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课文同步练习

阅读:1  2025-09-08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课文同步练习
重磅: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
《归园田居(其一)》练习
7.2《归园田居(其一)》练习
一、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晋诗,完成下面小题。
移居二首①•其二
陶渊明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
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不胜②?无为忽去兹。
衣食当须纪③,力耕不吾欺。
【注】①陶渊明于义熙元年(405)弃彭泽令返回柴桑里,四年后旧宅遇火。义熙七年迁至南里之南村,是年四十七岁。②将不胜:岂不美。③纪:经营。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过门更相呼”“相思则披衣”等细节描写,表现了邻里间来往的随意自然和情意之真率。
B.“言笑无厌时”,写农人之间畅谈融洽的场景,这是诗人能够体会到田园之乐的根本所在。
C.诗人选取农村生活中具有典型意义的场面进行描写,从多个方面表现出农村生活的特点。
D.本诗与《归园田居》都体现了归隐之乐,本诗侧重写人际融洽,《归》侧重写田园生活。
2.诗人的“将不胜”来自哪些方面?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归园田居(其五)
[晋]陶渊明
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榛曲①。
山涧清且浅,可以濯吾足②。
漉③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④。
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
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
【注】①榛曲:草木丛生的偏僻之处。②山涧清且浅,可以濯吾足:化用《沧浪歌》中的“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③漉:滤,渗。④近局:近邻。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以诗人一天耕作完回家路上和到家之后的活动为描写对象,展现了诗人回归田园后的具体生活。
B.“崎岖历榛曲”渲染出当时社会动荡下道路的荒凉艰难,形象地道出了诗人离开官场时受到的重重阻挠。
C.从“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两句中可以看出诗人与近邻农户相处友好、往来密切的景况。
D.“欢”字下着一“来”字,自然传神。此情此景,引得诗人怨起“夕”时短暂,兴致难尽。
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以“怅恨”二字领起,结合下文来看,此处除了写独自策杖行走的孤寂,也反衬了下文归园田后的欢欣。
B.三、四句化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以“清水”濯足,显示了诗人的生活情趣和追随本性的品格。
C.诗人以“苦夕短”抱怨“夕”时短暂,兴致难尽,很快就到天亮,由此衬托了“欢”多,体现诗人超然之情。
D.此诗视角独特新颖,没有描绘自然风光、陈述劳动状况,而是通过回家路上和到家后的活动反映欣然自得的生活情境。
5.“复得返自然”是组诗《归园田居》的总纲,“自然”在本诗中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归园田居(其一)
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和陶《归园田居》(其四)
苏轼
老人八十余,不识城市娱。造物偶遗漏,同侪尽丘墟。


浏览完整试题平生不渡江,水北有幽居。手插荔支子,合抱三百株。
莫言陈家紫①,甘冷恐不如。君来坐树下,饱食携其余。
归舍遗儿子,怀抱不可虚。有酒持饮我,不问钱有无。
【注】①陈家紫:荔枝名品之一。
6.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陶诗“误落尘网”含有无奈、追悔之情,与结尾“复得返自然”的欣喜相照应。
B.陶诗“羁鸟”“池鱼”自喻,诗人用此句来表达不堪束缚、渴望自由的志趣。
C.苏诗中老人年已八十,远离城市喧闹,幽居在水北,与同辈们一起在山丘玩乐。
D.苏诗写老人还请“我”喝酒,也不问“我”有没有钱,表现老人性情的洒脱旷达。
7.同写田园山野之乐,陶诗呈现物事之美,苏诗偏重人情之美。请结合诗歌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和陶归园田居(其一)①
苏轼
环州多白水,际海皆苍山。
以彼无尽景,寓我有限年。
东家著孔丘,西家著颜渊。
市为不二价,农为不争田。
周公与管蔡②,恨不茅三间。
我饱一饭足,薇蕨补食前。
门生馈薪米,救我厨无烟。
斗酒与只鸡,酣歌饯华颠③。
禽鱼岂知道,我适物自闲。
悠悠未必尔,聊乐我所然。
【注释】①这首诗是苏轼晚年被贬惠州时所作。②周公与管蔡:西周初,管叔、蔡叔叛乱,周公率兵东征,平定叛乱。③华颠:白头,指年老。
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环州多白水”两句写景,写惠州被群山环绕,风光无限。
B.“东家著孔丘”四句,写出了当地人的道德淳厚、民风纯朴。
C.“周公与管蔡”两句,设想彼此对立的人也会向往安居于此。
D.陶诗《归园田居(其一)》除最后一句外通篇对仗,作者这首和陶诗也是如此。
9.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和苏轼的《和陶归园田居(其一)》所抒发的情感有哪些异同?
