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课文同步练习
阅读:6 2025-09-15
标签:
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中
课文同步练习
重磅:
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6]
《为了忘却的记念》同步练习
6.2 为了忘却的记念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1881年9月25日,一个名叫周樟寿的男婴出生,他将在三十七年后,以鲁迅之名,_______20世纪初的中国。他的呐喊,他的彷徨,俘获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心灵,让鲁迅这个名字_______。对于他的敬仰者来说,他是独自肩起黑暗闸门的豪杰,在长夜中擎起光明的火把;对于他的批判者来说,他是最强有力的对手,无论是他的才华横溢的雄辩,还是他的_______的逻辑,都像漫天罗网,让人无所遁形。
( )他的激愤与理性,他的桀骜与平和,既表达得如此炽烈,也蕴藏得如此含蓄,他的文辞既可以如充满雄浑力量的山岳,也可以如树荫下温柔的溪流。人与鬼,光与暗,清醒与昏昧,伪君子与真猛士,仁义道德的吃人筵席与掀翻筵席的复仇者。既纯粹又复杂,既炽烈又_______——如此对立又如此和合,分裂而统一,让人不由得猜想,他的身体与心灵是否也分别诞育在不同的地方?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撬动 路人皆知 无懈可击 冷峻
B.震动 家喻户晓 无懈可击 冷静
C.震动 家喻户晓 自圆其说 冷峻
D.撬动 路人皆知 自圆其说 冷静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然而鲁迅之所以令人着迷,或许正是因为他强烈的矛盾性和戏剧性色彩。
B.然而人们对鲁迅着迷,或许正是因为他强烈的戏剧性和矛盾性色彩。
C.因此,鲁迅强烈的戏剧性和矛盾性色彩令人如此着迷。
D.因此,鲁迅令人着迷,正是由于他强烈的矛盾性和戏剧性色彩。
3.下列和文中画横线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几年来的文治武力,在我早如幼小时候所读过的“子曰诗云”一般,背不上半句了。
B.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
C.恶意的批评家在嫩苗的地上驰马,那当然是十分快意的事;然而遭殃的是嫩苗——平常的苗和天才的苗。
D.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在被鲁迅自己“称为创作”的五种作品中,《朝花夕拾》是最易懂的一部,也是最难研究的一部。学界关于其他四部作品的研究成果已经汗牛充栋,有关《朝花夕拾》的研究则相对冷清。研究之难,①_________,因为易懂,所以它似乎不包含问题,而研究者如果不能从中提出问题,就无法真正进入作品。②_________,围绕《朝花夕拾》提出的问题主要有:主题是思乡怀旧还是现实批判,所写细节是真实还是虚构,文体是随笔还是散文,文风是统一还是杂糅……这些问题或多或少都揭示了《朝花夕拾》的部分特征,但鉴于这部作品前后风格差异较大,由它们得出的结论往往缺乏从总体上解释整部作品的有效性。因此,我尝试从其原名“旧事重提”重新提出问题,以期打开新的思路。我的问题是:③_________?旧事怎样重提?
4.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8个字。
5.下列句子中的“其”和文中画横线处的“其”,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物种是变化的,而自然选择是其最主要的手段。
B.不熬夜,不玩手机,不厌其烦地观看比赛视频。
C.老妇人忘其所以地喊出来,眼眶里明莹着仅有的泪。
D.一个开放多元的社会,审美自可参差多态,各得其所。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浏览完整试题
鲁迅先生的温柔
叶浅韵
近距离与鲁迅先生对视,已经10天了,这是先生留于人世的能量场,我有幸被吸纳。一出房间门,我就看见先生的像,悬于空中的先生有些虚幻。在这个以先生名字命名的文学院里,被各种大师拓宽的维度与自我的渺小像一对经典的矛盾,对立统一,又不断向前发展。先生的目光里,有威严和神圣,又似多了一种温柔和亲近,令我的呼吸中也有了些春天的芬芳。
书本里,画册上,先生一张冷峻的脸,像是这世界与他有仇。与我在这里天天亲近的先生塑像大有不同。我忘记了他在《彷徨》《呐喊》中医治黑暗,腐朽和麻木,忘记了他曾怀抱“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赤肝义胆,忘记了他的作品被人称为匕首和投枪。窗外的风,正恣意地摇动嫩黄的柳条,玉兰多情,梅花呢喃,喜鹊喳喳。这样的时刻,适合怀念先生。
