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课文同步练习
阅读:1 2025-09-15
标签:
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上
课文同步练习
重磅:
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
《兼爱》同步练习
7 兼 爱
一、课内夯基
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
(1)交相恶则乱:
(2)具此而已矣:
(3)故贼人以利其身:
(4)若此则天下治:
(5)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
(6)视父兄与君若其身:
2.请找出下面句子中的古今异义词,并解释其古义。
大夫各爱其家:
3.请对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进行解释。
(1)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
(2)故窃异室以利其室:
(3)焉能治之:
(4)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
(5)具此而已矣:
(6)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
(7)恶施不慈:
(8)使天下兼相爱:
4.下列各句中,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必知乱之所自起 B.故贼人以利其身
C.故不孝不慈亡 D.故天下兼相爱则治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故亏父而自利
A.虽至天下之为盗贼者 B.故贼人以利其身
C.兄之不慈弟 D.故窃异室以利其室
6.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
A.故亏父而自利
B.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
C.当察乱何自起
D.其坚不能自举也
7.下列对文学知识和课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圣人,指德高望重、有大智、已达到人类最高最完美境界的人,有时也专指孔子,封建时代也用作对君主的尊称。
B.孝,指孝顺父母,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悌,指爱护弟弟,引申为爱护家人。
C.盗贼,古人注:“盗贼通名,分而言之,则私窃谓之盗,劫杀谓之贼。”与现代汉语中“盗贼”的释义不同。
D.子墨子,是墨子的弟子对他的尊称,后一个“子”跟“老子”“孔子”“庄子”“孙子”中“子”的含义和用法相同。
8.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
译文:
(2)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
译文:
9.【学习提示关键点】墨子是如何论述兼爱对于治理天下的重要性的?
二、综合练习
[2024·河北石家庄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叶公子高①问政于仲尼,仲尼曰:“政在悦近而来远。”哀公问政于仲尼,仲尼曰:“政在选贤。”齐景公问政于仲尼,仲尼曰:“政在节财。”三公出,子贡问曰:“三公问夫子政一也,夫子对之不同,何也?”仲尼曰:“叶都大而国小,民有背心,故曰‘政在悦近而来远’。鲁哀公有大臣三人,外障距诸侯四邻之士,内比周而以愚其君,使宗庙不扫除,社稷不血食者,必是三臣也,故曰‘政在选贤’。齐景公筑雍门,为路寝②,一朝而以三百乘之家赐者三,故曰‘政在节财’。”
