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课文同步练习
阅读:1 2025-09-15
标签:
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上
课文同步练习
重磅:
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
《老子》四章《五石之瓠》分层练习
6 《老子》四章
1.下列选项中对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埏埴以为器(和泥) 凿户牖以为室(门窗)
B.企者不立(企图) 物或恶之(外物)
C.故有道者不处(为,做) 其未兆易谋(预示)
D.生于毫末(细小的毫毛) 常于几成而败之(接近)
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①当其无,有车之用
②其安易持
B.①故有之以为利
②物或恶之
C.①死而不亡者寿
②常于几成而败之
D.①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
②无恻隐之心,非人也
3.下列各项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跨者不行”与“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谏逐客书》)两句中的“跨”含义不同。
B.“自是者不彰”与“是而不见可悔故也”(《答司马谏议书》)两句中的“是”含义不同。
C.“自是者不彰”与“而闻者彰”(《劝学》)两句中的“彰”含义不同。
D.“复众人之所过”与“有复于王者曰”(《齐桓晋文之事》)两句中的“复”含义不同。
4.下列各项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自伐者无功”与“斯亦伐根以求木茂”(《谏太宗十思疏》)两句中的“伐”含义不同。
B.“自矜者不长”与“虫翘然矜鸣”(《促织》)两句中的“矜”含义不同。
C.“强行者有志”与“乃强起扶杖”(《促织》)两句中的“强”含义相同。
D.“慎终如始”与“焚拜如前人”(《促织》)两句中的“如”含义相同。
5.下列各句中,与所给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3分)( )
例句: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A.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B.治之于未乱
C.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D.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
6.下列对课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辐,车轮中连接轴心和轮圈的木条,我国古时候的车轮一般有三十根辐条。
B.毂,车轮的中心部位,周围与辐条的一端相接,中有圆孔,用来插车轴,后代指车轮或车。
C.牖,古建筑中室与堂之间的窗子。秦以前的“窗”专指开在屋顶上的窗,开在墙壁上的窗叫“牖”。
D.寿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人认为上寿是百岁,下寿是八十岁。
7.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译文:
(2)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译文: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8分)
(1)拿破仑曾讲:“一个人如果能征服自己,他就能征服整个世界。”这与《<老子>四章》中的“ , ”这两句有相似之处,一个人面临的最大“敌人”往往不是别人,而是自己。
(2)有些人取得一点成绩就沾沾自喜,在别人面前夸耀自己。你可以借用《<老子>四章》中的“ , ”,告诉他们真正有智慧的人会保持谦虚低调的态度。
(3)中国有一句古话,叫“人贵有自知之明”。这句话的最早表述者,就是老子。《<老子>四章》中写道:“ , 。”
(4)人往往因狂妄而固执,因固执而愚蠢,又因愚蠢而狂妄。在《<老子>四章》中,老子用“ , ”告诫我们固执己见、自以为是危害无穷。
[2025·湖北武汉高二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题。
