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课文同步练习
阅读:4 2025-09-15
标签:
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中
课文同步练习
重磅:
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4]
《记念刘和珍君》同步练习
6.1 记念刘和珍君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我已经说过;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
我目睹中国女子的办事,是始于去年的,虽然是少数,但看那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曾经屡次为之感叹。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诡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倘要寻求这一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意义就在此罢。
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
“倘要寻求这一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意义就在此罢”这里的“此”指的是( )
A.通过女师大事件,作者看到了中国女子办事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
B.“三一八”惨案中,作者认清了当局者的凶残,流言家的下劣,中国女性临难之从容。
C.“三一八”惨案中,三个女子临难从容、殒身不恤的行为证明了人民是压不倒的,人们由此看到了中国的希望。
D.“三一八”惨案使苟活者看见了微茫的希望,使真的猛士更奋然前行。
下列句子均出自鲁迅《记念刘和珍君》一文,请先判断一下句子的类型,然后解释其含意。
2.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3.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我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4.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5.本段文字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 )
A.举例论证 B.对比论证 C.比喻论证 D.类比论证
6.“其”指代的是( )
A.煤的形成 B.大量木材
C.结果却只是一小块 D.人类血战前行的历史
7.鲁迅先生对徒手请愿的态度是( )
A.赞成 B.不赞成
C.认为有可取之处 D.指出其消极的方面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喜爱题。
鲁迅先生反复写刘和珍的“微笑”“和蔼”,让人了解这是一批怎样可爱的青年。段政府杀害的就是这样一批可爱的青年,流言家污蔑的就是这样一批可爱的青年,其凶残、下劣便①_________,什么“暴徒”,什么“受人利用”,无耻谰言都不攻自破。写刘和珍遇难,用了一系列镜头,枪弹的攒射、棍棒的挥舞,②_________,使人身临其境。全景式的描写远比这样的特写镜头更为细致,可以预见这场发生在段政府门前的惨案的全景。综观全文,作者对学生有爱,对段政府有恨,对流言家也有恨,对大众庸人有失望,这些感情混杂在一起,在表达时处于要说又说不出话来之间。他说不出话来,( );但最终还是要说的,责任感、正义感和复仇意识充塞于作者心胸,③_________要张口说出。
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10.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也许是因为太痛苦、太愤怒,有太多的话不知从何说起
B.也许是因为不痛苦、不愤怒,有太多的话不知从何说起
浏览完整试题
C.也许是因为太痛苦、太愤怒,确实是无话可说
D.也许是因为不痛苦、不愤怒,确实是无话可说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悼刘和珍杨德群女士
林语堂
今日是星期日,稍得闲暇,很想拿起笔来,写我这三天内心里的沉痛,但不知从何说起。因为三天以来,每日总是昏头昏脑的,表面上奔走办公,少有静默之暇,思索一下,但是暗地里已觉得是我有生以来最哀恸的一种经验;或者一部分是因为我觉得刘杨二女士之死,是在我们最痛恨之敌人手下,是代表我们死的,一部分是因为我暗中已感觉亡国之隐痛,女士为亡国遭难,自秋瑾以来,这回算是第一次,而一部分是因为自我到女师大教书及办事以来,刘女士是我最熟识而最佩服嘉许的学生之一(杨女士虽比较不深知,也记得见过几回面),合此种种理由使我觉得二女士之死不尽像单纯的本校的损失,而像是个人的损失。
三月十八日即她死的早晨八时许,我还得了刘女士的电话,以学生自治会名义请我准停课一天,因为她说恐怕开会须十一时才能开成,此后又恐怕还有游行,下午一时大家赶不回来。我知道爱国运动,女子师范大学的学生素来是最热烈参加的,并非一般思想茅塞之女界所可比;而且此回国民大会,纯为对外,绝无危险,自应照准,还告诉她以后凡有请停课事件,请从早接洽,以便通知教员,不知道这就是同她说话的末一次了。到下午二时我因要开会到校,一闻耗即刻同许季茀[即许寿裳(1883—1948),浙江绍兴人,教育家]先生到国务院。而进门开棺头一个已是刘女士之尸身,计前后相距不过三数小时。闭目一想,声影犹存,早晨她热心国事的神情犹可涌现吾想象间,但是她已经弃我们而长逝了。
刘女士是全校同学亲爱的领袖,因为她的为人之和顺,及对于校事之热心,是全校同学异口同声所称赞的。功课上面,是很用功,是很想自求进益的一个人,看见她的笔记的人大都可以赞同,而且关于公益事宜尤其是克己耐苦,能干有为,足称为中国新女子而无愧。我本知她是很有希望的一个人才,但是还不十分知道底细,到许季茀先生对我详述,才知道她是十分精干办事灵敏的女子。上回女师大被章、刘摧残,之所以能坚持抵抗,百折不馁而有今日者,实一大部分是刘女士之功,可称为全学校革命之领袖。处我们现今昏天黑地,国亡无日,政治社会思想都须根本改造的时期,这种热心有为、能为女权运动领袖的才干,是何等的稀少,何等的宝贵!
