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1  2025-09-17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月考试卷
重磅: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
福建省部分学校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高三9月语文试卷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唐宋时期,洞庭湖水面进一步向西扩展。形容湖区水域汪洋浩渺的“八百里洞庭”一词,开始出现于这一时期的诗文之中。如唐代诗僧可朋的“周极八百里,凝眸望则劳。水涵天影阔,山拔地形高”;宋代梅尧臣的“风帆满目八百里,人从岳阳楼上看”;还有“洞庭八百里,幕阜三千寻”;等等。
但《元和郡县志》记载:“洞庭湖在县(巴陵)西南一里五十步,周回(周围)二百六十里;青草湖在县南七十九里,周回二百六十五里。”洞庭、青草两湖合计,周回仅五百余里,与《水经注》记载的“广圆五百余里”一致,并无变化。因此,诗文中的“八百里洞庭”,当包括当时华容县境内的赤沙湖(此时亦称赤亭湖)。估计唐代东洞庭水面已开始向西洞庭扩展,赤沙湖有纳入洞庭湖的趋势。
宋代文献中,洞庭湖向西扩展的趋势已有明确记载。《皇朝郡县志》记载:“洞庭湖在巴陵县西,南连青草亘赤沙,七八百里。”《巴陵志》记载更为明确:“洞庭湖在巴丘西,西吞赤沙,南连青草,横亘七八百里。”可见随着湖区的继续沉降,水面扩展,洞庭、青草、赤沙三湖已连成一片汪洋水域(见下图)。赤沙为洞庭吞并后,原来两湖之间的华容南境,地皆面湖,民多以舟为居处,随水上下,渔舟为业者十之四五,所至为市,谓之潭户。

(摘编自《洞庭湖演变的历史过程》)
材料二:
元明清时期,长江流域经济发展迅速,土地开发加剧,原始植被遭受大量破坏,水土流失日趋严重,长江含沙量不断增加,导致云梦泽逐渐淤填消亡。随着云梦泽的消亡和北岸统一的荆江大堤形成,长江水位抬升,洪水期的洞庭湖范围继续扩展,达到极盛。清道光《洞庭湖志》记载:“洞庭湖东北属巴陵,西北跨华容、石首、安乡,西连武陵、龙阳、沅江,南带益阳而寰湘阴,凡四府一州九邑,横亘八九百里,日月皆出没其中。”这一时期洞庭湖的面积达6000平方千米左右。
19世纪中叶开始,洞庭湖演变剧烈。清咸丰二年荆江南岸马林工溃决,形成藕池口,因民力拮据未修复,至清咸丰十年,长江发生特大洪水,在藕池口之下形成藕池河。清同治九年长江又发生特大洪水,荆江黄家铺溃决,事后堵塞不坚;清同治十二年复溃,形成松滋河。藕池河、松滋河形成后,大量洪水涌入洞庭湖的同时也带来大量泥沙,洞庭湖湖底不断淤积,北部堤垸不断增长侵蚀湖面。由于洪水位抬升,洞庭湖南部的沅江县(今沅江市)、湘阴县境内的堤垸不断溃废,弃田为湖,洞庭湖发生南迁的同时,面积也逐步减小。至1949年,洞庭湖面积减为4350平方千米,目前洞庭湖面积大约为2625平方千米。
(摘编自《洞庭百问》)
材料三:
主持人: ?
