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课文同步练习
阅读:1 2025-09-08
标签:
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课文同步练习
重磅:
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
《乡土中国》阅读中无讼阐释与训练
《乡土中国》阅读中“无讼”阐释与训练(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
考点:
1. 《乡土中国·长老统治》《乡土中国·无讼》《乡土中国·无为政治》——语言特点
2. 《无讼》:《秋菊打官司》——理论应用
3. 《乡土中国·系维着私人的道德》《乡土中国·无讼》——理论应用
4. 选择题
5. 《无讼》:司法下乡
6. 《礼治秩序》《无讼》:续写下联
7. 《礼治秩序》《无讼》:打官司
【考点研究】
一、高考《乡土中国》阅读中“无讼”解读
1.“无讼”的内涵
“无讼”并非指乡村社会中完全没有诉讼或纠纷,而是强调人们倾向于通过非诉讼的方式来化解矛盾和冲突。在乡土社会中,人们更看重和谐与稳定,所以往往选择避免公开的法律斗争,而是借助调解、协商等私力救济手段来解决问题。这种观念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思想紧密相关,尤其是“和为贵”“忍为上”等价值观。
2.“无讼”形成的原因
(1)熟人社会的特性
乡土社会中,人们生活在相对封闭且稳定的社区,彼此相互熟悉。这种特性使人们在处理纠纷时,更倾向于考虑长远关系和社区和谐,而非短期利益得失。
(2)对法律的陌生感
由于历史原因,许多乡村地区的人们对现代法律体系不熟悉,甚至存在畏惧心理。他们更愿意依赖传统习俗、道德规范和家族权威来解决纠纷。
(3)诉讼成本高昂
在传统社会,诉讼需耗费大量时间、金钱和精力,对于资源有限的农民来说是沉重负担。因此,他们更倾向于选择成本低廉且效率较高的非诉讼方式。
(4)维护面子和尊严
在中国文化里,个人的面子和尊严至关重要。公开的法律斗争可能损害当事人的声誉和社会地位,所以很多人宁愿私下和解也不愿诉诸法庭。
(5)“无讼”的处理方式
乡土社会中,维持社会生活靠的是“礼”,当村子里出现纠纷时,一般由族长或者村里的长老主持公道。他们处事并非依据法律规范讲究证据和独立人格,乡土社会有很多“连坐”传统,如“子不教父之过”等。长老处理矛盾时,会把双方臭骂一顿,痛斥这是丢了村子的脸,然后告知“应当怎么做”,有时还会罚他们请一次客。并且,乡土社会处理案子常用“这孩子从小就不是个好东西”这类理由,处理往往带有道德考虑。
3.“无讼”的影响
(1)积极影响
“无讼”观念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乡村社会的稳定和和谐,减少了因诉讼而引发的社会动荡。
(2)消极影响
它可能导致一些不公正现象发生,因为私力救济往往缺乏统一标准和监督机制。同时,司法下乡时,法律讲求保障个人权利,而乡土社会以礼治维护秩序,这会导致二者产生矛盾。比如有个人因妻子偷了汉子打伤奸夫,在传统社会中奸夫不道德,被打会被认为合理,但现代法律要求通奸有证据,打伤不道德的人反而是有罪的,这使得司法在乡下人眼中成了包庇作恶的机构。
4.高考可能涉及的考查角度
(1)概念理解
可能会考查对“无讼”概念的准确理解,如判断一些乡土社会中的行为是否符合“无讼”的特征。
(2)原因分析
要求分析“无讼”现象形成的原因,需要结合熟人社会、法律认知、成本、面子等多方面因素进行阐述。
(3)影响探讨
可能会让考生探讨“无讼”对乡土社会的积极和消极影响,以及与现代法治社会的冲突和矛盾。