记得有一天很冰冷的晚上,到十时,刘女士才独自一人提了一个极大的皮箱来我家里。这是两个月前女师大演剧的第二天,是为还借用的衣服来的。因为到各家去分还,所以跑到这里来已经时候很晚而十分疲倦了,但是她还是说“不累”,仍旧满面笑容的谈到前夜演剧的情况,个人的劬劳,好像全不在心上。我方明白女师大之所以能有奋斗到底的成绩,是因为有这种人才。
在我的书桌上,有一本刘女士的英文作文簿,是她死的前一日交来的,一直到现在总是不忍翻开看。今天毅然打开看,最后一篇的题目是“Social Life in the College”,后记Mar.16,1926,就是她死前两天做的。刘女士总是懊恼自己的英文程度太差,以前旷课太多,其实一看她的英文倒是很流畅通顺的。这一篇文中有很多可以引起我们感叹之语,很可以使我们知道她求学的心切,及上回因受摧残而旷学是如何逼不得已之事。里头有一段说(尽依原文,未改只字):[篇幅所限,以下三段英文原文删去,只保留本文作者的汉语译文——编者注]
人常说,学生时期为最快乐之日,但是我不敢赞同。我相信世上永无快乐之日,而学生时期,亦多纷扰。
譬如吾校,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自从我进校以来即永未见宁日。我不敢回忆我在校过去的生活。
现吾校已比较安静,我正预备静心求学。但是又风闻新教育总长马君武氏又正在意图扰乱教育界。若今日之安宁,我们又不能享受了。啊,这是何等可怕!
从这一篇中就可知道刘女士求学的热心及她受章士钊摧残的困苦感觉。同时也可以看见她对于政治的识见,远在一般丧家狗之文妖与名流之上。本学期创办英文自修室,她就很高兴的来预备努力研究,屡次来问我如何可以进步英文。我所说应买的书如 Oxford Pocket Dictionary,她都很快就买来,果真如她所预料,自章士钊、马君武再讲整顿学风,“若今日之安宁,我们又不能享受了。啊,这是何等可怕”。
杨女士我虽然不深知,不能够详细表述,总也是女师大革命先烈之一。我希望有女师大同学能把她的生活较详细的叙述出来。
刘杨二女士之死,同她们一生一样,是死于与亡国官僚瘟国大夫奋斗之下,为全国女革命之先烈。所以她们的死,于我们虽然不甘心,总是死得光荣,因此觉得她们虽然死得可惜,却也死得可爱。我们于伤心泪下之余,应以此自慰,并继续她们的工作。总不应在这亡国时期过一种糊涂生活。
一九二六,三,二十一日。
(二女士被难后之第三日)
(选自《林语堂文集》,有删改)
1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林语堂看来,遇难的刘杨等人是秋瑾以来为亡国遭难的女性第一人,这是作者悲恸的根本原因。
B.在林语堂看来,纯为对外的国民绝对不会有什么危险,这也是他批准刘杨等人请求停课的原因。
C.刘和珍学习上用功,并且能对校事热心关注,性格上又为人和顺,得到不少老师与同学的表扬和称赞。
D.作者对杨德群为人处世的事情了解得较少,没法详细描写,但期待女师大有人能对她的事迹进行写作。
1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开头用衬托的手法,先写出自己内心的悲痛,再指明原因,以颂扬刘和珍等人的精神伟大。
B.该文中多用短句,其效果与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中的短句基本相似,便于抒发悲哀之情。
C.该文以回忆的方式叙述刘和珍的相关事迹,刻画出一个学习上进、热心国事、坚持抗争的刘和珍形象。
D.作者借助对刘和珍等人的纪念,以点带面地为革命青年指出了未来斗争的方向,不可无谓牺牲。
13.请结合文本分析这篇散文的叙事特点。
14.本文与《记念刘和珍君》是同一时期、针对同一事件的两篇纪念性散文,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思想情感与《记念刘和珍君》有哪些异同?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根据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理解词语。由原文“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倘要寻求这一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可知“此”指代的内容应从前文找,指作者对三个女子的评价,“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指“三个女子临难从容、殒身不恤的行为证明了人民是压不倒的,人们由此看到了中国的希望”。A项,“作者看到了中国女子办事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错误,以偏概全;B项,“认清了当局者的凶残,流言家的下劣”错误,不是指代的内容;D项,“使苟活者看见了微茫的希望,使真的猛士更奋然前行”错误,超出范围。故选C。
