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课文同步练习
阅读:2 2025-09-15
标签:
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上
课文同步练习
重磅:
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
《大学之道》同步练习
5.2《大学之道》练习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节选自《礼记·大学》)
材料二:
台湾,海外一巨岛,广袤千里,物产之利无所不有。隋大业中,虎贲将陈棱一至澎湖,东向望洋而返。元置巡司于澎湖,明初废之。嘉靖中,海贼林道干遁入台湾,寻为琉球所逐。天启中,日本逐琉球而踞之。崇祯中,闽地大旱,(郑)芝龙请于巡抚熊文灿,以舶徙饥民数万至台湾,人给三金、一牛,使垦岛荒。鸿荒甫辟,土膏坟盈,一岁三熟,漳州之人赴之如归。荷兰红毛夷遭风泊台湾,乞于日本,以台湾为互市地。市久之,荷兰先筑安平城,旋筑赤嵌城。筑炮台,沉夹板于鹿耳门之港口,置揆一王守之。有荷兰通事何斌者,南安人;为揆一王主会计,负帑二十万。惧发觉,走厦门谒成功曰:“台湾,公家之故土也;沃野千里,基隆、淡水硝磺有焉。横绝天海,肆通外国。耕种可以足食,兴贩铜铁可以足用,霸王之区也。”成功览其地图,叹曰:“此亦海外之扶余也!”集僚佐议之不决,惟马信、杨朝栋然之。
初,三月二十七日,成功自澎湖开船,下令曰:“视吾鹚首所向。”四月一日天明,成功至台湾外沙线,各船络绎不绝至鹿耳门线外。此港甚浅,大船从无出入,故荷兰不防之。成功焚香祝曰:“成功受先帝眷顾,寸土未得,孤岛危居;今冒波涛,辟不服之区。天如佑我,假我潮水,行我舟师。”竹篙视之,则加涨丈余。三日,陈泽扎营北线尾,守台湾城揆一王遣头目拔鬼仔率兵数百前来冲击。陈泽迎战,一鼓歼之。四日,杨朝栋招谕赤嵌城酋长猫难实叮以城孤救乏遂率三百余名出降令赤嵌酋长招揆一王降,不从。次日,荷兰击鼓吹笛,出兵七鲲身。成功部将杨祥领藤牌手跳舞横冲,荷兰兵大败,退守王城。成功令马信等扎台湾卫固守不攻,候其自降;派各镇分汛地屯垦。改赤嵌为东都,设一府、二县。十二月,守台湾城揆一王降。
(节选自《台湾通纪》)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加句读处的字母填写在答题卡的方框内。
杨朝栋A招谕B赤嵌城C酋长D猫难实叮E以城孤F救乏G遂率三百余名H出降I令赤嵌酋长招揆一王J降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寻,不久,表时间,与《桃花源记》中“未果,寻病终”的“寻”意思相同。
B.走,即逃跑,与《鸿门宴》中“四人持剑盾步走”的“走”意思相同。
C.《礼记》《仪礼》《周礼》是三部礼学经典,合称为“三礼”,《礼记》是三礼之首。
D.《礼记》又名《小戴礼记》,是战国至汉初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相传为西汉戴圣所著。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台湾自古就是中国领土,各朝代也对台湾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管理,但在明朝,台湾先后被琉球、日本、荷兰占据。
B.经由原荷兰通事何斌从历史、地理、物产等方面有理有据的鼓动,虽然幕僚署官不赞成,但郑成功力排众议,决定集中力量收复台湾。
C.渡海作战要面临复杂的地形和天气,郑成功的焚香祷告,并用竹篱勘探水深,潮水涨了一丈多,大船得以通行。
D.在收复台湾的过程中,既有短兵相接的白刃战,也有技术高超的心理战,这充分展现了郑成功卓越的指挥才能。
浏览完整试题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鸿荒甫辟,土膏坟盈,一岁三熟,漳州之人赴之如归。
(2)今冒波涛,辟不服之区。天如佑我,假我潮水,行我舟师。
5.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郑成功“正心”的表现。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见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见不善,微然必以自省也。善在身,介然必以自好也;不善在身,菑然①必以自恶也。故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故君子隆师而亲友,以致恶其贼。好善无厌,受谏而能诫,虽欲无进,得乎哉?小人反是,致乱而恶人之非己也,致不肖而欲人之贤己也;心如虎狼,行如禽兽而又恶人之贼己也。谄谀者亲,谏诤者疏,修正为笑,至忠为贼,虽欲无灭亡,得乎哉?