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课文同步练习
阅读:4 2025-09-15
标签:
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中
课文同步练习
重磅:
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4]
《苏武传》同步练习
10 苏武传
第一组
(1~3段)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稍迁至栘中厩监 稍:渐渐
B.前后十余辈 辈:批
C.因厚赂单于 赂:贿赂
D.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行:辈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以货物与常 与:送给
以状语武 状:情状、情况
B.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 益:更加
素与副张胜相知 素:预先
C.方欲发使送武等 方:正要
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 会:适逢
D.幸蒙其赏赐 幸:希望
虞常果引张胜 引:牵扯
3.下列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B.以货物与常
C.数通使相窥观 D.汉亦留之以相当
4.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3分)( )
A.尽归汉使路充国等 B.其一人夜亡,告之
C.宜皆降之 D.复释去张仪
5.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少以父任 汉亦留之以相当
B.因厚赂单于 因其固然
C.见犯乃死,重负国 乃悟前狼假寐
D.即谋单于,何以复加? 可望而不可即
6.下列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节”,旄节,以竹为杆,上缀有牦牛尾。古代使臣奉命出行,必执符节以为凭证。正由于使臣持节,故“使节”连称,沿用至今。
B.斥候,亦作“斥堠”,古代的侦察兵。分骑兵和步兵,一般由行动敏捷的军士担任。
C.“迁”是中国古代表示官吏调动、升贬的常用词语。一般情况下,用“左迁”来表示升官。
D.“兄弟并为郎”中的“郎”指古代的一种官职,即郎官,是古代君主的侍从官,主要职责包括护卫、陪从、建议和备顾问等。
7.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译文:
(2)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
译文:
8.根据下面的材料,在横线处填写相应的内容。(10分)
“汉语单音词的词义,可以从记录它的汉字形体中来探求。”“词义的引申,是指词义从一点出发,沿着一定的方向,向相关的方面延伸而产生一系列新的意义的过程。”(王宁《古代汉语》)同学们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可以依据以上规律探求词义。
(1)“沐”,甲骨文字形为 ,本义为洗头发,如“新沐者必弹冠”之“沐”;后引申为 之义,如“沐恩”之“沐”。“浴”,甲骨文字形为 ,表示一个人在洗身,如“新浴者必振衣”之“浴”。“沐浴”连在一起,就当“洗澡”讲,也可以作为比喻义用,就是“置身于某种环境之中”的意思。
(2)“益”,甲骨文字形是 ,从中可看出器皿内有多个代表着水滴的小点,表示水满欲溢之势,后引申为 之义,如“益寿延年”的“益”;又引申为 ,“单于益骄”中的“益”即为此义。
(3)“遗”,篆体字形为 ,左 “ ” 表行动,右上部像双手,下部 “贝”(古时贵重物品),本义为 ,即 义。在 “置币遗单于” 里,“遗” 读 “wèi”,即为此义。
(一)综合阅读
[2024·四川成都高三一模]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9~10题。
题《苏武忠节图》[注](其二)
文天祥
独伴羝羊海上游,相逢血泪向天流。
忠贞已向生前定,老节须从死后休。
不死未论生可喜,虽生何恨死堪忧。
甘心卖国人何处,会识苏公义胆不。
[注] 文天祥逃亡到真州,为守将苗再成所藏的李公麟画作《李陵送苏武图》题诗三首,并改其名为《苏武忠节图》。
浏览完整试题
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这幅画以李陵送别苏武归汉为题材,诗人因看到画面内容而心生感慨,借古抒怀。
B.苏武在牧羊时所面对的艰难处境,让诗人联想到自己的逃亡经历,不禁泪流满面。
C.苏武因对国家忠贞不渝的高尚节操被世人传颂,这也是诗人为这幅画改名的原因。
D.诗人用苏武以死明志和李陵等人苟且偷生作比,流露出一种忠贞却无人识的伤痛之情。
