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课文同步练习

阅读:5  2025-09-15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中 课文同步练习
重磅: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5]
《苏武传》练习
10.《苏武传》练习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①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剑斩虞常已,律曰:“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单于募降者赦罪。”举剑欲击之,胜请降。律谓武曰:“副有罪,当相坐。”武曰:“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复举剑拟之,武不动。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武不应。律曰:“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武骂律曰:“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且单于信汝,使决人死生,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两主,观祸败。南越杀汉使者屠为九郡宛王杀汉使者头县北阙朝鲜杀汉使者即时诛灭。独匈奴未耳!若知我不降明,欲令两国相攻,匈奴之祸,从我始矣。”
②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③昭帝即位,数年,匈奴与汉和亲。汉求武等,匈奴诡言武死。后汉使复至匈奴,常惠请其守者与俱,得夜见汉使,具自陈道。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单于视左右而惊,谢汉使曰:“武等实在。”……
④单于召会武官属,前以降及物故,凡随武还者九人。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苏武传》节选)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反欲斗两主 (2)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3)如惠语以让单于 (4)前以降及物故
2.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欲因此时降武 君因我降
B.空以身膏草野 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C.与君为兄弟 匈奴以为神
D.乃幽武,置大窖中 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
3.划线句有5处需要句读,用“/”划分。
南越杀汉使者屠为九郡宛王杀汉使者头县北阙朝鲜杀汉使者即时诛灭
4.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
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
5.结尾“须发尽白”四字写出了苏武的 、 。
6.结合第①节内容,分析作者是怎样塑造主人公苏武形象的?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陈汤,字子公,山阳瑕丘人也。宣帝时匈奴乖乱,五单于争立,呼韩邪单于与郅支单于俱遣子入侍。初元四年,郅支遣使奉献,因求侍子,愿为内附。汉议遣卫司马谷吉送之。既至,郅支单于怒,竟杀吉等。
建昭三年,汤与延寿出西域。汤为人沉勇有大虑,多策谋,喜奇功,每过城邑山川,常登望。既领外国,与延寿谋曰:“夷狄畏服大种,其天性也。西域本属匈奴,今郅支单于威名远闻,侵陵乌孙、大宛,常为康居画计,欲降服之。如得此二国,北击伊列,西取安息,南排月氏、山离乌弋,数年之间,城郭诸国危矣。且其人好战伐数取胜久畜之必为西域患。郅支单于虽所在绝远,蛮夷无金城强弩之守,如发屯田吏士,驱从乌孙众兵,直指其城下,彼亡则无所之,守则不足自保,千载之功可一朝而成也。”延寿亦以为然,欲奏请之,汤曰:“国家与公卿议,大策非凡所见,事必不从。”延寿犹与不听。会其久病,汤独矫制发城郭诸国兵、车师戊己校尉屯田使士。延寿闻之,惊起,欲止焉。汤怒,按剑叱延寿曰:“大众已集会,竖子欲沮众邪?”延寿遂从之。部勒行陈,益置扬威、白虎、合骑之校,汉兵、胡兵合四万余人。延寿、汤上疏自勃奏矫制,陈言兵状。


浏览完整试题初,单于闻汉兵至,欲去,疑康居怨己,为汉内应,又闻乌孙诸国兵皆发,自以无所之。时康居兵万余骑分为十余处,四面环城,亦与相应和。夜,数奔营,不利,辄却。平明,四面火起,吏士喜,大呼乘之,钲鼓声动地。康居兵引却。汉兵四面推卤楯,并入土城中。单于男女百余人走入大内。单于被创死。于是延寿、汤上疏曰:“臣闻天下之大义,当混为一,昔有唐、虞,今有强汉。匈奴呼韩邪单于已称北藩,唯郅支单于叛逆,未伏其辜,大夏之西,以为强汉不能臣也。郅支单于惨毒行于民,大恶通于天。臣延寿、臣汤将义兵,行天诛,赖陛下神灵,阴阳并应,天气精明,陷陈克敌,斩郅支首及名王以下。宜县头槁街蛮夷邸间,以示万里,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选自《汉书·陈汤传》,有删节)