余妹辰:在洞庭湖区围湖垦殖得到严格控制的背景下,洞庭湖的面积是基本上不会再变了。泥沙淤积已是洞庭湖萎缩的主要因素,而且三峡水库下泄的水沙冲淤对洞庭湖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在1998年的时候,国内的一些知名科研院所的专家们,对三峡水库运行之后100年以内的各个时段,经过荆南三口进入洞庭湖的水沙量进行了详细的预测。专家们认为,三峡水库运行之后,随着时间的延长,三峡水库排沙比会逐渐增大,但到运行100年的时候,水库的库容会基本淤平,形成一个冲淤平衡的状态,洞庭湖会在2150年因为泥沙的淤积而彻底消亡。但是根据水利部公布的近些年的荆南三河实际进入洞庭湖的输沙量数据,还有湘、资、沅、澧“四水”年均入湖泥沙数据,以及出湖泥沙数据来对比,我们可以发现,三峡水库运行之后的第一个10年,淤积在洞庭湖的泥沙年均大概是52×104吨;三峡运行之后的第11~18年,淤积量为负值,也就是说,这个阶段洞庭湖的洲滩处于被冲刷的状态。2003年至2020年,也就是后三峡时代的这18年,统计实际入湖泥沙量与出湖泥沙量相同,相当于洞庭湖无泥沙淤积。出现这种情况可能与三峡水库实际下泄水沙情况、荆南三口分流入湖水沙情况、流域上游水土保持状况进一步的好转等多重因素有关。


浏览完整试题如今,洞庭湖的入湖泥沙已大幅度减少。可以肯定的是,即使三峡水库运行100年之后进入水库的泥沙把库容淤满,进入洞庭湖的泥沙又会逐渐增加,但是水土保持持续好转,不会让洞庭湖的泥沙淤积恢复到前三峡时代的态势,洞庭湖也不会按照当时三峡建坝设计水沙量预测所说的在2150年消亡。
(摘编自《“大美洞庭,生生不息”之洞庭湖的形成和演变》)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根据《元和郡县志》与《水经注》的记载,唐宋时期洞庭湖的范围与诗文中“风帆满目八百里”“洞庭八百里”等描述一致。
B. 从《唐宋时期洞庭湖水系图》看,洞庭湖和其西边的赤沙湖、南边的青草湖已连成一片,这是湖区沉降、水面扩展的结果。
C. 19世纪中叶开始,藕池河、松滋河逐渐形成,大量洪水携带着泥沙涌入洞庭湖,造成北部堤垸不断增长以及南部堤垸全部溃废。
D. 根据一些专家的预测,洞庭湖会在2150年因泥沙淤积而彻底消亡,但实际上洞庭湖在三峡水库运行后泥沙淤积没有变化。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估计唐代东洞庭水面已开始向西洞庭扩展”中的“估计”一词表示并不确定,体现了语言表达的准确性。
B. 材料二按时间顺序梳理元明清至现代洞庭湖的演变,阐述了洞庭湖面积变化的原因,条理很清晰。
C. 材料三通过对比1998年一些专家的预测与三峡水库运行后的实际数据,有理有据地指出洞庭湖不会在2150年消亡。
D. 三则材料均谈及洞庭湖“扩展与萎缩”的原因,材料一、二着眼于自然因素,材料三着眼于人为因素,形成互补。
3. 根据材料内容,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元明清时期,长江流域开发加剧,_______,导致云梦泽逐渐淤填而至消亡。随着云梦泽消亡与荆江大堤形成,长江水位抬升,在洪水期,洞庭湖_______,面积达6000平方千米。19世纪中叶,随着藕池河、松滋河的形成,_______,加之堤垸侵蚀湖面,至1949年洞庭湖面积减为4350平方千米,目前约为2625平方千米。
4. 材料三中主持人的问题可能是什么?请写出一个并阐述理由。
5. 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中的“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是如何体现地理特征的?请结合材料一简要分析。
【答案】1. B 2. D
3. ①. 水土流失使长江含沙量增加 ②. 扩展至极盛状态 ③. 大量泥沙随洪水入湖淤积
4. 问题:泥沙淤积和水沙冲淤对洞庭湖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哪些因素将对洞庭湖的面积产生影响?)
理由:
①从回答来看,余姝辰首先指出泥沙淤积已是洞庭湖萎缩的主要因素,然后围绕三峡水库运行后不同阶段洞庭湖的泥沙淤积与被冲刷的数据,分析泥沙淤积和水沙冲淤对洞庭湖的影响。
②还指出未来即使三峡水库淤满,水土保持持续好转也会抑制洞庭湖的泥沙淤积,洞庭湖不会在2150年消亡,与问题完全呼应。
5. ①从地理特征来看,宋代洞庭湖面积扩大,洞庭、青草、赤沙三湖已连成一片,水域广阔
②“三万顷”是对洞庭湖浩渺水面的直接描述,基于词人所见。
③“扁舟一叶”写湖面上的船看起来很小,从侧面衬托洞庭湖的辽阔。
【解析】