以善先人者谓之教,以善和人者谓之顺;以不善先人者谓之谄以不善和人者谓之谀是是非非谓之知非是是非谓之愚,是谓是非谓非曰直,趣舍无定谓之无常,保利弃义谓之至贼。志意修则骄富贵,道义重则轻王公,内省而外物轻矣。传曰:“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此之谓矣。身劳而心安,为之;利少而义多,为之。故良农不为水旱不耕,良贾不为折阅②不市,士君子不为贫穷怠乎道。夫骥一日而千里,驽马十驾则亦及之。故跬步而不休,跛鳖千里;累土而不辍,丘山崇成。彼人之才性之相县也,岂若跛鳖之与六骥足哉?然而跛鳖致之,六骥不致,是无他故焉,或为之,或不为尔!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其为人也多暇日者,其出人不远矣。
(节选自《荀子·修身》)
文本二: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节选自《礼记·大学之道》)
【注】①菑然:灾害在身的样子。“菑”通“灾”。②折(zhé)阅:低价销售,亏损。
6.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以不善先A人者谓之B谄C以不善D和人者谓之谀E是是非F非谓之知G非H是是非Ⅰ谓之愚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肖,字面意思是不像,常用来表达子不如其父,引申为不贤、不才。有时用于表自谦。
B.传,注释或阐述经义的文字;有时指书传、文字记载,不特指某书,文中即此意。
C.格物,是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概念,意思是推究事物的原理。“格”,推究。
D.“先治其国”与“国治而后天下平”两句中的“治”都是动词,含义是“治理”。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荀子对“见善”与“见不善”所持的态度,与《论语》中的名句“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所表达的道理是一致的。
B.一个人喜欢善的事物,从不厌烦,既能接受别人的劝谏,又能以正确的态度去劝诫他人,这样的人一定会一天天取得进步。
C.品德修养高的人不会太在意富贵,不会被外物主宰自己的心灵;而小人就不同,他们可能受到名利等外物的役使。
D.《礼记》阐述治国、齐家、修身、正心、诚意、致知、格物之间的关系时,用了顶真的手法,语言回环往复,富有音乐美。
9.翻译下列句子
(1)故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
(2)故跬步而不休,跛鳖千里;累土而不辍,丘山崇成。
10.上面两则材料都讲了修身的意义,其侧重点有何不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节选自《大学之道》)
材料二:
叔向见韩宣子①,宣子忧贫,叔向贺之。宣子曰:“吾有卿之名,而无其实,无以从二三子,吾是以忧,子贺我,何故?”对曰:“昔栾武子无一卒之田,其宫不备其宗器,宣其德行,顺其宪则,使越于诸侯。诸侯亲之,戎、狄怀之,以正晋国。行刑不疚,以免于难。及桓子骄泰奢侈,贪欲无艺,略则行志,假贷居贿,宜及于难,而赖武之德,以没其身。及怀子改桓之行,而修武之德,可以免于难,而离桓之罪,以亡于楚。今吾子有栾武子之贫,吾以为能其德矣,是以贺。若不忧德之不建,而患货之不足,将吊不暇,何贺之有?”宣子拜稽首焉,曰:“起也将亡,赖子存之,非起也敢专承之,其自桓叔以下嘉吾子之赐。”
(节选自《国语·晋语》)
材料三:
(王)充性恬淡,不贪富贵。为上所知,拔擢越次,不慕高官。不为上所知,贬黜抑屈,不恚下位。比为县吏,无所择避。或曰:“心难而行易②,好友同志,仕不择地,浊操伤行,世何效放?”答曰:可效放者,莫过孔子。孔子之仕,无所避矣。为乘田委吏,无於邑③之心;为司空相国,无说豫之色。舜耕历山,若终不免;及受尧禅,若卒自得。忧德之不丰,不患爵之不尊;耻名之不白,不恶位之不迁。世能知善,虽贱犹显;不能别白,虽尊犹辱。处卑与尊齐操,位贱与贵比德,斯可矣。
(节选自《论衡·自纪篇》)
[注]①韩宣子,姬姓,韩氏,名起,春秋时期晋国卿大夫。②心难而行易:心怀高远而行为随便。③於邑:愤懑之意。
11.材料三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古之欲明A明德于B天下者C先治D其国E欲治F其国者G先齐其家。
1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致,获得,与《劝学》中“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的“致”意思不同。
B.居,囤积,与《谏太宗十思疏》中“居域中之大”的“居”意思相同。
