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月考试卷
阅读:11 2025-09-17
标签:
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月考试卷
重磅:
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1]
安徽省六校联考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语文试题
2025.9
注意事项: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 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本草问答
问曰:药者,昆虫土石、草根树皮等物,与人异类,而能治人之病者,何也?
答曰:天地只有阴阳二气流行,而成五运(金木水火土为五运),相互对立而为六气(风寒湿燥火热是也)。人禀承天地之气而生,即秉天地之五运六气以生五脏六腑。凡物虽与人异,然而没有不禀承天地之一气以生,只是物得一气之偏,人得天地之全罢了。假设人身之气偏胜偏衰则生疾病,又借药物一气之偏,以调人身之盛衰,而使归于和平,则无病矣!这是借助物之阴阳以化人身之阴阳也,故神农以药治病。
问曰:神农尝药,以天地五运六气来对应人身的五脏六腑,仔细辨别药物的性质和味道,以治百病,可以说是非常精深详细了!但是最近出现的西洋医法,全凭解剖观察,认为中国古人未见脏腑,凭空将药物与脏腑对应配药,不足为凭,这是对的吗?
答曰:不然,西人初创医法,故必剖割方知脏腑,中国古圣定出五脏六腑各种名称,清晰明确。何必今日再用剖割之法?在神农时代,创立医药,或经剖视,或果圣人洞见脏腑,均不必论,然其定出五脏六腑之名目而实有其物,不是亲见脏腑者,怎么能够确定呢?怎么能说古代的圣人未曾亲见脏腑呢!《灵枢经》云:“五脏六腑可剖而视也。”据此经文则知古圣已剖视过来,且西洋剖视只了解器官的层次结构,而不知经脉;只知道具体的形态,却不知气的运化功能。与中国近医,互有优劣,若与古圣《内经》《本经》较之,则西洋远不及矣!
问曰:西人说他们用药全凭试验,中国只根据气味以配脏腑,未能试验,不如西医实验方法可靠。这种说法对吗?
答曰:中国经神农尝药,定出形色、气味、主治脏腑百病,丝毫不差,所谓尝药即试验也,历数圣人之审定,已经非常详尽了!岂待今日始试验哉?
问曰:辨药之法,以形色气味分别五行,配合脏腑,主治百病,这确实是药理学的主要方法了!物体之间相互感应的道理,又有一些是不能单从形态、颜色、气味上来解释的。譬如磁石引针,蛇畏蜈蚣,蜈蚣畏蜍,它们之间的相互克制和吸引,均不在形色气味上讨论,又是什么原因?
答曰:这是根据药物自身的特殊性质来治疗的。辨别药物的形态、颜色、气味,正是为了考察它的性质。如果真正把握了药性,那么形态、颜色、气味的道理也就包含其中了。凡是辨别药物,首先必须辨别它的性质。
例如磁石,放久了会转化成铁,它是铁的母体。它吸引铁针,是“同气相求”,子来就母(铁针作为“子”被磁石这个“母”吸引)的道理。从药性理论来说,石头属金,铁属水(肾),磁石秉承金水之性,归属肾脏,故其主治功效,能从肾中吸引肺金之气,使其回归根本。
西洋化学谓磁石内有电气,其能吸引者,皆是电气发力,能收引之也。有阴电,有阳电。凡物中含阳电者,遇有阴电之物即吸;含阴电者,遇有阳电之物即吸。如果阴电遇到阴电的物体就互相排斥,阳电遇到阳电的物体也互相排斥,他们的理论很详细!磁石能吸铁而不能拾芥,以所含之电气不同也。
浏览完整试题
然西人单以气论,犹不如中国兼以质论,这样道理就更加显然。磁石的质地类似铁,所以因本质同类而吸引铁。辨别药性,贵在本质和功能兼顾而论。
蛇形长,是秉水气;行则曲折,是秉大气。在辰属巳,在象居北,在星象苍龙,总现于天,知蛇是水木二气之所生也。蜈蚣生于南方干燥土中而味大辛,是秉燥金之气所生。蛇畏蜈蚣者,金能制木也。蜈蚣畏蟾蜍者,以蟾蜍秉水月之精生于湿地,是秉湿土之气所生,湿能胜燥,故蜈蚣畏蟾蜍也。趁此以求,则凡相畏相使相反之理,皆可类推。
问曰:万物各有其性质,那么它们之所以形成这种性质的原因是什么呢?