【导语】这三则材料围绕洞庭湖展开,从时空维度呈现其演变。材料一聚焦唐宋时期,阐述洞庭湖水面扩展,“八百里洞庭”说法兴起及赤沙湖纳入等情况。材料二讲述元明清至现代,洞庭湖因长江泥沙淤积、堤垸影响,面积先扩后缩的过程。材料三则着眼未来,探讨泥沙淤积和水沙冲淤对洞庭湖的影响,指出它不会按预测在2150年消亡。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描述一致”错误。《元和郡县志》《水经注》记载洞庭、青草两湖合计“周回五百余里”,而诗文中所写的洞庭“八百里”包含赤沙湖,两者范围不同,描述不一致。
C.“以及南部堤垸全部溃废”错误。材料二“洞庭湖南部的沅江县(今沅江市)、湘阴县境内的堤垸不断溃废,弃田为湖”,是“不断溃废”,并非全部溃废。
D.“但实际上洞庭湖在三峡水库运行后泥沙淤积没有变化”错误。根据材料三“三峡水库运行之后的第一个10年,……统计实际入湖泥沙量与出湖泥沙量相同,相当于洞庭湖无泥沙淤积”可知,三峡水库运行后的第一个10年、第11~18年、后三峡时代的这18年三个阶段,泥沙淤积情况不同,有变化,而非没有变化。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的能力。
D.“三则材料均谈及洞庭湖‘扩展与萎缩’的原因,材料一、二着眼于自然因素”错误。材料一只谈及洞庭湖扩展,并无萎缩;材料二中的“长江流域经济发展迅速,土地开发加剧”是人为因素导致水土流失,并非自然因素。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整合材料内容和补写语句 能力。
第①处,依据材料二“原始植被遭受大量破坏,水土流失日趋严重,长江含沙量不断增加,导致云梦泽逐渐淤填消亡”,空格前为“开发加剧”,空格后为“导致云梦泽消亡”,需补充“开发加剧”与“云梦泽消亡”的中间环节,可填写“水土流失使长江含沙量增加”。
第②处,依据材料二“随着云梦泽的消亡和北岸统一的荆江大堤形成……洪水期的洞庭湖范围继续扩展,达到极盛”“这一时期洞庭湖的面积达6000平方千米左右”,空格前为“洪水期”,空格后为“面积达6000平方千米”,此处需体现洞庭湖的极盛状态,可填写“扩展至极盛状态”。
第③处,依据材料二“藕池河、松滋河形成后,大量洪水涌入洞庭湖的同时也带来大量泥沙,洞庭湖湖底不断淤积,北部堤垸不断增长侵蚀湖面”,空格前为“两河形成”,空格后为“面积减小”,需补充泥沙淤积这一核心原因,可填写“大量泥沙随洪水入湖淤积”。


展开余下试题【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行文逻辑并进行推断的能力。
问题:泥沙淤积和水沙冲淤对洞庭湖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哪些因素将对洞庭湖的面积产生影响?)
理由:
①余姝辰的回答围绕两大核心展开,一是泥沙淤积、三峡水沙冲淤、水土保持等“影响洞庭湖面积的因素”;二是通过对比专家预测与实际数据,否定洞庭湖2150年消亡的结论,与问题直接呼应。
②余姝辰在分析完当前影响后,进一步回应了洞庭湖2150年消亡的预测,指出“即使三峡水库运行100年之后进入水库的泥沙把库容淤满……所说的在2150年消亡”,说明主持人的问题隐含对洞庭湖未来状态的关切。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并分析探究相关问题的能力。
①材料一指出,宋代洞庭湖因湖区沉降、水面扩展,已吞并赤沙湖,与青草湖连成一片,形成横亘“七八百里”的广阔水域,核心特征是“水域辽阔”。
②“三万顷”是对洞庭湖面积的夸张化描述,与材料一中“洞庭、青草、赤沙三湖已连成一片汪洋水域”横亘七八百里的地理特征一致,直接反映了宋代洞庭湖浩渺的水面形态。
③“扁舟一叶”描写小船在湖面的渺小形态,通过小(扁舟)与大(湖面)的对比,侧面强化了洞庭湖广阔无垠的地理特征。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 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新浪潮拍击下的老农民[注]
陈忠实
一场募捐活动在师范学校掀起来了!
“为了砸断封建锁链!我捐三块……”
“再不能容忍我们的姐妹作封建婚姻的牺牲品!我捐一块……”
“为了解放,为了自由!我捐……”
我按按书包,四百块人民币正在手心,我的心止不住一阵发热,隆冬原野上清晨凛冽的寒风也不那么厉害了。
我们三人走进田家寨,几经打问,终于找到田芳家的门口。
老汉回来了,头上裹着一条黑布帕子,鼻子冻得红红的,一进门,大声说:“三位先生来了!抽烟——”把那个短杆旱烟袋依次让给我们三人,随之在门槛上坐下来。
“三位有何贵干?”他仰头问。
王老师和他谈起田芳的婚事,给他解释新社会婚姻自由的道理。老汉低着头,抽着烟,做出一种耐心听着的姿态。一当王老师停住口,他仰起脸,做出深明大义的神气,说:“新社会好,咱农民拥护共产党。儿女的婚嫁之事,应该由家里管,政府和学校管这些事做啥?”