阅读材料,完成小题。
文本一
归园田居·其一
陶渊明【魏晋】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文本二
饮酒·其十一
陶渊明
颜生称为仁,荣公【注】言有道。屡空不获年,长饥至于老。
虽留身后名,一生亦枯槁。死去何所知,称心固为好。
客养千金躯,临化消其宝。裸葬何必恶,人当解意表。
【注】荣公:荣启期,春秋时期的隐士,《列子·天瑞》记载其以绳索为衣带,鼓琴而歌,能安贫自乐,至九十而亡。
10.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性本爱丘山 性:天性、本性
B.榆柳荫后檐 荫:树荫
C.暧暧远人村 暧暧:温暖
D.依依墟里烟 墟:废墟
11.下列对文本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颜生称为仁”和“屡空不获年”是讲颜回虽贫寒短命却为人所称道。
B.颜回、荣公虽美名流传却一生憔悴清贫,死后无知,活着称心如意为好。
C.本诗运用诸多典故,极其含蓄表达了作者所持的一种对待人生的态度。
D.作者以议论入诗,由贤者隐士至尊客上宾,情至论随,并无生硬之感。
12.诗人在末尾表达的人生观和处世态度与其《归园田居·其一》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小题。
归园田居·其一
陶渊明〔魏晋〕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13.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性本爱丘山 性:天性、本性 B.池鱼思故渊 渊:河流
C.暧暧远人村 暧暧:温暖 D.依依墟里烟 墟:废墟
14.下列对课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四句先说个性与既往人生道路的冲突,表露了诗人清高孤傲、与世不和的性格,为全诗定下了一个基调,同时又是一个伏笔,它是诗人进入官场却终于辞官的原因。
B.“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四句,从上文转接下来,集中描写做官时的心情,表现了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
C.“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是简笔勾勒,以此来显示主人生活的简朴。诗人的草屋虽然没有雕梁画栋般富丽堂皇,却有榆树柳树的绿荫笼罩于屋后,桃花李花竞艳于堂前,素淡与绚丽交映成趣。
D.“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两句,“尘杂”实指灰尘和杂物,“虚室”是指静室,这一句是说诗人摆脱了尘世的烦恼,在自己的居所里过着悠闲自得的生活。
15.诗人描绘了哪些意象(即与田园生活有关的事物),这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和陶归园田居六首①(其六)
苏轼
昔我在广陵②,怅望柴桑陌。长吟《饮酒》诗,颇获一笑适。当时已放浪,朝坐夕不夕③。矧④今长闲人,一劫展过隙。江山互隐见,出没为我役。斜川⑤追渊明,东皋友王绩。诗成竟何为,六博本无益。
[注]①本诗作于宋哲宗绍圣二年(1095),苏轼贬居惠州,时年59岁。②广陵:地名,在今扬州。宋哲宗元祐七年(1092),苏轼出任扬州太守。柴桑陌:指陶渊明的乡里。③此句本《左传·成公十二年》:“百宫承事,朝而不夕。”意谓不为官府事务所累。④矧:况且。过隙:言时间短暂。⑤斜川:地名,陶渊明有《游斜川》诗。东皋:地名,王绩晚年隐居东皋。
16.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怅望”一词暗示诗人在广陵时的苦闷,这种心境在“长吟”陶诗中获得了一时的缓解。
B.诗中“柴桑陌”“《饮酒》诗”“追渊明”既照应了标题,也表达了诗人对陶渊明的欣慕。
