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课文同步练习

阅读:2  2025-09-15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上 课文同步练习
重磅: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练习
5.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练习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人之有是A四端也B犹其有四体也C有是四端而自谓D不能者E自贼者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先王:古代帝王,一般特指历史上尧舜禹汤文武几个有名的帝王。
B.孺子:儿童、幼儿。宋代苏轼《教战守策》:“今者治平之日久,天下之人骄惰脆弱,如妇人孺子。”
C.乡党:这里指同乡的人。周制,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乡,五百家为党。
D.四海:中国四境有海环绕,各按方位为“东海”“南海”“西海”和“北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认为,每个人都有同情心。古代圣贤之君正因为具有同情心,所以才会行仁政。而一旦施行仁政,天下就可以轻而易举地治理好。
B.从人性的前提推导政治,从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推导仁政。由于这种恻隐之心是人本身所固有的,所以,仁政也应该是天经地义的。这就是孟子的思路。
C.这一章是孟子“性善论”的精髓。孟子认为,人不会因为厌恶孩子的哭叫声而把他推下井去,由此可见人都具有恻隐之心,人性本是善良的。
D.孟子认为“不忍人之心”包含四个方面,即“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简称即为“四心”。而这“四心”是“仁义礼智”这四种道德范畴的发端。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2)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5.孟子认为“不忍人之心”包括哪些方面?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节选自《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浏览完整试题材料二:
孟子作《性善》之篇,以为人性皆善,及其不善,物乱之也。谓人生于天地,皆禀善性,长大与物交接者,放纵悖乱,不善日以生矣。若孟子之言,人幼小之时,无有不善也。微子曰:“我旧云孩子,王子不出。”纣为孩子之时,微子睹其不善之性。性恶不出众庶,长大为乱不变,故云也。羊舌食我初生之时叔姬视之及堂闻其啼声而还,曰:“其声,豺狼之声也。”遂不肯见。纣之恶,在孩子之时;食我之乱,见始生之声。丹朱生于唐宫,商均生于虞室。唐、虞之时,可比屋而封,所与接者,必多善矣。二帝之旁,必多贤矣。然而丹朱傲,商均虐,并失帝统,历世为戒。且孟子相人以眸子焉,心清而眸子瞭,心浊而眸子眨。人生目辄眨瞭,眨瞭禀之于天,不同气也,非幼小之时瞭,长大与人接,乃更眊也。性本自然,善恶有质。孟子之言情性,未为实也。然而性善之论,亦有所缘。一岁婴儿,无争夺之心,长大之后,或渐利色,狂心悖行,由此生也。
(节选自王充《论衡·本性篇》)
6.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羊舌食我A初生B之时C叔姬D视之E及堂F闻其啼声G而还
7.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所以,用来,与《答司马谏议书》中“故今具道所以”的“所以”意思相同。
B.让,推让,与《鸿门宴》中“大礼不辞小让”的“让”意思不同。
C.日,一天天,名词作状语,与成语“夜以继日”的“日”用法不同。
D.相,观察,与《论语·先进》中“愿为小相焉”的“相”意思不同。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看到有小孩要掉到井里,人们会感到惊骇怜悯,这种心理的产生是一种本能,不是因为要和小孩的父母结交,也不是为了博取名声。
B.每个人都有同情心、羞耻心、谦让心、是非心,但这只是发端,人们还要对其进行扩充,才能将其升华为仁义礼智等君子品格。
C.丹朱、商均在尧、舜的宫室里出生,他们接触的大多是善良、贤能的人,然而丹朱傲慢,商均暴虐,其结局也成了后世人们的警戒。
D.孟子认为人的心地清明眼珠就明亮,心地混浊眼珠就昏花;但王充认为人的眼珠幼小时都是明亮的,长大之后与人接触才变得昏花。
9.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2)孟子之言情性,未为实也。然而性善之论,亦有所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四年晋饥乞籴于秦缪公问百里奚,百里奚曰:“天灾流行,国家代有,救灾恤邻,国之道也。与之。”邳郑子豹曰:“伐之。”缪公曰:“其君是恶,其民何罪!”卒与粟,自雍属绛。明年秦饥,请籴于晋。晋君谋之,虢射曰:“往年天以晋赐秦,秦弗知取而贷我。今天以秦赐晋,晋其可以逆天乎?遂伐之。”惠公用虢射谋,不与秦粟,而发兵且伐秦。秦大怒,亦发兵伐晋。
(选自《史记·晋世家》)
材料二: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选自《孟子·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四A年B晋C饥D乞E籴F于G秦H缪I公J问K百L里M奚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伐”,攻打,征讨的意思,与“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中的“伐”意思相同。
B.“与”,给的意思,与“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中的“与”意思相同。
