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课文同步练习
阅读:1 2025-09-15
标签:
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上
课文同步练习
重磅:
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
《老子》四章 同步练习
《老子》四章学生版
一、挖空训练
三十辐( )共一轂( ),当其无( ),有车之用( )。埏埴( )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 )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第十一章)
企( )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 )者不明( ),自是( )者不彰( )。自伐( )者无功,自矜( )者不长( )。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 ),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也。(第二十四章)
知人者智( ),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强行( )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第三十三章)
其安易持( ),其未兆易谋( ),其脆易泮( ),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九层之台,起于累( )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 )成而败之。慎( )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 )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第六十四章)
二 重点句子翻译
1.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2.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3.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4.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5.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6.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7.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8.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9.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10.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11.是以圣人欲不欲, 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三 情境默写
(1)《老子》第十一章中指出“有”给人便利,“无”也发挥了作用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老子》第二十四章中指出自夸和自高自大的害处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老子》第三十三章中指出能了解、认识别人叫作智慧,能认识、了解自己才算聪明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老子》第三十三章中指出能战胜别人和能克制自己的弱点的重要性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老子》第六十四章中以树为喻,指出强大的事物都是从微小开始萌发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老子》第六十四章中指出做事情坚持如一,就不会失败的情况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老子》第十一章在列举三个例子之后,得出“ , ”的结论。
(8)在《老子》第二十四章中,老子用“ , ”作比喻,说“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的结果都是不好的,是不可取的。
(9)在老子看来,“知人”十分重要,但是“自知”更加重要,表现这一思想的句子是:“ , 。”
浏览完整试题
(10)老子以树木为例,形象说明大的东西无不是从细小的东西发展而来的句子是:“ , 。”
(11)老子以“ , ”为喻,引出“自见者”“自是者”“自伐者”“自矜者”的后果都是不好的。
(12)老子认为,在最后关头仍像开始的时候那样谨慎从事,就不会让事情失败的句子是:“ , 。”
(13)老子以事物脆弱时容易分离、事物细小时容易散失的现象为例,说明解决问题要做到:“ , 。”
(14)《老子》第六十四章中体现“很遥远的行程,是从脚下那一小步走出来的”一句是:“ , 。”
(15)《老子》认为了解别人的人是智慧的,了解自己的人是高明通达的两句是:“ , 。”
(16)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论述积累的重要性,荀子在《劝学》中说“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老子》中说:“ , 。”
(17)《老子》中,与“人贵有自知之明”表达的意思相同的句子是: , 。
(18)《老子》总是提醒世人注意观察日常事物那通常被忽视的一面。如通过观察车子、器皿、房室等日常事物,老子看到了“无”的意义,并得出“ , 。”的结论。
(19)《老子》对偏执的人、自以为是的人以及自我炫耀的人都给予了理性的警告,其中“ , ”两句是对自我夸耀之人的劝谏。
(20)《老子》不断强调积累的重要性,先用“合抱之木”来阐述,接着又以“ , ”来形象说理,最后指出走一千里路,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的道理。
(21)《老子》第十一章中指出“有”给人便利,“无”也发挥了作用的两句是: , 。