C.稽首,指古代跪拜礼,为九拜中最隆重的一种。跪下并拱手至地,头也至地。
D.耻,以……为耻,与《兼爱》中“故窃异室以利其室”的“利”用法不同。
1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宣子认为自己徒有官位虚名,却没有一点财产,无法和卿大夫们交际往来,因而为此发愁,所以当叔向祝贺自己时,韩宣子感到疑惑。
展开余下试题
B.叔向认为韩宣子像栾武子那样清贫,也能具备他的美德。若韩宣子不去忧虑自己不能立德,而只为财物不足而发愁,自己不会祝贺。
C.王充淡泊名利,不慕富贵。面对有的人的质疑,他主张学习孔子,因为孔子出仕不在乎官职大小,做到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D.王充认为人应该注重德行和名声,而不是担忧爵位官职是否尊贵,应做到身处低位和身处高位时操行一样,身份低贱和身份尊贵时品德相同。
1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起也将亡,赖子存之,非起也敢专承之,其自桓叔以下嘉吾子之赐。
(2)世能知善,虽贱犹显;不能别白,虽尊犹辱。
15.三则材料都和“修身”有关,但各自侧重不同。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节选自《礼记·大学》)
材料二
哀公问政。子曰:“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
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修身则道立,尊贤则不惑,亲亲则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则不眩,体群臣则士之报礼重,子庶民,则百姓劝,来百工,则财用足,柔远人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之。齐明盛服,非礼不动,所以修身也。去谗远色,贱货而贵德,所以劝贤也。尊其位,重其禄,同其好恶,所以劝亲亲也。官盛任使,所以劝大臣也。忠信重禄,所以劝士也。时使薄敛,所以劝百姓也。日省月试,既禀称事,所以劝百工也。送往迎来,嘉善而矜不能,所以柔远人也。继绝世,举废国,治乱持危,朝聘以时,厚往而薄来,所以怀诸侯也。
(节选自《中庸》第二十章)
16.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亲亲A之杀B尊贤C之等D礼E所生也F故G君子不可H以不修身
17.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致知在格物”,成语“格物致知”即出于此,该成语指推究事物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
B.“为政在人”与《墨子·兼爱》中“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的“为”意思不同。
C.“嘉善而矜不能”与《老子》(第二十四章)中“自矜者不长”的“矜”意思相同。
D.“继绝世,举废国”的“绝世”与成语“绝世无双”的“绝世”意思不同。
1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礼记·大学》中认为,在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八项中,一定要以格物为根本。
B.孔子认为,仁就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最重要的是爱自己的亲人;义就是人们相处应该适宜得当,最重要的是尊敬贤人。
C.孔子在谈治理天下国家的准则时说,能够优待远方的来客,四方的人就会归顺;能够安抚各诸侯国,天下的人自然就敬畏。
D.孔子认为,摒弃小人的谗言,远离美色,轻视钱物,重视道德,能劝勉贤人;对待士人要讲忠诚信义,并以厚禄供养他们。
19.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2)子庶民,则百姓劝,来百工,则财用足。
20.两则材料都强调了“修身”的重要性,对如何“修身”各有什么看法?请简要概括。
二、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千年前蜀人如何用香构建自己的生活日常和美学体验呢?最直接的方式便是佩戴香草香木,此外他们还喜欢通过烧薰香料、用兰蕙蒿等芳香植物的方式煮水沐浴,让自己时刻处在香气四溢的氛围中。《礼记·内则》中记载周人佩香,“男女未及冠笄者……皆佩容臭。”《周礼》记载了周人熏香,“剪氏掌除箜物,以攻禁攻之,以莽草熏之,凡庶虫之事。”《大戴礼·夏小正》中记载周人以香汤沐浴,“五月蓄兰为沐浴。”时至今日,蜀人爱香的风气与古人①一脉相承。佩戴香囊虽然不再是日常习惯,但在端午节等传统节日,不少四川人将艾草、菖蒲进行煎煮,制作成“浴兰汤”,用以清洗身体,甚至还保留着买香包、佩香囊、挂艾草的习俗。
