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课文同步练习
阅读:4 2025-09-15
标签:
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中
课文同步练习
重磅:
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4]
《为了忘却的纪念》同步训练
《为了忘却的纪念》同步训练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一、基础知识巩固
1、下列词语中划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缁衣(zī) 惴惴(zhuì) 曲译(qū) 戳穿(chuō)
B. 铿锵(kēng) 拓荒(tuò) 宝藏(zàng) 脚镣(liáo)
C. 函电(hán) 眷眷(juàn) 殷红(yīn) 淤积(yū)
D. 煞尾(shā) 寥寥(liáo) 挈带(qì) 客栈(zhàn)
答案:A
解析:B 项,“脚镣” 的 “镣” 应读 “liào”;C 项,“殷红” 的 “殷” 应读 “yān”;D 项,“挈带” 的 “挈” 应读 “qiè”。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编辑 传颂 罗曼谛克 仓皇失措
B. 气概 噩耗 明珠暗投 延口残喘
C. 淤积 通辑 情随事迁 斩钉截铁
D. 眷恋 隔膜 郑重其是 隐约其辞
答案:B
解析:A 项,“传颂” 应为 “传诵”;C 项,“通辑” 应为 “通缉”;D 项,“郑重其是” 应为 “郑重其事”。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我也没有这么高慢,对于一位素不相识的投稿者,会______的写信去叫他。
②谈了一些天,我对于她终于很______,我疑心她有点罗曼谛克,急于事功。
③由于叛徒告密,方志敏同志不幸落到敌人的手里,虽然敌人对他软硬兼施,但是他______,表现出了一个共产党人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A. 轻率 隔阂 坚贞不屈
B. 草率 隔膜 坚贞不渝
C. 轻率 隔膜 坚贞不屈
D. 草率 隔阂 坚贞不渝
答案:C
解析:“轻率” 着重指说话、做事随便,不慎重,常形容处理问题不认真、不严肃的态度;“草率” 着重指做事不细致,敷衍了事。①句应用 “轻率”。“隔阂” 指彼此情意沟通的障碍,思想上的距离;“隔膜” 指情意不相通,彼此不了解,或外行,不通晓。②句应用 “隔膜”。“坚贞不屈” 指坚守节操,不向恶势力屈服;“坚贞不渝” 指坚守节操,决不改变。③句应用 “坚贞不屈”。
4、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这些年轻的科学家决心以无所不为的勇气,克服重重困难,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B. 书中主人公的命运和你息息相关,当 “恶运” 来临,你想扔下书逃走,可办不到,就像你不能摆脱自己的命运一样。
C. 实现四个现代化是伟大的事业,要靠全国人民长时期地艰苦奋斗,不可能一挥而就。
D. 为贫困地区所捐的衣物,已把仓库堆满了,简直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答案:B
解析:A 项,“无所不为” 指什么坏事都干,是贬义词,用在此处不合语境;C 项,“一挥而就” 形容写字、写文章、画画快,应改为 “一蹴而就”;D 项,“无以复加” 指达到极点,不可能再增加,多含贬义,用在此处不当。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我目睹中国女子的办事,是始于去年的,虽然是少数,但看那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曾经屡次为之感叹。
B.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资产阶级绅士诗人,徐志摩可以说是新诗的诗魂,人称 “诗哲”“诗圣” 并不过分。
C. 大学毕业生不应该只关注一己之屈伸,一家之饥饱,真正需要关注的是作为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个体对于群体、社会、他人的责任和义务。
D. 艾青继承了中国古代文人 “以天下为己任” 的忧患意识,使他始终具有时代的使命感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答案:A
解析:B 项,“人称‘诗哲’‘诗圣’并不过分” 句式杂糅,可改为 “人称‘诗哲’‘诗圣’,这样说并不过分”;C 项,“群体、社会、他人” 并列不当,可改为 “他人、群体、社会”;D 项,偷换主语,可去掉 “使”。
浏览完整试题
