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课文同步练习

阅读:5  2025-09-15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中 课文同步练习
重磅: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5]
《屈原列传》练习
9《屈原列传》练习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段一:
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楚使怒去,归告怀王。怀王怒,大兴师伐秦。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遂取楚之汉中地。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魏闻之,袭楚至邓。楚兵惧,自秦归。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
(节选自《屈原列传》)
文段二:
秦人伐楚,取八城。秦王遗楚王书曰:“始寡人与王约为兄弟,盟于黄棘,太子入质,至欢也。太子陵杀寡人之重臣,不谢而亡去,寡人诚不胜怒,使兵侵君王之边。今闻君王乃令太子质于齐以求平。寡人与楚接境,婚姻相亲。而今秦、楚不欢,则无以令诸侯。寡人愿与君王会武关,面相约,结盟而去,寡人之愿也!”楚王患之,欲往恐见欺,欲不往恐秦益怒。昭睢曰:“秦,虎狼也,有并诸侯之心,不可信也!”怀王之子子兰劝王行,王乃入秦。……秦人留之。楚大臣患之,乃相与谋曰:“吾王在秦不得还,要以割地,而太子为质于齐。齐、秦合谋,则楚无国矣!”欲立王子之在国者。昭睢曰:王与太子俱困于诸侯而今又倍王命而立其庶子不宜乃诈赴于齐。齐湣王召群臣谋之,或曰:“不若留太子以求楚之淮北。”齐相曰:“不可。郢中立王,是吾抱空质而行不义于天下也。”其人曰:“不然。郢中立王,因与其新王市曰:‘予我下东国,吾为王杀太子。不然,将与三国共立之。’”齐王卒用其相计而归楚太子。楚人立之。
十八年,楚怀王亡归。秦人觉之,遮楚道,怀王从间道走赵。赵主父在代,赵人不敢受。怀王将走魏,秦人追及之,以归。十九年,楚怀王发病,薨于秦,秦人归其丧。楚人皆怜之,如悲亲戚。诸侯由是不直秦。
臣光曰:“甚哉秦之无道也,杀其父而劫其子;楚之不竞也,忍其父而婚其仇。呜呼,楚之君诚得其道,臣诚得其人,秦虽强,乌得陵之哉!故主人不务得道而广有其势,是其所以危也。”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秦并六国》)
1.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在答题卡上相应位置写出答案标号。
王与太子A俱困B于诸侯C而今又倍王D命E而立F其庶子G不宜H乃诈赴于齐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齐与楚从亲”与“吾从而师之”(《师说》)两句中的“从”意思相同。
B.婚姻,指儿女亲家,与《鸿门宴》中“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的“婚姻”意思相同。
C.“欲往恐见欺”与“生孩六月,慈父见背”(《陈情表》)两句中的“见”意思不同。
D.“故人主不务得道而广有其势”与“内立法度,务耕织”(《过秦论》)两句中“务”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昭王写信给楚怀王说明秦楚的关系,并希望和他相会。楚怀王看到信后,既想赴会,又不敢去,内心犹豫不决。
B.对楚怀王前去秦国的态度,昭睢与子兰态度截然不同,但楚怀王听取了子兰的劝说去了秦国,结果被扣留。
C.楚怀王从秦国逃跑,被秦国人发现,秦王派人封锁了通往楚国的道路,楚怀王只好逃到赵国,但赵国人不敢接纳他,后来被秦国人追上。


浏览完整试题D.楚怀王去世后,秦人将他的灵柩送回楚国。楚国人都非常哀怜他,很悲伤。从此楚国不再尊重秦国。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齐王卒用其相计而归楚太子。楚人立之。
(2)甚哉秦之无道也,杀其父而劫其子;楚之不竞也,忍其父而婚其仇。
5.司马光认为楚怀王没有掌握正确的治国之道,请从文段一概括具体事实。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张仪反,秦使人使齐,齐、秦之交阴合。楚因使一将军受地于秦。张仪至,称病不朝。楚王曰:“张子以寡人不绝齐乎?”乃使勇士往詈齐王。张仪知楚绝齐也,乃出见使者曰:“从某至某,广从六里。”使者曰:“臣闻六百里,不闻六里。”仪曰:“仪固以小人,安得六百里?”
