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课文同步练习

阅读:1  2025-09-15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上 课文同步练习
重磅: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
《老子》四章同步练习
第6课 《老子》四章
一、必备知识精练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故有道者不为处:为,做
B.自伐者无功 伐:夸耀
C.强行者有志 强行:强制进行
D.复众人之所过 复:弥补、补救
2.下列各项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B.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
C.其脆易泮
D.起于累土
3.下列选项中,与所给例句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
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A.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B.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C.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D.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4.指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解释其含义。
(1)自见者不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安易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其微易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不贵难得之货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老子,即老聃,相传姓李名耳,我国战国时期的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曾担任周朝管理藏书的史官。
B.《老子》一书又称《道德经》,共有八十一章传世,尽管其作者是否为老子尚有争议,但此书基本能反映老子的思想。
C.寿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诗经》《老子》等对其都有阐释。古人称长寿之尤者为上寿,其次是中寿、下寿。
D.牖,指室与堂之间的窗子。秦代以前的“窗”专指开在屋顶上的天窗,开在墙壁上的窗叫“牖”,秦时多用牖,而窗少见。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老子》在以车子、器皿、屋室等为例来阐释“有”与“无”的关系后,做总结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老子》对偏执的人、自以为是的人和自我炫耀的人都给予了理性的警告,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是对自我夸耀之人的劝谏。
(3)《老子》不断强调积累的重要性,先用“合抱之木”来阐述,接着又以“__________,__________”来形象说理,最后指出走一千里路,要从脚下第一步开始的道理。
(4)我们常说要防患于未然,要未雨绸缪,在《〈老子〉四章》里也表达了同样意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老子〉四章》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指出人可谢世,而精神、事业、价值却可以万古长青。
(6)了解别人很重要,认识自己更难能可贵,在《〈老子〉四章》中表达这一意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在老子眼里,水性有三:柔和,处下,变动。水,是柔顺温和的代名词。天上月光似水,人间柔情似水。水滋润山原,灌溉田畴,养鱼鱼肥,育花花俏,仿佛是布满大地的血脉,哺育着一切生命。与柔和联袂的,是善处众人之所恶。人生于世,都厌恶卑湿低下,而水, ① 。溪、谷、渊,广阔清旷,虚静幽深,水之趋下、善处,展现出来的正是不自大、不居功、谦和低调的博大襟怀。处处竞争、时相侵夺,在这个崇尚丛林法则的世界,水之处下,本质上是“善利万物而不争”。这里的“不争”,绝非得过且过、图安乐逸、什么事情也不干,而是以大气的姿态容纳百川。“不争”的最终结果是“天下莫能与之争”。水的柔和、处下,为其变化、运动埋下了伏笔。大千世界,水的变动是最神奇的。水化为汽,汽结为云雾雨露,悄悄然铺天盖地,夏雨滂沱,冬雪飘拂。因机而动之水,让这个世界呈现出多少迷人的景观:逶迤九曲的江河,韬光养晦的清潭,虎啸龙吟的飞瀑…… ② ,天下的自然美景大多就没有了灵魂。以水喻道,透视人生,这是贯穿于《道德经》的一条红线。《道德经》静水流深,体大思精,开创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