材料二:
(苏)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诏武奉一太牢谒武帝园庙。拜为典属国,秩中二千石;赐钱二百万,公田二顷,宅一区。常惠、徐圣、赵终根皆拜为中郎,赐帛各二百匹。其余六人老,归家,赐钱八十万,复终身。常惠后至右将军,封列侯,自有传。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选自《汉书·苏武传》)
材料三: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选自《论语·子路》)
【注】槁街:汉代长安街名。颜师古注:“槁街,蛮夷馆所在也。”
7.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且其人A好战B伐C数D取胜E久F畜G之H必为西域患。
8.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之,到、往,与《兰亭集序》“及其所之既倦”的“之”用法相同。
B.却,退却,与《过秦论》“却匈奴七百余里”的“却”意思不相同。
C.县,通“现”,显露、显现,与《苏武传》“宛王杀汉使者,头县北阙”的“县”意思相同。
D.明,使……明白,与《屈原列传》“明于治乱”的“明”字用法不相同。
9.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汤足智多谋,目光长远。他认为郅支单于剽悍好战,如果长期放纵他们,一定会成为西域的祸患,于是下定决心消灭他。
B.陈汤沉着勇敢,敢于决断。他怕贻误战机,假托朝廷诏令,征调各国军队和屯田的官兵攻打郅支单于。
C.陈汤善于审时度势,建立奇功。他因怕朝廷的大臣反对他的意见而没有奏报朝廷,相时而动,因地制宜,依靠汉、胡兵众就一举歼灭郅支单于。
D.苏武坚贞不屈,忠诚坚韧。他出使匈奴被扣押十九年,面对各种威逼利诱,始终坚守节,拒绝投降。最终得以返回汉朝,获汉武帝封赏,拜为典属国。
10.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延寿遂从之。部勒行陈,益置扬威、白虎、合骑之校,汉兵,胡兵合四万余人。
(2)唯郅支单于叛逆,未伏其辜,大夏之西,以为强汉不能臣也。
11.结合课文《苏武传》和材料一,简要概括苏武与陈汤作为一国之“士”的表现。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皆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节选自《屈原列传》)
材料二: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剑斩虞常已,律曰:“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单于募降者赦罪。”举剑欲击之,胜请降。律谓武曰:“副有罪,当相坐。”武曰:“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复举剑拟之,武不动。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武不应。律曰:“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复欲见我,尚可得乎?”武骂律曰:“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且单于信汝,使决人死生;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两主,观祸败!南越杀汉使者,屠为九郡。宛王杀汉使者,头县北阙。朝鲜杀汉使者,即时诛灭。独匈奴未耳。若知我不降明,欲令两国相攻。匈奴之祸,从我始矣。”
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节选自《苏武传》)
12.下列句中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形容枯槁 外貌,模样
B.受物之汶汶者乎 洁白的样子
C.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 判决
D.畔主背亲 通“叛”,背叛
13.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不凝滞于物/为降虏于蛮夷 是以见放/空以身膏草野
A.两个“于”字相同,两个“以”字不同
B.两个“于”字不同,两个“以”字相同
C.两个“于”字相同,两个“以”字也相同
D.两个“于”字不同,两个“以”字也不同
14.下列句中加点字的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
A.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B.于是怀石
C.欲因此时降武 D.羝乳乃得归
15.用现代汉语翻译材料一中画线句。
