外面随便干个事情,也能挣钱买到比这片地打得多得多的麦子。
父亲始终不吭气。他已经割完了能割的,熟焦了的麦子,又将麻绳对折分开,铺在一个略斜的小坡上,把那些低矮的麦子,头对头掺在一起,整齐地摆放在麻绳上,也嘱咐那样做,说不掉落成熟的麦粒。
我不再说什么。我知道,他很固执,我已经不想再和他理论那些了。就快速地抢起一沓一沓的麦子,放在绳子上,压实了、勒紧,将两个绳头剩余的部分塞进麦捆子里,把镰刀也扎进麦捆上面。父亲让我坐在地上,将两个肩膀活动着嵌进绳子,他就在后面扶起麦捆,我两手抠着地面,向前一挺,就起身了。


浏览完整试题我要给他换麦捆,父亲说不用了,我背着麦子,不好换,他自己能起来,让我先走。
我朝麦场走下一个斜坡的拐角,我回过头去,看到他已经坐在地上了,他起身的过程很是费劲,明显不如前多年,显得笨拙而缓慢。也看不见他的头,只是一捆麦子,一摇一摆地移动过来。
父亲把麦捆放在山路边一块突出来的石头上,就势歇歇。父亲已经赶上我了。火辣辣的阳光,从空中毫无遮拦地射下来,我头上的汗,已如雨而泻。布谷鸟的叫声响亮而清脆,更显出山沟的空旷。父亲把头努力地抬起来,他的脸上,并没有那么多汗水,只是发出极亮的黑红色。这样的天气,竟让他的脸上始终洋溢着兴奋,连说晒得好,晒得好啊!中午能碾个好场。
经过七八次的歇脚,我终于把麦子背到了场里。那捆麦子,是和我一起倒在麦场的。
父亲去世多年以后,年逾不惑的我,这才明白,他的隐忍,宽厚,乐天知命,以及对于艰苦劳动的习以为常,实际上是在诠释一个生命的过程。这个生命是那片贫瘠的土地给的,他自然虔诚地躬着腰,一生辛劳地服侍着那片土地,哪怕这个生命是多么的渺小和卑微。这个过程,亦给他最深的希望和慰藉。他何尝不清楚劳动的艰辛和价值的不对等?只是,他可能知道自己没有能力再去做其它的事情,或者根本就不愿意去做。他对那片土地的谦恭和敬畏,甚而近乎于癫狂式的念恋,令当年的我嗤之以鼻。
我与土地,已隔离多年,尽管也回去,然而,再也没有体验过背麦子的过程。父亲在烈日下满是汗水的脸,以及瘦小的身影,亦如那些坡地上背回的,晒得干瘪的麦粒,在我的心底,仍不时地泛出黑红的光芒,常常刺得我在睡梦中坐起,虚汗淋漓。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父亲在安排割麦的时候,比平时的话要多,表明他对土地和劳动的热爱,内心充满兴奋和期待之情。
B.“麦子是他的另外的儿子”这一句,强调父亲对麦田的深厚感情,甚至超越了对家人的关心和爱护。
C.背麦子回家的路上描写布谷鸟叫声响亮而清脆,运用以动衬静的手法,烘托了山沟空旷宁谧的氛围。
D.结尾处“黑红的光芒,常常刺得我在睡梦中坐起”,表现父亲形象在“我”的心中留下的深刻烙印。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描写父亲“磨镰刀”,通过神态和动作细节描写,刻画父亲勤劳坚韧的性格特点,以及他对劳动工具的精心细致维护。
B.“麻绳”在文中反复出现,和《故都的秋》中的牵牛花、槐蕊等细小平凡的事物作用一样,都具有象征意义。
C.父亲背麦的身影,与《我与地坛》“我看见她的背影”描写,都是以深情的文字表达对亲人的理解和怀念。
D.文章以第一人称叙写故事,表达了对父亲的怀念、对土地的情感以及对现代文明的反思,情感深沉而真挚。
3.请从谋篇布局的角度,分析本文是怎样用“那一地麦子”统摄全篇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第一章《乡土本色》中说:“直接靠农业来谋生的人是黏着在土地上的。”请据此分析文本中“父亲”这一形象与乡土社会的关联性。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人口不流动的社会中,自足自给的乡土社会的人口是不需要流动的,家族这个社群包含着地域的涵义。村落这个概念可以说是多余的,儿谣里“摇摇摇,摇到外婆家”,在我们自己的经验中,“外婆家”充满着地域的意义。血缘和地缘的合一是社区的原始状态。
但是人究竟不是植物,还是要流动的。乡土社会中无法避免的是“细胞分裂”的过程,一个人口在繁殖中的血缘社群,繁殖到一定程度,他们不能在一定地域上集居了,那是因为这个社群所需的土地面积,因人口繁殖,也得不断地扩大。扩大到一个程度,住的地和工作的地距离太远,阻碍着效率时,这个社群不能不在区位上分裂。这是以土地可以无限扩张时说的。事实上,每个家族可以向外开垦的机会很有限,人口繁殖所引起的常是向内的精耕,精耕受着土地报酬递减律的限制,逼着这个社群分裂,分出来的部分到别的地方去找耕地。