答曰:追溯万物生成的根源,就能明白其性质的形成。秉承阳气而生的,其性质属阳。秉承阴气而生的,其性质属阴。或者秉承阴中之阳,或者秉承阳中之阴。总之,要看它生成时所禀受的气来决定其性质的区别。所以必须追溯每一物生成的全过程以及形态、颜色、气味的差异,然后才能确定它的性质。
如人参,有人说它补气属阳,有人说它生津属阴。这都只讨论了气味,而没有深究人参生长的道理,所以不能确定它的根本性质。
《本草纲目》记载的人参歌说,人参生在辽东树林阴湿之地,也有人工种植的,也必须在阴凉的树林里栽种。它生在阴湿之地,是秉承了水阴润泽之气。所以味道苦甘而有汁液,发芽长成三桠五叶(三、五都是阳数),这苗从阴湿中发出,是由阴中生阳。所以在甘苦(阴味)之中,含有一股生发向上的阳气,这股气可以通过品尝感知到。
人身的元气,由肾水(属阴)中上升达于肺(属阳),也是生于阴而出于阳。与人参由阴生阳,道理是一样的。所以人参非常能化生元气,元气化生上升,出于口鼻,就表现为津液。人参生津的道理就是这样,不仅仅是因为它的味道。然而即使单从气味论,它的甘苦味中含有生发之气,这也只成就了它由阴出阳的气味特性罢了。
问曰:人参不长在东南方,而长在北方。古时产于上党(今山西),现在产于辽东、高丽(朝鲜),都是北方。这是什么缘故呢?
答曰:这正是人参生长的根本道理,不探究到这个层面,还是难以得到人参的真正性质。
北方属水,在八卦中对应坎卦( ),坎卦外阴内阳(外面两爻是阴爻,中间一爻是阳爻)。人参生于北方,正是阴中之阳。
不只是人参这样,凡是所有药物,都应当追溯它生长的本源,然后它的性质才能得知。
(摘编自清代唐宗海《本草问答》,有删改)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西洋医学认为中国古代药物学凭空将药物与脏腑对应配药,是因为中国古代从未进行过解剖观察。
B. 神农尝药本身就是一种实验方法,中国药物学并非未经实验验证,而是经过历数圣贤的审定验证。
C. 文中引用《灵枢经》“五脏六腑可剖而视也”,是为了证明神农氏必定解剖过脏腑。
D. 作者完全认同西洋化学用电气理论解释磁石吸引的现象,认为这比中国兼顾物质本质的论述更优。
2.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药物虽与人不同类,但因同禀天地之气而生,故能以其偏性调节人身之气的偏盛偏衰。
B. 作者认为,西洋医学通过解剖了解脏腑结构,但不懂得经脉和气化功能,因此远逊于中国古代圣贤 医学成就。
C. 文中以磁石能吸引铁针为例,说明有些药物的功效无法仅从形态、颜色、气味解释,需考察其性质。
D. 作者将人参由阴湿环境中发出三桠五叶之苗的特性,与人身元气的运行过程进行类比,从而解释人参能补气生津的原理。
3. 根据原文内容,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每处不超过12个字。
既然生于北方有阴中之阳的药(人参),就知道①______,比如朱砂。天地间南方离火(属火)自然烧成的朱砂,外表呈现火的红色,内部含有水的阴性(水银),合乎离卦( )②______的卦象,所以能补益坎水(肾阴)来充实离宫(心火),养血安神。与人参对照来看!人参是③______,朱砂是秉承火中之阴而养血。
4. 文中画线部分运用五行(木土水火金)相克理论推演了蛇畏蜈蚣、蜈蚣畏蟾蜍的情况,请据此推演蛇与蟾蜍之间的关系,并说明理由。
5. “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庖丁的解牛技艺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这种境界就是对“道”的体现和把握,本文又是如何体现“技”与“道”的关系?
