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课文同步练习
阅读:3 2025-09-15
标签:
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中
课文同步练习
重磅:
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
《过秦论》练习
11.1《过秦论》练习 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过秦论
贾谊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懮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之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节选自《过秦论》)
1.下列加点词含义和用法都相同的是( )
A.秦孝公据崤函之固 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B.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C.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D.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 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
2.选出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 )
例句: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A.铸以为金人十二 B.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C.微斯人,吾谁与归 D.不拘于时,学于余
3.下列对文中有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二周:在东周王朝最后的周赧王时,东西周分治。西周都于河南东部旧王城,东周则都巩,史称“东西二周”。
B.陶朱:即春秋时期越国的范蠡。他帮助越王勾践灭吴后,离开越国到陶(今山东定陶西北),自称“陶朱公”。他因善于做生意而致富,所以后人常以“陶朱”为富人的代称。
C.八州: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荆州、扬州、梁州。古时天下分九州,秦居冀州,六国分居其他八州。
D.连衡:也作“连横”,秦国采用的一种离间六国的策略,使它们各自同秦国联合,从而各个击破。
4.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①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②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5.统一天下之后,秦始皇守天下的策略可以概括为哪几个方面?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昔唐太宗既平天下,分四方之地,尽以沿边为节度府,而范阳、朔方之军,皆带甲十万,上足以制边垂之难,下足以备匹夫之乱,内足以禁大臣之变。而将帅之臣常不至于叛者,内有重兵之势以预制之也,外有节度之权以破其心也。故外之节度有周之诸侯外重之势而易置从命得以择其贤不肖之才。内之府兵,有秦之关中内重之势,而左右谨饬,莫敢为不义之行。是以上无逼夺之危,下无诛绝之祸,内之不敢为变,而外之不敢为乱,未有如唐制之得者也。而天下之士不究利害之本末,猥以成败之遗踪而论计之得失,徒见开元之后,强兵悍将皆为天下之大患,而遂以太宗之制为猖狂不审之计。
浏览完整试题
夫论天下,论其胜败之形,以定其法制之得失,则不若穷其所由胜败之处。盖天宝之际,府兵四出,萃于范阳,而德宗之世,禁兵皆戍赵、魏,是以禄山、朱泚得至于京师,而莫之能禁,一乱涂地。终于昭宗,而天下卒无宁岁。内之强臣,虽有辅国、元振、守澄、士良之徒,而卒不能制唐之命,诛王涯,杀贾餗,自以为威震四方,然刘从谏为之一言,而震慑自敛,不敢复肆。其后崔昌遐倚朱温之兵以诛宦官,去天下之监军,而无一人敢与抗者。由此观之,唐之衰,其弊在于外重,而外重之弊,起于府兵之在外,非所谓制之失,而后世之不用也。
(苏辙《唐论》,有删改)
材料二: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乡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贾谊《过秦论》,有删改)
6.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故外之节度A有周之诸侯B外重之势C而易置D从命E得以择其贤F不肖之才
7.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足以制边垂之难”和《屈原列传》中“未尝不垂涕”中的“垂”的意思不相同。
B.“终于”和《种树郭橐驼传》“不抑耗其实而已”中的“其实”同为古今异义词。
C.“小弱”是“变小变弱”,和《苏武传》“单于愈益欲降之”中“降”用法相同。
D.《过秦论》中“为天下笑者”和《石钟山记》中“石之铿然有声者”的句式不相同。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太宗平定天下后,那些担任将帅的大臣不敢叛乱的原因,在于朝廷拥有足够多的兵力可以制约他们,也在于地方节度使的权力和兵力足够让他们感到震慑。
B.从天宝年间到德宗一朝,府兵和禁兵不断被分派到各地,所以,安禄山、朱泚能够直捣京师,从此天下就没有一天安宁,唐朝也迅速衰落下去。
C.陈涉的地位、武器、士兵、行军用兵的策略,都不如齐、楚、燕、赵、韩、魏、宋、
卫、中山九个国家,但是成败大不相同,建立的功业相反。
D.在贾谊看来,秦国灭亡表面上是因为不施行仁义,而攻守的形势发生了变化,实际上真正的原因是陈涉吴广的起义使得秦王的祖庙都被毁掉。
9.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内之强臣,虽有辅国、元振、守澄、士良之徒,而卒不能制唐之命。
(2)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10.请简要概括材料一这篇史论的写作意图。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节选自贾谊《过秦论·上篇》)
材料二:
今秦二世立,天下莫不引领而观其政。夫寒者利短褐,而饥者甘糟糠。天下嚣嚣,新主之资也。此言劳民之易为仁也。向使二世有庸主之行,而任忠贤,虚囹圄而免刑戮,去收孥污秽之罪,使各反其乡里;发仓廪,散财币,以振孤独穷困之士;轻赋少事,以佐百姓之急;约法省刑,以持其后,使天下之人皆得自新,更节修行,各慎其身;塞万民之望,而以盛德与天下,天下息矣。