如果分出去的细胞能在荒地上开垦,另外繁殖成个村落,它和原来的乡村还保持着血缘的联系,甚至用原来地名来称这新地方,那是说否定了空间的分离。这种例子在移民社会中很多。在美国旅行的人,如果只看地名,会发生这是个“揉乱了的欧洲”的幻觉。新英伦、纽约(新约克)是著名的;伦敦、莫斯科等地名在美国地图上都找得到,而且不止一个。以我们自己来说罢,血缘性的地缘更是显著。我十岁离开了家乡——吴江,在苏州城里住了九年,但是我一直在各种文件的籍贯项下填着“江苏吴江”。抗战时期在云南住了八年,籍贯毫无改变,甚至生在云南的我的孩子,也继承着我的籍贯。她的一生大概也得老是填“江苏吴江”了。我们的祖宗在吴江已有二十多代,但是在我们的灯笼上却贴着“江夏费”的大红字。江夏是在湖北,从地缘上说我有什么理由和江夏攀关系?真和我的孩子一般,凭什么可以和她从来没有到过的吴江发生地缘呢?在这里很显然在我们乡土社会里地缘还没有独立成为一种构成团结力的关系。我们的籍贯是取自我们的父亲的,并不是根据自己所生或所住的地方,而是和姓一般继承的,那是“血缘”,所以我们可以说籍贯只是“血缘的空间投影”。
很多离开老家漂流到别的地方去的、并不能像种子落入土中一般长成新村落,他们只能在其他已经形成的社区中设法插进去。如果这些没有血缘关系的人能结成一个地方社群,他们之间的联系可以是纯粹的地缘,而不是血缘了。这样血缘和地缘才能分离。但是事实上在中国乡土社会中却相当困难。我常在各地的村子里看到被称为“客边”“新客”“外村人”等的人物。在户口册上也有注明“寄籍”的。在现代都市里都规定着可以取得该土地公民权的手续,主要的是一定的居住时期。但是在乡村里居住时期并不是个重要条件,因为我知道许多村子里已有几代历史的人还是被称为新客或客边的。费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材料二:
在传统农业社会中,村落是一个相对封闭的血缘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所以,外来移民群体融入移居的村落社会非常困难。近百年来,中国城乡社会发生急剧转型,乡村的社会结构和生产生活方式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城乡间的人口流动已成为普遍现象,大量乡村人口转移到城镇务工或定居。同时也存在农村人口的梯次迁徙现象,即农民群体由欠发达地区的农村流向较发达地区的农村。在这一背景下,村落社会的边界变得日益开放,乡村社会的人员构成也越发多元和复杂。


展开余下试题与一般的流动人口不同,苗族代耕农并非移居地的匆匆过客,他们要在移居地落地生根。在人口流动日益频繁的今日,“他乡”与“故乡”、“本地人”与“外地人”的边界也变得日益模糊。移民群体在迁徙定居的过程中,会把“他乡”建构为自己的“故乡”,其自身也会由“外地人”逐步转变为“本地人”。苗族代耕农是这一方面的典型代表,他们有的形成了集中居住的自然村,在移居地社会长期定居的过程中建构起新的地方归属感和地域认同感。
不同社会中的移民群体具有不同的生存境遇,他们在社会融入过程中也存在多种路径选择。对扎根农村的苗族代耕农而言,他们通过购置旧宅和置地建房的形式从空间上嵌入到异乡村落社会。与城市移民群体购买商品房的行为不同,苗族代耕农在购置旧宅和置地建房的过程中面临着土地制度和户籍制度的双重壁垒。农村土地和宅基地的所有权归村集体所有,国家的法律政策禁止对农村土地进行买卖交易。然而,在快速城镇化的背景下,农村土地和住宅的民间交易行为日益普遍。特别是在部分“空心村”,外来移民群体的入驻为村落注入了新活力,同时也是实现人地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途径。如何解决乡村外来移民群体的住房需求和落户需求是一个迫切的现实问题。
在城镇化和市场化的社会环境中,农民也在试图“破土而出”,这主要体现在农民对土地观念的变化上。当前,农民所追求的是更为现实的物质财富,而不仅仅是抽象的土地占有关系。在这一观念的转变下,许多农民做出“土地变现”的选择,这也为外来移民群体嵌入村落社区提供了机会。苗族代耕农面临的困难与问题,为我们思考乡村社会土地制度和户籍制度的进一步改革提供了有益借鉴。
(摘编自麻国庆《流动社会“代耕群体”的社会融入——兼评阳江苗族代耕农案例研究的现实与理论价值》)
5.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外婆家”中的“家”代表地域,“外婆”包含着血缘,这一称呼可以反映出血缘和地缘合一的社区原始状态。