C.“江山”两句与《赤壁赋》中“是造物主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表达的意旨相似。
D.诗歌叙写今昔境况,展现不同的生活境遇下诗人相同的人生态度和一以贯之的积极心态。
17.本诗最后四句和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的“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四句,都表达隐逸主题,请简要说明其人生态度的不同。


展开余下试题18.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归园田居(其二)
陶渊明
野外罕人事①,穷巷寡轮鞅②。
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
时复墟曲中,披③草共来往。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
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注】①人事:指与人交接来往。②鞅:马驾车时颈上的皮带。这句是说居处僻陋,车马稀少。③披:拨开。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野外罕人事”与“户庭无尘杂”一外一内,有异曲同工之妙,都写出了作者摆脱世俗束缚后的轻松愉悦。
B.“墟曲”写出了战乱过后到处都是废墟的景象,作者只能拨开荒芜的草,和村子里的乡邻来往,生活很艰辛。
C.诗歌写作者与乡邻相见,谈话的主要内容是田园桑麻的长势,表现出作者与乡邻友好、淳朴的关系。
D.作者用质朴无华的语言、悠然自在的语调,叙述乡居生活的日常片段,写出了乡村的幽静及自己心境的恬静。
(2)请分别概括《归园田居(其一)》与本诗所抒发的情感。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给孩子一个适合的诗词读本
钟锦
①我的老师叶嘉莹先生选编了一本《给孩子的古诗词》,这本书出版后反响极好,出版社很快又推出一个“讲诵版”,并且附有二维码,扫描后可以听到先生自己的吟诵和讲解。这些讲诵有人在微信圈里转,我顺手点开了陈子昂《登幽州台歌》的一首,一听之下即为叫绝。急忙买回,用了两天时间通读一遍。这一读,引起了我对“给孩子”的思考。
②“孩子”的年龄段最好先确定一下。宽泛些说,十八岁以下都算孩子,能够读诗总得到六七岁吧。六七岁前的孩子,其实读了也起不到什么作用。我认识一个朋友,据说四岁就能背诵《长恨歌》,但现在记忆的诗词并不多,理解尤其不深入。而从六七岁到十八岁,起码有两个阶段,就以小学毕业的十二岁为界,前后的领悟能力实在是截然不同的。假如“给孩子”是给六七岁到十二岁的孩子,这个选择尤其应该慎重。
③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记忆力虽佳,领悟力却未成熟。除了罕见的天才,很少有可能真正领会那些精妙深微的诗词作品。叶先生自己就曾写下她读诗时的真实感受:“我想人的心灵大概也和肉体一样,是可以因摩擦日久而生胝起茧的。第一次摩擦接触的感觉,该是最鲜明生动而富有刺激性的,但是可惜我第一次读这些作品时,竟幼稚得没有感受的能力。每到我有了感受的能力,我的心灵对这些作品却已因摩擦日久而生茧了。”如果家长并不只是想让孩子知道一些诗词,而是希望孩子能够从诗词中有所得,必须选择好给孩子的读物。
④选择不能只看名气。要说名气,《唐诗三百首》自然远远大过叶先生的选本。但那实在不是一个给孩子的好选本。《唐诗三百首》基本是从沈德潜的《唐诗别裁集》中选出的,沈氏眼界极高,尽管编者孙洙尽了最大的努力选择众口流传的名篇,但对孩子来说,很多还是显得过于沉重了。那些寓意深刻的作品,不仅不能使他们理解,甚至会直接扼杀他们对诗词的兴趣。给孩子的诗词,应该考虑那个年龄段的孩子的领悟力;这一点无疑是重要的。然而,自《唐诗三百首》流行以来,如此朴素的道理似乎都被大家遗忘了。大家首先考虑的反倒是,______。
