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课文同步练习

阅读:3  2025-09-15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中 课文同步练习
重磅: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
《包身工》练习
7《包身工》练习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我们的文艺是为什么人的?列宁还在一九○五年就已着重指出过,我们的文艺应当“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服务”。很多同志对这个问题并没有得到明确的解决。因此,就不免或多或少地发生和群众的需要不相符合、和实际斗争的需要不相符合的情形。
现阶段的中国新文化,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对于中国和外国过去时代所遗留下来的丰富的文学艺术遗产和优良的文学艺术传统,我们是要继承的,但是目的仍然是为了人民大众。对于过去时代的文艺形式,我们也并不拒绝利用,但这些旧形式到了我们手里,给了改造,加进了新内容,也就变成革命的为人民服务的东西了。
什么是人民大众呢?最广大的人民,占全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民,是工人、农民、兵士和城市小资产阶级。所以我们的文艺,第一是为工人的,这是领导革命的阶级。第二是为农民的,他们是革命中最广大最坚决的同盟军。第三是为武装起来了的工人农民即八路军、新四军和其他人民武装队伍的,这是革命战争的主力。第四是为城市小资产阶级劳动群众和知识分子的,他们也是革命的同盟者,他们是能够长期地和我们合作的。这四种人,就是最广大的人民大众。
我们的文艺,应该为着上面说的四种人。我们要为这四种人服务,就必须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而不能站在小资产阶级的立场上。而我们现在有一部分同志对于文艺为什么人的问题不能正确解决的关键,正在这里。有许多同志对于工农兵群众,则缺乏接近,缺乏了解,缺乏研究,缺乏知心朋友,不善于描写他们。他们在某些方面也爱工农兵,也爱工农兵出身的干部,但有些时候不爱,有些地方不爱,不爱他们的感情,不爱他们的姿态,不爱他们的萌芽状态的文艺(墙报、壁画、民歌、民间故事等)。我们的文艺工作者一定要把立足点移过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真正为工农兵的文艺,真正无产阶级的文艺。
(摘自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
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
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文艺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
第一,人民需要文艺。人民的需求是多方面的。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必须抓好文化建设,增加社会的精神文化财富。物质需求是第一位的,但是,这并不是说人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就是可有可无的,人类社会与动物界的最大区别就是人是有精神需求的,人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时时刻刻都存在。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对包括文艺作品在内的文化产品的质量、品位、风格等的要求也更高了。文学、戏剧、电影、电视、音乐、舞蹈、美术、摄影、书法、曲艺、杂技以及民间文艺、群众文艺等各领域都要跟上时代发展、把握人民需求,以充沛的激情、生动的笔触、优美的旋律、感人的形象创作生产出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让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不断迈上新台阶。


浏览完整试题还有,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他们想了解中国,想知道中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等。而文艺是最好的交流方式,在这方面可以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文艺工作者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发中国精神、展现中国风貌,让外国民众通过欣赏中国作家艺术家的作品来深化对中国的认识、增进对中国的了解。