【答案】1. B 2. B
3. ①. 生于南方也有阳中之阴的药 ②. 外阳内阴 ③. 秉承水中之阳而补气
4. 蛇和蟾蜍之间的关系是:蟾蜍畏蛇。
理由:
①依据原文的推演可知,蛇属水、木二气,蜈蚣属燥金之气,蛇畏蜈蚣,是金克木。
②蟾蜍生于湿土中,土克金,故蜈蚣畏蟾蜍。
③由此知晓,蛇属木,蟾蜍属土,蜈蚣属金。依据五行(木水火土金)相克理论,金克木,木克土,故蟾蜍畏蛇。
5. ①批评西洋解剖只知“技”(器官层次),而不知“道”(经脉气化)。
②推崇神农、《内经》等圣贤把握根本之“道”。
③辨药之“技”服务于把握药性之“道”。通过辨别药物的形态、颜色、气味,考察药物的性质。
【解析】
【导语】《本草问答》以问答阐释中药原理:药借一气之偏调人身盛衰,即借物之阴阳化人身阴阳。回应西医质疑,指出古圣已知脏腑,中医知气的运化,西医仅晓形态结构。辨药兼顾形色气味与特殊感应(如磁石引针、蛇畏蜈蚣),需质气同论。追溯药性根源,如人参生于北方阴中含阳,能化生元气,强调追溯本源以定药性。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是因为中国古代从未进行过解剖观察”错误。原文明确提到“《灵枢经》云:‘五脏六腑可剖而视也。’据此经文则知古圣已剖视过来”,说明中国古代进行过解剖观察,西洋医学的观点不符合事实。
C.“是为了证明神农氏必定解剖过脏腑”错误。引用该句是为了说明“古圣已剖视过来”,而非特指“神农氏必定解剖过”,原文提到“在神农时代,创立医药,或经剖视,或果圣人洞见脏腑,均不必论”,并未确定神农氏必定解剖过。
D.“作者完全认同……认为这比中国兼顾物质本质的论述更优”错误。原文指出“然西人单以气论,犹不如中国兼以质论,这样道理就更加显然”,说明作者认为中国兼顾本质的论述更优,而非认同西洋化学的理论更优。
展开余下试题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B.“因此远逊于中国古代圣贤的医学成就”错误。原文提到“与中国近医,互有优劣,若与古圣《内经》《本经》较之,则西洋远不及矣”,可见作者认为西洋医学与中国近医各有优劣,只是与古圣的医学著作相比才远不及,并非直接说西洋医学因不懂得经脉和气化功能就远逊于中国古代圣贤的医学成就。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结合文章内容情景补写的能力。
①根据“既然……”“就知道……”可知此处有相同的逻辑,结合前文“生于北方有阴中之阳的药”及后文朱砂“南方离火……内部含有水的阴性”的内容,可推出此处所指生于南方药的是“阳中之阴的药”。
②由“坎卦外阴内阳”及朱砂外表火红色(阳)、内部含水性(阴),可知离卦是“外阳内阴”。
③结合“人参生于北方,正是阴中之阳”“非常能化生元气”,对应朱砂“秉承火中之阴而养血”格式,可推出人参是“秉承水中之阳而补气”。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①文中明确提到蛇是水木二气之所生,在五行对应中属木;蜈蚣属燥金之气,因金能制木,故蛇畏蜈蚣。这是五行中“金克木”的体现。
②蟾蜍秉湿土之气所生,属土。由于土克金,所以蜈蚣畏蟾蜍,这符合“土克金”的规律。
③按照五行相克理论,存在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的顺序。已知蛇属木,蟾蜍属土,依据“木克土”的规则,可推出蟾蜍畏蛇。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①文中指出西洋解剖“只了解器官的层次结构,而不知经脉;只知道具体的形态,却不知气的运化功能”,这里的器官层次属于“技”,而经脉气化则是更深层的“道”,以此体现对西洋只知“技”不知“道”的批评。
②文中提到神农尝药“定出形色、气味、主治脏腑百病,丝毫不差”,且认为《内经》《本经》的医学理念远超西洋医法,强调这些古圣所把握的是关乎药物本质和人体运行规律的“道”,体现出对把握根本之“道”的推崇。
③文中指出“辨药之法,以形色气味分别五行,配合脏腑”,而辨别这些形态、颜色、气味等属于“技”,其目的是“考察它的性质”,也就是把握药性之“道”,说明辨药的“技”是为把握“道”服务的。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水磨功夫
乔叶
杨镇长长叹一声,对大英说,人红是非多,村红也是这。你可领教到了吧。今天这种事以后恐怕少不了,干成了事就是这,有甜处,也有苦处。孟胡子说,算大账,那还是苦少甜多。总之是个好事,得好好积累经验。要是把热点争议用到了妙处,还能给咱做免费广告,关键是咱得有理有据地把握好舆论主动权。杨镇长说,用个不恰当的比喻,用这种事享受宣传红利,有点儿像刀尖儿上舔血,你们不知道我这心,好比那悬吊在树上的一块肉,生怕树下的老虎给我吃了。大英问老虎是谁?杨镇长说就是媒体嘛。不论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都不好惹,是不是啊,地老师①?