10.本诗与《过零丁洋》两诗的尾联都是以磅礴的气势收束全篇,但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有所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
(二)专项训练
11.请用斜线“/”为画波浪线部分断句。(6分)
武来归明年,上官桀子安与桑弘羊及燕王、盖主谋反。武子男元与安有谋,坐死。初桀、安与大将军霍光争权,数疏光过失予燕王令上书告之又言苏武使匈奴二十年不降还乃为典属国大将军长史无功劳为搜粟都尉光颛权自恣。及燕王等反诛,穷治党与,武素与桀、弘羊有旧,数为燕王所讼,子又在谋中,廷尉奏请逮捕武。霍光寝其奏,免武官。
(节选自《汉书·李广苏建传》)
第二组
(1~6段)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召武受辞 受辞:受审讯
B.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 当:判处
C.复举剑拟之 拟:比画
D.武益愈 益:渐渐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会论虞常 论:判罪
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 谋杀:谋划杀害
B.律前负汉归匈奴 负:背负
半日复息 息:休息
C.马畜弥山 弥:满
卧起操持 操持:拿着
D.朝夕遣人候问武 朝:在早上
引佩刀以刺 引:举,拿
3.下列各项中不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3分)( )
A.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B.不顾恩义,畔主背亲
C.与旃毛并咽之 D.空以身膏草野
4.下列对加点词的词类活用划分正确的一项是(3分)( )
①空以身膏草野 ②天雨雪 ③反欲斗两主 ④羝乳乃得归 ⑤单于壮其节 ⑥惠等哭,舆归营 ⑦武能网纺缴,檠弓弩 ⑧屈节辱命 ⑨杖汉节牧羊
⑩单于愈益欲降之
A.①③⑧⑩/②④⑥⑦⑨/⑤
B.①②③④/⑧⑩⑥⑦⑨/⑤
C.②④/⑥⑦⑧⑨⑩/①③⑤
D.②④⑤/①③⑦⑧⑨⑩/⑥
5.比较下列两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 )
①欲因此时降武 ②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
③虽生,何面目以归汉 ④后虽欲复见我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6.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举世混浊而我独清
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B.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为降虏于蛮夷
C.举剑欲击之
匈奴之祸,从我始矣
D.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
乃幽武置大窖中
7.下列各项中与其他三项句式不同的一项是(3分)( )
A.何以汝为见
B.即谋单于,何以复加
C.何面目以归汉
D.律知武终不可胁
8.下列各项中句式与例句一致的一项是(3分)( )
例:见犯乃死,重负国
A.为降虏于蛮夷
B.若知我不降明
C.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
D.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9.下列与课文相关的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廪食,廪,米仓;廪食,文中指匈奴官府供给的粮食。
B.相坐,又叫“连坐”,指凡犯谋反等大罪者,只有与其有牵连的直系亲属才会被治罪。
C.蛮夷,古代指边远地区的民族。“蛮”指南方各族;“夷”指我国东方的少数民族,后也以“夷”泛指四方的少数民族。
D.天汉,指年号。年号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用以纪年的名号,人们常常用年号来称呼皇帝,如永乐皇帝、乾隆皇帝、康熙皇帝等。
10.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
译文:
(2)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
译文:
[2023·天津卷改编]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7题。
材料一 :