第二,文艺需要人民。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列宁说:“艺术是属于人民的。它必须在广大劳动群众的底层有其最深厚的根基。它必须为这些群众所了解和爱好。它必须结合这些群众的感情、思想和意志,并提高他们。它必须在群众中间唤起艺术家,并使他们得到发展。”人民生活中本来就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人民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
人民的需要是文艺存在的根本价值所在。能不能搞出优秀作品,最根本的决定于是否能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一切轰动当时、传之后世的文艺作品,反映的都是时代要求和人民心声。屈原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李绅的“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等等,也都是深刻反映人民心声的作品和佳句。文艺只有植根现实生活、紧跟时代潮流,才能发展繁荣;只有顺应人民意愿、反映人民关切,才能充满活力。
人民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一个一个具体的人,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爱恨,有梦想,也有内心的冲突和挣扎。要虚心向人民学习、向生活学习,从人民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不断进行生活和艺术的积累,不断进行美的发现和美的创造。要始终把人民的冷暖、人民的幸福放在心中,把人民的喜怒哀乐倾注在自己的笔端,讴歌奋斗人生,刻画最美人物,坚定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信心。
第三,文艺要热爱人民。如果不爱人民,那就谈不上为人民创作。鲁迅就对人民充满了热爱,表露他这一心迹最有名的诗句就是“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文艺工作者要想有成就,就必须自觉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做人民的孺子牛。
热爱人民不是一句口号,要有深刻的理性认识和具体的实践行动。对人民,要爱得真挚、爱得彻底、爱得持久,就要深深懂得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道理,深入群众、深入生活,诚心诚意做人民的小学生。
文艺的一切创新,归根到底都直接或间接来源于人民。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鲁迅如果不熟悉辛亥革命前后底层民众的处境和心情,就不可能塑造出祥林嫂、闰土、阿Q、孔乙己等那些栩栩如生的人物。
(摘自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当时很多同志并不知道列宁指出过文艺为人民服务,因此就出现了一些不好的情形,如文艺脱离群众的需要。
B.毛泽东认为我们的文艺必须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要接近、了解和热爱人民大众,才能更好地为他们服务。
C.以人民为中心,最关键的是要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反映人民的喜怒哀乐,讴歌奋斗人生,刻画最美人物。
D.人民需要文艺,这种需要客观存在;文艺需要人民,离不开人民。人民对文艺的需要超过文艺对人民的需要。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拒绝利用过去时代的文艺形式,而要对这些旧形式进行改造,加进新内容,让其变成革命的为人民服务的东西。
B.社会主义文艺在本质上是人民的文艺,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始终以人民为中心。
C.文艺工作者讲好了中国故事,传播好了中国声音,展现出了中国风貌,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关注度才会越来越高。
D.如果不爱人民,那就谈不上为人民创作。文艺工作者如果想取得成就,就必须自觉与人民休戚与共,做人民的孺子牛。
3.根据材料二,下列选项最能体现“文艺需要人民”的一项是( )
A.人民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一个个具体的人,有血有肉,有爱有恨。