王老师又耐心给他解释学校应该管的原因。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田芳的父亲说,“你们都是有知识的人,比我懂得多。我跟人家说下一句话,三媒六证,邻里皆知,而今一水冲了,我在田家寨还算不算人?”
我心里暗暗吃惊。这个老农民,一身黑色家织粗布棉袄棉裤,补丁摞着补丁,肘头露出变成黑色的棉花絮子,一脸皱褶,鼻尖上吊着清凌凌的水一样的鼻涕滴子,捉着烟袋的手指像树皮一样裂开着口子,嘴里却吐出一串一串半生不熟的词句。我早已从田芳口里得知,她的父亲是个一字不识的粗笨庄稼汉。一个大字不识的粗笨庄稼汉,谈起话来,却要讲信义,夹杂些半通不通的古文词。如果是我的父亲这样讲话,也不足怪,而田芳的父亲却叫我奇怪了。
王老师索性问起八石麦子的事。
“有这事。”田芳的父亲一口应承,“家家的女子都卖钱,家家的儿子订媳妇都花钱。我吃了人家的麦子,我不昧良心……”
王老师又讲道理,说那根本不是昧良心的事。我也就一手掏出四百元钱来:“这是我们同学和老师的一点心意,目的只有一个,让田芳能安心读书,再甭逼她上轿了……”
老汉瞪大眼睛,瞅着我递到他眼前的一厚扎票子,愣住了。他显然没有料到我们的这个举动。愣了半天,忽然醒悟了似的,猛地伸出双手,把我的手推开,并且站了起来:“这不能,这不能呀!”
“我们是为了田芳的前途……”我说。
“为了啥也不能失信!”老汉说。
“你要是不收,我们就——”王老师看说服不下,就使出我们路上商量好的最后的一招,“交给乡政府,由乡政府交给大张村那家人。当然,这样一来,媒人和你难免就不好看了。你知道,上次抢人,县上扣了大张村三个人,刚刚释放……”
“哎呀!”田芳的父亲颓然坐在门槛上,双手抱住头叹息。
王老师示意我把钱放下。我瞅瞅那张破烂的用麻绳扭着腿儿的小桌子,上面摆着盆盆罐罐,把钱放下了。
“我们走了。”王老师站起来说。
田芳的父亲抬起头,看见桌子上的那一摞钱,没有推辞,脸上露出愧疚不堪的神色,张开双手,挡住门:“说啥也不能走……不吃饭了,再坐坐……”
我们又坐下了。
“唉,三位同事……”他摆摆头,一脸诚恳的又是惶愧的神色,“解放了,已往的礼性全部不合时了吗?”
王老师笑了:“也不是这么说。你,一个贫农,翻身了,扎实种你的地,把日子往好里过,顾那么多臭礼性做啥?”
“解放了好!确实好!不拉兵了,官人不欺百姓了,确实好!可这新社会——”田芳的父亲现在显出一个老庄稼汉的天真来,说,“全都没大没小了吗?男女不分了吗?不顾脸面了吗?”
王老师哈哈笑着,摇摇头。
“你看——”老汉举出例证来,“俺田家寨,有五个姓氏,田姓是主,其余是后来派进来的。人说,‘歪胡家,捣秦家,恶鬼出在刘、李家,仁义礼智大田家’。而今,田家人也不讲礼义了!你看看,那些男男女女,这个离婚呀,那个自由呀!闹得全都乱了套……当然,咱连咱的女子也没管得住!”
“你为啥要管人家哩?”王老师笑着问,“人家年轻人,听啥不听啥,自己有主意了!你拿那些老封建思想管人家,肯定管不住!”
田芳的父亲叹息:“咱们人老几辈儿没跟人胡说白道过,穷是穷,可没做下让人指脊背的事……”
“你把我压迫了一辈子!”田芳的母亲说,“而今孩子压不住了……才好!”
“你——”田芳的父亲红了脸,“我看我活不成了!”
“穷得叮当响,臭礼性倒多!”女人更加壮起胆子,“土改时,工作组分给咱一张桌子,两把椅子,他呢?晚上悄悄给人家送回去,让民兵抓住了,审了半夜,说他跟财主有勾搭,他只说……我不能白受不义之财……你们三位听听,这就是他的礼性!”
