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课文同步练习

阅读:1  2025-09-08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课文同步练习
重磅: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
《乡土中国》阅读中礼治秩序阐释与训练
《乡土中国》阅读中“礼治秩序”阐释与训练(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
考点:
1.《礼治秩序》——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
2.南帆《张氏月洲村》——费孝通《乡土中国·礼治秩序》
3. 选择题
4. 《礼治秩序》:行为规范
5. 《乡土中国》:“秩序维持”的思维导图
【考点研究】
一、高考《乡土中国》阅读中“礼治秩序”解读
1.礼治秩序的定义与特点
(1)定义
礼治秩序是指在中国传统社会中,通过一系列的传统习俗、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来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的一种治理方式。这些习俗、规范和准则通常被称为礼,它们在社会生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特点
自发性:礼治秩序的形成并非人为设计的结果,而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共识和规范。
内生性:礼治秩序的规则和原则往往源于人们的内心信仰和价值观,因此具有强大的内在动力。
非强制性:与法治不同,礼治并不依赖于外部的强制力量来维持其效力,而是通过人们的自觉遵守来实现。
2.礼治秩序的运行机制
(1)社会教化
在传统社会中,长辈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将礼的规范传递给年轻一代,使他们从小就接受并内化这些规范。这种社会教化的过程对于维持礼治秩序至关重要。
(2)自我约束
由于礼治秩序的规则和原则源于人们的内心信仰和价值观,因此人们往往会自觉地遵守这些规则,从而实现自我约束。
(3)社会监督
虽然礼治秩序不依赖于外部的强制力量,但并不意味着它缺乏监督机制。在传统社会中,人们会相互监督彼此的行为是否符合礼的规范,从而确保社会秩序的稳定。
3.礼治秩序的功能与价值
(1)维护社会稳定
礼治秩序通过一系列的规则和原则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从而有效地减少了社会冲突和矛盾的发生,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2)促进文化传承
礼治秩序中的许多规则和原则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它们的传承和发展有助于保持文化的连续性和多样性。
(3)培养道德品质
礼治秩序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和品德塑造,通过教育和实践使人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从而提高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
4.礼治秩序在现代社会的意义与挑战
(1)意义
尽管现代社会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礼治秩序中的许多理念和原则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例如,尊重他人、诚实守信等价值观仍然是现代社会所倡导的。
(2)挑战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社会结构的变迁,礼治秩序面临着诸多挑战。一方面,现代社会的复杂性和多元性使得传统的礼治秩序难以完全适应;另一方面,法治观念的普及也使得人们对礼治秩序产生了新的认识和思考。
5.礼治的概念解析
(1)内涵
定义:礼治是指通过一系列礼仪、习俗和道德规范来治理社会的方式。它强调个体的自我约束和社会共识的达成,而非依赖外在的法律强制力。
核心要素:包括礼仪规范(各种仪式、礼节和行为准则,是社会成员共同遵守的)、道德观念(如尊老爱幼、诚信友善等,是礼治的精神内核)以及社会共识(礼治建立在广泛的社会共识之上,即人们普遍认为遵循这些规范和观念是正确的和有益的)。
运作机制:礼治主要通过教育引导、示范引领和舆论压力等方式发挥作用。长辈或权威人士通过言传身教来传承礼仪规范;社会舆论则对遵守规范的行为给予正面评价,对违反规范的行为进行谴责。


浏览完整试题(2)与法治的区别
基础不同:礼治基于传统习俗和道德规范,强调个体的自觉性和自律性;法治则基于明确的法律条文和制度规定,强调法律的普遍适用性和强制性。
实施方式不同:礼治主要通过教育和舆论来实现社会秩序的维护;法治则依靠国家机器和法律程序来保障法律的执行和实施。
目标不同:礼治旨在培养人们的道德观念和责任感,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法治则更注重保护公民的权利和自由,防止权力的滥用和腐败现象的发生。