蜀地的香产业、香经济也相当可观。其中香市发展②首当其冲。秦汉时期,成都平原上产生了中国古代最早的专业药市;唐末五代时期,在蜀地形成了规模更大的药市;宋时,在药市外有了香市,专门交易香料、香品。制香、用香、佩香成为蜀人的日常。如今,一些爱香并致力于香文化事业的人,对此③不懈追求,以香为器,深耕蜀香文化,挖掘本土芳香植物,为传统赋新,为人们提供更切合当代审美和生活习惯的产品及生活美学体验场景。
21.文中画横线的三处成语,有一处使用不恰当,请指出序号并做修改。
2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请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答题卡上,要求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23.文段引用《礼记》《周礼》《大戴礼》对“香”的记载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段分析。
24.下列各句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A.在止于至善 B.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C.仁以为己任 D.可谓好学也已
三、名篇名句默写
2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大学之道》中,用“ , ”两句指出本末始终的道理,进而说明“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的观点。
(2)《大学之道》中,齐家的前提条件是“ ”,修身的前提条件是“ ”。
(3)《大学之道》中,用“ , ”两句强调家庭经营有序与国家治理走上轨道的重要性。
(4)《大学之道》中的“ ”说明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而“ ”是说推究事物的原理后才能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
(5)《大学之道》中,提出普天之下,不论身份高低,都应将加强个人品性修养作为根本的句子是: , 。
(6)《大学之道》中,“ , ”两句从“三纲”出发,表明要想彰明美德于天下,应该先治理好自己的国家。
(7)“格物致知”这一成语出自《礼记》,意思是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原文说:“致知在格物。 , 。”
四、作文
2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羞耻感是中华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内容,《礼记》中说“知耻近乎勇”,孟子也说“无羞恶之心,非人也”;在现实生活中,有陆游的“千年史册耻无名”,也有韩愈笔下“士大夫之族”因为年龄、地位等而“耻学于师”……在耻感文化中,人们往往因为十分在乎他人的评论与看法而更加努力,但也可能被外在社会因素和标准规范所制约、支配。
展开余下试题
在如今这样一个张扬个性的时代,作为新时代青年的你,如何看待“耻感”呢?请联系现实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5.2《大学之道》练习》参考答案
1.DGI 2.C 3.B
4.(1)边远荒僻之地刚刚开垦,土地肥沃,一年能收获三季庄稼,漳州人去台湾就像回家一样平常。
(2)现在冒着巨浪的风险,收复拒不服从的地方。上天如果保佑我,借我潮水,让我的水军顺畅通行。
5.①郑成功心怀家国,不忘朝廷,忠君爱国;
②以身报国,收复失地,虽经万难而始终不渝。
6.CEG 7.D 8.B
9.(1)所以指出我的缺点而批评又恰当的人,就是我的老师;肯定我,而赞赏又恰当的人,就是我的朋友;奉承我的人,是陷害我的贼人。
(2)所以半步半步地走下去而不停止,瘸腿的乌龟也能走一千里;一筐土一筐土不停地堆土,高大的山丘也能堆成。
10.①材料一侧重点是人自身的成长,修身能够取得进步,能够不为外物所役。②材料二侧重点是有助于治家治国,修身是治家治国的前提。
11.CEG 12.B 13.A
14.(1)我韩起将要灭亡之际,靠您保全了我,这不是我韩起一个人敢单独承受的,恐怕从我的祖宗桓叔以下的子孙都要感激您的恩赐。
(2)世人能识别什么是好人,那么好人即使处于卑贱的地位,也仍然是显贵的;世人不能辨别好坏,那么即使你地位再高,也仍然是耻辱的。
15.①材料一侧重于“修身”与“齐家、治国,平天下”关系;②材料二侧重于“安贫修德”;③材料三侧重于“保持恬淡,不贪富贵”。
