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课文同步练习
阅读:1 2025-09-08
标签:
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课文同步练习
重磅:
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
《喜看稻菽千重浪》分层练习
4.1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分层练习
基础过关练
一、教材衔接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田埂(gěng) 分孽(niè)
籼稻(shān) 辐度(fú)
B.稻菽(shū) 扫帚(sǎo)
公顷(qǐng) 茎秆(gǎn)
C.饥馑(jǐn) 亲昵(nì)
秤盘(chèng) 悲怆(chuàng)
D.惋拒(wǎn) 山芋(yù)
毛坯(peī) 撰写(zhuàn)
2.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入句中的横线处。(2分)
(1)张秉贵为革命站柜台的先进事迹广为 ,多年来受到全国各地人民群众的赞扬。(传诵 传颂)
(2)2000年5月钟扬报到时,学校还没有 房,临时给他找了一套系里别的老师提供的毛坯房。(过渡 过度)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6分)
杂交水稻研究具有光辉的前景,根据自己的实践,以科学家的胆识、眼光,袁隆平断定。他决心 A 地坚持研究。在理论与事实发生矛盾时,他的态度是尊重权威但不崇拜权威,不能跟在权威后面 B ,不敢 C 。凡是涉及不顾农民利益、无视事实的事,他都能挺身而出 D 地阐明事实。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4分)
(2)请根据自己的理解,把文中画波浪线的几个较短的语句改写成一个长句。(2分)
二、语用综合
(2025浙江精诚联盟期中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13分)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发生了严重饥荒。此前,国外有一些科学家已经在研究杂交水稻,但是由于种种问题,( A )。国内也有多人在苦苦研究杂交水稻,但实际效果不佳。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在国内外杂交稻研究处于迷茫之际,袁隆平来了!
1961年,袁隆平意外发现一株特殊性状的水稻,为杂交水稻研究带来了新的可能性。此后,袁隆平十年如一日地“钻”进去进行田间实验和科学研究。( B )。“三系”配套的努力,前几年都失败了。一直到1972年,也就是被视为研究突破口的“野败”发现两年后,还有人质疑甚至反对他的杂交水稻培育方案。
1973年10月,①袁隆平发表《利用“野败”选育“三系”的进展》论文标志着中国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②因此,③中国成为第一个世界上成功研发和推广杂交水稻的国家。④然而,偏见与讥讽却依旧存在。⑤1994年9月,美国人莱斯特·R·布朗写了一本书——《WHO WILL FEED CHINA?》。⑥在书本封面上,一个大大的问号显得格外刺眼。
袁隆平带领的科研团队攻克水稻超高产育种难题,不断刷新单产纪录。中国杂交水稻的突破,让世界惊叹并开始奋力追赶。2021年,袁隆平永远地离开了。“巨星已经陨落,但种子却已经在大地上发芽。”
1.下列句子中的“钻”与文中加点的“钻”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他边干边钻,边学边用,已经彻底掌握了核心技术。
B.这款表有着白色的圆形表盘和镶着晶钻的银色外圈。
浏览完整试题
C.学习不能光钻书本,还必须结合实践。
D.对定向井压差的分析有利于更好地进行定向钻井的施工。
2.请在文中括号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3.文中画横线的语句中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进行修改,使修改后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自然。(4分)