B.人是有精神需求的,当前人民对文艺作品的质量、品位等要求更高了。
C.文艺工作者和文艺对人民要爱得真挚,爱得彻底,爱得持久。
D.人民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
4.两则材料都谈论了“文艺”的问题,在阐述的内容要点上有同有异。请简要分析。
5.请结合材料二和夏衍的《包身工》,简要点评以下内容。
将近九十年过去了,夏衍的《包身工》一文仍深受读者喜欢,影响深远。我们今天读此文,依然为包身工的悲惨遭遇而震撼,依然能体会作者“灵魂的震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沧州道中
包天笑
有一年在初冬时候,我乘着津浦路的火车,傍晚时到了沧州。火车上汽笛“啵”的一声,惊起了成群的寒鸦盘旋天空,好似觅不到一根枝栖。黄金色的杨柳摇曳在夕照之中,却比南方凋零得迟。火车里的客人经此长途旅行,不免都有疲倦之色;也有的正在睡乡,却被车站上人声喧杂和小儿的聒噪从睡梦中惊回来,揉着眼睛向车窗望出去,知道是到沧州车站了。
车站木栅的外面站着许多卖梨的、卖鸭子的、卖烧饼的,以及许多灾民。他们各携着一只篮,在木栅的上面伸了出来。几个巡警手中执着藤条往来梭巡,对老年人做种种的示威举动,那藤条却还不敢向他们身上抽;要是有小孩子从这折断的木栅中挤身而进,被那巡警老爷见了,便要痛打一顿。
车窗另一面横了七八条轨道。离月台稍远处的短栅已经开了几个好大的缺口。许多灾民便从这缺口中进来,但是那边也派了两个巡警在那里梭巡,使这些灾民不许靠近火车。可是那轨道上,已经有许多衣衫褴褛白发飘萧的老妇,和那赤脚蓬头遍体污泥的小儿。头等车中有许多洋大人、洋太太,都凭着车窗展览风景。淡黄的头发披拂于风前,雪白的手巾按着那个高鼻子,似乎怕闻着中国人臭气。也不知道他们出于慈善心呢,还是玩弄心呢,还是好奇心,忽然丢出几个铜圆来,引得一班蓬头赤脚的小孩子拼命地去争,也有踏痛了手的,也有跌破了头的,哭哭啼啼。旁边几个老灾民也禁止不住抢夺,而就丢在他近侧的铜圆也拾了两枚,塞在破裂的衣袋里。
见了小灾民抢钱打架的洋大人、洋太太们,都拍手欢笑。好像欧美人出钱,教中国人争夺的喜剧,都不过尔尔。然而没有抢着钱,在沙泥里爬着一阵子的小孩子,还是垂着眼泪,拖着鼻涕,伸着乌黑的小手嚷着尖峭的喉咙,高喊洋大人、洋太太们,舍一个铜子,舍一个铜子。洋大人、洋太太们却只是微笑不语。这时又惊动了头等车中另一中国人,紫膛色的脸儿,在鼻孔和嘴唇中间留着一抹胡子,披着一件灰鼠袍子,手中拈着半段雪茄,似乎想给外国人搭话。刚说得两句Yes,只听里面娇滴滴的声音,操着吴语说道:“僚进来。”那位中国先生便进去,同了一位二十左右的美妇人,凭着车窗眺望,便把从上海带来的鹦鹉牌饼干和她不大喜欢吃的陈皮梅与南华李,丢与许多小孩子。这时又一阵子乱抢,可怜那种最高贵最奢华的赈粮,沧州的小灾民生平从未尝过的东西、在灰里泥里掏出来,还怕别个小孩子来抢,便向口中乱塞,塞得气嗌泪流。又引动洋人夫妇和中国大人夫妇呵呵一笑。他们火车中的华洋赈济会,总算告了一个小结束。


展开余下试题火车停了有二十分钟,却还没有开,说是等天津来的急行车。可是火车中的华洋赈济会已经告终了。一班小孩子们见头等车里的华洋太太们,也不凭窗展玩风景了。警察老爷们知道这个时候可以行使职权,小灾民便也一哄而散。却留几个老灾民还是徘徊不去,只要车窗探出个头来,他那可怜的颜色,便故意地呈现到人家的视线上去。而且这个当儿,有一股香味从头等车后面的大餐车厨房里透出,散扬到各处,是洋葱和牛肉同煎才发出这种味儿。那灾民一样地有食欲,而且在饥饿中更觉得这香味直透鼻端,可是仅仅这香味终不能果腹,反使胃里的虫蠕蠕欲动,馋涎只在舌尖上似春泉汩汩而流。三四头黄色、白色的狗,跳跃在轨道的中间,时时摇着尾巴,张着眼睛,向车窗中闪视,想见它的灵捷的嗅觉,已经嗅得这洋葱和牛肉的香味了。平常乡中的狗,每见有奇形怪状的外国人到它村里,便吠之不已;此刻车窗中虽有外国人的面庞时时出没隐现,它也司空见惯,或者交通路上的狗,它也知道些外交政策、国际道义吗?
那时大餐车厨房里的大司务,和那班中国人操外国语呼他为仆欧的侍者,随意地无意识地从车窗中丢出些吃剩的肉骨和面包上的边皮,却不想因此便引起黄白之争。黄狗的地位站得好,恰有半块明治猪排丢在距离黄狗三尺地;白狗却离此有一丈多远,连忙窜过来,却已被黄狗以势力范围所在,得有优先占有权,竟毫不客气地独吞了。白狗大怒,咆哮起来,一场争闹,却被守中立的一只花狗,拖了半只由德州吃剩一把瘦骨的熏鸡去。这也算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了。