就都笑。我说,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你这叫咬了多少回呀,怕成这。他说,要是真叫咬了多少回估计也能产生出来抗体,也就不会成这个。就是没叫实在咬过,才整日里战战兢兢地小心防着。你是媒体出身你清楚,有的媒体是真不中。你们可能都不知道,现在快递恁多,我从来不亲自收。不仅是我,但凡乡镇领导都拒收快递,因为这里头有相当一部分是小报小刊的强制订阅,它们不由分说就给你寄来了杂志,附带着发票,只要你打开,就等于默认订阅。我们一般都是放两三天再原封不动退回去。大报大刊不干这种事儿,都有专门的发行渠道和专项资金。干这种事儿的报刊媒体一般都是行业性质的,你说你就在行业内部搞搞不中么?非得扩张到基层来,在地方上搞个啥记者站,难为他们去完成任务,叫他们又来难为我们。有的看我们不吃这套,还发威胁信息:你好,三千元的友好支持费您安排了吗?给您添麻烦了。我假装没看到,不给他回。有的说他是省电视台的下面什么频道的什么栏目的什么人,省台领导已经开会决定,要和我们镇上合作,费用也就五千。如果您不愿意建立友好关系,请告知。我心说我咋不愿意和你们友好呢?我还愿意世界人民大团结呢。不过俺也有个请求,就是这种友好不花钱中不中?
又都笑。他又道,有的威胁是空头的,有的是真威胁,揣着个照相机过来拍你的照录你的音。都说苍蝇不叮无缝蛋,可咱们这蛋咋能没缝呢,有些事还是臭鸡蛋筐哩。没处理好的垃圾,小河流的污染排放,都是。既在农村,哪儿搓不出个泥蛋蛋儿来?人家把稿子写出来,把视频拍出来剪辑好,先发给我看看,叫我审稿。我能咋说?只能说,谢谢您对我们工作的监督和指导,对于您提出的问题,我们抓紧调查,如果属实的话,我们一定抓紧落实整改。如果您要发表的话,请您文责自负……
送走了大英,几个继续闲话,又扯起今天的事,杨镇长说,农村的事就是这,复杂时那是千言万语,简单时也能三下五除二。孟老师当初选村子的眼光不错,宝水的情况总体上还算是简单的。我说就这还简单?简单到哪儿了?孟胡子说,简单到没有外人。问他啥是外人,他沉吟了片刻道,“我家院子”原来是有个王老板租张有富的房子做民宿,你知道吧?我说知道,他说那个王老板就是外人。我指指老原说,他长年不在老家,算不算外人?杨镇长接话道,祖坟都扎了多少年了,咋能算外人。这是板上钉钉的自家人。
杨镇长道,听说赵老大要回来了。赵老大是赵先儿的长子,官名赵顺,据说在外面做生意很大。孟胡子道,他是每年都会回来探探亲的。杨镇长道,探亲又有啥可说的,这次估摸是要回来弄事。他这也算一方乡贤,要是想在家乡创业咱也得鼓励呀。孟胡子说,还得是你这镇长消息灵通,我整天在村里住都没听说。杨镇长道,好歹咱也是这一镇之长呢,这么厉害的乡贤,咱自然是要保持联系的,人家也是要给咱个面子的。我诧异道,他这算是乡贤?杨镇长道,咋不算乡贤?逮住老鼠的都是好猫,有本事的都算乡贤。还别说,乡贤们还真有独特作用,他们在外头见多识广的,村里人就比较信服。有时通过他们去做点村里的工作,确实也有效果。不过话说回来,这些人也是把双刃剑。他们但凡回来,都有些想法,要是担任了村干部,就更和村里人一厮。到底是村里人嘛,人家还是愿意代表人家村里的利益,再说也是村里人选上的。比如说,以前我们不叫乱盖房,他们就会传话给村民,叫他们别乱盖房,对那些乱盖房的家户,还会主动做工作叫他们拆。现在可不会恁乖了,会反过来问我们,都怪不容易的,你为啥不叫人家盖?