浏览完整试题7.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8.下列句中的“结”和文中加点的“结”,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春节将至,大街小巷都张灯结彩,到处洋溢着浓浓的节日气氛。
B.归根结底,我们应该以人民的需求为导向,不断改进我们的工作方式和方法。
C.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继承和传播人类文明的工具。
D.对我们来说,生命似乎太短暂了,不应用来结仇与记恨。
9.选段中作者评论:以水喻道,透视人生,这是贯穿于《道德经》的一条红线。请用“因为……所以……”的句式概括老子“以水喻道,透视人生”的三条至善之道,每条不超过10个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1题。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句话是“儒道互补”的很好诠释。
儒家士人以积极入世的精神力图治国安邦,有所作为,为了彰显道统的尊严和崇高而对自我修养指出了极高的要求,但世事常不如意,面对“有为”无望的情况下只能“无为”而治。道家的“无为”从根本上来说不完全是消极避世的。总体来说,老子的“无为”是遵循“道”的规律,顺应自然,根本的目的是“有为”,以退为进,以柔克刚。相比而言,庄子的“无为”则带有更多消极避世的色彩。
长期以来,道家的“无为”思想对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精神人格、身份认同有着深刻长远的影响。从积极方面说,“无为”的思想使传统士人在仕途不顺之时能够以退为进,①____,不急不躁,不气不馁,以辩证的态度和平和的心态面对逆境和挫折。但道家的“无为”带来的消极影响也不容小觑,易使中国知识分子走向②____和阳奉阴违,中国历史上不乏这样的典型人物。他们有的心口不一,一边高唱超尘脱俗,以老庄自饰,一边忙着攀龙附凤、升官发财;有的③____,故作清高,一边假装归隐,不理俗务,一边走终南捷径,时刻准备投怀送抱。
10.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1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二、关键能力构建
[2025福建三明高二期中考试]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材料一: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节选自《老子》)
材料二:是故君子之求胜也,以推让为利锐,以自修为棚橹,静则闭嘿泯之玄门,动则由恭顺之通路。是以战胜而争不形敌服而怨不构若然者悔吝不存于声色夫何显争之有哉!彼显争者,必自以为贤人,而人以为险诐者。实无险德,则无可毁之义。若信有险德,又何可与讼乎!险而与之讼,是柙兕而撄虎,其可乎?怒而害人,亦必矣。《易》曰:“险而违者讼,讼必有众起。”《老子》曰:“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是故君子以争途之不可由也。
是以越俗乘高,独行于三等之上。何谓三等?大无功而自矜,一等。有功而伐之,二等。功大而不伐,三等。愚而好胜,一等。贤而尚人,二等。贤而能让,三等。缓己急人,一等。急己急人,二等。急己宽人,三等。凡此数者,皆道之奇,物之变也。三变而后得之,故人莫能及也。夫唯知道通变者,然后能处之。是故孟之反以不伐,获圣人之誉。管叔以辞赏,受嘉重之赐。夫岂诡遇以求之哉?乃纯德自然之所合也。彼君子知自损之为益,故功一而美二。小人不知自益之为损,故一伐而并失。由此论之,则不伐者,伐之也。不争者,争之也。让敌者,胜之也。下众者,上之也。君子诚能睹争途之名险,独乘高于玄路,则光晖焕而日新,德声伦于古人矣。
(节选自《人物志·释争》)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标号涂黑。
是以战胜而争A不形B敌服而怨C不构D若然者悔E吝F不存于声色G夫何显H争之有哉!
2.下列对材料二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推让为利锐”与“具告以事”(《鸿门宴》)两句中的“以”用法相同。
B.“是故君子以争途之不可由也”与“为仁由己”(《论语》)两句中的“由”意思不同。
C.“贤而能让”与“是以太山不让土壤”(《谏逐客书》)两句中的“让”意思相同。
D.“凡此数者”与“范增数目项王”(《鸿门宴》)两句中的“数”意思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老子认为弯曲与保全、委屈与伸直、低洼与盈满、破旧与更新、少取与多得等都存在辩证关系。
B.君子求胜时,坚持推让的原则,努力提高自身修养,安静时坚守寂然不语,行动时遵从恭敬顺从。
C.君子只有做到“功大而不伐”“贤而能让”“急己宽人”,才能够超越世俗登至高处,获得意想不到的结果。
D.材料二举孟之反受孔子称赞与管叔受嘉重之赐的例子,说明了君子懂得自我贬损能够获得益处的道理。
4.把材料二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信有险德,又何可与讼乎!