《周礼》:“门关用符节,货贿用玺节,道路用旌节。”郑氏曰:“旌节,今使者所拥节也。”予以古事考之,知旌之与节不为一物也。
旌者,旗类,如曰“孑孑干旌,在浚之城”是也。为其有柄可揭,有斿可垂,故能建之于城,则其貌孑孑然;植之于野,则来者指以为望也。此足以见旌为旗属,其类可稽也。
若夫节者,汉之铜虎、竹使符,唐之铜兽、龟、鱼,皆一类而异名也。考其意制,中分一物而两之,授者、受者各执其半以待参验,则符瑞圭璋亦其物也。盖节之为义,信也,著之于事,若曰以此为约也。后世但见《周官》旌之与节同出而联文,遂亦以旌为节,误矣。节若果为旗类,而乃将之以函,则揭示舒垂之用皆何在也?以意揣度,亦自可以知其不然也。
若夫汉世之节,则可仗可执,其制全非符节之比矣。苏武仗节牧羊,节旄尽落。汉时之谓节者,正是旗类,不复古制矣。《宣和卤簿图》曰:“节者,黑漆竿,上施圆盘,周缀红丝,拂盘八层,碧油笼之,执人骑从也。”又曰:“《汉官仪》:节以竹为之,柄长八尺,以旄牛尾为其毦,三重。”崔豹《古今注》云:“秦制也,今王公得通用之。”则夫以旗为节,秦世已然,而汉特因之焉耳。
(宋·程大昌《演繁露》,有删节)
材料二:
宋舒城李龙眠写《汉苏子卿忠节图》,而文正诸公继以诗,厥后文信公天祥又识其首,迄今几四百年,而河南左布政使旴江饶君得之,携来京师示余。呜呼!忠义在人心,万世如一日也。子卿居匈奴十九年,卧起持汉节,仗义不屈。信公当宋运之去,蹇蹇匪躬之日,一览此图,慷慨激烈,有去国思君之念。盖公之心即子卿之心,所谓易地皆然者也。第子卿之生还,信公之死义,有幸不幸焉耳。彼甘心降虏,忘国背君,微富贵于一时者,视二公为何如?饶君生长江右文献之邦出膺方伯之任于忠义之道讲之有素又得此而宝之诚可谓知所重者矣。因其请,故赋诗一首,书以归之。
(明·杨荣《<题苏武忠节图>跋》)
1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货贿用玺节 贿:财物
B.故能建之于城 建:竖立
C.其制全非符节之比矣 比:比较
D.有去国思君之念 去:离开
1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则来者指以为望也 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
B.而乃将之以函 俯身倾耳以请
C.而文正诸公继以诗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D.第子卿之生还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展开余下试题
1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3分)( )
A.饶君生长江右文献之邦/出膺方伯之任/于忠义之道/讲之有素/又得此而宝之/诚可谓知所重者矣
B.饶君生长江/右文献之邦/出膺方伯之任于忠义之道/讲之有素/又得此而宝之/诚可谓知所重者矣
C.饶君生长江右文献之邦/出膺方伯之任/于忠义之道/讲之有素/又得此而/宝之诚可谓知所重者矣
D.饶君生长江/右文献之邦出/膺方伯之任于忠义之道/讲之有素/又得此而宝之/诚可谓知所重者矣
14.对文中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周礼》又叫《周官》,这本书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
B.“文信公天祥”指文天祥,因其被封为信国公,人称“文信公”。
C.苏武,字子卿,汉武帝时他以中郎将的身份持节出使匈奴。
D.序和跋,均为文体的一种,通常跋在文章或书画之前,序在后。
15.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材料一中作者程大昌经过多方考证认为,旌就是旗的观点是滑稽可笑的。
B.程大昌认为苏武牧羊时所仗之“节”不是古制,质疑了苏武持汉节的真实性。
C.材料二中杨荣认为苏武生还,文天祥死义,他们都有“幸”和“不幸”的一面。
D.杨荣看了宋代李龙眠的画作《汉苏子卿忠节图》之后,应饶君的请求,题诗一首。
1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考其意制,中分一物而两之,授者、受者各执其半以待参验,则符瑞圭璋亦其物也。
译文:
(2)则夫以旗为节,秦世已然,而汉特因之焉耳。
译文:
17.分析苏武仗节之事在这两则材料中的作用。(5分)
第三组
(全文)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如惠语以让单于 让:责备
B.今得杀身自效 效:效力、出力
C.明年,陵降,不敢求武 求:访求
D.子为父死,亡所恨 恨:怨恨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谢汉使曰:“武等实在。” 谢:感谢
B.前以降及物故 物故:死亡
C.而蒙世俗之温蠖乎 温蠖:尘垢
D.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 素:向来