就都笑。孟胡子道,都怪不容易的。这话也没错。杨镇长道,不容易是不容易,可也不能没个原则。线还分个粗细呢,不容易也得分个大小面儿。怕的就是搅糊涂,事儿就不好干了。想要把上头下头都打发好,就得使巧劲儿去干工作,耐心细心地处理事。这可得有一番水磨功夫,再加上十八般武艺。有多少干部坐机关坐得稳稳当当,一到基层就屁滚尿流。所以有个说法,从基层到机关长一身膘,从机关到基层脱一层皮。
(摘编自乔叶《宝水》,有删改)
【注释】①地老师即地青萍,长期生活在都市的知识分子,文本一通过她的视角讲述故事。
文本二:
江磊:您在一篇文章中指出,散文写作的三个关键词是诚实、自我、虚构。在我看来,这三个词不仅仅是散文写作的关键词,应该也是包括小说创作在内的所有文学创作的关键词。您是否同意这个说法?
展开余下试题
乔叶:对,是这样的。诚实就是说真话,但好多写作者都在习惯性地撒谎,在写作时会端起架子来,自我装饰,自我欺骗,甚至自己都没有丝毫察觉。有些话,写作者本身就通不过、就不相信,但是他(或她)仍然把这些话写了出来。那些明知是谎话还要说的人,在愚弄别人的同时,肯定愚弄了自己;那些不知道自己说的是谎话的人,在愚弄别人之前,首先愚弄了自己。对于这些,他们也许还不知道。写作是最不藏人的,读者群中藏龙卧虎,他们非常敏锐。
卡夫卡曾说:“说真话是最难的,因为它无可替代。”这句话深得我心。散文、诗歌要诚实,写小说当然也要诚实,虽然小说有着虚构的外壳,但却讲着最真的话……我相信的是更加普遍的、概率更高的诚实。
(摘编自《非虚构写作在努力拓宽文学创作的边界——乔叶访谈录》,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本一标题“水磨功夫”意在批评基层干部办事拖沓,惯于用时间消耗代替实际成效。
B. 文本一刻意回避方言俚语,还原乡村语境,以保证文本的“官方”与“庄重”色彩。
C. 文本一采用宏大叙事与全景式铺陈,通过长篇大论的形式展现基层治理的史诗画卷。
D. 文本二提出写作者在创作中如果“端起架子”,本质上是一种对自我与读者的愚弄。
7. 文本一关于“外人”的讨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孟胡子认为宝水村的情况简单到没有外人,反映乡村是一个自足共同体。
B. 杨镇长以“祖坟”为据强调老原不是外乡人,体现乡土社会地缘与血缘的绑定。
C. 赵顺常年在外做生意,因长期不返家乡而面临文化认同困境。
D. 对“外人”的界定标准理解不一,折射出乡村人际关系的复杂性。
8. 文本多次描写“笑”的场景(如“就都笑”“又都笑”),请分析其作用。
9. 文本二提出:“写小说当然也要诚实,虽然小说有着虚构的外壳,但却讲着最真的话。”请谈一谈文本一的创作是如何体现作者这一观点的。
【答案】6. D 7. C
8. ①缓解冲突:用笑声化解尴尬(如记者威胁后的“又都笑”);
②塑造人物:杨镇长的幽默体现其豁达与智慧;
③深化主题:笑声背后是基层工作的无奈与韧性。
9. ①真实反映基层治理的复杂性。文本通过杨镇长的语言(如“刀尖舔血”“悬吊的肉”)和具体事例(如“拒收快递”“媒体威胁”),真实展现了基层干部面对舆论压力、媒体监督时的无奈与谨慎,不回避现实矛盾,体现了“说真话”的创作态度。
②直面农村社会的现实问题。文中提到“臭鸡蛋筐”“没处理好的垃圾”“小河流污染”等农村治理难题以及乡贤“双刃剑”作用(如从配合政策到挑战原则),没有美化现实,而是客观呈现农村治理的困境,体现了对真实问题的深刻洞察。
③语言风格的真实性。文本采用口语化表达(如“友好不花钱中不中”“搓泥蛋蛋儿”),符合基层干部和村民的日常对话习惯,使叙事更具生活气息,增强了真实感。同时,幽默自嘲(如“一朝被蛇咬”)和俗语运用(如“苍蝇不叮无缝蛋”)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活,贴近现实。
【解析】
【导语】这篇作品通过乡村治理的日常场景,展现了基层工作的复杂性与智慧。文本一中杨镇长的自嘲与无奈,揭示了基层干部在舆论监督与行政压力间的微妙平衡;而“外人”的讨论则折射出乡土社会身份认同的流动性。文本二中作者强调的“诚实”创作观,在小说里体现为对基层生态的真实呈现——既保留方言的生活质感,又不回避体制困境。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相关内容、鉴赏艺术特色的能力。