6、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的作品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B. 《为了忘却的纪念》是鲁迅为了纪念 “左联” 五烈士而写的一篇纪念性文章,文章通过回忆与五烈士交往的一些情景,表达了对烈士的沉痛悼念和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无比愤恨。
C. 鲁迅的小说集有《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有《朝花夕拾》,散文诗集有《野草》,杂文集有《坟》《热风》《华盖集》等。
D. “左联” 是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的简称,1930 年 3 月 2 日成立于上海,主要发起人有鲁迅、茅盾、田汉等,它的成立推动了左翼文艺运动的迅猛发展。
答案:D
解析:“左联” 的主要发起人有鲁迅、沈端先、冯乃超等,茅盾没有参与发起。
7、下列对 “我早已想写一点文字,来记念几个青年的作家。这并非为了别的,只因为两年以来,悲愤总时时来袭击我的心,至今没有停止,我很想借此算是竦身一摇,将悲哀摆脱,给自己轻松一下,照直说,就是我倒要将他们忘却了” 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悲愤” 是 “我” 两年以来思想感情的基调,烈士牺牲的悲愤一直强烈地占据着 “我” 的心灵。
B. “袭击” 一词表明 “悲愤” 之情的不可抑制,它随时都会涌上心头,对 “我” 的冲击、影响很大。
C. “竦身一摇,将悲哀摆脱”,是说 “我” 要坚强起来,不能沉浸在悲哀之中,要摆脱悲哀,化悲痛为力量,去战斗。
D. “我倒要将他们忘却了”,表明 “我” 要彻底忘记烈士们,以轻松的心情投入新的战斗。
答案:D
解析:“我倒要将他们忘却了” 并非要彻底忘记烈士们,而是要摆脱过度的悲哀,以更好的状态纪念他们,继续战斗。
8、下列对文中引用《说岳全传》故事作用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说明中国人民自古以来就有反抗侵略的精神。
B. 借《说岳全传》故事中高僧坐化的情节,暗示柔石等烈士的牺牲。
C. 说明当时的社会环境和《说岳全传》所描写的时代一样黑暗。
D. 以《说岳全传》故事为背景,衬托 “我” 当时悲愤的心情。
答案:B
解析:文中引用《说岳全传》中高僧坐化的情节,与柔石等烈士被捕牺牲的情景相呼应,暗示了柔石等烈士的牺牲。
9、下列对文中 “原来如此!……” 一句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对反动派杀害烈士的罪行表示极大的愤慨。
B. 对烈士们的牺牲表示深切的悲痛。
C. 对自己未能及时营救烈士表示深深的自责。
D. 对反动派的凶残和卑劣表示出强烈的抗议和嘲讽。
答案:D
解析:“原来如此!……” 这一句饱含着作者对反动派凶残杀害烈士这一卑劣行径的强烈抗议和嘲讽,不仅仅是愤慨、悲痛或自责。
10、下列对课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又沉重的感到我失掉了很好的朋友,中国失掉了很好的青年,我在悲愤中沉静下去了,不料积习又从沉静中抬起头来,写下了以上那些字。” 这里的 “积习” 指作者长期养成的写文章揭露社会黑暗、抨击反动势力的习惯。
B. “惯于长夜过春时,挈妇将雏鬓有丝。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死难烈士的深切悼念,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无比愤恨,以及自己在白色恐怖下的悲愤心情。
C. “但他信里有些话是错误的,政治犯而上镣,并非从他们开始,但他向来看得官场还太高,以为文明至今,到他们才开始了严酷。” 这句话既指出了柔石认识上的局限,也反映了反动统治的残酷。
D. “不是年青的为年老的写记念,而在这三十年中,却使我目睹许多青年的血,层层淤积起来,将我埋得不能呼吸,我只能用这样的笔墨,写几句文章,算是从泥土中挖一个小孔,自己延口残喘,这是怎样的世界呢。” 这里作者把自己比作被青年的血掩埋的人,“延口残喘” 表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绝望。
答案:D
解析:“延口残喘” 并非表现作者对生活的绝望,而是在极其黑暗的社会环境下,作者为了战斗而不得不暂且活下去,以笔为武器继续抗争。
二、文本理解
11、文章开头说 “我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中间又说 “我实在无话可说”“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还有要说的话”,结尾又说 “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如何理解作者这些前后看似矛盾的话?