使者反报楚王,楚王大怒,欲兴师伐秦。陈轸曰:“伐秦非计也王不如因而赂之一名都与之伐齐是我亡于秦而取偿于齐也。楚国不尚全乎?王今已绝齐,而责欺于秦,是吾合齐、秦之交也,国必大伤。”
楚王不听,遂举兵伐秦。秦与齐合,韩氏从之。楚兵大败于杜陵。
(选自《战国策·秦策二》)
材料二: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屈原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楚使怒去,归告怀王。怀王怒,大兴师伐秦。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①,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遂取楚之汉中地。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魏闻之,袭楚至邓②。楚兵惧,自秦归。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是时屈原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顾反,谏怀王曰:“何不杀张仪?”怀王悔,追张仪,不及。
(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注释】①丹、淅:即丹水、淅水,前312年秦军在丹阳大败楚军。 ②邓,在今湖北襄阳北,钟祥附近。
6.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伐秦非计也A王不如B因而赂之C一名都D与之E伐齐F是我亡G于秦而取H偿于齐也。
7.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中“楚因使一将军受地于秦”的“因”的含义,与后文“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不同。
B.材料一中“使者反报楚王”的“报”的含义,与《孔雀东南飞》中“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相同。
C.左徒,是战国时期楚国特有的一个官职名称,是内政外交的主要负责人,中原其它诸侯国没有这个官职。
D.《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以人物为中心来记载历史的,其体例特点与《战国策》不一样。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楚怀王准备发兵去攻打秦国,陈轸认为这不是一个好办法,楚国必受大害,但是楚怀王并没有听从他的建议。
B.屈原被罢免官职后,秦国想攻打齐国,齐国的惠王很担心,于是让张仪假装离开秦国,进献厚礼侍奉楚王。
C.张仪欺骗楚怀王说,秦国愿意奉献六百里土地。等怀王派使者前去接收时,张仪却说他们约定只割让六里的地盘。
D.楚怀王开始一心只想得到张仪,之后听信宠姬郑袖的话放走了张仪,等到屈原劝谏后又后悔,派人追赶没追上。
9.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楚王曰:“张子以寡人不绝齐乎?”乃使勇士往詈齐王。
(2)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10.人教社语文教材认为:蓝田,战国时楚邑名,今湖北省钟祥市西北。但某图书所绘制的秦楚蓝田之战地图(见下图)中的“蓝田”是靠近秦国都城咸阳的蓝田县。请阅读材料二,找出支持“秦邑说”的理由。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尝学事焉,乃征为廷尉。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
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
贾生既辞往行,闻长沙卑湿,自以寿不得长,又以適去,意不自得。贾生为长沙王太傅三年。后岁余,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釐,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
文帝复封淮南厉王子四人皆为列侯。贾生谏,以为患之兴自此起矣。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文帝不听。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贾生之死时年三十三矣。
(节选自《史记·贾生列传》)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 )
A.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贾生之死时年三十三矣
B.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贾生之死时年三十三矣
C.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贾生之死时年三十三矣
D.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贾生之死时年三十三矣


展开余下试题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与“亡国破家相随属”(《屈原列传》)两句中,“属”的含义相同。
B.“超迁”,意思是越级升迁。“迁”,古代用来表示官职的变动,一般表示晋升。
C.“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与“争宠而心害其能”(《屈原列传》)两句中,“害”的意思相同。
D.“乃短贾生曰”与“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屈原列传》)两句中,“短”的含义相同。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贾谊十几岁时就因能诗善文闻名当地。为官之初,曾得到同僚们的肯定,也深得皇上的赏识,一度被破格提拔。
B.贾谊受到皇上的重用,奉命制定出许多新的法令制度,遭到朝中绛、灌等人的嫉妒,诽谤他年轻学浅,总想着擅权弄事。
C.贾谊从长沙被召回,当时皇上正在虔诚地接受神的降福保佑,就向贾谊询问鬼神的本原,贾谊便详细地说明了这里面的道理。
D.贾谊多次上书给皇上,陈述有的诸侯封地太多,甚至多达几郡之地,不符合古代的制度,应该逐渐削弱他们的势力。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贾生既辞往行,闻长沙卑湿,自以寿不得长,又以適去,意不自得。
(2)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
15.结合所学的《屈原列传》以及选文对贾谊生平经历的叙述,贾谊“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的原因是什么?
