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课文同步练习

阅读:2  2025-09-15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上 课文同步练习
重磅: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同步练习
5.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课后练习
第一部分:课内基础练习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15分。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怵惕:恐惧
B. 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贼:伤害
C.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政:政令
D. 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 充:充实
2.下列句中加横线“之”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人之有是四端也
A. 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B. 知皆扩而充之矣
C.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D. 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3.下列各句的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 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 B. 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C. 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D. 然后知生于忧患
4.下列加点词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先王:古代帝王,一般特指历史上尧舜禹汤文武几个有名的帝王。
B. 孺子:儿童、幼儿。宋代苏轼《教战守策》:“今者治平之日久,天下之人骄惰脆弱,如妇人孺子。”
C. 乡党:这里指同乡的人。周制,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乡,五百家为党。
D. 四海:中国四境有海环绕,各按方位为“东海”“南海”“西海”和“北海”。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孟子认为,每个人都有同情心。古代圣贤之君正因为具有同情心,所以才会行仁政。而一旦施行仁政,天下就可以轻而易举地治理好。
B. 从人性的前提推导政治,从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推导仁政。由于这种恻隐之心是人本身所固有的,所以,仁政也应该是天经地义的。这就是孟子的思路。
C. 这一章是孟子“性善论”的精髓。孟子认为,人不会因为厌恶孩子的哭叫声而把他推下井去,由此可见人都具有恻隐之心,人性本是善良的。
D. 孟子认为“不忍人之心”包含四个方面,即“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简称即为“四心”。而这“四心”是“仁义礼智”这四种道德范畴的发端。
6.下列有关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A. 孟子,名轲,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他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
B. 《孟子》与《大学》《中庸》《论语》合称为“四书”。
C. 孟子说过“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这里相近的人性就是发端仁义礼智信的“不忍人之心”。
D. 《孟子·告子》记录了孟子和告子之间有关人性、道德的讨论,是孟子“性善论”思想较为完整的体现。
7.下列关于《孟子》相关内容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孟子由不忍人之心推导出“行不忍人之政”,以情感为基础,推出理性结论,影响深远。
B. 虽然孟子周游列国受到礼遇,但他的政治主张却被讥为“迂阔”,其政治理想并没有能够实现,所以其晚年和孔子一样退而著述。
C.《孟子》原本并不在儒家经典之列,直到南宋朱熹将《孟子》列为“五经”之一,其地位才最终确立。
D. 《孟子》和《论语》都属于以记言为主的语体文,但后者简约、含蓄,前者则长于论辩,气势磅礴。
8.下列选项中,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A.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B. 谓其君不能者 仁也者,人也
C.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 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D. 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浏览完整试题第二部分:综合练习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题。
滕定公①薨。世子谓然友曰②:“昔者孟子尝与我言于宋,于心终不忘。今也不幸至于大故,吾欲使子问于孟子,然后行事。”
然友之邹,问于孟子。
孟子曰:“不亦善乎!亲丧,固所自尽也。曾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可谓孝矣。’诸侯之礼吾未之学也虽然吾尝闻之矣三年之丧齐疏之服飦粥之食自天子达于庶人三代共之。”
然友反命,定为三年之丧。父兄百官皆不欲,曰:“吾宗国③鲁先君莫之行,吾先君亦莫之行也,至于子之身而反之,不可。且志曰:‘丧祭从先祖。’”曰:“吾有所受之也。”
谓然友曰:“吾他日未尝学问,好驰马试剑。今也父兄百官不我足也,恐其不能尽于大事,子为我问孟子。”然友复之邹问孟子。
孟子曰:“然,不可以他求者也。孔子曰:‘君薨,听于冢宰,歠④粥,面深墨,即位而哭,百官有司莫敢不哀,先之也。’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草尚之风,必偃。是在世子。”
然友反命。世子曰:“然,是诚在我。”
五月居庐,未有命戒。百官族人可,谓曰知。及之葬,四方来观之。颜色之戚,哭泣之哀,吊者大悦。
(选自《孟子•滕文公上》,有删改)
【注】①滕定公:滕国国君。②世子:指滕文公。然友:滕文公的老师。③宗国:鲁国的始封祖和滕国的始封祖是兄弟,按照宗法制度,滕国尊称鲁国为宗国。④歠(chuò):饮,喝。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诸侯之礼/吾未之学也/虽然/吾尝闻之矣/三年之丧/齐疏之服/飦粥之食/自天子达/于庶人三代共之
B.诸侯之礼/吾未之学也/虽然/吾尝闻之矣/三年之丧/齐疏之服/飦粥之食/自天子达于庶人/三代共之
C.诸侯之礼/吾未之学也/虽然吾尝闻之矣/三年之丧齐疏之服/飦粥之食/自天子达/于庶人三代共之
D.诸侯之礼/吾未之学也/虽然吾尝闻之矣/三年之丧/齐疏之服作飦粥之食/自天子达于庶人三代/共之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薨,古代专称诸侯死亡,后来也泛称有爵位的大官死去。
B.大故,重大的事故,指大丧、凶灾之类。这里指滕定公去世。
C.冢宰,官名,在君王居丧期间主持丧事的官员。
D.有司,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用“有司”来泛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子让老师然友去向孟子请教办丧事的事情,然友回国报告后,太子便决定实行三年的丧礼,但父老官吏们对此不满。
B.太子担心处理不好实行三年丧礼的事情,于是再次派然友到邹国请教孟子。孟子认为这件事处理得好不好完全取决于太子。
C.太子在丧庐中住了五个月,没有颁布过任何命令。官吏族人都认为太子知礼。下葬时,太子面容悲伤,前来吊丧的人都非常满意。
D.从滕国太子丧父这件事上,我们可以看到儒家对于丧礼的观点,但对我们更有启发意义的,还是领导人尽孝的问题。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先君亦莫之行也,至于子之身而反之,不可。
(2)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草尚之风,必偃。
13.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孟子阐述了什么观点?