3.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
A.明年,陵降,不敢求武 明年:第二年
B.皆为陛下所成就 成就:完成某项事业
C.单于视左右而惊 左右:身边人员
D.且陛下春秋高 春秋:年纪
4.下列选项中不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3分)( )
A.前以降及物故 B.空自苦亡人之地
C.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 D.子卿壹听陵言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情况与例句一致的一项是(3分)( )
例:得夜见汉使
A.诚甘乐之 B.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
C.何久自苦如此 D.王必欲降武
6.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武与李陵俱为侍中 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
B.前长君为奉车 子为父死
C.赐钱二百万以葬 加以老母系保宫
D.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 空自苦亡人之地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被发行吟泽畔 不顾恩义,畔主背亲
B.是以见放 何以汝为见
C.为武置酒设乐 何为其然也
D.非汉所望也 所得皆所愿
8.下列选项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信义安所见乎
B.子卿尚复谁为乎
C.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
D.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
9.下列选项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皆为陛下所成就
B.言天子射上林中
C.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D.劾大不敬
10.下列关于课文中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除,文中指宫殿的台阶。与《答司马谏议书》中“兴利除弊”的“除”含义不同。
B.“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中的“祠”字是祠庙的意思,与文中“孺卿从祠河东后土”中“祠”意思一致。
C.“辇”是古代用人拉着走的车子,秦以后,唯天子得乘辇。因此,“辇”常为天子、天子车驾的代称。
D.“汤镬”,煮着滚水的大锅,古代常作刑具,也指古代的一种酷刑,把人投入滚汤中煮死。
11.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
译文:
(2)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单于视左右而惊,谢汉使曰:“武等实在。”
译文:
[课内阅读]
12.下列句子全都表现苏武“忠心事汉,不辱使命”的一组是(3分)( )
①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
②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
③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勿复再言!
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
⑤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
⑥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A.①③⑥ B.②④⑥ C.②③⑤ D.③④⑤
13.《苏武传》是从哪几个方面刻画苏武的形象的?(5分)
14.《苏武传》和《屈原列传》两篇文章在谋篇布局和所要表现的人物精神上有何不同?(5分)
[课外阅读]
[2024·新课标Ⅰ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19题。
材料一:
李广有孙陵,为侍中,善骑射。帝以为有广之风,使教射酒泉、张掖以备胡。及贰师击匈奴[注],陵叩头自请曰:“臣所将屯边者,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也。愿得自当一队,到兰干山南以分单于兵,毋令专乡贰师军。臣愿以少击众,步兵五千人涉单于庭。”上壮而许之。陵至浚稽山,与单于相值,骑可三万围陵军。陵搏战攻之,虏还走上山,汉军追击,杀数千人。单于大惊,召八万余骑攻陵。陵军步斗树木间,复杀数千人。陵居谷中,虏在山上,四面射,矢如雨下。士卒多死,不得行。陵曰:“无面目报陛下!”遂降。上怒甚,群臣皆罪陵。上以问太史令司马迁,迁盛言:“陵事亲孝,与士信,常奋不顾身以徇国家之急,其素所畜积也,有国士之风。且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蹂戎马之地,抑数万之师。身虽陷败,然其所摧败亦足暴于天下。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上以迁为诬罔,下迁腐刑。久之,上悔陵无救。上遣(公孙)敖深入匈奴迎李陵,敖军无功还,因曰:“捕得生口,言李陵教单于为兵以备汉军。”上于是族陵家。既而闻之,乃汉将降匈奴者李绪,非陵也。陵使人刺杀绪,大阏氏欲杀陵,单于匿之北方。大阏氏死,乃还。单于以女妻陵,立为右校王,与卫律皆贵用事。卫律常在单于左右;陵居外,有大事乃入议。(征和三年)三月,遣李广利将七万人出五原,击匈奴。匈奴使大将与李陵将三万余骑追汉军,转战九日。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
材料二:
李陵之降也,罪较著而不可掩。如谓其孤军支虏而无援,则以步卒五千出塞,陵自炫其勇,而非武帝命之不获辞也。陵之族也,则嫁其祸于李绪;迨其后李广利征匈奴,陵将三万余骑追汉军,转战九日,亦将委罪于绪乎?如曰陵受单于之制,不得不追奔转战者,匈奴岂伊无可信之人?令陵有两袒之心,单于亦何能信陵而委以重兵,使深入而与汉将相持乎!迁之为陵文过若不及,而抑称道李广于不绝,以奖其世业。为将而降降而为之效死以战虽欲浣涤其污而已缁之素不可复白。大节丧,则余无可浣也。李陵曰“思一得当以报汉”,愧苏武而为之辞也。其背逆也,固非迁之所得而文焉者也。
(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三)
[注] 贰师,指汉代贰师将军李广利。
15.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写在答题线上。(3分)
为将而降A降而为之B效死C以战D虽欲浣E涤其污F而已G缁之素不可复白。
16.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壮,认为……豪壮,意动用法,与《老子》“不贵难得之货”的“贵”用法相同。
B.亲,父母,可偏指父或母,与《孔雀东南飞》“我有亲父兄”的“亲”意思不相同。
C.“彼之不死”与《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的“之”用法不相同。
展开余下试题
D.迨,等到,与《项脊轩志》“迨诸父异爨”的“迨”字意思相同。
17.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李陵擅长骑马射箭,受命在酒泉、张掖训练军队。李广利出击匈奴时,李陵请求以少击众,率五千步卒深入单于王庭,王夫之认为这是“自炫其勇”。
B.李陵遭遇单于三万人马,奋力作战,单于震恐,召八万人围攻李陵,李陵率军杀敌数千。对于李陵的战功,司马迁称赞他虽败犹荣,而王夫之则未置一词。
C.李陵投降后,武帝大怒,司马迁竭力替李陵辩白。王夫之认为,司马迁这样做的原因,是担心如果不及时为李陵掩饰罪过,就会损害李广的声誉。
D.武帝误信李陵帮助匈奴训练军队,诛杀李陵家族,其实帮助匈奴的是李绪。王夫之认为,即便灭族之祸可以归罪于李绪,李陵的罪责也无可推卸。
18.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愿得自当一队,到兰干山南以分单于兵,毋令专乡贰师军。
译文:
(2)李陵曰“思一得当以报汉”,愧苏武而为之辞也。
译文:
19.王夫之强调李陵“大节丧,则余无可浣也”,材料一有哪些事实可以支持王夫之的观点?请简要概括。(5分)
答案
10 苏武传
第一组
1.C [解析] 赂:赠送礼物。
2.B [解析] 益:渐渐。素:一向。
3.C [解析] A项,“丈人”,古义为“对长辈的尊称”,今义为“岳父”。B项,“货物”,古义为“财物”,今义为“供出售的物品”。C项,“通使”在句中的意思是“互派使者”,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D项,“相当”,古义为“相抵”,今义为“适宜,合适;表示程度高”。
4.B [解析] B项,时间名词用作状语;其他三项都为使动用法。
5.C [解析] A项,“以”,凭借,介词/表目的,用来,连词。B项,“因”,趁机,副词/顺着,动词。 C项,“乃”,才,副词。D项,“即”,假使,连词/就,靠近,动词。
6.C [解析] “用‘左迁’来表示升官”错误,“左迁”表示降职。
7.(1)汉武帝赞许他这种合乎情理的做法,就派苏武以中郎将的身份持节(出使匈奴),护送留在汉朝的匈奴使者。
(2)事情已经到了这个地步,这一定会牵连到我,等到被(匈奴)侮辱以后才死,更加对不起国家。