(22)《老子》第二十四章中指出自夸和自高自大的害处的两句是: , 。
(23)《老子》第三十三章中指出能战胜别人和能克制自己的弱点的重要性的两句是: , 。
(24)老子认为,人不但要了解别人,也要了解自己,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提高自身修养。
(25)老子以树木为喻,表达大的事物总是从小的东西发展起来的道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老子认为,在事情将成之时,人们不够谨慎,开始懈怠,所以出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结果。
(27)《〈老子〉四章》中,“ , ”两句说明一个对自己的事业执着追求的人,人可谢世,而精神、事业、价值却可以万古长青。
(28)《老子》中,认为应在问题没有发生时就提前应对,防患于未然的句子是“ , ”。
(29)《〈老子〉四章》中指出,人们做事总是在接近成功的时候失败,即“ ”,如果能做到“ ”就不会失败。
(30)《大学之道》中,提出普天之下,不论身份高低,都应将加强个人品性修养作为根本的句子是:“ , 。”
(31)《<老子>四章》中的“ , ”两句,指出了车子、器皿、屋室能供人方便利用的原因。
(32)司马迁曾在《史记》中评价项羽居功自傲,我们也可以引用《〈老子〉四章》中的“ , ”两句话来作出同样的评价
(33)我们常说要防患于未然,要未雨绸缪,在《老子四章》里也表达了同样的意思的句子是“ , ”。
(34)《<老子>四章》中,“ , ”两句以树为喻,说明强大的事物都是从细微的事物开始的。
(35)《〈老子〉四章》中指出事物脆弱的时候容易分离,事物细微的时候容易散失的句子是“ , ”。
(36)古语云:行百里者半九十。事情快要完成的时候,也要像开始时那样慎重,才不至于功败垂成。正如《<老子>四章》中所言:“ , 。”
(37)孔子用“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正面设喻,强调了积累和持之以恒的重要性。《〈老子〉四章》中的“ , ”用筑台设喻,表达了相近的意思。
(38)谚语“人贵有自知之明”,指一个人最可贵的是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这句话和《<老子>(四章)》中的“ , ”意思相近。
(39)孔子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课文《<老子>四章》中也讨论“知人”和“知己”关系的句子是“ , ”。
(40)《老子》四章中,写急躁冒进、自以为是、自我炫耀的行为,用道的观点来看,就叫做剩饭、赘瘤的句子是“ , ”。
四、背诵技巧
三十辐共一毂(gǔ),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shān zhí)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yǒu)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第十一章)
“三无”场景记忆: 想象三个清晰的场景:
场景1(车): 30根辐条插在实心的毂上?车动不了!只有当毂中间是空的,插上车轴,车轮才能转起来(“当其无,有车之用”)。
场景2(器): 用手(埏埴)把粘土捏成一个实心泥球?没法装东西!只有把中间挖空形成容器,才能盛物(“当其无,有器之用”)。
场景3(室): 盖一座没门窗的实心房子?黑乎乎进不去!只有开凿门窗留出空间,才能住人(“当其无,有室之用”)。
关键词记忆: “辐—毂(当其无)—车用” —“埏埴—器(当其无)-器用” —“户牖—室(当其无)—室用” —结论:“有”利,“无”用。
第一段概括: 辐毂车用,埏埴器用,户牖室用,有利无用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xiàn)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第二十四章)
“六不”反例: 记住六个“XX者不X”的固定句式:
1. 企者—不立 (踮脚站不稳)
2. 跨者—不行 (跨大步走不远)
3. 自见者 —不明 (自显反不明)
4. 自是者 —不彰 (自以为是反不显)
5. 自伐者 —无功 (自夸反无功)
6. 自矜者 —不长 (自傲反难长)
关键词法:其跨线试罚金,立行明彰工长:企(其)跨见(线)是(试)伐(罚)矜(金),立行明彰工(功)长
核心比喻记忆: 把以上行为比作 “余食赘行” (剩饭馊菜/身上赘瘤) —惹人厌(“物或恶之”)。
结论句: “故有道者不处”
展开余下试题
第二段概括:其跨线试罚金,立行明彰工长。余食赘行惹人厌,故有道者不处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qiǎng)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第三十三章)
“四组箴言”: 本章是四组精炼的格言,A者B,C者D”的句式
知人 (外)—自知 (内): “智” vs “明”
胜人 (力)—自胜 (强): “有力” vs “强”
知足 (心态)—强行 (意志): “富” vs “有志”
不失其所 (根基) —死而不亡 (永恒): “久” vs “寿”
第三段概括——关键词:知人智,自知明,胜人力,自胜强,知足富,强行志,不失久,不亡寿。(注意:句式A者B,C者D)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léi)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jī)成而败之。不慎终也。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第六十四章)
关键词法:“四易”
“四易”:
安—易持
未兆—易谋
脆—易泮
微—易散。
记住状态(安/未兆/脆/微)和对应的“易X”动作(持/谋/泮/散)。
关键词:安/未兆/脆/微;持/谋/泮/散
核心策略:“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在问题发生前行动/在混乱前治理) — 这是对“四易”的总结和应用。(为未有,治未乱)
“三喻”: 用三个著名比喻说明积累和从小事做起:
合抱之木 —生于毫末 (大树生于小芽)
九层之台 —起于累土 (高台起于筐土)
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 (远行始于脚下)
记住“木—末”、“台—土”、“行—足”的对应。
“为—执”之害与“无为—无执”之益:
反面:“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 “为—败”、“执—失”)。
