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课文同步练习
阅读:6 2025-09-15
标签:
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中
课文同步练习
重磅:
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6]
《五代史伶官传序》作业
11.2《五代史伶官传序》练习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庄宗之嗣位也,志在渡河,但恨河东地狭兵少,思欲百练其众,以取必胜于天下,乃下令曰:“凡出师骑军不见贼不许骑马或步骑前后已定不得越军分以避险恶。其分路并进,期会有处,不得违晷刻。并在路敢言病者,皆斩之。”故三军惧法而戮力,皆一以当百。故朱梁举天下而不能御,卒为所灭,良有以也。初,庄宗为公子时,雅好音律,又能自撰曲子词。其后凡用军,皆以所撰词授之,使揭声而唱,谓之“御制”。至于入阵,不论胜负,马头才转,则众歌齐作。故凡所斗战,人忘其死,斯亦用军之一奇也。
(节选自陶岳《五代史补》卷二)
材料二:
李存勖不可以为天子,然固将帅之才也,知用兵之略矣,得英主而御之,与韩信齿。奚以明其然邪?自克用以来,太原其根本也,则泽、潞其喉吭也;太行之险一失,则井陉之道且危。存勖殚全力以图东方,澶、郓悬隔千里之外,间以赵、魏,潞州叛,泽州陷,太原内蹙,而东出之师,若脊断而不能举。于斯时也,不知兵者,必且舍澶、郓以旋师而西顾,乃一受其掣,而踉跄以返,王彦章①之流,蹑其迹而乘之,太原其委命之墟矣。而存勖之计此决矣,李继韬②之内叛,视若疥癣;泽州之失,弃若赘疣;急攻杨刘③,疾趋汴、洛,一战而朱氏以亡,其神矣哉!太原自克用修缮城隍以来,非旦夕可拔者,大兵集于东方,继韬虽狡,梁人虽鸷,必不敢遽尔合围,不忧归师之夹逼。故见吾视泽、潞之乱若罔闻,则益不测吾之所为,胆先自破,沮其乘虚之计,而河上之师④终恃此以为挠我之令图,则虑我之情缓,而相防之计疏。此一举而袭梁都、夷友贞⑤、平河南,规恢之大略也。微韩信,孰足以及此?谓存勖为将帅之才,非虚加之矣。
(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二十八)
【注】①王彦章:后梁将领。②李继韬:后唐将领,此时驻守潞州。③杨刘:地名,黄河上的一个渡口。④河上之师:指后梁将饭段凝统率的军队,驻防黄河渡口。⑤友贞:即朱友贞,后梁末代君主。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凡出A师B骑军不见C贼不许骑马D或步骑前后E已定F不得越军G分以H避险恶。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取必胜于天下”与《过秦论》“以弱天下之民”的“以”用法相同
B.会,会合,与《孔雀东南飞》“会不相从许”的“会”字意思相同。
C.一,完全,与《阿房宫赋》“六王毕,四海一”的“一”字意思不同。
D.视,看待、对待,与《兰亭集序》“后之视今”的“视”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存勖即位以后为解决兵力太少的问题,颁布严苛的军令,增强了军队的凝聚力,提高了士兵的战斗力,作战时都能以一当百。
B.李存勖喜欢音律又能撰写曲子词,出兵打仗时把撰写的曲子词教给士兵,让士兵高声歌唱,士兵在冲锋陷阵时都能够忘死而战。
C.王夫之认为泽州、潞州及太原的严峻形势会导致后唐东出的军队难以行动。后来,王彦章的追击也确实让李存勖差点在太原丢命。
D.后梁驻防黄河渡口的军队认为后唐会受到泽州、潞州变乱的影响而放缓东进作战的行动,因而防范后唐的计策也就粗疏了。
4.把下面的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浏览完整试题
(1)故朱梁举天下而不能御,卒为所灭,良有以也。
(2)微韩信,孰足以及此?谓存勖为将帅之才,非虚加之矣。
5.王夫之强调李存勖“固将帅之才也”,材料中有哪些事实可以支持王夫之的观点?请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帝入洛之后,信伶宦之谗,颇疏忌宿将。河中节度使、尚书令李继麟自恃与帝故旧,且有功,帝待之厚,苦诸伶宦求丐无厌,遂拒不与。大军之征蜀也,继麟阅兵,遣其子令德将之以从。景进①与宦官谮之曰:“继麟闻大军起,以为讨己,故惊惧,阅兵自卫。”又曰:“郭崇韬②所以敢倔强于蜀者,与河中阴谋,内外相应故也。”继麟闻之惧,曰:“今事势将危,吾得见主上,面陈至诚,则谗人获罪矣。”癸亥,继麟入朝。
魏王继岌③将发成都,诸军部署已定。是日,马彦珪至,以皇后教示继岌,使杀崇韬。继岌曰:“大军垂发,彼无衅端,安可为此负心事!公辈勿复言。且主上无敕,独以皇后教杀招讨使,可乎?”李从袭等泣曰:“既有此迹万一崇韬闻之中涂为变益不可救矣。”相与巧陈利害,继岌不得已从之。甲子旦,从袭以继岌之命召崇韬计事,继岌登楼避之。崇韬方升阶,继岌从者李环挝碎其首,并杀其子廷诲、廷信。