(4)案例分析
给出具体案例,让考生运用“无讼”的相关知识进行分析,判断处理方式是否合理等。
浏览完整试题
【考点示例】
一、《乡土中国·长老统治》《乡土中国·无讼》《乡土中国·无为政治》——语言特点
问题 本书是一部学术著作,但语言表达富有特色,值得品读。请用旁批的形式概括选段中的语言特点。
原文选段 旁批(语言特点)
人的规律类皆人为。用筷子夹豆腐,穿了高跟鞋跳舞不践别人的脚,真是难为人的规律;不学,不习,固然不成,学习时还得不怕困、不惮烦。不怕困,不惮烦,又非天性;于是不能不加以一些强制。强制发生了权力。(节选自《乡土中国·长老统治》) (1)
但是在乡土社会的礼治秩序中做人,如果不知道“礼”,就成了撒野,没有规矩,简直是个道德问题,不是个好人。一个负责地方秩序的父母官,维持礼治秩序的理想手段是教化,而不是折狱。如果非打官司不可,那必然是因为有人破坏了传统的规矩。在旧小说上,我们常见的听讼,亦称折狱的程序是:把“犯人”拖上堂,先各打屁股若干板,然后一方面大呼冤枉。父母官用了他“看相”式的眼光,分出那个“獐头鼠目”,必非好人,重加呵责,逼出供状,结果好恶分辨,冤也伸了,大呼青天。——这种程序在现代眼光中,会感觉到没有道理;但是在乡土社会中,这却是公认正当的。否则为什么这类记载,《包公案》《施公案》等等能成了传统的畅销书呢?(节选自《乡土中国·无讼》) (2)
如果不愿意受这种权力的限制,只有回到“不求人”的境界里去做鲁滨逊,那时才真的顶天立地。不然,也得“小国寡民”以减少权力。再说得清楚些,得抛弃经济利益,不讲享受,像人猿泰山一般回到原始生活水准上去。不然的话,这种权力也总解脱不了。——这种权力我们不妨称之为同意权力。
(节选自《乡土中国·无为政治》) (3)
答案 (1)这段文字语言庄谐并重,既通俗形象,又不乏幽默诙谐。用司空见惯的生活现象来阐释“长老权力”的发生,通俗形象;“用筷子……脚”出现在学术著作中不失风趣幽默。“不学,不习……又非天性”表达缜密,短句的使用,增加了文章的活泼与灵动。
(2)①语言通俗,口语化鲜明,模拟乡土社会中人们的神态、语气,极为生动鲜活。
②语言诙谐幽默,写尽在现代人眼中有些荒唐的听讼过程,运用“看相”“獐头鼠目”等词语,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乡村“听讼”的特点。
③以反问句句式结束,更突出了乡土社会中的这种听讼程序具有普遍性和深远的历史传统的特点。
(3)①语言风格是风趣幽默,如“那时才真的顶天立地”“小国寡民”“像人猿泰山一般回到原始社会水准上去”,让人清楚明白。
②人人都要受同意权力的限制,无法解脱,讲道理深入浅出,论证灵活有力。
二、《无讼》:《秋菊打官司》——理论应用
文本 阅读下面的材料,探究问题
材料:张艺谋导演曾经拍过一部电影《秋菊打官司》,讲的是在一个贫穷闭塞的村庄里,秋菊家要建一个辣子棚,村长不同意,秋菊的丈夫骂村长“绝户”,村长一气之下踢伤了他,秋菊要求村长道歉,村长赔了200块钱却拒绝道歉,于是秋菊为了讨得一个“说法”,开启了漫长的诉讼之路。后来村长在秋菊难产之时帮助她脱险就在秋菊要感谢村长时,村长却因伤害罪被拘留。
问题 请结合《无讼》一章内容,分析这部电影中所反映的社会问题。
答案 在农村,最大的权力者是村长、长老,民间舆论是评判行为的最主要力量,人情是联系人们关系的最大纽带。而在现代秩序中,权力者是公安局,是政府,评判行为的力量是法律,是国家强制机关,联系人之间关系的是合作或者利益。
而这里的秋菊是要通过现代秩序来解决一个乡土内的问题,因为通过乡土秩序她无法解决,她认为法律是有效的。