材料一: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浏览完整试题
…………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节选自《<老子>四章》)
材料二:
有形之类,大必起于小;行久之物,族必起于少。故曰:“天下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欲制物者于其细也。故曰:“图难于其易也,为大于其细也。”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①之烟焚。故曰:“白圭之行堤也塞其穴丈人之慎火也涂其隙是以白圭无水难丈人无火患。”此皆慎易以避难,敬细以远大者也。
昔晋公子重耳出亡,过郑,郑君不礼。叔瞻谏曰:“此贤公子也,君厚待之,可以积德。”郑君不听。叔瞻又谏曰:“不厚待之,不若杀之,无令有后患。”郑君又不听。及公子返晋邦,举兵伐郑,大破之,取八城焉。晋献公以垂棘之璧假道于虞而伐虢,大夫宫之奇谏曰:“不可。唇亡而齿寒,虞、虢相救,非相德也。今日晋灭虢,明日虞必随之亡。”虞君不听,受其璧而假之道。晋已取虢,还,反灭虞。此二臣者皆争于腠理②者也,而二君不用也。故郑以破,虞以亡。故曰:“其安易持也,其未兆易谋也。”
宋之鄙人得璞玉而献之子罕,子罕不受。鄙人曰:“此宝也,宜为君子器,不宜为细人用。”子罕曰:“尔以玉为宝,我以不受子玉为宝。”是鄙人欲玉,而子罕不欲玉。故曰:“欲不欲,而不贵难得之货。”
空窍③者,神明之户牖也。耳目竭于声色,精神竭于外貌,故中无主。中无主,则祸福虽如丘山,无从识之。故曰:“不出于户,可以知天下;不窥于牖,可以知天道。”此言神明之不离其实也。
子夏见曾子。曾子曰:“何肥也?”对曰:“战胜,故肥也。”曾子曰:“何谓也?”子夏曰:“吾入见先王之义则荣之,出见富贵之乐又荣之,两者战于胸中,未知胜负,故臞④。今先王之义胜,故肥。”是以志之难也,不在胜人,在自胜也。故曰:“自胜之谓强。”
(节选自《韩非子·喻老⑤》)
[注] ①突隙:烟囱的缝隙。突,指烟囱。②腠(còu)理:中医指皮肤的纹理和皮下肌肉之间的空隙。③空窍:指人的眼、耳、鼻、口等器官。④臞(qú):消瘦。⑤喻老:用一些具体的事例来说明和阐释《老子》。
9.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写在答题线上。(3分)
白圭之行A堤B也C塞其穴D丈人之慎E火F也G涂其隙H是以白圭无水I难J丈人无火K患
10.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治,治理,与《大学之道》“家齐而后国治”中的“治”意思不同。
B.“郑君不礼”中的“礼”名词用作动词,与《鸿门宴》中“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中的“王”用法不同。
C.鄙,常指郊外或者边远之地,引申为粗俗、浅薄。文中“鄙人”意为乡下人。
D.以,因为,与《送东阳马生序》“生以乡人子谒余”中的“以”意思相同。
1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材料一取譬设喻,“举他物以明之”,收到深入浅出、透辟生动的表达效果。
B.材料二“有形之类,大必起于小”,与《劝学》“积土成山”阐述的道理相同。
C.子罕拒绝接受宋之鄙人呈献的璞玉,是因为他认为“难得之货”不算宝物。
D.韩非子认为,树立志向面临的困难在于战胜自我,不在于战胜他人。
12.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译文:
(2)此皆慎易以避难,敬细以远大者也。
译文:
13.材料二哪些事例体现《<老子>四章》“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这一观点的?请简要概括。(3分)
五石之瓠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魏王贻我大瓠之种 贻:赠送
B.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掊:抛弃
C.今一朝而鬻技百金 鬻:卖
D.则瓠落无所容 瓠落:宽大空廓的样子
2.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我树之成而实五石/民之从事
B.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自矜者不长
C.则瓠落无所容/则所用之异也
D.聚族而谋之曰/裂地而封之