二世不行此术,而重以无道:坏宗庙与民,更始作阿房宫;繁刑严诛,吏治刻深;赏罚不当,赋敛无度。天下多事,吏不能纪;百姓困穷,而主不收恤。然后奸伪并起,而上下相遁,蒙罪者众,刑戮相望于道,而天下苦之。自群卿以下至于众庶人怀自危之心亲处穷苦之实咸不安其位,故易动也。是以陈涉不用汤、武之贤,不借公侯之尊,奋臂于大泽,而天下响应者,其民危也。
故先王者见终始之变,知存亡之由。是以牧民之道,务在安之而已矣。下虽有逆行之臣,必无响应之助。故曰“安民可与为义,而危民易与为非”,此之谓也。贵为天子,富有四海,身在于戮者,正之非也。是二世之过也。
(节选自贾谊《过秦论·中篇》)
1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相应位置。
自群卿以下A至于众B庶C人怀自危之D心E亲处穷苦之F实G咸不安其位
1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却匈奴七百余里”与“李牧连却之”(《六国论》)两句中的“却”意思相同。
B.“因河为池”与“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屈原列传》)两句中“因”的意思不同。
C.“天下莫不引领而观其政”与“莫能与之争”(《五代史·伶官传序》)两句中的“莫”意思相同。
展开余下试题
D.“夫寒者利短褐”与“故攻异国以利其国”(《兼爱》)两句中的“利”用法相同。
1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始皇即位后,独揽权力,野心勃勃,秦国继续采取对外扩张的政策,南取百越之地,北筑万里长城,却匈奴,拒胡人,国势由胜势走向了盛势。
B.“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承接上段“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将秦始皇的野心和实力描述得淋漓尽致。
C.秦二世即位后,天下的百姓都期盼着他改变政策,但秦二世非但没有改变秦始皇的做法,反而更加残暴。可见不知变通是秦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
D.陈涉虽然没有商汤、周武王那样的贤能,也没有公侯那样的尊位,却能在大泽乡振臂一呼而天下响应,其原因就在于人民正处于危难之中。
1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2)发仓廪,散财币,以振孤独穷困之士。
15.材料二主要论述了秦二世的过失,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其过失。
二、现代文阅读
1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在矛盾特殊性的问题中,还有两种情形必须特别地提出来加以分析,这就是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
在复杂的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的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例如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这两个矛盾着的力量是主要的矛盾;其他的矛盾力量,例如,残存的封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农民小资产者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无产阶级和农民小资产者的矛盾,自由资产阶级和垄断资产阶级的矛盾,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和资产阶级的法西斯主义的矛盾,资本主义国家相互间的矛盾,帝国主义和殖民地的矛盾,以及其他的矛盾,都为这个主要的矛盾力量所规定、所影响。
然而不管怎样,过程发展的各个阶段中,只有一种主要的矛盾起着领导的作用,是完全没有疑义的。
由此可知,任何过程如果有多数矛盾存在的话,其中必定有一种是主要的,起着领导的、决定的作用,其他则处于次要和服从的地位。因此,研究任何过程,如果是存在着两个以上矛盾的复杂过程的话,就要用全力找出它的主要矛盾。捉住了这个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这是马克思研究资本主义社会告诉我们的方法。列宁和斯大林研究帝国主义和资本主义总危机的时候,列宁和斯大林研究苏联经济的时候,也告诉了这种方法。万千的学问家和实行家,不懂得这种方法,结果如堕烟海,找不到中心,也就找不到解决矛盾的方法。
但是在各种矛盾之中,不论是主要的或次要的,矛盾着的两个方面,又是否可以平均看待呢? 也是不可以的。无论什么矛盾,矛盾的诸方面,其发展是不平衡的。有时候似乎势均力敌,然而这只是暂时的和相对的情形,基本的形态则是不平衡。矛盾着的两方面中,必有一方面是主要的,他方面是次要的。其主要的方面,即所谓矛盾起主导作用的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
然而这种情形不是固定的,矛盾的主要和非主要的方面互相转化着,事物的性质也就随着起变化。在矛盾发展的一定过程或一定阶段上,主要方面属于甲方,非主要方面属于乙方;到了另一发展阶段或另一发展过程时,就互易其位置,这是依靠事物发展中矛盾双方斗争的力量的增减程度来决定的。
我们常常说“新陈代谢”这句话。新陈代谢是宇宙间普遍的永远不可抵抗的规律。依事物本身的性质和条件,经过不同的飞跃形式,一事物转化为他事物,就是新陈代谢的过程。 任何事物的内部都有其新旧两个方面的矛盾,形成为一系列的曲折的斗争。斗争的结果,新的方面由小变大,上升为支配的东西;旧的方面则由大变小,变成逐步归于灭亡的东西。 而一当新的方面对于旧的方面取得支配地位的时候,旧事物的性质就变化为新事物的性质。 由此可见,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起了变化,事物的性质也就随着起变化。
革命斗争中的某些时候,困难条件超过顺利条件,在这种时候,困难是矛盾的主要方面,顺利是其次要方面。然而由于革命党人的努力,能够逐步地克服困难,开展顺利的新局面,困难的局面让位于顺利的局面。一九二七年中国革命失败后的情形,中国红军在长征中的情形,都是如此。
如果不研究过程中主要的矛盾和非主要的矛盾以及矛盾之主要的方面和非主要的方面这两种情形,也就是说不研究这两种矛盾情况的差别性,那就将陷入抽象的研究,不能具体地懂得矛盾的情况,因而也就不能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的方法。这两种矛盾情况的差别性或特殊性,都是矛盾力量的不平衡性。世界上没有绝对地平衡发展的东西,我们必须反对平衡论,或均衡论。