B.血缘社群的人口不断繁殖,这种繁殖到达一定程度后,必然会导致向外开垦、向内精耕或社群分裂等各种结果。
C.流动出去的人口形成新村落,会和原来的乡村保持血缘联系,用原来的旧地名命名新地方,这种情况乡土社会很多见。
D.作者十岁离开家乡吴江,但他在各种文件的籍贯项下填“江苏吴江”,说明空间的分离不影响与故乡保持血缘联系。
6.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美国能发现许多欧洲的地名,所以会让人产生“这是个揉乱了的欧洲”的幻觉。
B.费孝通家灯笼上贴着“江夏费”的大红字,表明其家族很久以前应是从江夏搬迁而来。
C.苗族代耕农移居后形成自然村符合费孝通所说的“像种子落入土中一般长成新村落”。
D.乡村社会的土地制度和户籍制度将针对苗族代耕农等新农民面临的问题进行改革。
7.以下各项事例能支撑材料一第二段相关观点的一项是( )
A.明末清初,闽、粤等沿海地区的居民,因不堪战乱、生活所迫等原因,纷纷前往东南亚地区,至今印尼、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等国都有数量众多的华人社群。
B.清末民初,山东地区人口密集,人地矛盾突出,频繁的自然灾害导致粮食产量锐减,百姓生活困苦,而东北地区地广人稀,许多山东人开始“闯关东”之旅。
C.当今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福建、台湾等地的客家人,是唯一一个不以地域命名的民系。从“客”字上,我们可以推想,他们的祖先经历过大迁徙。
D.上世纪60年代,为了加强国防、调整工业布局,党中央号召“好人好马上三线、备战备荒为人民”,400多万人从东部沿海及东北等工业发达地区流向中西部地区。
8.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论述思路。
9.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提到外来人口融入已经形成的社区很困难,但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前段时间,一些地方“合村并居”的新闻不断吸引着人们的眼球。合村并居主要是将一些人口偏少、位置偏远的小村子甚至“空心村”进行整合,将这些村落的人们迁往大村子或城镇并居,从而整合资源,节约土地,提升人居环境和公共服务水平。
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合村并居无疑是一件好事。可合村并居后,对一些群众而言,“人住进了城镇的楼房,心却在牵挂老家的祠堂”。这说明,合村并居不是简单的“拆旧房、建新居”的物理迁移,它还应包含“人心搬迁”“文脉传承”等软性内容。
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指出,乡土性是中国传统社会的本质特色。中国人素来就有安土重迁、聚村而居、终老是乡的习惯传统。乡村是承载中国文化与精神的基石,是乡土文脉赓续的重要空间。
不管是被动的合村并居,还是自然的城市化进程,大量村庄已经消失或正在消失,这是客观现实。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00年中国大约拥有360万座自然村,而到了2010年该数字已下降到270万。长期关注传统村落保护的学者冯骥才评估,中国每天大约有80到100个村庄消失。
一旦村庄消失,中国传统的乡土精神和历史记忆也将失去依托。比如,遍布乡村的祠堂是乡村中重要的传统文化建筑,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人文信息,其主要功能是祭祖敬祖、宗亲联谊、家风传承。合村并居过程中,如果村子里的祠堂被简单拆掉,那真的可能会祭拜祖宗都找不到地方,孝亲敬祖的传统可能因此就断裂了。
面临同样命运的,还有那些农村的老房子。不少村子尤其古村落都有极具历史价值的古建筑或古民居,但有些村落规模较小,离城镇较远,人口也流失严重,如果按照一些地方合村并居的标准,可能会一并了之、一拆了之。当那些老房子、古建筑,在推土机的轰鸣中应声倒下时,我们丢掉的不是几片残砖断瓦或几根石柱木梁,而是老房子承载的历史文化价值,是通过老房子与历史进行对话的机会。