或曰:仲尼之对,亡国之言也。叶民有倍心,而说之“悦近而来远”,则是教民怀惠。惠之为政,无功者受赏,而有罪者免,此法之所以败也。法败而政乱,以乱政治败民,未见其可也。且民有倍心者,君上之明有所不及也。不绍叶公之明,而使之悦近而来远,是舍吾势之所能禁而使与下行惠以争民,非能持势者也。夫尧之贤六王之冠也舜一徙而成邑而尧无天下矣。有人无术以禁下,恃为舜而不失其民,不亦无术乎?明君见小奸于微,故民无大谋;行小诛于细,故民无大乱。此谓“图难于其所易也,为大者于其所细也”。今有功者必赏,赏者不得君,力之所致也;有罪者必诛,诛者不怨上,罪之所生也。民知诛赏之皆起于身也,故疾功利于业,而不受赐于君。“太上,下智有之。”此言太上之下民无说也,安取怀惠之民?上君之民无利害,说以“悦近来远”,亦可舍已。
(节选自《韩非子·难三》)
浏览完整试题
材料二:
叶公子高问政于仲尼曰:“善为政者若之何?”仲尼对曰:“善为政者,远者近之,而旧者新之。”子墨子闻之曰:“叶公子高未得其问也,仲尼亦未得其所以对也。叶公子高岂不知善为政者之远者近也,而旧者新是哉?问所以为之若之何也,不以人之所不智告人,以所智告之,故叶公子高未得其问也,仲尼亦未得其所以对也。”
(节选自《墨子·耕柱》)
[注] ①叶公子高:楚国大夫,姓沈,名诸梁,字子高,因封地在叶,所以称叶公子高。②路寝:君主居住的正屋,此指建有齐景公正室的高台,即路寝之台。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写在答题线上。
夫尧A之贤B六王C之冠也D舜一徙E而成F邑G而尧无H天下矣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来,是“使……到来”,“烛之武退秦师”的“退”是“使……退”,两者用法相同。
B.倍,同“背”,指背弃,背叛,与《鸿门宴》“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中“倍”词义相同。
C.恃,依靠,依仗,与现在所说“有恃无恐”“恃才傲物”两词中的“恃”词义不同。
D.智,同“知”,知道,了解,与《<老子>四章》中“知人者智”中的“智”词义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叶公子高、鲁哀公及齐景公均向孔子请教治国的方略,同一问题孔子给出不同答案。子贡对此不解,后经孔子解释,才知三国人心向背不同。
B.圣明的君主善于在细微处发现小的坏事,在小事上实行轻罚,所以民众没有大的阴谋与动乱,这值得那些只知依赖效仿舜的君主们学习。
C.墨子认为叶公子高不懂得如何达到“近远者,新旧者”这一目的的方法,但其提问时并未让孔子明白自身的疑惑,故其没有恰当提问。
D.面对孔子对叶公子高有关政事的回答,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评判。有的人认为孔子的回答属于亡国之言,而墨子则认为孔子属于无效作答。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民知诛赏之皆起于身也,故疾功利于业,而不受赐于君。
译文:
(2)善为政者,远者近之,而旧者新之。
译文:
14.有人称“仲尼之对,亡国之言也”,请结合材料一阐述其为何有此论断。
三、专项练习
15.请用斜线“/”为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其为宫室何?以为冬以圉风寒,夏以圉暑雨,有盗贼加固者,芊 不加者去之。其为甲盾五兵何以为以圉寇乱盗贼若有寇乱盗贼有甲盾五兵者胜无者不胜是故圣人作为甲盾五兵凡为甲盾五兵加轻以利坚而难折者芊 不加者去之
(节选自《墨子·节用上》)
7 兼 爱
答案
1.(1)恶:憎恨。(2)具:完备、齐全。(3)贼:残害,损害。(4)治:治理得好,太平。(5)攻:治疗。(6)视:看待。
2.大夫:古代官名。家:卿大夫的封地。
3.(1)以:介词,把。(2)以:目的连词,来,用来。(3)焉:连词,乃、则。(4)然:(像)……一样。(5)而已:罢了。(6)犹:仍然,还。(7)恶:怎么。(8)兼:同时,一起。