⑤我想,先生的这个选本在出版后反响极好,也许不经意间唤醒了家长对这个朴素道理的注意。她在《给孩子的古诗词》的序言里明确指出:“唯一的编选原则就是要适合孩子阅读的兴趣和能力。”从具体选目来看,不少算不上名篇的东西都入选了。比如杨万里,选的和李白、杜甫一样多,都是17首。先生特别说明:“像这样的诗没有什么深意可讲,就是将眼前的景物写得生动活泼,适合小孩子读所以本书选了很多首杨万里的诗。”过于精妙深微的不便选择,是否就该刻意选些通俗,甚至庸俗的?所以给孩子选择诗词真的不容易。倘使孩子从小习惯了低俗的审美情趣,也许又使得他们终生不悟高致。孙洙编选《唐诗三百首》,本有其高远的一面,就是为了避免低俗,而要取代之前的《千家诗》。可惜矫枉过正,陷入失误的另外一端。先生对于这一点,似乎没有明确意识到,但出于她天赋良好的鉴赏力其选择丝毫不曾低俗。
⑥这个选本也许是当前最佳的“给孩子的古诗词”了,然而,我觉得仍可以再改进。先生的高龄使她疏忽了选本的真正定位:究竟是给孩子一个进入中国诗词的读本,还是给孩子一个了解中国诗词的读本。前者必须小心翼翼,防止任何可能损害孩子兴趣和能力的因素,以使他们逐渐将诗词内化进自己的生命。后者却只需要将基本适合孩子接受力的名篇,逐次向他们推送。叶先生无疑想提供前者,却向后者让了步。因此,理想中最佳的“给孩子的古诗词”,仍需痛下狠手,对更多的名篇进一步删汰。当然,我们不该再苛求一位已经为诗词教育奉献了一生的高龄学者,更该做的,是沿着她指出的道路继续前行。
(节选自2017年2月7日《文汇报·笔会》)
19.第③段加点字“生胝起茧”在文中是指( )。
A.第一次读诗词作品,该是最鲜明生动而富有刺激性的。
B.经常读诗词作品,不同年龄段有不同的领会与感悟。
C.阅读诗词作品,既需要记忆力,也需要领悟力。
D.因幼年读的太熟而使心灵变得麻木,缺乏鲜明的感受力。
20.对文章所用材料的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提到叶嘉莹先生选编的新书反响极好,说明家长对诗词兴趣浓厚。
B.第②段朋友幼年背诗的例子说明0—6岁的孩子大多对诗词的领悟力不强。
C.第④段以《唐诗三百首》为例说明编选诗歌不能局限于某一个参考诗集。
D.第⑤段以《唐诗三百首》的失误为例,说明为孩子选择诗词应避免低俗。
21.把第④段结尾的句子补充完整,选项中选择合适的句子是( )。
A.哪些是适合孩子的诗词。 B.哪个年龄段的孩子的领悟力。
C.如何不扼杀孩子对诗词的兴趣。 D.哪些诗词作品寓意深刻。
22.给第⑤段画线句子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叶先生的出发点或许没有考虑编选作品是否低俗。
B.叶先生天赋的良好诗歌鉴赏力让选本保证了品质。
C.为下文指出先生因高龄疏忽了选本的定位做铺垫。
D.照应前文叶先生序言对于编选原则的“明确指出”。
23.你认为下面这首诗是否适合选入《给孩子的古诗词》?请结合作者所说的编选原则和下面诗歌的内容,说明你的理由。
归园田居(节选)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三、名篇名句默写
24.(1)《归园田居》中透过“ , ”两句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生活十分闲适,有很多空闲时间。
(2)《归园田居》中描写乡村中常见的声音的句子是:“ , ”。
(3)《归园田居》中表现诗人摒弃尘俗,渴望返归自然(无对偶)的诗句是:“ , ”。
(4)对自由生活的向往是很多诗作的共同主题,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 ,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5)《归园田居》中“ , ”两句表露了作者清高孤傲,与世不合的性格,为全诗定下一个基调,同时又是一个伏笔,它是诗人进入官场却终于辞官归田的根本原因。


展开余下试题四、作文
2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东晋诗人陶渊明在《归园田居》中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深深眷恋。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以笔墨寄托对田园生活的向往。许多当代人也有着如陶渊明般的“田园梦”。