(3)在乡土中国中的作用
维护社会秩序:礼治通过规范人们的行为举止和交往方式,减少了社会冲突和矛盾的发生,从而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促进人际和谐:礼治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尊重和关爱,有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传承传统文化:礼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代代相传的方式将传统文化和价值观传递给后代,使文化得以延续和发展。
塑造民族性格:长期受礼治熏陶的人们往往具有谦逊有礼、勤劳善良、注重家庭等传统美德,这些品质构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民族性格和精神风貌。
【考点示例】
一、《礼治秩序》——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
【考点解读】
1.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2.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
3.根据原文内容判断信息正误
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9分)
人们常以“人治”和“法治”相对称,认为西洋是法治的社会,我们是人治的社会。所谓人治和法治之别,不在“人”和“法”这两个字上,而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据的规范性质。乡土社会不是人治的社会,可以说是个“无法”的社会,但“无法”并不影响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社会。
礼治社会并不是指文质彬彬的社会。礼也可以杀人,可以很“野蛮”。譬如我们在旧小说里常读到杀人来祭旗,那是军礼。礼的内容从现代看去,可能是很残酷的。但残酷与否并非合礼与否的问题。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来说,与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权力来推行的,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不论哪一个社会,绝不会没有传统。衣食住行种种最基本的事务,我们并不要事事费心,那是因为我们托祖宗之福,有着可以遵守的成法。在乡土社会中,传统的重要性比现代社会更甚。那是因为在乡土社会里传统的效力更大。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不但人口流动很小,而且人们所取给资源的土地也很少变动。在这种代代如是的环境里,个人不但可以信任自己的经验,而且同样可以信任其祖其父的经验。不必知之,只要照办,生活就能得到保障的办法,自然会随之发生一套价值。依照着做就有福,不依照就会出毛病。于是人们对于传统有了敬畏之感了,礼并不是靠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而好礼”。孔子很重视服礼的主动性。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这显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谓道德。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加之于个人的。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唾弃,是耻。礼则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这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礼治在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其实自动的说法是不准确的,只是主动地服于成规罢了。
法治和礼治发生在两种不同的社会情态中。这里所谓礼治也许就是普通所谓人治,但礼治和由个人好恶的统治相差很远,因为礼是传统,是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这种秩序。礼治社会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这是乡土社会的特色。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问题1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人们常认为我们是“人治”的社会,这种观点并不符合实际,因为我们是礼治社会。
B.礼是乡土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有的可能是残酷的,但只要合于礼的就是对的。
C.礼治社会的秩序不是人们行为受拘束而自动形成的,而是通过传统的约束被动形成的。
