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课文同步练习

阅读:4  2025-09-15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中 课文同步练习
重磅: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4]
《屈原列传》同步练习
9 屈原列传
第一组
(1~3段)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疾:痛心
竭忠尽智以事其君 事:侍奉,辅佐
B.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穷:贫困
争宠而心害其能 害:害怕
C.《国风》好色而不淫 淫:过度,无节制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 强志:长于记忆
D.治乱之条贯 条贯:条理
疾痛惨怛 惨怛:忧伤,悲痛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屈平不与     与:参与
B.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娴:熟练,熟悉
C.其文约,其辞微 微:简约
D.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滓:渣滓
3.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3分)( )
A.“离骚”者,犹离忧也 B.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C.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D.人穷则反本
4.下列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3分)( )
A.邪曲之害公也    明道德之广崇
B.蝉蜕于浊秽 泥而不滓
C.方正之不容也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
D.屈平属草稿未定 故劳苦倦极
5.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屈平之作《离骚》    邪曲之害公也
B.上官大夫与之同列 选贤与能
C.盖自怨生也 盖儒者所争
D.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 彼与彼年相若也
6.下列句子中句式特点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3分)( )
A.父母者,人之本也   B.方正之不容也
C.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D.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7.下列对语句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明于治乱,娴于辞令”与“敏于事而慎于言”(《<论语>十二章》)中“于”用法相同。
B.“平伐其功”与“自伐者无功”(《<老子>四章》)中“伐”意义相同。
C.“王怒而疏屈平”与“人而不仁,如礼何”(《<论语>十二章》)中的“而”用法不同。
D.“以刺世事”与“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刺”意义相同。
8.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
译文:
(2)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译文: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2024·天津卷] “屈平辞赋悬日月”是李白对屈原的高度评价。在《屈原列传》中,与之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         。”
(2)[2024·新课标Ⅰ卷] 作文课上,房老师使用《屈原列传》中“          ,           ”两句话,引导学生描写寻常事物以表示宏大意旨,列举浅近事例来传达深远意蕴。
(3)[2024·北京卷]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认为,《离骚》兼具《国风》和《小雅》的情感特点,其中《国风》是“            ”,《小雅》是“            ”。

[2024·浙江绍兴高二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浏览完整试题(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材料二:
扬雄字子云,蜀郡成都人也。雄少而好学,不为章句,训诂通而已,博览无所不见。为人简易佚荡,口吃不能剧谈,默而好深湛之思,清静亡为,少耆欲。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不修廉隅以徼名当世。自有大度,非圣哲之书不好也;非其意,虽富贵不事也。
先是时,蜀有司马相如,作赋甚弘丽温雅,雄心壮之,每作赋,常拟之以为式。又怪屈原文过相如,至不容,作《离骚》,自投江而死,悲其文,读之未尝不流涕也。以为君子得时则大行不得时则龙蛇遇不遇命也何必湛身哉!乃作书,自岷山投诸江流以吊屈原。
其十二月羽猎,雄从。游观侈靡,穷妙极丽。虽颇割其三垂以赡齐民,然至羽猎、田车、戎马、器械、储偫、禁御所营,尚泰奢丽夸诩,非尧、舜、成汤、文王三驱之意也。又恐后世复修前好,不折中以泉台,故聊因《校猎赋》以风。哀帝时丁、傅、董贤用事,诸附离之者或起家至二千石。时雄方草《太玄》,有以自守,泊如也。或嘲雄以玄尚白,而雄解之,号曰《解嘲》。
(节选自《汉书·扬雄传》)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写在答题线上。(3分)
以为君子A得时B则大行C不得时D则龙蛇E遇不遇命也F何必湛身哉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信而见疑”的“见”与《答司马谏议书》中“终必不蒙见察”的“见”含义相同。
B.《小雅》是《诗经》的一部分,以宫廷乐曲为主,一般在贵族宴会上赞颂统治阶级。
C.三驱,古代王者田猎之制。谓君王田猎时须让开一面,仅三面驱赶,以示好生之德。
D.石,计算容量的单位,十斗为一石,和庄子《五石之瓠》中的“石”是一样的意思。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屈原痛心于楚怀王耳朵听不到正确的意见,眼睛也被小人的谗言谄媚所遮蔽,不能明辨是非。
