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课文同步练习

阅读:1  2025-09-08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课文同步练习
重磅: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
《短歌行》练习
7.1《短歌行》练习
一、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短歌行
东汉·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1.下列对《短歌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诗人以酒为引,感慨人生,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B.“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两句间接抒情,将深沉的忧思与慷慨的豪情融合,体现建安诗歌的风格。
C.“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运用《诗经》中的典故,借女子对心上人的思念,含蓄而深情地表达情感。
D.“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诗人以周公自比,表明自己求贤若渴的态度,希望天下贤才都能归附自己,实现统一天下的大业。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短歌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3.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青青子衿”四句,表现了诗人对人才的渴求。
B.“呦呦鹿鸣”四句,写出诗人用音乐来迎接人才。
C.“山不厌高”两句,表示诗人希望多接纳人才。
D.诗人称贤才为“子”“君”,说明他有远见卓识,看到了人才的巨大作用。
4.诗句“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中的“忧思”应如何理解?如何理解诗人在开篇表达的“人生苦短”的慨叹?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短歌行
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5.下列关于诗歌内容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首句“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及第三句的妙用比喻“譬如朝露”,突出了短句的精髓,展示了一种时间不等人的急迫境界,蕴藏着促人及时努力的意思。
B.“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出自《诗经·郑风·子衿》,原是一首女子思念男子的情诗,曹操用来表达自己对贤才的渴求。“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出自《诗经·小雅·鹿鸣》,原诗表现的是天子宴请群臣的盛况和宾主之间融洽的温情。
C.“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四句中“乌鹊”是作者自喻,“何枝可依”表露了作者徘徊歧路、无处可投的苦闷心情,形象生动,韵味隽永。


浏览完整试题D.全诗全用四言,四句一韵,句式整齐,音调和谐,无论在视觉上还是听觉上,都给读者一种美感,增强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
6.前人评论《短歌行》,认为从诗中可以读出曹操的“仁义忠厚”,你是否同意这个观点?请结合本诗,写出你的看法并简述理由。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蒿里行①
曹操
关东有义士②,兴兵讨群凶③。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④。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短歌行(节选)
曹操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注】①《蒿里行》:汉乐府旧题。东汉末年,董卓专权乱政,关东各州郡将颔联合讨伐,由于联军各自争势夺利,四分五裂,互相残杀,开始了长期的军阀混战,百姓大量死亡,社会经济遭到极大破坏。②义士:指起兵讨伐董卓的诸州郡将领。③群凶:指董卓及其党羽。④雁行(háng):飞雁的行列,形容诸军列阵后观望不前的样子。
7.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蒿里行》前六句,以凝练的语言记录关东之师从聚合到离散的过程,堪称诗化的历史。
B.“铠甲”一句说明由于长年战争,战士们不脱战服,铠甲上都生了虱子,突显出其骁勇善战。
C.“明明”四句把寻求贤才比作“欲上青天揽明月”,形象地表明求贤不得的苦闷和忧思。
D.两诗标题中的“行”,源于汉魏乐府,本为乐曲名,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体裁,即歌行体。
8.两首诗均为政治性、抒情性很强的诗作,但艺术手法却各有特色。请结合《蒿里行》后四句和《短歌行》后八句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短歌行①
曹丕
仰瞻帷幕,俯察几筵。其物如故,其人不存。神灵倏忽,弃我遐迁②。
靡瞻靡恃,泣涕连连。呦呦游鹿,衔草鸣麑③。翩翩飞鸟,挟子巢枝。
我独孤茕,怀此百离④。忧心孔疚,莫我能知。人亦有言,忧令人老。
嗟我白发,生一何早。长吟永叹,怀我圣考。曰仁者寿,胡不是保。
【注】①短歌行:为乐府诗旧题。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正月,曹操病死。二月,葬高陵。此诗当作于曹操葬后不久。②遐迁:远离。此指去世。③麑(ní):指小鹿。④百离:种种痛苦。离,同“罹”,忧苦。
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四句从人亡物在写起,看到父亲生前用过的帷幕、几筵,不禁触物伤情,起笔十分自然。
B.“神灵倏忽,弃我遐迁”中“倏忽”一词非常生动地写出诗人丧亲之后,恍然若失的心态。
C.“人亦有言”四句紧承上面的“忧”字展开,写到自己白发早生,表达了对自己早衰的忧伤。
D.整首诗质朴本色,诗人把思亲之情描写得细腻、生动、真挚,体现出“工于言情”的特点。