这其实反映的是礼治社会与法治社会的冲突,表现出在社会进化过程中礼与法的矛盾冲突。影片触碰到乡土社会一个敏感问题,即当村民与拥有调解权力的村长、长老发生冲突时,乡土社会该如何调解?乡土社会注重人情,正当大家言归于好、其乐融融时,村长却被告知要承受牢狱之灾,可见法律是铁面无私的,可以忽视人情,超越人情,这种现代的法治社会与传统的淳朴的乡土社会存在着深刻的矛盾冲突。
【考题对接】
一、《乡土中国·系维着私人的道德》《乡土中国·无讼》——理论应用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这个忠字虽则近于“忠于职务”的忠字,但是并不包含对于团体的“矢忠”。其实,在《论语》中,忠字甚至并不是君臣关系间的道德要素。君臣之间以“义”相结合,“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所以“忠臣”的观念可以说是后起的,而忠君并不是个人与团体的道德要素,而依旧是对君私人间的关系。
团体道德的缺乏,在公私的冲突里更看得清楚。就是负有政治责任的君王,也得先完成他私人间的道德。《孟子·尽心上篇》有;桃应问,“舜为天子,皋陶为士,瞽叟杀人,则如之何?”孟子曰:“执之而已矣。”“然则舜不禁与?”曰:“夫舜恶得而禁之,夫有所受之也。”“然则舜如之何?”曰:“舜视弃天下,犹弃敝屣也。窃负而逃,遵海滨而处,终身欣然,乐而忘天下。”——这是说舜做了皇帝,不能用对其他国民一样的态度去对待他的父亲。孟子所回答的是这种冲突的理想解决法,他还是想两全,所以想出逃到海滨不受法律所及的地方去的办法。他这样回答是可以的,因为所问的也并非事实问题。另一个地方,孟子所遇到的问题,却更表现了道德标准的缺乏普遍性了。万章问曰:“象日以杀舜为事,立为天子,则放之,何也?”孟子曰:“封之也,或曰放焉。”万章曰:“象至不仁,封之有庳,有庳之人,奚罪焉?仁人固如是乎?在他人则诛之,在弟则封之?”孟子的回答是:“身为天子,弟为匹夫,可谓亲爱之乎?”
一个差序格局的社会,是由无数私人关系搭成的网络。这网络的每一个结附着一种道德要素,因之,传统的道德里不另找出一个笼统性的道德观念来,所有的价值标准也不能超脱于差序的人伦而存在了。
中国的道德和法律,都因之得看所施的对象和“自己”的关系而加以程度上的伸缩。我见过不少痛骂贪污的朋友,遇到他的父亲贪污时,不但不骂,而且代他讳隐。更甚的,他还可以向父亲要贪污得来的钱,同时骂别人贪污。等到自己贪污时,还可以“能干”两字来自解。这在差序社会里可以不觉得是矛盾;因为在这种社会中,一切普遍的标准并不发生作用,一定要问清了,对象是谁,和自己是什么关系之后,才能决定拿出什么标准来。
展开余下试题
——取材于费孝通《乡土中国·系维着私人的道德》
材料二
所谓礼治就是对传统规则的服膺。生活各方面,人和人的关系,都有着一定的规则。行为者对于这些规则从小就熟习,不问理由而认为是当然的。长期的教育已把外在的规则化成了内在的习惯。维持礼俗的力量不在身外的权力,而是在身内的道德感。所以这种秩序注重修身,注重克己。理想的礼治是每个人都自动地守规矩,不必有外在的监督。但是理想的礼治秩序并不常有的。一个人可以为了自私的动机,偷偷地越出规矩。这种人在这种秩序里是败类无疑。每个人知礼是责任,社会假定每个人是知礼的,至少社会有责任要使每个人知礼。所以“子不教”成了“父之过”。这也是乡土社会中通行“连坐”的根据。儿子做了坏事情,父亲得受刑罚,甚至教师也不能辞其咎。教得认真,子弟不会有坏的行为。打官司也成了一种可羞之事,表示教化不够。
在乡村里所谓调解,其实是一种教育过程。我曾在乡下参加过这类调解的集会。我之被邀,在乡民看来是极自然的,因为我是在学校里教书的,读书知礼,是权威。其他负有调解责任的是一乡的长老。最有意思的是保长从不发言,因为他在乡里并没有社会地位,他只是个干事。调解是个新名词,旧名词是评理。差不多每次都由一位很会说话的乡绅开口。他的公式总是把那被调解的双方都骂一顿:“这简直是丢我们村子里脸的事!你们还不认了错,回家去。”接着教训了一番。有时竟拍起桌子来发一阵脾气。他依着他认为“应当”的告诉他们。这一阵却极有效,双方时常就“和解”了,有时还得罚他们请一次客。我那时常觉得像是在球场旁看裁判官吹叫子,罚球。