D.相比较而言,礼治社会比法治社会更为优越,因为礼治社会是靠礼来维持秩序的。
答案 B
解析 “但只要合于礼的就是对的”错误。由原文“礼治社会并不是指文质彬彬的社会。礼也可以杀人,可以很‘野蛮’”,可知作者只是叙述乡土社会对礼的认知,但对残酷的内容并不认可。
问题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第一段先由普遍的看法引出本文的观点;最后一段总结上文,再次强调了礼治的特征。
B.第二段举了旧小说里杀人祭旗的事例,最终是为了证明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
C.文章引用“颜渊问仁”的事例,是为了说明礼不是靠外在权力来推行,而是人的主动服从。
D.本文要论证的中心是礼治和法治的不同,为了论证这一中心,文章多处运用对比论证法。
答案 D
解析 “文章多处运用对比论证法”错,不是“多处”。
问题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乡土社会是礼治社会,礼治靠传统来维持社会秩序,所以即便“无法”也并不意味着无序。
B.生活在乡土社会中的人们,只要按照传统去做,生活就有可能过得安稳;反之就可能受挫。
C.礼因为缺乏变化,只能在乡土社会发挥作用,而在变迁很快的现代社会,其效力无从发挥。
D.如果人们在教养中养成了对礼的敬畏感,就不会出现不好、不对、不合、不成的现象。
答案 C
解析 强加因果,原文说“因为礼是传统,是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这种秩序。礼治社会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这是乡土社会的特色”。
二、南帆《张氏月洲村》——费孝通《乡土中国·礼治秩序》
【考点解读】
1.理论应用——费孝通在《乡土中国·礼治秩序》一章中提出:“‘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
文本 张氏月洲村
南帆
①父亲为我取名的时候肯定没有想到,“张帆”遭遇如此之多的重名。多年前,正是因为某天突然发现另一些“张帆”也在杂志上发表文章,我立即决定赐予自己一个笔名干脆把“张”字拿掉,取名“南帆”。本名也罢,笔名也罢,无非称呼个人的符号,不必大惊小怪,我似乎从未真正将名字视为家族的徽号。那个时候,“家族”这个概念没有在心里留下印记。背起一副行囊,独自浪迹江湖,大漠风沙,长河落日,我意识不到身后存在一个张姓的家族——直到月洲村的出现。


展开余下试题②月洲村之行是一次例行的公务拜访,它位于福州市区几十公里外的永泰县。汽车沿着盘旋的山路驶向月洲村时,我丝毫未曾意识到与这个村庄的血缘关系。下车之后,周围有人告诉我,这是张姓聚居的村庄,而福州的张姓多半是从这儿出来的。我正忙着看河滩上摇曳的芦苇和路边李树上密密麻麻的粉白花朵,对这句话充耳不闻。一伙人说说笑笑地走到了张氏宗祠门口,一阵鞭炮突然炸响。噼里啪啦的鞭炮声中,村长郑重地送给我一部沉甸甸的张氏族谱。这本精装书籍握在手中的重量,突然让我意识到,周围这些面孔黝黑的农民都是我的宗亲,我们的身躯之中流淌着相同的血脉。
③一种异样的感觉掠过内心。
④所有的人都这么说,月洲村之名来自桃花溪。一条清澈的溪流进入村庄后绕了个弯,仿佛蜿蜒出了一个“月”字,溪流两旁绿树杂沓,竹林婆娑,树荫之中小鸟啁啾;离开村子的时候,溪流又在村子边缘从容地围出一片沙洲:一脚踩下去,沙子柔软而温润。只有张姓的人才能发现如此清幽的地方,月洲村之称始于唐末,当然是我们老张家祖先取的名。
⑤我曾经见过一张月洲村芦川桥的相片。夕阳之中,一座三孔桥倒映在水面上,如同一张油画。那一天驾车进月洲村的时候曾经从桥上经过,桥面似乎显得狭窄。车子从公路拐进来,驶到它跟前时,还得稍稍倒车一下,否则角度太小,无法通行。我迟迟没有意识到,芦川桥的“芦川”与张元斡的《芦川词》《芦川归来集》之中的“芦川”是同一个词。而作为宋词大师,这个张元斡,就是月洲村人。许多人津津乐道,宋、明、清三个朝代月洲村出了一个状元、两个尚书、近五十个进士;对于张姓的子弟说来,这算不上什么,而宋朝的张元斡,却是一个实实在在为月洲村增添重量的大人物。
⑥张元斡的词风激昂豪迈。许多人觉得,苏轼与辛弃疾之间就醒目地站着一个张元斡。他的两首《贺新邱》“梦绕神州路”和“曳杖危楼去”,不仅名垂词史,而且张贴在月洲村的墙上。站在村委会门口默诵张元斡的句子“天意从来高难问,况人情老易悲如许”“怅望关河空吊影,正人间、鼻息鸣鼍鼓”,内心忽然涌过一阵热浪。以前读过几首张元斡的词从未想到他或许是一个亲戚。当然,如同苏轼一般,这个亲戚也会有卿卿我我的缱绻,也写得出“寒犹在,衾偏薄,肠欲断,愁难著”“想小楼、终日望归舟,人如削”这种缠绵。
⑦“百忍堂”是张姓祖上一个著名的典故。大约是河南濮阳的一户张家九代同堂,九百多口人和睦相处,穿统一制作的服装,共享相同的餐饮。开饭的时刻击鼓号令,男女分席,长幼有序。治家犹如治国,唐高宗李治慕名到张家视察,向家长张公艺询问治家方略。张公艺写了一百个“忍”字:一切纠纷,忍让为重,这即是“百忍堂”的来历。温良恭俭让是张家性格的组成部分。唐高宗想考一考张公艺,御赐张家两个梨子,看看九百人如何公平分享。张公艺命家人将梨子放在石舂中捣烂,而后置于水缸之内,注满一缸的清水,鸣鼓召集全家,每人舀一小匙。不患寡而患不均,张公艺家长清楚世事人心的症结所在。儿时曾经听父亲说过这个典故,不怎么喜欢。如果张姓的人只能如此隐忍地生活,唯唯诺诺,那么,又有什么必要兢兢业业地维持那个“九世同堂”的躯壳?