4.C [解析] “亡”同“无”。
5.D [解析] 例句与D项中的加点词都是使动用法。亏:使受损失。利:使受利。A项,盗:动词用作名词,偷窃财物的人。B项,贼:名词用作动词,伤害。C项,慈:形容词用作动词,慈爱。
6.B [解析] B项为判断句,其他三项均为宾语前置句。
7.B [解析] B项,“悌,指爱护弟弟,引申为爱护家人”错误。悌,指敬爱哥哥,引申为顺从长上。
8.(1)弟弟爱自己而不爱兄长,因而使兄长受损失而自己得利。
(2)看待弟弟、子女与臣下像看待自身,怎么会做出不慈的事呢?所以不孝不慈的现象就没有了。
[解析] (1)“弟自爱”,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弟爱自”;“亏”,使动用法,使受损失;“利”,使动用法,使……获利;“自利”,宾语前置。(2)“视”,看待;“弟子”,弟弟、子女;“若”,如同、像;“恶”,相当于“何”“怎么”;“恶施”,怎么实行;“亡”,同“无”,没有。
9.①首先提出要治理天下,必须知道乱之所自起,否则就无法达成目的;然后分析天下乱起不相爱,批判战国时代伦理崩坏,诸侯攻伐的社会现实;再进一步从正面立意,指出兼相爱就能消除乱象,则天下大治;最后总结明确观点,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鼓励人们奉行兼爱思想。②文章主要使用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和反复论证、正反强调的方法进行论述。
10.BDG [解析] “尧之贤”做主语,“六王之冠也”做“尧之贤”的谓语,故可在B处断开;“六王之冠也”中的“也”表判断,置于句末,故应在D处断开;第二个“尧”做主语,“无”做谓语,“而”表结果放在句首,故应在G处断开。
11.C [解析] C项,“词义不同”错误。都是“依靠、依仗”的意思。
12.A [解析] A项,“三国人心向背不同”错误,从原文可知,孔子回答不同是因为三国国内形势不同,叶地是人心背离,鲁国是奸臣当道,齐国是君王不知节约财力,故“人心向背”错误。
13.(1)民众知道受罚受赏的原因都在于自己,所以努力在事业上谋取功利,而不接受君主的恩赐。
(2)善于施政的人,(对于)远方的人,要亲近他们,(对于)老朋友,要像新交一样友好。
[解析] (1)“诛赏”,责罚与奖赏;“身”,自己、自身;“疾”,用力、奋力、努力。(2)“为”,动词,实施、治理;“近”,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亲近;“新”,形容词用作动词,像新交一样友好。
14.①“悦近而来远”是一种寄希望于恩赐的治国手段,而这种手段治理国家是行不通的。②叶地百姓有背叛之意,正确的做法是君主在明察方面有所长进,而非使用恩惠丧失自身权势的制约作用。③高明君主治理下的民众,认为受赏受罚皆源于自身,而非君主,因此取悦近者、招徕远者的策略也就没有实施的必要。
[解析] 根据“说之‘悦近而来远’,则是教民怀惠。惠之为政,无功者受赏,而有罪者免,此法之所以败也……是舍吾势之所能禁而使与下行惠以争民,非能持势者也”可概括①。
根据“叶民有倍心”“明君见小奸于微,故民无大谋;行小诛于细,故民无大乱。此谓‘图难于其所易也,为大者于其所细也’”可概括②。
根据“今有功者必赏,赏者不得君,力之所致也;有罪者必诛,诛者不怨上,罪之所生也……‘太上,下智有之。’此言太上之下民无说也,安取怀惠之民?上君之民无利害,说以‘悦近来远’,亦可舍已”可概括③。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叶公子高向孔子询问治国的方法,孔子说:“治国的方法在于使近者高兴,使远者到来归服。”鲁哀公向孔子询问治国的方法,孔子说:“治国的方法在于选用贤才。”齐景公向孔子询问治国的方法,孔子说:“治国的方法在于节约财力。”这三个人走了,子贡问道:“三个人问您的同样是治国的方法,您回答他们的话却不同,为什么?”孔子说:“叶公的封地,城市大而国都小,民众有背叛之心,所以我说‘治国的方法在于使近者高兴,使远者到来归服’。鲁哀公有三个执政大臣,他们对外阻挡四邻诸侯的士人到鲁国来,对内结党营私来愚弄君主,使宗庙得不到洒扫,土地神谷神得不到牺牲祭祀,一定是这三个大臣。所以我说‘治国的方法在于选用贤才’。齐景公修筑雍门,建造路寝高台,一个早上就赏赐了三个人,每个人都得到可以出三百套马车的户数,所以我说‘治国的方法在于节约财力’。”