……
中国正处在从乡土社会蜕变的过程中,原有对诉讼的观念还是很坚固地存留在广大的民间,也因之使现代的司法不能彻底推行。第一是现行法里的原则是从西洋搬过来的,和旧有的伦理观念相差很大。我在前几篇杂话中已说过,在中国传统的差序格局中,原本不承认有可以施行于一切人的统一规则,而现行法却是采用个人平等主义的。这一套已经使普通老百姓不明白,在司法制度的程序上又是隔膜到不知怎样利用。在乡间普通人还是怕打官司的,但是新的司法制度却已推行下乡了。那些不容于乡土伦理的人物从此却找到了一种新的保障。他们可以不服乡间的调解而告到司法处去。当然,在理论上,这是好现象,因为这样才能破坏原有的乡土社会的传统,使中国能走上现代化的道路。但是事实上,在司法处去打官司的,正是那些乡间所认为“败类”的人物。依着现行法去判决(且把贪污那一套除外),时常可以和地方传统不合。乡间认为坏的行为却正可以是合法的行为,于是司法处在乡下人的眼光中成了一个包庇作恶的机构了。
——取材于费孝通《乡土中国·无讼》
1.根据材料二阐述的理念,下列对乡土社会中某些现象的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个人犯了罪,他的父亲和老师难辞其咎,说明在古代社会中,“株连”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能被认可。
B.乡村里负有调解责任的长老、乡绅拥有类似球场裁判的权力,他们做出的调解均能使问题得到圆满解决。
C.如果村中出现了丑闻,乡村里的长老、乡绅在调解时,可能会帮忙遮掩,力图息事宁人,避免事态扩大。
D.坏的行为可能合法,所以人们更喜欢依乡俗村规进行治理,对现代的司法制度、司法体系并不完全认同。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待贪污等违法问题,很多人会因涉事主体与自己关系的不同而持双重标准。
B.在中国传统的乡土社会中,“无讼”是一种受到普遍认可的较为理想的状态。
C.为实现中国的法治现代化,需要在某种程度上打破乡土社会原有的传统观念。
D.传统观念根深蒂固,使得代表新司法制度的司法处实际成了包庇作恶的机构。
3.请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说明在中国乡土社会中,道德和法律在社会矛盾冲突中的适用情况。
一、《乡土中国·系维着私人的道德》《乡土中国·无讼》【答案】
1.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内容理解并进行推断的能力。
B.“他们做出的调解均能使问题得到圆满解决”错误。由原文“这一阵却极有效,双方时常就‘和解’了,有时还得罚他们请一次客”可知,是双方时常就“和解”了,而不是均能使问题得到圆满解决。
故选B。
2.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内容理解并进行推断的能力。
D.“使得代表新司法制度的司法处实际成了包庇作恶的机构”错误。由原文“但是事实上,在司法处去打官司的,正是那些乡间所认为‘败类’的人物。依着现行法去判决(且把贪污那一套除外),时常可以和地方传统不合。乡间认为坏的行为却正可以是合法的行为,于是司法处在乡下人的眼光中成了一个包庇作恶的机构了”可知,是在乡下人的眼中,代表新司法制度的司法处成了包庇作恶的机构,但不一定是现实。
故选D。
3.(1)在差序格局社会中,道德和法律没有一个普遍的标准,具有伸缩性。