⑧因此,张元幹慷慨悲凉、落拓不羁的词风让我大为宽慰:张氏性格之中仍然存在血性与浪漫的基因,这或许是一个比文学史排名远为重要的事情。据说张元幹身材矮小,其貌不扬,但是,他性情刚烈,嫉恶如仇。张元斡投身于李纲——一个闽籍宰相——的麾下,竭力主张抗金御敌;李纲遭受宋高宗的罢免,张元斡怒不可遏,赋词《石州慢·已酉秋吴兴舟中作》。“欲挽天河,一洗中原膏血”是倾出一腔壮志的长啸。宋高宗退避临安之后秦桧当政,张元斡愤而辞官返回闽地。绍兴八年,秦桧再度筹划向金国议和纳贡,李纲上疏反对,张元斡的“曳杖危楼去”一词即是对李纲的声援。几年之后,另一个秦桧的政敌胡铨被贬途经福州,张元斡再度出面饯行,并作“梦绕神州路”一词,直陈抑塞磊落之气。这些举动彻底得罪了泰桧,张元斡被捕入狱,除名削籍。多年之后出狱,张元斡已经是一个白发苍苍的老者。他没有再回月洲村,而是在江浙一带漫游,不知所终。张元斡的词赢得了诸多志士仁人的激赏,这没有什么可奇怪的,我想说的是,月洲村的张氏拥有另一份额外的庆幸:他遗传给我们一份大丈夫的血脉。
⑨父亲不记得祖父手里是否存有家谱,他无法证明我们的祖上究竟是不是来自月洲村,剩下的故事只能由我自己来补充,但这个悬念并不重要。月洲村有一个刚直不阿的士大夫张元幹,这就是认祖归宗的理由。某个清凉的季节,我想必还会再返月洲村,经过芦川桥进村,重新拜谒张氏的前辈,不论驾车还是步行。
(有删改)
问题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礼治秩序》一章中提出:“‘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请结合作者拜访月洲村的经历,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
答案 作者原本对张氏家族并无归属感,也没有宗族意识,在拜访月洲村的过程中,作者了解到大英雄张元幹与自己是同族,折服于张元幹刚烈豪迈、嫉恶如仇的品格,庆幸家族传承了充满血性的血脉,感到自己找到了“认祖归宗”的理由。这种品格和家风就相当于《乡土中国》中所称的“礼”,这种家族精神使作者主动服膺,内心对宗族态度产生巨大转变,产生了强烈的归属感。
解析 结合原文“本名也罢,笔名也罢,无非称呼个人的符号,不必大惊小怪,我似乎从未真正将名字视为家族的徽号。那个时候,‘家族’这个概念没有在心里留下印记。背起一副行囊,独自浪迹江湖,大漠风沙,长河落日,我意识不到身后存在一个张姓的家族——直到月洲村的出现”“一伙人说说笑笑地走到了张氏宗祠门口,一阵鞭炮突然炸响。噼里啪啦的鞭炮声中,村长郑重地送给我一部沉句句的张氏族谱。这本精装书籍握在手中的重量,突然让我意识到,周围这些面孔黝黑的农民都是我的宗亲,我们的身躯之中流淌着相同的血脉”“张元幹慷慨悲凉、落拓不羁的词风让我大为宽慰:张氏性格之中仍然存在血性与浪漫的基因,这或许是一个比文学史排名远为重要的事情”“张元斡的词赢得了诸多志士仁人的激赏,这没有什么可奇怪的,我想说的是,月洲村的张氏拥有另一份额外的庆幸:他遗传给我们一份大丈夫的血脉”“月洲村有一个刚直不阿的士大夫张元幹,这就是认祖归宗的理由”可知,作者原本对张氏家族并无归属感,也没有宗族意识,在拜访月洲村的过程中,作者了解到大英雄张元幹与自己是同族,折服于张元幹刚烈豪迈、嫉恶如仇的品格,庆幸家族传承了充满血性的血脉,感到自己找到了“认祖归宗”的理由。
结合“‘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可知,张元幹刚烈豪迈、嫉恶如仇的品格和家风就相当于《乡土中国》中所称的“礼”,这种家族精神使作者主动服膺,内心对宗族态度产生巨大转变,产生了强烈的归属感。
【考题对接】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礼治是按照历史累积形成的社会公认合适的行为规范来维持社会秩序的一种治理方式。


展开余下试题B.礼和法律本来没有什么区别,它们都只是一种行为规范,用来规定社会上人和人的关系。