展开余下试题
2.答案:含蓄句。“真的猛士”指的是刘和珍这样的革命先驱者。他们不回避残酷的现实,不逃避凶残的斗争,不惧怕血腥的屠杀,不吝惜捐躯牺牲。他们为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人民的悲惨命运而哀痛,以挽救祖国和民族危亡为己任,以勇往直前、奋斗、献身为最大的幸福。
解析:本句表意含蓄,是含蓄句。“真的猛士”是作者对刘和珍等敢于奋起反抗的革命者的称呼,“惨淡的人生”指在反动派统治下,他们面临着血腥镇压、残酷对待的黑暗现实,然而面对这一切,他们丝毫不畏惧、不怯懦、不逃避,而是勇于面对,乃至付出自己宝贵的生命,这就是“正视淋漓的鲜血”。“哀痛者”是因为他们深深为祖国人民的命运而悲痛,“幸福者”是因为他们投身于拯救国民的事业之中,虽殒身而不恤,以天下为己任,以救国救民为幸福。
3.答案:修辞句(反语)。讽刺揭露段祺瑞执政府“三一八”大屠杀的野蛮残暴,使历史上“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和“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都相形逊色。
解析:“伟大”“伟绩”“武功”等是反语,故本句为反语句。把“屠戮妇婴”说成是“伟大”“伟绩”“武功”,显然是反语,这句话既揭露了段政府的暴行与中外反动派的屠戮一脉相承,又指出了这次暴行是空前的。这几缕血,指的是段祺瑞对青年学生的残酷暴行,比起前面列举的暴行,这种残暴有过之而无不及。前面列举的暴行,在这种残暴面前,作者认为是小巫见大巫。表达了对反动派的讽刺以及对暴行的愤怒。
4.答案:主旨句(含蓄句)。“苟活者”首先说的是自己,而“真的猛士”首先是作者的自我策励。真正的“苟活者”大有人在,鲁迅是希望越来越多的人看到希望,奋然前行,希望虽然“依稀”“微茫”,而“真的猛士”将越来越多,先驱者的精神将激励、鼓舞他们,更加勇猛坚定地去斗争、前进。
解析:本句表意含蓄,是含蓄句。把自己说成“苟活到现在的我”,与“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相对。显然,“苟活”是自我贬抑,也说明鲁迅对自己的解剖确实到了无情的地步,他不惜贬抑自己来映衬刘和珍等人勇毅的形象。其实鲁迅是大智大勇的猛士,当然他的智与勇也是在不断地从奋斗者身上汲取养料形成的。所以“苟活者”首先说的是自己,而“真的猛士”首先是作者的自我策励。当然,“暂得偷生”的“庸人”大有人在,真正的“苟活者”大有人在,鲁迅是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觉醒起来,看到希望,奋然前行,所以这又是战斗的号召。“希望”是由“中国女子的勇毅”而来的,女子如此,男儿自不待言,中国人并非一团糟糕,“三·一八”惨案表明勇毅者大有人在,这正是中国的希望所在。这世上固然一片“浓黑”,路正长,难见“尽头”,希望也只是微茫的一点,但是毕竟还有希望,真的猛士为希望所鼓舞,必“将更奋然而前行”。
5.答案:C
解析:①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②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③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④类比论证,是从已知的事物中推出同类例子的方法。
6.答案:D
解析:这句话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大量的木材”比喻代价巨大的流血斗争。“其中”指流血斗争。人类历史的进步往往要以流血牺牲为代价, 而且往往是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而历史不过前进一点点。这与煤的形成需要消耗大量的木材相似。
7.答案:B
解析:要理解鲁迅对爱国青年的感情。 最令鲁迅感到痛苦的,是“可爱的青年的死”。鲁迅热爱青年,正因为如此,他不愿意他们无谓地死去。鲁迅痛惜刘和珍的死,但是认为她的死意义有限,因为没有达到目的,以此启迪青年注意变换斗争方式。