(摘自毛泽东《矛盾论》)
材料二:
俗话说,“牵牛要牵牛鼻子”,就是讲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毛泽东同志在《矛盾论》中深刻阐释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及其辩证关系。抓住主要矛盾和中心任务带动全局工作,是我们党长期奋斗积累的重要经验和一贯倡导的工作方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面对复杂形势、复杂矛盾、繁重任务,没有主次,不加区别,眉毛胡子一把抓,是做不好工作的。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坚持重点论和两点论的有机统一,辩证处理好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关系。重点论强调的是在众多矛盾中抓重点、抓关键,突出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而不是主次不分。 由于一切矛盾都处在不断运动变化之中,还要善于用两点论看问题,防止以偏概全或顾此失彼,不犯一点论的错误。
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各种矛盾交织叠加,辨识和解决矛盾的难度前所未有。因此,要密切关注矛盾的新变化、新特点,用发展的而不是静止的观点看待矛盾,准确辨识新形势下的各种矛盾,从全局上厘清矛盾的复杂关系,分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抓住主要矛盾和中心任务不放松,在整体推进中实现重点突破。无论面对的矛盾多复杂,都要保持战略定力,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将改革和发展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摘编自洪向华、徐晓明《坚持统筹兼顾谋划推进改革》)
贾谊在《过秦论》中批判秦始皇“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请据此结合两则材料谈谈秦始皇在处理秦国矛盾时犯了哪些错误。
三、文言小题
17.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活用方式不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履至尊而制六合 ②序八州而朝同列
B.①却匈奴七百余里 ②流血漂橹
C.①秦孝公据崤函之固 ②尊贤而重士
D.①赢粮而景从 ②追亡逐北
18.下列句中“而”的意思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A.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B.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C.皆明智而忠信 D.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1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活用情况相同的一组是( )
A.①族秦者秦也 ②六王毕,四海一
B.①朝歌夜弦 ②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C.①燕赵之收藏 ②可怜焦土
D.①雷霆乍惊 ②骊山北构而西折
四、名篇名句默写
20.按要求填空。
(1)九国之师, 。
展开余下试题
(2) ,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3)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 。
(4)贾谊的《过秦论》中“ , ”两句形象描述了秦国没有任何消耗就把九国军队陷入困境之中。
五、作文
21.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写作。
对贾谊,人们有太多的评论。惜其才华,哀其夭亡者有之;感其遭遇,思得明君者有之。
你怎么看待贾谊短暂的一生?请以“我心中的贾谊”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
《11.1《过秦论》练习 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参考答案
1.A 2.D 3.C 4.①(秦始皇)接着就废除古代帝王的治世方法,焚烧各学派的著作,来使百姓愚蠢。
②(他们)砍下树木作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天下人如同云一样聚集起来,象回声似的应和他,(很多人)担负着粮食,像影子一样跟从(陈涉)。 5.①愚民。焚烧诸子著作,禁锢百姓思想。②弱民。收缴武器,削弱百姓的反抗力量。③防民。严防严查,约束百姓行动。
6.ACE 7.C 8.D 9.(1)朝内握有重权的大臣,即使有像李辅国、程元振、王守澄、仇士良这些宦官(人),也最终无法控制朝廷的命运了。
(2)假使拿崤山以东的国家跟陈涉比一比长短大小,量一量权势力量,就更不能相提并论了。 10.①批驳天下之士认为唐太宗的政策是自大轻率不慎重的观点。
②总结唐灭亡的原因在于“外部藩镇的权力太大”以及内无府兵、禁兵。
③批评宋统治者没有采用“唐之制”。
11.CEG 12.D 13.C 14.(1)于是废除先王的治国之道,焚烧各学派的著作,以便愚化百姓。
(2)打开官仓,散发财物,用来救济孤苦无依、处境困难的人们。 15.①秦二世暴虐无道,残害百姓,滥用民力;②法律严苛,官吏残暴,刑罚繁多;③赏罚不当,赋税繁重;④百姓穷困,不加救济。
16.①没有发现秦国的主要矛盾在统一天下后,已经由与六国之间的外部矛盾(攻天下)转为统治者与人民之间的内部矛盾(守天下)。
②没有用发展的观点看待问题,没有正确认识到在统治者与人民之间的内部矛盾中,人民的需求发生了变化。
17.D
18.D
19.D
20. 逡巡而不敢进 履至尊而制六合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 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21.略
上一篇:
《苏武传》作业
下一篇:
《过秦论》同步作业
标签:
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中
课文同步练习
相关:
关于“过秦论》练”的其他试题
重磅: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