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课文同步练习

阅读:1  2025-09-15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上 课文同步练习
重磅: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
《兼爱》练习
7.《兼爱》练习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晋王进屯永济,张彦选银枪效节五百人,皆执兵自卫,诣永济谒见,王登驿楼语之曰:“汝陵胁主帅,残虐百姓,数日中迎马诉冤者百馀辈。我今举兵而来,以安百姓,非贪人土地。汝虽有功于我,不得不诛以谢魏人。”遂斩彦及其党七人,余众股栗。王召谕之曰:“罪止八人,馀无所问。自今当竭力为吾爪牙。”众皆拜伏。明日,王缓带轻裘而进,令张彦之卒擐甲执兵,翼马而从,仍以为帐前银枪都。
贺德伦帅将吏请晋王入魏州城慰劳。既入,德伦上印节,请王兼领天雄军,王固辞,曰:“比闻汴寇侵逼贵道,故亲董师徒,远来相救。又闻城中新罹涂炭,故暂入存抚。明公不垂鉴信,乃以印节见推,诚非素怀。”德伦再拜曰:“今寇敌密迩,军城新有大变,人心未安。德伦腹心纪纲为张彦所杀殆尽,形孤势弱,安能统众!一旦生事,恐负大恩。”王乃受之。
戊戌,晋王引兵趣望都,契丹逆战,晋王以亲军千骑先进,遇奚酋秃馁五千骑,为其所围。晋王力战,出入数四,自午至申不解。李嗣昭闻之,引三百骑横击之,虏退,王乃得出。因纵兵奋击契丹大败,逐北至易州。
(《资治通鉴·后梁纪》,有删改)
材料二:
高季兴在洛阳,帝左右伶宦求货无厌,季兴忿之。帝欲留季兴,郭崇韬谏曰:“陛下新得天下诸侯不过遣子弟将佐入贡惟高季兴身自入朝当褒赏以劝来者;乃羁留不遣,弃信亏义,沮四海之心,非计也。”乃遣之。季兴倍道而去,至许州,谓左右曰:“此行有二失:来朝一失,纵我去一失。”又谓将佐曰:“新朝百战方得河南,乃对功臣举手云,‘吾于十指上得天下,’矜伐如此,则他人皆无功矣,其谁不解体!又荒于禽色,何能久长!吾无忧矣。”乃缮城积粟,招纳梁旧兵,为战守之备。
夏六月,帝苦溽暑,于禁中择高凉之所,皆不称旨。帝命允平营楼,日役万人,所费巨万。崇韬谏曰:“今两河水、旱,军食不充,愿且息役,以俟丰年。”帝不听。
(《资治通鉴·后唐纪》,有删改)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陛下新得A天下B诸侯不过遣子弟C将佐D入贡E惟高季兴F身自入朝G当褒赏H以劝来者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得不诛以谢魏”与《鸿门宴》“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中“谢”词义相同。
B.“王缓带轻裘而进”中的“缓带轻裘”与《登泰山记》中“明烛天南”中“烛”字用法相同。
C.“亲董师徒”中的“董”与《谏太宗十思疏》“董之以严刑”中“董”词义不同。
D.“以印节见推”中的“见”与《答司马谏议书》“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中的“见”用法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晋王李存勖平定魏州之乱时,能审时而为,宽严相济,斩杀了前来投降的张彦及其同伙,又收服了战斗力很强的银枪效节军。
B.晋王李存勖英勇善战又能身先士卒,在和契丹作战时,他奋力冲战,以少胜多,突破敌人包围,一直将契丹军追到易州。
C.高季兴在洛阳时对庄宗左右的伶宦贪婪索求财物的行为感到愤怒,他离开时对新朝的统治表示了担忧,并开始战守之备。
D.庄宗李存勖苦于盛暑湿热下令让允平建宫殿,每天役使工匠上万人,花费巨大。崇韬劝谏庄宗等到丰年再建,但他没有听从。


浏览完整试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罪止八人,馀无所问。自今当竭力为吾爪牙。
(2)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兼爱》)
5.材料二中,可以看出后唐的灭亡有哪些原因?请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荀卿载孔子之言曰:“由,智者若何?仁者若何?”子路曰:“智者使人知己,仁者使人爱己。”子曰:“可谓士矣。”子曰:“赐,智者若何?仁者若何?”子贡曰:“智者知人,仁者爱人。”子曰:“可谓士君子矣。”子曰:“回,智者若何?仁者若何?”颜渊曰:“智者知己,仁者爱己。”子曰:“可谓明君子矣。”是诚孔子之言欤?吾知其非也。夫能近见而后能远查,能利狭而后能泽广,明天下之理也。故古之欲知人者,必先求知己,欲爱人者,必先求爱己,此亦理之所必然,而君子之所不能易者也。请以事之近而天下之所共知者谕之。