16.BDF 17.C 18.A
19.(1)从天子直到平民,一概都以修养自身品性作为根本。
(2)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爱百姓,那么百姓(会因)被勉励(而努力工作);能够招纳各种工匠,那么财物就会充足。
20.①材料一认为“修身”要先“正心”(端正自己的内心)。②材料二认为“修身”要“以道”(使自己的言行符合道德规范),应知道“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应做到“齐明盛服,非礼不动”。
21.②改为“首屈一指”。
22.虽然佩戴香囊不再是日常习惯,但在端午节等传统节日,不少四川人还保留着买香包、佩香囊、挂艾草的习俗,甚至将艾草、菖蒲进行煎煮,制作成“浴兰汤”,用以清洗身体。 23.①内容上,论证千年前蜀人就会用香构建自己的生活日常和美学体验。
②结构上,引出下文今日蜀人爱香的风气来源于古人。
③效果上,丰富文章内容,增强文章的文化内涵和说服力。
24.B
25.物有本末 事有终始 先修其身 先正其心 家齐而后国治 国治而后天下平 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先治其国 物格而后知至 知至而后意诚
26.例文:以耻为镜,照见青春本色
“无羞恶之心,非人也”,孟子的箴言穿越千年,依然在中华文化的长河中回响。从《礼记》“知耻近乎勇” 的谆谆教诲,到陆游 “千年史册耻无名” 的壮志豪情,“耻感” 始终是浸润我们民族精神的重要基因。然而,在当下张扬个性的时代,有人将 “耻感” 视为束缚个性的枷锁,高呼 “无所谓”;也有人因过度在意他人目光,在 “耻感” 中迷失自我。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当以辩证之思看待 “耻感”,让其成为自省的明镜,而非禁锢心灵的牢笼。
“耻感” 是修身立德的 “导航仪”,能指引我们坚守道德底线。当一个人拥有正确的耻感,便会在是非面前保持清醒,在诱惑面前守住本心。东汉杨震面对重金馈赠,以 “天知,神知,我知,子知” 拒之,这份 “四知” 之耻,正是他为官清廉的精神支撑;新时代 “最美医生” 张桂梅,见山区女孩因贫困失学而 “耻于袖手旁观”,于是耗尽半生创办女高,让上千名女孩走出大山。对我们青年而言,耻感是考试时拒绝作弊的坚定,是看到他人需要帮助时不袖手旁观的自觉,是面对错误时敢于承认的坦荡。这种源于内心的道德敬畏,如同黑夜中的灯塔,让我们在成长路上不偏离正确的航向。
“耻感” 亦是催人奋进的 “动力源”,能激发我们突破自我的潜能。陆游以 “千年史册耻无名” 为耻,终其一生笔耕不辍,留下数千首爱国诗篇;袁隆平院士因目睹饥饿景象而 “耻于粮食短缺”,潜心研究杂交水稻,解决了数亿人的温饱问题。在校园里,有的同学因成绩落后而 “耻于懈怠”,奋起直追考上理想大学;有的同学因技能不足而 “耻于平庸”,利用课余时间学习编程、设计,成为校园里的 “技能达人”。这种 “以落后为耻、以平庸为耻” 的心态,并非虚荣的攀比,而是对自我价值的追求,是推动我们不断突破舒适区、实现成长的强大动力。
然而,我们也需警惕 “耻感” 异化为束缚个性的 “紧箍咒”。现实中,有些青年因过度在意他人评论,将 “耻感” 建立在他人的眼光之上:因穿着朴素而 “耻于示人”,因兴趣小众而 “耻于分享”,因选择与众不同的人生道路而 “耻于坚持”。韩愈笔下 “士大夫之族” 因年龄、地位而 “耻学于师”,正是这种病态耻感的体现 —— 将无关对错的外在标签,扭曲为自我否定的理由。在张扬个性的新时代,我们应明白:真正的耻感,应源于对道德的违背、对责任的逃避,而非对个性的压抑、对差异的恐惧。我们可以坦然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大胆追求独特的兴趣爱好,勇敢选择适合自己的人生方向,不必因他人的异样眼光而自我否定。
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要学会辩证地看待 “耻感”:既要保留那份对道德的敬畏、对卓越的追求,让耻感成为修身奋进的助力;又要摆脱他人眼光的束缚,不被世俗标准绑架,让个性在合理的空间里自由生长。以耻为镜,我们能照见自身的不足,不断修正言行;以心为尺,我们能坚守内心的热爱,不被外界干扰。如此,方能在时代浪潮中,既坚守道德底线,又绽放个性光芒,活出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青春本色!
上一篇:
《大学之道》练习
下一篇:
《老子》四章《五石之瓠》分层练习
标签:
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上
课文同步练习
相关:
关于“大学之道》”的其他试题
重磅: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