对于这种“田园梦”,你有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7.2《归园田居(其一)》练习》参考答案
1.B
2.①登高赋诗;②交往喝酒;③躬耕劳作/亲自劳动;④闲暇相思;⑤田园风景。
3.B 4.D
5.①与自然相得相洽。诗人路上经过山涧小溪清澈见底,就用来洗去尘世的污垢,一扫“怅恨”之意,正是与自然和谐相恰,坦然自适的自然流露。
②享受自然淳朴的农家生活。诗人滤好新酒,以“只鸡”为肴,与近邻共饮,表现诗人归隐后在淳朴农家生活中自得其乐。
③率性自然,超然洒脱。当欢乐意满时,不禁感叹“夕”时短暂,兴致难尽。索性尽情畅饮,直到天明,由此可见诗人的率性而为,超然洒脱。
6.C
7.陶诗用“开荒”“守拙”句表现农事之简单快乐;以“方宅”四句写出生活环境的宁静,自然景物之纯美;用“暧暧”四句写出农家生活之恬静闲适。苏诗借老人的述说传达人情之美:老人种荔枝,讲陈家紫不如自家荔枝,形象展现老人自豪之感;让诗人吃荔枝,并拿回给儿子吃,表现出老人的热情;要酒不要钱,则体现出老人的疏放之情。
8.D
9.同:都抒发了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
不同: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表达了对官场的厌倦之情。
苏轼的《和陶归园田居(其一)》:①对惠州淳朴、道德高尚的民风的赞颂;②身处困境而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10.A 11.D
12.(1)相同点:都表现了对返归自然的渴望。
(2)不同点:①本诗更倾向于生活要称心适意、逍遥自任,不为死后的名声和身体的享乐而活;
②而《归园田居·其一》更倾向于抒发对官场生活的厌倦以及辞官归隐、躬耕田园的自由和喜悦。
13.A 14.D
15.(1)诗人选用了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这些农村最常见的景物。(2)这些景物营造了一种宁静安谧、淳朴自然的意境,使人深深地体味到诗人那淡泊恬静的生活追求。
16.D
17.①本诗表达了尚友高士,在贬谪生活中保有旷达自适的人生态度。②陶诗表达了厌倦官场,在田园生活中追求自然恬静的人生态度。
18.(1)B
(2)(归园田居(其一))描绘了田园风光的美好动人,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和自由的热爱,以及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归园田居(其二)》记叙了乡居生活的日常片段,写出了乡村生活的幽静和自己内心的恬静。
19.D 20.B 21.D 22.C
23.合适。
理由:①适合“给孩子的古诗词”原则是要适合孩子阅读的兴趣和能力且具有高雅的审美情趣。
②《归园田居》主要运用了白描的手法描绘了充满浓郁日常生活气息的田园景象,符合孩子们的阅读兴趣和能力,营造了宁谧安适温馨朴素的意境,具有高雅的审美情趣。
24.户庭无尘杂 虚室有余闲 狗吠深巷中 鸡鸣桑树颠 久在樊笼里 复得返自然 羁鸟恋旧林 池鱼思故渊 少无适俗韵 性本爱丘山
25.例文:田园梦:跨越千年的精神栖居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在《归园田居》中勾勒的田园图景,如同一缕清风,穿越千年时光,仍在拨动着人们的心弦。古往今来,从王维笔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的幽静,到范成大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的鲜活,文人墨客总以笔墨寄托对田园的向往;如今,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里,无数人也怀揣着如陶渊明般的 “田园梦”。这份跨越时空的眷恋,早已不只是对乡村风光的喜爱,更是人们对精神栖居地的追寻。