告别了田芳的父母,我们三人重新返回。太阳升起在冬日灰蓝的天际,寒气消散了,道路上开始松冻,泥泞布满乡间大道。我们三人回味着刚才和田芳父亲的有趣的谈话,说着笑着,走到慢坡顶上。
眼前是渭河平原的壮丽的原野,坦坦荡荡,一望无际,一座座古代帝王、谋士、武将的大大小小的墓冢,散布在田地里,蒙着一层雪。他们长眠在地下宫殿里,少说也有千余年了,而他们创造的封建礼教却与他们宫廷里的污物一起排到宫墙外边来,渗进田地,渗进他的臣民的血液,一代一代传留下来,就造成了如我的父亲和田芳的父亲这样的礼义之民吗?
(有删改)
[注]本文节选自陈忠实的中篇小说《蓝袍先生》。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为了砸断封建锁链”“为了解放”“为了自由”表明了大家捐款解救田芳的目的,“我捐”反复出现,意在突出大家的生活变好了。
B. 在“解救”田芳的过程中,王老师是主导者,面对固执地讲“信义”的田芳父亲,王老师在与他对话时一点也不急躁,逐步深入。
C. 田芳的父亲“土改时因送回桌子被审”的情节,让王老师和“我”对他的“礼性”有了更具体的认知,也对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展开余下试题D. “我”是整个事件的直接参与者,也是当时社会变革的观察者,“我”的心理活动与变化是读者理解故事的重要切入口。
7. 关于文中田芳的父亲这个人物,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田芳的父亲是农民的代表,穿着家织且缀满补丁的粗布棉衣,手指像树皮一样裂开着口子,其外在形象体现了他的生活状态。
B. 田芳的父亲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三媒六证,邻里皆知,而今一水冲了”,他不识字,说话文白夹杂,不忘自己认为的“信义”。
C. 田芳的父亲面对“四百元钱”的资助,先是愣住,随后推开“我”的手,他表示坚决不能失信,这表明了田芳的父亲深受传统礼教影响。
D. 田芳的父亲先前认为毁约不仅“失信”,更让自己没脸做人,最终默认收下钱,这一转变表现了他的觉醒,他开始认同新社会的规则。
8. 文本最后两段中的景物描写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9. “新浪潮”的“拍击”在文中有哪些具体表现?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6. A 7. D
8. ①太阳升起,寒气渐消,道路松冻,象征旧秩序开始松动,新时代的暖意和生机渐现。②古代帝王、谋士、武将的大大小小的墓冢蒙着一层雪,象征他们宣扬的封建礼教如冰雪般渗入这片土地,对民众的影响深远。③时值冬天,春天也不远了,这两段景物描写蕴含着新旧碰撞、更替之意,既见时代进步的曙光,也有对封建礼教根深蒂固的叩问。
9. ①师范学校师生发起募捐,以实际行动支持田芳,反对包办婚姻的封建习俗。②王老师等人向田芳父亲宣讲婚姻自由的政策,试图打破其封建观念。③政府介入大张村抢人事件,表明对封建行为的约束。④新社会“不拉兵”“官人不欺百姓”,从制度层面改变旧秩序。
【解析】
【导语】这篇小说通过师范生募捐解救被包办婚姻的田芳这一事件,展现了新旧思想的激烈碰撞。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刻画了田芳父亲这一典型形象:一个贫穷却坚守“信义”的老农,其言行中透露出传统礼教的深刻烙印。文中巧妙运用对比手法,将学生们的进步思想与老农的顽固观念并置,通过对话和心理描写,折射出社会变革时期人们的精神困境。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A.“意在突出大家的生活变好了”分析不当,应是“意在突出大家捐款踊跃”。
故选A。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
D.“这一转变表现了他的觉醒,他开始认同新社会的规则”不合文意,田芳的父亲最终默认收钱,并非“觉醒”“开始认同新社会的规则”。从文中可知,他是在王老师提及交给乡政府会让媒人和他不好看、大张村抢人被县上扣人等压力下,才“颓然坐在门槛上”“没有推辞”,且脸上“露出愧疚不堪的神色”,可见他内心仍坚守旧观念,并未真正认同新社会的规则。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环境描写、分析多重意蕴的能力。
①“太阳升起,寒气消散,道路松冻”象征时代变化:太阳驱散冬日寒气,道路从冰封到松冻,呼应前文师生推动田芳婚姻自由、封建阻力松动的情节,暗喻旧秩序(封建礼教)逐渐瓦解,新时代的生机与暖意正在显现。
②“古代帝王墓冢蒙雪”象征封建礼教的深远影响:墓冢代表过往封建统治者,“蒙着一层雪”且“渗进田地,渗进他的臣民血液”,形象写出他们留下的封建礼教如冰雪般顽固,深刻影响着田芳父亲这类民众,即便时代变迁仍难以根除。