3.下列各项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与“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劝学》)中的“善”含义相同。
B.“请买其方百金”与“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的“方”含义不同。
C.“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与“与之同命”(《鸿门宴》)中的“与”含义不同。
D.“裂地而封之”与“既东封郑”(《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的“封”含义相同。
4.下列各项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与“五亩之宅,树之以桑”(《齐桓晋文之事》)中的“树”含义相同。
B.“剖之以为瓢”与“埏埴以为器”(《<老子>四章》)两句中的“以为”含义相同。
C.“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与“安而后能虑”(《大学之道》)两句中的“虑”含义不同。
D.“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与“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六国论》)两句中的“犹”含义不同。
5.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3分)( )
A.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
B.以说吴王
C.世世以洴澼 为事
D.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6.下列各句中,句式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3分)( )
例句:夫子固拙于用大矣
A.则所用之异也
B.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C.与越人水战
D.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7.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
译文:
(2)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 ,则所用之异也。
译文:
8.惠子和庄子在对话时,分别引用了“五石之瓠”和“不龟手之药”的事例,有什么用意?(4分)
[2025·湖北武汉高二月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题。
材料一: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 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之曰:‘我世世为洴澼 ,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 ,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展开余下试题
(节选自《庄子·逍遥游》)
材料二:
匠石之齐,至于曲辕,见栎社树。其大蔽数千牛,絜之百围;其高临山,十仞而后有枝;其可以为舟者,旁十数。观者如市,匠伯不顾,遂行不辍。弟子厌观之,走及匠石,曰:“自吾执斧斤以随夫子,未尝见材如此其美也。先生不肯视,行不辍,何邪?”曰:“已矣,勿言之矣!散木也,以为舟则沉,以为棺椁则速腐,以为器则速毁,以为门户则液 ,以为柱则蠹,是不材之木也。无所可用,故能若是之寿。”
匠石归,栎社见梦曰:“女将恶乎比予哉?若将比予于文木邪?夫柤梨橘柚果蓏之属实熟则剥剥则辱;大枝折,小枝泄。此以其能苦其生者也,故不终其天年而中道夭,自掊击于世俗者也。物莫不若是。且予求无所可用久矣,几死,乃今得之,为予大用。使予也而有用,且得有此大也邪?且也若与予也皆物也,奈何哉其相物也?而几死之散人,又恶知散木!”
匠石觉而诊其梦。弟子曰:“趣取无用,则为社何邪?”
曰:“密!若无言!彼亦直寄焉,以为不知己者诟厉也。不为社者,且几有翦乎!且也彼其所保与众异,而以义誉之,不亦远乎!”
(节选自《庄子·人间世》)
9.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写在答题线上。(3分)