田园梦,是古人对官场纷扰的逃离,是对本真生活的坚守。陶渊明身处东晋乱世,看透了官场的腐朽与黑暗,“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的感慨,道尽了他对仕途的厌倦。当他毅然辞官归隐,回到田园,种地、采菊、饮酒、赋诗,在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的朴素生活里,找到了内心的安宁。那时的田园,是与浑浊官场相对的 “净土”,是文人坚守人格独立的精神屏障。王维晚年隐居辋川,在 “空山新雨后” 的田园中,远离朝堂的争斗,以诗画寄托禅意,让心灵在自然中得到滋养。对他们而言,田园梦不是逃避现实的 “桃花源”,而是在乱世中守护本心、保持清醒的选择,是对 “不为五斗米折腰” 的气节与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的自由的追求。
在当代,田园梦则成了人们对抗都市焦虑的精神慰藉,是对慢生活的向往与对自然的回归。如今,城市的高楼大厦遮蔽了天空,车水马龙的喧嚣扰乱了心神,996 的工作节奏让人们疲惫不堪。于是,有人逃离城市,回到乡村开起民宿,在晨钟暮鼓中打理菜园;有人在阳台开辟 “微型田园”,种上几盆蔬菜、几朵鲜花,在忙碌之余感受播种与收获的喜悦;还有人通过短视频记录乡村生活,让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的日常成为千万人追捧的 “治愈系” 内容。当代人的田园梦,或许没有古人那般沉重的 “避世” 色彩,却同样承载着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 渴望从紧绷的生活中抽离,在自然的怀抱里放松身心;渴望摆脱数字世界的虚拟,在土地与劳作中感受真实的生命力量。这份梦想,是对快节奏社会的温柔反抗,是人们为心灵寻找的 “喘息之地”。
更深层来看,无论是古人的田园梦,还是当代人的田园向往,本质上都是对 “诗意生活” 的追求,是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期盼。陶渊明在田园中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看似辛苦,却在劳作中与土地建立了深厚的联结,在自然的四季更迭中感悟生命的规律;当代人在田园里浇水、施肥、收获,同样在与自然的互动中,体会到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的踏实,感受到万物生长的美好。这种与自然的亲近,让人们摆脱了对物质的过度追求,重新审视生活的本质 —— 不是拥有多少财富,而是能否在平凡的日子里找到乐趣,能否在与世界的相处中获得内心的平和。从这个角度来说,田园梦从未过时,它始终是人类共同的精神基因,提醒着我们不要在现代化的进程中迷失自我,不要忘记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初心。
当然,当代人的田园梦,不应是对现实的盲目逃避,而应是对生活方式的理性选择,是对乡村发展的积极参与。如今的乡村,早已不是古人笔下 “交通不便、信息闭塞” 的模样,它既有田园的宁静,也有现代生活的便利。我们追求田园梦,不是要回到 “刀耕火种” 的原始生活,而是要在乡村与城市的融合中,找到一种更平衡、更美好的生活方式 —— 既可以在田园中享受自然的馈赠,也可以借助现代科技为乡村的发展贡献力量。这样的田园梦,才更具现实意义,才能让 “田园” 真正成为可持续的精神栖居地。
“田园将芜胡不归?” 陶渊明的追问,跨越千年,仍在叩击着每个人的心灵。无论是古人的归隐坚守,还是当代人的向往追寻,田园梦始终是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课文同步练习
相关:关于“归园田居(”的其他试题
重磅: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