C.文中以老子小国寡民的社会理想和美国人自由竞争的理想作对比,证明了乡土社会秩序的维持和现代社会秩序的维持是不同的。
D.古代官员父母去世,不归乡,仍然在朝为官,是合乎礼的。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个人是被动服从的;礼是通过教化和道德的内化,从内部限制人的行为的,个人是主动服从的。
B.礼与法不同,法靠有形的权力来维持。而礼靠长期沿袭下来的无形的传统来维持;法能用来维持社会秩序,而礼则不能。
C.社会舆论维持道德,个人习惯维持“礼”。违背了道德,则羞于见人;而违背了“礼”,则不好、不对、不合、不成。
D.礼治与个人好恶的统治有较大的差别,它是对传统规则的服膺,它的推行依靠传统的教化、熏染与主体的自觉自愿。
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说“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既证明古代礼有残忍的一面,也表明孔子比子贡更看重礼。
B.在安土重迁的乡村,愈是经过前代生活中证明有效的,也愈值得保守。有句俗语:“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C.礼治能在乡土社会长期存在,是因为乡土社会没有变化,而在变迁很快的社会中,法治会应运而生。
D.从小对孩子进行礼仪教育和严谨的仪式操练,有可能把孩子培养成一个彬彬有礼、温润如玉的君子。
4.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礼治范畴的一项是( )
A.孟母为儿三迁
B.古代贵族用陶俑殉葬
C.曾子临终易席
D.当代长辈过年发红包
5.根据《礼治秩序》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所谓“学而时习之”,乡土中国时代,一个人只要能学到社会所累积的有效经验,就能应对人生道路上可能发生的问题,获得满足需要的愉快。
B.所谓“言必尧舜”,乡土中国是个崇古的社会,这是因为生活环境变化不大,前代生活中证明有效的经验可以作为后代生活的保障,值得保守下去。
C.所谓“富而好礼”,人对礼的服从是主动地,只要是主动服礼,就可以形成敬畏感,使人服膺,为人所好,从而内在地限制人的行为。
D.所谓“克己复礼”,礼的养成并不是由本能或天意自动形成的,要求自我的克制与约束,主动服膺于传统的习惯,礼治不能离开社会。
6.下列对文中有关概念的理解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传统:传统存在于所有的社会形态中,也存在于衣食住行之中。在乡土社会中,传统的效力比现代社会更大。
B.礼治:礼治并不是人本能地、自动地服从于成规而构成的秩序,经过教化的过程主动地服于成规才是礼治的体现。
C.法治:法治跟法律是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在本文段中作者是把这两个词当作同一个意思来看待的。
D.人治:人治一词容易被误解为社会秩序是可以由个人好恶来维持的,所以文中选择礼治一词来对应法治,以此来解说乡土社会的特色。
一、选择题【答案】
1.A 【解析】B项,“礼和法律本来没有什么区别”错误,曲解文意。原文是说“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选项少了“单从行为规范一点”。C项,“作对比”错,原文列举老子小国寡民的社会理想和美国人自由竞争的理想的例子是为了共同说明“社会秩序无需外力来维持”,二者之间并无对比。D项,“是合乎礼的”错,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丁忧”是古代“礼”的表现。古代官员父母去世,不归乡,仍然在朝为官,是不合乎礼的。