二、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应邀来秭归参加祭祀屈原的活动。早上出店门,没多远,就是台阶;缘山行,又没多远,就到了祭台。祭祀开始了,大家清一色地穿着马褂,系着黄丝带,都尽力使步履庄重。一行诗人,写诗风格完全不同,甚至在诗歌写什么、如何写上尖锐对立,南辕北辙,但屈原,他们个个都服,个个都要拜。屈原已经超越了诗人的身份,成为中国诸神之一,他是汉语创造的神灵。写诗的要服,不写诗的也要服。没有权力的要服,大权在握的也要服。谁能不服?谁敢不服?在中国文坛,你如果不服屈原、孔子、老子、李白、杜甫、苏东坡……这些人, ① ?恐怕也没有更值得佩服的人了吧。
屈原是一位大地诗人,他的诗是人生经验的产物,他升华、神化了这些经验。 ② ,可屈原将兰草升华成某种品格的象征,而这个象征的源头是楚国大地。屈原如此深切地热爱祖国,因此故乡世界在他看来已经和仙境差不多了。
16.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每个人内心里都很佩服他。”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17.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18.下列各句中的省略号,和文中省略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那高耸的大圆顶使我想起一段台词:“这个覆盖众生的苍穹……”
B.我立刻胆怯起来:那是……实在……我说不清有没有灵魂。
C.他嚼着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的鱼骨,说:“老班长,你……”
D.在花市上,牡丹、吊钟、菊花……春秋冬三季的花都聚齐了。
三、文言小题
19.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加点词的用法和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短屈原于顷襄王
B.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C.读《鵩鸟赋》,同死生
D.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
20.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B.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C.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 D.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
21.以下加点的字分别有四个义项,请结合句子内容,选择最恰当的一项( )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屈原列传》)
A.泥土 B.涂抹 C.拘泥 D.同“涅”,染黑
22.以下加点的字分别有四个义项,请结合句子内容,选择最恰当的一项( )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
(《屈原列传》)
A.归属 B.连接 C.撰写 D.委托,交付
23.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左徒,楚国官名,和“令尹”一样,相当于后世的“丞相”一职。
B.相坐,相连坐(治罪),一个人犯了罪,有关的人连同治罪。
C.假吏,指临时委任的使臣属官。
D.三闾大夫,楚国官名,管理楚国屈、景、昭三氏贵族的事务。
四、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渔 父
陆游
楚江茫茫新雨霁,残云蹙作鱼鳞细。
老翁短楫去若飞,我欲从之已天际。
从之不可况共语,醉眼知渠轻一世。
直钓①去饵五十年,此意宁为得鱼计?
【注释】①直钓:姜子牙在入仕前用不设鱼饵的直钩在渭滨钓鱼。
2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点明地点和天气,为渔父的出场营造了清新开阔的意境。
B.前四句运用了叠词、比喻、夸张等手法,动静结合,描写细腻生动。
C.诗中反复使用“从之”,表达了诗人欲以“渔父”自况却又不得的遗憾。
D.本诗体现古体诗的流转自由,而律诗《书愤》则整饬严谨,两者各有特色。
25.在中国古代文化语境中,经常会出现“渔父”这一形象。请简析诗中“渔父”形象与《屈原列传》中“渔父”形象的异同。
五、名篇名句默写
2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离骚”者, 。(《屈原列传》)
(2) ,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原列传》)
(3)不获世之滋垢, 。(《屈原列传》)
六、作文
2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屈原列传》中,屈原说:“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渔父却认为“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中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总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和事,我们是应保持独清独醒呢,还是与世推移呢?