(2)三变而后得之,故人莫能及也。
5.君子不争的原因有哪些?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
参考答案
一、必备知识精练
1.C
【解析】 强行:勤勉而行。
2.A
【解析】 B项,“行”同“形”;C项,“泮”同“判”,分离;D项,“累”同“蔂”,土筐。
3.C
【解析】 例句是状语后置句,“始于足下”应为“于足下始”。A项,状语后置句,“生于毫末”应为“于毫末生”。B项,状语后置句,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应为“于未有为之,于未乱治之”。C项,宾语前置句,其中的“自知”是“知自”的倒装,是“知道自己”的意思。D项,状语后置句,“起于累土”应为“于累土起”。
4.(1)形容词用作动词,显明
(2)形容词用作名词,安然未生变的时候
(3)形容词用作名词,细微的时候
(4)形容词用作动词,看重
5.A
【解析】 “战国时期”错,应该是“春秋时期”。
6.(1)故有之以为利 无之以为用
(2)自伐者无功 自矜者不长
(3)九层之台 起于累土


展开余下试题(4)为之于未有 治之于未乱
(5)不失其所者久 死而不亡者寿
(6)知人者智 自知者明
7.【答案】 ①却一贯追求低洼之所(或:总是往低处流); ②如果没有变化万千的水
【解析】 ①处,由“而水”可知,此处语意与前文构成转折关系;前文“人生于世,都厌恶卑湿低下”说的是人厌恶潮湿、低下之处,那么此处要说的就是水喜欢潮湿低洼之处,故可填“却一贯追求低洼之所”或“总是往低处流”之类的内容。②处,根据语境可知,此处要填写的是一个总结句;前文列举的是水的变化多端,以及水的变化带来的迷人的景观,后文“天下的自然美景大多就没有了灵魂”说的是假设的结果,那么此处需要填承接上文的假设条件,故可填“如果没有变化万千的水”之类的内容。
8.C
【解析】 文中加点的“结”是动词,凝聚,凝结。A项,动词,在条状物上打疙瘩或用这种方式制成物品。B项,动词,结束,了结。C项,动词,凝聚,凝结。D项,动词,发生某种关系。
9.【答案】 ①因为柔和(或“不争”),所以强大(或“刚强”)。②因为处下,所以博大。③因为变动,所以神奇。
【解析】 “以水喻道,透视人生”出现在文段的最后,是对文段的总结性评价,所以概括老子关于水的“三条至善之道”,需要从前文提取信息。前文一共提到了水的三种特性:柔和,处下,变动。那么答案很明确了,就是概括出水的三种特性所折射出的人生。题目要求用“因为……所以……”的句式概括,那么水的三种特性即是因,找到对应的果即可得出答案。由“水之处下,本质上是‘善利万物而不争’”“‘不争’的最终结果是‘天下莫能与之争’”可概括出水之强大;由“水之趋下、善处,展现出来的正是不自大、不居功、谦和低调的博大襟怀”可概括出水之博大;由“大千世界,水的变动是最神奇的……迷人的景观”可概括出水之神奇。最后,用关联词将句子连缀起来即可。
10.【答案】 儒家士人以积极入世的精神力图治国安邦,有所作为,为了彰显道统的尊严和崇高而对自我修养提出了极高的要求,但世事常不如意,在“有为”无望的情况下只能“无为”而治。
【解析】 画波浪线部分有两处语病:①搭配不当,“指出……要求”动宾搭配不当,可改为“提出……要求”;②结构混乱,“面对‘有为’无望的情况下”句式杂糅,可改为“面对……的情况”或“在……的情况下”。
【知识拓展】
常见的杂糅句式 正确形式
是由于……决定的 是由……决定的/是由于……
是为了……为目的 是为了……/是以……为目的
他的死是为了……而死的 他的死是为了……/他是为了……而死的
……的原因,是因为…… ……的原因是……/……是因为……
……的原因主要是……所致 ……的原因主要是……/……主要是……所致
是由于……的结果 是由于……/是……的结果
关键的问题是……在起决定作用 关键的问题是……/是……在起决定作用
经过……下 经过……/在……下
……的特点是……的独到之处 ……的特点是……/……有……的独到之处
大多是以……为主 大多是……/以……为主
对于……问题上 对于……问题/在……问题上
有……组成 有……/由……组成
靠的是……取得的 靠的是……/是靠……取得的
本着……为原则 本着……的原则/以……为原则
11.【答案】 ①韬光养晦 ②趋炎附势③沽名钓誉
【解析】
定意 定词
① 结合前文“‘无为’的思想使传统士人在仕途不顺之时能够以退为进”和后文“不急不躁,不气不馁,以辩证的态度和平和的心态面对逆境和挫折”可知,传统士人在人生失意时往往选择隐藏起自己的才能,隐形遁迹,修身养性,以等待时机 韬光养晦
② 根据后文的说明可知,此处所填成语与“有的心口不一,一边高唱超尘脱俗,以老庄自饰,一边忙着攀龙附凤、升官发财”对应 趋炎附势