可怜啊,还有一个想做渔翁的人类,却是一个没有脚的残疾乞丐。他的年纪也瞧不出,大概在这个地狱世界已经有三四十年罢。他用手帮着臀,用臀帮着手,在地面上移动。他身上的衣服分不出孰是衫,孰是裤,破裂的地方还用那种厚皮的纸包着。他慢慢地从短缺口处将身体挪至轨道,又慢慢地移至与车窗相近。他正仰望着车窗中丢出的肉类和面包屑,他还羡慕着黄狗、白狗、花狗等有这跳跃的脚;他并且艳羡黄狗、白狗、花狗等在这天气渐寒的时候,已穿了各色的皮囊。他怨望天老爷怎么不让他变作一只四足灵便的狗。他盼望了半晌,只望从车窗中丢出一块面包,恰巧地落在他身边。俄而隐隐听得如雷声一般,知道前面的火车来了。巡警不愿这轨道上还留着人,急忙把那个无脚的可怜人驱逐出了轨道。一刹那间,从天津开来的急行车已到眼前。那头等车里有许多大人、先生、太太、小姐玉笑珠香,酒痕花气,把个荒寒的原野遮去了。我们的车也徐徐地动了。许多小灾民还呐着一声喊,再要寻那无脚的人,早已不知所之了。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车站巡警对待灾民中的老年人和小孩子的动作上有差别,或同情,或威吓欺压。
B.洋人丢出的几个铜圆就让一群小灾民们踏痛了手、跌破了头,好笑之余令人痛心。
C.“好像欧美人出钱,教中国人争夺的喜剧”一句影射了当时底层人民生活的悲苦。
D.那对中国夫妇把饼干等零食丢给儿童灾民,这一举动表现出迥异于洋人的同情心。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虽然文中没有“我”的身影,但“我”事实上既是故事的叙述者,也是重要的参与者。
B.文章开篇描写寒鸦群,既烘托了故事压抑悲凉的气氛,也象征了底层百姓生活的苦难。
C.文章以那无脚灾民“不知所之”结尾,含蓄蕴藉,引人遐思,增强了故事的悲剧气氛。
D.文中的人物都无名无姓,使得故事更加具有普遍性、代表性,引发读者的共鸣与思考。
8.本文与夏衍的《包身工》都写了底层人的生活,而社会意义却各不相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文中描写几只狗争抢食物的画面有何用意?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沧州道中
包天笑
有一年在初冬时候,我乘着津浦路的火车,傍晚时到了沧州。火车上汽笛“啵”的一声,惊起了成群的寒鸦盘旋天空,好似觅不到一根枝栖。黄金色的杨柳摇曳在夕照之中,却比南方凋零得迟。火车里的客人经此长途旅行,不免都有疲倦之色;也有的正在睡乡,却被车站上人声喧杂和小儿的聒噪从睡梦中惊回来,揉着眼睛向车窗望出去,知道是到沧州车站了。
车站木栅的外面站着许多卖梨的、卖鸭子的、卖烧饼的,以及许多灾民,他们各携着一只篮,在木栅的上面伸了出来。几个巡警手中执着藤条往来梭巡,对老年人做种种的示威举动,那藤条却还不敢向他们身上抽;要是有小孩子从这折断的木栅中挤身而进,被那巡警老爷见了,便要痛打一顿。
车窗另一面横了七八条轨道。离月台稍远处的短栅已经开了几个好大的缺口。许多灾民便从这缺口中进来,但是那边也派了两个巡警在那里捘巡,使这些灾民不许靠近火车。可是那轨道上,已经有许多衣衫褴褛白发飘萧的老妇,和那赤脚蓬头遍体污泥的小儿。头等车中有许多洋大人、洋太太,都凭着车窗展览风景。淡黄的头发披拂于风前,雪白的手巾按着那个高鼻子,似乎怕闻着中国人臭气。也不知道他们出于慈善心呢,还是玩弄心呢,还是好奇心,忽然丢出几个铜圆来,引得一班蓬头赤脚的小孩子拼命地去争,也有踏痛了手的,也有跌破了头的,哭哭啼啼。旁边几个老灾民也禁止不住抢夺,而就丢在他近侧的铜圆也拾了两枚,塞在破裂的衣袋里。
见了小灾民抢钱打架的洋大人、洋太太们,都拍手欢笑。好像欧美人出钱,教中国人争夺的喜剧,都不过尔尔。然而没有抢着钱,在沙泥里爬着一阵子的小孩子,还是垂着眼泪,拖着鼻涕,伸着乌黑的小手嚷着尖峭的喉咙,高喊洋大人、洋太太们,舍一个铜子,舍一个铜子。洋大人、洋太太们却只是微笑不语。这时又惊动了头等车中另一中国人,紫膛色的脸儿,在鼻孔和嘴唇中间留着一抹胡子,披着一件灰鼠袍子,手中拈着半段雪茄,似乎想给外国人搭话。刚说得两句Yes,只听里面娇滴滴的声音,操着吴语说道:“僚进来。”那位中国先生便进去,同了一位二十左右的美妇人,凭着车窗眺望,便把从上海带来的鹦鹉牌饼干和她不大喜欢吃的陈皮梅与南华李,丢与许多小孩子。这时又一阵子乱抢,可怜那种最高贵最奢华的赈粮,沧州的小灾民生平从未尝过的东西、在灰里泥里掏出来,还怕别个小孩子来抢,便向口中乱塞,塞得气嗌泪流。又引动洋人夫妇和中国大人夫妇呵呵一笑。他们火车中的华洋赈济会,总算告了一个小结束。
火车停了有二十分钟,却还没有开,说是等天津来的急行车。可是火车中的华洋赈济会已经告终了。一班小孩子们见头等车里的华洋太太们,也不凭窗展玩风景了。警察老爷们知道这个时候可以行使职权,小灾民便也一哄而散。却留几个老灾民还是徘徊不去,只要车窗探出个头来,他那可怜的颜色,便故意地呈现到人家的视线上去。


展开余下试题而且这个当儿,有一股香味从头等车后面的大餐车厨房里透出,散扬到各处,是洋葱和牛肉同煎才发出这种味儿。那灾民一样地有食欲,而且在饥饿中更觉得这香味直透鼻端,可是仅仅这香味终不能果腹,反使胃里的虫蠕蠕欲动,馋涎只在舌尖上似春泉汩汩而流。
三四头黄色、白色的狗,跳跃在轨道的中间,时时摇着尾巴,张着眼睛,向车窗中而闪视,想见它的灵捷的嗅觉,已经嗅得这洋葱和牛肉的香味了。平常乡中的狗,每见有奇形怪状的外国人到它村里,便吠之不已;此刻车窗中虽有外国人的面庞时时出没隐现,它也司空见惯,或者交通路上的狗,它也知道些外交政策、国际道义吗?