阅读上述材料后,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9《屈原列传》练习》参考答案
1.CGH 2.A 3.D
4.(1)齐湣王最后听取了丞相的意见送楚太子回国,楚国立太子为楚王。
(2)秦国真是太无道了,害死楚怀王又威逼他的儿子;楚国不强大,忍受杀父之仇而与自己的敌人通婚。
5.①贪图秦国六百里土地。
②轻信张仪而与齐绝交。
③怒而轻率发兵攻秦,以致楚将被擒,楚兵被斩首八万。
6.ADF 7.B 8.B
9.(1)楚怀王说:“张仪以为寡人不愿跟齐国断交吗?”于是他就派了一名勇士前去齐国骂齐王。
(2)对内,同楚王谋划商讨国家大事,颁发号令;对外,接待宾客,应酬答对各国诸侯。 10.①“以深入击秦”可推断“深入”的宾语应为秦地,不可能深入自家领土对敌作战。
②“自秦归”,说明先前应为入秦作战。
③“悉发国中兵”,秦国割汉中地求和说明秦楚实力相当,倾尽全国兵力不在防守,魏国突袭正说明境内空虚。所以蓝田应为秦邑。
11.D 12.A 13.B
14.(1)贾谊已经辞别京城前往长沙,听说长沙地方低洼潮湿,自认为寿命不会长久,又因为是被贬谪而去的,心中更加难受。
(2)梁怀王是孝文帝的小儿子,受孝文帝宠爱,又喜欢读书,因此才让贾谊做他的老师。 15.①贾谊和屈原有相似的遭遇:因博学多才而受君王重用,又因小人诽谤而被君王疏远,理想抱负不得实现。


展开余下试题②贾谊“为赋以吊屈原”,既是哀悼屈原,也是慨叹自己命途多舛,是为了抒发、宣泄胸中的抑郁不平之气。
16.①原句从“写诗”与“不写诗”、“有权”与“没权”两个方面进行对举,强调了不同身份的人对屈原相同的佩服的态度。
②“写诗”强调屈原的文人身份,“权力”则强调屈原的政治家身份。原句更符合屈原的身份,侧面写出了屈原的每一重身份都有让人佩服的成就。
③“谁能不服?谁敢不服?”是反问句式,更有气势,强调了屈原取得的成就之大。
④改写句中的“每个人”没有表现出屈原在文坛和政界的地位,且语言过于平铺直叙,强调作用不明显。(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17.①还能服谁呢
②兰草本来是普通的草
18.D
19.A
20.D
21.D
22.C
23.A
24.C
25.相同点:无论是陆游笔下的渔父,还是《屈原列传》中的渔父,都表现出对尘世纷扰的淡然态度,不愿过多卷入世俗的争斗和名利场中,逍遥江湖、独立自持。
不同点:①《屈原列传》中的渔父则更多地被塑造成一个智者的形象,他通过与屈原的对话,传达出对人生哲理的理解和对个人选择的尊重,体现了对现实妥协的智慧和对人生道路的另一种思考。
②陆游的诗中运用典故妻子牙“直钩垂钓”,意不在“鱼”,而在等待时机,得遇明主,实现理想抱负,体现的是“儒家”积极济世的文化情怀。这里隐含了诗人的形象,有对独立逍遥生活的向往,但更有对济世理想的坚守。
26.犹离忧也 疾痛惨怛 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鸷鸟之不群兮 长太息以掩涕兮 哀民生之多艰
27.例文:清浊相宜:中学生的坚守与通达
《屈原列传》中,屈原 “举世混浊而我独清” 的孤绝,与渔父 “与世推移” 的通达,恰似一枚硬币的两面,叩问着每个中学生的成长选择。有人视 “独清独醒” 为精神标尺,有人以 “与世推移” 为处世智慧,实则二者并非对立,而是需在成长路上动态平衡的人生智慧 —— 当守底线时,当如屈原般持心自净;当需包容时,当学渔父般灵活通达,方能在青春的土壤中长出挺拔的人格。