夫A柤梨橘柚B果蓏C之属D实E熟F则剥G剥H则辱
10.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中“恶”,读wū,什么,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非恶其声而然也”的“恶”读音和意思都不同。
B.本文中“为予大用”与《琵琶行并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的“为”意思不相同。
C.文中“趣”,同“取”,与成语“离本趣末”中的“趣”意思不同。
D.文中“直”,只不过,与《阿房宫赋》中“直走咸阳”中的“直”意思不同。
1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宋人凭借不龟手之药养家糊口,吴王之客却凭借此药裂地封侯,其眼光和做法超宋人太多,但二者在境界上其实是一样的,都没有超过“有用之用”。
B.匠石只是从实用的角度认为栎社树无用,而弟子却能从审美的角度审视栎社树的美,其境界更高一筹。
C.匠石梦醒了,与弟子的对话则补充了栎社树没有说出来的部分:仅无用是不够的,仍然有危险,“社”的身份的争取则是栎树自我保全的另一个补充。
D.《庄子》善于借助寓言,常常通过天马行空的想象创造出奇特的形象,婉曲达意,以增强说理的趣味性和效果。
12.把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 为事。
译文:
(2)匠伯不顾,遂行不辍。弟子厌观之,走及匠石。
译文:
13.庄子说:“无用之用,是为大用。”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3分)
14.请用斜线“/”为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3分)
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大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节选自《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答案
6 《老子》四章
1.A [解析] B项,“企”指踮起脚,“物”指人。C项,“兆”指显露迹象。D项,“毫末”指毫毛的末端。比喻极其细微的东西。
2.D [解析] A项,两个“其”都是代词,代事物。B项,两个“之”均为代词,它、它们。C项,两个“而”都是连词,表转折关系,却。D项,“也”都是语气词,①用在句中,表停顿;②用在句尾,表示判断。
3.B [解析] A项正确,跨大步/统一。B项错,二者含义相同,均为“认为正确”。C项正确,彰显/清楚。D项正确,弥补、补救/禀报。
4.C [解析] A项正确,夸耀/砍伐。B项正确,夸耀/得意、骄傲。C项错,含义不同,勤勉/勉强。D正确,二者均为“像”。
5.B [解析] 例句是状语后置句,“始于足下”是“于足下始”的倒装。B项,状语后置句,“治之于未乱”是“于未乱治之”的倒装。A项,省略句,“以为”是“以之为”的省略。C项,宾语前置句,其中的“自知”是“知自”的倒装,是“了解自己”的意思。D项,宾语前置句,“是以”是“以是”的倒装,解释为“因此”。
6.D [解析] D项,“下寿是八十岁”错误,中寿是八十岁,下寿是六十岁。
7.(1)(“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等行为)用道的观点来看,就叫作剩饭、赘瘤,人们常常厌恶它们,所以有道的人不这样做。
(2)事物安然未生变的时候容易持守,问题还没有显露迹象的时候容易解决,事物脆弱的时候容易分离,事物细微的时候容易散失。
8.(1)胜人者有力 自胜者强
(2)自伐者无功 自矜者不长
(3)知人者智 自知者明
(4)自见者不明 自是者不彰
9.DHJ [解析] 第一个“也”在句中表停顿,此处不能断开,“塞其穴”是动宾结构,“丈人”是下句主语,D处断开;“丈人之慎火也涂其隙”与“白圭之行堤也塞其穴”结构一致,故H处断开;“丈人无火患”主谓宾结构完整,其前J处断开。
10.D [解析] A项,正确。治理/太平。B项,正确。名词用作动词/名词的使动用法。D项,错误。把/用。
11.B [解析] B项,“阐述的道理相同”错误。《劝学》“积土成山”意在阐明学习中积累的重要性;材料二“有形之类,大必起于小”意在强调“大”是从“小”发展起来的。
12.(1)学习别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所经常犯的过错,以辅助万物的自然变化而不会妄加干预。
(2)这些都是谨慎地对待容易的事来避免灾难,郑重地对待小事以远离大祸的例子。