三、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5题。
“内圣外王”是儒家追求的最高境界。“内圣”指加强自我修养,践行君子人格,追求圣贤气象,做一个有德性的人。孔子对于“内圣”的构建寄托在“仁”的层面。如“子曰:‘克己复礼为仁’”约束自己,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就达到了仁者的境界。这是正面的阐释。也有反面阐释的,如“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自然非仁人君子所为。孔子敬畏天,他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外王”指经世济民,治国理政,注重政绩,做一个有事功的人。孔子认为,作为国君应“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即社会财富分配合理,社会秩序安定,这才是百姓__________的基础。他提倡“德政”,认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君主只有行德政,才能得到臣民的拥护。
内圣与外王是相辅相成的。( ),只有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和精神境界,才能够有资格和能力去治理国家、服务社会。而外王则是内圣的体现和延伸,通过治理国家、服务社会的实际行动,使个人可以进一步检验和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因此,儒家强调内圣与外王的统一,认为只有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才能够达到真正的理想人格和社会治理的典范。
孔子内圣外王思想的结合在于提倡表率与民本的道德教化思想。他认为道德示范在于上行下效,如果上位统治者僭越肆欲,肯定会激起庶民的贪欲失序。在位者如果秉持仁义,营造良性的政治生态环境,庶民备受环境的浸染,自然会有如影随形的仁义。
14. 填入文中第二段横线处的词语,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安居乐业 B.安身立命
C.民康物阜 D.丰衣足食
15. 将下列语句填入文中括号内,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内圣是外王的基础和前提
B.外王的基础和前提是内圣
C.没有内圣作为根基,外王便无从谈起
D.外王的实现离不开内圣的支撑
16.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答案
一1、【答案】C【解析】C选项,“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意思是“古代圣王由于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政”,政治。
2、【答案】A【解析】例句“之”是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A选项.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B选项.代词,代前文的“四端”。C选项.结构助词,的。D选项.代词,代“治天下”。
3、【答案】A【解析】【A选项.判断句,“也”表判断,译为有了四种发端却自认为不行的,是自暴自弃的人。B选项.状语后置句,应为“于孺子之父母内交”,译为:这不是用来去和这孩子的父母拉关系。C选项.状语后置句,应为“于乡党朋友要誉”,译为:这不是用来在相邻朋友中博得声誉。D选项.状语后置句,应为“于忧患生”,译为:这之后才知道在忧虑担心中生存。


展开余下试题4、【答案】D【解析】D选项,“四海:中国四境有海环绕,各按方位为‘东海’……”表述有误。依据语境“足以保四海”中“四海”指的是“天下”,古人常以四海和天下来指代中国。并不是指各按方位为“东海”“南海”“西海”和“北海”。
5、【答案】C【解析】C选项,“人不会因为厌恶孩子的哭叫声而把他推下井去”理解有误。文句“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恶其声而然也”的意思是“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面去了,必然会产生惊惧同情的心理……也不是因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产生这种惊惧同情心理的”,从这几句的翻译我们可以得知,孟子认为“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面去了,听到孩子的哭声,必然会产生惊惧同情的心理,一定会出手相助的,由此可见人都具有恻隐之心”,而不是“人不会因为厌恶孩子的哭叫声而把他推下井去”,故此项理解有误。
6、【答案】C【解析】C选项,“孟子说过‘性相近也,习相远也’”错,“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是孔子说的,不是孟子说的。