B.《离骚》写的都是寻常事物,但旨趣极大,列举的事例浅近,而表达的意思却十分深远。
C.扬雄小时候博览群书,不研究章句,只是通晓字词解释而已。为人平易宽和,清静无为。
D.扬雄责怪屈原明明颇富文采,却由于过于清高孤傲,容纳不了周围人的污浊而投河自尽。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
译文:
(2)自有大度,非圣哲之书不好也;非其意,虽富贵不事也。
译文:
14.明代文学家茅坤评点《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的写作内容为“变格”,即与一般的人物传记内容有所不同。请结合所学内容简要说明其“变”在哪里。(5分)
第二组
(1~9段)
1.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3分)( )
A.靡不毕见       B.乃令张仪详去秦
C.然亡国破家相随属 D.亡走赵,赵不内
2.下列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3分)( )
A.楚怀王贪而信张仪
B.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
C.惠王患之
D.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
B.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
C.是时屈平既疏,不复在位
D.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怀王卒行
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
B.秦,虎狼之国
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C.内惑于郑袖
竟死于秦而归葬
D.以其弟子兰为令尹
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
5.下列句子中句式特点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3分)( )
A.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B.秦,虎狼之国,不可信
C.屈平既绌
D.不获世之滋垢
6.下列句子中句式特点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3分)( )
例: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A.(人君)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
B.战于蓝田
C.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D.兵挫地削,亡其六郡
7.下列对语句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屈平既绌”中的“绌”,同“黜”,指被罢免官职,与之义同的还有“罢”“夺”“去”等词语。
B.“齐与楚从亲”中的“从”,同“纵”,合纵,联合抗秦,与“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送东阳马生序》)的“从”意思不相同。
C.“厚币委质事楚”中的“委”与 “謋然已解,如土委地”(《庖丁解牛》)的“委”意思不相同。
D.“以一仪而当汉中地”中的“当”与“以一当十”的“当”意思相同。
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译文:
(2)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译文: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2021·江苏卷] 《屈原列传》中,屈原感受到君王听信谗言的句子是:“             ,            。”
(2)在《屈原列传》中,作者司马迁对“离骚”一词做出自己的解释的句子是:“            ,            。”
(3)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为了论证“父母,是人类的根本”这一观点,举了“           ,            ”这一例子进行论证。

(一)综合阅读
[2024·安徽合肥高三模拟预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4题。
材料一:
楚顷襄王为太子之时,质于齐。怀王薨,太子辞于齐王而归,齐王隘之:“予我东地五百里,乃归子。子不予我,不得归。”太子曰:“臣有傅,请追而问傅。”傅慎子曰:“献之地,所以为身也。爱地不送死父,不义,臣故曰献之便。”太子入,致命齐王曰:“敬献地五百里。”齐王归楚太子。太子归,即位为王。齐使车五十乘,来取东地于楚。楚王告慎子曰:“齐使来求东地,为之奈何?”慎子曰:“王明日朝群臣,皆令献其计。”上柱国子良入见,曰:“王不可不与也!王身出玉声,许强万乘之齐而不与,则不信,后不可以约结诸侯。”子良出,昭常入见,曰:“不可与也。万乘者,以地大为万乘。今去东地五百里,是去东国之半也,有万乘之号而无千乘之用也,不可。常请守之。”昭常出,景鲤入见,曰:“不可与也。虽然,王身出玉声,许万乘之强齐也,而不与,负不义天下。楚亦不能独守,臣请西索救于秦。”王乃遣子良北献地于齐,立昭常为大司马,使守东地,又遣景鲤西索救于秦。子良至齐,齐使人以甲受东地。昭常应齐使曰:“我典主东地,且与死生。悉五尺至六十,三十余万,弊甲钝兵,愿承下尘。”齐王谓子良曰:“大夫来献地,今常守之,何如?”子良曰:“臣身受命弊邑之王,是常矫也。王攻之。”齐王大兴兵攻东地,伐昭常。未涉疆,秦以五十万临齐右壤。曰:“夫隘楚太子弗出,不仁;又欲夺之东地五百里,不义。其缩甲则可,不然,则愿待战。”齐王恐焉,乃请子良南道楚,西使秦,解齐患。士卒不用,东地复全。


展开余下试题(节选自《战国策·楚策二》)
材料二:
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
(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材料三:
秦人留之(楚怀王),楚大臣患之,乃相与谋曰:“吾王在秦不得还,要以割地,而太子为质于齐,齐、秦合谋,则楚无国矣。”欲立王子之在国者。昭雎曰:“王与太子俱困于诸侯,今又倍王命而立其庶子,不宜!”乃诈赴于齐。齐王召群臣谋之,或曰:“不若留太子以求楚之淮北。”齐相曰:“不可。郢中立王,是吾抱空质而行不义于天下也。”其人曰:“不然。郢中立王,因与其新王市曰:‘予我下东国吾为王杀太子不然将与三国共立之。’”齐王卒用其相计而归楚太子。