答案:作者说 “我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是出于对烈士的纪念和对反动势力的义愤,觉得应该用笔来揭露真相,抒发悲痛。“我实在无话可说”“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是因为反动派的凶残和流言家的下劣,使作者感到极度悲愤,难以用言语表达。“我还有要说的话”,表明作者又强抑悲痛,要把自己的愤怒和对烈士的敬意表达出来。结尾 “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则是情感的再次升华,此时的 “说不出话” 蕴含着更深沉的悲痛和愤怒,文字已难以尽述内心复杂的情感。这些看似矛盾的表述,实则是作者情感不断起伏、深化的体现,生动地展现了作者对烈士的沉痛哀悼和对反动势力的无比愤慨。
解析:结合文章的背景和作者的情感脉络,从作者面对烈士牺牲和反动势力的种种暴行时内心复杂的感受去分析这些话语的含义。
12、文中多次提到柔石的 “迂”,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答案:作者写柔石的 “迂”,一是真实地刻画了柔石的性格特点。柔石单纯、善良、执着,对人对事都怀着美好的愿望,这种 “迂” 体现了他的忠厚老实和坚定的信念。二是通过写柔石的 “迂”,更能衬托出他在黑暗社会中坚持正义、追求进步的难能可贵。他的 “迂” 在当时险恶的环境下显得有些不合时宜,但正是这种 “迂”,使他成为了一个真正的革命者。三是作者对柔石的 “迂” 饱含着深情,既觉得他可爱又为他在这样的社会中遭遇不幸而感到痛心,从而更深刻地表达了对反动派的批判和对柔石等烈士的怀念。
解析:从人物形象塑造、与社会环境的关系以及作者情感表达等方面来分析写柔石 “迂” 的作用。
13、文章中作者回忆了与白莽的三次见面,这三次见面分别表现了白莽怎样的性格特点?
展开余下试题
答案:第一次见面,白莽前来送书,“看去是一个二十多岁的青年,面貌很端正,颜色是黑黑的”,他 “很拘谨”,说话 “简洁”,表现出他的质朴、腼腆。第二次见面,白莽已经从狱中出来,“他的面貌也还是那样,苍白而消瘦”,但 “精神却比前一次旺盛得多”,这次见面他谈了自己的经历,表现出他的乐观、坚强以及对革命的坚定信念。第三次见面,白莽变得更加成熟,“我们就谈得比第一回多一些”,他对文学有了更深入的见解,表现出他在革命斗争中不断成长,对理想的追求更加执着。
解析:从作者对三次见面时白莽的外貌、言行等描写中分析其性格特点。
14、文中说 “我和柔石最初的相见,不知道是何时,在那里。他仿佛说过,曾在北京听过我的讲义,那么,当在八九年之前了”,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案:这样写首先体现了作者对与柔石初次见面时间、地点的模糊记忆,表明两人相识已久。同时,也暗示了柔石的平凡普通,他不是那种一开始就引人注目的人,但却在后来与作者建立了深厚的情谊。这种写法为后文详细叙述与柔石的交往做了铺垫,突出了柔石的形象是在长期的相处中逐渐清晰、高大起来的,使读者更能感受到作者对柔石的怀念之情是真挚而深沉的。
解析:从情节铺垫、人物形象塑造以及情感表达等角度分析该句的作用。
15、文章结尾处 “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但我知道,即使不是我,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 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答案:“夜正长” 象征着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还将持续很长时间,反动势力依然猖獗。“路也正长” 表明革命的道路还很漫长,充满艰难险阻。“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并非真的要忘却,而是在极度悲愤下的无奈之语,因为现实的黑暗让作者感到压抑。“但我知道,即使不是我,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表达了作者对未来的坚定信念,相信黑暗终将过去,烈士们的事迹和精神一定会被后人铭记,革命必将取得胜利。
解析:结合文章的时代背景,从象征意义、作者情感和对未来的展望等方面理解这句话的深刻内涵。
16、文中作者为什么说 “我很想借此算是竦身一摇,将悲哀摆脱,给自己轻松一下,照直说,就是我倒要将他们忘却了”,但又在文中多次回忆烈士们的事迹?
答案:作者说要 “将他们忘却”,是因为烈士牺牲带来的悲痛过于沉重,长期沉浸其中会影响自己的斗志。作者想摆脱这种过度的悲哀,以更好的状态投入战斗。而多次回忆烈士们的事迹,一方面是因为烈士们的精神和遭遇让作者难以忘怀,他们的形象深深印刻在作者心中;另一方面,回忆这些事迹也是为了揭露反动派的罪行,让更多人了解真相,激励人们继续为正义和自由而斗争。这种看似矛盾的行为,其实体现了作者内心复杂的情感和坚定的革命意志,在悲痛中不断挣扎,又在回忆中汲取力量。
解析:从作者的情感矛盾以及革命需要等方面来分析这一现象。
17、文章中作者把柔石比作 “台州式的硬气”,这一比喻有什么妙处?