坚硬中的温柔,像绝壁上生香的花朵,令人迷恋。当先生的爱情之花为许广平绽放时,一定像极了楼下盛开的梅。苦寒中的香气在阳光下翩翩起舞,清风与蝴蝶不请自来。他是她永远的小白象,她是他亲昵不尽的枭蛇鬼怪。称呼里收藏不住的爱,穿越时空,依然是完美无比的品牌狗粮。在惺惺相惜中,被人艳羡,也被人嫉妒。谁是谁一世未了的青梅,谁又会是谁一生要摆渡的桃花。只要是你,只要有你,万水千山飞不尽的才情,在一粥一饭里,在一纸一句里。
而先生与萧红的一段对话,更让我看到一个情趣盎然的鲁迅。素知先生博学多才,在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的头衔之外,还有翻译家、书法家的称呼,就是说起时尚衣着也头头是道。从样式说到颜色,从搭配说到装饰。他说衣着,讲美学,也在说生活,露性情,先生全然成了时尚达人。
有时,我也会看见一个顽劣的鲁迅先生,他看见有人随地小便时,用橡皮枪瞄准人家。他的心里不仅居住着温柔,还收藏着可爱,甚至还有些小坏坏。当一个孩子身上自然流露的天性在一个成年人的身上呈现时,便变为一种喜剧的色彩。增添了更多的生活质感。有时我很想在寂静的深夜,模仿先生用三个手指(而非食指和中指)燃烧香烟的样子,试着穿过烟雾缭绕的空间理清自己凌乱的思绪。
先生走的时候正值壮年。55岁的年龄,正是智慧峰值期。临终遗嘱有7条,除了交代丧事从简,还交代幼儿周海婴“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还有一条说,对别人应许的事物不可当真。最后一条是:万勿接近“损着别人的牙眼,却反对报复,主张宽容的人”。鲁迅先生至死也是一个是非恩怨分明的人,记着人应许他的事物还没兑现,记着该报的仇恨一定要报。他与如今处处主张宽容,宽容到要把“看不惯别人是因为自己修养不够”当座右铭的反人性的做法是多么格格不入呀。先生的温柔是有棱角的,有棱角的地方,自成方圆。
翻阅历史典籍,从中国古典文学到现代文学的路上,什么妖魔鬼怪、狐媚幽仙、才子佳人、侠盗勇士、奴才无赖,他们自有高贵和卑贱的安身立命处。惟有神超越一切。先生温柔地看着世间万物的变化,不悲不喜,不怒不嗔。东西南北,各方各圆。
生死之外,世间并无所谓大事。我站在一尊神圣的塑像面前,再惊天动地的语言都已是多余。春光正好时,我恰好苏醒。窗外,春天正在画里。
(有删改)
6.下列对文章思想内容的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很多人已经习惯书本、画册中鲁迅先生那冷峻的面孔,但作者却另辟蹊径,从鲁迅文学院中的鲁迅塑像显露出的温柔目光写起,让人耳目一新。
B.在作者的眼中,鲁迅先生的塑像与众不同,它褪去了威严和神圣,让作者感受到了鲁迅的温柔。
C.在本文中,作者认为宽容到把“看不惯别人是因为自己修养不够”当座右铭的做法是反人性的。
D.文章倒数第二段中,作者的视线在历史典籍的时光中穿梭,对鲁迅先生予以高度评价。
7.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将窗外的风、玉兰、梅花等景物拟人化,为下文写怀念鲁迅先生营造了适宜的氛围。
B.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以“楼下盛开的梅”喻鲁迅和许广平的爱情,化抽象为具象。
C.文章引用鲁迅先生临终遗嘱里的相关内容,是为了表现先生高超的智慧。
D.本文综合运用了记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怀念和敬仰之情。
8.在作者眼中,鲁迅先生具有怎样的形象特点?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9.本文结尾写“我”在春光正好时恰好苏醒,春天正在画中,这样写用意何在?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10.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鲁迅先生沉痛纪念的刘和珍、白莽、柔石、冯铿、李伟森、胡也频,又何尝不是中国的脊梁呢?假如他们其中的一位要参与“中国的脊梁”评选活动,你会选谁?请为他(她)写一段推荐词。要求: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手法,200字左右。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①撬动:用杠棒或尖利的工具借助支点拨动或挑(tiǎo)起东西,形容借助一定的力量将事物向前推动或者挑起来。震动:颤动,使颤动;(重大的事情、消息等)使人心不平静。结合语境可知,应用“震动”。②路人皆知:指某些人的罪恶、不良用心、隐秘之事等为人所共知。家喻户晓:每家每户都知道。语境是说鲁迅这个名字家家户户都知道,应用“家喻户晓”。③无懈可击:没有漏洞可以被攻击或挑剔,形容十分严密。自圆其说:使自己的论断或谎话没有破绽。语境是说鲁迅逻辑严密,应用“无懈可击”。④冷峻:冷酷严峻;沉着而严肃。冷静:人少而静,不热闹;沉着而不感情用事。与“炽烈”相对,应用“冷静”。
2.答案:A
解析:根据上下文可知,此处所说的对象是“鲁迅”,据此排除B项。后文“他的激愤与理性,他的桀骜与平和”是鲁迅“强烈的矛盾性和戏剧性色彩”的具体表现,所以“强烈的矛盾性和戏剧性色彩”应放在句末,据此排除C项。第1段中说鲁迅是他的批判者的“最强有力的对手”,让人无所遁形;第2段中说鲁迅“令人着迷”,前后构成转折关系,不是因果关系,据此排除D项。故选A。