今有人于此不能见太山于咫尺之内者则虽天下之至愚知其不能察秋毫于百步之外也,盖不能见于近,则不能察于远,明矣。而荀卿以谓知己者贤于知人者,是犹能察秋毫于百步之外者为不若见太山于咫尺之内者之明也。今有人于此,食不足以厌其腹,衣不足以周其体者,则虽天下之至愚,知其不能以赡足乡党也,盖不能利于狭,则不能泽于广,明矣。而荀卿以谓爱己者贤于爱人者,是犹以赡足乡党为不若食足以厌腹、衣足以周体者之富也。由是言之,荀卿之言,其不察理已甚矣。故知己者,智之端也,可推以知人也;爱己者,仁之端也,可推以爱人也。夫能尽智、仁之道,然后能使人知己、爱己,是故能使人知己、爱己者,未有不能知人、爱人者也。今荀卿之言,一切反之,吾是以知其非孔子之言,而为荀卿之妄矣。
杨子曰:“自爱,仁之至也。”盖言能自爱之道则足以爱人耳,非谓不能爱人而能爱己者也。噫,古之人爱人不能爱己者有之矣,然非吾所谓爱人,而墨翟之道也。若夫能知人而不能知己者,亦非吾所谓知人矣。
(节选自王安石《王文公文集》)
材料二:
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孝慈,若此则天下治。
(节选自《墨子校注》)
6.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今有人A于此B不能见太山C于咫尺之内者D则虽天下之至E愚F知其不能察G秋毫H于百步之外也
7.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厌,满足,与《烛之武退秦师》中“夫晋,何厌之有”的“厌”意思相同。
B.周,遮蔽,与《项脊轩志》中“前辟四窗,垣墙周庭”的“周”意思不同。
C.于,比,与《屈原列传》中“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的“于”意思不同。
D.端,萌芽,发端,与《核舟记》中“东坡右手执卷端”的“端”意思相同。
8.下列对材料一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荀子认同孔子及其弟子的对话,较为认可智者标准是“使人知己”,仁者标准是“使人爱己”。
B.王安石指出能看清近处才能看清远方、能惠及狭小的才能恩泽广大的,这就是天下通晓的道理。
C.文章引杨子“自爱,仁之至也”,强调爱己是仁爱的最高境界,这样爱己的方式足够用来爱人。
D.从材料中王安石质疑先贤的言论来看,启示我们治学之时应该有质疑的精神和大胆求索的勇气。
9.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古之欲知人者,必先求知己,欲爱人者,必先求爱己。
(2)吾是以知其非孔子之言,而为荀卿之妄矣。
10.墨子的“兼爱”与王安石爱的观点有什么差异?如果做到“兼爱”会取得怎样的效果。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爱。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犹有盗贼乎?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视人身若其身,谁贼?故盗贼有亡。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视人家若其家,谁乱?视人国若其国,谁攻?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有亡。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
(选自《墨子·兼爱》,有删改)
材料二: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选自《论语·雍也》,有删改)
材料三
齐宣王问曰:“人皆谓我毁明堂。毁诸?已乎?”
孟子对曰:“夫明堂者,王者之堂也。王欲行王政,则勿毁之矣。”王曰:“王政可得闻与?”
对曰:“昔者文主之治岐也,耕者九一,仕者世禄,关市讥而不征,泽梁无禁,罪人不孥。鳏寡孤独,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文王发政施仁,必先斯四者。《诗》云:‘舒矣富人,哀此茕独。’”王曰:“善哉言乎!”
曰:“王如善之,则何为不行?”