正面:“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 直接对应反面。
“民之从事”的教训与“慎终”之道:
问题: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快成功时失败)。
对策:慎终如始,则无败事—记住“慎终如始”这个成语。
圣人之道(独特选择):
欲不欲:追求别人不追求的(淡泊)—不贵难得之货。
学不学:学习别人不学的(大道)—复众人之所过(补救众人的过失)。
最终目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辅助万物自然发展,不敢妄为) — 呼应本章开头和“无为”核心。
第四段概括:
1.四易与策略:关键词:安/未兆/脆/微;持/谋/泮/散;(为未有,治未乱)
2.三喻:木-末”、“台-土”、“行-足”;
3.为执之害与无为:( “为-败”、“执-失”)。“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4.民之教训与慎终: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
5.圣人之道:欲不欲;学不学+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老子》四章教师版
一、挖空训练
【答案】
《老子》四章
三十辐(车辐)共一轂(车轮的中心位置,与辐相接),当其无(车毂的中空处),有车之用(功用;用途)。埏埴(和泥)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门窗)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第十一章)
企(踮起脚跟)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显露)者不明(显明),自是(正确)者不彰(彰显)。自伐(自我夸耀)者无功,自矜(自我夸耀)者不长(长久)。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通“形”,形体),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为,做)也。(第二十四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圣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刚强)。知足者富,强行(勤勉而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第三十三章)
其安易持(持守),其未兆易谋(谋划),其脆易泮(通“判”,分离),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细小的枝桠);九层之台,起于累(通“蔂”,土筐)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接近)成而败之。慎(谨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弥补、补救)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第六十四章)
二 重点句子翻译
1.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所以,“有”能给人带来便利,是因为“无”起了作用
2.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踮起脚的人不能久立;跨大步的人行走不稳。自我显露的不能显明;自以为是的不能彰显;自我夸耀的不能建立功勋;自高自大的不能长久。
3.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以上这些急躁炫耀的行为)用道的观点来看,就叫做剩饭、赘瘤,人们常常厌恶它们,所以通晓道义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
4.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认识、了解他人叫作聪明,而认识、了解自我才是真正的明智。能够战胜别人可以说是有力量的,而能够战胜自己才是刚强。
5.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懂得满足是富有的,勤勉而行的人有意志。不丧失立身之基的人能够长久,死而不朽的人就是长寿。
6.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 ,其微易散。
事物处于安稳状态的时候比较容易持守,问题还没有显露迹象的时候容易解决,事物脆弱的时候容易分离,事物细微的时候容易散失。
7.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在事情未发生时就做,治理国政要在祸乱刚刚萌芽的时候就将其扼杀。
8.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千里的远行,是从跨出第一步开始的。动手去做的就会坏事,有所把持的就会失去。
9.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因此,圣人不求有所作为就不会招致失败,不妄图执掌一切就不会丧失一切。
10.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人们做事情,总是在接近成功的时候遭遇失败。只有在事情快结束的时候仍然像刚开始时那样保持谨慎的态度,才不会把事情弄糟。
11.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因此,圣人想要常人所不想要的,从不重视稀有难得的货物。圣人总是学习常人所不学的,补救众人所常犯的过错。圣人以此辅助天地万物的自然发展,而不敢妄加干涉。
三 情境默写
(1)《老子》第十一章中指出“有”给人便利,“无”也发挥了作用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老子》第二十四章中指出自夸和自高自大的害处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老子》第三十三章中指出能了解、认识别人叫作智慧,能认识、了解自己才算聪明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老子》第三十三章中指出能战胜别人和能克制自己的弱点的重要性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老子》第六十四章中以树为喻,指出强大的事物都是从微小开始萌发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老子》第六十四章中指出做事情坚持如一,就不会失败的情况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老子》第十一章在列举三个例子之后,得出“ , ”的结论。
