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课文同步练习

阅读:1  2025-09-15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上 课文同步练习
重磅: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
《大学之道》练习
5.2《大学之道》练习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节选自《大学之道》)
材料二:
叔向见韩宣子①,宣子忧贫,叔向贺之。宣子曰:“吾有卿之名,而无其实,无以从二三子,吾是以忧,子贺我,何故?”对曰:昔栾武子无一卒之田,其宫不备其宗器,宣其德行,顺其宪则,使越于诸侯。诸侯亲之,戎、狄怀之,以正晋国。行刑不疚,以免于难。及桓子骄泰奢侈,贪欲无艺,略则行志,假贷居贿,宜汲于难,而赖武之德,以没其身。及怀子改桓之行,而修武之德,可以免于难,而离桓之罪,以亡于楚。今吾子有栾武子之贫,吾以为能其德矣,是以贺。若不忧德之不建,而患货之不足,将吊不暇,何贺之有?”宣子拜稽首焉,曰:“起也将亡,赖子存之,非起也敢专承之,其自桓叔以下嘉吾子之赐。”
(节选自《国语·晋语》)
材料三:
(王)充性恬淡,不贪富贵。为上所知,拔擢越次,不慕高官。不为上所知,贬黜抑屈,不恚下位。比为县吏,无所择避。或曰:“心难而行易②,好友同志,仕不择地,浊操伤行,世何效放?”答曰:可效放者,莫过孔子。孔子之仕,无所避矣。为乘田委吏,无於邑③之心;为司空相国,无说豫之色。舜耕历山,若终不免;及受尧禅,若卒自得。忧德之不丰,不患爵之不尊;耻名之不白,不恶位之不迁。世能知善,虽贱犹显;不能别白,虽尊犹辱。处卑与尊齐操,位贱与贵比德,斯可矣。
(节选自《论衡·自纪篇》)
【注】①韩宣子,姬姓,韩氏,名起,春秋时期晋国卿大夫。②心难而行易:心怀高远而行为随便。③於邑:愤懑之意。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古之欲明A明德于B天下者C先治D其国E欲治F其国者G先齐其家。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致,获得,与《劝学》中“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的“致”意思不同。
B.居,囤积,与《谏太宗十思疏》中“居域中之大”的“居”意思相同。
C.稽首,指古代跪拜礼,为九拜中最隆重的一种。跪下并拱手至地,头也至地。
D.耻,以……为耻,与《兼爱》中“故窃异室以利其室”的“利”用法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宣子认为自己徒有官位虚名,却没有一点财产,无法和卿大夫们交际往来,因而为此发愁,所以当叔向祝贺自己时,韩宣子感到疑惑。
B.叔向认为韩宣子像栾武子那样清贫,也能具备他的美德。若韩宣子不去忧虑自己不能立德,而只为财物不足而发愁,自己不会祝贺。
C.王充淡泊名利,不慕富贵。面对有的人的质疑,他主张学习孔子,因为孔子出仕不在乎官职大小,做到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D.王充认为人应该注重德行和名声,而不是担忧爵位官职是否尊贵,应做到身处低位和身处高位时操行一样,身份低贱和身份尊贵时品德相同。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起也将亡,赖子存之,非起也敢专承之,其自桓叔以下嘉吾子之赐。


浏览完整试题(2)世能知善,虽贱犹显;不能别白,虽尊犹辱。
5.三则材料都和“修身”有关,但各自侧重不同。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晋献公将杀其世子申生,公子重耳谓之曰:“子盍言子之志于公乎?”世子曰:“不可,君安骊姬,是我伤公之心也。”曰:“然则盍行乎?”世子曰:“不可,君谓我欲弑君也,天下岂有无父之国哉!吾何行如之?”使人辞于狐突曰:“申生有罪,不念伯氏之言也,以至于死,申生不敢爱其死;虽然,吾君老矣,子少,国家多难,伯氏不出而图吾君,伯氏苟出而图吾君,申生受赐而死。”再拜稽首,乃卒。是以为“恭世子”也。
晋献公之丧,秦穆公使人吊公子重耳,且曰:“寡人闻之,亡国恒于斯,得国恒于斯。虽吾子俨然在忧服之中,丧亦不可久也,时亦不可失也,孺子其图之!”