王曰:“寡人有疾,寡人好货。”
对曰:“昔者公刘好货。《诗》云:‘乃积乃仓,乃裹糇粮,于橐于囊。思戢用光,弓矢斯张。干戈戚扬,爰方启行。’故居者有积仓行者有裹粮也然后可以爰方启行。王如好货,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
(选自《孟子·梁惠王下》,有删改)
1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家与家不相乱 家:卿大夫的封地
B.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济:周济
C.罪人不孥 孥:妻子儿女
D.寡人好货 货:财物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视父兄与君若其身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B.王政可得闻与 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
C.王如善之,则何为不行 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
D.于王何有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1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故居者有积仓/行者有裹粮也然/后可以爰方启行
B.故/居者有积/仓行者有裹粮也/然后可以爰方启行
C.故居者有积/仓行者有裹粮也然/后可以爰方启行
D.故居者有积仓/行者有裹粮也/然后可以爰方启行
14.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展开余下试题A.材料一中墨子提出“天下兼相爱”,就能消除种种乱象,使天下大治。这使用了假设论证。
B.材料二重点谈论儒家的“仁”,孔子认为能够做到广施普济不仅可以被看做是仁者,简直可以被当做圣人。
C.材料三中齐宣王肯定孟子的王政主张,但又不想实行,于是辞以“好货”,但孟子用“与百姓同之”的观点最终说服齐宣王。
D.这三则材料既体现了孔孟儒家思想的一脉相承,也体现了儒墨两家思想的相通之处。
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
(2)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16.三则材料都体现了“爱民”的思想,请结合文本概括其不同之处。
二、文言小题
1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自见者不明(显露) ②非不呺然大也(号啕大哭的样子) ③吾为其无用而掊之(积聚)
④具此而已矣(完备,齐全) ⑤故盗贼有亡(又) ⑥当察乱何自起(应当)
A.①③④ B.①④⑤ C.②③⑤ D.②④⑥
18.选出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 )
A.虽父之不慈子 仁慈
B.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 怎么
C.恶得不禁恶而劝爱? 鼓励
D.故亏父而自利 使……受损失
19.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虽父之不慈子 B.视人身若其身,谁贼
C.故亏父而自利 D.恶施不慈
20.以下加点的字分别有四个义项,请结合句子内容,选择最恰当的一项( )
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兼爱》)
A.罪恶 B.厌恶,仇恨 C.怎么 D.坏,不好
21.下列各项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当察乱何自起 B.故不孝不慈亡
C.恶施不孝 D.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22.下列各句中,全部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①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 ②当察乱何自起
③故不孝不慈亡 ④恶得不禁恶而劝爱
A.① ② B.① ④ C.② ③ D.③ ④
23.加点字有四个选项,选择最恰当的一项( )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兼爱》)
A.哪里 B.于此 C.此、是 D.于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孟子批评墨家的兼爱是“无父”的“禽兽”理论,他说:“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孟子在反驳中所使用的方法是 ① ,即将墨家的兼爱理论归结为“无父”或“禽兽”的错误结论,从而证明兼爱是不成立的。这里孟子运用的是一个隐藏了结论的三段论推理,而且把小前提前置了,还原一下这个三段论就是:
无父(无君)是禽兽,
墨家的兼爱是无父的,
所以,墨家的兼爱是一种禽兽理论。
那么孟子的这个推断成立吗?当然不成立,因为这个小前提本身就是不真实的。为什么说小前提不真实呢?我们试着分析一下“墨氏兼爱,是无父也”这个小前提是如何得出的,便应该清楚了。墨家的兼爱强调无差别,人与人之间平等相待,没有人、己、亲、疏的区别;而儒家的仁爱则强调有差别, ② 。孟子因此认定墨家的兼爱是无父,以三段论推理形式可作如下分析:
( ),
( ),
因此,墨家的兼爱是“无父”。
这个推论在结构上没有问题,但是它的大前提换一种表达就是:对待父亲与对待他人有差别就是“有父”。这显然是儒家的观点。孟子批评墨家“兼爱是无父”的观点,却从自己的观点出发而非从共识出发,这在逻辑上是不能成立的。因此孟子的整个推论也就不能成立。
墨家和儒家之间,互相批评、相互指责,从而构成了彼此之间长期的思想论争。其实,墨家和儒家,在“爱”的思想上,一个从外到内,一个从内到外, ③ ,将有可能产生出更加合理而全面的思想。
24.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词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
25.参照文中画波浪线处的三段论推理结构,联系上下文,在括号处补充完整孟子另一个推断的三段论推理分析。
四、作文
2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如墨子“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的观点,虽然产生于两千多年,但至今仍闪烁着智慧的光辉,给我们以人生的启迪。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7.《兼爱》练习》参考答案
1.BEG 2.D 3.B
4.(1)有罪的只有八人,其余的一概不追究。从今以后你们应当竭力成为我的亲信。
(2)所以天下的人相亲相爱就会安定太平,相互憎恶则会混乱。
5.①居功自傲;
②不听劝谏;
③迷恋于捕猎和女色(即贪图安逸享乐);
④不顾民生疾苦,不得民心。
6.BDF 7.D 8.A
9.(1)因此古代想要了解别人的人,必定先寻求了解自己,想要爱别人的人,必定先寻求爱自己。
(2)我因此知道这不是孔子的观点,而是荀子的荒谬言论。
10.差异:(1)墨子的“兼爱”强调的是相互之间平等的爱。
(2)王安石强调的爱是先爱自己再爱别人,最后让别人来爱自己。
效果:天下就治理好了。
11.C 12.A 13.D 14.C
15.(1)看待弟弟、子女与臣下像看待自己一样,怎么会做出不慈爱的事呢?