展开余下试题
有人说:孔子的回答,是亡国的论调。叶地民众对国君有背叛之心,孔子却劝说叶公“使近者高兴,远者到来归服”,这便是要教人寄希望于恩赐。以恩赐作为治国手段,无功可以得赏,有罪可以免罚,这是法制败坏的原因。法制败坏,政治就会混乱,用乱政治理乱民,没有见过行得通的。况且民众有背叛之心,是由于君主的英明有不能到达的地方。不使叶公继续发展他的英明,却让他取悦近者而招徕远者,这是舍弃自身权势的制约作用,却使他和臣下一样用施惠手段去争夺民众,这不是能掌握权势的办法。尧的贤明,列于尧、舜、禹、汤、文、武六王之首,然而舜搬迁一次,所到之处就形成新的城邑,结果尧失去了天下。有人不能用方法来控制臣下,只依赖仿效舜而不失民心,不也是没有治国的办法吗?明君能从细微处发现小的奸邪,所以民众没有大阴谋;对小事实行轻罚,所以民众没有大的动乱。这就叫作“处理难事要从易处着手,处理大事要从小处开始”。现在有功的人一定得赏,受赏的人并不感激君主的恩德,因为这是他出力得来的;有罪过的人一定受到处罚,受罚的人并不怨恨君主,因为这是他的罪行造成的。民众知道受罚受赏的原因都在于自己,所以努力在事业上谋取功利,而不接受君主的恩赐。“最高明的君主,民众仅知道有那么一个人而已。”这是说,最高明的君主统治下的民众对君主没有什么喜欢不喜欢,哪里还有什么希望获得恩赐的民众呢?最高明的君主统治下的民众对君主不讲利害(无喜欢和憎恶),用“使近者高兴,使远者到来归服”的话劝说君主,也是可以舍弃的!
材料二:
叶公子高向孔子问施政之道,说:“善于施政的人是什么样呢?”孔子回答说:“善于施政的人,(对于)远方的人,要亲近他们,(对于)老朋友,要像新交一样友好。”墨子听了说:“叶公子高没有提出恰当的问题,孔子也未能正确地回答。叶公子高难道会不知道善于施政的人要亲近远方的人,对故旧要待之如新吗?他是问要怎么样去做。不拿别人不知道的告诉人家,而拿人家已经懂的去告诉人家,所以说,叶公子高没有提出恰当的问题,孔子也没有正确地回答。”
15.其为甲盾五兵何/以为以圉寇乱盗贼/若有寇乱盗贼/有甲盾五兵者胜/无者不胜/是故圣人作为甲盾五兵/凡为甲盾五兵/加轻以利/坚而难折者/芊 不加者去之/
[解析] “其为甲盾五兵何”句意独立完整,其后断开;“以圉寇乱盗贼”,“寇乱盗贼”做“圉”的宾语,其后应断开;“若有寇乱盗贼”,“寇乱盗贼”做“有”的宾语,其后应断开;“有甲盾五兵者胜”“无者不胜”意思相对,各自断开;“是故圣人作为甲盾五兵”,“是故”表原因,一般位于句首,其前断开;“圣人”是主语,“作为”是谓语,“甲盾五兵”是宾语,本句主谓宾齐全,结构完整,独立成句;“凡为甲盾五兵”,“甲盾五兵”做“为”的宾语,其后应断开;“轻以利”“坚而难折者”都是“加”的宾语,各自断开。
[参考译文]
他们建造房屋是为了什么呢?认为冬天用以抵御风寒,夏天用以防御炎热和下雨。有盗贼侵入能够使防守更加坚固的,就使用它;反之,没有这些用处而只是华美的,就舍弃不用它。他们制造铠甲、盾牌和戈矛等五种兵器是为了什么呢?用以抵御外寇和盗贼。如果有外寇盗贼,拥有铠甲、盾牌和戈矛等五种兵器的就胜利,没有的就失败。所以圣人制造铠甲、盾牌和戈矛等五种兵器。凡是制造铠甲、盾牌和戈矛等五种兵器,轻便锋利、坚硬而难折的,就拿来使用;至于那些华而不实的武器,则一律舍弃不用。
上一篇:
《大卫·科波菲尔(节选)》练习
下一篇:
《兼爱》练习
标签:
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上
课文同步练习
相关:
关于“兼爱》同步”的其他试题
重磅: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