10.曹丕的《短歌行》和曹操的《短歌行》都化用了《诗经·小雅·鹿鸣》中的诗句,但两者表达的情感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太祖武皇帝,沛国谯人也,姓曹,讳操,字孟德。公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惟梁国桥玄、南阳何颙异焉。玄谓公曰:“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年二十,举孝廉为郎,征拜议郎。
建安二年,张绣等降,既而悔之,复反。公与战,军败,为流矢所中,长子昂遇害。公乃引兵还舞阴,绣将骑来抄,公击破之。公谓诸将曰:“吾降张绣等,失不便取其质,以至于此。吾知所以败。诸卿观之,自今以后不复败矣。”遂还许。四年冬十一月,张绣率众降,封列侯。
初,公举魏种孝廉。兖州叛,公曰:“唯魏种且不弃孤也。”及闻种走,公怒曰:“种不南走越、北走胡,不置汝也!”四年春,生擒种,公曰:“唯其才也!”释其缚而用之。以魏种为河内太守,属以河北事。
初,公为兖州牧,以东平毕谌为别驾。张邈之叛也,邈劫谌母弟妻子;公谢遣之,曰:“卿老母在彼,可去。”谌顿首无二心,公嘉之,为之流涕。既出,遂亡归吕布。及布破,谌生得。众为谌惧,公曰:“夫人孝于其亲者,岂不亦忠于君乎!此吾所求也。”以为鲁相。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材料二:
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何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及其得贤也曾不出闾巷岂幸相遇哉上之人求取之耳。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
(节选自曹操《求贤令》)
材料三:
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陈平岂笃行、苏秦岂守信邪?而陈平定汉业,苏秦济弱燕。由此言之,士有偏短,庸可废乎?有司明思此义,则士无遗滞、官无废业矣。
(节选自曹操《敕有司取士毋废偏短令》)
1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及其得A贤也B曾不出C闾巷D岂幸E相遇哉F上之人G求取之耳。
1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故,所以,与《归园田居(其一)》中“池鱼思故渊”的“故”意思不同。
B.降,使投降,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栗深林兮惊层巅”的“惊”用法相同。
C.“属以河北事”与《赤壁赋》中“举匏樽以相属”两句中的“以”意思相同。
D.亡,逃亡,与成语“亡羊补牢”中的“亡”意思不同。
1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曹操年少时机敏警悟,有谋略,但尚义任侠,放纵不拘,不被当时人认可,却得到桥玄、何颙的赏识。
B.张绣投降曹操后又反叛,一度击败了曹操,杀害了曹操长子曹昂,后来在舞阴一战中,曹操击破了张绣。
C.曹操曾推举魏种为孝廉,兖州发生叛乱,曹操以为魏种不会离开他,但魏种却逃走了,这让曹操很生气。
D.曹操打败吕布,生擒了毕谌,众人都为毕谌担忧,曹操认为毕谌虽然不忠于君主,但孝顺父母,没有杀他。


展开余下试题1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谌顿首无二心,公嘉之,为之流涕。
(2)由此言之,士有偏短,庸可废乎?
15.曹操在《短歌行》说:“山不厌高,海不厌深。”三则材料是如何体现这句话的?
三、文言小题
1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契阔谈讌 契阔:聚散,这里指久别重逢
B.越陌度阡 陌:东西向的田间小路
C.方宅十余亩 方:方圆
D.暧暧远人村 暧暧:迷蒙隐约的样子
17.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绕树三匝(周、圈) 枉用相存(问候、探望)
B.但为君故(但是) 何时可掇(收获)
C.少无适俗韵(适应) 山不厌高(满足)
D.桃李罗堂前(罗列) 复得返自然(重新)
18.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 )
A.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B.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D.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19.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声非加疾也 疾:劲疾
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博学:学识渊博
C.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神明:非凡的智慧
D.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存:问候、探望
20.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君子生非异也
B.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D.虽有槁暴,不复挺者,𫐓使之然也。
2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普希金盼望着自由,但他却遭到沙皇的流放;他是沙皇的对立面,后来却被沙皇摆到宫廷御侍的位置上;他同情十二月党人,但却离不开沙俄的土壤。所以,他可以“致大海”,却难以融入大海:他不是大海!以此,他选择的大海的意象,既有“风暴的喧响”,又有“静寂的荒漠之乡”。 ① ,恰好也是普希金性格的两面性:对自由的追求、对反抗的徘徊。
曹操展示着雄才大略。面对失色的河山,他一步步让它焕发新颜;面对涂炭的生灵,他从心里渴望改变。他没登基帝位,却在权利角逐中将大权尽握指间。所以,他有了“东临碣石”的机缘,可以在海边“歌以咏志”。他就是一片大海,太阳和月亮都在他的手中, 日月星辰都在他的胸中:他自己成了无际的宇宙,天地万物都只是他的陪伴。普希金呼唤大海,既是伟大,又是可惜。普希金借人物写大海,确实也选择了当时社会的杰出代表;他诗中的拿破仑、拜伦,让人只遗憾那英雄已去、大海无计。曹操观赏大海,既有海阔,更有天高。曹操是借景物写大海,所选之景确实不愧为大自然的壮丽景象;在他诗中的大海,则是英雄正起、 ② !