(2)在差序格局社会中,当有矛盾冲突时,时常用道德教化来调节。
(3)在乡土社会的蜕变中,法律开始给人们,特别是那些不容于乡土伦理的人物一种新的保障。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信息的能力。
由原文“中国的道德和法律,都因之得看所施的对象和‘自己’的关系而加以程度上的伸缩”可知,在差序格局社会中,道德和法律没有一个普遍的标准,具有伸缩性。
由原文“生活各方面,人和人的关系,都有着一定的规则”“打官司也成了一种可羞之事,表示教化不够”“调解是个新名词,旧名词是评理。差不多每次都由一位很会说话的乡绅开口。他的公式总是把那被调解的双方都骂一顿:‘这简直是丢我们村子里脸的事!你们还不认了错,回家去。’接着教训了一番。有时竟拍起桌子来发一阵脾气。他依着他认为‘应当’的告诉他们”可知,在差序格局社会中,当有矛盾冲突时,时常用道德教化来调节。
由原文“在乡间普通人还是怕打官司的,但是新的司法制度却已推行下乡了。那些不容于乡土伦理的人物从此却找到了一种新的保障。他们可以不服乡间的调解而告到司法处去”可知,在乡土社会的蜕变中,法律开始给人们,特别是那些不容于乡土伦理的人物一种新的保障。
二、选择题
1.根据《无讼》相关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乡土社会奉行礼治秩序,乡民经过长期教育而将外在规则内化为习惯。
B.乡民发生争端,一般交由地方长老调解,调解实则是教化的过程。
C.法律追求权利,调解注重分清是非。
D.中国乡土社会如果变动,可以简单地推行司法制度。
2.对下面这句话,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论语·颜渊》:“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
A.孔子说:我审判案件和别人没有什么不同,但是我的目标在于使人们不争讼。
B.“无讼”就是指人们在发生纠纷时不主张利用诉讼法律来解决问题。
展开余下试题
C.孔子倡导无讼,说明在古代农村完全没有诉讼发生。
D.“无讼”观念在古代中国比较盛行,时至今日仍有一定的影响力。
3.下列关于《礼治秩序》《无讼》两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法治的意思并不是说法律本身能统治,能维持社会秩序,而是说社会上人和人的关系是根据法律来维持的,法治其实是“人依法而治”,并非没有人的因素。
B.礼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所以礼源自道德,且不超越道德。
C.费孝通认为,最理想的球赛是裁判员几乎形同虚设,球员谙熟规则,技艺要能做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的程度。这个譬喻可以用来说明乡土社会对于讼事的看法。
D.法治秩序的建立不能单靠指定若干法律条文和设立若干法庭,重要的还是得看人民怎么去应用这些设备。更进一步,在社会结构和思想观念上还得先有一番改革。
4.依据《乡土中国》,为下面的论点选择论据,最合理的一项是( )
论点:在乡土社会的礼治秩序中做人,如果不知道“礼”,就成了撒野,没有规矩,简直是个道德问题。一个负责地方秩序的父母官,维持礼治秩序的理想手段是教化,而不是折狱。
A.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
B.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是所,而众星拱之。”