以告舅犯。舅犯曰:“孺子其辞焉。丧人无宝,仁亲以为宝。父死之谓何?又因以为利,而天下其孰能说之?孺子其辞焉!”公子重耳对客曰:“君惠吊亡臣重耳。身丧父死,不得与于哭泣之哀,以为君忧。父死之谓何?或敢有他志,以辱君义。”稽颡而不拜,哭而起,起而不私。
子显以致命于穆公。穆公曰:“仁夫公子重耳夫稽颡而不拜则未为后也故不成拜。哭而起,则爱父也。起而不私,则远利也。”
(选自《礼记·公子重耳对秦客》,有删改)
材料二: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选自《礼记·大学之道》,有删改)
6.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在答题卡上写出相应的答案。
仁夫公子A重耳B夫C稽颡而不拜D则未为E后也F故不G成拜
7.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然则盍行乎”与“世间行乐亦如此”(《梦游天姥吟留别》)两句中的“行”意思不同。
B.稽首,指古代跪拜礼,跪下并拱手至地,头也至地。常为臣子拜见君主时所用。
C.“明明德于天下”与“明明如月”(《短歌行》)两句中的“明明”意思不同。
D.“此谓知之至也”与“必知乱之所自起”(《兼爱》)两句中的“知”意思相同。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晋献公将要杀害他的世子申生,重耳劝申生说明情况或者逃亡,但申生出于孝道和国家大义,最终选择了自杀。
B.晋献公去世后,秦国使者暗示重耳趁机夺取君位,子犯认为应当遣返秦国使者,重耳最终遵守丧礼,一心治丧。
C.知道应当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进而能够内心安定,思虑周详,处事合宜,最终更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
D.无论是天子还是平民都应以修养品德为根本。修养好品性,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再治理好国家,再平定天下。
9.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丧亦不可久也,时亦不可失也,孺子其图之!
(2)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10.秦穆公是如何评价重耳在父丧中的表现的?请简要说明。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节选自《礼记·大学》)
(二)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 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敬畏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节选自《礼记·大学》)
11.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在明明德 彰明
B.先齐其家 使整齐有序
C.如恶恶臭 厌恶
D.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 偏爱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B.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 夫晋,何厌之有
C.食而不知其味 人而不仁,如礼何
D.此谓诚于中,形于外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13.下列有关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B.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C.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否则,就不可能有好的治理。
D.品德低下的人背地里无恶不作,一见到品德高尚的人便躲躲闪闪,这说明他们也要“慎独”。
1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展开余下试题(1)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2)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材料一: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节选自李密《陈情表》)
材料二: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节选自归有光《项脊轩志》)
材料三: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论语·学而篇》)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节选自《礼记·大学之道》)
15.某同学整理上述材料中虚词“以”的用法与意义,表格中有两处内容空缺,请你帮忙补充。
以 意义和用法 例句
介词 用 比去,以手阖门
① 但以刘日薄西山
与“无”组成固定搭配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
连词 相当于“而”,表目的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相当于“而”,表修饰 ②
16.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②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17.阅读材料一和材料二,它们怎样体现材料三画线句所蕴含的思想观念?请简析。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的诗词,完成下列小题。