古人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这话确实道出诗人以至文人墨客的共性。不过,山海本无区别,而人之情之意则各不一样。这就是普希金与曹操写海的诗的意象区别之根本。诗之各不一样, ③ 。这情意,除了地位不一样的因素,关键还在于各人心中塑造的宇宙----取决于各人心中那片天。
在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要求文字语意完整,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四、名篇名句默写
22.短歌行
(1)《短歌行》中诗人感叹年华已逝,借酒解忧的诗句:“ , !”
(2)在《短歌行》中,诗人用“朝露”作比,感叹留华易逝的句子:“ , 。”
(3)《短歌行》中诗人运用设问形式回答了什么可以解忧的诗句:“ ? 。”
(4)曹操《短歌行》中“ , ”两句化用了《诗经》中写姑娘思念情人的诗句,以此来表达自己对人才的渴望。
(5)古人善于运用音乐和景物表达情感,《短歌行》中描写音乐场面的句子是“ ”;描写夜空景象的句子是“ ”。
(6)《短歌行》中“ , ”两句,把贤才比作光照宇内、可望而不可即的明月,表达了作者对贤才的渴望。
(7)《短歌行》中运用比喻的手法,表现诗人希望尽可能多地接纳人才的诗句:“ , 。”
五、作文
23.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短歌行》中运用比喻的手法,表现诗人希望尽可能多地接纳人才的诗句是:“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诗人以山和海作比喻,说明山因为不拒绝任何泥土,所以能堆积得如此高大;海因为不拒绝任何水流,所以能变得如此深邃。借此表达自己希望像山和海一样,广泛地接纳人才,让更多的贤才能够归向自己,帮助自己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7.1《短歌行》练习》参考答案
1.B
2.①感慨人生短暂。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流露出对时光易逝的无奈。
②对贤才的渴望与思慕。“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体现出对贤才的执着追求。
③统一天下的壮志豪情。“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表明诗人以周公为榜样,渴望招揽贤才,成就霸业。
3.B
4.担心缺乏优秀人才的辅佐,难以完成平定社会的大任。因为诗人有远大的平定社会、做一番大事业的抱负,但又深感人才不足,这一抱负难以在短期内实现,于是感到时间流逝太快,发出了“人生苦短”的慨叹。
5.C
6.同意。通过阅读《短歌行》,我们可以看到曹操以沉稳顿挫的笔调抒写了诗人求贤如渴的思想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曹操运用比喻:以明月比喻贤才,以明月不可掇比喻贤才难得。以乌鹊择木而栖比喻贤才的徘徊歧路,表达对他们前途的关切。以“山不厌高,还不厌深。”比喻自己广纳天下贤才的宽阔胸襟。诗人采取用典:以周公吐哺的典故,表示要虚心待贤,使天下贤士归心。总的说来,这首诗虽然充满了深沉的忧叹,但是其中洋溢着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激荡着一股慷慨激昂的感情,体现了曹操的“仁义忠厚”。
7.B
8.《蒿里行》最后四句:
①善用白描,融情于景。“白骨”两句,用简括的语言描绘出一幅战乱中的凄凉悲惨的图画,隐含着作者对军阀混战的愤怒与无奈之情。
②直抒胸臆,情出肺腑。“生民”两句,基于上文对历史事件的记述和人民所受灾难的描写,诗人忧国忧民的悲怆感情直出胸臆,表露无余。
《短歌行》最后八句:
①巧妙设喻。以乌鹊择木而栖比喻贤才的徘徊歧路,表达对他们前途的关切;以“山不厌高,海不厌深”比喻自己广纳天下贤才的宽阔胸襟。
②化用典故。周公为了接待天下之士,有时洗一次头、吃一顿饭都曾中断数次;化用此典,意在表明作者虚心待贤、使天下贤士归心的诚意。
9.C
10.①曹丕的诗中“呦呦游鹿,衔草鸣麑”写母鹿叫声不停,衔苹草呼唤小鹿,以动物亲子之间的和谐、相亲来反衬自己的丧亲之哀,孤独之苦。②曹操的诗作中,以“呦呦鹿鸣”几句,畅想贤才来归,自己设宴款待,宾主尽欢的热闹情景,抒发对贤才的强烈渴望。
11.BDF 12.C 13.D
14.(1)毕谌磕头向太祖表明自己没有二心,太祖赞赏他,并为他流下眼泪。
(2)从这一点来说,一个人(如果)有些缺点,难道就要抛弃而不任用吗?