那时大餐车厨房里的大司务,和那班中国人操外国语呼他为仆欧的侍者,随意地无意识地从车窗中丢出些吃剩的肉骨和面包上的边皮,却不想因此便引起黄白之争。黄狗的地位站得好,恰有半块明治猪排丢在距离黄狗三尺地;白狗却离此有一丈多远,连忙窜过来,却已被黄狗以势力范围所在,得有优先占有权,竟毫不客气地独吞了。白狗大怒,咆哮起来,一场争闹,却被守中立的一只花狗,拖了半只由德州吃剩一把瘦骨的熏鸡去。这也算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了。
可怜啊,还有一个想做渔翁的人类,却是一个没有脚的残疾乞丐。他的年纪也瞧不出,大概在这个地狱世界已经有三四十年罢。他用手帮着臀,用臀帮着手,在地面上移动。他身上的衣服分不出孰是衫,孰是裤,破裂的地方还用那种厚皮的纸包着。他慢慢地从短缺口处将身体挪至轨道,又慢慢地移至与车窗相近。他正仰望着车窗中丢出的肉类和面包屑,他还羡慕着黄狗、白狗、花狗等有这跳跃的脚;他并且艳羡黄狗、白狗、花狗等在这天气渐寒的时候,已穿了各色的皮囊。他怨望天老爷怎么不让他变作一只四足灵便的狗。他盼望了半晌,只望从车窗中丢出一块面包,恰巧地落在他身边。
俄而隐隐听得如雷声一般,知道前面的火车来了。巡警不愿这轨道上还留着人,急忙把那个无脚的可怜人驱逐出了轨道。一刹那间,从天津开来的急行车已到眼前。那头等车里有许多大人、先生、太太、小姐玉笑珠香,酒痕花气,把个荒寒的原野遮去了。我们的车也䇕䇕地动了。许多小灾民还呐着一声喊,再要寻那无脚的人,早已不知所之了。
(有删改)
10.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车站巡警对待灾民中的老年人和小孩子的动作虽有差别,但本质上都是威吓欺压。
B.洋人丢出的几个铜圆就让一群小灾民们踏痛了手、跌破了头,这一场景令人痛心。
C.“好像欧美人出钱,教中国人争夺的喜剧”一句影射了当时底层人民生活的悲苦。
D.那对中国夫妇把饼干等零食丢给儿童灾民,这一举动表现出迥异于洋人的同情心。
11.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虽然文中没有“我”的身影,但“我”事实上既是故事的叙述者,也是重要的参与者。
B.文章开篇描写寒鸦群,既烘托了故事压抑、悲凉的气氛,也象征了底层百姓生活的苦难。
C.文章以那无脚灾民“不知所之”结尾,含蓄蕴藉,引人遐思,增强了故事的悲剧气氛。
D.文中的人物都无名无姓,这使得故事更具普遍性,增强了作品的代表性,引人共鸣。
12.本文与夏衍的《包身工》都写了底层人的生活,而社会意义却各不相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13.文中描写几只狗争抢食物的画面有何用意?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包身工(节选)
夏衍
已经是旧历四月中旬了,上午四点过一刻,晓星才从慢慢地推移着的淡云里面消去,蜂房般的格子铺里的生物已经在蠕动了。
“拆铺啦!起来!”穿着一身和时节不相称的拷绸衫裤的男子,像生气似的呼喊,“芦柴棒,去烧火!还躺着,猪猡!”