答案:把柔石比作 “台州式的硬气”,一是生动形象地突出了柔石性格中刚强、坚毅的特点。就像台州地区的民风一样,柔石有着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在面对困难和反动势力时毫不退缩。二是使柔石的形象更加鲜明独特,地域特色 “台州式” 让柔石的这种硬气有了更具体可感的依托,让读者能更好地理解柔石的性格。三是表达了作者对柔石这种性格的高度赞扬和钦佩之情,这种 “硬气” 正是革命者所应具备的品质。
解析:从比喻的表达效果、人物形象塑造以及情感表达等方面分析其妙处。
17、文中提到 “天气愈冷了,我不知道柔石在那里有被褥不?我们是有的。洋铁碗可曾收到了没有?…… 但忽然得到一个可靠的消息,说柔石和其他二十三人,已于二月七日夜或八日晨,在龙华警备司令部被枪毙了,他的身上中了十弹。原来如此!……” 这里作者的叙述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
答案:叙述特点:前面作者在牵挂柔石在狱中是否有被褥、是否收到洋铁碗等生活细节,体现出叙述的舒缓与细腻,充满了对柔石生活状况的关切之情,展现出一种日常化的温情氛围。随后笔锋陡然一转,以简洁而冷峻的语言陈述柔石等人被枪毙的噩耗,节奏瞬间加快,形成了鲜明的节奏反差。
作用:从情感表达角度看,前面舒缓的叙述所营造的温情,更能凸显出后面噩耗传来时作者内心的巨大悲痛与愤怒,这种情感上的强烈落差,让读者深切感受到作者遭受的沉重打击。从内容呈现方面,对生活细节的关注展现了作者与柔石之间深厚的情谊,而突如其来的噩耗则将反动势力的残暴行径毫无保留地暴露出来,前后对比强烈,深刻地批判了国民党反动派的残忍无道。同时,这种叙述方式也紧紧抓住了读者的情感,使读者的情绪随着作者的叙述起伏,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和冲击力,让读者更深刻地体会到那个黑暗时代的残酷以及作者内心的波澜。
解析:分析叙述特点时,关注语句节奏变化,从前面温情细节描述的舒缓节奏,到后面噩耗陈述的急促节奏来阐述。探讨作用则从情感表达、内容呈现以及对读者影响等多方面展开,结合文本内容,说明这种叙述方式如何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18、文中提到 “天气愈冷了,我不知道柔石在那里有被褥不?我们是有的。洋铁碗可曾收到了没有?…… 但忽然得到一个可靠的消息,说柔石和其他二十三人,已于二月七日夜或八日晨,在龙华警备司令部被枪毙了,他的身上中了十弹。原来如此!……” 这里作者的叙述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
答案:叙述特点:前面作者在牵挂柔石在狱中是否有被褥、是否收到洋铁碗等生活细节,体现出叙述的舒缓与细腻,充满了对柔石生活状况的关切之情,展现出一种日常化的温情氛围。随后笔锋陡然一转,以简洁而冷峻的语言陈述柔石等人被枪毙的噩耗,节奏瞬间加快,形成了鲜明的节奏反差。
作用:从情感表达角度看,前面舒缓的叙述所营造的温情,更能凸显出后面噩耗传来时作者内心的巨大悲痛与愤怒,这种情感上的强烈落差,让读者深切感受到作者遭受的沉重打击。从内容呈现方面,对生活细节的关注展现了作者与柔石之间深厚的情谊,而突如其来的噩耗则将反动势力的残暴行径毫无保留地暴露出来,前后对比强烈,深刻地批判了国民党反动派的残忍无道。同时,这种叙述方式也紧紧抓住了读者的情感,使读者的情绪随着作者的叙述起伏,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和冲击力,让读者更深刻地体会到那个黑暗时代的残酷以及作者内心的波澜。
解析:分析叙述特点时,关注语句节奏变化,从前面温情细节描述的舒缓节奏,到后面噩耗陈述的急促节奏来阐述。探讨作用则从情感表达、内容呈现以及对读者影响等多方面展开,结合文本内容,说明这种叙述方式如何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19、文章中多次提到 “我” 与 “他们”(烈士们)的交往,这些交往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答案:通过描述 “我” 与烈士们的交往,一是展现了烈士们真实的形象和性格特点,如白莽的质朴、乐观,柔石的善良、执着等,使读者能更直观地认识这些革命青年。二是体现了 “我” 与他们之间深厚的情谊,这种情谊让 “我” 对他们的牺牲更加悲痛,也更激发了 “我” 对反动派的愤恨。三是从侧面反映出当时革命青年为了理想和正义,在艰难环境中相互扶持、共同奋斗的精神,进一步深化了文章对烈士的纪念以及对反动统治批判的主题。
解析:从人物形象塑造、情感表达以及主题深化等方面分析 “我” 与烈士交往的作用。
20、鲁迅在文中说 “我不是高僧,没有涅槃的自由,却还有生之留恋,我于是就逃走”,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内涵?