15.①材料一中,曹操看重张绣等人的才干,不计前嫌,任用他们。
②材料二、材料三中,曹操要求大臣唯才是举,不能因为贤人道德上有瑕疵就不举用他们。
这些都体现了曹操“山不厌高,海不厌深”两句流露出的求贤若渴的心情。
16.C
17.B
18.C
19.B
20.C
21.①大海的两面性 ②大海有意 ③也就源于人之情意的各不一样了


展开余下试题22.对酒当歌 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 去日苦多 何以解忧 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 悠悠我心 鼓瑟吹笙 月明星稀 明明如月 何时可掇 山不厌高 海不厌深
23.例文:怀山海之心,纳天下之才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曹操在《短歌行》中以山海为喻,道尽了对贤才的渴求。山因不拒微土,方有 “会当凌绝顶” 的巍峨;海因不辞细流,才有 “海纳百川” 的壮阔。这两句诗不仅是三国枭雄招揽人才的宣言,更蕴含着深刻的处世智慧 —— 无论是个人成长、团队发展,还是社会进步,都需怀揣山海般包容的胸怀,广纳 “养分” 与 “力量”,方能成就不凡。
怀山海之心,是个人突破局限、持续成长的密钥。正如山不嫌弃泥土的微小,方能堆积出参天高度;个人若想突破认知的边界、提升能力的维度,也需不排斥细碎的知识、不轻视平凡的经验。古有孔子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无论是孩童的纯真见解,还是长者的人生阅历,他都愿虚心接纳,最终成为 “万世师表”;今有科研工作者屠呦呦,为研制抗疟药物,不仅钻研古籍中的零散记载,还广泛吸纳团队成员的实验建议,甚至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正是这份不 “厌” 细微、不 “拒” 多元的态度,让她最终发现青蒿素,拯救千万生命。个人的成长从不是闭门造车的独角戏,唯有像山海般,以开放的姿态接纳不同的声音、汲取多样的养分,才能在积累中突破,在兼容中精进。
怀山海之心,是团队凝聚力量、铸就辉煌的基石。曹操一生求贤若渴,无论是出身名门的荀彧,还是曾为敌将的张辽,他都不计前嫌、委以重任,正是这份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的胸襟,让曹魏集团人才济济,成为三国中最具实力的势力。放眼当下,企业的发展亦是如此。华为之所以能在科技领域立足,离不开其 “炸开金字塔尖” 的人才战略 —— 不局限于学历背景,不桎梏于地域国界,广泛吸纳全球范围内的技术人才、管理人才,让不同领域的 “细流” 汇聚成推动企业前行的 “江海”。反观有些团队,因领导者心胸狭隘,排斥异见、打压新人,最终陷入 “人才流失、发展停滞” 的困境。可见,团队的竞争力,本质上是包容力的体现,唯有以山海般的胸怀汇聚各方之才,才能形成 “众人拾柴火焰高” 的合力,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怀山海之心,更是社会兼容并蓄、走向繁荣的保障。纵观历史,凡是兴盛的时代,必然有着开放包容的气度。唐朝都城长安,不仅接纳各国使节、商人,更吸纳异域的文化、艺术 —— 佛教的传播、胡乐的盛行、胡服的流行,让唐文化呈现出 “万国来朝” 的璀璨景象,成为中华文明的巅峰时期。如今,我们倡导 “人类命运共同体”,正是以 “海纳百川” 的胸怀,尊重不同国家的发展道路、包容不同民族的文化特色,在交流互鉴中促进全球共同发展。若一个社会固守己见、排斥多元,便会像闭塞的湖泊,失去流动的活力,最终走向沉寂。唯有以山海之心接纳差异、包容多样,才能让社会充满生机与创造力,在时代浪潮中稳步前行。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这跨越千年的诗句,至今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它提醒我们,包容不是妥协,而是一种胸怀;接纳不是盲从,而是一种智慧。无论是个人想要突破自我,还是团队渴望凝聚力量,亦或是社会追求繁荣进步,都需怀揣这份山海之心,以开放的姿态接纳万物,以包容的胸襟汇聚力量。如此,方能在成长的道路上不断登高,在发展的征程中驶向深远。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课文同步练习
相关:关于“短歌行》练”的其他试题
重磅: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