[解析] (1)第二个“学”,名词,所学习的;“复”,弥补、补救;“辅”,辅助。
(2)“……者也”,判断句;“慎易”,谨慎地面对易事;“敬细”,郑重地对待小事;“远大”,远离大祸。
13.①为预防水灾,白圭巡行堤坝堵塞蝼蚁洞穴;
②为预防火灾,老年人用泥涂塞烟囱裂缝;
③郑国失败前,叔瞻曾谏言礼遇重耳或杀之;
④虞国灭亡前,宫之奇曾谏言不可借道给晋公。
[解析]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意思是,要在事情未发生时就做,要在祸乱没有产生以前就处理妥当。
由“白圭之行堤也塞其穴”可知①。
由“丈人之慎火也涂其隙”可知②。
由“叔瞻谏曰:‘此贤公子也,君厚待之,可以积德。’”“不厚待之,不若杀之,无令有后患”可知③。
由“大夫宫之奇谏曰:‘不可。唇亡而齿寒,虞、虢相救,非相德也。今日晋灭虢,明日虞必随之亡’”可知④。
[参考译文]
材料二:
有形状之类的东西,大的必然是从小的发展起来的;经历久远的事物,众多的必然是从少的发展起来的。所以说:“天下的难事必定开始于简易,天下的大事必定开始于微细。”因此要想控制事物,就要从微细时着手。所以说:“解决难题要从易处着手,想干大事要从小处着手。”千丈长堤,因为蝼蚁营窟而导致溃决;百尺高屋,因为烟囱的缝隙而导致焚毁。所以说:“白圭巡视堤坝时都要堵塞蝼蚁的洞穴,老年人谨慎地对待火种而用泥涂塞烟囱的裂缝,因此白圭没有遇到水灾,老年人不会遇到火灾。”这些都是谨慎地对待容易的事来避免灾难,郑重地对待小事以远离大祸的例子。
从前晋公子重耳出外流亡,路过郑国,郑国君主不以礼相待。叔瞻劝说道:“这是贤明的公子,您丰厚款待他,可以借此积德。”郑君不听。叔瞻又劝谏说:“如果不丰厚款待他,那就不如杀了他,不要让他日后给我们带来祸患。”郑君又不听从。等到重耳返回晋国,起兵伐郑,大败郑国,夺取了郑国的八座城。晋献公用垂棘的宝玉相赠来向虞国借路去攻打虢国,虞国大夫宫之奇劝说道:“不可借路。唇亡而齿寒,虞、虢互相救援,并不是在互相施恩。今天晋灭虢,明天虞必定会跟着灭亡。”虞君不听,接受晋国宝玉,借给晋军道路。晋在攻取虢后,回过头来,反而灭了虞。这两位臣子都是在祸害刚露苗头时就想争取要制止它,但两位君主却不采纳。所以郑国因此战败了,虞国因此灭亡了。所以说:“事物安然未生变的时候容易持守,问题还没有显露迹象的时候容易解决。”
展开余下试题
宋国有个乡下人得到一块没有加工过的玉石而把它献给子罕,子罕不接受。这个乡下人说:“这是宝贝啊,适宜用来做君子的器物,不适宜作为平民百姓的用具。”子罕说:“你把玉当成宝,我把不接受你的玉当成宝。”这是乡下人想追求玉,而子罕不想追求玉。所以说:“想要常人所不想要的,不珍贵难得的货品。”
耳朵、眼睛等五官孔窍,是精神的门窗。如果耳朵、眼睛全部消耗在音乐美色上,精神全部消耗在外貌仪表上,那么内心就会没有主宰。内心没有主宰,那么祸福即使像山陵那样高大,也无法认识它们。所以说:“不出门户,可以知道天下的事情;不从窗口向外张望,可以知道自然的规律。”这是说精神不要离开自身形体。
子夏见到曾子。曾子说:“你怎么长胖了?”子夏回答说:“我战胜了自己,所以就胖了。”曾子说:“这话是什么意思?”子夏说:“我在家里学习先王的道理就喜欢,出门看见荣华富贵的快乐又喜欢,这两种思想在心里斗争,弄不清谁胜谁负,所以瘦了。如今先王的道理取胜了,所以就长胖了。”因此树立志向的困难,不在于战胜别人,而在于战胜自己。所以说:“能够战胜自己的才是真正的强大。”
五石之瓠
1.B [解析] 掊:砸破。
2.C [解析] A项,代词,它/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B项,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代词,“……的人”。C项,“所”,都是助词,与后面的动词构成所字结构。D项,连词,表承接/连词,表修饰。
3.D [解析] A项正确,二者均指擅长。B项正确,药方/合乎礼义的行事准则。C项正确,动词,给/介词,和。D项错,封赏/使……成为边境。
4.D [解析] A项正确,二者均为动词,种植。B项正确,二者均指“把……作为”。C项正确,用绳结缀/思虑精详。D项错,含义相同,均为“仍然”。
5.D [解析] A项,龟,同“皲”,皮肤冻裂。B项,说,同“悦”,取悦。C项, ,同“纩”,丝绵絮。
6.B [解析] 例句为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夫子固于用大拙矣”。A项,判断句。B项,状语后置句,应为“于长勺战”。C项,省略句,“(吴军)与越人水战”。D项,宾语前置句,应为“胜自者强”。
7.(1)现在你有五石容量的葫芦,为什么不把它用绳结缀当作大的盛酒器而浮游于江湖之上,反而愁它太大无处可容呢?