C.“是”,指示代词,“这”的意思,与“我是谁”的“是”用法不同。
D.“四海”,“天下”的意思,与“名扬四海”的意思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晋国在发生饥荒时向秦国请求援助,秦国的百里奚建议秦缪公应该援助晋国,因为救灾恤邻是国家间的道义。
B.孟子认为,人如果没有同情心、羞耻心、辞让心和是非心,就不能称之为人,这些心是仁、义、礼、智的基础。
C.第二年秦国饥荒,向晋国请求援助,晋国的惠公采纳了虢射的建议,决定不援助秦国,并且趁机攻打秦国。
D.孟子强调,如果一个人能够完全忽视这四种基本情感,那么他将无法在社会中生存,甚至连孝顺父母都做不到。
13.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虢射曰:“往年天以晋赐秦,秦弗知取而贷我。今天以秦赐晋,晋其可以逆天乎?”
(2)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14.根据材料一、二思考,如果缪公询问的是孟子,孟子和百里奚的观点会一致吗?为什么?
二、文言小题
15.选出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 )
A.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 伤害
B.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求取
C.非恶其声而然也 厌恶
D.若火之始然 这样
16.翻译下列的小题。
(1)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2)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
17.下列句子中,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怵惕:恐惧
B.贼其君者也 贼:伤害
C.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政:政令
D.知皆扩而充之矣 充:充实
18.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内交:结交
B.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要:求取
C.自贼者也 贼:小人
D.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 保:安定
19.下列各句中,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君子喻于义 喻:知晓


展开余下试题B.文胜质则史 史:粗野,鄙俗
C.自贼者也 贼:伤害
D.具此而已矣 具:完备,齐全
20.文言句式
判断句
①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省略句
②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③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状语后置句
④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正常语序是
21.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运:运动
B.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端:萌芽,发端
C.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 乍:刚刚
D.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达:到达
三、名篇名句默写
22.名句默写
(1)大学之道, ,在亲民, 。
(2)物有本末, ,知所先后, 。
(3)欲治其国者, 。欲齐其家者, 。
(4)物格而后知至, 。意诚而后心正, 。
(5)身修而后家齐, , 。
四、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孟子・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提出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的核心论点,再以 “孺子将入于井” 为例论证,接着推导 “四端”,最后阐明 “四端” 扩充与治国的关联,逻辑严密。
文中满含孟子对人性本善的坚定信念,以 “孺子入井” 例,见其对人天生有恻隐之心的笃定,传递出对人性美好的珍视。推导 “四端” 时,饱含对人皆有向善潜能的期许;阐明 “四端” 与治国关联,更藏着他渴望君主以仁政治国、让百姓安居乐业的深切关怀,情感真挚且具家国情怀。
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5.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练习》参考答案
1.BCE 2.D 3.C
4.(1)以怜恤别人的心情,实行怜恤别人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像在手掌上运转小东西一样容易了。(2)所有具有这四种发端的人,若晓得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就像泉水开始流淌。
5.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
6.CEF 7.A 8.D
9.(1)用怜爱别人的心去施行怜爱别人的政令,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运转东西一般容易。
(2)孟子说的人情天性,并不符合实际情况。然而人天性善良的说法,也有一定依据。
10.BDH 11.A 12.D
13.(1)虢射说:“去年上天把晋国赐给了秦国,秦国不知道夺取晋国,反而卖给了我们粮食。现在上天把秦国赐给了晋国,晋国难道可以违背天意吗?”