不幸的是,合村并居过程中,不少地方将经济价值和商业考量置于首要地位,更多关注合村并居中“钱值”(经济价值)和“颜值”(景观价值)的开发,而忽略了“文值”(文化价值)的保育。有的地方按照城市商业住宅的统一标准,给村民设计房子,楼越盖越高,可原来各具特色的村落格局全都消失了。还有一些,生硬照搬外国风格改造农村的院子,结果使得乡村建筑中出现“欧洲补丁”“美国碎片”等不伦不类、不中不西、不土不洋的奇葩景观。乡村景观城市化与建筑西洋化,不仅割裂了乡土原生文化传承,也污染了乡土文化精神。丢弃乡土文化特色,一味地进行克隆复制,很难将新社区建成让群众拥有独特记忆的精神家园,也很难让搬入其中的村民拥有踏实的幸福感。
追求更好的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农民要住更新的房子,村庄要修更宽的马路,于是土窑洞被水泥瓷砖取代,青石板路上覆盖了厚厚的水泥,合村并居也成了一种现实选择。只不过,环境变了,生活变了,基于生活之上的习俗、文化、历史等也都会随之改变。因此,合村并居与保护乡土文脉之间存在天然的矛盾,这其实也是现代社会发展中广泛存在的一个文化悖论。
摘编自《合村并居,别丢了乡土文脉》
材料二:
乡下最小的社区可以只有一户人家。夫妇和孩子聚居于一处有着两性和抚育上的需要。无论在什么性质的社会里,除了军队、学校这些特殊的团体外,家庭总是最基本的抚育社群。在中国乡下这种只有一户人家的小社区是不常见的。在四川的山区种梯田的地方,可能有这类情形,大多的农民是聚村而居。这一点对于我们乡土社会的性质很有影响。美国的乡下大多是一户人家自成一个单位,很少屋檐相接的邻舍。这是他们早年拓殖时代,人少地多的结果,同时也保持了他们个别负责、独来独往的精神。我们中国很少类似的情形。


展开余下试题中国农民聚村而居的原因大致说来有下列几点:一、每家所耕的面积小,所谓小农经营,所以聚在一起住,住宅和农场不会距离得过分远。二、需要水利的地方,他们有合作的需要,在一起住,合作起来比较方便。三、为了安全,人多了容易保卫。四、土地平等继承的原则下,兄弟分别继承祖上的遗业,使人口在一个地方一代一代的积起来,成为相当大的村落。
无论出于什么原因,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我在上文所说的孤立、隔膜是以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远。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10.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将一些人口偏少、位置偏远的小村子甚至“空心村”进行整合是乡村振兴的一件重要举措。
B.将经济价值和商业考量置于首要地位,过分关注合村并居中经济价值和景观价值是得不偿失的。
C.因为合村并居成了一种现实选择,所以农民要住更新的房子,村庄要修更宽的马路。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D.除了军队、学校这些特殊的团体外,家庭总是最基本的抚育社群,对于这一点中国的乡土社会和美国的乡下是一致的。
1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冯骥才评估中国每天大约有80到100个村庄消失,这是被动的合村并居和自然的城市化进程的结果。
B.尽管有些村落规模较小,也没有具有历史价值的古建筑或古民居,但也不一定可以将这些村落的人们迁往大村子或城镇并居。
C.中国大多数的农民是聚村而居,但在四川的山区种梯田的地方,可能可以看到只有一户人家的小社区。
D.中国乡村里,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这是一个熟悉的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12.请结合《乡土中国》1~3章的内容,借助表格,分析以下文字体现了乡土社会的哪些特点,并补写出空缺部分。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桃花源记》 《乡土中国》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生产方式: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 是最普通的谋生方法。