桃夭
《诗经》
桃之天天,灼灼其华。之子于归①,宜其室家。
桃之天天,有蕡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③。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注】①归:出嫁。②蕡(fén):草本果实繁盛硕大的样子。③蓁(zhēn)蓁:茂盛的样子。
18.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一章以鲜艳的桃花比喻新娘的年轻娇媚。其中“桃之夭夭”,以丰富缤纷的象征意蕴开篇,扑面而来的娇艳桃花,使诗歌产生一种强烈的色彩感。“灼灼其华”,简直可以说桃花已经明艳到了极致,达到能刺目的程度了。
B.第二章则是写婚后的美好生活。桃花开后,自然结果。诗人说桃子结得又肥又大,以此祝福新娘早生贵子,儿孙满堂。
C.第三章以桃叶的茂盛祝愿新娘家庭的兴旺发达。以桃树枝头的硕果和桃树枝叶的茂密来象征新娘婚后生活的美满幸福,堪称最美的比喻,最好的颂词。
D.全诗三章,每章都先以桃起兴,继以花、果、叶兼做比喻,极有层次:由花开到结果,再由果落到叶盛;所喻诗意也渐次变化,与桃花的生长相适应,自然浑成,融为一体。
19.本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三、文言小题
20.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B.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C.风乎舞雩 D.在明明德
21.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请问其目 目:条目、细则
B.致知在格物 格:推究
C.跨者不行 不行:行走不稳
D.就有道而正焉 就:于是
22.下列各组句子中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物格而后知至
B.大学之道 则近道矣
C.欲治其国者 家齐而后国治
D.事有始终,知所先后 致知在格物
23.《大学之道》在说理过程中运用了多种方法,请结合文本内容,列举其中两种说理方法,并简要分析其在文中的具体运用及其作用。
24.下列有关《大学之道》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美德,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B.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C.上自国家君王,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否则,就不可能有好的治理。
D.“知所先后,则近道矣”两句,阐明一个人认清了事物本末始终的道理,就真正明白了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
四、作文
2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和羹之美,在于合异。
——《国语·郑语》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大学》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 屈原《离骚》
以上材料能给我们很多启示,请结合材料,联系现实,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5.2《大学之道》练习》参考答案
1.CEG 2.B 3.A
4.(1)我韩起将要灭亡之际,靠您保全了我,这不是我韩起一个人敢单独承受的,恐怕从我的祖宗桓叔以下的子孙都要感激您的恩赐。(2)世人能识别什么是好人,那么好人即使处于卑贱的地位,也仍然是显贵的;世人不能辨别好坏,那么即使你地位再高,也仍然是耻辱的。
5.①材料一侧重于“修身”与“齐家、治国,平天下”关系;②材料二侧重于“安贫修德”;③材料三侧重于“保持恬淡,不贪富贵”。
6.BDF 7.D 8.B
9.(1)居丧也不可太久,时机也不可失去啊,年轻人,请考虑一下吧!
(2)所看重的疏远了,所疏远的却厚待于他,没有过这样的事情。
10.秦穆公认为重耳是一个仁德的人:重耳叩拜但不拜谢,不以晋献公的继承人自居;哭着起身,十分敬爱父亲;起身但不与人私谈,远离个人利益。
11.C 12.D 13.D
14.(1)性情安和才能思虑精详,思虑精详才能处世合宜。
(2)人都不知道自己孩子的坏,人都不满足自己的庄稼好。
15.①因为
②娘以指叩门扉曰
16.①祖母与孙儿两人,相依为命,因此我(怀着)微小的私心,不能放弃奉养而远离她。
②庭院中开始筑篱笆分隔,后来又砌成墙,总共变动了两次。
17.材料一《陈情表》:①以孝修身,李密辞官奉养祖母,践行孝道。②家国联系,将个人孝行与朝廷倡导的治国理念结合,表明 “孝” 是个人品行的根本,也是社会秩序的基础。
材料二《项脊轩志》:①家族纽带,通过家族温情展现孝悌;②家族分裂,反衬孝悌缺失,导致家庭失和,隐含“修身齐家”的重要性。


展开余下试题18.B
19.比兴。以桃设比,以嫩红的桃花、硕大的桃实,茂盛的桃叶比作新娘的美丽容貌、多子多福,家族兴盛,联想巧妙,形象生动;以“桃之夭夭”起兴,通过铺垫和渲染引出下文,热烈真挚地表达了对新娘的赞美和祝福。不仅丰富了诗歌的内容,而且增强了诗歌的意蕴,产生了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20.C
21.D
22.B
23.示例一:逻辑推理与递进论证
《大学之道》运用了逻辑推理和递进论证的方法。文章从“格物”到“致知”,再到“诚意”“正心”“修身”,最后到“齐家、治国、平天下”,层层递进,逻辑严密。每个环节都是前一个环节的基础,后一个环节是前一个环节的延伸。例如,“修身”是“齐家”的基础,“齐家”是“治国”的前提,“治国”是“平天下”的必要条件。这种递进关系不仅清晰地展示了儒家思想的逻辑顺序,也使得文章的论证更具说服力,让读者明白只有通过这样的步骤,才能实现个人修养与社会理想的统一。