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16.下面分别是悬挂于屈原祠、苏武祠的楹联,其中空格处的文字已经风化,无法看清,请根据《屈原列传》和《苏武传》相关内容加以补足。


展开余下试题(1)哀郢矢孤忠,三百篇中,独宗变雅开新格:□□沉此地,二千年后,唯有滩声似旧时。
(2)杖节牧羊塞外雪;啮雪☐☐中原心。
17.从节选部分看,两篇传记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同中有异,请结合内容加以分析。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苏武庙
唐代·温庭筠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
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1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魂销”二字生动描绘了苏武在汉使面前悲喜交加的情态,“古祠高树两茫然”则营造出时空悠远、物是人非的苍凉感。
B.颔联“云边雁断”“陇上羊归”选取典型场景,既呼应苏武牧羊、雁书传信的史实,又以“胡天月”“塞草烟”渲染边塞的孤寂。
C.颈联“回日楼台非甲帐”暗指汉武帝已逝,“去时冠剑是丁年”则强调苏武出使时的年轻有为,两相对比凸显岁月的无情。
D.全诗情感以“悲”贯穿,既悲苏武十九年的艰辛与归国后的物是人非,也悲汉武帝未及见证其归来的遗憾,更悲历史洪流中个人命运的渺小,最终落脚于对苏武未得封侯的愤懑。
19.这首诗如何通过“虚实结合”的手法表达情感?请简要分析。
三、文言小题
20.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 过:责备
B.自痛负汉 负:辜负
C.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爱:吝惜
D.自分已死久矣 分:料想
21.下列句子的句式与所给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
例:见犯乃死,重负国。
A.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
B.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C.何以汝为见。
D.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四、名篇名句默写
22.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苏武传》中写匈奴单于为了胁迫苏武投降,把他关在大窖里,断绝食物的语句是: , 。
(2)《苏武传》中写卫律告诉单于苏武不屈服、不投降,表现单于想法的句子是: 。
(3)《苏武传》中写丁令偷走了苏武的牛羊,苏武再次陷入困境的句子是: , 。
五、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
②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勿复再言!
③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驩,效死于前!
④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⑤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以上名言出自《苏武传》,阅读后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10.《苏武传》练习》参考答案
1.使……相斗 通“弆” 收藏 责备 死亡
2.D
3.南越杀汉使者/屠为九郡/宛王杀汉使者/头县北阙/朝鲜杀汉使者/即时诛灭
4.(我)本来没有参加谋划,又不是亲属,说什么连带治罪?
5.忠贞(气节、浩然正气) 坚韧(刚强不屈)
6.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将苏武塑造成为一个生动丰满的形象。正面描写:动作描写如“武不动”、“武不应”“骂”,刻画了苏武的威武不屈、不为名利所动、视死如归、大义凛然的形象。(也可以写语言描写部分,要有对具体内容的分析)侧面描写:面对生死存亡的考验,张胜请降,反衬苏武忠君爱国的民族气节 ;面对荣华富贵的诱惑,卫律易节和苏武的坚守节操形成鲜明对比,突显苏武持志如一、坚贞不移的高贵品质。
7.CEH 8.C 9.D
10.(1)甘延寿于是只好听从他。部署行军的阵式,增设扬威、白虎、合骑三校,汉兵、胡兵合起来共四万多人。
(2)只有郅支单于反叛对抗,没有受到惩罚,大夏以西的地方,都以为强大的汉朝不能使郅支单于臣服。
11.①材料三中孔子对“士”阐述主要包括两个方面:要有羞耻之心,凡自己认为可耻的就不去做;要具备完成国君交给的任务的能力,能够不辜负君主的使命,成功捍卫国家的利益。
②苏武奉命出使匈奴,面对诱惑威胁,苏武始终坚守节操,拒绝投降,可谓“行己有耻”。
③陈汤矫制发兵,击败了郅支单于,解除了汉朝在西域的威胁,做到了“使于四方不辱君命”。
12.B 13.D 14.BD
15.为什么要怀抱美玉一般的品质,却使自己被放逐呢?