C.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D.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二、选择题【答案】
1.D【解析】乡土社会发生变动,需要周全的法律来代替礼治,而不宜用简单的法律代替。
2.C【解析】过于绝对。
3.B【解析】“礼源自道德,且不超越道德”强加因果,且原文是“礼则有甚于道德”。
4.A【解析】A项孔子说:“审理案件,我和别人一样。要说我和别人有什么不一样的,那就是,我想使世间没有讼事。”孔子觉得之所以有诉讼案件发生,是因为民风还没有归于淳厚,而民风没有归于淳厚,又是因为教化没有大行于世。在孔子看来,明察善断固然必要,但通过教化减少诉讼才是使社会达到和谐的最重要途径。要想使老百姓和睦相处,减少纷争,必须依靠教化。B项孔子说:“用道德来治理国政,自己便会像北极星一般,处在一定的位置上,别的星辰都环绕它。”此句强调的是为政者要施行仁义,以道德力量管理国家,以德服人。与题意不符。C项子游问什么是孝道,孔子说:“现今流行的观点是,能供养双亲就是孝。可是犬能守御,马能负重,这也是对人的一种供养。那么,对孝子来讲,如果没有对双亲的敬爱,又怎能将自己与犬马区别开来呢?”此句告诫大家,孝敬父母,不但要承担赡养父母的义务,还要有充分的敬爱之心,“孝”的关键在于尽心尽力地满足父母在精神生活和情感生活方面的需求。对于年迈的父母,更应悉心地照顾。与题意不符。D项“人民把粗疏的饭菜认作美味,把朴素的衣衫认作美服,把简陋的居所认作安适,把淳厚的风俗认作欢乐。邻近的国家相互观望,鸡狗之声相互听闻,百姓直至老死也互不往来”。此句描述的是人人都能够安居乐业、衣食无忧,邻国之间,大家能相安无事,彼此互不冲突,永久和平相处的理想社会状态。与题意不符。
三、《无讼》:司法下乡
1.在《无讼》一章中,作者认为在推行司法、诉讼前要先在乡土社会结构和思想观念上进行改革,否则只能有害而没有益处。但为何如今我国以“依法治国”为治国方略,推行司法下乡,并未对乡土社会结构和思想观念进行改革,也没有产生司法下乡的副作用呢?
三、《无讼》:司法下乡【答案】
1.1949年之后,中国农村先是进行土地改革,后来又推行公社制度,再后来又实行包产到户,乡土社会结构和百姓思想观念都发生了根本的改变,这一系列改变为“依法治国”方案的顺利推行奠定了坚实基础。即便如此,在我国少数边远地区,百姓遇到利益纷争还是尽量选择调解,而不愿到法院一争胜负。
四、《礼治秩序》《无讼》:续写下联
1.运用你从《礼治秩序》《无讼》中学到的知识,为下面这副中国古代衙门的对联续写下联
上联:为士,为农,有暇各勤尔业;
下联: 。
四、《礼治秩序》《无讼》:续写下联【答案】
1.下联:或工,或商,无事休进此门。
五、《礼治秩序》《无讼》:打官司
1.结合《礼治秩序》《无讼》和你对乡土社会的了解,你认为在礼治社会中,人们为什么不愿意打官司?请分条阐述原因。
五、《礼治秩序》《无讼》:打官司【答案】
1.有损名誉:产生矛盾,说明处事不当,说明修养才学欠缺。
2.关系破裂:乡土社会, 是一个熟人社会,打官司意味着彻底的撕破脸,矛盾不可调和。
3.后患不断:一场官司,不仅影响此时此刻,而且会波及后代子孙。 (世仇、家仇、死对头,这类词的流程就是乡土社会中打官司不良后果的反映)
4.成本高昂: 贵时费力费心费钱。(打不起官司)
上一篇:
《乡土中国》同步练习
下一篇:
《乡土中国》阅读中“差序格局”判断方法阐释与训练
标签:
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课文同步练习
相关:
关于“乡土中国》”的其他试题
重磅: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