3.答案:C
解析:画横线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鲁迅有力的文辞比作山岳,把鲁迅温柔的文辞比作溪流。A.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子日诗云”代指儒家言论和经典著作。B.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用“浓黑”这一视觉形象写“悲凉”这一心理感受。C.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用“嫩苗”比喻“常人”和“天才”。D.句中没有使用修辞手法。故选C。
展开余下试题
4.答案:①就难在其易懂;②梳理已有成果;③旧事为何重提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的能力。①处,根据横线后“因为易懂,所以它似乎不包含问题,而研究者如果不能从中提出问题,就无法真正进入作品”可知,此处应是解释“研究之难”的原因,故可填“就难在其易懂”之类的语句。②处,根据上文“研究者如果不能从中提出问题,就无法真正进入作品”和下文“围绕《朝花夕拾》提出的问题主要有……”可知,该处应是对已经提出的问题的总结与梳理,故可填“梳理已有成果”之类的语句。③处,由横线前后的标点符号可以确定,该处应填“我”提出的问题,根据上文“我尝试从其原名‘旧事重提’重新提出问题”可知,提出的问题要围绕“旧事重提”,再根据下文“旧事怎样重提”可知,此处可填“旧事为何重提”之类的语句。
5.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文中画横线处的“其”是人称代词,他(她、它)的、他(她、它)们的,文中代指《朝花夕拾》的。A项,“其”是人称代词,他(她、它)、他(她、它)们,句中代指物种变化。B项,“其”是指示代词,那个、那样。C项,“其”是指示代词,句中为虚指。D项,“其”是人称代词,他(她、它)的、他(她、它)们的,句中代指审美的。故选D。
6.答案:B
解析:“它褪去了威严和神圣”错,原文说的是“先生的目光里,有威严和神圣,又似多了一种温柔和亲近”。
7.答案:C
解析:“是为了表现先生高超的智慧”分析错误。文章引用鲁迅先生临终遗嘱里的相关内容是为了表现鲁迅的温柔是有棱角的。
8.答案:①温柔,他与许广平的爱情充满温情,令人迷恋。②讲求情趣,说起时尚衣着等头头是道。③具有孩子般可爱的顽劣天性,看到有人随地小便,就用橡皮枪瞄准人家。④是非恩怨分明,有棱角,在临终遗嘱中指出对别人应许的事物不可当真,万勿接近“损着别人的牙眼,却反对报复,主张宽容的人”等。⑤博学多才,有很多头衔,如文学家、思想家、翻译家等。
解析:例如,结合文章标题和第三段的内容可知,鲁迅先生是温柔的;结合第四段的内容可知,鲁迅先生不仅博学多才,而且情趣盎然。
9.答案:①“我”结束回忆,回到现实。此时的“我”对生活中的鲁迅先生又有了另一层面的认知和理解,丰富了鲁迅在读者心中的形象,深化了文章的主题。②与开头相呼应,“我”是在春天的芬芳中拉开了对温柔的鲁迅先生回忆的序幕,结尾时又写春天正在画中,首尾呼应,结构严谨。
解析:解答这样的题目,应注意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入手进行分析。内容上,“苏醒”实际上是对鲁迅有了新的认识,丰富了先生的形象特点。结构上,与文章开头部分在春天回忆鲁迅先生的温柔相呼应。
10.答案:
推荐词
血衣触目,惊心胆;火舌封锁,锁成网;棍棒相交,宛落石。但扼不了的是愤怒,封不住的是脚步,打不碎的是信念。她,是怎样的一个女子?她是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流言蜚语,掩盖了真相,欺骗了庸人,却掩盖不住其罪恶的本质;时间流转,模糊了血色,拭干了泪痕,却淡化不了她的微笑。她虽是一个弱女子,却用瘦削的双肩担负起了民族之重任,在血与火的考验中,她是苦难民族的真正脊梁,她用她的言行、热血,谱写了一曲爱国之歌。我推荐的人物是刘和珍。
解析:本题要求从“刘和珍、白莽、柔石、冯铿、李伟森、胡也频”几个人中选择一个人为“中国的脊梁”,学生首先需要了解这些人的事迹、精神,并充分理解“脊梁”的含义。结合鲁迅的名言可知,“中国的脊梁”指的是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因此,学生可以从刘和珍为国请愿,白莽、柔石、冯铿、李伟森、胡也频作为左联五烈士,为国家抗争,为民族创作,不畏强权,坚持革命等角度拟写推荐词。注意字数要求和修辞手法的要求。
上一篇:
《包身工》练习
下一篇:
《为了忘却的纪念》同步训练
标签:
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中
课文同步练习
相关:
关于“为了忘却的”的其他试题
重磅: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6]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