16.(1)怀沙 (2)吞旃
17.相同点:都用对话刻画人物形象;
不同点:对屈原的刻画运用了外貌和行为描写,如“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对苏武主要运用了细节描写,如“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
18.D
19.①实写:古祠高树、塞草烟云等眼前景。
②虚写:“魂销汉使前”的历史场景与 “甲帐”“丁年”的时空对比。
③效果:虚实交织强化沧桑感,突出“忠贞不被见证”的悲怆。
20.A
21.C
22.乃幽武置大窖中 绝不饮食 单于愈益欲降之 丁令盗武牛羊 武复穷厄
23.例文:持节十九载,丹心照汉魂
读《苏武传》,最动人心魄者,莫过于那几句穿越千年依然滚烫的誓言与写照。“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 是困厄中挺直的脊梁,“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是岁月里不变的坚守,“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是时光刻下的勋章。这三句文字,不仅勾勒出苏武的生命轨迹,更铸就了中华民族精神长河中 “坚守气节” 的不朽丰碑 —— 它告诉我们,真正的坚守,是危难时不折其志,是平凡中不失其心,是岁月里不改其忠。
“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 这句掷地有声的宣言,是苏武面对威逼利诱时的精神抉择,更是中国人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的气节底色。当年匈奴单于以封王、赐妻、厚禄诱降,以流放北海、断绝饮食相逼,苏武却始终以这句誓言作答。他深知,“节” 不仅是汉廷赐予的信物,更是为人臣者的尊严与使命 —— 若为苟活而背弃家国,纵有荣华富贵,亦是行尸走肉。这份决绝,让人想起文天祥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的慷慨,想起林则徐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的担当。在当代,这种气节化作边防战士面对风雪的坚守,化作科研工作者拒绝国外高薪、扎根祖国的选择。他们同苏武一样明白:有些底线不能破,有些信仰不能丢,一旦 “屈节”,便是对自我与家国的双重背叛。
而 “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的细节,更将这份坚守从 “瞬间的抉择” 升华为 “长久的修行”。北海的寒风刺骨,羊群的咩叫孤寂,十九年的时光里,苏武手中的汉节是唯一的精神寄托。他晨起握节,暮卧抱节,哪怕节上的牦牛尾毛被风吹散、被岁月磨尽,那根光秃秃的竹竿依然是他心中的 “汉旗”。这让我想起沙漠中的胡杨 —— 生而千年不死,死而千年不倒,倒而千年不朽。苏武的坚守,恰如胡杨般,不在一时的轰轰烈烈,而在日复一日的执着。如今,我们或许没有 “牧羊北海” 的极端困境,却有无数需要 “持节” 的日常:学生面对作弊诱惑时的坚守诚信,职场人面对利益输送时的坚守原则,普通人面对网络谣言时的坚守理性。这些看似微小的 “持节”,正是对苏武精神最朴素的传承 —— 节旄可落,初心不可改;环境可变,底线不可移。


展开余下试题当我们读到 “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时,更能体会这份坚守的重量与价值。十九年,足以让青丝变成白发,让少年熬成老者,却没能让苏武的丹心有半分褪色。他归汉时,手中或许只剩一根光杆汉节,但那杆节所承载的精神,却比任何金银珠宝都更珍贵。这份坚守,不仅让苏武成为历史的丰碑,更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符号 —— 它告诉我们,真正的价值不在于生命的长度,而在于生命的厚度;不在于一时的得失,而在于一生的坚守。今天,当我们感叹 “时代浮躁” 时,更需要回望苏武:他用十九年证明,坚守不是愚蠢的固执,而是一种历经岁月沉淀后愈发璀璨的智慧;不是孤独的自守,而是一种能照亮后人前路的精神火炬。
站在当下回望,苏武的汉节早已超越了器物的意义,成为一种精神的象征。“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 教会我们危难时的坚守,“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教会我们平凡中的执着,“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教会我们岁月里的忠诚。在这个充满诱惑与挑战的时代,我们每个人都需要这样一根 “汉节”—— 它或许是我们的理想,或许是我们的原则,或许是我们对家国的热爱。只要我们能如苏武般,持节而行,坚守本心,便无惧岁月漫长,无惧风雨兼程,终将在属于自己的时代里,写下如苏武般不朽的人生篇章,让 “丹心照汉魂” 的精神,在新时代继续闪耀光芒。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中 课文同步练习
相关:关于“苏武传》练”的其他试题
重磅: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5]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