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课文同步练习
阅读:4 2025-09-15
标签:
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中
课文同步练习
重磅:
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4]
《过秦论》同步作业
11.1 过秦论
1.下列各项中不全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约从离衡 合从缔交
B.制其弊 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C.陈利兵而谁何 倔起阡陌之中
D.赢粮而景从 百有余年
2.下列各句中,加粗词语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A.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
B.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C.然秦以区区之地
D.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
3.下列句中加粗词语的词类活用现象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外连衡而斗诸侯 B.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C.却匈奴七百余里 D.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2)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过秦论》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句极言陈涉的出身贫寒和地位低贱。
(2)秦始皇派遣大将蒙恬北逐匈奴获得胜利,使得匈奴长时间不敢南下进击中原,《过秦论》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就是对此事件效果的概括。
(3)贾谊在《过秦论》中通过论述史实,得出秦灭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函谷关南接秦岭,北倚黄河,东西或绝涧或高原。它是阻滞、关闭,也是畅通、开放。在这里,有一件事是不能回避的,那便是历史的追溯。无论藏在哪个角落,历史的风扑面而来,情绪的力量在历史的托举下,让去往函谷关的路变得跌宕起伏。有记载说,这条路沟壁有50米高,坡度有40至80度,有的地方仅2米宽。可以想象它在军事战略上的①______。从遥远的春秋战国直至秦国一统,函谷关一直是兵家的②_________。这里,并不是一座青砖砌起的城楼,而是真正通往时间深处的一条道路。这条道路更远的地方是远方,也是远去。古关与长河,都把各自印烙在对方的骨骼之上。这条大河,微微发出的声响,都是③__________的轰鸣。在抵达函谷关的短暂时光里,我能感应到从四面八方汇集而至的那些水声。流水声里,有风貌之变,也有愿景之欢,桩桩美好落色为图——筑坝建库后的水波清粼,生态改良后的天鹅栖息,挣脱贫困后的喜乐安宁……
6.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7.文中画框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8.函谷关具有怎样的特点?请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秦始皇帝二十六年,王初并天下,自以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乃更号曰“皇帝”,命为“制”,令为“诏”,自称曰“朕”。追尊庄襄王为太上皇。制曰:“死而以行为谥,则是子议父,臣议君也,甚无谓。自今以来,除谥法。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二十八年,始皇东行郡县,上邹峄山,立石颂功业。于是召集鲁儒生七十人,至泰山下,议封禅。诸儒或曰:“古者封禅,为蒲车,恶伤山之土石、草木;扫地而祭,席因菹秸。”议各乖异。始皇以其难施用,由此绌儒生。而遂除车道,上自太山阳至颠,立石颂德;从阴道下,禅于梁父。其礼颇采太祝之祀雍上帝所用,而封藏皆秘之,世不得而记也。
始皇以为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廷小,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颠以为阙。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以象天极阁道绝汉抵营室也。隐宫、徒刑者七十余万人,乃分作阿房宫或作骊山。发北山石椁,写蜀、荆地材皆至。关中计宫三百,关外四百余。于是立石东海上朐界中,以为秦东门。因徙三万家骊邑,五万家云阳,皆复不事十岁。
浏览完整试题
侯生卢生相与讥议始皇始皇闻之大怒于是使御史悉案问诸生诸生传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坑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后益发谪徙边。始皇长子扶苏谏曰:“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始皇怒,使扶苏北监蒙恬军于上郡。
冬十月癸丑,始皇出游,左丞相斯从,右丞相去疾守。始皇二十余子,少子胡亥最爱,请从,上许之。始皇崩于沙丘平台。丞相斯为上崩在外,恐诸公子及天下有变,乃秘之不发丧。
(摘编自《通鉴纪事本末·豪桀亡秦》)
9.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侯生/卢生相与讥议始皇/始皇闻之大怒/于是使御史悉案问诸生/诸生传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坑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后/
B.侯生/卢生相与讥议始皇/始皇闻之大怒/于是使御史悉案问诸生/诸生传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坑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后/