(2025山东济宁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7分)
种质资源,事关国家生态安全,事关人类未来。作为绝大多数物种重大研究成果基础和未来科技较量必争之地的种质资源是物种遗传信息的一种载体。青藏高原,这片国际生物多样性的热点地区,拥有我国最大的生物基因库,但由于高寒艰险、环境恶劣,植物学家很少涉足,物种数量被严重低估。即使在全世界最大的种质资源库中,也没有中国西藏地区植物的影子。
作为一名生物学家,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钟扬决定行动起来。
在世界屋脊采集种子的艰苦,非亲历难以想象。每一种植物的样本数量要达到5000粒,濒危物种样本一般需要500粒。为了保证植物遗传信息独立,每个样本之间的距离不能少于50公里,同时在整个西藏境内,任何一个物种的样本不能超过5个群体……于是,在广袤的高原上,钟扬有时一天要奔波800公里。早上五六点钟出发,晚上八九点钟到达宿营点,之后还需要连续几个小时整理标本,一天睡3个小时是常态。
并不是说去过西藏很多次,高原反应就不存在了。事实上,高原反应有十多种,钟扬每次进藏都会遭遇几种。他曾连续十几天腹泻,却坚持野外采样。藏族同事给他起了个别名——钟大胆。因为不管山多高、水多凉,不管多么困难、多么危险,只要对研究有帮助,他就一往无前。
4.文中画横线处是个长句,请改写成三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3分)
5.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数字,请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能力提升练
(2025江西部分学校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19分)
王选:方正人生 创新之选
陈磊 丛中笑
1937年2月5日,上海,一名男婴呱呱坠地。
这个孩子长大后,走出了不寻常的人生轨迹——让汉字排版印刷告别了“铅与火”,跨入了“光与电”时代。他就是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王选院士。
17岁时,王选高中毕业,以优异成绩被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录取。当时北大校长马寅初主张抽调校内著名的学者、教授加强基础教学,这为王选以后的研究奠定了扎实的数学功底。
大二下学期末,开始划分出数学、力学和计算数学方向。大多数成绩优秀的同学都选择数学专业。而王选则与众不同,在认真研究专业方向的现状与前景后,他作出了人生第一次重大抉择:学习计算数学。这个北大刚刚成立的新兴学科,鲜有人问津,很多人都不知道计算机是何物。
可在王选看来,新兴学科代表着未来,留给人们创新的空间更加广阔。恰好此时,王选发现,国家1956年制定的《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修正草案)》明确将“计算技术”列为未来迫切需要发展的重点技术。
这更坚定了王选的决心。“一个人把自己的事业和前途同国家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才有可能创造出更大的价值奉献于社会。”王选选择了相对冷门的专业。事实证明,正是这种远见卓识,让他在今后的科研中“一路开挂”。
多年后,王选回忆说:“我在解难题上面的本事并不大……但是有一点我大概是突出的,就是洞察力、远见力……就是我能比别人早一拍走到正确道路上。”
引领王选开启计算机大门的是我国计算机事业的拓荒者——张世龙。1956年,他自行设计了一台计算机模型“北大一号机”,并开设了计算机原理课程。王选对这门课着了迷,张世龙老师把具体设计“北大一号改进机”的任务交给了王选。
王选废寝忘食,其间还闹过笑话。一日,王选凌晨五点上早班,随手穿了件衣服就去了实验室,到中午十一点多去食堂吃饭,才被同学发现:因为错穿不合身的室友的衣服,把自己捆成了一个肉粽。这引起哄堂大笑。至此,王选的马大哈形象出了名。
生活马大哈,科研却是一丝不苟。“北大一号改进机”顺利调试完毕,但由于当时我国生产的存储器磁鼓不过关,最终机器未能投入正式运行。但这次初试牛刀,让王选在实际操练中感受到了数学和电子学在计算机中的完美结合,对从逻辑设计到调试也有了完整的认识。
1958年,王选毕业,留在北京大学任教。彼时,计算机开发热潮在中国科技界掀起。北京大学不甘示弱,决定研制一台每秒达1万次定点运算的中型计算机——“红旗机”。