马彦珪还洛阳,乃下诏暴郭崇韬之罪,并杀其子廷说、廷让、廷议,于是朝野骇惋,群议纷然,帝使宦者潜察之。保大节度使睦王存乂,崇韬之婿也;宦官欲尽去崇韬之党,言“存乂对诸将攘臂垂泣,为崇韬称冤,言辞怨望”。庚辰,幽存乂于第,寻杀之。
景进言:“河中人有告变,言李继麟与郭崇韬谋反;崇韬死,又与存乂连谋。”宦官因共劝帝速除之,帝乃徙继麟为义成节度使。是夜,遣蕃汉马步使朱守殷以兵围其第,驱继麟出徽安门外杀之,复其姓名曰朱友谦。
(节选自《资治通鉴·后唐纪》)
材料二:
唐庄宗勇而善战,与梁人夹河相攻,十战九胜,涉河取郓,不十日而克梁,威震诸国。五代用兵,未有神速若此者也。然其克敌之后,幸一日之安,沉湎声色之娱。宦官、伶人,交乱其政。府库之积,罄于耳目之奉。民怨兵怒,国有土崩之势而不知也。一时功臣,皆武夫倔起,未有识安危之几者。向使西师不出,蜀虽未下,而京师有重兵,崇韬不死,河朔叛臣心有所畏,不敢妄动,则庄宗不亡。
(节选自苏辙《郭崇韬》)
【注】①景进:五代时后唐伶人,庄宗时授封为伶官之首。下文马彦珪、李从袭均为宦官。②郭崇韬:五代时期后唐宰相、名将,伐蜀时任招讨使。③魏王继岌:后唐庄宗长子,封魏王。文中皇后即刘皇后,是其生母。
6.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既有此迹A万一B崇韬C闻之D中涂E为变F益G不H可救矣。
7.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军之征蜀也”与《石钟山记》“石之铿然有声者”的“之”用法不同。
B.所以,表示原因,与《兰亭集序》“所以游目骋怀”的“所以”意思相同。
C.去,除去、去掉,与《种树郭橐驼传》“去不复顾”的“去”意思不同。
D.取,动词,指攻占、夺取,与《过秦论》“南取汉中”的“取”意思相同。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继麟被宦官伶人诬告谋反,他听到后感到害怕,虽入朝自辩仍遭猜忌,最终被朱守殷率兵围杀,恢复旧名朱友谦。
B.魏王李继岌初以“主上无敕”等为由拒杀郭崇韬,后在李从袭等人的劝说下听从,他的随从李环也参与了对崇韬及其二子的袭杀。
C.景进等人为清除郭崇韬余党,揪住睦王存乂为郭崇韬鸣冤的举动将其告发,使存乂被囚杀,李继麟亦被诛。
D.庄宗李存勖前期英勇善战,与梁人作战大多取得胜利,迅速攻克梁地,威震当时,纵观整个五代时期也属难得。
9.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苦诸伶宦求丐无厌,遂拒不与。
(2)一时功臣,皆武夫倔起,未有识安危之几者。
10.请结合材料二与《五代史伶官传序》,分析唐庄宗时期政治混乱的原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渠。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渠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节选自《五代史伶官传序》)
材料二:
虑天下者,常图其所难而忽其所易,备其所可畏而遗其所不疑。然而,祸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岂其虑之未周与?盖虑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然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
当秦之世,而灭诸侯,一天下,而其心以为周之亡在乎诸侯之强耳;变封建而为郡县。方以为兵革可不复用,天子之位可以世守,而不知汉帝起陇亩之中,而卒亡秦之社稷。汉惩秦之孤立,于是大建庶孽而为诸侯,以为同姓之亲,可以相继而无变,而七国萌篡弒之谋。武、宣以后,稍剖析之而分其势,以为无事矣,而王莽卒移汉祚。光武之惩哀、平,魏之惩汉,晋之惩魏,各惩共所由亡而为之备。而其亡也,盖出于所备之外。唐太宗闻武氏之杀其子孙,求人于疑似之际而除之,而武氏日侍其左右而不悟。宋太祖见五代方镇之足以制其君,尽释其兵权,使力弱而易制,而不知子孙卒困于敌国。此其人皆有出人之智、盖世之才,其于治乱存亡之几,思之详而备之审矣。虑切于此而祸兴于彼,终至乱亡者,何哉?盖智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
(节选自方孝孺《深虑论》)
11.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盖虑之所A能及者B人事之宜C然D而出于E智力之所F不及者G天H道也
12.下列对文本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何,多么,与《种树郭橐驼传》中“吾又何能为哉”中的“何”意义和用法不同。
展开余下试题
B.遗,遗漏,与《过秦论》中“秦无亡矢遗镞之费”中的“遗”意义和用法相同。
C.封建,一种政治制度,指君主将土地、人口分封给宗室、功臣等,使其建立诸侯国。
D.惩,警诫,与《离骚》中“岂余心之可惩”的“惩”意义和用法相同。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则材料都开门见山提出观点,然后通过历史事件论证,结构清晰。