(2)所谓仁,是说自己想站得住,于是使别人站得住;自己想通达事理,于是要使别人也通达事理。
16.①墨子强调“兼爱”,爱人如己,认为平等的爱是消除社会矛盾和战争的根本途径。
②孔子强调“仁爱”,“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以自己为中心,从天性中的情感出发,从而做到推己及人、关爱他人。
③孟子强调“仁者爱人”,提倡与他人同甘共苦(与民同好),将心比心,践行仁爱,从而推行仁政。
17.B
18.A
19.D
20.B
21.C
22.C
23.D
24.①归谬法
②人与人之间按照关系远近而有亲疏之别
③如果能够充分结合起来
25.对待父亲与对待他人无差别就是“无父”
墨家的兼爱对待父亲与对待他人无差别
26.例文:兼爱之光,照彻千年
两千多年前,墨子站在战乱纷飞的春秋战国时期,提出 “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的呐喊。这一观点犹如一颗璀璨的星辰,在历史的长河中历经风雨洗礼,却始终散发着穿透时空的智慧光芒。在今天这个既充满机遇又面临挑战的时代,重新审视 “兼爱” 思想,我们依然能从中汲取滋养人生、和谐社会、共促世界发展的强大力量。
“兼爱” 是个人修身立德的价值标尺。它倡导人们摒弃自私之心,以平等、友善的态度对待他人,正如墨子所言 “爱人若爱其身”。在现实生活中,“兼爱” 体现为对身边人的善意与关怀。疫情期间,无数普通人用行动诠释着 “兼爱” 的内涵:社区志愿者不辞辛劳为居民配送物资,邻里之间互帮互助共渡难关,医护人员不顾个人安危坚守抗疫一线。他们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用平凡的善举温暖着人心,让 “兼爱” 不再是遥远的理论,而是融入日常的行动指南。反之,若人人皆以自我为中心,凡事只考虑个人利益,轻则会引发邻里纠纷、同事矛盾,重则会导致道德滑坡、人心冷漠。由此可见,“兼爱” 思想能够引导我们涵养高尚品德,让个人在与他人的良性互动中实现自我价值。


展开余下试题“兼爱” 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基石。一个充满 “兼爱” 的社会,必然是公平正义、安定有序的社会。回顾历史,唐太宗以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的治国理念,重视民生、关爱百姓,形成了 “贞观之治” 的盛世局面,这正是 “兼爱” 思想在治国理政中的体现。反观某些动荡不安的时期,往往是因为统治者不顾百姓疾苦,社会成员之间相互倾轧、利益纷争不断,最终导致社会秩序崩塌。在当今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 “兼爱” 思想的支撑。从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弱势群体的利益,到倡导文明和谐的邻里关系、劳资关系,再到推进教育公平、医疗公平,每一项举措都是 “兼爱” 思想的具体实践。只有当社会成员都能感受到来自他人和社会的关爱,才能形成强大的社会凝聚力,共同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兼爱” 更是推动世界和平发展的时代呼唤。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同时也面临着气候变化、公共卫生安全、地区冲突等诸多全球性挑战。这些挑战的解决,需要各国摒弃 “交相恶” 的零和思维,秉持 “兼相爱” 的理念,携手合作、共克时艰。中国提出的 “人类命运共同体” 理念,正是对墨子 “兼爱” 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它倡导世界各国超越国界、种族、文化的差异,相互尊重、平等相待、互利共赢。从积极参与全球抗疫合作,向其他国家提供疫苗援助,到推动 “一带一路” 建设,促进沿线国家经济发展,中国用实际行动践行着 “兼爱” 精神,为世界和平与发展贡献着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相反,某些国家奉行单边主义、霸权主义,动辄对其他国家实施制裁、挑起冲突,这种 “交相恶” 的做法不仅不利于问题的解决,还会加剧世界的动荡与分裂。
墨子的 “兼爱” 思想,历经两千多年的岁月沉淀,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不仅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我们应对当下各种挑战、实现个人成长、社会和谐、世界和平的宝贵精神财富。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更应传承和弘扬 “兼爱” 精神,将其融入到日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用爱心温暖他人,用行动服务社会,用担当助力世界发展,让 “兼爱” 之光永远照彻人类前行的道路。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上 课文同步练习
相关:关于“兼爱》练习”的其他试题
重磅: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