示例二:引用经典与权威论证
《大学之道》多次引用经典语句来增强论证的权威性和说服力。例如,文中引用《诗经》中的“邦畿千里,维民所止”“缗蛮黄鸟,止于丘隅”等句子,通过经典文献的引用,赋予了文章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权威性。这些经典语句不仅丰富了文章的内容,还使得文章的观点更具可信度,让读者更容易接受作者的观点。
示例三:反复强调与突出重点
文章通过反复强调“修身”的重要性,来突出其核心地位。例如,“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这种反复强调的方法,使得“修身”这一核心思想深入人心,也让读者更加明确个人修养在整个社会秩序中的基础性地位。反复强调不仅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还使文章的主旨更加突出。
24.D
25.例文:融古智于今行:从三则箴言看成长与发展之道
《国语》中 “和羹之美,在于合异” 的包容智慧,《大学》里 “知止而后有定” 的沉稳哲思,屈原笔下 “路曼曼其修远兮” 的探索精神,三则跨越千年的古训,如同三颗璀璨的明珠,虽源自不同时代,却共同勾勒出个人成长与社会发展的清晰路径。在日新月异的当下,我们唯有将这份古人的智慧融入现实行动,才能在人生的征途上行稳致远,在时代的浪潮中绽放光彩。
“和羹之美,在于合异”,提醒我们以包容之心接纳差异,在多元共生中凝聚力量。就像烹制美味的羹汤,需要不同食材的搭配、不同调料的调和,才能成就醇厚的滋味;社会的发展、团队的进步,也离不开对差异的尊重与融合。在科研领域,“嫦娥探月” 团队之所以能攻克无数技术难关,正是因为团队成员来自不同学科背景 —— 航天工程师精通机械设计,天体物理学家深谙宇宙规律,软件开发者擅长程序编写,他们各自发挥所长,又相互配合补位,最终实现了探月工程的伟大突破。反观现实中一些团队的失败,往往是因为成员固守己见、排斥异见,导致团队陷入 “同质化” 的困境,难以产生创新的火花。对个人而言,学会包容差异同样重要。在与他人交往时,尊重不同的观点、不同的生活方式,不仅能拓宽自己的视野,更能收获真挚的友谊与合作的机会。正如古人所言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唯有以开放的心态接纳 “异”,才能在多元的碰撞中成就 “和” 的美好。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告诉我们明确目标是前行的前提,唯有沉下心来,才能在纷繁复杂中找到正确的方向。“止” 并非停滞不前,而是对目标的清晰界定;“定”“静”“安”“虑”,则是朝着目标稳步迈进的过程。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中,许多人陷入了 “焦虑式努力” 的误区 —— 每天忙忙碌碌,却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盲目跟风追逐热门行业、热门岗位,最终在频繁的变动中消耗了精力,一无所获。而那些有所成就的人,往往都有着明确的目标和沉稳的心态。“杂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自年轻时便立下 “让所有人远离饥饿” 的目标,此后数十年,他不顾外界的喧嚣与诱惑,扎根稻田,潜心研究,在一次次失败后依然坚持,最终成功培育出杂交水稻,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对我们而言,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都需要先明确 “止” 的方向 —— 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想要实现什么样的价值,然后才能静下心来规划路径、付诸行动,在沉稳的积累中收获 “得” 的成果。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激励我们以坚韧不拔的精神面对挑战,在漫长的征途中永不停歇。人生的道路从不会一帆风顺,社会的发展也总会遇到阻碍,唯有保持探索的勇气和坚持的毅力,才能跨越难关,抵达理想的彼岸。中国高铁的发展历程,便是对这份探索精神的生动诠释。从最初引进国外技术,到自主研发 “复兴号”,中国高铁人经历了无数次技术攻关的失败 —— 材料不过关、控制系统不稳定、运行速度达不到预期…… 但他们从未放弃,始终在 “求索” 的道路上前行,最终让中国高铁成为一张闪亮的 “国家名片”,驶向世界。对个人而言,成长的过程也是一场 “求索” 之旅。在学习中,我们会遇到难解的难题;在工作中,我们会面临复杂的挑战;在生活中,我们会遭遇意外的挫折。此时,屈原的这句箴言便成为我们的精神动力 —— 不畏惧路途的漫长与艰难,以坚定的信念不断探索、不断前行,终会实现自己的目标。
“和羹之美,在于合异” 教会我们包容,“知止而后有定” 指引我们沉稳,“路曼曼其修远兮” 激励我们坚持。这三则古训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关联、相互支撑,共同构成了个人成长与社会发展的完整智慧体系。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既要以包容之心接纳差异,凝聚合作的力量;又要明确目标、沉下心来,找准前行的方向;更要以坚韧的精神面对挑战,在探索的道路上永不停步。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在人生的征途上走得更稳、更远,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让古老的智慧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芒。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上 课文同步练习
相关:关于“大学之道》”的其他试题
重磅: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