7、【答案】C【解析】C选项.“《孟子》列为‘五经’之一”错,“五经”指的是《诗》《书》《易》《礼》《春秋》。《孟子》应当是“四书”之一。“四书”是《大学》、《论语》、《孟子》、《中庸》。
8、【答案】C【解析】A选项.助词,的/代词,代芣苢。B选项.代词,……的人/助词,判断句的标志。C选项.介词,用。D选项.介词,在/介词,被。
二 9.B项,句子大意是:诸侯的礼节,我不曾专门学过,尽管如此,我还是听说过。三年的丧期,穿着粗布做的孝服喝稀粥,从天子一直到老百姓,夏、商、周三代都是这样的。“三年之丧”“齐疏之服”“飦粥之食”句式相同,中间应断开,排除C项;“庶人”作前句的宾语,故其后应断开,排除A、D两项。故选B。
10.C项,“在君王居丧期间主持丧事的官员”错。冢宰,官名,即太宰。殷商置,位次三公,为六卿之首。故选C。
11.D项,“但对我们更有启发意义的,还是领导人尽孝的问题”错。结合原文“孔子曰:‘君薨,听于冢宰,歠粥,面深墨,即位而哭,百官有司莫敢不哀,先之也。’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可见应是“领导人以身作则的问题”。故选D。
12.(1)我们历代的君主也没有这样实行过,到了您这里却违反规矩,是不行的。
(2)尊贵者的德行像风,卑微者的德行像草。草受风吹,必然随风倒。
本题关键词有:(1)莫,没有;之,代词,这样;至于,到;反,违反;(2)小人,卑微者;尚,受;偃,倒。
13.统治者(或管理者)的兴趣、爱好、习惯等,对下面的人有很大影响,统治者(或管理者)要以身作则。
解答这道题,可从原文中寻找关键句子,然后提炼出作者的观点,如从“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草尚之风,必偃”,可知统治者的爱好会极大地影响社会风尚,在上位者的德行会影响百姓的德行等,因此统治者(或管理者)要以身作则。
参考译文:
滕定公死了。太子对老师然友说:“上次在宋国的时候孟子和我谈了许多,我记在心里久久不忘。如今不幸父亲去世,我想请您先去请教孟子,然后再办丧事。”
然友便到邹国,去向孟子请教。
孟子说:“好得很啊!父母的丧事本来就应该尽心竭力。曾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候,依照礼节侍奉他们;父母去世,依照礼节安葬他们,依照礼节祭拜他们,就可以叫作孝了。’诸侯的礼节,我不曾专门学过,尽管如此,我还是听说过。三年的丧期,穿着粗布做的孝服喝稀粥,从天子一直到老百姓,夏、商、周三代都是这样的。”
然友回国复命,大子便决定实行三年的丧礼。滕国的父老百官都不愿意,说:“我们的宗国鲁国的历代君主没有这样实行过,我们历代的君主也没有这样实行过,到了您这里却违反规矩,是不行的。而且《志》上说过:‘丧礼、祭礼遵循祖先的成例。’”他们又说:“我们是有所根据的。”
太子对然友说:“我过去不曾做过什么学问,喜欢跑马舞剑。现在父老百官都对我不满意,担心我不能办好丧事,请您再替我去问问孟子吧!”然友再次到邹国请教孟子。
孟子说:“是啊。但这是不能要求别人的。孔子说过:‘君王死了,太子把一切政务都交给冢宰代理,自己每天喝稀粥,脸色深黑,就临孝子之位便哭泣,大小官吏没有谁敢不悲哀,这是因为太子带了头。在上位的人有什么喜好,下面的人一定就会喜好得更厉害。尊贵者的德行像风,卑微者的德行像草。草受风吹,必然随风倒。所以,这件事完全取决于太子。”
然友回国报告了太子。太子说:“是啊,这件事确实在我怎么做。”
于是太子在丧庐中住了五个月,没有颁布过任何政令。大小官吏和同族的人都很赞成,认为太子知礼。等到下葬的那一天,四面八方的人都来观看,太子面容的悲伤,哭泣的哀痛,使前来吊丧的人都非常满意。
三14、【答案】C【解析】横线处语境是说社会财富分配合理,社会秩序安定,百姓自然能够安稳地生活,故可填“安居乐业”或“安身立命”“丰衣足食”等。安居乐业:安定地生活,愉快地工作。安身立命:生活有着落,精神有所寄托。丰衣足食:形容生活富裕。民康物阜:人民平安,物产丰富,形容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的景象。“民康物阜”与前面的“百姓”语义重复,用这个成语会构成语病。
15、【答案】A【解析】根据第三段可知,括号内所填内容应是以“内圣”为表述对象,因此排除B、D两项。A项句式与后文“外王则是内圣的体现和延伸”句式结构一致,故选A。
16、【答案】如果在位者秉持仁义,营造良性的政治生态环境,庶民受到环境的浸染,自然会有如影随形的仁义。【解析】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两处语病:一是关联词位置不当,关联词语“如果”应放在主语“在位者”之前。二是动宾搭配不当,“备受”可改为“受到”。“备受”意思是受尽、尝尽,后面一般接一些表示积极或者消极的动作、行为或状态的词语,如“备受关注”“备受煎熬”“备受赞誉”等。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上 课文同步练习
相关:关于“人皆有不忍”的其他试题
重磅: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