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列传》课后练习 一、过基础 1. 下列加粗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属草稿(zhǔ) 谗谄(chǎn) 惨怛(dá) 帝喾(kù) B. 靡不毕见(mǐ) 濯淖(nào) 蝉蜕(tuō) 滋垢(gòu) C. 浊秽(huì) 皭然(jiào) 汶汶(wén) 温蠖(huò) D. 啜其醨(lí) 枯槁(gǎo) 憔悴(cuì) 汨罗(mì) 2. 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博闻强志 志:记,记忆力 B. 明于治乱 治:治理国家 C. 王怒而疏屈平 疏:疏远 D. 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 夺:强取,抢 3.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 明道德之广崇 B. 蝉蜕于浊秽 C. 厚币委质事楚 D. 其后楚日以削 4. 下列各句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 方正之不容也 B.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C. 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D. 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 5. 下列对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三闾大夫”是战国时期楚国特设的官职,主要掌管楚国王族屈、景、昭三姓的事务,屈原曾担任此职。 B. “大夫”是古代官职名,西周以后先秦诸侯国中,在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级。大夫世袭,有封地。 C.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的“骚体”诗歌形式。 D. “令尹”是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最高官职,相当于宰相,掌管军政大权,屈原时期的令尹有昭阳、子兰等。 二、过能力 (一)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6.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疾:痛恨 B. 犹离忧也 离:通“罹”,遭受 C. 人穷则反本 反:通“返”,返回 D. 其辞微 微:微小,细小 7.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帝喾、齐桓、汤武”都是古代贤君,屈原在《离骚》中提及他们,是为了借古讽今,表达对时政的不满。 B. “《离骚》”的写作缘由是屈原“忧愁幽思”,这种“忧愁”源于他“正道直行”却遭“谗人间之”的不幸遭遇。 C. 文中对《离骚》的评价,既肯定了其文学价值,如“文约”“辞微”,也赞扬了其思想内涵,如“志洁”“行廉”。 D. “蝉蜕于浊秽”一句,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表现了屈原在恶劣环境中保持自身高洁品质的君子之风。 8.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段开篇点明屈原创作《离骚》的原因,是对楚王听信谗言、不辨是非的不满,以及自身遭排挤的忧愤。 B. 作者认为屈原的忧愁源于“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这种情感是人之常情,因此《离骚》的创作是必然的。
浏览完整试题C. 《离骚》通过援引古代贤君的事迹,来讽刺当时的社会现实,阐明了道德的崇高和治乱的规律。 D. 文段结尾高度赞扬了屈原的志向和品行,认为他的品格洁净如莲,即使身处污泥也能保持不染。 9.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2)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二)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皆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10.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被发行吟泽畔 被:通“披”,披散 B. 颜色憔悴 颜色:脸色 C. 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 哺:吃 D. 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祖:祖先 11.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三闾大夫”是屈原曾任的官职,渔父以此称呼屈原,既表明了屈原的身份,也带有一丝惋惜之意。 B. “《怀沙》”是屈原的绝笔之作,“怀沙”意为怀抱沙石,象征着屈原以死明志的决心。 C. “赋”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介于诗和散文之间,讲究文采和韵律,宋玉、唐勒等人都是当时著名的赋家。 D. 文中“数十年竟为秦所灭”指公元前223年楚国被秦国所灭,这一结果与屈原的去世有直接关系。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屈原被流放后,形容枯槁,在江边行吟,可见其内心的痛苦和绝望。 B. 渔父劝屈原“与世推移”,随波逐流,体现了一种明哲保身的处世态度。 C. 屈原以“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作比,表明自己不愿被世俗玷污的决心。 D. 宋玉等人虽继承了屈原的辞赋风格,但不敢直谏,这从侧面衬托了屈原的勇气。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2)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三、过拓展 14. 屈原“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却始终坚守高洁的品格,最终以死明志。这种精神在当代有何意义?我们应如何看待这种“坚守”? 15. 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高度赞扬了屈原的文学成就和人格魅力,称其“虽与日月争光可也”。请结合文本,分析屈原的形象特点,并谈谈他对后世文人产生了哪些影响。 答案 1. A 解析:B项,“蝉蜕”的“蜕”应读“tuì”;C项,“汶汶”的“汶”应读“mén”;D项,“汨罗”的“汨”应读“mì”。 2. B 解析:B项,“治”在这里是“安定、太平”的意思,“治乱”指国家安定和混乱的道理。 3. A 解析:A项,“明”是形容词用作动词,阐明、表明。B项,“蝉”是名词作状语,像蝉一样;C项,“厚币”是名词作状语,用丰厚的礼物;D项,“日”是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 4. D 解析:D项是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莫不欲求忠以为自,举贤以佐自”。A、B、C三项都是被动句,A项“不容”表被动;B项“见疑”“被谤”表被动;C项“为天下笑”表被动。 5. C 解析:“《离骚》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错误,《离骚》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政治抒情诗。 6. D 解析:D项,“微”在这里是“含蓄、隐晦”的意思。 7. A 解析:“表达对时政的不满”不准确,屈原提及古代贤君,主要是为了阐明道德的广崇和治乱的条贯,以古鉴今。 8. D 解析:“洁净如莲”的比喻不准确,文中“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意为像洁白的美玉一样,虽处于污泥之中却不受污染。 9. (1)屈原使自己的道德端正、品行正直,竭尽忠诚和智慧来侍奉他的君主,却遭到小人的离间,可以说是处境困窘了。 (2)他引用的文字虽细小,但含义却极大;列举的事例虽浅近,但体现的意义却深远。 10. D 解析:D项,“祖”在这里是“效法、继承”的意思。 11. D 解析:“这一结果与屈原的去世有直接关系”过于绝对,楚国灭亡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屈原的去世只是其中一个因素。 12. A 解析:“绝望”不准确,屈原虽痛苦,但仍坚守自己的理想和品格,并未绝望。 13. (1)全天下的人都混浊,只有我清白;所有的人都沉醉,只有我清醒,因此被流放。 (2)人们又谁能让自己洁净的身体,去蒙受浑浊的外物呢? 14. 示例:屈原坚守高洁、以死明志的精神,在当代仍具有重要意义。它启示我们要坚守内心的道德准则和理想信念,不为世俗所染。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这种精神是保持人格独立的重要支撑。然而,我们也应辩证看待这种“坚守”:在坚持原则的同时,也应讲究策略和方法,避免不必要的牺牲。真正的坚守,是在复杂环境中既能保持初心,又能灵活应对,以更有效的方式实现理想。 15. 示例:屈原的形象特点主要有:①忠贞爱国,虽遭流放却始终心系楚国;②志洁行廉,坚守高尚的道德情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③才华横溢,其《离骚》等作品文约辞微,影响深远。屈原对后世文人的影响巨大:他的爱国精神激励了无数文人,如陆游、辛弃疾等都以他为榜样;他的高洁品格成为后世文人追求的道德标杆;他开创的“骚体”文学,为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开辟了新道路,对李白、杜甫等大诗人的创作都产生了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