2.B 【解析】B项,“法能用来维持社会秩序,而礼则不能”错误。结合后数三个段落的信息“礼是合式的路子,是经教化过程而成为主动性的服膺于传统的习惯”“礼治从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其实自动的说法是不准确的,只是主动地服于成规罢了。……可见礼治并不是离开社会,由本能或者天意所构成的秩序”“礼治和这种个人好恶的统治相差很远,因为礼是传统,是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这种秩序”分析可知,“礼”也能维持社会秩序。
3.C 【解析】C项,理解偏差,礼治能在乡土社会长期存在的原因不是“乡土社会没有变化”,而是变化比较慢。原文表述有“在一个变迁很快的社会,传统的效力是无法保证的”“法治和礼治是发生在两种不同的社会情态中。”“礼治社会是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的,这是乡土社会的特色。”
4.A 【解析】A项,孟母三迁主要是为了给孩子一个好的生活教育环境,不属于礼治范畴。
5.C 【解析】C项,“只要……就可以……”理解有误,原文为“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对礼的服膺需要经过教化的过程。
6.C 【解析】C项,“但在本文段中作者是把这两个词当作同一个意思来看待的”错误,原文的表述是“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所加之于个人的”,可见“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规定,而不守法则由特定的权力来惩罚个人属于“法治”,作者并未把这两个词当作同一个意思来看待。
二、《礼治秩序》:行为规范
1.在乡土社会里,“礼”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行为规范?依据《礼治秩序》一章中的内容,结合下面两段材料,试用一段话来介绍“礼”。
①法律通常是由国家立法机关制定或认可的,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以规定当事人权利和义务为内容的,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的一种特殊行为规范。
②安徽千年古村宏村的古人工水系遍布全村,绕家穿户。一条水流贯穿全村,承担男女老少的饮用、洗涤、防火、灌溉、环保等功能。如何确保全村用水的安全卫生?据说当年祖辈定下族规乡约,每天取水、用水和排污都有相应的时间和地点。宏村村民至今仍在遵守这些规定。——《宏村水系的规划、建设与管理》《小城镇建设》2008年第7期






二、《礼治秩序》:行为规范【答案】
1.礼不是由国家权力机构制定的权利和义务,而是由一代一代民众累积并且经过传统生活经验检验的道德行为规范。礼不靠外在权力推行,而是通过教化使人主动服膺。礼的目的是调节人们的行为来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生活需要,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解析 先依据《礼治秩序》内容,提炼概括“礼”的特点;再结合“法律”的内涵要素与宏村的具体案例,梳理概括“礼”的内涵。
三、《乡土中国》:“秩序维持”的思维导图
1.思维导图法是整本书阅读的重要方法,下面是《乡土中国》“礼治秩序”章节有关“秩序维持”的思维导图,请把图中的空缺部分填写完整。(3分)

①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
三、《乡土中国》:“秩序维持”的思维导图【答案】
1.①乡土社会; ②主动服膺; ③法治。
【评分标准】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课文同步练习
相关:关于“乡土中国》”的其他试题
重磅: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