七尺阔、十二尺深的工房楼下,横七竖八地躺满了十六七个“猪猡”。跟着这种有威势的喊声,在充满了汗臭、粪臭和湿气的空气里面,她们很快地就像被搅动了的蜂窝一般骚动起来。打呵欠,叹气,寻衣服,穿错了别人的鞋子,胡乱地踏在别人身上,叫喊,在离开别人头部不到一尺的马桶上很响地小便。成人期女孩所共有的害羞的感觉,在这些被叫作“猪猡”的生物中间,已经很迟钝了。半裸体地起来开门,拎着裤子争夺马桶,将身体稍稍背转一下就会公然地在男人面前换衣服。
那男人虎虎地在起得慢一点儿的“猪猡”身上踢了几脚,回转身来站在不满二尺阔的楼梯上面,向着楼上的另一群生物呼喊:
“揍你的!再不起来?懒虫!等太阳上山吗?”
蓬头、赤脚,一边扣着纽扣,几个睡眼惺忪的“懒虫”从楼上冲下来了。自来水龙头边挤满了人,用手捧些水来浇在脸上。“芦柴棒”着急地要将大锅里的稀饭烧滚,但是倒冒出来的青烟引起了她一阵猛烈的咳嗽。十五六岁,除了老板之外,大概很少有人知道她的姓名。手脚瘦得像芦棒梗一样,于是大家就拿“芦柴棒”当作了她的名字。
这是杨树浦福临路东洋纱厂的工房。长方形的、红砖墙严密地封锁着的工房区域,被一条水门汀的弄堂马路划成狭长的两块。像鸽子笼一般地分得均匀,每边八排,每排五户,一共八十户一楼一底的房屋,每间工房的楼上楼下,平均住着三十二三个“懒虫”和“猪猡”,所以,除了“带工”老板、老板娘、他们的家族亲戚和穿拷绸衣服的同一职务的打杂、请愿警之外,这工房区域的墙圈里面住着两千个左右衣服褴褛而专替别人制造衣料的“猪猡”。
但是,她们正式的名称却是“包身工”。她们的身体,已经以一种奇妙的方式包给了叫作“带工”的老板。每年——特别是水灾、旱灾的时候,这些在东洋厂里有“脚路”的带工,就亲自或者派人到他们家乡或者灾荒区域,用他们多年熟练了的可以将一根稻草讲成金条的嘴巴,去游说那些无力“饲养”可又不忍让他们的儿女饿死的同乡。
“还用说?住的是洋式的公司房子,吃的是鱼肉荤腥,一个月休息两天,咱们带着到马路上去玩耍。嘿,几十层楼的高房子,两层楼的汽车,各种各样好看好用的外国东西。老乡!人生一世,你也得去见识一下啊!——做满三年,以后赚的钱就归你啦。块把钱一天的工钱,嘿,别人给我叩了头也不替她写进去!咱们是同乡,有交情。——交给我带去,有什么三差二错,我还能回家乡吗?”
这样说着,咬着草根树皮的女孩子可不必说,就是她们的父母,也会怨恨自己没有跟去享福的福分了。于是,在预备好了的“包身契”上画一个十字,包身费大洋二十元,期限三年,三年之内,由带工的供给住食,介绍工作,赚钱归带工者收用,生死疾病一听天命,先付包洋十元,人银两交,“恐后无凭,立此包身契据是实!”
福临路工房的两千个左右的包身工人,隶属在五十个以上的带工头手下,她们是顺从地替带工赚钱的“机器”。所以,每个带工所带包身工的人数也就表示了他们的手面和财产。少一点儿的,三十五十;多一点儿的,带着一百五十个以上。手面宽一点儿的带工,不仅可以放债、买田、起屋,还能兼营茶楼、浴室、理发铺一类的买卖。
文本二:
其实,20年代后期,我就着手收集包身工素材了,到了1936年才完成,前后历时达十年之久。1927年开始,我做过一段时间的工会工作,认识了一些在纱厂工作的朋友和做工人运动的同志,从他们口中,我了解了包身工制度和他们的遭遇,我觉得非把这个地狱揭开不可。为了看到包身工们早出晚归的上下班的生活,我足足打了两个月的“夜工”,每天半夜三点来钟起身,走十几里路到包身工们上班的杨树浦,混身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中 课文同步练习
相关:关于“包身工》练”的其他试题
重磅: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