“独清独醒” 是中学生立身的基石,是面对是非时不可动摇的底线。课堂上,当同学传阅作弊纸条时,是选择视而不见还是明确拒绝?自习课上,当众人沉溺闲聊嬉戏时,是随波逐流还是专注学业?这些看似微小的选择,实则是 “独清” 品格的试炼。就像某校初中生王璐,在小组合作中发现组员抄袭他人方案,她没有为 “合群” 而沉默,而是主动提出重新构思,虽短暂遭遇误解,却最终带领小组完成原创作品,赢得老师同学的认可。若在原则问题上放弃 “独醒”,以 “大家都这样” 为借口妥协,便会在潜移默化中丢失诚信的底色,让青春在模糊的是非观中偏离航向。这种 “独清” 并非故作清高的孤僻,而是对自我价值的坚守,是在浮躁环境中保持清醒的定力,如同浊流中的磐石,守住内心的澄澈,方能为成长筑牢根基。
“与世推移” 是中学生处世的智慧,是融入集体、完善自我的必经之路。中学生活充满集体场景:运动会上需要配合队友的节奏,班会讨论中需要倾听不同的声音,甚至小组作业中需要包容他人的不足。若一味秉持 “独清” 的执念,拒绝沟通与协作,便会陷入自我封闭的困境。记得班里曾有位数学尖子生,起初总是坚持 “自己的方法最正确”,拒绝接受同学提出的解题思路,导致小组项目屡屡停滞。后来在老师引导下,他尝试倾听他人意见,发现不同方法的互补性,不仅提高了团队效率,也拓宽了自己的思维边界。渔父所言 “不凝滞于物”,并非无原则的妥协,而是在非原则问题上的包容与灵活 —— 不因他人习惯与自己不同而苛责,不因观点差异而否定他人,在顺应集体节奏中学会理解与合作,这正是中学生社会化成长的必修课。这种 “推移” 不是随波逐流的盲从,而是以开放的心态接纳多元,如同江海容纳支流,方能让人格更具包容性与生命力。
真正的成长智慧,在于将 “独清独醒” 的坚守与 “与世推移” 的通达融为一体,在清浊之间找到平衡的支点。当网络上充斥着碎片化的虚假信息时,我们需 “独醒” 地辨别真伪,不被谣言裹挟;但面对不同的文化观念时,又需 “推移” 地包容差异,尊重多元。就像面对校园里的 “追星热”,既不必因他人追捧而盲目跟风(守 “独清”),也不必因自己不感兴趣而嘲讽他人(学 “推移”),在尊重与自主间找到平衡点。这种平衡,正如古人所言 “和而不同”—— 与集体和谐相处却不丧失自我,保持独立思考却不排斥他人。对中学生而言,这意味着在坚守诚信、勤奋等核心品格的同时,以灵活的心态适应环境变化,在合作中完善自我,在坚守中明确方向。
青春的成长,从来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屈原的 “独清” 教会我们守住精神的坐标,渔父的 “推移” 教会我们掌握处世的弹性。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当以 “独清” 为骨,支撑起人格的脊梁;以 “推移” 为肉,滋养出包容的胸怀。在清浊相宜的智慧中,既能在浮躁世界里保持清醒的自我,又能在集体生活中学会温暖的相处,最终成长为既有原则又懂变通、既守初心又能适应的栋梁之材,让青春在坚守与通达中绽放真正的光彩。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中 课文同步练习
相关:关于“屈原列传》”的其他试题
重磅: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5]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