③ 由后文“故作清高,一边假装归隐,不理俗务,一边走终南捷径,时刻准备投怀送抱”可知,有的人归隐不理俗务是伪装出来的,其目的是通过这种方式来谋取名誉,以获得进身的机会 沽名钓誉
【词语积累】
韬光养晦:比喻隐藏才能,不使外露。
趋炎附势:奉承依附有权有势的人。
沽名钓誉:指用某种手段骗取名誉。
幻灯片25
二、关键能力构建
1.【答案】 BDG
【解析】 “战胜而争不形”和“敌服而怨不构”,结构相同,各自独立成句,故在B、D处分别断开;“夫”为句首发语词,其前即G处应断开。
2.C
【解析】 A项,正确。两者都是介词,把。B项,正确。前者指践行,后者指听凭。C项,错误。前者指谦让,后者指拒绝,两者意思不同。D项,正确。前者指若干,后者指屡次、多次。
3.D
【解析】 “说明了君子懂得自我贬损能够获得益处的道理”错误。根据材料二中的“孟之反以不伐,获圣人之誉”可知,孟之反是谦逊淡然,而不是自我贬损;根据“管叔以辞赏,受嘉重之赐”可知,管叔淡泊名利,这也不是自我贬损。他们二人均没有自我贬损,也就不能说明君子懂得自我贬损能够获得益处的道理。
4.(1)【答案】 如果确实背弃了道德,又何必与他争论呢!(关键词“信”“险德”“讼”)
(2)【答案】 经过三等变化之后才能达到上等境界,所以常人不能达到。(关键词“三变”“得”“及”)
5.【答案】 ①不与人争,天下才没有与自己相争的人。②不与人争会使对手屈服而不构成怨恨。③与人相争的道路凶险,会受到伤害。④不与人争反能收到争的效果。
【解析】
材料相关信息 答案
材料一“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答案①
材料二“是以战胜而争不形,敌服而怨不构” 答案②
材料二“险而违者讼,讼必有众起”“君子诚能睹争途之名险” 答案③
材料二“不伐者,伐之也。不争者,争之也。让敌者,胜之也。下众者,上之也” 答案④
参考译文
材料一:弯曲才能保全,委屈才能伸直,低洼才能盈满,破旧才能更新,少取才能多得,贪多反而惑乱。因此圣人坚守大道(一),为天下的楷模(式)。不自我表现,因此聪明;不自以为是,因此彰显;不自我炫耀,因此有功;不自我骄傲,因此长久。正因为不与人争,天下的人没有谁能与他争。古代所说的“弯曲才能保全”,难道是空话吗?确实(诚)能保全而归复自然(归)。
材料二:因此君子求胜的办法是,把推辞和谦让作为锋利的武器,把自我修养作为城楼与大盾(用来防御),安静时则关闭寂然不语(嘿泯)的大门,行动时则遵从恭敬顺从的通行之路。所以他能取胜而不(与人)形成竞争,使对手屈服而不构成怨恨。像这样的人悔恨就不会在声音和脸上显现出来,又怎么会产生公开的竞争呢!那些公开与人竞争的人,一定是自以为是贤人,而别人却认为他是阴险邪僻(险诐)的人。(如果他)确实没有背弃道德,那么就没有可以诋毁的道理。如果确实背弃了道德,又何必与他争论呢!与阴险的人(“险”,形容词活用为名词)争论,就好像把犀牛关进笼中,接近被逼到绝境的老虎一样,这怎么可以呢?(如果这样,)他们就会发怒而害人,这是必然的。《易》说:“阴险而违背常规的人会引起争论,必然会引起更多的人参与纷争。”《老子》说:“正因为不与人争,天下的人没有谁能与他争。”所以君子认为竞争之路不可行啊。
因此要超越世俗登至高处,独自行走在三等之上。什么是三等?没有大功却自我夸耀,是一等。有功却自我夸耀,是二等。立有大功却不自夸,是三等。愚钝却争强好胜,是一等。贤能又能推崇别人,是二等。贤能又能谦让别人,是三等。对自己宽松对别人严格,是一等。对自己和别人都严格,是二等。对自己严格对别人宽松,是三等。所有的这几等,都是争和让的道理的具体表现,反映出事物的变化。经过三等变化之后才能达到上等境界,所以常人不能达到。只有知道道理通晓变化的人,才能够处在上等的位置。所以孟之反因为(以)不自夸,受到孔子的称赞。管叔因为推辞赏赐,受到重重的嘉奖。怎么能说这些是用不正当的手段获取的呢?这是纯正的道德从内心自然流露,又与争让变化的道理相吻合啊。君子知道自我贬损是有益的,所以能做一件事而收到两种好的结果。小人不知道自满会招致损失,所以自我夸耀而失去双倍的东西。由此来说,不自夸却受到夸赞,不争名夺利却收到争的效果,谦让对手却能够战胜他。处在众人之下,最终却在众人之上。君子如果(诚)能够看到与人竞争的道路之凶险,独自踏上玄妙的道路,就会光辉四射而获得日新月异的进步,品德和名声等同(伦)于古代的贤人。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上 课文同步练习
相关:关于“老子》四章”的其他试题
重磅: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