(2)如果一个人拥有这四种心,却说自己做不到(行善或为政),那么他就是在自我伤害;如果说他的君主做不到,那么他就是在伤害他的君主。
14.孟子和百里奚的观点会一致。因为孟子认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每个人都有内在的善良本性,百里奚认为“救灾恤邻,国之道也”。两者皆体现了“恻隐之心,善良之本”,都会支持“施仁政”。
15.D
16.(1)并非用来在同乡朋友间博取名誉,并非因为厌恶孩子的哭声才这样。
(2)有个善于制作防止手冻裂药物的宋人,世世代代都以漂洗丝絮为业。
17.C
18.C
19.B
20. “也”表示判断 省略主语“人” “之”之后省略介词“于” 非所以于乡党朋友要誉也
21.B
22.在明明德 在止于至善 事有终始 则近道矣 先齐其家 先修其身 知至而后意诚 心正而后身修 家齐而后国治 国治而后天下平
23.例文:守本心之善,筑仁政之基
《孟子・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一文,以严密的逻辑层层递进,从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的核心论点,到 “孺子入井” 的生动例证,再到 “四端” 的推导,最终落脚于 “四端” 扩充与治国的关联。字里行间,不仅彰显着孟子对人性本善的坚定信念,更饱含着他对个人向善、君主行仁政的深切期许,这份思想穿越千年,在今日依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孟子对人性本善的笃定,为我们守住内心道德底线提供了精神根基。“孺子将入于井” 的场景,之所以能让路人本能地产生恻隐之心,正因为这种善念是与生俱来的 “本心”。在当下社会,这份本心依然在闪耀:疫情期间,无数普通人自发组建志愿车队,为医护人员送餐;暴雨洪灾中,市民手拉手形成人墙,救援被困群众。他们并非为了名利,而是源于内心那份不忍他人受难的善念。反之,若有人丢弃这份本心,便会陷入道德滑坡 —— 从食品安全问题到学术造假事件,皆因 “恻隐之心” 的缺失。对我们而言,坚守孟子所倡导的本心之善,就是在面对是非时不迷失,在利益诱惑前不动摇,让善念成为指引言行的内在准则。
“四端” 的提出,更揭示了个人向善的成长路径与社会良序的构建之道。孟子将 “不忍人之心” 延伸为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认为这是仁、义、礼、智的开端。这意味着,善并非抽象的概念,而是可通过具体行动培育的品质。在校园里,主动帮助有困难的同学,是恻隐之心的体现;拒绝考试作弊,是羞恶之心的坚守;尊重师长、礼让同学,是辞让之心的践行;明辨对错、坚持原则,是是非之心的彰显。当每个个体都主动扩充 “四端”,将善念转化为实际行动,整个社会便会形成向上向善的风气。就像社区里的 “道德模范” 评选,正是通过表彰那些践行 “四端” 的普通人,让善的力量不断传递,推动社会文明的进步。
而孟子将 “四端” 与治国相联结的思考,更是为国家治理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他认为,君主若能扩充 “四端”,以仁心对待百姓,便能实现 “保民而王”。在当今时代,这一思想转化为 “以人民为中心” 的发展理念:从脱贫攻坚战中 “一个都不能少” 的承诺,到医保全覆盖为百姓撑起健康保护伞;从老旧小区改造提升居民生活质量,到 “双减” 政策减轻学生负担…… 这些举措,正是 “仁政” 思想在当代的生动实践,体现了国家对百姓的深切关怀。正如孟子所期盼的,当治理者始终怀揣对百姓的 “不忍人之心”,将百姓的需求放在首位,国家才能实现长治久安,百姓才能真正安居乐业。
孟子的 “不忍人之心” 思想,既是对人性美好的深刻洞察,也是对个人成长、社会发展、国家治理的智慧指引。在今日,我们依然需要坚守这份本心之善,主动扩充 “四端”,让善念照亮生活;而国家治理也需延续 “仁政” 的温度,以百姓之心为心。唯有如此,才能在个人与社会的互动中,实现人性的升华与社会的和谐,让孟子的智慧之光,在新时代继续闪耀光芒。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上 课文同步练习
相关:关于“人皆有不忍”的其他试题
重磅: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