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课后练习 第一部分:课内基础练习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15分。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怵惕:恐惧 B. 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贼:伤害 C.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政:政令 D. 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 充:充实 2.下列句中加横线“之”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人之有是四端也 A. 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B. 知皆扩而充之矣 C.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D. 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3.下列各句的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 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 B. 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C. 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D. 然后知生于忧患 4.下列加点词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先王:古代帝王,一般特指历史上尧舜禹汤文武几个有名的帝王。 B. 孺子:儿童、幼儿。宋代苏轼《教战守策》:“今者治平之日久,天下之人骄惰脆弱,如妇人孺子。” C. 乡党:这里指同乡的人。周制,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乡,五百家为党。 D. 四海:中国四境有海环绕,各按方位为“东海”“南海”“西海”和“北海”。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孟子认为,每个人都有同情心。古代圣贤之君正因为具有同情心,所以才会行仁政。而一旦施行仁政,天下就可以轻而易举地治理好。 B. 从人性的前提推导政治,从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推导仁政。由于这种恻隐之心是人本身所固有的,所以,仁政也应该是天经地义的。这就是孟子的思路。 C. 这一章是孟子“性善论”的精髓。孟子认为,人不会因为厌恶孩子的哭叫声而把他推下井去,由此可见人都具有恻隐之心,人性本是善良的。 D. 孟子认为“不忍人之心”包含四个方面,即“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简称即为“四心”。而这“四心”是“仁义礼智”这四种道德范畴的发端。 6.下列有关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A. 孟子,名轲,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他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 B. 《孟子》与《大学》《中庸》《论语》合称为“四书”。 C. 孟子说过“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这里相近的人性就是发端仁义礼智信的“不忍人之心”。 D. 《孟子·告子》记录了孟子和告子之间有关人性、道德的讨论,是孟子“性善论”思想较为完整的体现。 7.下列关于《孟子》相关内容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孟子由不忍人之心推导出“行不忍人之政”,以情感为基础,推出理性结论,影响深远。 B. 虽然孟子周游列国受到礼遇,但他的政治主张却被讥为“迂阔”,其政治理想并没有能够实现,所以其晚年和孔子一样退而著述。 C.《孟子》原本并不在儒家经典之列,直到南宋朱熹将《孟子》列为“五经”之一,其地位才最终确立。 D. 《孟子》和《论语》都属于以记言为主的语体文,但后者简约、含蓄,前者则长于论辩,气势磅礴。 8.下列选项中,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A.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B. 谓其君不能者 仁也者,人也 C.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 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D. 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