1959年夏天,作为研制骨干,王选圆满完成了“红旗机”的逻辑设计。经过三年攻关,“红旗机”通过调试,实验运行成功。
1975年,即将进入不惑之年的王选又迎来人生最大转折。这缘于一项名为“748工程”的国家重点科研项目。该工程有三个子项目,包括汉字精密照排系统、汉字情报检索系统、汉字通信系统。
王选敏锐地意识到,汉字的精密照排具有不可估量的应用前景。从西方引进的铅活字印刷技术主宰了中国印刷业100多年,它不仅劳动强度大,排版效率低,而且铅污染很严重。进入20世纪70年代,中国仍停留在“以火熔铅,以铅铸字,以铅字排版,以版印刷”的落后阶段,而西方早就采用了电子照排技术。
展开余下试题
横亘在王选面前的难题是:中国汉字是不同形状、不同笔画且数量巨大的方块字,与26个字母的西文相比较,开发中文照排系统的难度不可同日而语。
王选认真研究后分析,中国汉字虽然繁多,但还是有规律可循。每个汉字都可以细分成横、竖、折等规则笔画,以及撇、捺、点等不规则笔画。对于规则笔画,可以用一系列参数精确表示;对于不规则笔画,可以用轮廓表示。于是,他开创性地以轮廓加参数的描述方法和一系列创新算法,研究出一整套高倍率汉字信息压缩、还原及变倍技术,使采用激光照排输出方案成为可能。
该方案得到了北大校方的重视,被列入国家“748工程”计划,并从各单位抽调骨干成立会战组,协作攻关。
然而,让大家意想不到的是,王选又作出重要抉择:跳过当时流行的二代机、三代机方案,直接研制当时尚无商品的第四代激光照排系统。
迈一步,跨越西方国家近40年?
王选说:“搞应用研究必须要有高起点,着眼于系统成熟时未来的国际技术发展,否则,研发出来的成果已是落后的。我们不能跟在国外先进技术后面东施效颦,费力不讨好!”
但此方案在业界掀起了轩然大波,有人说:“连二代机中国几个权威部门都还没有解决,就你一个小助教能够用数学方法,绕过二代机搞出四代机,岂不是异想天开?”
王选后来回忆说:“我在骂声中生活了18年,最终还是成功了,要学会在骂声中成长。”
1977年12月6日,是个非同寻常的日子。王选主持研制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终于运行成功。
1980年9月15日,王选用激光照排系统成功排出了一本《伍豪之剑》的样书,这是中国在告别铅字印刷的历程中排出的第一本书。
1981年,王选致力于研究成果的商品化工作,努力使中文激光照排系统成为商品,在市场上推广。
1987年5月22日,世界第一张用计算机屏幕组版,用激光照排系统输出的整张中文报纸诞生了。这意味着汉字印刷从此告别低效有毒的“铅与火”,跨入“光与电”时代。印刷出版业的新纪元就此拉开了大幕。
1993年,国内大部分出版社和印刷厂都采用了王选自主研发的国产激光照排系统。王选被冠以“当代毕昇”“汉字激光照排之父”等头衔。
此刻,王选又作出一个让人不解的决定:急流勇退,退出科学研究第一线,全力扶持年轻人!他认为,申报科研成果和论文要极力举荐年轻人,导师如果没做什么工作,就不应署名。“不要霸占学生成果,这样才能让年轻人出头。”这是王选常说的一句话。他甘当伯乐,默默奉献,在他的帮助下,一大批有才华、有潜力的年轻人脱颖而出。
2006年2月13日11时03分,王选因病辞世。
王选,用他一生的选择,诠释了方正之士的真正内涵。
(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在很多人还不知道计算机为何物的时候,王选选择了计算数学这一当时鲜有人问津的学科,这体现了王选的洞察力和远见力。
B.“北大一号改进机”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并没有投入正式运行,但设计“北大一号改进机”的经历对王选今后的研制工作大有帮助。
C.我国排版印刷技术落后,导致开发中文照排系统的难度非常大,但是王选却独辟蹊径,以开创性的方法解决了这个难题。
D.尽管直接研制第四代激光照排系统的方案招致了人们的质疑,但王选顶住压力,经过不懈努力,使“异想天开”变成了现实。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王选的科研经历告诉我们,把个人的事业和前途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才可能创造出更大的价值奉献给社会。
B.王选的成功有外在因素,如北大校长马寅初的办学主张、老师张世龙的引领等;也有内在因素,如他的创新精神等。
C.运用铅活字印刷技术进行印刷,劳动强度大,排版效率低,铅污染严重,而运用汉字激光照排系统进行印刷则避免了这些弊端。