B.材料一描写了庄宗得天下时的得意与失天下时的凄惨,对比强烈。
C.材料二罗列了从秦到宋多个国家衰亡的历史原因,论据丰富有力。
D.材料二中唐太宗杀了很多姓武的人,武则天却还执迷不悟侍奉在他身边。
1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2)其于治乱存亡之几,思之详而备之审矣。
15.两则材料对“人事”与“天命”的看法有何异同?请简要回答。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读五代史
曾巩
唐衰非一日,远自开元中。尚传十四帝,始告历数穷。
由来根本强,暴戾岂易攻。嗟哉梁周间,卒莫相始终。
兴无累世德,灭若烛向风。当时积薪①上,曾宁废歌钟。
【注】①积薪:比喻隐伏的危机。
1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诗歌题目《读五代史》来看,本诗内容是围绕作者的阅读体会展开的。
B.诗人认为,国家即使根基牢固,但是面对强大武力,依然容易被攻破。
C.“嗟哉”表达诗人的感慨之意,他在惋惜五代时期国家不能善始善终。
D.诗人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形象刻画了没有世德累积的国家的快速灭亡。
17.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提到“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与本诗的内容有相通之处,请简要分析。
三、文言小题
18.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翻译最正确的一项是( )
A.仁义不执行攻守的形势就不同。
B.不施仁政而使攻和守的形势发生了变化。
C.仁义不实行,攻和守的形势就变了。
D.不施仁义,攻势就成守势,守势就变成攻势了。
19.下列加点词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A.才能不及中人 B.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
C.仓皇东出 D.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20.下列句中,加点词属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A.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
B.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C.然秦以区区之地
D.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2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夫夜呼,乱者四应 应:应答。
B.君臣相顾 顾:看。
C.抑本其成败之迹 抑:或者,还是。
D.故方其盛也 方:正当,正在。
四、名篇名句默写
2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伶官传序》中,欧阳修在引《尚书》中的话“满招损,谦得益”作答时,顺势从中引申出“ , ”的道理。
(2)欧阳修在《伶官传序》中以“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两种截然相反的结果,引出了“ , ”的经验教训。
五、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尽人事而听天命。”——清·李汝珍《镜花缘》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宋·欧阳修《伶官传序》
上面两则材料蕴含着人生经验与智慧,“人事”与“天命”之间仿佛有矛盾,却又和谐统一,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11.2《五代史伶官传序》练习》参考答案
1.BDF 2.B 3.C
4.(1)因此后梁虽然调集全国的军队却不能抵挡他,最终被他消灭了,这的确是有原因的。
(2)如果不是韩信,谁能达到这种程度呢?说李存勖有将帅之才,不是凭空加给他的啊。 5.①以严法练兵。
②让士兵高唱曲子词激励士气。
③面对内乱仍然决计东进。
6.ADF 7.B 8.C
9.(1)(他)苦于伶人宦官们无止限(没有满足)的索求,于是拒绝不给。
(2)当时的功臣,都是从普通武夫崛起的,没有能察觉到国家安危的细微征兆的人。 10.①宠幸伶人,耽于享乐。②听信谗言,猜忌并滥杀将领。③宦官、伶人乱政。
11.BDG 12.B 13.D
14.(1)难道是取得天下难,而失去天下容易吗?或者说推究他成功与失败的原因,都出自人的原因吗?