③整体景象暗含新旧碰撞:壮丽原野与古老墓冢并存,既展现新时代进步的曙光(太阳升起),也通过对“封建礼教传留”的叩问,引发对旧思想顽固性的思考,意蕴深远。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内容、概括相关情节的能力。
①师范学校发起募捐,“为了砸断封建锁链”“为了解放,为了自由”,“我”掏出四百元支持田芳,用实际行动打破买卖婚姻的封建习俗,是“新浪潮”对旧观念的直接冲击。
②王老师多次向田芳父亲讲解“婚姻自由”“新社会”道理,反驳其“婚嫁之事,应该由家里管”“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的旧观念,试图扭转其封建思想,体现新思想对旧意识的“拍击”。
③大张村因“抢人”(强行履行封建婚约)被县上扣人,表明新政权对封建违法行径的管控,从制度层面压制旧秩序,是“新浪潮”在社会治理上的体现。
④田芳父亲也承认“解放了好!确实好!不拉兵了,官人不欺百姓了”,新制度带来的公平、安定,从根本上动摇了旧时代的压迫性秩序,是“新浪潮”最基础的“拍击”。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张仪欺楚王以商於之地六百里,既而曰“臣有奉邑①六里”,此与儿戏无异。天下无不疾张子之诈,而笑楚王之愚也。夫六百里岂足道哉?而张又非楚之臣,为秦谋耳,何足深过?若后世之臣欺其君者曰:“行吾言,天下举安,四夷毕服,礼乐兴而刑罚措②。”其君之所欲得者,非特六百里也,而卒无丝毫之获,岂特无获,所丧已不胜言矣。则其所以事君者,乃不如张仪之事楚。因读《晁错传》,书此。
(选自苏轼《东坡志林·人物》,有删改)
材料二:
晁错者,颍川人也。错为人峭直刻深。数上书孝文③时,言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书数十上,孝文不听,然奇其材,迁为中大夫。当是时,太子善错计策,袁盎诸大功臣多不好错。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史。错常数请间言事,辄听,宠幸倾九卿,法令多所更定。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地,收其枝郡。奏上,上令公卿列侯宗室集议,莫敢难,独窦婴争之,由此与错有郤。错所更令三十章,诸侯皆喧哗疾晁错。错父闻之,从颍川来,谓错曰:“上初即位,公④为政用事,侵削诸侯,别疏人骨肉,人口议多怨公者,何也?”晁错曰:“固也,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庙不安。”错父曰:“刘氏安矣,而晁氏危矣,吾去公归矣!”遂饮药而死,曰:“吾不忍见祸及吾身。”死十余日,吴、楚七国果反,以诛错为名。及窦婴、袁盎进说,上令晁错衣朝衣斩东市。
(选自司马迁《史记·袁盎晁错列传》,有删改)
材料三: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安石议论高奇,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于是上万言书⑤。二年⑥二月,拜参知政事。上问:“卿所施设以何先?”安石曰:“变风俗,立法度,正方今之所急之也。”上以为然。于是设制置三司条例司,令判知枢密院事陈升之同领之。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诸役相继并兴,号为新法,遣提举官四十余辈,颁行天下。七年春,天下久旱,饥民流离,帝忧形于色,对朝嗟叹,欲尽罢法度之不善者。安石性强忮,自信所见。至议变法,而在廷交执不可,安石傅经义出己意辩论辄数百言众不能诎。
(选自《宋史·王安石传》,有删改)
[注]①奉邑:封邑、食邑,古代王侯赐给贵族以收取赋税作为俸禄的封地。②措:弃置,废弃。③孝文:汉文帝。④公:汉时君称臣、父称子、平辈互称,皆为公。⑤万言书:是王安石向宋仁宗上奏的。⑥二年:宋神宗熙宁二年。
10. 材料三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无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安石A傅经义B出C己意D辩论E辄数百F言G众H不能诎。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毕,都,与《阿房宫赋》“六王毕,四海一”中的“毕”意义不同。
B. 见,看见,与《陈情表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福建省部分”的其他试题
重磅: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