D.王选强调应用研究必须紧跟国际先进技术,把握当时技术最高点,因此,他决定跳过二代机、三代机,直接研制四代机。
3.材料写了王选扶持年轻人这个典型事件,其中所体现出的王选的精神品质与下列诗(词)句最符合的一项是(3分)( )
A.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B.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C.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D.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4.这篇人物通讯主要是从王选主持研制汉字激光照排系统这个角度来报道王选的,请分析作者选择这个角度的原因。(4分)
5.(文体特点)真实性是人物通讯的重要特点之一,请分析这篇人物通讯是如何体现真实性的。(6分)
答案
基础过关练
一、
1.C A.分蘖 籼(xiān) 幅度 B.扫(sào) D.婉拒 坯(pī)
2.答案 (1)传颂 (2)过渡
3.答案 (1)A.义无反顾 B.亦步亦趋 C.越雷池一步 D.毫不含糊
(2)袁隆平根据自己的实践并以科学家的胆识和眼光断定杂交水稻研究具有光辉的前景。
二、
1.C 文中加点的“钻”字的意思是深入研究。
A.指钻研。B.指钻石。C.指深入研究,与文中加点的“钻”字意思相同。D.指用尖的物体在另一物体上转动,造成窟窿。
2.答案 A.国外杂交水稻始终无法取得成果
B.但道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
解析 A处,根据前文“此前,国外有一些科学家……种种问题”可知,此空是对国外杂交水稻研究情况的总结;结合后文可知,语境说的是国外杂交水稻研究实际效果不佳,可填“国外杂交水稻始终无法取得成果”之类的内容。
B处,前句“袁隆平十年如一日……科学研究”说袁隆平全身心致力于杂交水稻研究,后句“‘三系’配套的努力,前几年都失败了”说的是阶段性的失败,所填句子处在两句中间,应起到衔接的作用,指出研究过程一波三折,困难重重,可填“但道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之类的内容。
3.答案 ①句,应改为:袁隆平发表《利用“野败”选育“三系”的进展》论文,这标志着中国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
③句,应改为: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成功研发和推广杂交水稻的国家。
解析 ①句,搭配不当。“袁隆平发表《利用“野败”选育“三系”的进展》论文”的主语是“袁隆平”,和后面的谓语“标志”搭配不当,可改为:袁隆平发表《利用“野败”选育“三系”的进展》论文,这标志着中国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
③句,语序不当,“第一个世界上”定语顺序不当,应将领属性的“世界上”放在前面,可改为“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成功研发和推广杂交水稻的国家”。
4.答案 种质资源是物种遗传信息的一种载体,是绝大多数物种重大研究成果的基础,也是未来科技较量的必争之地。
解析 首先提取主干句“种质资源是物种遗传信息的一种载体”,让其单独成句;然后分析“作为绝大多数物种重大研究成果基础和未来科技较量必争之地的”这个定语,可以将其拆分并进行调整,即“是绝大多数物种重大研究成果的基础”“是未来科技较量的必争之地”,分别单独成句。据此整理作答即可。
展开余下试题
5.答案 ①数据具体科学,清晰地说明了采集植物样本的情况,使读者一目了然。②数据准确,体现了科学家严谨的工作态度,使读者直观地感受到样本采集任务的繁重困难。
解析 句中用具体数字“5000”“500”“50”“5”来说明植物样本数量以及样本分布距离等内容,使说明更具体,更科学,准确地显示出事物的特点,使人对植物样本的情况产生具体的印象,让读者一目了然;准确的数据,体现了科学家严谨的工作态度,使读者直观地感受到样本采集任务的繁重困难。
能力提升练
1.C “我国排版印刷技术落后,导致开发中文照排系统的难度非常大”错误,由原文“中国汉字是不同形状、不同笔画且数量巨大的方块字……难度不可同日而语”可知,是汉字本身的特点“导致开发中文照排系统的难度非常大”。