(节选自《资治通鉴》)
10.材料三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写在答题线上。(3分)
予我A下东国B吾为王C杀太子D不然E将与三国F共立之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句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所以,与《鸿门宴》中“所以遣将守关者”的“所以”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
B.玉声,佩玉相击的声音,引申为美妙的声音,这里是对楚顷襄王言语上的敬称。
C.要,要领、关键,和成语“提要钩玄”“切中要害”中的“要”意思相同。
D.“王子之在国者”与《马说》“马之千里者”的句法结构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三则材料叙述侧重点和细节有不同,综合起来可看出这一时期史实概貌:楚怀王被秦扣留并客死于秦,质于齐的长子返楚即位,楚国没有割让土地。
B.顷襄王问计,上柱国子良认为君王失信就无法结交诸侯,主张献地;负责防守东地的大司马昭常反对,因为这会让楚国徒有万乘大国之名而无其实。
C.昭常向前来受地的齐国使者表示,决心与东地共存亡且已经征发三十多万士兵备战;子良告诉齐王此行是奉命献地,建议齐王攻打驻守的昭常军队。
D.齐军还未进入楚境,秦五十万大军就逼近齐国的西境,指责齐不仁不义,要求齐国退兵;齐国很害怕,请子良南返楚,西使秦,以解除齐国的祸患。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齐王隘之:“予我东地五百里,乃归子。子不予我,不得归。”
译文:
(2)许万乘之强齐也,而不与,负不义天下。楚亦不能独守,臣请西索救于秦。
译文:
14.楚顷襄王能由齐返楚即位,哪些人起到了重要作用?请简要说明。(3分)
(二)专项训练
15.请用斜线“/”为画波浪线部分断句。(5分)
天子议以为贾生(贾谊)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雒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贾生既辞往行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
(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第三组
(全文)
1.下列对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新沐者必弹冠       新沐:刚洗完澡
B.而能与世推移 推移:变化
C.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 常流:经常流动
D.同死生,轻去就 去就:去朝廷任职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 之:这些
B.举世混浊而我独清 举:全
C.新沐者必弹冠 冠:帽子
D.而蒙世俗之温蠖乎 蒙:蒙蔽
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类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3分)( )
例:同死生,轻去就
A.安能以晧晧之白  B.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C.又怪屈原以彼其材 D.其后楚日以削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B.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C.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
D.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3分)( )
①何故而至此 ②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
③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 ④遂自投汨罗以死
A.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
B.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不凝滞于物/(李氏子蟠)不拘于时,学于余
B.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
C.乃作《怀沙》之赋/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D.又安能以晧晧之白/安步当车
7.下列句子中句式特点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3分)( )
A.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B.而自令若是
C.(圣人)不凝滞于物
D.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8.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古人的“名”,成年时取,供朋友称呼。古人的名和字一般在意义上都存在一定的联系:或意思相近,如屈原,名平,字原;或意思相反,如韩愈,名愈,字退之。
B.怀王,是楚王的谥号。中国古代帝王除姓名之外,往往还有庙号、谥号、尊号。
C.大夫,古代官职名。周代在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级,唐、宋时期有御史大夫及谏议大夫,明清时期废除。
D.渔父,意思是以捕鱼为业的人。“父”在古代用于称呼从事某种行业的人。
9.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译文:
(2)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饮一口汨罗江
熊召政
汨罗一水,迤迤逦逦,在中国的诗史中,已经流了两千多年。诗人如我辈,视之为愤世嫉俗之波的,不乏其人;取它一瓢饮者,更是大有人在。当然,饮的不是玉液琼浆,而是在漫长的春秋中浊了又清,清了又浊的苦涩。这苦涩,比秋茶更酽。
这会儿,我正在汨罗江的岸边,掬起一杯浑黄得叫人失望的江水。为了在端午节这一天,饮一口汨罗江的水,我可是千里奔驰特意赶来的啊!