(2)同样一个防止手冻裂的药物,有的人用它来获得封赏,有的人却只能靠它在水中漂洗丝絮,这是使用方法的不同。
[解析] (1)“虑”,用绳结缀;“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省略句、状语后置句。
(2)“能不龟手一也”,判断句;“或”,有的人;“或以封”,省略句,应为“或以(之)封”;“则所用之异也”,判断句。
8.①惠子用“五石之瓠”的事例,意在讥讽庄子的学说大而无用;②庄子用“不龟手之药”的事例,意在证明自己的学说大有用处,只是惠子不能通晓领悟。
9.BDG [解析] “夫”发语词,A处不可断开,“柤梨橘柚”并列短语做主语,B处断开;“之属”,表类别,与前句构成判断句,其后要断开,故D处断开;第一个“剥”充当“实熟”的谓语,句子成分完整,“实熟则剥”“剥则辱”两个则构成对称,故第一个“剥”后应断句,故G处断开。
10.C [解析] A项,正确。wū,疑问代词,什么/wù,动词,厌恶。B项,正确。动词,是/动词,创作。C项,“文中‘趣’,同‘取’”错误。文中“趣”,意趣,旨意/同“取”,趋向。D项,正确。副词,只不过/副词,径直,一直。
11.B [解析] B项,“其境界更高一筹”错。文中只是说弟子没有见过这么好的木材,所以一直审视栎树,但文中无比较,并不能说明弟子的境界更高一筹。
12.(1)宋国有一个善于调制防止手冻裂的药物的人,(他家)祖祖辈辈都以漂洗丝絮为业。
(2)这位匠人不去看它,就不停地向前走,他的徒弟在那里看够了,跑着赶上木匠。
[解析] (1)“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定语后置句,应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宋人”;“龟”,同“皲”,皮肤冻裂;“以……为事”,以……为业。
(2)“顾”,看;“辍”,停止;“厌”,满足;“及”,赶上。
13.①“无用之用,是为大用”的意思是:看似没有实际用途的事物或行为,实际上具有更大的价值和意义。
②《五石之瓠》中的大葫芦,既不能盛水,又不能做瓢。但庄子却认为可以把大葫芦做成腰舟绑在身上,浮游于江湖之上。
③《匠石之齐》中的栎社树大而无用:做舟则沉,做棺则朽,做器则毁。庄子认为正是其无所可用而免遭砍伐,终得长寿。
④庄子提倡无用之用,实则是鼓励人们摆脱功利之心,去发现生命包括自我的独特价值,实现心灵的自由与超越。
[解析] ①庄子“无用之用,是为大用”意指某些看似无用的东西或事物,实际上可能具有最大的用处或价值,强调不要忽视那些表面上看来无用的事物。
②《五石之瓠》中,根据“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可知,“无用”体现在:大葫芦,既不能盛水,又不能做瓢。“有用”则根据“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可知,庄子建议惠子可以把大葫芦作为腰舟系在身上,用来浮游于江湖之上。
③《匠石之齐》中,栎树庞大且受人供奉为社树,在匠人眼中,该树做舟则沉,做棺则朽,做器则毁,无实用价值,但正是因为该树无法结果也无法用来做器具,才能保全自身,避免被砍伐,还能成为社树。可见无用最终实现了大用。
④庄子很注重事物的内在使用价值,“无用”是事物的外在价值,而“用”是事物的内在价值,无用很可能有大用。从逍遥游角度来说,人应该注重内在的生命价值和自我价值,巧用“无用之用”来实现自我价值,实现心灵的自由与超越。
[参考译文]
材料二:
有个名叫石的木匠往齐国去,到了曲辕,看见有一棵长在社中的栎树。这棵树大到可以供几千头牛遮阴,张开两臂量树身有百围宽,树干耸出山顶,好几丈以上才生枝,可以造船的旁枝就有十几枝。观赏的人群好像赶集市一样,这位匠人不去看它,就不停地向前走,他的徒弟在那里看够了,跑着赶上木匠,问:“自从我拿了斧头跟随先生,没有见过这样好的木材。先生不肯看一眼,走个不停,为什么呢?”回答说:“算了吧,不要再说了!那是没有用的散木,用它做船很快就会沉没,用它做棺椁很快就会腐烂,用它做器具很快就会折毁,用它做门户就会流污浆,用它做屋柱就会被虫蛀,这是不能用作材料的树木,没有一点用处,所以才能有这么长的寿命。”
匠石回到家,夜里梦见社中的栎树对他说:“你将用什么东西和我相比呢?把我和有用之木相比吗?那山楂树、梨树、橘树、柚子树以及瓜果树之类,果实熟了就被
上一篇:
《大学之道》同步练习
下一篇:
《老子》四章 同步练习
标签:
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上
课文同步练习
相关:
关于“老子》四章”的其他试题
重磅: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