(第1章)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空间特征:“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 的社会(第1章)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时间特征:“在一个每代的生活等于开映同一影片的社会中, 也是多余的”(第3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在乡土社会中,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磨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说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不是法律,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换一句话说,社会和个人在这里通了家。
“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这信任并非没有根据的,其实最可靠也没有了,因为这是规矩。西洋的商人到现在还时常说中国人的信用是天生的。类于神话的故事真多:说是某人接到了大批瓷器,还是他祖父在中国时订的货, 一文不要地交了来,还说着许多不能及早寄出的抱歉话。 ——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
这自是“土气”的一种特色。因为只有直接有赖于泥土的生活才会像植物一般的在一个地方生下根,这些生了根在一个小地方的人,才能在悠长的时间中,从容地去摸熟每个人的生活,像母亲对于她的儿女一般。陌生人对于婴孩的话是无法懂的,但是在做母亲的人听来都清清楚楚,还能听出没有用字音表达的意思来。
不但对人,他们对物也是“熟悉”的。 一个老农看见蚂蚁在搬家了,会忙着去田里开沟,他熟悉蚂蚁搬家的意义。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不需要这种原则,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在乡土社会中生长的人似乎不太追求这笼罩万有的真理。我读《论语》时,看到孔子在不同人面前说着不同的话来解释“孝”的意义时,我感觉到这乡土社会的特性了。孝是什么?孔子并没有抽象地加以说明,而是列举具体的行为,因人而异地答复了他的学生。最后甚至归结到心安两字。做子女的得在日常接触中去摸熟父母的性格,然后去承他们的欢,做到自己的心安。这说明了乡土社会中人和人相处的基本办法。
这种办法在一个陌生人面前是无法应用的。在我们社会的激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风俗来应付的。于是,“土气”成了骂人的词汇,“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
(摘自费孝通《乡土本色》)
材料二:
乡土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根脉,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内涵。它涵盖了乡村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等多个层面,包括乡村的建筑风格、风俗习惯、价值观念、民间艺术等。
然而,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乡土文化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首先,乡村人口的大量外流导致了乡村的空心化,许多传统文化的传承主体缺失。年轻人纷纷离开乡村,前往城市谋求发展,使得乡村的传统文化无人继承和发扬。其次,现代文化的冲击使得乡土文化的生存空间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课文同步练习
相关:关于“乡土中国》”的其他试题
重磅: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