8.(1)蒙受
(2)增加 渐渐
(3)手持财物送人 给予、馈赠
[解析] (1)“沐恩”:蒙受恩惠。沐:蒙受。(2)“益寿延年”:指延长寿命,增加岁数。益:增加。武益愈:苏武渐渐痊愈。益:渐渐。(3)“置币遗单于”:备办了一些财物送给单于。遗:给予、馈赠。
9.D [解析] D项,“忠贞却无人识的伤痛之情”错。 题画诗主要是就画面内容而写的,凸显的是对苏武坚守忠贞、宁死不屈精神的赞叹。
10.①本诗尾联写的是诗人在流亡途中看到画作引发的思考,不仅表现了诗人要学习苏武对国忠贞不渝的决心,也包含了对卖国奸贼的谴责。②《过零丁洋》尾联写的是诗人面对命运毫不犹豫的选择,表现出视死如归的爱国之情和舍生取义的人生观。
[解析] ①本诗尾联“甘心卖国人何处,会识苏公义胆不”意思是,那些甘心卖国求荣的人现在在哪里呢?他们可还认识苏公的侠肝义胆?此诗题为《题<苏武忠节图>》,写的是诗人观看守将苗再成所藏的李公麟画作《李陵送苏武图》的感受,尾联更体现了诗人在流亡途中看到画作引发的思考。用“义胆”表达对苏武爱国与气节的赞美,而用“人何处”表达对卖国者的鄙夷和质问。诗句不仅表现了诗人要学习苏武对国忠贞不渝的决心,也包含了对卖国奸贼的谴责。
②《过零丁洋》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意思是,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照耀史册。用一“照”字,显示光芒四射,英气逼人。诗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情调收束全篇,表现出作者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诗句尾联写的是诗人面对命运毫不犹豫的选择,表现出视死如归的爱国之情和舍生取义的人生观。
11.数疏光过失予燕王/令上书告之/又言苏武使匈奴二十年不降/还乃为典属国/大将军长史无功劳/为搜粟都尉/光颛权自恣
[解析] “数疏光过失予燕王”和“令上书告之”为两件不同的事,其主语都是上官桀和上官安,两句之间断开,“告之”后也应断开。“不降”的主语是“苏武”,其后断开。“大将军长史无功劳”主谓宾齐全,前后均应断开。“为搜粟都尉”的主语是“大将军长史”,“光颛权自恣”语意完整,“都尉”与“光”之间应断开。
[参考译文]
苏武归汉第二年,上官桀的儿子上官安与桑弘羊及燕王、盖主谋反,苏武的儿子苏元因参与上官安谋反一事,犯罪被杀。起初,上官桀、上官安父子与大将军霍光争权,多次逐条记录霍光的过失送给燕王,让(燕王)上书(昭帝)告发霍光。又扬言说苏武出使匈奴二十年不投降,回来才授予典属国之职,霍光的长史(杨敞)没有功劳,却担任搜粟都尉,霍光专权,肆意妄为。等到燕王等因谋反被杀,穷究与他们同谋的人,苏武平素与上官桀、桑弘羊有交情,(苏武为国立功之事)多次被燕王向皇帝申诉,苏武的儿子又参与谋反,(因此)廷尉上奏请求逮捕苏武。霍光把这个奏章压下,只免除了苏武的官职。
第二组
1.A [解析] 受辞:听取供词。
2.B [解析] 负:背叛。息:呼吸。
3.D [解析] A项,“去”,同“弆”,收藏。B项,“畔”,同“叛”,背叛。C项,“旃”,同“毡”,毛织的毡毯。
4.A [解析] ①膏:使动用法,使……肥沃,滋润。②雨:名词用作动词,下。③斗:使动用法,使……相斗。④乳:名词用作动词,生子。⑤壮:意动用法,认为……豪壮。⑥舆:名词用作动词,用车载送。⑦网:名词用作动词,结网。⑧屈:使动用法,使……受屈。 ⑨杖:名词用作动词,执,拄。⑩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5.B [解析] 因:第一个是介词,趁着;第二个是介词,经由、通过。虽:两个都是连词,即使。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6.D [解析] A项,而:连词,表转折,但是/连词,表目的,来。B项,于:介词,对于/介词,在。C项,之:代词,指张胜/结构助词,的。D项,乃:都是副词,于是、就。
7.D [解析] A项,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何以见汝为”。 B项,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即谋单于,以何复加”,宾语“何”前置。C项,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应为“以何
上一篇:
《过秦论》同步作业
下一篇:
《五代史伶官传序》同步练习
标签:
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中
课文同步练习
相关:
关于“苏武传》同”的其他试题
重磅: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4]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