C.侯生/卢生相与讥议始皇/始皇闻之大怒/于是使御史悉案问诸生/诸生传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坑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后/
D.侯生/卢生相与讥议始皇/始皇闻之大怒/于是使御史悉案问诸生/诸生传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坑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后/
10.下列对文中加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谥法,追谥的准则,追谥即古代帝王、贵族、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朝廷根据其生前事迹及品德,给予一个评定性的称号。
B.封禅,封为“祭天”,禅为“祭地”,指中国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之时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礼。
C.“阳”指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文中“太山阳”的“阳”与“洛阳”的“阳”意思相同,都指山的南面。
D.崩,中国古代称帝王或王后的死。诸侯死叫“薨”,大夫死叫“卒”,士死叫“不禄”,庶人死叫“死”。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王兼并六国,改称号为“皇帝”,自称为“朕”,追尊秦庄襄王为太上皇,废除谥号制度。
B.秦始皇在上林苑中修建阿房宫,在东海边上竖巨石,迁大量百姓到骊邑和云阳,加重了他们十年的赋税。
C.秦始皇准备到泰山封禅,有的儒生认为要用蒲草包裹车轮,祭祀时使用草席,最终秦始皇没有采纳。
D.秦始皇活埋了四百六十多名儒生,始皇长子扶苏劝谏,始皇为之大怒,便派扶苏到上郡去监督蒙恬的军队。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议各乖异。始皇以其难施用,由此绌儒生。
(2)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
13.秦始皇为什么坑杀儒生?请结合文章简要概括说明。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A.“从”通“纵”,指合纵的策略;“衡”通“横”,指连横的策略。/“从”通“纵”,指合纵的策略。B.无通假,译为:控制并利用他们的弱点。/无通假,译为:用残酷的刑罚来奴役天下的百姓。C.“何”通“呵”,喝问。/“倔”通“崛”,突出,突起。D.“景”通“影”,名词作状语,像影子一样。/“有”通“又”,连词,加在整数和零数之间。故选B。
2.答案:D
解析:D项“山东”古义指崤山以东,代指东方诸国;今义为山东省。其他三项古今义均相同。
3.答案:B
解析:B项中“南”是名词作状语。其他三项都是使动用法。
4.答案:(1)可是陈涉不过是个用瓮做窗户、用草绳系门扇的穷人,是地位低贱的百姓,而且是被征发去守边的戍卒。
(2)一个戍卒起事而宗庙毁灭,自己也死在人家手里,被天下人耻笑,是什么原因呢?
5、(1)答案: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
(2)答案:而迁徙之徒也;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3)答案: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解析:本题考查诗文默写。本题考查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6.答案:①举足轻重;②必争之地;③震耳欲聋
解析:第①空,前文说了函谷关的地理位置和环境,从中可以看出其战略地位的重要,故应填“举足轻重”之类的成语。举足轻重:所处地位重要,一举一动都关系到全局。第②空,函谷关在军事战略上地位重要,那么兵家就都想占据此处,故应填“必争之地”之类的成语。必争之地:指敌对双方必定争夺的战略要地。第③空,这里说的是黄河发出的轰鸣声,故应填“震耳欲聋”之类的成语。震耳欲聋:耳朵都快震聋了,形容声音很大。
7.答案:这里,并不只是一座青砖砌起的城楼,还是一条真正通往时间深处的道路。
解析:画框线的语句有两处语病:一是关联词使用不当,应将“不是……,而是……”改为“不只是……,还是……”;二是语序不当,应将“一条”放在“真正”前。
8.答案:①函谷关地理位置十分重要;②函谷关历史底蕴深厚,见证着社会的发展。
解析:由“函谷关南接秦岭,北倚黄河,东西或绝涧或高原”等可知,函谷关地理位置重要;函谷关不仅是一座城楼,更是一条通往时间深处的道路,“这条道路更远的地方是远方,也是远去”,且“流水声里,有风貌之变,也有愿景之欢,桩桩美好落色为图”,故函谷关历史底蕴深厚,见证着社会的发展。
9.答案:A
解析:“告引”是“检举揭发”的意思,中间不可断开,排除B、C两项;“咸阳”是“坑”的后置状语,“皆坑之咸阳”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项。故选A。
10.答案:C
解析:“意思相同,都指山的南面”错。“太山阳”的“阳”指山的南面;“洛阳”的“阳”指洛水的北面。
11.答案:B
解析:“加重了他们十年的赋税”错误。原文“皆复不事十岁”的意思是“免除了他们十年的赋税和徭役”。
12.答案:(1)每个人的主张都不一致。秦始皇认为他们的主张很难实施使用,由此便排斥儒生。
(2)那些儒生都诵读并效法孔子(的言论),现在您都用重法制裁他们,我担心天下会不安定。
解析:(1)“乖异”,不一致,背离;“其”,代词,此处指代诸儒的主张;“绌”,贬退,排斥。(2)“诵”,诵读;“法”,效法,取法;“绳”,约束,制裁。
13.答案:①侯生、卢生相互非议秦始皇,触怒了秦始皇;②用来惩戒后人。
解析:由“侯生、卢生相与讥议始皇,始皇闻之大怒”可知,秦始皇坑杀儒生的一个原因是侯生、卢生相互非议秦始皇,触怒了他;由“使天下知之,以惩后”可知,秦始皇坑杀儒生是想告知天下,以惩戒后人。
上一篇:
《过秦论》练习
下一篇:
《苏武传》同步练习
标签:
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中
课文同步练习
相关:
关于“过秦论》同”的其他试题
重磅: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4]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