展开余下试题
答案:“我不是高僧,没有涅槃的自由” 表明作者并非超脱尘世、能轻易舍弃生命的人,他有着普通人对生活的眷恋。“却还有生之留恋,我于是就逃走”,这里的 “逃走” 并非是怯懦,而是在白色恐怖下的一种无奈之举。作者深知自己肩负着揭露黑暗、唤醒民众的使命,只有活下去,才能继续用笔战斗。这体现了作者在艰难处境中的清醒认识和坚韧不拔的战斗精神,为了更长远的革命目标,他选择暂时保全自己。
解析:结合作者的身份、时代背景以及革命使命,从作者对生命的态度和战斗策略等角度理解这句话。
三、拓展延伸
21、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谈谈《为了忘却的纪念》所体现的鲁迅的战斗精神对现代社会有何启示?
答案:在当时黑暗的社会,鲁迅以笔为武器,勇敢地揭露反动派的罪行,为正义呐喊,展现出坚定的战斗精神。在现代社会,虽然环境已发生巨大变化,但依然存在各种不公正、不合理的现象。鲁迅的战斗精神启示我们,面对社会问题,要有勇气去正视,不逃避、不退缩。要有批判精神,敢于指出社会中的不良现象并努力推动其改善。同时,要有坚定的信念,为了追求公平、正义、美好的社会,持续努力奋斗,以自己的行动为社会进步贡献力量。
解析:先回顾鲁迅在文中的战斗表现,再联系现代社会的类似问题,阐述其战斗精神的借鉴意义。
22、除了文中的 “左联” 五烈士,在革命历史上还有许多为了理想和正义而牺牲的青年,选取一位,简要介绍其事迹,并谈谈他(她)给你的启示。
答案:示例:刘胡兰,1947 年 1 月 12 日,国民党阎锡山军和地主武装 “复仇自卫队” 包围了山西文水县云周西村,将群众赶到场地上,刘胡兰因叛徒告密被捕。在敌人威胁面前,她坚贞不屈,大义凛然。刘胡兰毫无惧色,从容走向铡刀,壮烈牺牲,尚未满 15 周岁。她的事迹启示我们,要有坚定的信仰,为了心中的理想和正义,不畏强权,不惧牺牲。在面对困难和抉择时,要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和原则,以勇敢和坚定的态度去面对生活中的挑战,为实现有价值的人生而努力。
解析:先介绍革命青年事迹,再从其行为品质出发阐述对自己的启示。
23、《为了忘却的纪念》是一篇纪念性文章,在现代社会中,还有哪些方式可以用来纪念那些为国家、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人?
答案:可以建立纪念馆、纪念碑,通过实物展示、图文介绍等方式铭记他们的功绩;设立纪念日,在特定日子举办纪念活动,唤起人们对他们的回忆和敬意;将他们的事迹编写进教材,让后人在学习中了解和传承他们的精神;在影视作品、文学作品中塑造他们的形象,以艺术形式传播他们的故事;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以实际行动践行他们奉献社会的精神,从精神和行动等多方面来纪念这些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的人。
解析:从物质载体、时间节点、教育传播、实践活动等多个角度思考纪念方式。
24、鲁迅在文中对反动派的批判毫不留情,在当今言论相对自由的社会,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地表达对社会问题的看法和批判?