脖子一扬,我,饮了一口汨罗。
立刻,我感觉到,就像有一条吐着芯子的蛇窜入我的喉管,冰凉而滑溜,在我肝胆心肺间穿行,如同在烟雨迷蒙的天气里穿过三峡的蛟龙。
愤世嫉俗的味道真苦啊!
同行人大概看出我脸色难堪,埋怨说:“叫你不要喝你偏要喝,这水太脏了。”我报以苦笑。
朋友继续说:“你们诗人都是疯子,不过,也像圣徒。恒河的水污染那么严重,圣徒们也是长途跋涉,非得跑到那里去喝一口。”
我得承认,朋友这么说,并不是讥笑我,他只是不理解。我的行囊中,带有青岛啤酒和可口可乐,为什么,我非得饮这浑黄的汨罗?
这小小的隔阂,让我想起禅家的一段公案。一次,著名禅师药山椎俨看到一个和尚,问:“你从哪里来?”和尚答:“我从湖南来。”药山又问:“湖水是不是在泛滥?”答:“湖水还没有泛滥。”药山接着说:“奇怪,下那么多雨,湖水为什么没有泛滥?”和尚对此没有满意的回答。因而药山的弟子云岩说:“是在泛滥。”同时,药山另一个弟子东山大叫道:“何劫中不曾泛滥!”细细品味这句话,不得不佩服禅家独特的思维品质。何水不脏?我想对朋友当头棒喝的这四个字,本源于何劫中不曾泛滥的追问。
不过,那四个字我终究没有问出口。然而由禅家推及诗家,我想得更多了。


展开余下试题汛期湖水泛滥,每个人都看得到。可是,干旱季节的湖水泛滥,又有几个人能感觉到呢?屈原淹死在汨罗江,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但汨罗不只是湘北的这一条,也不尽然是由波涛组成,知道这一点的,恐怕更是微乎其微了。
何劫中不曾泛滥!还可以推补一句,何处没有汨罗江?
嵇康的汨罗江,是一曲裂人心魄的《广陵散》;李白的汨罗江,是一片明月;苏东坡的汨罗江,是一条走不到尽头的贬谪之路;秋瑾的汨罗江,是一把砍头的大刀;闻一多的汨罗江,是一颗穿胸的子弹……到这里,我禁不住问自己:
你的汨罗江会是什么呢?
据考证,屈原本姓熊,是我的同宗。从知道他的那一天起,他就是我写诗做人的坐标。每当灾难来临,我就想到那形形色色的汨罗江。好多次,当我的愤怒无法宣泄,我就想跑到这里来,跳进去,让汨罗再汨罗一回。今天,我真的站到了这汨罗江的岸边,饮了一口浑黄后,我的愤怒被淹灭了,浮起的是从来也没有经历过的惆怅。
江面上,二三渔舟以一种“与尔同销万古愁”的悠然,从我眼前飘过。不知道屈原为何许人也的渔翁,一网撒去,捞回来的是最为奢侈的五月的阳光。偶尔有几条鱼苗,看上去像二月的柳叶,也被渔翁扔进了鱼篓。那也是他的收获啊!醉翁之意不在酒,而渔翁之意,却是肯定在于鱼的。
中国的渔翁形象,从劝屈原“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的那一位,到“惯看秋月春风”的那一位,都是明哲保身的遁世者,权力更迭,人间兴废,与他们毫不相干。船头上一坐,就着明月,两三条小鱼,一壶酒,他们活得好逍遥啊!你看这条因屈原而名垂千古的汨罗江上,屈原早就不见了,而渔翁仍在。
这就是我的惆怅所在。一位清代的湖南诗人写过这么一首诗:
萧瑟寒塘垂竹枝,长桥屈曲带涟漪。
持竿不是因鲂鲤,要斫青光写楚辞。
看来,这位诗人的心态和我差不多,又及想当屈子,又想当渔翁,结果是两样都当不好,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古人早就这么说过。
既如此,我的饮一口汨罗的朝圣心情,到此也就索然了。归去罢,归去来兮,说不定东湖边上的小书斋,就是我明日的汨罗。
(选自《问花笑谁:熊召政美文精选》,有删改)
10.结合文意,概括“汨罗江”的两种主要含义。(每种不超过15个字)(6分)
11.从文中看,作者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6分)
12.“渔翁”在文中有何寓意?其作用是什么?(5分)
13.下列对这篇散文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
A.作者认为,汨罗一水,迤迤逦逦,在中国已经流了两千多年,浑黄而不清澈,因此,它的味道是苦涩的。
B.在作者朋友眼中,诗人的追求是崇高的,但行为是怪异的,所以他们是“圣徒”与“疯子”的矛盾集合体。
C.文中“禅家公案”一段,在结构上起过渡作用,承上启下,拓展了文章的表现空间。
D.“嵇康的汨罗江”一段,作者巧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使文章形象生动,语势增强。