8.答案:①不言而喻;②历历在目;③情不自禁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①处,结合语境可知,这里是说段政府和流言家的凶残、下劣不用明说大家都能明白,故可填“不言而喻”“显而易见”等成语。②处,根据“用了一系列镜头”“使人身临其境”可知,此处应填形容事情清清楚楚地出现在眼前的成语,如“历历在目”“历历可见”等。③处,“责任感、正义感和复仇意识充塞于作者心胸”,使作者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要张口说出”,故可填“情不自禁”之类的成语。
9.答案:这样的特写镜头远比全景式的描写更为细致,能使人想见这场发生在段政府门前的惨案的全景。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文中画线句有两种语病:一是语序不当,“全景式的描写远比这样的特写镜头更为细致”可改为“这样的特写镜头远比全景式的描写更为细致”;二是不合逻辑,“预见”的主语应该是人,且惨案已经发生,不能用“预见”,“可以预见这场发生在段政府门前的惨案的全景”可改为“能使人想见这场发生在段政府门前的惨案的全景”。
10.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根据上文“对段政府有恨,对流言家也有恨,对大众庸人有失望”可知,作者是痛苦、愤怒的,故排除B、D两项;根据“这些感情混杂在一起,但表达时处于要说又说不出话来之间”可以看出,作者是有话说的,但因为种种原因,不知从何说起,排除C项。故选A。
11.答案:A
解析:把“遇难的刘杨等人是秋瑾以来为亡国遭难的女性第一人”当作“作者悲恸的根本原因”不正确,因为文章的第一段中,作者从三个方面做了阐释,“一部分是因为我觉得刘杨二女士之死,是在我们最痛恨之敌人手下,是代表我们死的,一部分是因为我暗中已感觉亡国之隐痛,女士为亡国遭难,自秋瑾以来,这回算是第一次,而一部分是因为自我到女师大教书及办事以来,刘女士是我最熟识而最佩服嘉许的学生之一”,并未提及“根本原因”。
12.答案:D
解析:“以点带面地为革命青年指出了未来斗争的方向,不可无谓牺牲”属于过分解读文本的内涵。
13.答案:①用倒叙与插叙相结合的手法,先从自身的悲痛写起,穿插对刘和珍事迹的回忆;②注重选材的详略,因为作者对刘和珍很熟悉,对杨德群不熟悉,所以其对突出刘和珍的性格的事件详细介绍,对杨德群简略介绍;③以记叙为主,中间融入抒情,记叙了刘和珍的若干生活细节,表现了刘和珍的高贵品质和对英才早逝的痛惜之情。
解析:《悼刘和珍杨德群女士》中,文章的主体部分是回顾刘和珍生前的事迹,塑造她克己耐苦、热心国事、坚持抗争的形象,所以是以记叙为主,且是倒叙和插叙相结合的,记叙了刘和珍的若干生活细节;在叙事的过程中,根据对刘和珍、杨德群熟悉程度的不同安排详写、略写,又融入了作者的情感,如“处我们现今昏天黑地,国亡无日,政治社会思想都须根本改造的时期,这种热心有为、能为女权运动领袖的才干,是何等的稀少,何等的宝贵”,表达了作者对自己的学生逝世的悲痛和惋惜之情。
14.答案:(1)相同之处:二者都包含“悲伤”与“悲愤”的情感,包含对遇害者的悲痛之情和对反动政府的批驳之意。
(2)不同之处:《记念刘和珍君》中表露更多的是“悲愤”的情感,对遇害者的悲和对反动派的恨;本文流露出的情感是悲痛与惋惜,对自己学生逝世的悲痛和对国家失去这样有为的女界领袖的惋惜。
解析:《记念刘和珍君》是通过追忆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学生刘和珍,来痛悼“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歌颂“殒身不恤”的“中国女子的勇毅”。作者在写文章的时候已经出离愤怒了,大力批判段政府杀害了这样一批可爱的青年,流言家诬蔑了这样一批可爱的青年,写出其凶残、下劣,表露的是对遇害者的悲和对反动派的恨。本文通过回顾刘和珍的事迹,塑造出了一个为人和顺、克己耐苦、能干有为、热心国事、坚持抗争的学生运动领袖的形象,正面表现刘和珍品质的同时,也侧面鞭笞了凶手的残暴。由文中“所以她们的死,于我们虽然不甘心,总是死得光荣,因此觉得她们虽然死得可惜,却也死得可爱”等内容可知,作者在文中主要抒发的是对刘和珍、杨德群这样优秀的人牺牲的悲痛与惋惜之情。
上一篇:
《过秦论》练习
下一篇:
《包身工》练习
标签:
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中
课文同步练习
相关:
关于“记念刘和珍”的其他试题
重磅: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4]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