2.D “必须紧跟国际先进技术,把握当时技术最高点”错误,由原文“王选说:‘搞应用研究必须要有高起点……不能跟在国外先进技术后面东施效颦,费力不讨好!’”可知,王选认为应用研究必须要有高起点,要着眼于系统成熟时未来的国际技术发展,而不是盲目地紧跟国际先进技术,把握当时技术最高点。
3.B 这一典型事件体现出王选甘当伯乐,默默奉献,全力扶持年轻人的精神品质。
A.常用来形容不怕牺牲,坚守高尚情操的精神。B.常用来形容无私奉献,造福他人的精神,与这一典型事件体现出的王选的精神品质契合。C.强调持续学习和探索的重要性。D.体现的是建功立业的心志。
4.答案 ①主持研制汉字激光照排系统是王选一生的主要事业和成就。
②主持研制汉字激光照排系统能够充分展现王选的远见卓识和创新、坚韧等精神品质。
解析 ①由文本“这个孩子长大后……让汉字排版印刷告别了‘铅与火’,跨入了‘光与电’……王选院士”可知,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研发使中国印刷业从传统的“铅与火”时代跨入了“光与电”时代,彻底改变了印刷行业的面貌,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通过这一角度,可以清晰地展示王选对中国科技进步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②由文本“王选敏锐地意识到……应用前景”可知,王选能够准确判断汉字精密照排系统未来的发展前景,并果断决定投身于此。这体现了他非凡的洞察力和远见卓识。由文本“他开创性地以轮廓加参数的描述方法……变倍技术”可知,王选勇于创新,成功解决了汉字信息压缩和还原等问题。这体现了他的创新精神。由“王选后来回忆说:‘我在骂声中……成长。’”可知,在研发过程中,王选面临诸多困难和质疑,但他坚持不懈,最终取得了成功。这体现了他的坚韧不拔。聚焦王选主持研制汉字激光照排系统这一角度,深刻揭示了他作为一个科学家的优秀品质。
5.答案 ①所写的是真人真事,选材真实,体现了真实性。
②多次使用具体的时间节点来记录王选一生的重要节点,体现了真实性。
③多处引用王选自己的话,使所写的人物事迹更加真实可信,体现了真实性。
④对王选事迹的叙述,态度公正、客观,没有夸大之辞,体现了真实性。
解析 分析文章的真实性,可以从人物、事件、细节等角度入手。
①人物真实:文章中提到的王选是真实存在的科学家,是中国汉字激光照排技术的开创者,曾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事件真实:文章中描述的王选的求学经历、科研过程、重要成就等都是真实的历史事件。例如,王选195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1975年参与“748工程”等,这些都是真实发生的事情。
②文章中多次使用具体的时间节点来记录王选一生的重要节点。例如,“1958年,王选毕业,留在北京大学任教”“1975年……王选又迎来人生最大转折”“1977年12月6日……王选主持研制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终于运行成功”“1980年9月15日,王选用激光照排……样书”“2006年2月13日11时03分,王选因病辞世”。多次选用具体的时间节点,体现了文章的真实性。
③文章中多次直接引用王选本人的话,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例如,“一个人把自己的事业和前途同国家……奉献于社会”“搞应用研究必须要有高起点……费力不讨好”“我在骂声中生活了18年……成长”。直接引用王选本人的话,使所写的人物事迹更加真实可信。
④文章在叙述王选的事迹时,保持了客观公正的态度,没有过度美化或夸大。例如,文章不仅描述了王选的成功,也提到王选在科研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质疑,如“但此方案在业界掀起了轩然大波,有人说:‘连二代机……岂不是异想天开?’”,还提到了他的一些缺点,如“王选的马大哈形象出了名”。这些细节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真实。
上一篇:
《“探界者”钟扬》精品练习
下一篇:
《短歌行》练习
标签:
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课文同步练习
相关:
关于“喜看稻菽千”的其他试题
重磅: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