E.作者又想当屈子,又想当渔翁,但虑及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因而决定躲进书斋,做一个明哲保身的人。
答案
9 屈原列传
第一组
1.B [解析] “穷”,处于困境。 “害”,嫉妒。
2.B [解析] A项,与,同意。C项,微,含蓄隐晦。D项,滓,污染。
3.B [解析] A项,第二个“离”,同“罹”,遭受。C项,“泥”,同“涅”,染黑。D项,“反”,同“返”,追念。
4.D [解析] A项,“邪曲”,形容词用作名词,品行不正的小人。“明”,阐明,形容词用作动词。B项,“蝉”,名词用作状语,像蝉一样。 “泥”,同“涅”,本身是名词“泥土”,此处用作动词“染黑”。C项,“方正”,形容词用作名词,端方正直的人。“入”,动词用作状语,在宫内。
5.A [解析] A项,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B项,介词,和/动词,同“举”,推举。C项,表推测,大概/发语词,无实义。D项,像/差不多。
6.A [解析] A项,判断句,“……者,……也”表判断。B项,被动句,“容”是意义上的被动,为……所容。C项,被动句,“见”“被”表被动。D项,被动句,“放逐”是意义上的被动,被放逐。
7.D [解析] D项,两个“刺”的意义不同,“以刺世事”中的“刺”,讽刺;“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中的“刺”,指责、揭发。
8.(1)大王让屈原制定法令,人们没有不知道的。每发布一项法令,屈原就夸耀自己的功劳。
(2)他的志趣高洁,所以作品中称述的事物也是芬芳的;他的行为端正,所以至死不容于世。
9.(1)推此志也 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2)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举类迩而见义远 (3)好色而不淫 怨诽而不乱
10.CEF [解析] “君子”为“得时”的主语,中间不断开;“得时则大行”“不得时则龙蛇”两句句式结构一致,故分别在两句后C、E处断开;“遇不遇命也”中“也”是句末语气词,故在“也”后F处断开。
11.B [解析] A项,正确。都是介词,被。B项,“《小雅》……以宫廷乐曲为主,一般在贵族宴会上赞颂统治阶级”错误,以宫廷乐曲为主,一般在贵族宴会上赞颂统治阶级的是《大雅》,而《小雅》以哀叹、怨诽居多,更接近民间情感。
12.D [解析] D项,“责怪”错误,“又怪屈原文过相如”的“怪”是“以……为怪,惊异于”的意思,而非“责怪”。“容纳不了周围人的污浊”错误,“至不容”是指屈原不能融入当时朝堂环境,不被容纳,而非屈原不容纳他人。
13.(1)他自动地远离污浊,像蝉脱壳那样摆脱污秽的境地,以在尘世之外遨游超脱。
(2)自身胸怀博大,不是圣哲的书不喜欢;如果不合己意,即使是能变富贵的事也不做。
[解析] (1)“疏”,远离;“蝉蜕”,像蝉脱壳一样;“浮游尘埃之外”,省略句、状语后置句,应为“(于)尘埃之外浮游”。(2)“大度”,胸怀博大;“意”,合意,中意;“虽”,即使;“事”,做。
14.“变”在叙述人物事件时加入大量的议论和评语,比如原文先讲述楚怀王逐渐不信任屈原,接着加入司马迁对屈原品格和作品的高度赞扬。
[解析] 由“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等可知,“变”在叙述人物事件时加入大量的议论和评语,比如原文先讲述楚怀王逐渐不信任屈原,接着加入司马迁对屈原品格和作品的高度赞扬。
[参考译文]
材料二:
扬雄,字子云,是蜀郡成都人。扬雄小时候好学,不研究章句,通晓古书字词解释而已,博览群书无所不读。为人平易宽和,不拘小节,口吃不能快速讲话,静默爱沉思,清静无为,没有什么嗜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中 课文同步练习
相关:关于“屈原列传》”的其他试题
重磅: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4]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