A.“批评基层干部办事拖沓,惯于用时间消耗代替实际成效”错误。标题“水磨功夫”在文本一中被杨镇长用来形容耐心细心地处理事,强调慢工细活的必要,而非批评效率低下。
B.“刻意回避方言俚语”错误。文本一中出现大量方言俚语,如“中不中”“屁滚尿流”“恁乖”等,以还原乡村语境。
C.“采用宏大叙事与全景式铺陈”“长篇大论”“史诗”错误。文本一以闲谈、片段式对话的“速写”呈现基层生态,属“以小见大”。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情节、语段作用的能力。
C.“因长期不返家乡而面临文化认同困境”错误。因长期离乡而面临文化认同困境的是老原,原文中赵顺在杨镇长眼中属于乡贤,并且赵顺每年都会返乡探亲。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①杨镇长抱怨媒体强制订阅、威胁收费时,“又都笑”,用轻松的笑声化解话题的沉重感(基层干部面对媒体的无奈),避免对话陷入压抑。讨论乡贤赵顺“现在可不会恁乖了” 时,“就都笑”,以笑声缓和对乡贤态度转变的微妙评价,体现基层工作中对复杂人际关系的包容。
②杨镇长的话语常引发笑声,如“我还愿意世界人民大团结呢”,其幽默自嘲的表达展现了基层干部在压力下的豁达心态与处世智慧,使人物更鲜活。
③笑声背后隐藏着基层工作的艰辛无奈,如应对媒体、平衡乡贤与政策的矛盾,这种“苦中作乐”的状态,凸显了基层干部在复杂环境中坚守岗位的韧性。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体裁特征、评价审美取向的能力。
①杨镇长用“刀尖儿上舔血”“悬吊在树上的一块肉”比喻面对媒体的压力,结合拒收快递(抵制强制订阅)、媒体威胁发稿等具体事例,真实还原了基层干部在舆论监督下的谨慎与无奈,不回避现实矛盾,体现“说真话”的诚实态度。
②文中直言农村存在“没处理好的垃圾”“小河流的污染”等治理漏洞,以及乡贤从配合政策到挑战原则的转变,客观呈现农村治理的困境,未对现实进行美化,展现对真实问题的深刻洞察。
③采用口语化表达,如“友好不花钱中不中”等,符合基层干部与村民的日常对话习惯,增强生活气息;融入幽默自嘲,如“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和俗语“苍蝇不叮无缝蛋”,使人物语言贴合身份,形象更鲜活,让故事场景具有强烈的现实感。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赵威后问齐使曰:“岁无恙耶?民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不悦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后曰:“不然。苟无岁,何有民?苟无民,何有君?故有问舍本而问末者耶?”
(节选自《战国策·齐策四》)
材料二:
燕破齐,乐毅闻画邑①人王蠋贤,令军环画三十里不入。使人谓蠋曰:“齐人多高子之义,吾以子为将,封子万家。”蠋固谢。燕人曰:“子不听,吾引三军而屠画邑!”蠋曰:“忠臣不事二君,贞女不更二夫。齐王不听吾谏,故退耕于野。国破君亡,吾不能存,又劫之以兵,是助桀为暴也!”遂经其颈于树枝,自奋绝脰而死。
(节选自《史记·田单列传》)
材料三:
巴寡妇清,其先得丹穴②,擅利数世。清能守其业,用财自卫,不见侵犯。始皇以为贞妇而客之,筑女怀清台。清虽处闺阁,然常输粟济边,闻士卒寒则遗之裘。客或讥其干政,清曰:“妾闻父兄暴骨塞外妾之帛粟犹父兄之血髓也敢惜乎?”
(节选自《史记·货殖列传》补遗)
材料四:
杞梁之妻无子,内外皆无五属③之亲。既无所归,乃枕其夫之尸于城下而哭。内诚动人,道路过者莫不为之陨涕。十日而城为之崩。赴淄水而死。君子谓杞梁之妻能以义动矣。
(节选自刘向《列女传·贞顺传》)<
上一篇:
《玩偶之家(节选)》练习
下一篇:
2026届黑龙江省大庆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标签:
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月考试卷
相关:
关于“安徽省六校”的其他试题
重磅: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1]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