(8)在《老子》第二十四章中,老子用“ , ”作比喻,说“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的结果都是不好的,是不可取的。
(9)在老子看来,“知人”十分重要,但是“自知”更加重要,表现这一思想的句子是:“ , 。”
展开余下试题
(10)老子以树木为例,形象说明大的东西无不是从细小的东西发展而来的句子是:“ , 。”
(11)老子以“ , ”为喻,引出“自见者”“自是者”“自伐者”“自矜者”的后果都是不好的。
(12)老子认为,在最后关头仍像开始的时候那样谨慎从事,就不会让事情失败的句子是:“ , 。”
(13)老子以事物脆弱时容易分离、事物细小时容易散失的现象为例,说明解决问题要做到:“ , 。”
(14)《老子》第六十四章中体现“很遥远的行程,是从脚下那一小步走出来的”一句是:“ , 。”
(15)《老子》认为了解别人的人是智慧的,了解自己的人是高明通达的两句是:“ , 。”
(16)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论述积累的重要性,荀子在《劝学》中说“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老子》中说“ , 。”
(17)《老子》中,与“人贵有自知之明”表达的意思相同的句子是: , 。
(18)《老子》总是提醒世人注意观察日常事物那通常被忽视的一面。如通过观察车子、器皿、房室等日常事物,老子看到了“无”的意义,并得出“ , 。”的结论。
(19)《老子》对偏执的人、自以为是的人以及自我炫耀的人都给予了理性的警告,其中“ , ”两句是对自我夸耀之人的劝谏。
(20)《老子》不断强调积累的重要性,先用“合抱之木”来阐述,接着又以“ , ”来形象说理,最后指出走一千里路,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的道理。
(21)《老子》第十一章中指出“有”给人便利,“无”也发挥了作用的两句是: , 。
(22)《老子》第二十四章中指出自夸和自高自大的害处的两句是: , 。
(23)《老子》第三十三章中指出能战胜别人和能克制自己的弱点的重要性的两句是: , 。
(24)老子认为,人不但要了解别人,也要了解自己,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提高自身修养。
(25)老子以树木为喻,表达大的事物总是从小的东西发展起来的道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老子认为,在事情将成之时,人们不够谨慎,开始懈怠,所以出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结果。
(27)《〈老子〉四章》中,“ , ”两句说明一个对自己的事业执着追求的人,人可谢世,而精神、事业、价值却可以万古长青。
(28)《老子》中,认为应在问题没有发生时就提前应对,防患于未然的句子是“ , ”。
(29)《〈老子〉四章》中指出,人们做事总是在接近成功的时候失败,即“ ”,如果能做到“ ”就不会失败。
(30)《大学之道》中,提出普天之下,不论身份高低,都应将加强个人品性修养作为根本的句子是:“ , 。”
(31)《<老子>四章》中的“ , ”两句,指出了车子、器皿、屋室能供人方便利用的原因。
(32)司马迁曾在《史记》中评价项羽居功自傲,我们也可以引用《〈老子〉四章》中的“ , ”两句话来作出同样的评价
(33)我们常说要防患于未然,要未雨绸缪,在《老子四章》里也表达了同样的意思的句子是“ , ”。
(34)《<老子>四章》中,“ , ”两句以树为喻,说明强大的事物都是从细微的事物开始的。
(35)《〈老子〉四章》中指出事物脆弱的时候容易分离,事物细微的时候容易散失的句子是“ , ”。
(36)古语云:行百里者半九十。事情快要完成的时候,也要像开始时那样慎重,才不至于功败垂成。正如《<老子>四章》中所言:“ , 。”
(37)孔子用“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正面设喻,强调了积累和持之以恒的重要性。《〈老子〉四章》中的“ , ”用筑台设喻,表达了相近的意思。
(38)谚语“人贵有自知之明”,指一个人最可贵的是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这句话和《<老子>(四章)》中的“ , ”意思相近。
(39)孔子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课文《<老子>四章》中也讨论“知人”和“知己”关系的句子是“ , ”。
(40)《老子》四章中,写急躁冒进、自以为是、自我炫耀的行为,用道的观点来看,就叫做剩饭、赘瘤的句子是“ , ”。
【答案】
1、有之以为利 无之以为用
2、自伐者无功 自矜者不长
3、知人者智 自知者明
4、胜人者有力 自胜者强
5、合抱之木 生于毫末
6、慎终如始 则无败事
7、故有之以为利 无之以为用
8、 企者不立 跨者不行
9、知人者智 自知者明
10、合抱之木 生于毫末
11、企者不立 跨者不行
12、慎终如始 则无败事
13、为之于未有 治之于未乱
14、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
15、知人者智 自知者明
16、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
17、知人者智 自知者明
18、有之以为利 无之以为用
19、自伐者无功 自矜者不长
20、九层之台 起于累土
21、有之以为利 无之以为用
22、自伐者无功 自矜者不长
23、胜人者有力
24、知人者智 自知者明
25、合抱之木 生于毫末
26、民之从事 常于几成而败之
27、不失其所者久 死而不亡者寿
28、为之于未有 治之于未乱
29、常于几成而败之
上一篇:
《老子》四章《五石之瓠》分层练习
下一篇: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练习
标签:
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上
课文同步练习
相关:
关于“老子》四章”的其他试题
重磅: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