答案:在当今社会,我们要以理性、客观的态度表达对社会问题的看法和批判。首先,要基于事实,深入了解问题的本质和全貌,不盲目跟风、不传播未经证实的信息。其次,表达要文明、友善,避免使用过激、侮辱性的语言,以免激化矛盾。再者,要通过合理合法的渠道,如向相关部门反映、在正规媒体平台发表建设性意见等方式,以促进问题的解决和社会的进步为目的,而不是单纯地宣泄情绪。这样才能在享有言论自由的同时,为社会发展贡献积极力量。
解析:从态度、依据、方式和目的等方面阐述在现代社会正确表达批判的方法。
25、鲁迅在文章中回忆与烈士们的交往时情感真挚,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珍视与朋友的情谊?
答案:我们要真诚对待朋友,在朋友需要时给予关心和支持。当朋友遇到困难,要主动倾听他们的烦恼,尽力提供帮助,无论是物质上还是精神上的。要尊重朋友的个性、选择和想法,不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朋友。平时要多与朋友沟通交流,分享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增进彼此的了解和信任。定期与朋友相聚,共同创造美好的回忆,通过这些方式来珍视与朋友的情谊,让友谊长久维系。
解析:从真诚、帮助、尊重、沟通等方面阐述珍视友谊的做法。
四、阅读理解与赏析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 26 - 30 题。
不是年青的为年老的写记念,而在这三十年中,却使我目睹许多青年的血,层层淤积起来,将我埋得不能呼吸,我只能用这样的笔墨,写几句文章,算是从泥土中挖一个小孔,自己延口残喘,这是怎样的世界呢。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但我知道,即使不是我,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
26、文中 “层层淤积” 一词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答案:“层层淤积” 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青年的血比作淤积的泥土,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在这三十年中,反动势力对青年革命者的残酷迫害,众多青年牺牲,他们的鲜血不断积累,突出了社会的黑暗和血腥,也表达了作者内心因目睹这一切而产生的极度压抑和悲愤之情。
解析:先点明修辞手法,再分析其对表现社会现实和作者情感的作用。
27、“我只能用这样的笔墨,写几句文章,算是从泥土中挖一个小孔,自己延口残喘”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答案: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在极度黑暗压抑的社会环境下的无奈与挣扎。“只能” 表明作者受到诸多限制,无法更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揭露反动势力。“从泥土中挖一个小孔” 形象地写出作者所处环境如同被泥土掩埋般窒息,而通过写文章是他在绝境中寻求的一丝透气的机会。“延口残喘” 则体现出作者在白色恐怖下艰难生存,却依然坚守,试图以文字为武器继续战斗的心境。
解析:从作者的行为描述入手,分析其背后所反映的心境。
28、“夜正长,路也正长”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深刻含义?
答案:运用了象征的修辞手法。“夜正长” 象征着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还将持续很长时间,反动势力依然猖獗,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路也正长” 象征着革命的道路漫长且充满艰难险阻,需要革命者不断奋斗、探索。这句话既表达了作者对当前黑暗社会的清醒认识,又体现了对革命前途的深刻思考,激励人们坚定信念,继续前行。
解析:明确修辞手法,再从象征意义的角度阐述其对社会现实和革命前景的体现。
29、“但我知道,即使不是我,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 这句话蕴含了作者怎样的信念?
答案:蕴含了作者对未来充满希望的坚定信念。作者坚信,尽管当下社会黑暗,烈士们的牺牲被反动势力试图掩盖,但真相不会被永远埋没。未来一定会有人铭记这些为正义和理想而献身的烈士,会有人重新讲述他们的事迹,让他们的精神得以传承。这体现了作者对正义必将战胜邪恶、历史会给予烈士们公正评价的信心。
解析:从对烈士事迹传承和社会发展的角度分析作者的信念。
30、这段文字在全文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答案:在内容上,进一步深化了主题,通过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感慨、对自身处境的描述以及对未来的展望,强烈地表达了对烈士的怀念、对反动势力的批判和对革命胜利的信念。在结构上,总结全文,收束有力,“夜正长,路也正长” 等语句为文章营造出一种深沉、凝重的氛围,给读者留下深刻的思考,使文
上一篇:
《为了忘却的记念》同步练习
下一篇:
《包身工》同步练习
标签:
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中
课文同步练习
相关:
关于“为了忘却的”的其他试题
重磅: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4]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