(2)他们对于治乱存亡的关键,思考得很周详,防备得很严密。
15.相同点:认为国家的存亡与“人事”和“天命”都有关。
不同点:①欧阳修更强调“人事”是盛衰的决定因素。 ②方孝孺认为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更突出天命的重要。
16.B
17.两篇都谈到了应该防微杜渐,不可玩物丧志的道理。《读五代史》从“卒莫始相终”告诫不要重蹈覆辙,要自我反思国家政治理念,君主不要每日痴迷歌舞。
18.B
19.C
20.D
21.A
22.忧劳可以兴国 逸豫可以亡身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23.例文:人事为舟,天命为帆
“尽人事而听天命” 的豁达,与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的笃定,看似各有侧重,实则共同勾勒出中国人面对人生的智慧图谱:人事是掌舵的手,决定前行的方向与力度;天命是流动的风,影响航行的节奏与境遇。二者绝非矛盾对立,而是 “尽人事” 为根基、“听天命” 为胸襟的和谐统一,唯有以人事为舟、顺天命之帆,方能在人生航程中行稳致远。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欧阳修的诘问,道破了人事对命运走向的主导力量。天命或许会设定初始境遇,但若无人事的奋力突围,纵有再好的 “天命” 也会落空;反之,即便 “天命” 困顿,人事的深耕也能改写盛衰轨迹。春秋时期,越王勾践兵败会稽,沦为吴王阶下囚,彼时的 “天命” 似已将越国推向覆灭边缘。但他并未屈从于命运,而是以 “卧薪尝胆” 的人事之力,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亲耕垄亩以励百姓,任用范蠡以整军备,最终率越甲吞吴,将 “亡国之命” 改写为 “复国之盛”。若勾践当初只叹 “天命不济” 而放弃人事,便不会有 “三千越甲可吞吴” 的传奇。反观后唐庄宗李存勖,虽承父志灭梁兴唐,却在功成后耽于享乐、荒废政事,最终众叛亲离、身死国灭 —— 他曾凭人事逆转天命,却又因怠于人事而重蹈覆辙。这两则史实印证:天命只是人生的背景板,人事才是绘制命运画卷的画笔,盛衰荣辱的关键,终究在 “人” 而非 “天”。
“尽人事而听天命”,李汝珍的箴言,则道出了尽人力后的清醒与豁达。“尽人事” 是对自我责任的坚守,“听天命” 是对客观规律的尊重 —— 并非消极认命,而是在全力以赴后,坦然接纳那些超出人力掌控的结果。孔子周游列国十四载,怀揣 “克己复礼” 的理想,席不暇暖地游说诸侯,哪怕 “厄于陈蔡”“畏于匡”,也从未停下践行仁道的脚步,这是 “尽人事”;而当理想终究难以在乱世实现,他转而著《春秋》、授弟子,将思想薪火传于后世,未曾因 “天命难违” 而怨怼,这是 “听天命”。正是这份 “尽人事” 的执着与 “听天命” 的通透,让孔子虽未实现政治抱负,却成为 “万世师表”,其思想影响华夏两千余年。在当代,“杂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亦如是:为解 “禾下乘凉梦”,他顶着烈日在稻田中寻觅不育株,历经数千次实验失败仍不放弃,这是 “尽人事”;同时,他也清醒认识到杂交水稻产量受气候、土壤等客观条件限制,不会强求 “亩产万斤” 的不切实际之梦,而是在科学规律范围内持续探索,这是 “听天命”。这种 “尽” 与 “听” 的平衡,让他既能创造亩产突破的奇迹,又能以平和心态面对科研中的挫折,最终成就不朽功业。
展开余下试题
人事与天命的和谐统一,本质是 “过程尽力” 与 “结果释怀” 的人生哲学。“尽人事” 是 “不信命” 的奋斗姿态,让我们在顺境中不耽于安逸,在逆境中不困于消沉;“听天命” 是 “不执拗” 的清醒认知,让我们在成功时不骄狂,在失败时不颓丧。当代青年面对学业竞争、职场挑战,更需深谙此道:备考时全力以赴查漏补缺,是 “尽人事”,不因一次模拟考失利而自弃;求职时精心准备每一场面试,是 “尽人事”,不因暂时的挫败而怀疑自我;若最终未能如愿,亦能坦然接受 “天命” 的安排 —— 或许是时机未到,或许是方向需调,而非否定自身努力。这种 “尽人事而不逾矩,听天命而不沉沦” 的态度,既能避免 “躺平” 的消极,又能消解 “内卷” 的焦虑,让人生在进取与平和中找到平衡点。
人生如航船,人事为舟,承载我们驶向理想的彼岸;天命为帆,顺应时势方能借风前行。欧阳修教我们 “敢为”,以人事破天命之困;李汝珍教我们 “能安”,以天命释人事之劳。当我们既能以 “盛衰在人” 的信念奋力拼搏,又能以 “尽人事后听天命” 的胸襟接纳结果,便真正读懂了这两则古训中的人生智慧 —— 如此,方能在人生的风浪中,既有 “直挂云帆济沧海” 的豪情,亦有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的从容。
上一篇:
《五代史伶官传序》同步练习
下一篇:
《玩偶之家(节选)》练习
标签:
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中
课文同步练习
相关:
关于“五代史伶官”的其他试题
重磅: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6]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